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在线一区,婷婷六月天在线,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红,亚洲欧美天堂,aaaaa级毛片,成年人在线免费观看

族譜錄LOGO

播州楊氏始祖楊端

2014-03-05

9444次

1人

1個

0個

0人


吧主: [申請吧主] 管理員:   [申請管理員]

[ 字號: ]

楊端為播州楊氏土司之始祖,古今無異說。唯禹明先《楊端考》以為“‘楊端’其人是《楊文神道碑》中首次提出的。(中略)楊氏杜撰‘楊端’其人是很高妙的,凡是開頭均稱‘端’,楊端即是‘楊氏之始祖’和‘楊氏之鼻祖’的意思,故《楊文神道碑》把‘楊端’同‘鼻祖’并稱。按《楊粲墓志》和《楊文神道碑》所記情況,楊氏最先想掛靠楊思權,后恐被后人考出后見笑或責難,于是杜撰一個‘史無對證’的‘楊端’來裝飾家史。〔1〕” 然本文以為,其論點論證頗可商榷。
其一,楊端生活年代。禹文說:“《楊文神道碑》載:‘宋慶歷間,十一世祖實討平邕、廣之儂智高?!瘬端问贰贰仪鄠鳌汀畻顦I傳’,狄、楊二人平儂智高是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至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若按25歲為一代人計算,自鼻祖楊端到十一世楊實,計為275年,也就是說從慶歷時的十一世楊實起上推275年,正值唐代‘大歷’時期,說明鼻祖楊端生活在唐朝‘大歷’時,與《楊文神道碑》的:‘宣宗末年,??播州鼻祖端奉命平定南詔’事相距百余年,楊端生平不可能跨越這么長的歷史時空?!庇砦囊源藶橥品瓧疃舜嬖诘拇笞C據,而其實所論有誤。據貴州省博物館《遵義高坪“播州土司”楊文等四座墓葬發掘記》所錄《楊文神道碑》載:“(前略)五季亂,天日離隔,楊氏世守此土。口平邕廣之依智高,十世祖昭,被旨討瀘,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歸職方。(后略)許以世守。自祖入播,以迄于君,凡十有五世?!薄?〕 其中并無“宋慶歷間,十一世祖實”字樣,不知禹文所據何本?此點一誤,則其后所計算之時間自然全不可信。且碑文中明確標出“自祖人播,以迄于君,凡十有五世。”據《楊氏家傳》,楊文之前楊氏世系為楊端、楊牧南、楊部射、楊三公、楊實、楊昭、楊貴遷、楊光震、楊文廣、楊惟聰、楊選、楊軫(楊軾)、楊粲、楊價、楊文,正好十五世,楊實豈有可能為“十一世祖“?《遵義高坪“播州土司”楊文等四座墓葬發掘記》中所錄之“十世祖昭”亦當有誤,十當作六,或碑文文字漫漶所致。

其二,乾符三年高駢所領之播州I軍。禹文自稱據翦伯贊《中國史綱要》與鄭珍《遵義府志·土官》知“乾符三年,王仙芝和黃巢起義軍攻占河南和湖北大部分地區,威脅洛陽和長安,唐統治者征調益、渝、播諸軍由曾任西川節度使的高駢率領到荊襄一帶組成‘諸道行營’軍,阻止起義軍向南發展。廣明元年(公元880年),起義軍在安徽采石重創唐諸道行營都統高駢軍隊,播州軍猶朝覲身歿?!薄?〕 以為可證明“播州在乾符時處于安定狀態,不存在南詔人陷播州事?!薄?〕 今考,西川節度使高駢征調播州軍組建“諸道行營”軍之事不見于兩《唐書·僖宗本紀》與《高駢傳》。翦伯贊《中國史綱要》亦僅云“廣明元年,起義軍重創唐諸道行營都統高駢的軍隊,突破唐軍的長江防線”,〔4〕(P215) 并未提到有播州軍。而禹文所言之猶朝覲與播州軍乃引自《遵義府志·土官》,然《府志》引自《心齋隨筆》,《心齋隨筆》又引自猶西樵之《甕水世譜》,“廣明元年,(猶朝覲)從征黃巢,陣沒,贈播甕萬戶。”[5](P986) 禹文對于楊氏之家傳以為完全不可信,但對于猶氏之家譜則毫不考究深信不疑,所得出的“研究和考證”結論自然不能令人信服。且萬戶一職乃金初設置,朝覲乃唐人,又豈能得到萬戶的封贈?

