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在线一区,婷婷六月天在线,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红,亚洲欧美天堂,aaaaa级毛片,成年人在线免费观看

族譜錄LOGO

姓氏:

拼音:CUàN  

2008-03-10

34843次

2人

3個

5個

15人

3部


站長: [申請站長] 管理員:   [申請管理員]

[ 字號: ]

  爨姓是中國姓氏之一。爨,讀音作cuàn(ㄘㄨㄢ),古音讀作chuàn(ㄔㄨㄢˋ)。

  • 第一個淵源  

      源于姬姓,出自周王朝時期官吏爨官,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爨官,為西周時期在宮廷內為王室成員制膳之士中的灶官,就是俗稱的火頭倌,專職掌管炊火?!办唷保褪墙裉旆Q作的“灶”,用于安置無足器皿進行煑食物,“大羹湆在爨”,就是烹煮肉食、肉湯。而無足之器皿就稱作“鍋”。
      在典籍《周禮·天官·亨人》中記載:“爨官,職外內饔之爨亨煑?!痹陟喙俚暮笠嶙訉O中,有以先祖的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爨氏。在古文中,“爨”即“炊”,二字同義通假,義同當今的“廚”,因此亦稱炊氏,世代相傳,后逐漸從中原迂徙到南中地區,正確讀音作chuàn(ㄔㄨㄢˋ)。爨人在南中地區的不斷發展過程中,逐漸融有古滇人的血統,并繼承了以昆明為中心的滇文化,創造了聞名于世的爨文化,成為后世大理文化、南詔文化的淵源,后來的古大理國,就自稱繼承爨氏遺風,終為南詔所滅。爨人所用的“蝌蚪文”即爨文已經失傳,如今無人識得其模樣。爨人在政教合一的過程中所創造的、含有豐富自然知識的巫術也早已經沒落湮遷的歷史長河中,而且爨人所衍傳的農業典籍、兵法兵書等等在唐朝末期就已不復存在了,這是一個消亡得相當徹底的文化歷程。如今,人們只知道,在古爨人的后代撒尼部落人中,世代相傳著一個凄美感人的故事,即流傳于云南石林地區彝族支系撒尼人當中的口頭神話傳說,用詩的語言敘述了勤勞、美麗、堅強、勇敢的男青年阿黑和女青年阿詩瑪之間愛情的不幸和悲慘的命運。
      “阿詩瑪”,漢義就是“蛇女”,而蛇女則是古爨人深切崇拜的圖騰。

