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公:名子撝,微子之七世孫。宋國官卿大夫。生于周宣王22年,逝于公元前766年(周平王8年)。因生前于民有功受民眾愛戴,逝后謚號為戴。在位34年。
戴德、戴圣:戴德系戴公(子撝)的二十二世孫。戴圣是戴德之弟戴仁之子,戴德、戴圣二人為西漢時梁(今河南商丘)人,家族顯赫。戴德、戴圣是今文禮學的“大戴學”和“小戴學”的開創者。由于二人在禮學上的重大貢獻,也被后人尊稱為儒宗。戴德、戴圣同學《禮》于后蒼,選集古代各種有關禮儀的論述,分別編成《大戴禮記》和《小戴禮記》,金壇、句容戴氏為戴圣之后。戴德{字延君}曾任信都王(劉囂)太傅,宣帝時,立為博士,稱“大戴”,也叫“太傅《禮》”。戴圣{次君}曾任九江太守,宣帝時,立為博士,參加石渠閣議,世稱“小戴”。
戴良:字叔鸞,戴公(子撝)的三十三世孫,東漢汝南慎陽人也。父遵,字子高。平帝時,為侍御史。王莽篡位,稱病歸鄉里。家富,好給施,尚俠氣,食客常三四百人。時人為之語口:。“關東大豪戴子高?!绷忌僬Q節,母憙驢嗚,良常學之,以娛樂焉。及母卒,兄伯鸞居廬啜粥,非禮不行,良獨食肉飲酒,哀至乃哭,而二人俱有毀容?;蜷g良曰:“子之居喪,禮乎?”良曰:“然。禮所以制情佚也。情茍不佚,何禮之論!夫食旨不甘,故致毀容之實。若味不存口,食之可也。”論者不能奪之。良才既高達,而論議尚奇,多駭流俗。同郡謝季孝問日:“子自視天下孰可為比?”良曰:“我若仲尼長東魯,大禹出西羌,獨步天下,誰與為偶!”舉孝廉,不就。再辟司空府,彌年不到,州郡迫之,乃遁辭詣府,悉將妻子,既行在道,因逃入江夏山中?;尾皇?,以壽終。初,良五女并賢,每有求姻,輒便許嫁,疏裳布被、竹笥木屐以遣之。五女能遵其訓,皆有隱者之風焉。戴良寫有一篇詼諧滑稽的《失父零丁》,是七言俗賦體尋父啟事:敬白諸君行路者,敢告重罪自為禍。積惡致災天困我,今月七日失阿爹。念此酷毒可痛傷,當以重幣用相償。請為諸君說事狀:我父軀體與眾異,脊背傴僂捲如胾,唇吻參差不相值,此其庶形何能備。請復重陳其面目,鴟頭鵠頸獦狗啄,眼淚鼻涕相追逐,吻中含納無齒牙,食不能嚼左右蹉,口似西域口駱駝。請復重陳其形?。簽槿穗m長甚細材,面目芒蒼如死灰,眼眶臼陷如羹杯。
戴逵:(約公元326~396)字安道,祖籍譙國人也,戴良第十世孫。戴荊(字碧檋,晉朝初期越州牧)之曾孫。少博學,好談論,善屬文,能鼓琴,工書畫,其余巧藝靡不畢綜??偨菚r,以雞卵汁溲白瓦屑作《鄭玄碑》,又為文而自鐫之,詞麗器妙,時人莫不驚嘆。性不樂當世,常以琴書自娛。師事術士范宣于豫章,宣異之,以兄女妻焉。太宰、武陵王晞聞其善鼓琴,使人召之,逵對使者破琴曰:“戴安道不為王門伶人!”晞怒,乃更引其弟述。述聞命欣然,擁琴而往。逵后徙居會稽之剡縣。性高潔,常以禮度自處,深以放達為非道,乃著論曰:夫親沒而采藥不反者,不仁之子也;君危而屢出近關者,茍免之臣也。而古之人未始以彼害名教之體者何?達其旨故也。達其旨,故不惑其跡。若元康之人,可謂好遁跡而不求其本,故有捐本徇末之弊,舍實逐聲之行,是猶美西施而學其顰眉,慕有道而折其巾角,所以為慕者,非其所以為美,徒貴貌似而已矣。夫紫之亂硃,以其似硃也。故鄉原似中和,所以亂德;放者似達,所以亂道。然竹林之為放,有疾而為顰者也,元康之為放,無德而折巾者也,可無察乎!且儒家尚譽者,本以興賢也,既失其本,則有色取之行。懷情喪真,以容貌相欺,其弊必至于末偽。道家去名者,欲以篤實也,茍失其本,又有越檢之行。情禮俱虧,則仰詠兼忘,其弊必至于本薄。夫偽薄者,非二本之失,而為弊者必托二本以自通。夫道有常經而弊無常情,是以六經有失,王政有弊,茍乖其本,固圣賢所無奈何也。嗟夫!行道之人自非性足體備、暗蹈而當者,亦曷能不棲情古烈,擬規前修。茍迷擬之然后動,議之然后言,固當先辯其趣舍之極,求其用心之本,識其枉尺直尋之旨,采其被褐懷玉之由。若斯,途雖殊,而其歸可觀也;跡雖亂,而其契不乖也。不然,則流遁忘反,為風波之行,自驅以物,自誑以偽,外眩囂華,內喪道實,以矜尚奪其真主,以塵垢翳其天正,貽笑千載,可不慎歟!孝武帝時,以散騎常侍、國子博士累征,辭父疾不就??たh敦逼不已,乃逃于吳。吳國內史王珣有別館在武丘山,逵潛詣之,與珣游處積旬。會稽內史謝玄慮逵遠遁不反,乃上疏曰:“伏見譙國戴逵希心俗表,不嬰世務,棲遲衡門,與琴書為友。雖策命屢加,幽操不回,超然絕跡,自求其志。且年垂耳順,常抱羸疾,時或失適,轉至委篤。今王命未回,將離風霜之患。陛下既已愛而器之,亦宜使其身名并存,請絕其召命?!笔枳啵墼S之,逵復還剡。后王珣為尚書仆射,上疏復請征為國子祭酒,加散騎常侍,征之,復不至。太元二十年,皇太子始出東宮,太子太傳會稽王道子、少傅王雅、詹事王珣又上疏曰:“逵執操貞厲,含味獨游,年在耆老,清風彌劭。東宮虛德,式延事外,宜加旌命,以參僚侍。逵既重幽居之操,必以難進為美,宜下所在備禮發遣?!睍∽?。鐘嶸在《詩品》一書中評價戴逵、戴顒的作品時認為“安道詩雖嫩弱,有上清之句。裁長補短,袁彥伯之亞乎?逵子顒,亦有一時之譽。”逵父戴夔字從蘄號道一。有六子,分別為立(甯州事籍參軍)、高(字碧漢)、位(字居正)、逵、述、逯(字安邱,任龍驤將軍大司農。封廣信侯)。逵長子勃南陽刺史。有父風。義熙初以散騎侍郎征,不起,尋卒。次子顒。
