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簡介
吳昌碩,浙江省孝豐縣鄣吳村(今湖州市安吉縣)人,是晚清著名畫家、書法家、篆刻家,為“后海派”中的代表,是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長。 吳昌碩與虛谷、蒲華、任伯年齊名的“清末海派四杰”。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碩,又署倉石、蒼石,多別號,常見者有倉碩、老蒼、老缶、苦鐵、大聾、石尊者等。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8月1日,生于浙江省孝豐縣鄣吳村一個讀書人家。幼時隨父讀書,后就學于鄰村私塾。10余歲時喜刻印章,其父加以指點,初入門徑。咸豐十年(1860年)太平軍與清軍戰于浙西,全家避亂于荒山野谷中,弟妹先后死于饑饉。后又與家人失散,替人做短工、打雜度日,先后在湖北、安徽等地流亡數年,21歲時回到家鄉務農。耕作之余,苦讀不輟。同時鉆研篆刻書法。同治四年(1865)吳昌碩中秀才,曾任江蘇省安東縣(今漣水縣)知縣,僅一月即去,自刻“一月安東令”印記之。同治十一年(1872),他在安吉城內與吳興施酒(季仙)結婚,浙江歸安縣(今屬吳興縣)菱湖鎮人。結婚后不久,為了謀生,也為了尋師訪友,求藝術上的深造,他時常遠離鄉井經年不歸。光緒八年(1882),他才把家眷接到蘇州定居,后來又移居上海,來往于江、浙、滬之間,閱歷代大量金石碑版、璽印、字畫,眼界大開。后定居上海,廣收博取,詩、書、畫、印并進;晚年風格突出,篆刻、書法、繪畫三藝精絕,聲名大振,公推藝壇泰斗,成為“后海派”藝術的開山代表、近代中國藝壇承前啟后的一代巨匠。 二十二年被舉為安東(今江蘇省連水縣)縣令,到任一個月便辭官南歸。三十年夏季,與篆刻家葉為銘、丁仁、吳金培、王等人聚于杭州西湖人倚樓,探討篆刻治印藝術,1913杭州西泠印社正式成立,吳昌碩被推為首任社長,藝名益揚。七十歲后又署大聾。中國近代杰出的藝術家,是當時公認的上海畫壇、印壇領袖,名滿天下。 民國16年十一月(1927年11月6日),吳昌碩突患中風,十一月初六(1927年11月29日)病逝滬寓,享年84。1933年11月,遷葬于浙江余杭縣塘棲附近超山報慈寺西側山麓,墓地坐落于宋梅亭畔。墓門石柱上刻有沈淇泉(衛)所撰聯語:"其人為金石家,沉酣到三代鼎彝,兩京碑碣。此地傍玉潛故宅,環抱有幾重山色,十里梅花。"鄣吳村有他的衣冠冢。西泠印社辟有吳昌碩紀念室。1984年,在遞鋪鎮建吳昌碩紀念館,1987年,修復其在鄣吳村的故居。吳昌碩的繪畫、書法、篆刻作品集有《吳昌碩畫集》《吳昌碩作品集》《苦鐵碎金》《缶廬近墨》《吳蒼石印譜》《缶廬印存》等,詩有《缶廬集》。吳昌碩有三子一女,次子吳涵、三子吳東邁均善篆刻書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