  • 第二個淵源

      源于祝融氏,出自東漢時期班彪、班固的封地,屬于以封邑名稱為氏。東漢時期,太學徐令班彪、典校秘書郎兼中護軍班固、軍司馬班超、后妃師班昭、西域長史班勇等一大家族,是東漢歷史時期著名的大臣、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因編纂了千古名典《漢書》以及《白虎通德論》(《白虎通義》),收復重開了西域,漢章帝特敕封其家族食采于爨地(今山西忻縣、定襄一帶),其后裔子孫中有以封邑名稱為姓氏者,稱爨氏,世代相傳,如今讀音作cuàn(ㄘㄨㄢ),其實正確讀音仍舊為chuàn(ㄔㄨㄢˋ),只是由于南人不讀濁音ch(ㄔ),因此演變為cuàn(ㄘㄨㄢ)。今《新華字典》、《漢語大詞典》等字典中有許多地方傳承了民國時期上海文字學派的學術痕跡,其所定“爨”字讀音,實際上是錯誤的,在音韻學上稱之為“洋涇浜式國語”讀音。在歷史文物《爨龍顏碑》中,記載了云南爨氏家族為顓頊、祝融氏和班彪、班固的后裔,因東漢末年班氏受封“采邑于爨地”(今山西忻縣,一說今山西定襄),因而以封地名稱“爨”為姓氏,并隨著氏族的興衰而不斷南遷,先后經庸(今湖北)、蜀(今四川)而入滇(今云南),通過仿莊蹺“變服從其俗”和通婚聯姻等方式而與當地土著民族融為一體,成為中原移民中迅速夷化了的南中大姓。爨氏家族后來稱雄云南歷經數百年,始顯于蜀漢時期,強盛于東晉成帝司馬衍咸康五年(公元339年),直至唐玄宗李隆基天寶七年(公元748年),受到唐王朝扶持的南詔王閣羅鳳才徹底結束了爨氏家族的統治,獨霸天南有四百零九年,前后經歷了七多個世紀,其家族統治時間之長,乃至于魏、晉以后的漢史多將云南土著民族統稱為“爨蠻”,從而取代了過去一度流行的“夷”之稱謂。在爨氏統治的后期,當時的云南地區還出現了被稱之為“東爨烏蠻”和“西爨白蠻”的民族群體,這是因為爨氏一族統治的時間長,所以爨氏由姓氏而成為一種族稱。盡管在《爨龍顏碑》中記載了爨氏家族名人爨龍顏身兼四種官職,但其他史籍中對其所任的主要官職“刺史”卻了無記載。究其原委,就是當時中原朝廷無力去治理云南而“遙授刺史”,僅僅實行名義上的統治。從此,“刺史”便成為爨氏家族自我封授的官職并祖孫世襲,是名副其實的“土官”。從三國時期蜀漢王朝軍師諸葛亮扶植南中大姓收其俊杰為官屬,發展到爨氏土官祖孫世襲,可視為后來元朝在云南實施土司制度之濫觴。研究云南土司制度,爨氏土宮祖孫世襲的這一歷史現象,顯然是不能忽視的。在云南歷史近入南詔大理以后,爨氏族人仍然保有貴族身份,一部分人改為寸氏,曾有寸氏族人為大理國布燮(丞相),元朝時為土官,明軍入滇后又率先歸附,并留有《寸升碑》予以記載。沒有改姓的爨氏族人,如今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區,陜西省華陰市孟源鎮溝李村爨家自然村,河南省宜陽縣城關鄉后莊村、樊村鄉、董王莊鄉、嵩縣田湖鎮、欒川縣潭頭鄉、汝陽市靳村鄉、鄧州市大橋鄉、鄢陵縣、三門峽市湖濱區西賀家莊,河北省廊坊市等地,仍然保留爨人的文化,定期舉行爨鄉文化節、爨族火把節等活動。
      爨氏做為一個有著古老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一個氏族,曾在以云南為中心的南中地區,形成相對獨立的統治區域,興盛五百余年,為古代中央政權統治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和中華民族的團結,以及國家的統一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后來隨著南詔國的建立,爨氏逐漸衰落,其居民大部分失去了“爨”姓,同化于少數民族中的“彝”族、“白”族,也有一部分遠去海外,其中有及少部分,流落內地,還保留“爨”的姓氏。


各支始祖

  爨榮:先祖由陜西東遷宜陽,名無所考,二世祖教、榮二公,教公二子,長忠,次炎忠,炎厥后無所考,“惟榮公捐粟活饑民,旌為義士,載在縣志,學宮設主春秋祭焉,宗廟立為始祖至今?!绷⒍雷骒鄻s為始祖。中華民國七年(公元1918年)編修的《宜陽縣志》五卷《人物、義烈》中記載:“爨榮:坊郭保后莊人,明正統六年,大饑,人相食,輸粟二千一百石以賑饑民,當據情邀請,勞以羊酒,旌為義士,萬歷年間知縣紀汝清題請建坊,又經知府袁錠,同知王瓚,通判薛慎,推官鄧蜎知縣呂鏞,縣丞黃宗,主薄羅有聞,典史曹震,教育宋旗仝有贊語,同王襄毅、陳文獻入祠忠義?!辟澽o曰:榮歸故鄉,華陰南園,適因兵變,孤身東遷,旅棲于趙族,結姻授產,甫及二世,田連千陌,富戶諱榮,明敏不凡,時值饑荒,百姓食艱,嗷嗷待哺,榮心側憐,一承朕命,輸粟二千,薟活眾人,宜民安然,有司以聞,敷賜瑤天,旌為義士,仍賜優免,當時仁厚,眾口交談,援及至今,薟斯源源,多士克癢,后生翩翩,仁者有后,天遵好還,隱德休征,于此顯然,銘刻在石,億兆永傳。為了紀念其功績,萬歷年間,知縣紀汝青,在后莊村爨氏家廟門口,古官道路邊建有“綸音褒羲”石坊,上銘刻圣旨:圣旨云,國家施仁善民為首爾,能出雜糧二千一百石,用助賑濟,有司以聞,朕用嘉之,今特賜勒獎論榮以羊酒,旌為義士,仍免本戶雜迅差役,數世尚允蹈忠厚,表勵鄉俗,用副朝廷褒嘉之意。該坊青石建筑,古樸莊嚴,高五米,四柱三門,雕刻精美,名人書丹,可惜已毀于文化大革命的災難中?,F在祖陵爨榮前留有兩通石柱,上刻知縣紀汝青贈對聯一副:捐粟活饑民光沐天恩褒義德;植槐昌世澤衍看甲科振喬門。是為宜陽爨氏始祖。

