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亢氏
序言
吾亢氏人,源遠流長,人丁興旺,枝柯遍布。雖散居神州各地,然不辭千辛,甘歷萬苦,創世拓業,奮發不止。既安居皆能自成一支,光宗耀祖,最終名振一方。
衣食足而尚禮義,政通人和則思祖譜。故追源亢氏而集此冊,雖為弱水三千之一瓢,然其傳統美德、拓業功名盡收眼底矣。
亢氏濟濟,業績赫赫。能入錄者,皆據實錄之,以彰其賢德,而勵后人進取。
亢書興
2004.5
一. 致亢氏同族
全國有近五百多個姓氏,其源流及歷史人物、歷史典故、分布范圍,家譜收藏研究等多方面都需要我們認真研究。一個姓氏、一個家族的繁衍生息,興盛衰亡,無不記載著祖先們感人至深的創業歷程,打上時代的烙印,折射出歷史文化的光輝。這里有聚、有散,有喜、有憂,有經驗總結,有血淚教訓。這就是活生生的歷史,不帶虛偽和粉飾,也沒有任何功利色彩。時代的列車已進入21世紀,瞻前顧后,看看我們的祖先留下的一步一個腳印,對于激勵我們亢氏后人今后把路走得更快、更好,將會有所幫助。
姓氏是一門涉及到歷史學、考古學、民俗學、語言文字學等諸多學科的邊緣學科。就今天來說,“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到哪里去?我的根在何處?”無論他在什么地方,不管他漂泊多遠,都是令人關心的,甚至是魂牽夢繞的問題。這種生生不息的尋根意識,正可以增強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向心力、凝聚力。本冊子以亢氏家譜為紐帶,為具有亢氏血統的炎黃子孫提供亢氏梟雄歷史史實,使我亢氏精神得以發揚光大。
對于我們的姓氏,家譜都有所記述,但很約略,甚至有些內容成為缺門;不少志書雖作了記載,但語言不詳,記述較略,文字不多,篇幅簡短,只占了很小的一席之地。有的資料依然塵封如故,并未進行開發、利用。縱觀我亢氏家族歷史,在我國源遠流長,根深葉茂,其由來、流動、遷徙、繁衍構成中華民族社會生活的重要層面。如果撫今追昔,弄清其發端的所在,流動的過程,變化的軌跡,對于了解歷史,愛鄉愛國,聯絡感情,內外交流,無疑都將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本人從基本地情、人情出發,充分運用現有的、能找到的、能聯絡上的家族家譜和相關人口資料,追溯、探討亢氏的發端、由來,以及遷徙的狀況、路線、當前的聚居點,盡其可能將資料記得詳細一些,清晰一些,真實一些。同時收集、列舉有關該亢氏中比較突出的人物及他們所做出的歷史功績。相信本書的編印,會使我們同姓人感到親切、有趣。相信它對研究工作者也不無益處。
家譜、宗譜記錄了一個家族曲折的歷史,反映了一種文化傳統,有大量的真實內容,當然會有一些不夠準確的地方。有的家訓簡明扼要,針對性強,也便于記憶,其間蘊涵著不少有益的內容,可以汲取、利用。又如,不少人物、世家的起伏興衰,有助于當今人才學的研究,也可以激勵后人努力進取。本書已設多個欄目,其資料系統、翔實、設計力求新穎、合理,希望我們亢門中人都來開拓、完善,使亢氏的研究開發達到一個更高的水平,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
二.亢氏淵源
參天之樹,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
——題記
(一) 姓氏起源資料
1、 亢姓起源有四:
⑴以封地為姓。山東濟寧縣南,有個古代的軍事要地叫亢父,《國策齊策》說,春秋時有個貴族受封于此,他的后代子孫便以封地名為氏,形成了亢姓。
⑵源于伉姓。后去人旁為亢姓,出自姬姓,衛國大夫三伉之后。見《風俗通》。
⑶出自子姓,宋國微子之后。見《路史》。
⑷為佐姓所改。見《中國姓氏大全》。
注:姓氏起源另說:來源有二:春秋時候有個貴族受封于此,他的后代以封地為姓,就形成了亢姓(見3)。另外一種說法: 來自古書《風俗通》,說亢姓是由伉姓省去個偏旁而形成的,因為春秋時衛國有名為伉的大夫官,他的后代形成了亢姓。
2、郡望①:
武威郡:漢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以原匈奴休屠王地置郡,治所在武威(今甘肅民勤東北)。元鼎后相當今甘肅黃河以西、武威以東 及大東河、大西河流域地區。東漢移治姑臧②。
太原郡
注:①魏晉至隋唐時,每郡顯貴的世族,稱為郡望,意即世居某郡為當地所仰望。
②古縣名,今甘肅武威。
3、山東省境內,古時候有個地方叫亢父,是個有名的軍事要地。古書里說:“徑亢父之險,車不得方軌,馬不得并行。”這個地方,春秋時候有個貴族受封于此,他的后代以封地為姓,就形成了亢姓。
4、明初有張姓在現亢家莊(在青島)定居,古稱張家疃。明永樂年間(1403-1405),浮山所亢姓一族遷徙此地,子嗣延續眾多,遂改現稱亢家莊?!?nbsp;
