包繼平上世紀60年代出生于滇東北烏蒙山麓,位于宣威境內的榕城包灣。單從地名來看,這個地方就是包氏一族世代繁衍生息的地方,包繼平向記者簡單介紹了榕城包灣包家的歷史淵源。
明朝洪武16年,也就是1383年,朱元璋數次遣使來滇,希望平定“南蠻”,四海臣服。但是,明王朝希望兵不血刃平定大西南的愿望落空了。于是,朱元璋派開國大將沐英、傅有德率30萬大軍入滇平蠻。當時明朝軍隊從南京開拔,軍中有一位包公第14代嫡孫包什一(字紹堯),官居明朝忠武校尉,大概相當于現在的軍旅長。因為戰功卓著,包什一后被任命鎮守宣威關,為明王朝把持滇東大門的穩定。從南京到滇東,此后包公后世包什一一族的子孫在一個叫宣威大令卡的地方世代繁衍,這里也就是后來包繼平的誕生地—榕城包灣。
包繼平告訴記者,家史記載曾有包家祠堂立于包灣當地的老街上,可惜在明末清初的動亂中損毀了。但即使在今天,當地下堡街上仍有近半數人家姓包,而從包拯后裔云貴支系的族譜來看,今天大西南云貴地區的包公后人大多數就是從宣威下堡街流散出去的。這其中,當然也包括包公第31代嫡孫包繼平。首席記者 肖宇輝
字里行間流淌包公精神
十多年來,包繼平一直在收集和整理“包公文化”,有他參與的《包氏族譜》、《包青天與仁宗皇帝》等多部書刊先后完成了。寫字和賣字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包繼平希望通過書法這種載體,廣泛傳頌包公文化精神。
其實,包繼平的書法里有著拋棄不了的“包氏血脈”。他從六歲開始握管,小時候就是跟著家里長輩、親哥、堂哥們學的寫字,一方面是包家文化世家的家學淵源,一方面是繼平本人從小就有三分天賦,于是這位包公31代嫡孫的書法從小就精進得很快。包繼平對自己的童年也充滿驕傲,他說:“我打小跟著家里人習字,早在初中時就已經嶄露頭角,到了高中時已經出類拔萃,那時候在眾多文化宣傳活動中,我都是挑大梁的骨干分子”。
1978年,包繼平攜筆從戎,參軍后就走向了硝煙彌漫的老山前線。即使是在槍林彈雨之中,他也從來沒有放下過手中的筆,在80年代被人們稱為“戰地書法家”。正因為這樣,在此后的20年軍營生活中,包繼平幾乎所有工作都與書法掛上了鉤,文化干事、俱樂部主任等等,都是老包干過的活計。
包氏的家學淵源,多年的筆耕不輟,再加上20年軍旅生涯的鍛造,如今包繼平已煉成別具一格的包氏書風—“秀干終成棟,精鋼不作鉤”。要在字里行間流淌出包公精神,這就是老包矢志追求,并期望“賣”給大家的“寶貝”。
■ 以上內容由網友共享上傳,內容僅供參考,不代表族譜錄贊成該內容或立場。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 如果您認為該介紹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可以 對其進行修改補充>>
■ 同時您還可以 進入包繼平吧 與其他愛好和關注包繼平吧的網友進行交流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