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折疊名門出身
顧榮出身江南大姓,是東漢尚書令、十四世顧綜之曾孫,東吳丞相顧雍之孫,宜都太守顧裕之子。
顧榮幼時機靈而天資聰敏,二十歲入仕東吳,任黃門侍郎、太子輔義都尉。
公元280年(咸寧六年),西晉滅東吳,顧榮與陸機和陸云兄弟入洛陽,號為三俊,官拜郎中,后歷任尚書郎、太子中舍人、廷尉正。
折疊八王之亂
公元300倆(永康元年),趙王司馬倫廢殺賈后掌權,淮 南王司馬允討伐司馬倫但失敗,遭司馬倫誅殺,部下僚屬都收付廷尉,將被誅殺。顧榮公平處理,很多人獲免罪而得以存活。
公元301年(建始元年),司馬倫篡位稱帝,顧榮改任司馬倫兒子大將軍司馬虔的長史。
同年,齊王司馬冏討伐司馬倫成功,任大司馬執掌政權,并召顧榮為主簿。顧榮見司馬冏專權擅權,恐怕日后司馬冏倒臺后會被株連,提心吊膽并有輕生念頭,于是終日酒醉,不理公事,并將事情告知朋友馮熊。馮熊于是向司馬冏長史葛旟建議轉顧榮為中書侍郎。顧榮獲轉任中書侍郎后不再飲酒,但被人懷疑為何有這么大的轉變,顧榮因害怕獲追究而再飲。
公元302年(太安元年)十二月,司馬冏被長沙王司馬乂擊敗被殺,顧榮亦因討伐葛旟有功而封嘉興伯,轉太子中庶子。司馬乂任驃騎將軍,又以顧榮為長史。
公元304年(永安元年),成都王司馬穎與河間王司馬颙聯軍擊敗司馬乂,司馬穎升任丞相,又以顧榮為從事中郎。同年,東海王司馬越帶晉惠帝親征司馬穎失敗,晉惠帝被俘至鄴城,顧榮兼任侍中,并被派往拜謁皇陵。但當時司馬颙部將張方已據洛陽,顧榮受阻不得進,逃到陳留。同年晉惠帝被張方脅逼到長安,又征召顧榮為散騎常侍,但顧榮見中原大亂,不應命并回到吳國。次年,東海王司馬越在徐州起兵迎惠帝回洛陽,任命顧榮為軍咨祭酒。
折疊江東平亂
公元305年(永興二年),右將軍陳敏在歷陽叛變,驅逐揚州刺史劉機和丹楊太守王曠,意圖割據江東,又禮遇一眾江東豪杰和名士,以顧榮為右將軍、丹楊內史,其他四十余人亦獲選任為將軍和郡守。但陳敏才能平庸亦無遠大謀略,刑政無章,江南一眾有識之士都不服從他,而且其縱容子弟橫行亦被當地人視為禍患。顧榮和周玘等一直都不是盡忠于陳敏,更終日擔心跟隨著他會遭禍劫。
公元307年(永嘉元年),顧榮等人接到廬江太守華譚寫給他們的信,華譚在信中斥責他們接受叛變的陳敏所授的官位,為他做事;更稱他日朝廷派兵討平陳敏后,顧榮等人都愧對中原之士。顧榮看后大感羞愧,于是決定反叛陳敏,令人密報征東大將軍劉準派兵臨江,自己作為內應。劉準及后派揚州刺史劉機等領兵到歷陽,陳敏亦派弟弟陳昶及將軍錢廣到烏江對抗劉機。周玘及后成功令錢廣背叛陳敏,殺害陳昶,并勒兵朱雀橋南。陳敏知道后使派其姻親甘卓領兵討伐錢廣,顧榮卻與周玘一同勸甘卓背叛陳敏;甘卓由于向來敬重顧榮,又因陳昶之死而感恐懼,因而決心背叛陳敏,并與周玘等人進攻陳敏。陳敏即領兵一萬多人討伐甘卓,但甘卓士兵向陳敏軍說:"本所以戮力陳公者,正以顧丹楊(顧榮)、周安豐(周玘)耳;今皆異矣,汝等何為!"成功動搖陳敏軍心,顧榮出來以白羽扇向陳敏軍一揮,陳敏軍就潰散,陳敏唯有單騎北走,途中被捕并被殺。平定叛變后,顧榮獲任命為侍中,但到徐州后聽聞北方愈來愈混亂,在徐州遲疑不進,司馬越又寫信給徐州刺史裴盾,說若顧榮等人顧望,則要以軍禮護送。顧榮等人知道后大為恐懼,立刻解船棄車,逃回故鄉吳郡。