遷徙分布

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區,仍然保留爨人的文化,定期舉行爨鄉文化節、爨族火把節等活動。
陜西省華陰市孟源鎮溝李村爨家自然村。
陜西省寶雞市鳳翔縣田家莊鎮新增務村,今改作“寸”,讀cuàn。此支爨氏,包括扶風、岐山的爨氏,大約是在元朝初期從山西平陽遷入今地進行屯墾,后來留在當地。其中一支后來去了六盤山地區,即今甘肅慶陽地區。據元史記載,山西地區的漢軍諸部征戍陜西與四川等地之時,曾在一些地區屯田耕種,以給軍餉。這些隨軍的屯田戶有較多是來自于河東山西。如:“元太宗七年(1235),蒙古汗廷‘發平陽、河中、京兆民二千屯田鳳翔’。中統元年(1260),山西地區有隸于鳳翔屯田八百余人在屯罷后,兵不歸籍。中統二年(1261)冬十月,忽必烈詔鳳翔府種田戶隸平陽兵籍,毋令出征,務農耕屯以給軍餉?!边@些種田戶中不少人原本來自平陽路。陜西省延安市延長縣(原安河鄉合并于羅子山鎮)現為安河村,石丘村小部分遷到下塬村,有保留爨姓的,也有部分改作“氽” 讀cuàn。陜西省延安市富縣交道鎮立石村和茶坊鎮岔口村保留爨cuàn姓。
陜西省寶雞石鼓鎮高家河爨家嶺。
陜西省寶雞市鳳翔縣新增務村。
陜西省寶雞市扶風縣法門鎮。
陜西省寶雞市岐山縣青化鎮。
陜西省武功縣普集鎮田桂村 。
陜西省洋縣,現改寫“串”。
陜西省延安市延長縣小部分改為“氽”讀cuàn。
陜西省延安市富縣
河北省廊坊市大城縣。
甘肅省慶陽市西峰區。
甘肅省定西地區。
四川宜賓
河南省宜陽縣城關鄉后莊村外,樊村鄉、董王莊鄉,嵩縣田湖鎮,欒川縣潭頭鄉,汝陽靳村鄉,鄧州市大橋鄉,鄢陵縣,三門峽市湖濱區西賀家莊。(原為爨后為簡便改為炊但讀音不變)
河北省廊坊市。
今華北平舒郡有爨氏者,系為原古姓氏族一脈之后裔,為唐時避禍流落于此。原居本郡桑桑村,后遷居本郡菜園村。此一族人數代遵古訓家傳,德才品優,不為勢爭,勤勞善良,和睦周邊,樂業安居于市井鄉里,口碑頗佳。萬不幸在1966年動亂中將祖訓及古家譜遺失殆盡,族人中痛呼者多矣。又幸于族人有志者多,均為立家譜之之史獻策。然雖歷經波折,史料終難搜集,只為現存人追憶尚缺族墳上推七世之多,古譜古訓更難尋覓?,F以族墳第八世始成此爨氏家史,以效祖制,慰先人,警后志,亦快族人之心也。
山東省商河縣懷仁鎮西南4公里處爨家村。本村村民皆姓爨,現改為'炊' 同樣讀爨.起源于本村西北8公里處的臨邑縣理合鄉龍家村。本地有爨姓、龍姓一家人的說法。本村發源的馬蹄燒餅,是商河縣特產。