5、《中國經濟全書》稱:“康氏(即亢氏)自清迄今,凡二百余年,其家運之隆盛,可謂極矣?!?nbsp;
6、相傳炎帝后代共工氏有子名叫句龍,在黃帝時擔任后土(古代掌管有關山川土地事務及農業生產的官職),死后被封為“灶神”,一直為人們祭祀,其后代就以官名的一字為姓,稱為后氏。春秋時候曾有貴族受封于亢父,其后代以封地名為姓,就形成了亢姓。 還有一種說法,亢姓是由伉姓(起源于古衛大夫三伉)省去偏旁而成的。姓氏尋源:當為伉姓所□,或以地為氏。萬姓統譜:亢思謙,臨汾人,由翰林官至布政。《姓氏起源》(段國祥主編):亢源,明朝駙馬都尉??毫加瘢鞒瘋鳛樾⒗现?。唐登科亢潮,京兆人。又有五官正亢軫。
編者注:相傳,今河南省宜陽縣石村鄉鐵爐村亢姓,原來姓康,后家境漸敗。疑與朱姓同居一村,有“豬吃糠”之嫌,故隨鄰村張深亢氏改為亢姓,以與豬抗衡。
6、《史記》注:“亢,音庚??簜}子,王邵本作’庚桑子’。
小 結
(編者)考亢氏史,封地為姓在先(春秋時期),該亢姓應為始祖。改伉為其次(戰國時衛國),改子姓為再其次(五代十國時期),更佐姓無可考(詳見《中國姓氏大全》)。康姓演變更在后(清朝時期)。
凡更改姓氏屬慎事,據筆者按民情推斷:或過繼,或更姓投靠,皆應聯為一家,是以天下亢姓為一家。
(二)地方家譜摘錄
君美由陜西韓城遷至河南靈寶,時有四子。次子重賢居南營,其有二子英、寧。長子英有子振政及振遠。振遠遷至洛寧,生二子乾、坤。坤遷至宜陽,是為五世。發展至十一世思杰,始遷至今日的嵩縣汪城。各支子嗣延續至今,已發展至二十五世。(1986)
1986年清明節祭祖時,河南四支亢門代表共續第27世至46世統一世系輩字:
平靈宜洛長
嵩峰彩紫芳
風云才智廣
舉國照華陽
三.散居神州 名振一方
山東亢氏
山東亢氏主要分布在亢父、聊城、棲霞、即墨、青島等地。亢父為亢氏封姓地。據推考,其它地方之亢姓多來之于此地。
其中,亢家莊發展較為旺盛??杭仪f位于青島市北區寧夏路與山東路交界處,屬丘陵地。明初有張姓在此定居,稱張家疃。明永樂年間(1403-1405),浮山所亢姓一族遷徙此地,子嗣延續眾多,遂改現稱。
另據史料記載,遠在明朝初期這里就已經形成了村落。最早在這里居住的是一張姓家族,那時的莊名叫張家疃。直到清乾隆年間,始有亢姓自相鄰的浮山所、閆姓自海西相繼遷入,稍后又零零星星遷入一些他姓。經過近百年的繁衍生息,到清道光年間,亢、閆二姓在莊里已成為大姓,相傳亢家莊的名稱也是自那時叫起來的??杭仪f村民以農為業,種植蔬菜,兼種少量農作物。1984年村民轉為城市居民,隸屬湛山街道辦事處。隨著城市中心東移,此地已被辟為居民住宅區。
青島亢氏人丁旺盛,民情淳樸,人杰地靈。前北洋艦隊青島基地副司令亢正浩,系青島亢家莊人,江西話劇團團長亢正大亦為此地人。另,青島市文化局局長亢清泉系青島浮山所人,其姐亢清蘭為青島老齡委主任。山東的現代建設都離不開這些亢氏傳人。
山西洪桐亢氏
山西臨汾亢氏(山西汾西亢氏\山西蒲縣亢氏)
山西晉城亢氏
山西原平亢氏
陜西商南亢氏
陜西韓城亢氏
陜西西安亢氏
河南亢氏
河南亢氏主要分布在靈寶、宜陽、洛寧、嵩縣、武陟、原陽、、禹州、濮陽及南陽等地。其中靈寶、宜陽、洛寧、嵩縣為一枝,由陜西韓城遷徙而來。據有關資料:從元朝末年,政治腐敗,賦稅加重,民不聊生。部分亢氏世祖(不詳)由山西洪桐縣大槐樹下遷至陜西韓城。到了明末清初,李自成起事,農民流離,其時(咸豐二年)再遷至靈寶大王鄉(今亢家營)居住。始祖亢君美由陜西韓城遷至河南靈寶,時有四子。次子重賢居南營,其有二子英、寧。長子英有子振政及振遠。振遠遷至洛寧,生二子乾、坤。坤遷至宜陽,是為五世。發展至十一世思杰,始遷至今日的嵩縣汪城。各支子嗣延續至今,已發展至二十幾世。而武陟亢氏則是亢彖、亢登(世祖)弟兄二人于明初朱洪武時期,從山西洪桐縣大槐樹下遷徙而來。當年亢彖務農,稱為“民亢”??旱菑能?,稱為“軍亢”。后民亢恐軍亢惹事造反,與軍亢劃清“軍民”界線,分村而居——亢彖留武陟亢楊村,亢登遷出另立門戶。亢崇仁……. 亢雪峰……(據河南靈寶亢靈瑞)(1986統計)
湖北亢氏
江蘇吳縣亢氏
江蘇蘇州亢氏
江蘇揚州亢氏
遼寧鞍山亢氏
上海亢氏
北京亢氏
河北燕郊亢氏
河北唐山亢氏
安徽當涂亢氏
甘肅臨澤亢氏
甘肅金昌亢氏
甘肅定西通渭
禹州亢氏
四.亢氏分布地區
(一)亢氏發展遷徙推想圖
(二)亢氏分布參考表(1)
祖居地區 可聯系人 聯系方法
北京 亢寶位 (100022) 北京工業大學電子工程學系
甘肅金昌 亢 奇 wanpilaoshu@sohu.com
河北 亢峻星 中國新星石油公司上海海洋石油局裝備處
河南靈寶 亢吉祥 洛陽信立技術咨詢服務中心
湖北荊門市 亢慎梅 荊門市國稅局東寶分局
遼寧鞍山 亢 亮 廣東“亢亮建筑堪輿研究服務中心”
內蒙呼和浩特 亢海葉 (011500)內蒙古蒙牛乳業0471 7390153
青島 亢正大 江西省話劇團
山西臨汾 亢龍田 焦煤集團有限公司古交西曲礦綜采隊?。ㄈ舜蟠恚?nbsp;
山西原平 亢銓寅 太原市中心醫院
陜西商南縣 亢文選 商南縣環保局
