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
承姓,得姓于春秋時期的一個古老姓氏。目前常州有承姓人口4100多人,占全市人口的013%,以人數計,位列第86位。承姓,在《中國姓氏大全》一書中列為較為罕見的姓氏,分布較廣,但人數不多,全國目前約有承姓人口18萬,在全國姓氏中排列在500位之后。
據統計,目前常州、江陰、無錫、宜興地區約有承姓人口近2萬,而且大多數同為一族。在收錄人名最多的《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中共收錄承姓人士共8名,除其中1人為僧名,1人為漢代人(承宮)、1人為少數民族姓外,其他5人均為宋朝以后常州府所屬武進、江陰、無錫人氏,可見常州及其周圍地區是承姓聚居和人才輩出之地。
承姓源于春秋時衛國大夫成叔承。古籍《通志》卷27《以邑為氏》載:“承氏,衛大夫成叔承之后,望出千乘。”《稀姓錄》載:“漢侍中承宮,本瑯姑幕人。”這個承宮,就是我國歷史上以勤學苦讀聞名的典范,他“八歲為人牧豕,過徐子盛學舍,因當聽講,為諸生拾薪,數年苦學不倦,漢明帝時拜博士,遷左中郎將,數納忠言,名播匈奴。”常州承氏,為承宮之后裔也。
據《毗陵承氏宗譜》(德陽堂藏版)記載,常州承氏源于宋代承伯起、承伯庸兄弟。據承氏遷常第四世孫承仲賢撰《承氏源流序》載:“吾承氏著姓,始祖諱宮,漢明帝十七年拜侍中祭酒,居瑯,實春秋衛大夫成叔承之裔,厥后(承)三錫仕階崇義郎,遷淮南郡,傳至唐貞觀時,(承)諭為兵尉,舉御史大夫,沿及宋真宗朝(承)宇,與殿前指揮使王審琦世好,座相阿保罪死。宇四世孫諱振、諱,靖康年間同審琦孫孟乾扈蹕南渡,俱居常,孟乾居陽羨。余曾伯祖、曾祖占籍武進之太平鄉塢里,此承氏入毗陵之始也。”此段文字簡述了承氏遷常之前的先世行略,承氏自北宋末遷常至今,已達900年之久,后世子孫已繁衍至三十五世,播遷常州城鄉及江陰、無錫、宜興、浙江省錢塘諸地,成為江南乃至全國的承姓大宗。
據《毗陵承氏宗譜》卷一《統宗世表》載,遷常一世祖承振(字伯起)、承(字伯庸)兄弟,世籍真定府(今河北正定),兄弟倆隨宋室南渡后,“居晉陵太平鄉塢里,延師教子,詩禮營家。”據考證,其地即今武進潘家鎮筱塢里村。伯起生于宋元符三年(1100),卒于乾道八年(1172),享年73歲,開山葬于晉陵鳳凰山之陽。生一子公裕,字繞夫,宋紹興年間由太學任校書郎,子孫遂入籍浙之武林(今杭州),是為承氏錢塘支。胞弟承“器宇不凡,黨交游,皆一時名宿,居家創垂盡善,實開族運之先。”生于大觀四年(1110),卒于慶元三年(1197),享年88歲,葬兄塋之側。生一子公明,字哲夫,南宋淳化朝由太學辟為寺直(官名),配常郡蕭氏,生子文一。文一生子仲仁、仲賢(第四世)。至第五世時已有允誠、允正第六世孫,后派始遷居他地。其中仲仁次子允隆(太學生,以子敏貴誥贈階議大夫),于宋淳年間(1241—1252)攜子孟冕自太平鄉塢里遷居江陰虹橋,“愛石牌長山南麓山水繞,筑別業以居焉。”其地即今江陰之長山鎮石牌村地,“西麓有巨石,飛跨入江,面平如牌”,今又名石牌山。仲賢三子允臧,“因守父塋,遷居鳳凰山之北,是為山北分支”。至此,常州承氏分為塢、長山、山北三派。自南宋之后,此三派子孫又復遷四鄉。主要支派有:第十一世孫鶴齡于明洪武初年(1310年前后)自塢遷居郡北黃天蕩北夏墅(今武進鄭陸北夏墅),是為遷北夏墅始祖。鶴齡胞弟祖齡與兄同遷北夏墅,繼遷豐北鄉之趙家籪,因承姓捐資建橋便行人,遂改趙家籪地名為承家橋(在今三河口承家橋村)。祖齡為承家橋始遷祖。第十一世孫松齡于明初自山北遷居東古里(今三河口東古承家村)。第九世孫承良于元至正年間自江陰長山北園村遷居鳳戈鄉妯娌村(今江陰肖歧鄉妯娌村)。第九世孫承逵遷居江陰城內,是為澄江城中支。第十二世孫承孟于明弘治年間自承家橋遷居郡北龍虎塘承家村,后世又分居龍虎塘小橋頭村、中塘歧村。第十二世孫承璽于明永樂年間自塢遷居承莊(今漕橋承家頭村)。承璽長子孟清于正德年間自承莊遷居夏家壩(今屬漕橋鎮)。第十三世孫孟琛于明正德年間自塢里遷居白土墩(今屬武進漕橋朱村)。第十三世孫承錦于明嘉靖初自塢遷居黃公山下莊(今潘家橋黃公山下村)。第十三世孫承穆攜三子遷居黃公山南(今潘家鎮仁莊黃公山村)。第十三世孫承啟仁自黃天蕩北夏墅遷居歧上村(今鄭陸歧上村),啟仁簇弟彥文于明嘉靖年間自承家橋遷居東庵(今屬鄭陸鎮),彥章自承家橋遷居東溪,彥黻自承家橋遷居河西,是為河西支分祖。第十八世孫承三勝于明天啟年間(1621—1627)由承家橋入贅焦溪之是姓,子孫仍歸宗姓承,今焦溪鎮東街承姓為其后裔。