其三,楊端功成不回朝廷。禹文引《新唐書·兵志》:“若四方有事,則命將以出,事解則罷,兵散于府,將歸于朝?!币虼艘詾椤皸疃恕苷心紴閷ⅰ凸筒换爻⒍艟硬ブ菀皇屡c唐朝用將制度不合?!盵2] 此亦斷章取義之誤??肌缎绿茣砦迨け啤份d:“初,府兵之置,居無事時耕于野,其番上者,宿衛京師而已。若四方有事,則命將以出,事解則罷,兵散于府,將歸于朝。故士不失業,而將帥無握兵之重,所以防微漸、絕禍亂之萌也?!盵6](P1328)  此乃府兵制之特色,而府兵制自唐玄宗時已廢棄,“自高宗、武后時,天下久不用兵,府兵之法寢壞(中略)宰相張說乃請一切募士宿衛?!?[6](P1326) “及府兵法壞而方鎮盛,武夫悍將雖無事時,據要險,專方面,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財賦,以布列天下。” [6](P1326) 禹文以唐初府兵制之特點來衡量唐末募兵制時之情形,自然矛盾重重。

其四,楊端入播后播州仍有流官?!蹲窳x府志卷十·古跡》載明詹淑《講堂銘序》日:“萬歷甲辰秋,余修旺草公署,掘地得碑,題日‘漢尹珍講堂。唐廣明元年七月六日,播州司戶崔礽立’?!? [5](P319) 廣明為唐僖宗之年號,緊接乾符。故禹文以為:“唐制下州只設‘三曹參軍事’官,即:司倉、司戶、司法,職級‘從八品下’。播州司戶崔初立碑在乾符之后,若乾符時楊端已入主播州,那么廣明時播州‘三曹參軍事’官這一重要職務必由楊端嫡派充任,可隨楊端入播的令狐、成、趙、友、婁、梁、韋、謝八姓中并無‘崔氏’。”〔2〕 禹文此處亦可商榷??肌缎绿茣硭氖拧ぐ俟僦尽份d:“下州,刺史一人,正四品下;別駕一人,從五品上;司馬一人,從六品上;錄事參軍事一人,從八品上;錄事一人,從九品下;司倉參軍事、司戶參軍事、司田參軍事、司法參軍事各人,從八品下;參軍事二人,從九品下;醫學博士一人,從九品下?!薄?〕(P318) 可見司戶一職實非如禹文所言之顯赫,更非“必由楊端嫡派充任”者。至于此司戶為朝廷所設之流官抑或楊端私人任命,今難確考,然以流官之可能性為大。《楊文神道碑》載:“忠烈及忠顯嘗面命之日,吾家自唐守播”,自元初程鉅夫以來所有記載皆言楊端復播后受播州刺史一職,如楊端之職為朝廷所授,則乾符后即使有流官也不足異了。

其五,《輿地廣記》中之播州?!遁浀貜V記》為北宋歐陽志撰,禹文以為,“成書于政和元年三月”,“故研究楊氏家史應以《輿地廣記》為信史”?!啊遁浀貜V記》載:‘唐衰,播州為楊氏兩族所分據。’這與《宋史蠻夷傳》:‘唐季之亂,蠻酋分據其地’的論述是吻合的,說明楊氏并非‘平南詔人播’,而是唐末分據其地的土著望族?!薄?〕 禹文此處結論令人亦難認同。《輿地廣記》言唐末播州為楊氏兩族所分據與《宋史》合,亦與《楊氏家傳》無異,即第四世楊先、楊蟻之事,《宋史》言播州為蠻酋所分據,亦與《家傳》合,楊氏至十三世楊粲時方討平境內諸溪洞蠻,但所不解者,禹文何以能由《輿地廣記》之記載推導出“楊氏并非‘平南詔人播’,而是唐末分據其地的土著望族”?