上海 亢麗琴 上海市亭林中學
蘇州 亢為琳
河南洛陽 亢安寧 kanganning@163.com
河南開封 亢 君 開封市文聯
河南宜陽 亢書惠 (471600)宜陽二輕局家屬樓
河南靈寶 亢崇仁 河南省人大(鄭州經四路)
河南南陽 亢瑞卿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
西安 亢 偉 kangvei@sina.com
亢寶晶 中央電視臺動畫部
山西汾西 亢海銀 山西汾西縣縣政府(縣長)
河南開封 亢 君 開封市文聯
山西晉城 亢利鋼 山西省晉城市一機家屬
河南武陟 亢安忠 河南省武陟縣謝旗營鄉亢楊村
河南洛寧 亢明陽 河南省洛寧縣廣電局
河南杞縣 亢子卯 河南省杞縣武裝部
安徽合肥 亢金凱 合肥望江路21號合肥熱處理廠
山西臨汾 亢振州 北 京 東 皇 城 根 南 街84號
山西太原 亢 偉 山西太原市新建南路文源巷18號中盛審計事務所
山西臨汾 亢 瑤 臨汾市車站路21號京鐵旅行社有限公司計調策劃部
河南伊川 亢雪峰 河南省伊川縣人民醫院
吉林 亢麗娟 吉林市工商局注冊分局企業注冊科
山西太原 亢雁銘 030072太原市府東街101號03513041173山西《政府法制》編輯部(主任)
遼寧朝陽市 亢忠學 朝陽浪馬輪胎有限責任公司
西安 亢 華 100050北京市宣武區太平街3號中央笆籬舞團
陜西 亢世勇 0535-6672439 13105241948
陜西 亢小峰 陜西省韓城市芝川鎮呂莊
山東 亢甲敏 聊城市開發區遼河路大東鋼管市場2區10號
山西臨汾 亢俊強 13753784099 臨汾堯都區賈得鄉
(三)亢氏分布參考表(2)
省 市 亢氏聚居區 遷自何地 遷徙年代 人口 始祖(相對世序) 備 注
山東 濟寧亢父 春秋時期 封姓地
浮山所 失考 150 亢大(1)
青島亢家莊 浮山所 明永樂年間 2000 亢振公(11) 古張家疃
即墨窩落子 浮山所 亢福麟(10)
即墨大金家 浮山所 亢鳴啟(13)亢鳴玉(13) 先遷至棘洪灘,后鳴啟遷來此地
棲霞
聊城
山西 洪桐縣
臨汾市浮山縣
臨汾市堯都區土門鎮亢村
原平
臨汾市汾西縣城關鎮古郡村 約900
臨汾市汾西縣僧念鎮段村
臨汾市蒲縣西坪垣鄉耳里村
臨汾市襄汾縣
臨汾市翼城縣
晉城
陜西 西安
商南縣
韓城市芝川鎮呂莊 山西洪桐縣 元朝末年
河南 靈寶亢家營 陜西韓城 咸豐二年 約2000 亢君美(1) 古南營
洛寧亢洼 靈寶亢家營 900多 亢振遠(4)
宜陽張深 洛寧亢洼 3000多 亢 坤(5)
嵩縣汪城 宜陽張深 400多 亢思杰(11)
武陟縣亢揚 山西洪桐縣 明初朱洪武時期 1000多 亢彖 民亢
武陟縣? 山西洪桐縣 明初朱洪武時期 1000多 亢登 軍亢
開封
原陽亢村礦
禹州
獲嘉亢村 0 ???
南陽淅川縣 湖北
濮陽縣梁莊鄉亢屯
湖北 荊門市
河北
遼寧 鞍山
朝陽市喀左縣坤都營子鄉上店村 失考 失考 約300 亢月文
吉林
黑龍江
北京 山西
甘肅 金昌市 山西 20
蘭州市
定西、通渭
臨澤縣新華鎮亢寨村
上海
江蘇 蘇州
揚州 山西臨汾 清康熙年間
吳縣
內蒙 呼和浩特 ?
內蒙古卓資
安徽 當涂
貴州 貴州省羅甸縣羅妥鄉交算村
四川
五. 歷史記載(含傳聞)
(一)人物志
1.亢倉子
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之一,有《亢倉子》??簜}子不僅倡導清靜無為的思想觀念,而且也提出了舉賢任能、施行教化、重農耕、舉義兵等一系列政治主張。參見《柳河東集》、《莊周列傳》、《道經精華——關尹子、亢倉子》。(注:當代名人亢亮系亢倉子后裔)
2.亢 青
亢青,元末明初人,祖籍河南宜陽張深,狀元,官刺史。他曾與亢恒(縣尹)一道赴東北,教“土人”種植五谷,造福一方,萬民感念。至今東北人還稱其為“五谷圣人”。
3.亢 恒
亢恒,明末清初時期河南宜陽張深人??h尹。
4.亢良玉
亢姓的先人有亢良玉,是明正德年間臨汾(今山西)人,因孝敬老人被記載在古書里。
5.亢 霖
亢霖,明英宗朱祁鎮天順(公元1457年)年間河南宜陽張深人,舉人,乙酉科官當涂(今安徽境內)知縣。
6.亢 憲
亢憲,河南宜陽張深人。明憲宗朱見深成化(公元1465年)年間人,舉人,庚子科官棲霞(今山東境內)知縣。相傳亢霖、亢憲乃父子知縣。
7.亢樹滋
亢樹滋,字鐵卿,吳縣人。清朝的文人,在蘇州成名,有《市隱書屋文集》。 因為著書作文特別出色。
(二)軼聞典故
1.平陽亢氏
清初,山西平陽府(今臨汾)的亢氏,人稱“亢百萬”。其資產據《清稗類鈔》載,有數千萬銀兩,堪稱山西首富。在亢氏之后,才是資產在七八百萬銀兩到百萬銀兩的侯、曹、喬、渠、常、劉諸姓人家??菏霞易遄郧宄醢l跡,終清末,是商業、土地兼營并著的家族。