歷史上,常州承姓人士多居官清廉、業儒知醫之士:承谷容,元末明初人,世居太平鄉塢里,為承氏遷常第八世孫。明初朱元璋廣納賢才,谷容亦被舉薦。洪武二年(1369)任太原府交城縣丞,時連年兵亂,民不聊生,到任之后,“免稅糧,夏秋之間不就(住)官舍,勸課農商,薄賦輕徭,惠洽黎庶,行之二年,百里謳思不絕。”后升任山東兗州同知,多有惠政。其事跡載《古今圖書集成·氏族典》及《常州府志》。承天秀,字鐘之,明正統間舉人,授錢塘知縣,“卓有政聲,惠及黎民,以民人詣闕乞留,連任九年。聞杭州織造內監將有逆謀,預為御備,遂得解散”,挽救了許多人的生命,后擢升為南陽同知。承任(1733—1798),字是常,號拙齋,諸生,受業于宜興名儒杭樂。通經學,博覽古今典籍。以授徒終生,其學生多有高才者。著有《拙齋集》等多種。承越,字耀珊,咸豐元年(1851)舉人,官河南候補知府,通曉古今史事,著有《聽云山莊詩抄》等。承槐卿(1862—1945),名思詔,出生于焦溪歧黃世家,自高曾祖承南溪始業儒知醫,曾祖承秀山、祖父承湘坪、父承云坡,父子相傳,至槐卿已五世儒醫。槐卿自19歲起精研醫術,先后在常州、無錫、宜興、上海等地行醫,聲譽卓著,他的行醫座右銘是“人病即己病”、“診疾無小事”,醫德極為高尚,晚歲定居常州城內千秋坊。診病察疾,慎思明辨,以平淡取勝,尤擅內科,律其醫術者有七十余人,遠及浙、皖兩省。著有《承槐卿先生醫案》傳世。其長子承少槐,自幼隨父學醫,深得祖傳精理,擅長診治內科諸疾,診斷細致,用藥慎重,診治傷寒雜疹,療效尤著。為名老中醫師。
革命先烈中,承瀘(1918—1943)祖籍武進,出生于宜興,1940年初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后擔任政治交通員、中國共產黨溧陽縣委工作隊副隊長,1942年任溧陽邊界某區區長,積極建立秘密黨組織,恢復溝通蘇中、蘇南兩根據地,為打擊日寇起到重要作用。1943年在任溧陽竹簀區區長時,在與敵頑部隊作戰中壯烈犧牲,年僅25歲。承壽根(1900—1938),龍虎塘小橋村人,1927年春參加中國共產黨發動的江陰農民自衛軍,任西路支隊所屬的大隊長,多次率部與敵作戰,1930年初在橫林火車站被敵捕去,關押于蘇州監獄,被判無期徒刑。1937年日軍轟炸蘇州時逃出,回到家鄉組織一支百余人的抗日自衛隊,后被改編為義勇軍,擔任團長。1938年10月,被反對共產黨的匪首張少華殺害于泰興,時年38歲。
現代常州承姓人士中,不乏文學界、科技界、書畫界英才:承志宇,潘家橋黃公山下村人,人民體育出版社編審,著名作家,精通日、英等語,曾任《體育譯叢》主編、中國武俠小說研究會秘書長等職。已出版著作500多萬字,譯著100多萬字,出版小說20余部,有多部作品被改編為電視連續劇。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承繼成,三河口人,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60年獲莫斯科大學博士學位,1996年被選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歐亞科學院院士,長期從事衛星遙感、空間信息系統工程研究,是國家遙感中心、亞洲遙感協會創始人之一;承名世,三河口人,為上海博物館研究員、上海文史館館員,著名書畫家、文物鑒賞家。
現代常州地區承姓聚居地有:鄭陸橋、三河口、焦溪、潘家橋、漕橋、龍虎塘等地。常州城區有承姓人口400余人。潘家鎮仁莊行政村有承家頭村,鄭陸鎮有東古承家村,龍虎塘鎮南有承家塘村。
滿清皇室的人都姓愛新覺羅或姓肇。當清朝從東北入關,建都北京統治權全中國之后,清皇室的人就有以名為姓,即所謂隨名姓的習慣。實際上是一種特權思想的表現。在中國,清朝以前,就有一人犯罪株連全家,甚至株連九族的做法。清皇室為了避免其家庭中有某人犯罪而株連其家人,因而產生了隨名做姓的做法。這樣,父與子、兄與弟因姓氏不同,可防止被株連。但新改的姓必須是中國“百家姓”一書上沒有的姓。我父親姓穆,我上中學前叫穆毓蒼,上的中學是沈陽維城中學,這是一所由偽滿皇帝溥儀及偽滿高官捐資開設的專門培養滿族皇室子弟的學院,對學生的食宿都是免費的。我去報考這個學校的時候,高小還差一年才畢業,我是用一位叫趙成吉的朋友的小學畢業證書考取該校。學校開學當天,該校校長慶厚主持全校大會時向全校師生宣布:這個學校是培養皇族子弟的唯一一所中學,雖然同學們現在各有個的姓,但實際上你們大家都是一個姓,都姓愛新覺羅、都姓肇。學校決定,所有的同學從今天起都把大家的姓取消,只互相稱呼名字。于是我只好被稱為成吉,但如果我叫成吉的話,很容易被聯想到成吉思汗而被人看為蒙古人,所以我決定改名為承吉,是繼承和承受吉利的意思。我的這個想法得到了學校領導同意,從而我就名為承吉了。以后有了戶籍法,我的子孫們也都以“承”字為姓了。我的弟弟也是在維城中學讀的書,所以他就改名為承祥,其子孫們也都姓了承。總之,我與弟弟的后裔之所以姓承,都由我開始的。