其六,楊端名字之真偽。禹文以為:“凡是開頭均稱‘端’,楊端即是‘楊氏之始祖’和‘楊氏之鼻祖’的意思,故《楊文神道碑》把‘楊端’同‘鼻祖’并稱。”〔2〕 此點尤屬荒誕。端字乃習見之字,常見于人名,且《楊文神道碑》明言“鼻祖端”,則端為人名無疑。禹文又言“‘楊端’其人是《楊文神道碑》中首次提出的。” 亦嫌不當。有關楊端之確切記載,現存可考的最早資料為《楊文神道碑》,但之前有無記載,無法確證,《楊粲神道碑》中已有退南詔的記載,與楊端之事相合,只是因為楊粲碑殘存者今四分之一,脫落之處是否有楊端之資料,今不可知。而禹文“提出”一詞,則意為楊端之名乃楊文碑中所憑空創造,然此無任何證據,乃想當然之論。

綜上可知,《楊端考》中試圖推翻楊端存在的觀點,無法成立,故不足為據。

二、楊端的族別

近代以前,論者皆認同楊端為山西太原人,以應募擊南詔而至播州。二十世紀四十年代,譚其驤才提出異議,撰《遵義楊??肌罚J為楊氏家族自以為山西太原人及楊家將之后皆不可信,楊氏乃川南瀘南之羅族(今彝族),以與閩蠻爭奪溪洞地盤而至播州。此說一出,震驚學界,譚氏亦自以為“可以發前人所未發,補舊史之不備”。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對于楊端的族屬,又有章光愷的白族說① 、王興驥的仡佬族說②及《貴州古代史》之苗族說。而此四說皆立論尚嫌未充分,似不能代替傳統所據之太原漢人一說。試縷析如下。

譚其驤認為楊端非太原漢人之理由主要有五:

一、楊貴遷“為(楊)業后之說不可信,則端之為太原人,亦不足信?!薄?〕

二、《楊氏家傳》載,楊貴遷欲孝漢制南粵故事,出蛘舸擊廣西邕州之儂智高,不南行,反北如瀘,故譚氏以為“貴遷緣何如瀘,今無由曉,要之其為自新郭返于故土則可知?!薄?〕

三、唐僖宗乾符三年時,播州未陷于南詔,“(蕭)遘最早在(唐懿宗咸通十四年)九月以前猶官于播州,足證先時南詔之寇黔中,播州未嘗復失?!薄?〕 故譚文以為楊端復播不可信。

四、“同一復播,而楊氏譜以為為唐室討南詔,羅氏以為助太汪擊閩蠻,非昏蒙無識者不難立辨其真贗矣?!薄?〕

五、楊端復播,為當時豐功偉績,然兩《唐書》皆不載,可知此非事實。

本文以為,譚文籍以推翻楊端為太原人因討南詔而至遵義的以上五條證據似尚有可商榷之處。

一、以為楊貴遷為楊業后不足信,所以楊端為太原人亦不可信,此種推論實在不合邏輯。對于楊貴遷為楊業之后的說法,確不可信,但不足以以此來推翻楊端為太原人之說。又,譚文以為“貴遷一生實在文廣南行之前,迨至文廣之‘持節’廣西,貴遷已謝棄人世矣”,此點實有誤,考《宋史卷十五·神宗二》載:“熙寧六年五月癸卯朔,播州楊貴遷遣子光震遵來貢,以光震為三班奉職?!薄?〕(p283) 熙寧六年為公元1073年,文廣持節廣西當在仁宗皇{;占至英宗治平年間,即公元1067年之前,說明文廣持節廣西時貴遷確在人世。

二、討依智高之事,楊貴遷討廣西之儂智高不由南反由北。楊貴遷是否參與平依智高之事,尚無其他史料為證,若其為真,亦不無原因。據嚴耕望《唐代交通圖考》第四卷《山劍滇黔區》第叁肆篇之四《播州群;l可道及群舸通桂、邕、安南道》載,由播州南渡今烏江至琰州至群州至田州至邕州,為唐代之普通道路,即漢武帝時唐蒙所謂由夜郎制南粵之道?!?〕(p1303~1305) 然北宋初播州之南乃與楊氏為敵之少數民族所據,尤其以南部閩蠻勢力最大,與楊氏之矛盾亦最深,此時楊氏之實力尚遠遜于閩蠻,豈敢向南行軍?而播州至廣西邕州尚另有一道可往,即北經珍州、南州至江津縣,沿江西行經合江、瀘州至戎州,戎州南至昆明為唐代西南主要干道,沿此道中途折向東至南寧州(即今曲靖)經盤州即到達群州,群州至邕州一段則相同。此道至廣西較遠,然可會和四川軍隊,順利通達,道路質量亦較優。此亦非譚文所言不可思議者。