戴颙(公元377—441):字仲若,是著名的雕塑家、詩文家、音樂家。其父戴逵是晉代有名的學者、書畫、雕刻、音樂家,塑鑄佛像最為有名。戴颙向父親學會了琴藝,把父親的藝術衣缽——書畫、詩文、音樂、雕刻完全掌握了。宋武帝劉裕的兒子劉義季鎮守京口時,請戴颙到京口,并為他在南郊黃鶴山鶴林寺附近建造了一所竹林精舍。他深愛南郊風景,在此研讀音樂,撫琴整弦,創作了十八部曲,其中“游弦”、“廣陵”、“止息”三曲為代表作。他喜歡攜雙柑斗酒外出,“往聽黃鵬聲”。這就是在《千家詩》、《幼學注解》等書中記載的“戴颙斗酒雙柑聽鵬聲”典故的來歷。經過長期的觀察研究,他對黃鵬鳴叫之意能夠了解,他曾在琴曲中寫道:“鵬聲一起宮商羽”,宮、商、羽即簡譜中的ii6。鵬聲,歷來受人們的喜愛,古今文人詠鵬的詩文不乏其篇,如杜甫的“兩個黃鵬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杜牧的“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曾幾的“綠蔭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鵬四五聲”,“鶯歌燕舞”等等。戴颙將傳統琴曲《何嘗》、《白鵠》加工修改成《清曠》一曲。所傳《戴氏琴譜》4卷(今佚),是記載中最早的譜集。他還著有《逍遙論》《月令章句》、《喪禮雜義》、《禮記中庸傳》。戴颙承父風,屢徵不仕。據《會稽縣志》卷六30頁記載,戴颙墓在剡縣北一里(剡山)。王僧達吳郡記颙死葬剡山,今石表猶存。故王龜齡詩云千年戴颙墓三字道*(此字不清楚)碑也。
戴法興(公元414-465):字元高會稽山陰人。旌陽禮村戴氏之祖。法興家貧,父親碩子以販賣紵布為生、法興的二位兄長延壽、延興均有美德,延壽善于書法,法興好學。山陰有一位陳戴,家中富有,有錢三千萬,有的鄉鄰們便說“戴碩子三個兒敵陳戴三千萬錢。”法興少時曾在山陰市中賣葛,后任尚書倉部令史.大將軍彭城王義康在尚書中尋找令史,得到法興等五人,任用法興為記室令史、義康被罷免,法興仍被委任為征虜撫軍記室椽.孝武被遷徒到江州(今江西九江),法興被補任為南中郎典簽.孝武在巴口(巴水流入長江處在今湖北黃岡縣東)起兵,法興與典簽戴明寶、蔡閑均轉任參軍督護。孝武帝即位,又都被任命為南臺侍御史兼中書通事舍人。法興等人專管內務,權傾一時.孝建元年(454)任建武將軍、南魯郡太守,解除舍人職務,專門在東宮侍應太子.太明二年(458),因南下參與密謀,被封為吳昌縣男,明寶被封為湘鄉縣男。蔡閑此時已死,又追加封爵,法興轉任員外散騎侍郎,給事中,太子旅賁中郎將。孝武親理朝政,不信用大臣,因此便不得不委政于心腹耳目。法興頗知古今,平時就被信任雖然到了東宮,而信任日?。斂と顺采兄疄槭咳说哪┝?,元嘉(424-453)年間,陪伴始興王濬讀書,自己也涉獵文史被皇上賞識。孝建(454-456)初年,補任東海國侍郎,并兼中書通事舍人,凡是選拔委任獎賞誅殺等重大決定,皇上都與法興、尚之計議。內外雜條多交由明寶處理。皇上性情嚴酷暴厲,對誰稍有怨怒,動輒殺戮、尚之常常居中緩解,得罪的人多被寬免,朝中官員都很依賴他。但法興、明寶十分精通人事,多受賄賂,凡是他們薦舉的,皇上無不任用。因此,天下輻湊,門庭若市,家產都積累到千金。孝武帝崩,前廢帝即位,法興升任越騎校尉.當時,太尉江夏王義恭為錄尚書事,依職掌應總執朝政,但法興、尚之專權已久,威行內外,義恭一直十分畏服,到做了錄尚書事,更加畏怯。前廢帝不親理朝政,凡詔令措施,都出自法興之手,尚書中事無大小也都由他專斷.顏師伯、義恭徒有虛名而已,廢帝年齡長大后,兇邪成性,要有所為,法興常常加以限制.對廢帝說;“官如此做為,難道要做營陽嗎?”廢帝漸漸不滿.廢帝十分寵幸宦官華愿兒,賞賜的金帛無數.法興常加以裁減,愿兒十分仇恨他。廢帝曾讓愿兒出入市里,察看風俗人情,民間好說法興是真天子,帝為贗天子.愿兒因此向廢帝報告說“外面說宮中有兩天子,官是一人,戴法興是一人.官在深宮中,與外人不相往來,法興與太宰、顏、柳一體,往來的門客常有數百,內外士民無不畏服。法興是孝武帝左右的人,又久居宮禁如今被他人視為一家,實在擔心此坐席非為官有。”廢帝于是免除法興官職,流放遠郡(尚未成行)。公元465年八月辛酉日即在家中被賜死。法興臨死,將庫藏封閉,讓家人拿好鑰匙。死后一夜廢帝又殺掉了他二個兒子,將法興的棺材兩端截斷,沒收家中財物。法興能寫文章,所做文章當時頗為流傳。鐘嶸在《詩品》一書中評價戴法興等人的作品時認為“蘇、陵、任、戴,并著篇章,亦為搢紳之所嗟詠。