承淡安,中醫學家。原名啟桐、秋悟,1899年9月13日生,江陰華士人。少時隨父親學醫,17歲時師從名醫。1920年參加上海中西醫函授學習,1925年獨立行醫。1928年在蘇州望亭創辦中國最早的針灸學研究社,后又在無錫堰橋重建中國針灸學研究社,并擴建為中國針灸講習所。1933年10月創辦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針灸刊物《針灸雜志》。1934年秋赴日本考察該國針灸現狀和辦學情況,從中發現了《銅人經穴圖考》和我國早已失散的元代滑伯任的名著《十四經發揮》,使這部古典珍籍失而復得。他還被東京針灸高等學校贈予針灸專攻士學銜,是近現代國際針灸學術交流的第一位中國學者。回國后,他于1936年7月創辦針灸療養院。1937年2月講習所更名為中國針灸醫學專門學校,先后培養學員3000多人。抗戰8年中,他堅持行醫、授課,分校遍及南方各省、香港和東南亞地區。 1951年,中國針灸學研究社在蘇州司前街恢復社業,承淡安帶病參加教學和管理。1954年,被江蘇省人民政府聘請為省中醫進修學校(南京中醫藥大學前身)校長,后任中華醫學會副會長。從此,他更加奮發有為、力疾從公,為中國針灸走向世界傾注了全部心血,被譽為中國針灸一代宗師。因積勞成疾,1957年7月10日病故。承淡安長期從事針灸理論和臨床研究,著書立說甚豐。自著有《中國針灸治療學》、《中國針灸學研究》、《子午流注針法》、《傷寒論新注》等15種,編修針灸經絡圖多冊,共200多萬字。1989年,“紀念承淡安先生誕辰九十周年暨國際針灸學術討論會”在其故鄉江陰召開,國內外專家學者及部省市領導150多人出席大會。 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承忠委 男,1933年4月生,安徽省蕪湖縣人。中國名醫疑難病研究所皖南分所所長、研究員、主任醫師。被聘為客座教授、研究員、專家、名譽校長、顧問、主編、副主編、編委、副理事長、會長、編輯等30余職。大學畢業,從事醫、教、研、工作已51載。擅長中醫內、婦科和疑難病癥,旁通各科。出版著作《臨證擷萃》一書獲世界優秀成果獎,參編《時方新用》、《中醫學》、《臨證備要》等18部醫籍。已在國內外發表論文80余篇,其中:獲國際、全國、省優秀論文成果獎37次;參加國際、全國學術大會交流的論文38篇,如《痰證從肝論治》、《紅花桃仁煎臨床運用》等10余文,分別參加在香港、美國舊金山召開的國際學術大會交流。1978年安徽省政府授予“省科技先進工作者”、1988年授予“省優秀學會干部”、1989-1998年被評為“全國名醫”、“全國著名中醫專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優秀人才”、“當代中華杰出名醫”等稱號。頒有王光英、吳階平等副委員長和崔月犁、陳敏章等衛生部長們題詞的榮譽證書80余冊,獲金、銀、銅獎牌6枚。中央、省、市有關報刊、廣播、電視臺等20余次采報其業績。傳略已入編《中外名人辭典》、《世界名醫大全》、《世界名人錄》等50余部辭書之中
■ 以上內容由網友共享上傳,內容僅供參考,不代表族譜錄贊成該內容或立場。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 如果您認為該介紹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可以 對其進行修改補充>>
■ 同時您還可以 進入承姓社區 與其他愛好和關注承氏家族的網友進行交流討論。
查看更多討論帖>> | ||||||||||||||||||||||||||||||||||||||
![]()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