三、唐懿宗咸通年間蕭遘貶播州司馬,證明其時播州尚有流官?!蹲窳x府志》亦云:“黃震《古今紀要》:僖宗相蕭遘,斥播州,道三峽,白帝呵之。考《遘傳》云,遘貶播州司馬。則是時尚有流官也?!盵5](P1221)《新唐書卷一百一·蕭遘傳》載:“于是(韋)保衡已為相,摭遘罪,繇起居舍人斥播州司馬。道三峽,方迫畏不暝,若有人謂日:‘公無恐,予為公呵御。’??未幾,保衡死,召為禮部員外郎?!?I( 據《資治通鑒》卷二百五十二載,蕭遘貶播州司馬在唐懿宗咸通十三年五月。如果此時播州為南詔所陷,則確實絕無貶播州司馬之理。

然此點不足以推翻楊端復播之說。本文以為,李鄂奔武州后,播州前后數遭戰亂,無人駐守,雖其所有權還在唐王朝手中,然處于一種境外閩蠻、南詔侵擾、境內土著溪洞蠻夷各自為政的混亂局面,所以蕭遘被貶,“迫畏不暝”,不敢至貶所。咸通十四年,南詔寇黔南,是否進入播州,不能確知,但即使進入播州,也當僅為寇略侵擾而已。直到乾符初年,楊端領兵入播。

四、“同一復播,而楊氏譜以為為唐室討南詔,羅氏以為助太汪擊閩蠻”,二說扦格。此亦可解釋,楊端入播之際,所面對的主要對手有三,一為以自播州南境入侵之閩蠻,二為邊境寇略之南詔兵,三為播州境內溪洞之蠻。此時三者以閩蠻勢力最大,故羅氏譜以為擊閩蠻而來,此據播州之實情而言;楊氏譜以為楊端抗擊南詔而來,蓋楊氏據其行軍之目的而言,故有此異。

五、“(楊端復播)此聳世之豐功奇跡,史官必大書而特殊之,何以《兩唐書》只字不及?此理之不可通者?!薄?〕則似有理而不可通,蓋史實而史籍失載,無代無之。如南詔大中十三年攻陷播州一事,史籍即有異詞,司馬光《資治通鑒考異》日:“舊《紀》、《實錄》今年皆無陷播州事,惟新《紀》有之?!薄?0〕(p8078)以此類推,楊端復播兩《唐書》失載便不足奇。且唐末中原魚爛,唐王朝已然風雨飄搖以至中原尚不可保,楊端復播何足以“豐功奇跡”論之,更何況楊端人播時實力微弱,尚不能對播州地區實施有效控制。

譚其驤的觀點發表后,在楊氏土司研究領域產生了極大的沖擊。之后章光愷的白族說、王興驥的仡佬族說及《貴州古代史》之苗族說,雖觀點與譚其驤稍有不同,但無不受其啟發與影響,在本質上認為楊氏為少數民族也是別無二致的。以上三說,王興驥之仡佬族說最后出,考辨亦較詳實,以為楊氏非漢人之理由有四:

“其一,從宋朝以來的史書有許多稱播州楊氏是夷族的記載。??

其二,明代播州楊氏的漢化程度已經很高,但朝廷仍把他們當少數民族對待,對他們加以特殊照顧,皇帝的詔書明確稱其為‘夷人’。??

其三,在封建社會,漢族官僚文人把少數民族視為異族,宣揚‘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蔑視、排斥少數民族,使得少數民族,尤其是上層人士,往往諱言其為少數民族。??

其四,一些少數民族大姓請文人學士所撰之家傳,多據主人自述,也是隱惡揚善,多所衛護,致有把少數民族改為漢族者,因此,這類家傳多不可信?!本C觀以上四條反證,尚可商榷。楊氏偏居西南一隅,南宋之前,楊氏為求自保,漸漸夷化,更兼播州本是蠻夷雜處之

地,中原政權與之地域遠隔,自然不暇亦不能、不必對楊氏之族屬加以確切認定,不過隨其周圍之情勢和蠻夷聚居之地域特性加以認定而已,之后約定俗成,漸為后人沿用。大小蠻夷酋長之家傳,誠然多有諱飾篡改以抬高其身價者,若參比史實和該族實際發展情形而無多舛悖者,但也不可一概而論,以先入之成見而貿然斷定。