折疊助建東晉
折疊編輯本段歷史評價
蔡洪:"顧彥先八音之琴瑟,五色之龍章。"
殷佑:"①故散騎常侍、安東軍司、嘉興伯顧榮經德體道,謀猷弘遠,忠貞之節,在困彌厲。崎嶇艱險之中,逼迫奸逆之下,每惟社稷,發憤慷愾。密結腹心,同謀致討。信著群士,名冠東夏,德聲所振,莫不響應,荷戈駿奔,其會如林。榮躬當矢石,為眾率先,忠義奮發,忘家為國,歷年逋寇,一朝土崩,兵不血刃,蕩平六州,勛茂上代,義彰天下。"
"②榮眾無一旅,任非籓翰,孤絕江外,王命不通,臨危獨斷,以身徇國,官無一金之費,人無終朝之勞。元惡既殄,高尚成功,封閉倉廩,以俟大軍,故國安物阜,以義成俗,今日匡霸事舉,未必不由此而隆也。方之于齊,強弱不同,優劣亦異。至于齊府參佐,扶義助強,非創謀之主,皆錫珪受瑞,或公或侯。榮首建密謀,為方面盟主,功高元帥,賞卑下佐,上虧經國紀功之班,下孤忠義授命之士。"
庾信:"陶侃空爭米船,顧榮虛搖羽扇。"
房玄齡:"①元帝樹基淮海,百度權輿,夢想群材,共康庶績。顧、紀、賀、薛等并南金東箭,世胄高門,委質霸朝,豫聞邦政;典憲資其刊輯,帷幄佇其謀猷;望重搢紳,任惟元凱,官成名立,光國榮家。非惟感會所鐘,抑亦材能斯至。""②彥先通識,思遠方直。"
陳普:"石勒王彌尚未昌,東南先有顧丹陽。顧榮持易淳于首,未必江東只許長。"
謝應芳:"切見晉散騎常侍、贈侍中、驃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顧元公,相門華裔,文武全才。當時與陸機、陸云并稱三俊。王導慕江南之望,張華號南京之奇。以樂道而鼓瑟,能知人之錫炙。平六州之大亂,成一代之奇功。其他勛業,具載晉史。"
高啟:軍司吳國秀,神機夙超朗。弱冠游洛師,已蒙南金賞。崎嶇諸王幕,沉湎務遵養。中罹廣陵艱,計服匪誠枉。風云一揮扇,義旅臻同響。事成恥言勛,飄然理歸鞅。晉社始東遷,群賢悉收獎。道謁真感會,矯翼丹霄上。德聞一代稱,跡泯千齡往。時屯乏良佐,英謨益堪想。墳祠托荒郊,蕭條并榛莽。蕘童侵雨隧,淫巫闖塵幌。大夫過停轅,式瞻為含愴。衣冠復故貌,筵幾陳新享。寡劣忝鄉人,因歌表遐仰。
折疊編輯本段軼事典故
折疊顧榮施炙
顧榮在洛陽時,曾經應別人的宴邀趕赴宴席。在宴席上他發覺上菜的人臉上顯露出對烤肉渴求的神色。于是他拿起自己的那份烤肉,讓給他吃。同席的人都恥笑他有失身份。顧榮說:"怎么會有整天做烤肉而不知道烤肉味道的人呢?" 后來戰亂四起,晉朝大批人渡長江南流,每當顧榮遇到危難,經常有一個人幫助自己,于是顧榮感激地問他原因,才知道他就是當年得到烤肉的人。
折疊顧榮詐酒
永寧元年(公元301年)四月,齊王司馬冏殺司馬倫,迎惠帝還朝。惠帝以齊王為大司馬,執掌朝政。齊王置掾屬四十人,委以心腹,于是政出齊王,天子形同虛設。齊王久聞顧榮之名,于是征顧榮為大司馬主簿,成為齊王的重要幕僚。齊王既得志,驕橫暴虐,寵幸嬖佞,忠謀者遠,直諫者誅。但顧榮既為主簿,不能不諫,否則齊王敗亡,禍延及己,于是勸諫齊王道:"古人說,謙受益,滿招損。今殿下舉動驕恣,勢壓群下,這難道是君子的處世風范嗎?望殿下居謙有終,永保令譽。"又勸諫道:"凡掌權者,有得勢之時,必有失勢之日。這就是楊雄所說的,旦握兵權為卿相,夕失勢則為匹夫者。寵辱皆在轉眼之間,榮枯就如反掌之易。愿殿下有一顆平常心,妥善處理國家政務。臣既為幕僚,不避斧鉞之誅,獻逆耳之言,請殿下三思。"齊王大怒,不納其言,于是顧榮終日酣醉,欲詐酒避禍。