清末宣統二年(1910〕《中國經濟全書》稱:“康氏(即亢氏)自清迄今,凡二百余年,其家運之隆盛,可謂極矣。”關于亢氏發家之緣起,有這樣的傳說:明末李自成農民軍在山海關與清軍作戰失敗,退出北京經山西撤往西安途中,曾將攜帶的金銀財寶寄存于亢家。后來,李自成犧牲,清朝在全國建立了統治權,農民軍寄存的金銀財寶遂為亢氏所有。不過,這個傳說并不可信。試想:清兵入關后,財政十分困難,清朝大臣祖可法等有過占據山西、解決財政困難的建議。俗話說:世上沒有不透風的墻。清軍占領山西后,豈能不聽說亢家寄存有李自成農民軍的大量金銀財寶而不向亢氏索要?另外,李自成雖然犧牲了,但李自成的余部仍在戰斗,并一直堅持到康熙初年,他們也缺乏活動經費,豈能不設法向亢氏索還寄存的金銀財寶?看來,上述之傳說,恐怕是人們對亢氏成為巨富原因的一種猜測而已。那么,亢氏何以成為巨富的呢?回答是:亢氏以經商致富。
首先,亢氏是個大鹽商。清代鹽實行專賣制,即由政府特許的鹽商憑引到指定地區運銷。這種販運特權,使鹽商獲利頗豐??滴鯐r期人鈕繡說:“江南泰興季氏與山西平陽亢氏,俱以富聞于天下?!苯肃囍\《骨董瑣記全編》卷三“富室”稱:“康熙時,平陽亢氏,泰興季氏,皆富可敵國,享用奢靡,埒于王侯?!苯咸┡d季氏季滄葦,揚州的兩準鹽商,以“業鹺”起家。亢氏同季氏一樣是在揚州以“業鹺”起家??菏显趽P州有大片房產,著名的“亢園”,“構園城陰,長里許。自頭敵臺起,至四敵臺止,臨河造屋一百間,士人呼為百房間”。另有“亢家花園”一處。在兩難鹽商中還有“南安北亢”之說,南安是指當時的鹽務總商安氏,是兩淮鹽商中的頭面人物,亢氏與安氏齊名,亢氏在兩淮鹽商中的資本和權勢可想而知??菏显疥柛ń衽R汾),與河東鹽池(今運城鹽池)同在晉南地方,亢氏同時是河東鹽商也是可能的。
其次,亢氏是個大典當商。典當是封建社會以衣物等動產作質押,進行放款的高利貸機構。清代前期,山西典當商頗多,而亢氏則是一個資本雄厚的大典當商。據說,亢氏在原籍平陽府開設有一大當鋪,后來有人在亢氏當鋪附近也開設了一家當鋪??菏涎垡娮约洪_辦的當鋪營利被別人搶奪,很不甘心,決心擠垮這家當鋪。于是,每天派人到這家當鋪中典當一個金羅漢,典價銀1000兩,連續典當了三個月,把這家當鋪的資本幾乎用光了,這家當鋪的主人著了慌,忙問典當人何以有這么多的金羅漢要典當?來人答道:“我家有金羅漢 5O0尊,現只典當了90尊,尚有 410尊金羅漢要拿來典當哩!”這家當鋪主人聽了大吃一驚,急忙向來人施利,詢問來人的主家,才知原來是平陽府巨富亢氏。當鋪主人自知不是亢氏的對手,只好托人與亢氏協商,請將金羅漢贖回,自己關閉當鋪遠離他鄉去了。此傳說真假姑且不論,但說明亢氏是經營著典當業的大富商。
再次,亢氏是個大糧商。清代隨著城市的發展和商品經濟的活躍,糧食貿易規模很大,亢氏就是當時一個大糧商,致力于長途販運和糧店經營。當時的北京,由于是京畿之地,四方輻輳,買米糊口之人倍繁于他省。而北京資本最多、規模最大的糧店,就是亢氏在正陽門外所開設的糧店。據說,一次曾有“牛車數乘”往亢氏糧店運糧,有一無賴竟在半途阻攔要勒索米糧,后被一位“王爺”獲知,趕跑無賴,才解了圍。正因亢氏作為糧商名聲在外,才招來了劫糧者,又有“王爺”相助??菏显轿髌疥柛ㄅR汾),位于汾河流域,是個產糧區,亢氏在臨汾有“倉廩多至數千”,藏有米糧“萬石”。山西地近畿輔,上述亢氏的“牛車數乘”有可能是從原籍往京城運送,亢氏又在京城開設有糧店,所以亢氏既是糧食批發商,又是糧食零售商。
此外,亢氏還是個封建大地主??菏蠐碛写罅刻镎?,在其原籍平陽府“宅第連云,宛如世家”。亢氏揚言:“上有老蒼天,下有亢百萬,三年不下雨,陳糧有萬石?!闭f明亢氏不僅擁有大量土地,而且儲藏有大量的糧食。
亢氏家族中第一個發跡者是亢嗣鼎。乾隆《臨汾縣志》載:“亢嗣鼎,事母孝,養撫侄如子。篤志力學,至老不倦。居鄉尤多義舉?!辈贿^,據李華先生考證,亢嗣鼎“是一個恃富驕橫,慳各貪婪,為富不仁的大商人、大地主。盡管在災荒之年,他不得不捐獻出一點錢糧,來賑災施舍,裝潢門面。他大約生于明末,一直到康熙末年仍然健在”??菏锨宄醢l跡時有“約計千萬”的資產,到清末光緒時“號稱數千萬”,經過二百多年,亢氏資產增加了好幾倍,這是亢氏善于經商的結果。
2. 小秦淮亢氏
沿著小秦淮散步的時候,我常常想從河邊一些斷磚殘石上找到幾百年前居住于此的一個曾經顯赫一時的山西大家族 ——亢家在這里生活的蛛絲馬跡。然而,真的什么也沒有找到。
兩淮鹽商中的“北安西亢”, 曾經是國人皆知的口碑,而“西亢”就是指山西平陽人亢其宗及其祖先與家族。
關于亢氏的情況,只有野史里有些記載。如《清稗類鈔·婚姻類·韓承寵妻奩資數萬》:“亢氏為山西巨富,自明已然。洪洞韓承寵娶于亢,奩金累數萬。”《清稗類鈔·農商類·山西多富商》:“山西富室,多以經商起家??菏咸柗Q數千萬兩,實為最巨?!边@些記載都很簡略。
亢氏因為富有,人稱“亢百萬”。馬國翰《竹如意》卷下有一段生動的記載說:
山右亢某,家巨富,倉庾多至數千,人以“百萬”呼之,恃富驕悖,好為狂言。時晉省大旱,郡縣祈禱,人心惶惶??邯毷┦┤?,對眾揚言:“上有老蒼天,下有亢百萬;三年不下雨,陳糧有萬石!”
亢家如此富有,其財富從何來呢?