人非文才是愈,甚可嘉焉”法興的文章已經失傳,但從祖沖之與戴法興之辯《辯戴法興難新歷》中對法興的文才可見一斑。 (祖沖之與戴法興之辯:學術爭論自古歷來所有。尤其是涉及到國民經濟、國家方針政策、民生大計的重大事件實施前更應當廣泛征求各方不同意見進行充分的討論。這乃是正常現象。1600年以前這場關于歷法的爭辯實際上也屬于這種討論的范疇。古代的中國是一個以農業為基礎的國家,農業收成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國家的存亡、民眾的生存。自古以來農業的耕作日程一直是依歷而定。因此歷法的實施對于國家、民眾都是一件大事。鑒于歷法實施的重要性,祖沖之提出的新歷在頒發之前自然也應當通過各方面的論證。南朝宋孝武帝如果要禁止新歷的實施,只要一道口諭就可達到目的。用不著所說的“糾合了一批所謂學識淵博的御用文人和大臣,以審查歷法為名,對祖沖之進行百般刁難和圍攻。”公元464年南朝宋孝武帝主持的關于“大明歷”的討論實際上也就體現了宋孝武帝對實施新歷法的興趣與重視。既然是討論,必然會有各種不同意見的交鋒。這是正?,F象。學術問題的爭論不能說誰是代表了儒家誰是代表了法家,誰是代表了革命誰是代表了反革命。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四人幫”的文人寫出奇文“儒法兩條路線的一場大辯論——讀祖沖之《辯戴法興難新歷》”,翻出陳年老賬其用意不在為祖沖之鳴冤,而是矛頭另有所指。戴法興(公元414-465),浙江紹興人,碩公三子南朝重臣,頗有才華。先后在南朝宋孝武帝及無道昏君宋廢帝朝內做官,官做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因一方面為人太狂妄,二方面得罪了太監華愿兒,最終導至殺身之禍。廢帝年齡長大后,兇邪成性,要有所為,法興常常加以限制.法興常對廢帝說;“官(指皇帝)如此做為,難道要做營陽嗎?廢”帝漸漸不滿.廢帝十分寵幸宦官(太監)華愿兒,賞賜的金帛無數.法興常加以裁減,愿兒十分仇恨他。廢帝曾讓愿兒出入市里,察看風俗人情,民間好說法興是真天子,帝為贗天子.愿兒因此向廢帝報告說“外面說宮中有兩天子,官是一人,戴法興是一人.官在深宮中,與外人不相往來,法興與太宰、顏、柳一體,往來的門客常有數百,內外士民無不畏服。法興是孝武帝左右的人,又久居宮禁如今被他人視為一家,實在擔心此坐席非為官有。”宋廢帝聞言大怒,殺死戴法興連同二子。法興死后又遭遇劈棺。戴法興是一個悲劇性人物。從戴法興的遭遇可以得到的教訓是:官無論做到如何大絕對不可貪、學問無論做到如何深世人面前決對不可狂。小人萬不可得罪,得罪小人可導致殺身之禍。白壽彝主編《中國通史》(第八冊)第一節祖沖之中寫到:“在祖沖之上書請求頒行《大明歷》后,太子旅賁中郎將戴法興曾對祖沖之和《大明歷》進行了激烈的攻擊。思想保守的戴法興認為,歷法中的傳統方法是“古人制章”,“萬世不易”的,他責罵祖沖之引進歲差,改革閏周等都違背了儒家經典,是“削閏壞章”,“誣天背經”,宣揚天文歷法“非凡夫所測”,“非沖之淺慮,妄可穿鑿”。祖沖之則針鋒相對地寫出了一篇辯駁的奏章(現稱“駁議”,亦有些學者稱之為“駁戴法興奏章”)。在“駁議”中,祖沖之用觀測事實證明,由于歲差,當時所見的天象確實已和儒家經典中所反映的春秋以前的情況不同,而回歸年的長度也的確比《四分歷》要小。這類天文事實“非出神怪”,都是“有形可驗、有數可推”的,只要進行精密的觀測和研究,完全可以掌握日月五星的運行規律?!八囍d因代而推移”,前代天文學家能夠有所發現,有所前進,符合實際情況,得到人們的贊同。那么完全可以在前人的基礎上“累功而求密”,因此,不應該“虛推古人”,“信古而疑今”,假如“古法雖疏,永當循用”,那還成什么道理!他在“駁議”中還寫下了兩句名言:“愿聞顯據,以核理實”,“浮辭虛貶,竊非所懼”。為了明辨是非,他愿意彼此拿出明顯的證據來相互討論,至于那些捕風捉影毫無根據的貶斥,他絲毫也不懼怕?!榜g議”是科學史上的名篇。這篇理直氣壯,語句鏗鏘和才華橫溢的論文,充分顯示了祖沖之的實踐精神,批判精神,創造精神以及實事求是和敢于堅持真理的可貴品質,這也是古往今來一切杰出科學家所共有的科學精神。當然,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戴法興雖然是驕縱專斷的權臣,但他也是頗知古今的好學之士,因此他的看法也有一些可取之處。祖沖之是一位杰出的天文學家,但他也有缺點。例如關于上元積年問題,楊偉《景初歷》和何承天《元嘉歷》都有比較簡單的處理方法,可是祖沖之卻把諸如近點月、交點月以及五星運動周期等都列入了他的上元積年的考慮因素之內,以至把過去已經很復雜的上元積年計算搞得更復雜,所得數據也格外龐大。戴法興的批評中就提到了這一點,并且指出要“省功于實用,不虛推以為煩也”,這種看法無疑是很正確的。” 歷史上對戴法興的評價大多站在批判的立場。實際上作為一個歷史人物,戴法興也曾做過一些好事,“廢帝年齡長大后,兇邪成性,要有所為,法興常常加以限制”.對此一般評論家往往不提。白壽彝對戴法興的這個評論無疑是比較客觀而中肯。祖沖之與戴法興關于歷法的辯論是古代中國科學辯論重要文獻。)
