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姓溯源
暢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二百一十六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零三。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第二個淵源
尋根溯源 : 暢姓出自姜姓。據《風俗通義》、《陳留風俗傳》所載,暢姓起源于春秋時期的齊國,為公族之后。
得姓始祖 : 呂望。即姜尚,字子牙,初隱于渭濱,周文王獵于渭水遇之,與語大悅,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號太公望,俗稱姜太公。在輔佐文王、武王滅商伐紂的過程中,呂望發揮的作用主要是:一、制定恭順事殷,麻痹商紂的策略;二、采取爭取與國,翦除商朝羽翼的步驟;三、鼓舞士氣,嚴明紀律;四、牧野之戰,親自受命突擊。輔佐武王完成滅商大業后,呂望被列為首封,封于齊,定都營丘(今山東淄博東),成為齊之始祖。齊有征討五侯九伯之特權,地位在各封國之上。春秋時,齊之公族一支為別他族,改稱暢姓,并尊呂望為其始祖。
繁衍播遷 : 暢姓發源于春秋時的齊國,歷桑海桑田,世事變遷,漸在洛水之北的河南郡和河北、山東、河南間地的魏郡形成大的聚落,其人丁興旺,枝繁葉茂。兩晉南北朝時,中原板蕩,狼煙四起,暢姓同其他中原士族一樣,有避亂進入今安徽、江蘇、浙江等南方省份者。隋唐兩代,暢姓河南郡望仍存,而魏郡的治所臨漳由于幾度焚于戰火,暢姓不得已徙奔四方,一支遷入表里山河的山西,在晉南的河東郡落籍,中唐時期以一首與王之渙同名的詩《登鸛雀樓》享譽詩壇的暢當便是河東郡人,該詩與王詩俱為情景交融的好詩,詩曰:“迥臨飛鳥上,高出世塵間,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南宋偏安江南后,加之宋末蒙古鐵騎踐踏江南,暢姓人不堪戰火之苦,或謀生,或逃難,或仕宦漸散居于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四川等省。明初,山西暢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于北京、陜西、河北、河南等地。明清兩代,暢姓繁衍之主流依舊在北方,后伴隨走西口,闖關東等各種自然移民運動,暢姓漸分布于西北、東北、華南各地。
暢姓分布
郡望堂號 :暢姓在長期的繁衍播遷過程中,形成如下郡望;
2 魏郡:秦、漢之際劉邦置郡,治所在鄴縣(今河北臨漳),其時轄地跨今冀、魯、豫三省之界。五胡十六國時轄地在今河南省北部內黃縣、臨漳縣、浚縣、河北省大名縣、魏縣、成安縣、寧晉縣,山東省冠縣之間一帶地區。北周末年遷治到安陽。隋朝時期改為相州魏郡。唐朝時期改為為相州鄴郡(今河南安陽),而魏郡之名則移給魏州。號:“河南”、“舒樂”等。
堂號1.河南堂:以望立堂。2.魏郡堂:以望立堂,亦稱雒陽堂。3.舒樂堂:資料有待補充。
名人精粹
暢曾:西漢人,傳撰有《水德經暢惠明:南朝齊學者,撰《論語義》十卷。