今考以楊端為太原人擊南詔一說,正史中首見于《元史》,主要纂修者宋濂即《楊氏家傳》之作者,可信度被質疑無足怪,但明朝之前,早有此等記載。元代程鉅夫《雪樓集》載《忠烈廟碑》云:“楊氏世系太原,唐乾符初,贈太師諱端者,宦游會稽,后客長安。適南詔陷播州,大為邊患,有旨募能安疆場者,太師慨然自效,遂命為將,以復播州,威暢恩融,夷夏畏服,因領其郡。”〔11〕 據《元史卷一百七十二·程鉅夫傳》載,程鉅夫生于南

宋理宗淳事占八年(公元1248年),卒于元仁宗延禧四年(公元1317年)。則元初已認定楊端之籍貫為山西太原。新中國建國后,楊粲墓等楊氏墓葬相繼被發掘,為楊氏家族研究提供了新的便利,其中尤以一批墓志與楊氏家族史密切相關。迄今出土的最早墓志為《楊粲神道碑》,碑文因年代久遠,僅存四分之一,以存者看,也可以為我們的研究提供原始資料?,F存碑文前云:“(缺)禍裂,上賴祖功宗德,人(缺)蜀無壅塞之患,而六詔絕烽口口警,求其(缺)秦潞二王為節度使。思權死,弟口勉得旨出家(后略)” 文中“蜀無壅塞之患,而六詔絕烽口口警”一句,當即指楊端退南詔之事。楊粲碑刻于南宋淳柘年間,當非無據。又南宋末《楊文神道碑》載:“忠烈及忠顯嘗面命之日,吾家自唐守播,??累世恪守忠節,吾老矣,勉繼吾志,勿墜家聲,世世子孫,不離忠孝二字?!薄?〕此等記載皆可與《家傳》敘述相吻合。

按兩《唐書》皆載乾符元年擊南詔募兵地區為河西、河東、山南西道、東川,《資治通鑒》無河西。據兩兩《唐書》,太原府屬河東道,則楊端為太原人不無可能。楊端之族屬與其籍貫緊密相關。若楊端為山西太原人,則當為漢族。又田玉隆《貴州土司史》認為:“播州楊氏,迄楊昭應是當地少數民族,如與楊氏相依為命的謝氏,魏晉以來是貴州少數民族大姓,以新舊《唐書》知謝氏勢力很大,常與楊氏聯婚,故楊氏稱謝氏為‘舅氏’,從旁說明楊氏是少數民族?!薄?2〕(p730)此處論斷亦值得商榷,即“播州楊氏,迄楊昭應是當地少數民族”,楊氏自外遷來播州,古代史籍與現代學者皆無異議,不知作者有何依據。同時,以楊氏聯姻少數民族之謝氏,即斷定楊氏也為少數民族,太過武斷。

從自南宋中期以來的較可靠記載,如從楊粲、楊文神道碑中之忠孝思想,與楊氏后世所恪守的家族族風,如《平播全書》卷十四李化龍《與楊監軍書》:載“安、楊二氏,原世為敵國,安曾求親,楊氏不從,求以女嫁之,亦不從。蓋自負為太原詩禮舊家,而安為玀鬼,恥與同盟也。”〔13〕(p475)所以,傳統所言楊氏出自太原之說,在無可靠反證的情況下,仍可沿用。

據兩《唐書》,楊端應募,在乾符元年冬至二年春之間。其所統軍隊,不超過千余人,因《全唐文》卷八十七唐僖宗《答高駢請停差發三道兵士詔》云:“其河東一千二百人?!?〔14〕(p397)”其行至播州的準確時間,《遵義府志》定為乾符三年,與兩《唐書》、《通鑒》所載唐王朝與南詔關系史實大體相合。楊端入播以后,對于播州本境大族土豪,修好結援,“駐軍高遙山,據險立寨,結土豪臾、蔣、黃三氏,為久駐計?!盻5 對于閩蠻與南詔兵則是以武力擊退,“蠻出寇,端出奇兵擊之,大敗?!薄?〕(p952)此處“蠻出寇”當即是入侵播州之閩蠻與寇黔南之南詔兵。若此時播州為南詔兵所據,則楊端以數千里跋涉之少量疲兵,似無擊退蠻敵之可能。