戴暠:碩公之孫,紹興人。任梁尚書左臣。在《樂府詩集》中留有詩十首。流傳下來戴暠的詩以描寫邊關生活見長。
戴暠的詩:度關山:昔聽隴頭吟。平居已流涕。今上關山望。長安樹如薺。千里非鄉邑。四海皆兄弟。軍中大體自相褒。其間得意各分曹。博陵輕俠皆無位。幽州重氣本多豪。馬銜苜蓿葉。劍瑩鸊鵜膏。初征心未習。復值雁飛入。山頭看月近。草上知風急。笛喝曲難成。笳繁響還澀。武帝初承平。東伐復西征。薊門海作塹。榆塞冰為城。催令四校出。倚望三邊平。箭服朝來動。刀環臨陣鳴。將軍一百戰。都護五千兵。且決雄雌眼前利。誰道功名身后事。丈夫意氣本自然。來時辭第已聞天。但令此身與命在。不持烽火照甘泉。從軍行:長安夜刺閨。胡騎白銅鞮。詔書發隴右。召募取關西。劍懸三尺鞘。鎧累七重犀。督軍鳴戰鼓。巡夜數更鞞。侵星出柳塞。際晚入榆溪。秦涇含藥鴆。晉火逐飛雞。通泉開地道。望敵豎云梯。陰山日不暮。長城風自凄。弓寒折錦鞬。馬凍滑斜蹄。燕旗竿上晚。羗笛管中嘶。登山試下趙。憑軾且平齊。當今函谷上。唯見一丸泥。
戴胄:字玄胤,延興之重孫。相州安陽人。性堅正,干局明強,善簿最。隋末,為門下錄事,納言蘇威、黃門侍郎裴矩厚禮之。為越王侗給事郎,后任王世充外兵曹參軍。王世充謀篡,胄說曰:“君臣大分均父子,休戚同之。公當社稷之任,與存與亡,正在今日。愿尊輔王室,擬伊、周以幸天下?!笔莱湓幵唬骸吧?。”俄肋九錫,胄又切諫,不納。出為鄭州長史,使與王行本守武牢。秦王攻拔之,引為府士曹參軍,封武昌縣男。大理少卿缺,太宗曰:“大理,人命所系,胄清直,其人哉?!奔慈彰?。以兵部郎中遷大理寺少卿,歷尚書右丞、尚書左丞、檢校太子左庶子。長孫無忌被召,不解佩刀入東上閤。尚書右仆射封德彝論監門校尉不覺,罪當死,無忌贖。胄曰:“校尉與無忌罪均,臣子于尊極不稱誤。法著:御湯劑、飲食、舟船,雖誤皆死。陛下錄無忌功,原之可也。若罰無忌,殺校尉,不可謂刑?!钡墼唬骸胺樘煜鹿?,朕安得阿親戚!”詔復議,德彝固執,帝將可。胄曰:“不然。校尉緣無忌以致罪,法當輕;若皆誤,不得獨死?!濒硎桥c校尉皆免。時選者盛集,有詭資廕冒牒取調者,詔許自首;不首,罪當死。俄有詐得者,獄具,胄以法當流。帝曰:“朕詔不首者死,而今當流,是示天下不以信,卿賣獄邪?”胄曰:“陛下登殺之,非臣所及。既屬臣,敢虧法乎?”帝曰:“卿自守法,而使我失信,奈何?”胄曰:“法者,布大信于人;言乃一時喜怒所發。陛下以一朝忿,將殺之,既知不可而寘于法,此忍小忿、存大信也。若阿忿違信,臣為陛下惜之。”帝大感寤,從其言。胄犯顏據正,數查,參處法意,至析秋毫,隨類指擿,言若泉涌,帝益重之。遷尚書左丞。矜其貧,特詔賜錢十萬。會仆射蕭瑀免,封德彝卒,帝謂胄曰:“尚書總國綱維,失一事,天下有受其弊者。今以令、仆委卿,宜副朕舉?!彪忻髅?,長于操決,無宿疑。議者美其振職,謂武德以來殆無其輩。復拜諫議大夫,與魏征更日供奉。進民部尚書。杜如晦遺言,請以選舉委胄,由是檢校吏部尚書。然好抑文雅,獎法吏,時以寡學為訾?! ∝懹^四年,以本官參豫朝政,進爵武昌郡公。帝將脩復洛陽宮,胄上疏諫曰:“比關中、河外置軍圍,強夫富室悉為兵,九成之役又興,司農、將作見丁無幾。大亂之后,戶口單破,一人就役,舉室捐業。籍軍者督戎仗,課役者責糧赍,竭貲經紀,猶不能濟。七月以來,霖潦未止,濱河南北,田正洿下,年之有亡未可知。壯者盡行,賦調不給,則帑藏虛矣。今宮殿足庇風雨、容羽衛,數年后成,猶不謂晚,何憚而遽自生勞擾邪?”帝覽奏,罷役。胄所敷內,緣政得失,咸有可觀。奏已,即削稿,秘外莫知。帝嘗謂左右曰:“胄于我非肺腑親,然事之機切無不聞,惟其忠概所激耳。” 七年,卒,[年約五十四],帝為舉哀,贈尚書右仆射,追封道國公,謚曰忠;以第舍陋不容祭,詔有司為立廟。聘其女為道王妃。房玄齡、魏征與胄善,每至生平故處,輒流涕。胄無子,以兄子至德為后。文彥博題戴胄:守域盡忠,直前罔顧。義利分明,有祿王度。 文彥博拜。
戴至德:乾封中累遷西臺侍郎、同東西臺三品、戶部尚書、檢校太子左庶子、太子賓客,官至尚書左仆射。襲封道國公。閱十數年,父子繼為宰相,世詫其榮。高宗嘗為飛白書賜侍臣,賜至德曰:“泛洪源,俟舟楫”,郝處俊曰:“飛九霄,假六翮”,李敬玄曰“資啟沃,罄丹誠”,崔知悌曰“竭忠節,贊皇猷”,皆見意于辭云。遷尚書右仆射。時劉仁軌為左,人有所訴,率優容之;至德乃詰究本末,理直者密為奏,終不顯私恩。由是,當時多稱仁軌者,號仁軌為“解事仆射”。嘗更日聽訟,有嫗詣省,至德已收牒,嫗乃復取,曰:“初以為解事仆射,今乃非是?!敝恋滦€之。人伏其長者?;蛞詥枺恋麓鹪唬骸皯c賞刑罰,人主之柄,為臣豈得與人主爭也!”帝知,嘆美之。儀鳳四年卒,詔百官哭其第。贈開府儀同三司、并州大都督,謚曰恭,[年約七十五]。子良紹嗣,曾任東園陵署令、致果校尉等職。良紹子--,歷千牛備身、檢校尚書水部郎中。