暢璀:河東(今山西夏縣)人,唐代大臣。鄉舉進士。玄宗天寶末,安祿山奏為河北海運判官,歷三遷而任大理評事。曾被郭子儀辟為從事,肅宗時拜諫議大夫。代宗廣德二年,為散騎常侍、河中尹兼御史大夫。永泰元年,與裴冕等待制集賢院。官終戶部尚書。其廓落有口才,好談王霸之略。
暢當:生卒年待考),暢璀之子;河東人(今山西永濟)。著名唐朝詩人。擢進士第,德宗貞元初為太常博士。昭德皇后卒,當議太子服期,請循魏晉制,太子遂以卒哭除服,心喪三年。官終果州刺史。工詩,有詩集。
暢悅:河東人,唐代官吏。德宗貞元初為尚書左丞。三年,出拜湖南觀察使。四年,自太子左庶子,拜桂管觀察使。卒于鎮。善畫山
暢大隱:洛陽人,宋代學者。曾事程頤。《程氏遺書》二十五卷,即其所記。
暢師文:南陽(今屬河南)人,字純甫,號泊然,元代官吏。許衡弟子。與姚燧、高凝相友善。世祖時陳時政十六策,丞相安童奇其才,辟為右三部令史。累拜監察御史,糾劾不避權貴。歷官皆有惠政,以翰林學士卒,謚文肅。有《農桑輯要》。
暢訥:南陽人,元代學者。有詩名,曾校注《地理指掌圖》,仕為汴幕官。
暢宣:明代官吏。官泰安知縣,有循聲,以母憂去。民頌于副使,以聞,仁宗命服闋還任。宣德元年,服闋,吏部以請,宣帝命依先帝命還任。
暢亨:山西河津人,字文通,明代官吏。成化十四年進士及第,中第三甲二十五名。由長垣知縣擢御史,巡撫浙江。歲饑,奏罷上供綾紗等物。弘治元年,又請罷溫、處銀課,欲置鎮守中官張慶伏法。為慶所構,謫涇陽知縣。
暢華:陜西隴西(今屬甘肅)人,字子實,明代官吏。正德十二年進士,中第三甲一百六十七名。初授無錫知縣,歷官刑部廣東司主事。后于福建司員外郎,決獄多所平反。嘉靖九年,升山西按察司僉事,分巡河東道,弭盜安民。在職三年,以年近六十,乞休去。
暢悅:河南孟津人,清順治三年進士及第,中第三甲九十五名
暢泰兆:河南新鄉人,清康熙十八年進士及第,中第三甲七十八名。暢云松:山西祁縣人,清康熙二十四年進士及第,中第三甲三十九名。
暢于熊:河南新鄉人,清雍正二年進士及第,中第三甲二百一十二名。暢曾羽:山西河津人,清雍正八年進士及第,中第三甲一百五十二名。
暢曾羽【生卒年待考,山西河津人。清雍正八年進士及第,中第三甲一百五十二名。
暢春彥
暢 征
暢 快
暢必順
暢廣元
暢必順 男,1933年11月生,湖北漢陽人。1952年考入武漢市中等學校。由于建國初期急需人才,1953年3月提前畢業于湖北大冶中南鉆探訓練班。同年4月在湖北大冶參加工作。先后在地質部429隊、304隊參加了全國著名的湖北大冶鐵礦(鄂城程潮鐵礦)、江蘇錦屏磷礦、東海水晶礦的會戰。在號召支援大西南的感召下,轉戰四川,在四川省地質局工作9年,找到了水晶礦,受當地政府好評。主編了"四川省平武縣雪寶頂水晶礦勘探報告"。1965年調湖南省地質局654隊、區調(隊)所工作。曾任礦產組組長、礦區地質技術負責人,后晉升地質工程師。近30年來,一直在湘南南嶺一帶進行1/5萬區域地質礦產調查,共有8幅圖,其中在赤石幅區調中找到了鉛鋅礦,供當地開采,受到好評。1979年主編郴縣良田板田腳鉛鋅鎢鑰多金屬礦報告。1982年主編了白沙鎮幅區域地質礦產報告。1986年主編了桂陽、魯塘兩幅區域礦產報告。1992年編寫了金石橋、羅洪、六都寨、高坪共四幅區域礦產調查報告,都受到部、局好評。曾獲地礦部三至四等獎
暢當,河東人。初以子弟被召從軍,后登大歷七年進士第。貞元初,為太常博士,終果州刺史。與弟諸皆有詩名。詩一卷。