據說亢家既是鹽商、票商、糧商,又是地主。毫無疑問,以亢氏的財力,是完全能夠同時兼營各種行業的。但鹽業所占比重必然很大。鄧之誠《骨董瑣記》卷三“富室”條中曾經說:“康熙時平陽亢氏、泰興季氏,皆富可敵國,享用奢靡,埒于王侯……皆業鹺典?!本褪钦f,亢、季兩家都是經營鹽業和典當業的。
《揚州畫舫錄》卷九對鹽商亢氏在揚州的龐大家業,有一段記敘:亢園在小秦淮。初,亢氏業鹽,與安氏齊名,謂之“北安西亢”??菏蠘媹@城陰,長里許,自頭敵臺起,至四敵臺止。臨河造屋一百間,土人呼為“百間房”。至今地址尚存,而亭舍堂室,已無考矣。惟流文蕩畫橋一石,款識十二字云:“丙寅清和八十一老人方文書”,尚嵌在楊高三家水門上。
在這一卷中還有一句話:“合欣園,本亢家花園舊址,改為茶肆,以酥兒燒餅見稱于市。”
可見到乾隆末年,亢家在揚州的鹽業已經破產了。舊日大鹽商的私家花園,后來變成了賣燒餅的茶館。
亢家發跡于明末。至于亢家是怎樣發跡的,如今仍是個謎。一個流傳很久的說法是,明末李自成攻入北京后,得到大量財富,后來敗走西安,便將這些財富埋藏在山西境內。據說山西人有掘地得到這些財富的,例如亢家便是。山西流傳著一首《因果歌》,其中唱到“賊兵一去不復返,農夫掘地富翁多”,就是指此事。易宗夔《新世說·汰侈》中寫道:“亢氏,籍山西。相傳李自成西奔時,所攜資重,皆棄之山西,盡為亢氏所得,遂以起家,富甲天下??滴踔校堕L生殿》曲本初出,亢氏家伶即能演之,器用衣飾費鏹四十余萬。他舉稱是?!?nbsp;
這一說法是如此富于戲劇性,以致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雪山飛狐》也是以此為背景敷演而成的?!堆┥斤w狐》第五節中有這樣一段話:
闖王破了北京之后,明朝的皇親國戚、大臣大將盡數投降。這些人無不家資豪富,闖王部下的將領逼他們獻出金銀珠寶贖命。數日之間,財寶山積,哪里數得清了。后來闖王退出北京,派了親信將領,押著財寶去藏在一個極穩妥的所在,以便將來卷土重來之時作為軍餉。
關于李自成藏寶一事,《明史》卷三百零九中有“自成至,悉熔所拷索金及宮中帑藏、器皿,鑄為餅,每餅千金,約數萬餅,騾車載歸西安”等語??杭业暮栏?,是否因為得到了這一筆巨額的財產,難以輕易斷定。根據現有的資料看,亢氏的主要經濟來源是在揚州經營的鹽業。假如揚州的鹽業不給亢家帶來巨利,亢家不會在小秦淮建造起擁有“百間房”那樣規模的大花園。
有關亢氏家族興衰的描寫,最詳細的要數許指嚴所撰的《象齒焚身錄》(載于《虞初廣志》卷五)。據許氏說,乾隆四十年(1775)以后,因為外事征戰,內興土木,國庫日益空虛,“于田賦一節已無望,乃注意鹽務,取其富商敲剝之”。此時,便想起了亢家。用乾隆帝的話說:“朕向以為天下之富,無過鹺商;今聞亢氏,則猶小巫之見大巫也!”亢氏從明末到這時已傳五代,這時亢家的主人即亢其宗。清廷為攫取亢家財富,故意任命亢其宗為管理河工與鹽務的官。不料河、鹽兩邊均虧空,朝廷正好借此為名,籍沒亢家。當時人戲稱這是“皇上向亢家借看家銀子”。當然,《象齒焚身錄》只是小說家言,不足為據。但作者的意思是,大象因有齒而毀其身,亢氏因有錢而敗其家,此中自有寓意在。
另據許指嚴《南巡秘記》載,亢氏至乾隆以降,便無后人。赫赫揚揚數百年的“北亢”,也便從此成了歷史。
近見孫靜安《棲霞閣野乘》卷下有《季亢二家之富》條,說:
江南泰興季氏,與山西平陽亢氏,俱以富聞于天下?!杭覉@在山西平陽城外,中設寶座,蓋康熙時嘗臨幸焉。園大十里,樹石池臺,幽深如畫,婢媵皆作吳中裝束。相傳亢先世得李闖所遺輜重起家。康熙中,《長生殿》傳奇新出,命家伶演之,一切器用,費鏹四十馀萬。雍正末,所居火,凡十七晝夜,珍寶一空。今則蕩然無人,園亦鞠為茂草矣!
這也可與前面所說的相印證。
我建議,在小秦淮邊選擇一個寬闊而適當的地方,為“亢園”立一塊碑,好讓后人憑吊一代鹽商豪門的興亡。(亢忠學提供)
清代商人亢氏在揚州
李白“煙花三月下揚州”的名句使揚州這個地名廣為傳播,然而即使游覽過揚州的人也許并不知曉,古代揚州曾經是天下三分明月二分獨照的繁華都會。曹聚仁先生在他的散文集《萬里行記》(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中曾經講:百年以前,揚州是中國最熱鬧的大城市,與西安、北京、洛陽齊名;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與巴黎、倫敦、羅馬、比利時的安特衛普并列,可見其繁榮程度。而且從東漢起直到清代乾嘉年間近一千五百年,世界上未見哪個都市有過如此悠久的繁榮歷史。
縱橫海內的三晉商人在揚州的繁榮歷史上,曾有過杰出的貢獻。其中以清代平陽府(今臨汾)富商亢氏家族最為著名。對于亢氏的富有和財富來源,也許出于尚未專門研究而疏忽,或者出于地域偏見,有的學者憑部分來源于傳聞的古人筆記、小說等記載:亢氏因得李自成財寶而起家,筆者翻閱大量文獻,認為此說不僅缺乏實據,而且其中包含對山西人缺乏了解的地域偏見。
山西商人在揚州的發展,是晉商文化的一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它對于了解晉商開發我國東南沿海的歷史,具有重要意義。
以富聞名的亢氏家族關于明清揚州鹽商的典型家族,歷來有“北安西亢”或“南季北亢”之說,“北安”指安歧,朝鮮人。“南季”指江蘇泰興季氏?!拔骺骸薄氨笨骸敝干轿髌疥枺ń衽R汾)亢其宗及其家族??菏弦蚋挥?,人稱“亢百萬”。馬國翰《竹如意》卷下記載:“山右亢某,家巨富,倉庾多至數千,人以‘百萬’呼之,恃富驕悖,好為狂言。時晉省大旱,郡縣祈禱,人心惶惶??邯毷┦┤?,對眾揚言:“上有老蒼天,下有亢百萬;三年不下雨,陳糧有萬石牎”亢氏家中萬石存糧,即使三年干旱也無饑饉之虞,這在當時的確是富有的一大標志。
山西人一向對家居房屋建筑有一種特殊的偏好,不僅作為居住之所,可以顯示其富有,而且作為家產經營??菏暇镁訐P州對南方園林有深入的了解,不僅在揚州建筑了私家花園,而且在山西臨汾有可以接待皇上的園林。清代山西忻州籍的李斗,在他窮三十年功完成的名著《揚州畫舫錄》中,記載了亢氏在揚州的巨大家業:亢園在小秦淮。初,亢氏業鹽,與安氏齊名,謂之“北安西亢”??菏蠘媹@城陰,長里許,自頭敵臺起,至四敵臺止。臨河造屋一百間,土人呼為“百間房”。建筑占地長里許,房屋百間,位置在揚州古城東門外小秦淮河邊,如此宏大的建筑群,如此重要的地理位置,其耗費之巨,可以想象其經濟實力之雄厚??菏显谄疥柛ń衽R汾)同樣建筑亢氏花園。孫靜安《棲霞閣野乘》卷下有《季亢二家之富》條說:“江南泰興季氏,與山西平陽亢氏,俱以富聞于天下……亢家園在山西平陽城外,中設寶座,蓋康熙時嘗臨幸焉。園大十里,樹石池臺,幽深如畫,婢媵皆作吳中裝束?!?