顧榮的摯友馮熊聞其朝夕飲酒,不理政事,乃勸道:"酒這種東西,能給人歡樂,也能喪志,故古人稱酒為狂藥。古今以嗜酒致禍者,往往可鑒。你沉湎于酒,日夜舉杯痛飲,此非賢者所為。愿你察古今之善惡,厲行戒酒,勤于政事,休敗三俊之名。"顧榮答道:"我幼讀史書,略知古代好酒誤國之遺事,難道不知道酒之為禍敗德嗎?但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今齊王驕恣擅權,不久必敗,我在其府主事,誠恐'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因此放性酣醉,以消憂患耳。"馮熊道:"既如此,我有使君脫身之計。"幾日后,馮熊對齊王長史葛旟道:"顧榮好酒,不足成事,你為何不勸齊王將其遷出府外,以免誤了政務。"葛旟道:"你言之有理,我正想就此事稟告齊王。"于是葛旟入齊王府,把顧榮好酒貪杯之事說與齊王,齊王道:"我重其名,以故用之。今既如此,立即遷之。"于是改授顧榮為中書侍郎(中書省長官之副)。顧榮用馮熊之計,出為中書侍郎,在職廉明,不復飲酒。葛旟驚異,問顧榮道:"君任中書侍郎后,為什么沒見你再醉酒?"顧榮恐詐酒之事被發覺,又開始飲酒,每日大醉不醒。不久,顧榮借故辭職南歸。
折疊私交張翰
顧榮在吳亡后到洛陽任官,期間常常飲酒,更向同郡好友張翰說:"惟酒可以忘憂,但無如作病何耳。"他日,張翰慨嘆時局混亂,像顧榮這些有名氣的人難以求退保身,勸他凡事曕前顧后時,顧榮亦愴然地說:"吾亦與子采南山蕨,飲三江水耳。"
顧榮向來喜好撫琴,亡故后,張翰前來大哭,既而上床鼓琴數曲,撫琴而感嘆:"顧彥先還能再欣賞這琴音嗎?"
折疊編輯本段個人作品
收錄有《顧榮集》五卷,錄一卷,今已亡。
折疊編輯本段家族成員
折疊祖輩
折疊父輩
顧邵,官至豫章太守,早卒。
顧穆,又名顧裕,官至宜都太守,因顧濟無子絕嗣,而世襲醴陵侯。
顧濟,騎都尉,嗣侯。
顧裕,字季則,顧徽之子,顧雍之侄,少知名,位至鎮東將軍。
折疊平輩
顧譚,顧邵之子,太子四友之一,曾任太常。后被誣陷而流放到交州。
顧承,顧譚之弟,官至侍中。與顧譚一樣被誣陷而流放到交州。
折疊子輩
顧禺,顧榮兄之子,字孟著,少有名望,晉散騎侍郎,早卒。
顧毗,官至散騎侍郎。
折疊編輯本段后世紀念
顧元公祠在蘇州郭巷集鎮北面的塘南村、黃天蕩東側,祭祀晉散騎常侍、西晉末年擁護司馬氏政權南渡的江南士族首腦顧榮。該祠始建無考。
元代書法家、文學家周伯琦撰有《顧元公祠碑》。而同時期的學者謝應芳也曾經上書當時的長洲縣,請求整修顧榮祠。
祠堂北面有顧榮墓,因地形如鳳,被稱為鳳凰嶺。祠堂南面以前有2個土墩,植有梧桐,被稱為雙梧墩。
■ 以上內容由網友共享上傳,內容僅供參考,不代表族譜錄贊成該內容或立場。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 如果您認為該介紹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可以 對其進行修改補充>>
■ 同時您還可以 進入顧榮吧 與其他愛好和關注顧榮吧的網友進行交流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