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姓宗族。赫氏是遼東地區的滿族著姓之一,他與何氏同是由滿族姓氏赫舍里氏取其頭一字冠注漢字姓演變而來,兩者之間為同音異字。赫舍里氏宗族分居遼東各地,氏族中存藏有記事全面的宗族譜書。譜書中對其氏族的遷徙、源流均做了翔實地記述。
赫氏是在清代后期光緒初年冠用漢字赫姓的。在此以前,其姓氏為赫舍里氏。 “赫舍里,原系河名,因以為姓?!焙丈崂镞@一姓氏是氏族在由原始居住地遷徙后而以河名冠用的姓氏。赫舍里氏的先世,歷史上生活在松花江與黑龍江匯合處,金代歸胡里改路。元末明初之際赫舍里氏先世隨其他姓氏的建州女真人一道,開始了遷徙。遷徙中,他們先后遷徙到緩芬河流域、圖們江流域及長白山地區,最后定居在蘇子河、渾河流域。
赫舍里氏氏族定居蘇子河、渾河流域后,在清前為后金政權的締造,氏族成員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碩色巴克什,正黃旗人,穆瑚祿都督第七子,特赫納之孫也。國初偕其弟希福巴克什來歸,太祖高皇帝以碩色兼通滿、漢及蒙古文字,賜名巴克什,命在文館行走。其子索尼,亦兼通滿、漢、蒙古文字,賜名巴克什,由頭等侍衛授吏部啟心郎。三年考績,所任稱職,授騎都尉,隨大軍征討,所向有功?!?清前赫舍里氏從其遷徙的歷史記載中可以得知,這一姓氏是于明初而冠用的。在此之前,他們的先世應追屬為金代女真紇石烈部人。在元末明初的遷徙中,其部族分居在今延邊布爾哈河、湯旺河、隴烏河流域。金代紇石烈部族人,姓氏為紇石烈氏,是以部為姓的。紇石烈氏,譯漢姓為高姓。紇石烈一姓,《金史?列傳》記載:“紇石烈恒端,西南路忽倫宋割猛克人,襲兄銀術謀克。泰和伐宋,充行軍萬戶,破宋軍兩千于蔡州,加宜武將軍。自壽州渡淮,敗宋步騎一萬五千于鷂子嶺,遂克安豐軍?!?br /> 從金代史料的記載中可以看到,女真紇石烈氏早在金代就已是一個族眾繁多的氏族,并由于族眾龐大,遠在赫舍里氏宗族冠用赫舍里這一姓氏以前,即有其他族支紇石烈氏中冠用新的姓氏分離出來,由紇石烈氏冠用漢譯高姓的一支,即是這樣分離出去的。至此,今日遼東滿族赫氏宗族的姓氏演變分別為:金、元時期,紇石烈氏(譯漢字姓為高姓);元末明初至清代中期,赫舍里氏;清代后期至今,赫氏。
赫姓源流考證
赫姓相傳是遠古帝王赫胥氏的后代,是由他的稱號而來的姓氏。 除赫姓外,他的后代還有人以赫胥為姓。 歷史上,出自赫胥氏之后的赫姓人構成了當今漢族赫姓的主體。
也有說赫出自于漢代烏恒族,源頭出自郝旦,因古音郝赫不分,經多年遷徙,口傳成為后來的赫姓。至今已兩千多年。由于烏恒族信奉太陽,以太陽為至高無上的神圣,崇尚赤色,后代便以赤、或赫作為姓氏。
也有文介紹是出于商末郝姓,時經兩千多年,至漢代仍居住在山西太原一帶。到了宋代,郝姓已經發展到了長江流域、珠江流域。南方開始出現郝姓,南宋咸淳年間發生“胡妃之變”,,97戶33姓南遷,不少的郝姓,為了避難“去邑離鄉”,就是說把“郝”字右邊的“邑”字丟掉,便成了赤姓或赫姓。
烏恒族出自東胡。
東胡是我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之一,與匈奴同時興起于戰國末期(公元前三世紀),至漢初(公元前206年)被匈奴冒頓單于擊破,部眾逃散,其中主要的兩支分別逃至烏桓山和鮮卑山,(位置在現在的大興安嶺南部),從此便以烏桓族和鮮卑族出現于史冊,而東胡之名遂湮沒無聞。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元狩四年),漢將霍去病打敗匈奴左賢王后,把烏恒遷徙到了上谷等五郡邊塞外居住,這幾個郡包括了幽州的代郡,上谷,右北平,遼西,昌黎以及遼東。設置了護烏恒校尉管轄烏恒各部。
東漢,在上谷寧城(近河北宣化市西北)繼續保留了護烏恒校尉。同時東漢王朝使用烏恒騎兵征討匈奴、鮮卑,甚至用烏恒人來打烏恒人。