亢氏不僅有存糧萬石,豪華的房屋和花園,而且在演戲娛樂和婚嫁上的花費,也可以看出其富有的程度。《棲霞閣野乘》卷記載,“康熙中,《長生殿》傳奇曲本新出,亢氏命家伶演之,器用衣飾費鏹四十余萬”,數十萬開銷用于演戲娛樂,在亢氏視之為小事一樁,可見“富甲天下”并非傳言?!肚灏揞愨n·婚姻類·韓承寵妻奩資數萬》:“亢氏為山西巨富,自明已然,洪洞韓承寵妻娶于亢氏,奩金累數萬”。
在山西學者張正明著的《明清晉商及民風》(人民出版社,2003)研究中,將亢氏作為明清山西16位重要商人之一。雖然亢氏的資產數字缺乏準確記載,根據《清稗類鈔·農商類·山西多富商》:“山西富室,多以經商起家。亢氏號稱數千萬兩,實為最巨”,估計最多時有數千萬銀兩,堪稱山西首富。在亢氏之后,才是資產在七八百萬銀兩至百萬銀兩的侯、曹、喬、渠、常、劉姓諸家族。亢氏家族財富來源據記載亢氏發跡于明朝末年。亢氏巨大財富如何累積的呢?對此缺乏足夠資料,主要根據清代小說家言,如許指嚴《象齒焚身錄》,如易宗夔《新世說·汰侈》等,更有甚者,將金庸武俠小說《雪山飛狐》中的描寫李闖王藏金的情節和山西人亢氏發家聯系起來(韋明鏵《兩淮鹽商》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因此提出:亢氏如何發跡仍然是一個謎。
因為有流傳的說法,明朝末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得到大量財富,后來敗走西安,便將這些財富埋藏在山西境內,據說山西人掘地得到這些財富的,如亢家便是。這種傳說也許來源于易宗夔的《新世說·汰侈》:“亢氏,籍山西。相傳李自成西奔時,所攜資重,皆棄之山西,盡為亢所得,遂以起家,富甲天下?!笔聦嵣?,依據史料記載,亢氏經營鹽業、典當,也是糧商,還是封建大地主。首先,亢氏是大鹽商。清代鹽業實行專賣制度,由政府特許的鹽商憑鹽證到指定的地區銷售。這種販運特權,使鹽商獲利頗豐。清代鹽場中淮鹽居首,而亢氏在淮鹽集中地購買了大片土地,并有“百間房”的巨大房產。當時揚州鹽商有“北安西亢”之說,安氏指安岐,朝鮮人,是康熙年間權傾一時的相國明珠的家仆,在天津和揚州經營鹽業成為富翁,是當時兩淮鹽務總商,屬于兩淮鹽商中的頭面人物??菏吓c安氏齊名,亢氏在兩淮鹽商中的資本和權勢可想而知。張正明認為:亢氏籍平陽(今臨汾)與河東鹽池(今運城鹽池)同在晉南,亢氏同時在河東經營鹽業也是可能的。即使揚州一地之鹽業,僅特許專賣一條鹽路,足以使亢氏“富甲天下”,而“康熙時嘗臨幸”。韋明鏵在其另一著作中也談到,亢氏的主要經濟來源是鹽業,假如淮南的鹽業不給亢家帶來巨利,亢家不會在揚州建造起“百間房”那樣規模宏大的花園。
其次,亢氏是個大典當商??菏显趽P州經營鹽業同時經營典當。典當是封建社會以衣物等動產作押,進行放款的高利貸機構。據資料記載,清代山西典商頗多,而亢氏則是一個資本雄厚的大典當商。鄧之誠《骨董瑣記》卷三《富室》條中曾經說:“康熙時平陽亢氏,泰興季氏,皆富可敵國,享用奢靡,埒于王侯……皆業鹺典?!奔纯蔀樽C。
再次,亢氏是個大糧商。亢氏在當時經營糧店和糧食長途販運。當時北京,由于是畿輔之地,四方輻輳,買米糊口之人倍繁于它省。而北京資本最多,規模最大的糧店,就是亢氏正陽門外所開設的糧店。據說,因其名聲在外,曾經有人企圖半道劫奪由外地運往該糧店的米糧,后被一位王爺獲知“拔刀相助”,才未被劫走。
此外,亢氏還是個封建大地主??菏蠐碛写罅刻镎?,在原籍平陽府“宅第連云,宛如世家?!笨梢?,亢氏集鹽商、典當商、糧商、封建地主于一家,而且各業皆赫赫有名,其財富自然源源而來,必然“富可敵國”,“上有老蒼天,下有亢百萬”的說法自然不虛。而亢氏又和皇帝和王爺有交情,又有類似連鎖經營的多種產業,聚南北東西之財,可謂“財源茂盛達三江,生意興隆通四?!?。而亢氏家族從明代末年開始經商,到乾隆年間歷百余年。“山西富室,多以經商起家”(《清稗類鈔·農商類·山西多富商》),完全可以解釋亢氏財富之源。
亢氏家族的衰落及其原由在《揚州畫舫錄》作者李斗(1749-1817)生活時期,亢氏家族已經衰敗??菏显趽P州的巨大家業,“至今地址尚存,而亭舍堂室,已無考矣。惟留文蕩畫橋一石,款識十二字云:‘丙寅清和八十一老人方丈書’,尚嵌在楊高三家水門上”。李斗記載,亢家花園舊址合欣園改為茶肆,以酥兒餅見稱于世??梢娚轿骺杭以趽P州的家業已經破產。
至于破產的原因目前尚未看到更多的文獻記載,根據有限的文獻和推測,大概有幾個原因:火災、皇權的搜刮,以及后繼乏人等等。孫靜安《棲霞閣野乘》卷下有《季亢二家之富》條載:(亢氏)“雍正末,所居火,凡十七晝夜,珍寶一空。今則蕩然無存,園亦鞠為茂草矣”亢氏家族衰敗的描寫,最詳細的要數許指嚴所撰的《象齒焚身錄》(載于《虞初廣志》卷五)。據許氏說,乾隆四十年以后,因為外事征戰,內興土木,國庫日益空虛,“于田賦一節已無望,乃注意鹽務,取其富商敲剝之”,此時便想起了亢家。用乾隆帝的話說:“朕向以為天下之富,無過鹺商;今聞亢氏則小巫見大巫也”,亢氏從明代到這時已經五代,這時亢家主人即亢其宗。清廷為攫取亢家財富,故意任命亢其宗為管理河工與鹽務的官。不料河、鹽兩邊均虧空,朝廷正好借此為名,籍沒亢家。當時人戲稱這是“皇上向亢家借銀子”。當然,《象齒焚身錄》只是小說家言,不足為據,作者的意思是大象因有齒而毀其身,亢氏因有錢而毀其家,此中自有寓意在。