全唐詩錄:《暢當詩集》《蒲中道中二首其一》蒼蒼中條山,厥形極奇磈。我欲涉其崖,濯足黃河水。
《春日過奉誠園》帝里陽和日,游人到御園。暖催新景氣,春認舊蘭蓀。
詠德先臣沒,成蹊大樹存。見桐猶近井,看柳尚依門。
獻地非更宅,遺忠永奉恩。又期攀桂后,來賞百花繁。
《登鸛雀樓》迥臨飛鳥上,高出世塵間。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
《宿潭上二首其二》
青蒲野陂水,白露明月天。中夜秋風起,心事坐潸然。
《軍中醉飲寄沈八劉叟》
酒渴愛江清,馀酣漱晚汀。軟莎欹坐穩,冷石醉眠醒。
野膳隨行帳,華音發從伶。數杯君不見,都已遣沈冥。
《九日陪皇甫使君泛江宴赤岸亭》
羈旅逢佳節,逍遙忽見招。同傾菊花酒,緩棹木蘭橈。
平楚堪愁思,長江去寂寥。猿啼不離峽,灘沸鎮如潮。
舉目關山異,傷心鄉國遙。徒言歡滿座,誰覺客魂消。
《宿報恩寺精舍》
鐘梵送沈景,星多露漸光。風中蘭靡靡,月下樹蒼蒼。
夜殿若山橫,深松如澗涼。羸然虎溪子,遲我一虛床。
杳杳空寂舍,濛濛蓮桂香。擁褐依西壁,紗燈靄中央。
《南充謝郡客游澧州留贈宇文中丞》
仆本濩落人,辱當州郡使。量力頗及早,謝歸今即己。
蕭蕭若凌虛,襟帶頓銷靡。車服率然來,涔陽作游子。
郁郁寡開顏,默默獨行李。忽逢平生友,一笑方在此。
秋情寧風日,楚思浩云水。為語弋林者,冥冥鴻遠矣。
《天柱隱所重答江州應物》
寂寞一悵望,秋風山景清。此中惟草色,翻意見人行。
荒徑饒松子,深蘿絕鳥聲。陽崖全帶日,寬嶂偶通耕。
拙昧難容世,貧寒別有情。煩君瓊玖贈,幽懶百無成。
《奉送杜中丞赴洪州》
詔出鳳凰宮,新恩連帥雄。江湖經戰陣,草木待仁風。
豪右貪威愛,紆繁德簡通。多慚君子顧,攀餞路塵中。
《山居酬韋蘇州見寄》
孤柴泄煙處,此中山叟居。觀云寧有事,耽酒詎知馀。
水定鶴翻去,松歌峰儼如。猶煩使君問,更欲結深廬。
《偶宴西蜀摩訶池》
珍木郁清池,風荷左右披。淺觴寧及醉,慢舸不知移。
蔭簟流光冷,凝簪照影欹。胡為獨羈者,雪涕向漣漪。
《蒲中道中二首其二》
古剎棲柿林,綠陰覆蒼瓦。歲晏來品題,拾葉總堪寫。
《釣渚亭》
花發多遠意,鳧雁有閑情。遲暉耿不暮,平江寂無聲。
《自平陽館赴郡》
晨興平陽館,見月沈江水。溶溶山霧披,肅肅沙鷺起。
奉恩謬符竹,伏軾省頑鄙。何當施教化,愧迎小郡吏。
寥落火耕俗,征途青冥里。德綏及吾民,不德將鹿矣。
擒奸非性能,多愍會衰齒。恭承共理詔,恒懼墜諸地。
《宿潭上二首其一》
夜潭有仙舸,與月當水中。嘉賓愛明月,游子驚秋風。
《別盧綸》
故交君獨在,又欲與君離。我有新秋淚,非關宋玉悲。
歷史對暢當(一曰暢諸)《登鸛鵲樓》詩的評價:
鸛鵲樓,在山西省蒲縣西南,是當時的登臨勝地。傳說鸛鵲經常在此棲息,由此得名。詩人暢當和王之渙都曾登臨此樓,并寫有同一題目的詩《登鸛鵲樓》。
暢詩的前兩句“迥臨飛鳥上,高出世塵間。”用夸張的手法,極寫鸛鵲樓高聳云天、飛鳥難及的巍峨、雄偉,如李太白寫蜀道“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猶豫欲度愁攀援”。其實,鸛鵲樓雖在高處,但只三層。
后兩句“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極寫“天似穹廬,籠蓋四野”之景,以天垂四野,黃河奔流,直入遠方山谷的壯闊景象,映襯出鸛鵲樓的雄偉氣勢,這與杜甫“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的詩句一脈相承。