公元二世紀末,中原爆發黃巾起義,烏恒統治者冒頓趁亂在漢獻帝初平年間(190-193)統一了烏恒各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親帥大軍征討烏恒,大敗冒頓于柳城,(今遼寧遼陽南)得降俘二十余萬,這些包括赫姓人在內的烏恒人被遷入內地,到了河南、河北、山東、山西、陜西、在后來的歲月中,逐漸與漢族、回族和其他的少數民族相融合。而沒有離開舊地的烏恒人,很快又被鮮卑人征服。
在之后歷代的遷徙過程中,使得原烏恒族姓氏產生了變化,或簡化、或改成了更方便的單字姓,如郝、赫、赤、丘、蘇、五、尚、熙、欽、侯姓也融入了各個民族。
有史料記載,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有遼西君烏恒首領赫旦(郝旦)率部下九百二十二人歸順漢朝。漢封其八十一人為王侯、君長。這些人留在漢朝,成為了后來漢族的一部分。
應該理解這樣一個道理,中國大陸各民族的形成和發展都是在不斷的之戰亂、遷徙、集中居住、再戰亂、遷徙、居住過程中,所以各民族之間總是有不斷地被同化,被吸收的過程。姓氏當然也在這個過程中,所以赫姓就會在各個民族中出現也就不奇怪了。
目前所收集到的赫姓有以下幾支
1. .渤。海。名。宗。禮。樂。詩。書。光。祖。德。
帝。臣。遐。裔,衣。冠。文。物。振。家。聲
2.……國恩家慶……
3.自、宣、繼、大、廷、云、雁、玉、耀、連、勝、
4.永長修令蘭桂香,風和山谷實泰康,吉慶亨通福如海,日升月恒文明揚。---------(黑)
5.學、必、明、先、正、家、興、進、有、功;純、修、余、立、智、萬、世、德、朝、忠。
6.……元承祖德……
7.……XX學成永,文明志家長?!?/p>
8.……英、輔、景、明……
9.……敬,之,成,建,玉……
10.……明文生連道,萬玉德圣長……
11.光世天文志,國德永宏忠,廣義慶廉禮,萬福殿朝臣
12.德承吉林貴崇榮,英明景會樂輔清?!ê丈崂铮?現已發現十九世“樂”字輩,
八旗赫姓的歷史最短,只有一百多年,他們是在清朝的中后期才由民族姓氏變成單姓的赫姓的。
漢族赫姓的歷史很長,大約四千多年。
赫舍里曾經被譯為黑舍里,但是在雍正之后就不可能再發生此事。在編撰了《滿洲氏族八旗總譜》以后,滿族人就統一了姓氏稱謂。
為了更好地區別開自己這一支與別支的不同,赫姓被稱為了郝(hao),山東、陜西、河南、的赫姓被稱為黑 (hei),還有的地方由于口音的變化稱為何(he、二聲)
山東乳山鎮有個司馬莊,曾經叫赫家潼,在金天會年間(1123一1135 )文登(今榮城)赤山于廣攜眷遷赫家疃居住。后赫姓遷走他鄉,于氏北遷里許,建于家庵村,后又改為司馬莊。(摘自乳山市志)
由此看來,此赫姓不會是滿族或女真族,因為當時的女真人還在使用原始的女真姓氏,還沒有使用便捷的單字姓。
漢族赫姓在歷史上以朔方為郡望,當代的分布也較為廣泛。
其代表人物,主要有宋代進士赫洗、明代石樓知縣赫震等。
目前發現的資料里,漢、滿、回、彝、錫伯、蒙古民族都有赫姓,而他們的出處則為漢族郝姓;匈奴赫連;烏恒郝旦;錫伯荷葉爾、賀在爾氏;滿州赫舍里、赫佳、赫宜、赫錫赫哩、赫葉勒、赫哲氏:
蒙古赫錫特、赫爾、赫勒、赫魯克氏。
彝族赫姓原姓俄母,他們都是在后來簡化為赫的。
河北省石家莊市有一西仰嶺村,村民大多是赫姓讀音hei
參考材料來源于《后漢書》《三國志》,《史記-匈奴列傳》《乳山市志》
《臺山姓氏源流》《珠璣巷民放南遷記》及網絡。
■ 以上內容由網友共享上傳,內容僅供參考,不代表族譜錄贊成該內容或立場。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 如果您認為該介紹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可以 對其進行修改補充>>
■ 同時您還可以 進入赫姓社區 與其他愛好和關注赫氏家族的網友進行交流討論。
查看更多討論帖>> | ||||||||||||||||||||||||||||||||||||||
![]()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