另據許指嚴《南巡秘記》載,亢氏至乾隆以降,便無后人,赫赫揚揚數百年的“北亢”,也從此成為歷史。
山西鹽商對揚州的繁榮歷史上曾留下不可磨滅的一筆。從山陜會館作為揚州最早的會館可以看出,揚州發展中山西商人的貢獻。
今日,京杭大運河邊的山陜會館遺址,似乎仍然向世人述說著揚州的繁榮和發展是由于山西商人特殊的貢獻以及他們的豐功偉績,研究晉商在揚州歷史上的發展和繁榮具有重要意義。
3.名聯注釋
*臨汾孝子傳名遠①;市隱書屋播惠長②。
注釋:① 明正德年間孝子亢良玉,臨汾人,為府學生,
事父母至孝,詔旌表其門。
② 清代文人亢樹滋,字鐵卿,吳縣人。有《市
隱書屋文集》。
*良家子弟風尚好③;玉潔冰清品格高④。
注釋:③ 指明代孝子亢良玉,此為“良玉”二字的嵌字聯。
④ 同注③。
*純孝格天,廬產蓮花異品⑤; 懿文華國,衣沾杏苑春香⑥。
注釋:⑤見注①。為孝子亢良玉的事典。 ⑥亢姓文人亢潮的事典。
4.河北省泊頭后陳莊亢姓世系輩字:
蘭玉連殿樹吉文
建業程路萬世春
傳宗延壽永覬春
德才雙全貴如金
六. 亢氏傳奇
1.亢姑奶奶
相傳,亢姑奶奶幼居宜陽張深葛花溝,遭災逃荒到陜縣,落腳塔羅(音:螳螂)做童養媳,孝公婆敬丈夫艱辛持家。婆母刻薄挑剔,惟恐其偷懶,故特制尖底桶讓其深溝取水,且不容易停腳歇肩。不僅如此,還借故嫌臟不用后桶水。盡管如此,亢姑奶奶雖苦不怨。
忽一日,當她正往回挑水時,一白發老翁策馬而來,言馬渴要求讓馬飲水,亢姑奶奶答應只能飲用后桶水。老翁不聽,卻執意飲用前桶水??汗媚棠虩o奈,只好應允。飲罷,老翁賜予馬鞭,并囑其置于水缸邊。稍提則水缸滿。從此,亢姑奶奶不再受挑水之苦。
那天,也該出事。正當亢姑奶奶回娘家省親,婆母偶進灶間,卻發現缸沿有馬鞭,怒而擲于門外。霎時,大水噴涌而出,情勢危急。此時,亢姑奶奶正在娘家打理晨妝。感念之間,遙知情急,料定大事不好。于是她不顧取下頭上的梳子,急奔塔羅。到家二話不說,搬一磨扇蓋于缸口,然后坐于其上。大水止而僅有小流淙淙從磨眼泛出。從此,亢姑奶奶成神,能呼風喚雨每每張深遇旱,皆赴塔羅祈雨,從未空回。塔羅人感其恩德,建廟立碑傳承后世。今天,如見到頭別木梳的女神塑像,那便是亢姑奶奶之金身。
2.“張深拳師”亢小渣
亢小渣,清道光年間張深人,方圓左近有名的拳師,帶有傳奇色彩,為人所稱羨。他善耍大刀,武功高超,其刀重達二百二十斤。表演時,水潑不入。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張深拳師”。
3.“西程子”
亢西選,小名西程子,清末張深人,當時有名的大俠,武功高超,輕功尤其精絕,越墻跨溝如飛一般,人稱“飛毛腿”。
傳說,其堂兄欲加害于他,但他始終不予計較。有一次,他下井淘挖淤泥。井上堂兄借口失手將镢頭丟入井中,欲落井下石。這還了得!處深井底,一豆土粒足以致傷!更何況這樣一大沉重器物?說時遲,那時快。西程子聞風閃身貼于井壁,隨手一伸,“啪”——正好抓著镢頭把,避免了滅頂之災。然后向上高喊:“放心吧,沒事了!”之后,與堂兄相處如常。
七. 亢氏英烈
(一) 河南宜陽部分
亢西連,出生于宜陽張深,1944年參加革命,犧牲于1945年。其它不詳。
亢進峰,出生于宜陽張深,1950年參加革命,1951年犧牲于朝鮮十字架山。
亢克信,中國人民解放軍53495部隊戰士。1957年出生于宜陽張深,1977年入伍,1979年犧牲于越南涼山,榮立三等功。(亢進峰之之侄)
亢海潤,三鄉王嶺人,1951參加革命,1953年犧牲于朝鮮上甘嶺。
亢書升,亢家凹人,1933年出生,抗美援朝時壯烈犧牲,革命烈士。
八.當代名流(含要聞)
亢氏家族,古往今來,苦勵尚學,雄才濟濟。今特輯“當代名流”以與同族共勉。
(一) 政界要員
1. 亢崇仁(靈寶)
河南靈寶人,河南省知名人士,曾在省水利部工作,現任省人大副主任(待編)
2.亢書通同志革命人生
亢書通原名正子,1925年8月27日出生于河南省宜陽縣西石村鄉張深村南凹一個貧苦家庭,排行老三。他父母為了叫他上學曾賣過田地。1942年他小學畢業后考人了宜陽縣立師范學校。
1944年春,日本侵略軍從洛陽大舉向豫西進攻,宜陽縣立師范解散,他返回故鄉——南凹村。在家停留期間,他目睹家鄉父老鄉親遭受雙重壓迫、剝削,尤其看到日本鬼子的燒殺、掠奪等暴行,他義憤填膺。在地下共產黨的宣傳教育下,他逐步認識到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1945年5月,經原太岳軍區五分區專員賀崇升同志介紹,他毅然決然地參加了革命,同年8月入黨。
1945年10月,因形勢變化,他們渡過黃河到河北濟源、山西陽城一帶進行抗戰斗爭。在太岳軍區四分區供給部和軍政處工作。不久他被提升為排級干部。在這期間,軍分區對日本侵略軍盤踞的沁陽縣進行了攻堅戰。戰斗很艱苦,但打得非常激烈。經過連續幾晝夜的進攻,解放了沁陽。
1947年春,全國形勢大好,由防御轉入進攻。太岳軍區為了配合劉鄧、陳粟、陳(賡)謝(富治)三路大軍奉命挺進中原,組織上抽調他到武裝工作隊(簡稱武工隊)工作,配合部隊赴山西解放晉南。晉南解放后,他又隨陳謝大軍再度黃河,于1947年8月解放了宜陽城。不久又隨部隊轉移到洛寧西山地等地。為了加強對敵斗爭,西山地地委決定把宜陽、洛寧各分為宜南、宜北兩縣,他被分到宜北縣政府財政科做主要負責人。