傳統文化


家譜文獻

河南宜陽爨氏族譜,著者待考,明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F被收藏在河南省宜陽市。
河南許昌鄢陵爨氏族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木刻活字印本?,F被收藏在河南省鄢陵縣。
平舒爨氏族譜,爨氏合族新修,1998年鉛印本?,F被收藏在河北省廊坊市。

字輩排行

河南宜陽爨氏字輩:
原序:“明世泰啟正統福延清雍耀鼎隆慶恒傳”;
續序:“舉威振宇高潔孝廉成磊忠惠德欣宏軒”。

宗祠楹聯

十二言通用聯
捐粟活饑民光沐天恩褒義德;
植槐昌世澤衍看甲科振喬門。
——此聯為河南宜陽知縣紀汝青所撰爨榮祖陵石柱聯。


姓氏名人


爨琛(生卒年待考),三國末期人。著名東晉朝云南爨氏政權創建者。
爨龍顏(生卒年待考),南朝宋人。云南爨氏政權繼承者。
爨翫(公元?~742年待考),云南人。著名隋末唐初云南番王。
爨歸王(公元?~746年待考),云南人。著名唐朝初年云南番王。
爨崇道(公元?~748年待考),云南人。著名唐朝初年云南大鬼主。
爨積科(公元1956~今),陜西寶雞人。著名中醫主治醫師。
爨小斌(公元1969~今),陜西岐山人。著名中醫主治醫師。
寸向陽,本姓爨,生于1979年,陜西鳳翔人。1997年開始文學創作,著有《世如春夢了無痕》、《透支愛情》《72小時》。其中《透支愛情》于2004年由華夏出版社出版,另有《罪愛》、《72小時》等中篇小說?,F在西安某報社工作。

  爨人有古滇人的血統,繼承的是以昆明為中心的滇文化,而爨文化又是南詔、大理文化的淵源,大理國就自稱繼承爨氏遺風。然而,500年輝煌燦爛的爨文化,如今只剩三塊爨碑和《蠻書》、《新唐書》中的只言片語。爨人用的“蝌蚪文”已經失傳,爨人在政教合一的過程中創造的、含有豐富自然知識的巫術已經沒落,爨人的農業典籍、兵法兵書等等都已不復存在。我們只知道,爨人的后代——彝族女阿詩瑪即是“蛇女”的意思,而蛇是爨人圖騰崇拜的一種……   正如蒙古人踏碎了精美的宋詞,日耳曼人燒毀了輝煌的羅馬宮殿,南詔滅爨也將這燦爛可愛的文化打入歷史的深淵,至今沒有出頭!爨的魂魄怎能不哭泣?

  

爨鄉古樂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如怨如慕,如泣如訴。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痹谠颇锨傅某菢抢镎б宦牭届噜l古樂,不由得想起蘇東坡的歌賦。

  曲靖位于云南昆明東北,自唐朝以來一直由爨姓家族統治了近500年,于是這一帶人稱爨鄉。在歷史演進中,爨鄉有其獨特的歷史文化背景,從而造就了這里獨特的音樂。曲靖市近年來弘揚地方文化遺產,發掘整理了一大批古曲古樂,現如今,爨鄉古樂已和云南省早已聞名遐邇的納西古樂相提并論。圖為曲靖市音樂家協會的成員們正在演奏古樂。許秉智攝影報道

 