戴叔倫(公元732-789):字幼公,碩公第六世孫,戴氏遷金壇(金沙)城西鄉南窯村始祖。童年侍父苦讀,稍長拜著名文學家蕭穎士為師。"諸子百家過目不忘",曾以"文學政事見稱蕭門","門為人冠"。大歷元年(766)左右,為戶部尚書充諸道鹽鐵使劉晏賞識,在其幕下任職。建中元年(780),出任浙江東陽令,他抑權豪,勸農桑,民賴富庶,政通訟簡,奏課為浙東最。貞元元年(785),任撫州刺史。貞元四年,歸隱故里,不久被德宗詔為廣西容州刺史。貞元五年正月抵容州,加御史中丞,官終容管經略使。六月十三日在返回途中客死清遠峽。翌年正月返葬金壇城南郊。叔倫工詩,尤擅五律,書法亦筆畫疏瘦,婉麗勁疾,不在唐諸子下,其詩以反映當時農村生活見長。如〈〈女耕田行〉〉、〈〈邊城曲〉〉、〈〈屯田詞〉〉等,大多即事名篇,采用七言歌行的形式,是白居易新樂府運動的先導。他論述詩境的一些名言,“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等,對明代以后神韻派和性靈派詩人產生過較大影響?!础葱绿茣?藝文志〉〉錄其〈〈述藁〉〉10卷,已佚。〈〈全唐詩〉〉錄其詩2卷300余首,〈〈全唐文〉〉錄其文2篇。
戴叔倫的詩:女耕田行:乳燕入巢筍成竹,誰家二女種新谷。無人無牛不及犁,持刀斫地翻作泥。自言家貧母年老,長兄從軍未娶嫂。去年災疫牛囤空,截絹買刀都市中。頭巾掩面畏人識,以刀代牛誰與同。姊妹相攜心正苦,不見路人唯見土。疏通畦隴防亂苗,整頓溝塍待時雨。日正南岡下餉歸,可憐朝雉擾驚飛。東鄰西舍花發盡,共惜馀芳淚滿衣。邊城曲:人生莫作遠行客,遠行莫戍黃沙磧。黃沙磧下八月時,霜風裂膚百草衰。塵沙晴天迷道路,河水悠悠向東去。胡笳聽徹雙淚流,羈魂慘慘生邊愁。原頭獵火夜相向,馬蹄蹴蹋層冰上。不似京華俠少年,清歌妙舞落花前。京口懷古:大江橫萬里,古渡渺千秋。浩浩波聲險,蒼蒼天色愁。三方歸漢鼎,一水限吳州。霸國今何在,清泉長自流。臨川從事還別崔法曹:謬官辭獲免,濫獄會平反。遠與故人別,龍鐘望所言。陰天寒不雨,古木夜多猿。老病北歸去,馀年學灌園。塞上曲二首:軍門頻納受降書,一劍橫行萬里馀。漢祖謾夸婁敬策,卻將公主嫁單于。漢家旌幟滿陰山,不遣胡兒匹馬還。愿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題稚川山水:松下茅亭五月涼,汀沙云樹晚蒼蒼。行人無限秋風思,隔水青山似故鄉。 (因為元朝有一位畫家名羅稚川,故有人認為這詩是元人所作而非戴詩。實際上緊臨詩人家鄉金壇的茅山上晉代有葛洪在此煉丹。葛洪字稚川,古代著名煉丹家。這首詩是戴叔倫為描寫茅山風光而寫的。); 轉應詞:邊草,邊草,邊草盡來共老。山南山北雪晴,千里萬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聲愁絕。
戴嵩:戴法興五世孫,父定基。唐朝畫家。德宗時,曾任巡官。從師韓滉,學習水牛和馬,畫馬與韓干齊名。世稱“韓馬戴?!?。另畫一些田家原景色,極有情趣。
文天祥題戴氏家乘:世以譜傳而不能以像傳。能并以傳者必先人勛業著于當時,道德鳴于斯世廼能留其像于譜皆永也。戴氏之宗其以德業輝映后先于戲盛矣,則若譜若像自可千佰世而不朽。子孫瞻先人之像讀先人之譜而不興起仰止之心者朱之有也。-------文天祥
旌陽禮村戴氏: 河北大學圖書館藏有旌陽禮村戴氏宗譜,一共十卷全。旌陽禮村戴氏與句容戴氏同源,本是一家。大約在南朝分開,碩公是共同祖先。 旌陽禮村戴氏宗譜第一卷內容為序言、題記以及部分世系表。題記也有文彥博手跡,但內容不同于句容戴氏家乘。有文天祥的題詞但非手跡,其內容與句容戴氏家乘大致相同且有一點小區別。有岳飛親筆題詞,這是句容戴氏家乘中所沒有的。句容戴氏家乘中的其它題詞在旌陽禮村戴氏宗譜沒有見到。旌陽禮村戴氏宗譜第二卷以后是世系表,第九卷有像贊。其人物與句容戴氏家乘不相同。旌陽禮村戴氏宗譜不含有戴叔倫的內容,但有碩公、延壽、延興、法興等人。但在法興之后又多出了法寶、法緣、法制(根據句容戴氏家乘、南史、宋書,碩公只有延壽、延興、法興三子)。旌陽禮村戴氏宗譜中法興有伯理、道閈、季皝、大全、大經、仲緯五子。在句容戴氏家乘中法興只有易、惇二子。從旌陽禮村戴氏宗譜與句容戴氏家乘的異同之處可以看出旌陽禮村戴氏與句容戴氏本是一家,大約在南朝延壽、延興、法興這一代分開。延壽后人遷金壇、句容。金壇、句容戴氏是延壽的后人。延興后人遷相州安陽。旌陽禮村戴氏是法興的后人。很有可能是在公元465年戴法興及二子遭遇不幸時為逃避更大災難一家人失散的。