楊端播州刺史一職,《遵義府志》認為是楊端自署。而據《全唐文》杜牧《黔中道朝賀群舸大酋長等十六人授官制》:“敕黔中道朝賀群舸大酋長、攝充州刺史趙瓊林等。(略)玉帛以將厚意,階級以峻等衰,各服寵榮,無忘恭敬?!?〔14〕(p3444)( 此文作于宣宗大中五年至六年之間,則楊端之播州刺史一職為朝廷所授,亦合情理。

且據嚴耕望《唐代交通圖考》云:“播州為黔中區最西南之正州?!薄?〕(p1303)地位較羈縻之群州為上,咸通十三年尚有播州司馬一職,又《遵義府志卷十·古跡》載平播后綏陽掘得漢尹珍講堂碑,上題“唐廣明元年七月六日,播州司戶崔礽立”,〔5](p319)廣明元年在楊端入播后數年,其時播州尚有司戶之官,則楊端刺史之職為朝廷所授可能極大。又明萬歷年間茅瑞征所撰《萬歷三大征考》與同時瞿九思所撰《萬歷武功錄》并載楊端武略將軍一職,此與播州刺史一職情況類似,若楊端為朝廷所授,也有此可能。至于安撫使一職,瞿蛻園《歷代職官簡釋》云:“唐代為臨時派遣往各道之大臣,非常設。中期以后,各道皆有節度、觀察使,即不復有此稱。”〔l5〕(p58) 則可確知絕非楊端生前所獲之職。

三、結論

陳寅陌云:“種族之分,多系于其人所受之文化,而不在其人所承之血統?!薄?6〕(p308)此為治民族史之確論。然而,楊氏屬于西南夷族,抑或中原漢族,于其發展歷史中身份角色之確立與文化取向之自覺依然有著重要關系。黔北楊氏土司其對漢文化之自覺推崇與其統治區域漢族文化之興盛,為周邊土司所不及,既已成為學界之公論,而關于楊端,在現有資料的基礎上,種種新論尚無可靠資料支撐,似當依然承認以下結論:

一、在無可靠反證的情況下,楊端之籍貫與民族仍沿襲傳統記載,定為山西太原漢人。

二、唐僖宗乾符初年,楊端人播,所統軍隊最多不超過千余人。

三、乾符二年,朝廷應高駢之請,止河東兵,楊端乃帥其鄉人上請于朝,入川,而西川戰情緩和,乃領軍折而向東南,進人播州。入播后,楊端交結播州當地大族,擊退閩蠻與南詔兵,并與南詔納款結盟。后“諭以威德,縻以恩信,蠻人懷服”,在播州站穩腳跟。

四、楊端據播后,當時唐王朝已風雨飄搖,乾符年間黃巢已大舉叛亂,楊端于是逐步鞏固勢力,取得長久統治播州的權力。

五、楊端據播期間,境內溪洞蠻夷分立,南境又有閩蠻侵擾,所能統轄者僅播州北境之一部分領土。

 

參考文獻:

[1]禹明先.《楊端考》[J].《貴州文史叢刊》.1997(1)

[2]貴州省博物館.《遵義高坪“播州土司”楊文等四座墓葬發掘記》[J].《文物》.1974(1)

[3]劉晌.《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4]翦伯贊.《中國史綱要》(第2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5]鄭珍,莫有芝.《遵義府志》[M].遵義市志編纂委員會整理.1986.

[6]歐陽修.《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7]譚其驤.《播州楊保考》[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11982(3).

[8]脫脫.《宋史》.jE京:中華書局.1977年.

[9]嚴耕望.《唐代交通圖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O]司馬光.《資治通鑒》北京:中華書局.1956.

[11]譚用中.《楊粲墓及其出土碑志考》[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1982(6).

[12]田玉隆.《貴州土司史》[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6.

[13]李化龍.《平播全書》[M].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2008.

[14]董誥.《全唐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15]黃本驥.《歷代職官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16]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以上內容由網友共享上傳,內容僅供參考,不代表族譜錄贊成該內容或立場。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如果您認為該介紹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可以 對其進行修改補充>>

同時您還可以 進入播州楊氏始祖楊端吧 與其他愛好和關注播州楊氏始祖楊端吧的網友進行交流討論。

族譜錄紀念網
 
發表話題:
標題:
 
內容:
粗體 斜體 下劃線 插入超鏈接 插入圖片
  您目前尚未登錄,立即 登錄 | 免費注冊
 
 
驗證碼: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