國寶爨龍顏碑

   與爨寶子碑相比,此碑較大,高3.88米,寬1.46米,字數亦多,除碑陰題名外,僅碑陽即存文900余字,故稱“大爨”。它是現存晉宋間云南最有價值的碑刻之一。

  爨龍顏碑現存陸良貞元堡小學,它立于南朝宋大明二年(公元458年)。碑文追溯了爨換家族的歷史,記述了爨龍顏的事跡。為后人研究爨換家族及晉南北朝時代的云南歷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碑文說:爨氏的祖先,最早為顓頊,戰國為郢楚,漢代為班固,至漢末“采邑于爨”,以為姓。雖其先祖先是否為顓頊、郢楚、班固,難以考查,但爨氏是中原流播南人的漢人則較為明顯。

  爨龍顏碑,詞采富麗,文筆凝煉,富于感情,反映出南中知識分子爨道慶有相當高的文學修養。就書法而言,筆力雄強,結體茂密,繼承漢碑法度,有隸書遺意,運筆方中帶圓,筆畫沉毅雄拔,興酣趣足,意態奇逸。有人將它與嵩高靈廟碑相比,認為“淳樸之氣則靈廟為勝,雋逸之姿則爨碑為長”,“魏晉以還,此兩碑為書家之鼻祖。”(范壽銘:《爨龍顏碑跋》)康有為說此碑“與靈廟碑同體,渾金璞玉,皆師元常(鍾繇)實承中朗之正統。”他在《碑品》中將爨龍顏列為“神品第一”,贊其“下畫如昆刀刻玉,但見渾美;布勢如精工畫人,各有意棄,當為隸楷極。”足見書家對它的推崇。由于書法精美,常有千里之外覓拓本學書者,道光年間曾有人為詩紀其事:“吾家小阮好作字,虎臥跳有深嗜。遠來萬里求此碑,桂阮頗詳王未備。千錢買寄汝一觀,樸散風神同北魏。”民國年間,有人偽作“元豐二年(1079年)春社祭祀日十二世孫吉如手拓”的“古本”,以“五百金”高價出售。有人受騙,還自以為得“宋拓最初之本”呢!
氏做為一個有著古老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一個氏族,曾在以云南為中心的南中地區,形成相對獨立的統治區域,興盛五百余年,為古代中央政權統治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和中華民族的團結,以及國家的統一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后來隨著南詔國的建立,爨氏逐漸衰落,其居民大部分失去了“爨”姓,同化于少數民族中的“彝”族、“白”族,也有一部分遠去海外,其中有及少部分,流落內地,還保留“爨”的姓氏。
據初步了解,現爨氏散居地有:
陜西省華陰市孟源鎮溝李村爨家自然村
河南省宜陽縣、嵩縣、欒川縣、汝陽、鄧州市等
河南省鄢陵縣馬欄鎮南鄭莊
河南省三門峽市湖濱區西賀家莊
河北省廊坊市
本人就宜陽縣爨氏有關情況介紹如下:
一、宜陽“爨”氏由來
據家譜序語記載:“……念先人雖世居宜邑后莊,實陜西華陰縣南園村人也,始先祖因兵變孤身東遷,依于趙氏,結姻授產……”就是說:河南省宜陽縣的“爨”氏,是由陜西省華陰縣南園村遷居于此,(今陜西省華陰市孟源鎮溝李村爨家自然村),時間大約在明洪武末年至建文年代,即1400年左右。先祖孤身來到宜陽城東后莊棲身于趙氏,趙氏無子,入贅趙家將趙氏雙親養老送終,自此“爨”在宜陽扎下根基。五百年來,爨氏每年清明節、寒食節,上墳祭祖前,先到趙墳祭奠,已成慣例。
二、始祖爨榮
先祖由陜西東遷宜陽,名無所考,二世祖教、榮二公,教公二子,長忠,次炎忠,炎厥后無所考,“惟榮公捐粟活饑民,旌為義士,載在縣志,學宮設主春秋祭焉,宗廟立為始祖至今”(家譜序語)立二世祖爨榮為始祖。