湘陰蘭嶺戴氏 :湘陰蘭嶺戴氏一系源遠流長,世居湖南省湘陰縣東鄉蘭嶺已有數百年,此地風景絕佳環境宜人地肥水美交通便利,因稱之為戴家花園。與旌陽禮村戴氏和句容戴氏同出一家,都是碩公之后。為碩公季子延興公支系[延興公后人遷相州安陽,道國忠公戴胄之父為后魏司州從事景珍公]。唐初宰相道國忠公戴胄,道國恭公戴至德為本支直系祖先。
戴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五十四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四。 尋根溯源: 戴姓來源有四:①出自子姓,為商湯之后裔,以謚號為氏。據《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書辨證》所載,宋國(微子啟所建,微子啟姓子)第十一位君主謚號為戴公,子孫以其謚號為氏。②出自姬姓,以國為氏。據《通志·氏族略》及《左傳》所載,春秋時有戴國(今河南蘭考一帶),為姬姓諸侯國,國亡,子孫以國為氏。③殷氏改戴姓而來。據《鼠璞》所載,周武王滅商后,有商朝遺民以國為氏(因商首都在殷,又叫殷國),稱殷姓,后改姓為戴。④其他民族改姓而來。如滿洲達爾充阿氏、戴佳氏,鄂溫克族涂克冬氏改戴姓,另蒙、回、瑤、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戴扌為。西周初年,周公旦在平定武庚之亂后,封商朝末代君王帝辛(紂)之庶兄微子啟于商的舊都,建立宋國,定都商丘。宋國第十一位君主(公元前七九九——公元前七六六年在位)死后謚號曰戴公,其庶子扌為以王父謚號為氏,稱戴扌為。后世亦沿用戴姓,并尊戴扌為為戴姓得姓始祖。 繁衍播遷: 先秦時期,戴姓主要在其發祥地豫東一帶繁衍發展,戴扌為數傳至戴云升時,戴云升由宋遷居譙郡亳州,之后世代留于此,并形成戴姓歷史上的第一個郡望——譙郡。西漢時,戴姓有從豫東遷豫南的,如時稱“關東人豪”的戴遵為慎陽(今河南正陽)人。而世居譙郡的戴姓為避戰亂由亳南遷至廣陵(今江蘇揚州),并形成廣陵郡望。另有一支由豫東遷山東半島,因這里原是齊國故地,有濟水和黃河交匯,這支戴姓以濟會為郡望。三國兩晉南北朝時,廣陵戴姓有戴烈因擔任三國時吳的左將軍而徙江南,其孫戴淵被司馬睿引為心腹,而居建康(今江蘇南京)。隨著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中原烽火連天,中原戴姓大舉南遷,譙郡戴姓也有被迫南遷者,居譙郡钅至縣(今安徽宿縣)的戴逵南遷至會稽嵊縣西南,東晉時的戴洋為吳興長城(今浙江長興縣東)人,后遷湖北荊州并定居??梢姡龂聊媳背瘯r期,戴姓不僅在江浙一帶分布更為廣泛,而且有徙居今安徽、湖北的。唐初,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漳,陳元光婿為戴君胄,為將佐,子為戴仁,父子二人自河南固始隨軍征討,后在福建落籍,是為戴姓入閩之始。盛唐之際,社會穩定,政治清明,戴姓在陜西、山西、湖南、江西等地均得以發展繁衍。宋元之際,隨著金兵南下和蒙古騎兵侵擾,原居于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等省的戴姓人有南遷福建、廣東者。蕉嶺一世祖戴玉麟,原居福建漳浦縣,于元代徙居鎮平(今廣東蕉嶺)招福鄉黃泥崛,子孫昌盛,傳至十二世,有仁忠、仁恭兄弟遷往臺灣屏東,十三世、十四世中又有數十人遷往臺灣高雄、新竹、桃園、內浦等地。明洪武年間,戴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遷于陜西、安徽、山東、河北、東北、江蘇等地。清代時還有福建戴姓陸續不斷遷往臺灣。此后,又有戴姓族人移居海外者。 如今,戴姓已分布于全國各地,主要以江蘇、浙江兩省為多,這兩省的戴姓人口占到全國漢族戴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三。 郡望堂號: 戴姓在長期的繁衍播遷過程中,形成如下郡望:①譙郡,治所在譙縣(今安徽亳縣);②廣陵郡,治所在廣陵(今江蘇揚州);③清河郡,治所在清陽(今河北清河)。堂號:“獨步”、“譙郡”、“避貴”、“廣陵”、“清華”、“清河”、“賜禮”、“榮席”、“紫薇”、“注禮”等。宗族特征 :①戴姓對中國歷史最大的貢獻在文化方面。在這方面,戴姓人才輩出,有大學問家、詩人、文學家、畫家、科學家等,有下文“名人精粹”予以佐證。②戴姓還有一個引以為榮的特征,那就是他們血統上比較單純。③字行輩份排列有序。如一九一五年戴宜庚等修的《戴氏族譜》,江蘇如皋戴姓一支字行為:“自壽伯序,伍詒振春,世修克昌,書瑞梓祥。”