暢當登樓詩鑒賞
登鸛雀樓
迥臨飛鳥上,高出世塵間。 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
暢當的《登鸛雀樓》在宋代曾獲很高評價,與王之渙同題名作并舉。
前二句寫樓高以寄胸懷。詩人站在鸛雀樓上,望遠空飛鳥仿佛低在樓下,覺得自己高瞻遠矚,眼界超出了人世塵俗。從藝術表現看,這里把視覺反差運用到景物描寫中,以遠處物體似低小的感覺來反襯近處物體的高大,饒有意趣。從思想境界看,則詩人自有一種清高、俊逸的情懷,志氣凌云,而飄飄欲仙,大有出世之想。第二句一作“高謝世人間”,則高蹈的情懷更明確。
后二句寫四圍景象以抒激情。中條山脈西接華山。從鸛雀樓四望,天然形勢似乎本來要以連綿山巒圍住平原田野,但奔騰咆哮的黃河卻使山脈中開,流入斷山,浩蕩奔去。這概括的描寫,勾勒出山河的形勢和氣勢,同時也顯示出詩人開闊的胸襟和奔放的激情,目光遠大,志向無羈。
這二句與前二句一氣相貫,既顯出樓高望遠,更表現了詩人志高氣逸的情懷。
宋人沈括稱贊此詩和王之渙的詩都“能狀其景”(《夢溪筆談》)。但景以情見,物由志顯,能狀壯闊山河,正因詩人胸懷高尚。這詩和王詩都是這樣的情景交融的好詩。由于時代、遭遇、處境的不同,因而兩詩的意境不同。王之渙是盛唐詩人,而暢當則是經歷戰亂的中唐詩人。他在唐代宗大歷七年(772年)進士擢第后,仕途淹滯,有志不騁,也曾隱游,“拙昧難容世,貧閑別有情”(《天柱隱所重答韋江州》)。他自視清高,志不茍俗,又不甘困頓,有一股沖決樊籬的激情。因而登臨賦詩,抒懷勵志,矚目高遠,激情迸發。從當時歷史條件看,應當說,這詩的思想內容是進步的。而這種勵進的精神,在今天也是可取的。
暢當的《登鸛雀樓》,詩境也很壯闊,不失為一首名作,但有王之渙詩在前,比較之下,終輸一籌,不得不讓王詩獨步千古。
鸛雀樓題詩
河中府鸛雀樓三層,前瞻中條,下瞰大河。唐人留詩者甚多。唯李益、王之奐、暢諸三篇能狀其景。李益詩曰:“鸛雀樓西百尺墻,汀洲云樹共茫茫。漢家簫鼓隨流水,魏國山河半夕陽;事去千年猶恨速,愁來一日即知長。風煙并在思歸處,遠目非春亦自傷。”王之煥詩曰:“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暢諸詩曰:“迥臨飛鳥上,高出世塵間。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
(譯):河中府(現山西永濟市)鸛雀樓高三層,向前可瞻望中條山,向下可俯瞰黃河。唐朝人在此題詩很多。唯李益、王之煥與暢諸三人能描繪其景。李益詩:“鸛雀樓西百尺墻,汀洲云樹共茫茫。漢家簫鼓隨流水,魏國山河半夕陽;事去千年猶恨速,愁來一日即知長。風煙并在思歸處,遠目非春亦自傷。”王之煥詩:“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暢諸詩:“迥臨飛鳥上,高出世塵間。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
