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宗智離家十幾年,家鄉人不知他的去向,更不知他是充軍去,并且委任在身,成為皇帝的侍官。家中的老母一人獨居忠洛,思念兒子與日俱增。這天來了一位地理先生,要求寄宿在老婦家中。善良的老婦人應許。這位地理先生與江宗智母親聊起家常來,說到家里是否還有子女和其他人時,老婦人說有一兒子外出多年杳無音訊,很是思念。客人無以話答,欠欠身子,并在房屋的四周轉轉看看,發現屋后有三塊筆架石,他對老婦說:把中間的筆架石推去,你兒子就會回來,老婦人盡管將信將疑,還是請了同族人協助把這塊筆架石推去。此時在南京任御前指揮史的兒子書屋里的筆筒居然倒下,江宗智想到家里可能有事,得到皇帝允許后回到忠洛。
一段時間過去了,江宗智發現自己已不適合農居生活,要為母親、宗親做更多的事。于是砍來很多柴火,捆住一把把曬干,足夠焚燒自己的一天,他正想鉆進去點火焚燒,卻被周圍很多的孩子們嬉戲干擾,他隨即抓來一把樹葉拋入河中,瞬間出現河面滿是翻白的魚群游來游去,他對孩子們說:“快看,河里很多魚,趕快去捉。”孩子們果真散去撲向河中捉魚,這時江宗智再次點火焚燒自己,待宗親們趕來,為時已晚。見遺囑在側,宗親們只好將他的尸骨收起,按照他的遺囑建一晏公廟宇,意在他這一男子后生安葬的地方,為大家保佑的人。
過了許久,在大田的鴨公巖正兩軍激戰,越戰越烈,這時天上出現一面晏公旗晃了三下,結果兩軍將士疲憊不堪,主動放棄,自然平息了一場惡戰;而后又有南京的皇帝外出郊游過長江,浪高四起,十分危險,這時天上也出現“晏公旗”閃三下,結果風平浪靜,皇帝安全過江。當皇帝知道是晏公在保護他安全過江,日后下旨封江宗智(晏公)為都督平浪侯王,并派人送鐘一口,銅錘一把,牌匾一塊等賜物到永安。
由于當時的通訊、交通不便,江宗智所為所善在永安無人知曉,縣令只好收起皇上的賜物,修一處晏公廟(現永安西門橋頭)立牌位,把皇帝所賜物置其中,讓差史有個好交待。所以忠洛人常說,先有忠洛晏公廟,再有永安晏公廟。
■ 以上內容由網友共享上傳,內容僅供參考,不代表族譜錄贊成該內容或立場。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 如果您認為該介紹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可以 對其進行修改補充>>
■ 同時您還可以 進入江宗智吧 與其他愛好和關注江宗智吧的網友進行交流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