人物簡介: 戴震(1723年——1777) :字東原,一字慎修,安徽休寧隆阜(今屯溪)人,清代思想家、音韻訓詁學家。戴震少時讀書好深湛之思,每一字必求其義,塾師授以說文,三年盡得其節目。十六歲即研究注疏。二十二歲寫成《策算》一卷,次年又寫成《六書論》三卷。戴震學問淵博,識斷精審,學說成就突出。在古籍研究方面,從《永樂大典》中整理出《九章算術》、 《海島算經》、 《孫子算經》等古算書,總結了我國古代數學成就。重?!端涀ⅰ方鉀Q了經文和注文混淆不清的疑難。在音韻方面,著有《聲韻表》、 《聲類表》,創立了古音九類二十五部之說及陰陽入對轉的理論。文字訓詁,名物考釋方面,也多有創獲。戴震著述廣博,傳世的有《算策》、 《考工記圖注》、 《爾雅文字考》、 《儀禮考正》、 《尚書今文古文考》、 《經考》及《經考附錄》、 《聲韻考》、 《聲類表》、 《古歷考》、 《屈原賦注》、 《詩經補注》、 《大學補注》、 《中庸補注》、 《方言疏證》、 《續方官手稿》、 《勾股割圈記》、 《毛鄭詩考正》、 《原象》、《原善》、 《孟子字義疏證》及其初稿《緒言》、二稿《孟子 私淑錄》、 《文集》等二十多種。此外,還有編纂校訂之書幾十種。其中有的己被翻譯介紹到國外。
戴進(1389-1462):明代杰出畫家,字文進,又字文節,號靜庵,又號玉泉山人。錢塘(今杭州)人,早年為制作金銀首飾工匠,后工書畫,以賣畫為生。善畫山水,境界深遠妙處,多出己意。兼工人物、佛像,運筆頓挫有力,設色純熟有神采,人推明代院體中第一手, 是“浙派”的倡始人,其子戴泉亦為畫家。
戴名世(1653--1713):清代散文家。字田有,一字褐夫,號藥身,又號憂庵。安徽桐城人。世居桐城南山,后人稱為南山先生。幼年家境比較貧寒,20歲起即授徒以養親。戴氏自幼力學古文,又以史才自負,喜好收集明代逸事。既窮而游,多憤時嫉俗之論。康熙四十八年(1709)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時已57歲。兩年后,即因行世已久的《南山集》中有南明三王年號而遭劾下獄;又兩年后被處死。此案牽連數百人,為清初著名文字獄。《南山集》中的論說文,如《老子論》認為老子所言,多“涉歷世故之道”,憤恨道教徒妄托老子為教主;《范增論》認為“定天下者必明于天下之大勢,而后可以決天下之治亂”;《撫盜論》認為“群盜”是“假手于文武大吏”,這種官吏正是“國家之大盜”;《史論》認為《史記》、《漢書》、《五代史》為良史,皆具特識。傳記文章中有的表彰民族斗爭中的忠貞烈士,有的歌頌甘居貧賤的隱逸人物,如《左忠毅公傳》、《溫瀅家傳》、《楊維岳傳》、《朱銘德傳》、《楊劉二王合傳》等篇。《孑遺錄》、《宏光乙酉揚州守城紀略》等,具有史乘參考價值?!队翁炫_山記》、《雁蕩記》、《龍鼻泉記》、《游大龍湫記》等,寫山川景色頗細;《日本風土記》則記述了傳聞中的一些日本國的風土人情和史事。戴名世曾經說過自己的“古文多憤世嫉俗之作,不敢示世人,恐以言語獲罪”,但“二十年來,搜求遺編,討論掌故,胸中覺有百卷書,怪怪奇奇,滔滔汩汩,欲觸喉而出……欲將入名山中,洗滌心神,餐吸沆瀣,息慮屏氣;久之乃敢發凡起例,次第命筆”(《與劉大山書》)。他著述的志愿未能完成,但《南山集》已顯示出他的散文是沿著明代唐宋派的道路在發展,有其特色。戴名世論文,主張作文當以“精、神、氣”為主,語言文字為次(《答張、伍兩生書》)。他又以為文章之所以能夠“傳神”,其要在于有“義理”,而“語氣”則是從屬之物(《有明歷朝小題文選序》)。他自己所作,既有“浩瀚縱橫,雄渾悲壯”(蕭穆《戴憂庵先生事略》),也有“空靈超妙”(方宗誠《桐城文錄序》),對于后來桐城派散文的發展,有相當的影響。戴氏撰《南山集》16卷,初刻于康熙辛巳(1701)遭禁毀,已不可見。他死后100多年,其族人戴鈞衡重行收集擴編,于道光辛丑(1841)刊行。后有各種翻印本。
戴復古(1167--約1251):南宋詩人。字式之,號石屏。天臺黃巖(今屬浙江黃巖縣)人。終身布衣,長期浪跡江湖,除四川外,足跡幾乎遍及南中國各重要地區。晚年歸隱于故鄉南塘石屏山下,約卒于理宗淳熙末。戴復古畢生致力詩歌創作,生前以詩負盛名達50年,早年受《永嘉四靈》(見四靈體)的影響,學晚唐詩,間亦摻雜了江西詩派的風味。后來又登陸游之門。他推崇杜甫、陳子昂,常常以詩抒寫憂國傷時的情懷;他又主張“論詩先論格”(《題鄭寧夫玉軒詩卷》),不肯濫為應酬詩,所以他的藝術成就高出四靈、江湖諸人之上。他生性耿介正直,不逢迎權貴,雖行事謹慎,“廣座中口不談世事”(方回《瀛奎律髓》卷二十),但在詩里卻往往熱烈地抒發愛國情感,并大膽指斥朝政國事。如《頻酌淮河水》、《江陰浮遠堂》、《盱眙北望》、《聞時事》、《書事》、《聞邊事》等,都是眷念中原失地,渴望祖國統一和指斥朝廷茍安的力作。《庚子薦饑》、《江漲見移居者》、《織婦嘆》等詩則反映人民的痛苦生活,譴責統治階級的殘暴與虛偽。這些作品可說是繼承了陸游創作的精神。他的詩風也學陸游,往往筆致俊爽,清新自然。除反映社會現實之外,其描寫自然風景和抒發個人生活感受的詩也有一定成就。如《江村晚眺二首》、《山村》等,即是寫景抒情,饒有余韻的佳篇。但有部分作品好發議論,而且所發議論時見迂腐。戴復古也長于詞。多豪放之作?!矟M江紅〕《赤壁懷古》有意模仿蘇軾〔念奴嬌〕。他更傾心于辛棄疾,曾稱“歌詞漸有稼軒風”。如〔賀新郎〕《寄豐真州》、〔水調歌頭〕《題李季允侍郎鄂州吞云樓》等,憂國傷時,悲涼慷慨,逼近辛詞的格調。偶爾亦用俚語寫柔情。其詩歌全集在理宗紹定間即已梓行,但歲久湮滅。明孝宗時其裔孫戴鏞重為整理刊印。今存《石屏詩集》10卷,兼收其父、弟及諸孫詩?!端牟繀部酚懊骱胫慰尽F渲械?卷所收皆詞?!妒猎~》別行,有《宋六十名家詞》本;又《石屏長短句》,有雙照樓《景刊宋金元明本詞四十種》本。