當時豫西土匪及國民黨殘余勢力猖獗,三鄉和石嶺兩區土匪曾暴動過兩次,還殺害了我們的區長和區委書記。所以縣政府轉戰南北山區(如石村、黃凹、黑山、趙堡等地,有時一夜走很多地方),展開了拉鋸戰。到1949年初宜南、宜北兩縣政府合并后才進駐宜陽縣城內。
1949年夏,因工作需要縣委決定調他到韓城區任區長。當時韓城區與縣里幾個區比較,地盤大、人口多、情況比較復雜,土匪、惡霸殘余勢力比較集中。區里主要任務是進行土地改革、剿匪反霸、開展鎮反運動和秋夏征糧及征兵等工作。為了完成上級交給的任務,他忘我地,不分晝夜地工作。
1951年縣政府送他到河南省委黨校學習。1952年,他被分配到省人事廳工作。1956年他又去西安中級黨校學習一年,回來后被分配到省人委信訪辦任副主任。文化大革命中,他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并參加農村插隊勞動。1970年他被抽到舞陽,籌建舞陽鋼鐵公司礦山分公司,任辦公室主任。1977年他又被調到省煤管局任黨組成員,人事處長。1978年調到省事物管理局任黨組副書記、副局長。1985年離休。
在任職期間,他非常熱心于家鄉建設,曾為鄉鋪公路撥款20余萬元;為村建大橋調撥鋼材、水泥等物資。他為家鄉(張深)的建設,乃至于對宜陽縣的建設,可以說做了很大的貢獻。
3亢根思
山西人,曾在山西省省委工作(待編)
4.亢海銀
亢海銀,男,1957年出生。山西省蒲縣西坪垣鄉耳里村人,大學學歷。1975參加工作,1981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F任汾西縣委副書記、縣人民政府縣長。
1977年考入山西省農機學校,之后入山西師范學校中文系脫產學習兩年,隨后又在職參加中央黨校本科班進修三年,山西大學哲學研究生班進修兩年半。
1975年,他參加工作,成為一名人民教師,同時兼任本村大隊干部,1981年9月畢業分配到蒲縣縣委通訊組、宣傳部理論科工作,任副科級理論教員。1985年6月調臨汾地委組織部,任干事、副科長、科長(1991年至1992年借調山西省委組織部)。1995年3月任汾西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1996年8月任汾西縣委副書記、組織部部長、黨校校長。2001年8月任汾西縣委副書記、縣長至今。
亢縣長在任職期間,工作認真,成績卓著。汾西縣被評為全國基本競爭能力提升最快的百縣之一。省政府先后在汾西召開了全省沼氣扶貧現場會、溝壩地建設工程啟動現場會和以工代帳整合資金現場會;市政府先后在汾西召開了全市城鎮建設現場會、沼氣工程現場會和計劃生育現場會。
他不僅工作認真,而且處事果斷,勇于負責,是不可多得的好干部。
5.關于亢龍田的報道
成教院舉辦全國人大代表亢龍田同志報告會
4月18日上午,應我校成教院、職教院邀請,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勞動模范、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校友亢龍田同志來到我校,受到校黨委書記朱先奇教授的親切接見。
亢龍田同志是山西焦煤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古交西曲礦綜采一隊副隊長。1954年出生于山西省原平市一個農民家庭,自1978年12月參加煤礦工作以來,始終工作在井下采煤第一線。他以身作則、嚴格要求、自強不息、奮力進取,逐漸錘煉成一個集“鐵人”精神與雷鋒精神于一身,融苦干型、技術型、管理型、開拓型為一體的新時代礦工,被譽為無私奉獻的“礦業鐵人”。
24年來,亢龍田同志不畏艱險,6次因工負傷,樂于奉獻,多次搶險、救助、與歹徒搏斗;為提高自身素質,擠時間學文化、學技術、學理論,經過三年的努力,于2001年取得太原理工大學函授大專學歷。
4月18日下午,在柴村禮堂,亢龍田同志為成教、職教1000多名師生員工作了精彩的報告,他公而忘私、愛崗敬業、樂于奉獻、拼搏進取的精神,極大地激勵了大家。
會議由成教院黨委書記徐志遠主持,郝晉生院長作了總結講話,他代表學院對亢龍田同志回校并作的精彩報告表示感謝,并號召大家向他學習,爭做新時代祖國合格的建設者。(選自太原理工大學2002年校刊)
■ 以上內容由網友共享上傳,內容僅供參考,不代表族譜錄贊成該內容或立場。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 如果您認為該介紹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可以 對其進行修改補充>>
■ 同時您還可以 進入亢姓社區 與其他愛好和關注亢氏家族的網友進行交流討論。
查看更多討論帖>> | ||||||||||||||||||||||||||||||||||||||
亢姓社區最新話題![]()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