中華民國七年(1918年)編修的《宜陽縣志》五卷《人物、義烈》中記載:“爨榮:坊郭保后莊人,明正統六年,大饑,人相食,輸粟二千一百石以賑饑民,當據情邀請,勞以羊酒,旌為義士,萬歷年間知縣紀汝清題請建坊,又經知府袁錠,同知王瓚,通判薛慎,推官鄧(蟲員左右結構)知縣呂鏞,縣丞黃宗,主薄羅有聞,典史曹震,教育宋旗仝有贊語,同王襄毅、陳文獻入祠忠義?!辟澽o曰:榮歸故鄉,華陰南園,適因兵變,孤身東遷,旅棲于趙族,結姻授產,甫及二世,田連千陌,富戶諱榮,明敏不凡,時值饑荒,百姓食艱,嗷嗷待哺,榮心側憐,一承朕命,輸粟二千,僉活(艸一八心上下結構)眾,宜民安然,有司以聞,敷賜瑤天,旌為義士,仍賜優免,當時仁厚,眾口交談,援及至今,僉斯源源,多士克癢,后生翩翩,仁者有后,天遵好還,隱德休征,于此顯然,銘刻在石,億兆永傳。
為了紀念其功績,萬歷年間,知縣紀汝青,在后莊村爨氏家廟門口,古官道路邊建有“綸音褒羲”石坊,上銘刻圣旨:圣旨云,國家施仁善民為首爾,能出雜糧二千一百石,用助賑濟,有司以聞,朕用嘉之,今特賜勒獎論榮以羊酒,旌為義士,仍免本戶雜迅差役,數世尚允蹈忠厚,表勵鄉俗,用副朝廷褒嘉之意。
該坊青石建筑,古樸莊嚴,高五米,四柱三門,雕刻精美,名人書丹,可惜已毀于文化大革命的災難中。現在祖陵爨榮前留有兩通石柱,上刻知縣紀汝青贈對聯一副:捐粟活饑民光沐天恩褒義德
植槐昌世澤衍看甲科振喬門
三、 族內長幼輩份排列
爨氏家族數百年來融入中華民族大家庭秉承了中華傳統文化和其他姓氏一樣采用了分輩賦字排序方法,使族內人稱謂有序,十五世以前由于人口較少,居住集中,沒有文字留下來稱謂排列,但從族譜上可以看出,第世同輩的名字都有一個同用字非常有序,從十五世起用“明世泰啟,正統福延,清雍耀鼎,隆慶恒傳”,現在最長的是“泰”字輩,已年長人稀,最低者是“清”字輩,皆幼童,有十數人,集中在“啟”“正”“統”“?!陛吶俗疃?。九三年續譜又續十六字“舉威振宇,高潔孝廉,成磊忠惠,德欣宏軒”。
四、居信區域分布
數百年來,歷經戰爭、旱澇、匪患及兵役、商貿交往等原因使一部分族人外出謀生,定居各地,據93年澄清,根在宜陽的“爨”氏分布在嵩縣田湖鎮、欒川縣潭頭鄉、汝陽縣靳村鄉、鄧州市大橋鄉等,宜陽縣除城關鄉后莊村外,樊村鄉、董王莊鄉、城關鎮都有居所。
還有一部分外遷,無有音迅,隨著時間的增長,慢慢查訪,另有三門峽市湖濱區崖底鄉西賀家莊有“爨”氏數百,據老人講與宜陽“爨”氏同根,但我們去聯系拜訪時,已沒有文字記載,年長人也說不清楚。
河南許昌市鄢陵縣有“爨”氏數百人已自成體系,有族譜記載中有遷入宜陽一支,經雙方考證,暫無法歸一。
五、“爨”字的寫法、用法
因“爨”字筆劃太多,不屬于常用字,很多人不認識,又難寫,特別是在寫法上出現了一些問題,現予以說明。
一般“爨”有寫成(興林大火上下結構)、(內冖林大火上下結構)、(爨字少大)、(亠曰曰冖林灬上下結構兩日左右排列)
因“爨”字義上有“燒火做飯,分居各爨”和“炊”意相近,故,在小孩上學、日常文字處理時為圖簡便,在宜陽縣及到周邊地區“炊”已成了“爨”的代用字。
我地有些在外工作的爨氏,在填表報名時不注意寫成“炊”,現在無法更改,洛陽市電話薄,宜陽縣電話薄中已用“炊”。
需要說明指出:“炊”不是單獨的姓氏,是“爨”的代用字。三門峽“爨”氏用“(大火)”代替“爨”字,采用的是“爨”字的下半部。
六、“爨”氏民族屬性變遷
據歷史文獻記載“爨”人生活在云南,古時有“爨”族現屬少數民族或“彝”族人,由于數百年長期生活在內地,封建社會對民族分類沒有形成制度和登記程序,加上本族人文化素質低,沒有保持原有民族稱謂和生活習俗,逐漸被“漢”化,現已失去原民族,統屬漢族。
