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公高是周文王的第十五子,周武王的弟弟,文王吞并商人畢方之后,便封畢公高于畢國故地。周初時,他被封于畢(今陜西咸陽西北),為公爵,故史稱為畢公高。春秋時,其裔孫畢萬自畢國出奔晉,為司徒,并被分封于魏,傳至魏文侯斯,與趙、韓三國瓜分晉國。公元前225年為秦所滅,其子孫四散,因是王者之后,也都被稱為王家。
《史記·魏世家》說:“武王伐紂,而高封于畢,于是畢姓。”《集解》?:“杜預(yù)曰:畢在長安西北。”《正義》引《括地志》:“畢原在雍州萬年縣西南二十八里。”即今陜西咸陽市北畢原。地貌西至興平縣東部,東抵秦咸陽城遺址,北抵涇陽縣涇水南岸,南抵渭水,地面平坦,土壤肥沃,是關(guān)中平原富庶之區(qū)。 畢國封于此地,是得天獨(dú)厚。
-
畢公簡介
姬高(前?~前?)周文王第15子姬高(周武王的弟弟)受封于畢。畢位于今天的陜西咸陽北部,又名畢陌、畢原或咸陽原。姬高被分封到畢以后,在那里建立了畢國,姬高就是畢國公,史稱畢公高。魏氏的祖先是畢公高的后代。畢公高和周天子同姓。武王伐紂之后,高被封在畢,于是就以畢為姓。他的后代中斷了封爵,變成了平民,有的在中原,有的流落到夷狄。春秋時期,畢國公的后裔畢萬,做了晉獻(xiàn)公的大夫,被封在魏地,于是成了后世魏姓的始祖。公元前661年也有不屬于魏國王室成員的魏姓人任城魏氏的始祖即魏無知,魏衡則是魏無知的17世孫。傳統(tǒng)上魏國的始祖是畢公姬高,周武王伐紂之后,姬高被封在畢,后代于是就以畢為姓。周王朝建立后,畢公高及其后裔便以畢地為中心繁衍生息,逐漸因地為氏,號畢氏。
畢公高封其子季孫于潘,附庸于畢國。其地在今陜西省北部,后遷河南固始,子孫以封邑命氏。或言春秋時,姬姓潘國被楚國吞并,亡國后的潘國人就有用國名作為姓氏的,從此改姓潘。
畢公高,其后代子孫因故散居京兆、河間一帶,以本為王族之故,自稱為王。戰(zhàn)國時魏惠王遷都大梁為梁惠王,子孫以梁為氏。與魏姓有淵源的還有令狐氏,《百家姓》中記述為:周朝時有個叫魏顆的人屢立戰(zhàn)功,受封于令狐邑,后人遂以令狐為姓。據(jù)《元和姓纂》載,畢萬封魏,支孫食采于馮為氏,季孫食采于潘為氏,故魏、畢、馮、潘、藩氏同宗。
畢公有后代子孫因故散居京兆、河間一帶,以本為王族之故,自稱為王。無忌是魏昭王子,魏安厘王之弟,封于信陵(今河南寧陵),號信陵君,為“戰(zhàn)國四公子”之一。史書稱他“仁而下仕,食客三千。”他曾設(shè)法竊得兵符,擊殺將軍晉鄙,奪取兵權(quán),援趙勝秦,后為上將軍。其子14人於魏安釐王孫「魏王假」時,魏國國都大梁被秦將王賁屢攻不下,後引黃河之水灌大梁,舉城投降魏王子及家眷數(shù)百人均招殺害,信陵君無忌公之十四子因遠(yuǎn)離國都幸免于難,全數(shù)逃往山西太行山躲藏,改姓為「王」。
公元前207年秦亡後,其中三子回復(fù)魏姓其中一支為魏無忌公孫魏無知公傳承至大唐名相魏徵公至今,閩南、廣東、臺灣均為其57代或58代裔孫。而未改回本姓之無忌公後裔11子孫即今繁延為中國第三大姓氏「王」姓八千五百萬族人之宗祖之一,故戰(zhàn)國信陵君無忌公乃為「魏」、「王」共同宗祖。春秋時晉國有呂氏,系從魏氏分化而來。魏武子(魏犨)次子魏(金奇)封于呂、廚,所以又稱呂(金奇)、廚武子。其后子孫以邑為姓。
西周早期卜甲。1977年岐山鳳雛村西周甲組宮室(宗廟)建筑基址西廂2號房11號窖穴出土。長2厘米,寬1.3厘米。卜辭1行2字,辭為:“畢公”。畢公乃畢高公,公為爵名。
■ 以上內(nèi)容由網(wǎng)友共享上傳,內(nèi)容僅供參考,不代表族譜錄贊成該內(nèi)容或立場。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建議您咨詢相關(guān)領(lǐng)域?qū)I(yè)人士。
■ 如果您認(rèn)為該介紹還有待完善,需要補(bǔ)充新內(nèi)容或修改錯誤內(nèi)容,可以 對其進(jìn)行修改補(bǔ)充>>
■ 同時您還可以 進(jìn)入畢公高吧 與其他愛好和關(guān)注畢公高吧的網(wǎng)友進(jìn)行交流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