(評):暢諸的哥哥暢當為大歷七年進士,也是詩人。兄弟倆人老家是唐朝蒲州(現在的永濟市),描寫家鄉風景自然真情流露,所以雖然不是大名家,此詩確能與名家比肩。暢諸還有《早春》一詩,也是清麗可喜,現摘錄于下:“獻歲春猶淺,園林未盡開。雪和新雨落,風帶舊寒來。聽寫聞歸雁,看花識早梅。生涯知幾日,更被一年催。”
元朝史書記載的《暢師文》
暢師文,字純甫,南陽人。祖淵,贈中順大夫、上騎都尉、魏郡伯。父訥,有詩名,注《地理指掌圖》,
仕為汴幕官,贈太中大夫、上輕車都尉、魏郡侯。師文幼警悟,家貧無書,手錄口誦,過目輒不忘。弱冠,
謁許衡,與衡門人姚燧、高凝皆相友善。至元五年,陳時政十六策,丞相安童奇其才,闢為右三部令史。
十二年,丞相伯顏攻宋,選為掾屬,從定江南,及歸,舟中惟載書籍而已。十三年,編《平宋事跡》上之。
十四年,除東川行樞密院都事,盡心贊畫,多所裨益。十六年,安西王承製改四川北道宣慰司經歷,尋除
承直郎、潼川路治中。修府捨,發地得銀五十錠,同僚分師文十錠,不受,用以修廟學及傳捨,余作酒器
給公用。十九年,承制改同知保寧路事,治尚平簡,反側以安。二十二年,僉西蜀四川道提刑按察司事。
二十三年,拜監察御史,糾劾不避權貴,上所纂《農桑輯要》書。二十四年,遷陝西漢中道巡行勸農副使,
置義倉,教民種藝法。二十八年,改僉陝西漢中道提刑按察司事。時更提刑按察司為肅政廉訪司,就僉本
道肅政廉訪司事,黜奸舉才,鹹服其公。三十一年,徙山南道。松滋、枝江有水患,歲發民防水,往返數
百里,苦於供給,師文以江水安流,悉罷其役。駙馬亦都護家人怙勢不法,師文治其甚惡者,流之。大德
二年,改山東道,入為國子司業。七年,出為陝西行中書省理問官,決滯獄,不少阿徇。頃之,以疾家居。
九年,擢陝西漢中道肅政廉訪副使,又以疾不赴。十年,改太常少卿,轉翰林侍讀學士、朝請大夫、知制
誥同修國史。至大元年,修《成宗實錄》,賜鈔壹百錠,不受。時製作多出其手。二年,加少中大夫。
三年,請補外任,除太平路總管。時大旱,師文捐俸致禱,不數日,澍雨大降,遂為豐年。當塗人坐殺牛
祈雨,囚系者六十餘人,師文憫而出之。公田米積之盈屋,曰:「我家幾人,能盡食此乎!」呼貧士及細
民,恣其取去。廉訪分司官前後至者,必先謁師文,稱為先生。師文在任未久,境內晏然。皇慶二年,復
召為翰林侍讀學士、中奉大夫、知制誥同修國史,奉旨撰《王勃成道記序》等文,賜銀貳鋌,不受。除燕
南河北道肅政廉訪使,以病去官。延祐元年,征拜翰林學士、資德大夫,行至河南,復以病歸襄陽。四年
秋八月,考河南鄉試歸,次襄縣,卒於傳捨,年七十一,葬襄陽峴山。泰定二年,贈資政大夫、河南江北
等處行中書省左丞、上護軍,追封魏郡公,謚文肅。後至元八年,加贈推忠守正亮節功臣。
三子,長曰篤,仕至太中大夫、江東道肅政廉訪副使。
。
■ 以上內容由網友共享上傳,內容僅供參考,不代表族譜錄贊成該內容或立場。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 如果您認為該介紹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可以 對其進行修改補充>>
■ 同時您還可以 進入暢姓社區 與其他愛好和關注暢氏家族的網友進行交流討論。
查看更多討論帖>> | ||||||||||||||||||||||||||||||||||||||
![]()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