七、《辭海》中有關“爨”的辭錄
爨:古地域名、古族名。在今云南東部,自三國兩晉以來,長期處于建寧(今云南曲靖一帶)大姓爨氏統治之下,故名。宋元嘉九年(公元432年)分裂為東西兩部,東爨居民以烏蠻為主,西爨居民以白蠻為主。至唐時南詔興起,才統一兩爨地區,元代一般以烏蠻為黑爨,以白蠻為人爨,明以后爨則專指羅羅。姓,三國時蜀有爨習。
爨文:彝文的史稱。
爨(棘火上下結構)軍:元云南的“鄉兵”?!办唷焙喕癁椤芭摹惫室嘧鳌按绨总姟焙霰亓覝绱罄砗?,以爨人和(棘火上下結構)人等到給成。
烏蠻:古族名,唐時分布于今云南、四川南部,貴州西部為東爨,六詔和東蠻的主要居民,或牧或農,或半牧半農。元明又稱烏蠻為黑爨或羅羅。與今彝、納西等族有淵源關系。參見“爨”、“羅羅”。
白蠻:古族名,唐代公布于今云南洱海地區,及四川南部,為西爨的主要居民,以農業為主。唐時其首領參與南詔政權,后晉天福二年(公元937年),首領段氏在云南建立大理國,與今白族有親緣關系。
羅羅:彝族舊稱。也作“盧鹿”“倮(亻羅左右結構)”“羅落”“落落”等?!氨R鹿”之稱最早見于唐代史籍,元在今四川西昌地區及大涼山一帶設立“羅羅斯宣慰司”“羅羅”等名為元明以來史籍所習用,有些地區的彝族認為這個稱謂帶有侮辱性,解放后已不沿用。
彝文:史稱“爨文”、“匙書”等,我國彝族原有的一種音節文字,約有八千至一萬字。
彝族:中國少數民族之一,……與唐宋時的烏蠻有淵源關系,元明以來稱“羅羅”、“倮(亻羅左右結構)”……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有文字,即“爨文”。

標簽:    cuan  

以上內容由網友共享上傳,內容僅供參考,不代表族譜錄贊成該內容或立場。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如果您認為該介紹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可以 對其進行修改補充>>

同時您還可以 進入爨姓社區 與其他愛好和關注爨氏家族的網友進行交流討論。

族譜錄紀念網

    查看更多討論帖>>
    點擊 回復 標題 作者 最后回復 回復時間
    993 0 求同姓兄弟姐妹 cjycuan cjycuan 2013-12-18 13:25
    1789 3 一家的不?? 114.83.123.* lk80hou 2012-01-20 06:16
    1175 1 爨氏族人高興啊 119.103.135.* lk80hou 2012-01-20 06:01
    711 0 是嗎? lk80hou lk80hou 2012-01-20 05:48
    1433 1 我也姓爨 218.56.175.* 222.88.74.* 2010-11-22 18:04
     
    發表話題:
    標題:
     
    內容:
    粗體 斜體 下劃線 插入超鏈接 插入圖片
      您目前尚未登錄,立即 登錄 | 免費注冊
     
     
    驗證碼: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

    <table id="x005i"><rt id="x005i"><ins id="x005i"></ins></rt></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