戴昺:字景明,號東野,復古從孫。嘉定十二年(1219)進士,授贛州法曹參軍。工吟詠,自謂“余不暇他問,獨未能忘情于吟”。詩格自然清新,無刻畫之痕。有《東野農歌集》5卷傳世。
戴良齊: 字彥肅,宋泉溪(今城關鎮)人。嘉熙二年(1238)進士,官至秘書少監。景定初,提出“君臣共憂天下”的主張。精性理之學,力辨漢儒注經之誤。著《中說辨妄》、《通鑒前紀》、《曾子遺書》、《論語外書》、《孔子年譜、世譜》、《七十子說》、《泉溪文集》。侄孫戴亨,字子元,亦能經學。
戴笠:(1614-1682) 明末清初江南吳江人,字耘野,初名鼎立,字則之。明諸生。明亡后,一度為僧,還俗后隱居同里鎮。有《寇事編年》。
戴表元(1244--1310):元代文學家。字帥初,一字曾伯,慶元奉化(今屬浙江)人。7歲能文,詩文多奇語。南宋末中進士,授建康府教授,以兵亂歸剡。元大德八年(1304)61歲時,被人推薦為信州教授,再調婺州,因病辭職。戴表元的一些詩流露著同情民生疾苦的感情,例如《采藤行》描寫商人和手工業者,生活較好,而農民卻承擔著官府的沉重賦稅,結果是“南村種麥空早熟,逐日扃門忍饑哭?!彼碛行┳髌吩⒂袑w宋王朝的故國之思,如《感舊歌者》,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覽志馀》稱“戴帥初湖上贈歌者一絕,有故國之思焉?!贝送馊纭锻ㄖx張可與參政書》、《二歌者傳》、《己卯歲初葺剡居》、《讀書有感》等,也屬此類。律詩雅秀,力變宋詩積習,靜細清新,風致近晚唐。戴表元的散文清深雅潔,多傷時憫亂之作。此外,《寒光亭記》、《清峙軒記》、《秋山記》、《觀漁賦》等亦均可讀?!敦堊h》中以貓喻人,有言外意;《觀漁賦》寫捕魚須到大海始得大魚,溝渠中只能捉到一些□蛤,發人深省。戴表元的作品今存《剡源文集》30卷,佚詩6卷,佚文2卷。
戴叔倫(732--789):唐代詩人。字幼公,一說字次公。潤州金壇(今屬江蘇)人。大歷時,曾應劉晏之召,在其鹽鐵轉運使府中任職。建中元年(780),任東陽縣令。此后幾年,在唐宗室李皋的湖南觀察使、江西節度使幕中。后任撫州刺史。貞元四年(788),改任容州刺史,兼容管經略使,在任上去世。他在任地方官期間,較能關心農業生產,史稱“清明仁恕”,有一定的治績。在大歷、貞元間的詩人中,戴叔倫詩是以反映當時農村生活見長的?!杜镄小穼懛饨▔浩认聥D女從事田間勞動的艱苦情況;《邊城曲》寫兵士遠戍邊城之苦,并以都城長安的豪華生活相對比;《屯田詞》表現了詩人對處于苛重壓迫和剝削之下的勞動者的同情。這些作品,大多“即事名篇”,采取七言歌行的形式,可以看作白居易所提倡的新樂府體的先導。五律《除夜宿石頭驛》等,則情景交融,真摯動人,頗為歷來傳誦。晚唐詩論家司空圖在《與極浦書》中曾援引過戴叔倫論詩的話:“詩家之景,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睂λ?、明以后主張神韻、性靈的詩人產生過影響?!缎绿茣に囄闹尽分洿魇鍌悺妒鲛弧?0卷,已佚。《全唐詩》錄其詩 2卷,其中有別人之作羼入者?!度莆摹蜂浧湮膬善?。事跡見《新唐書》本傳及《唐詩紀事》、《唐才子傳》。
戴良(1317--1383):元代文學家。字叔能,元、明間浦江九靈山下(今屬諸暨馬劍鄉馬劍村)人。自號九靈山人。初為月泉書院山長。朱元璋初定金華,邀請講論經史和治國之道,任學正。不久棄官隱逸。元順帝時任淮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儒學提舉。朱元璋平定浙東,即避地吳中。聞張士誠用至正年號,開藩于吳,前往依之。后見士誠不能成事,又攜家泛海至膠州,擬間道往投元將擴廓,因道阻未能到達,遂僑居昌樂多年。元亡后,不忘故君舊國,決不仕明。明太祖洪武六年(1373)南還,改姓埋名隱于四明山,常和流寓其間的故元耆儒遺老宴集賦詩。所作詩文多為懷念舊朝,悲涼感慨,寓磊落抑郁之音。十五年,太祖召至京師,授以官職,以年老多病固辭。因忤逆旨意入獄。待罪之日,作書告別親舊,拳拳以忠孝大節為語。次年卒于獄中,或說出于自裁。幼年不屑科舉,曾學醫于朱震亨,學經史古文于柳貫、吳萊,學詩于余闕。博通經史及諸子百家、醫卜、釋老之說,精于醫學,尤工于文辭。詩文并負盛名,其詩尤勝?!端膸烊珪偰刻嵋贩Q其詩“神姿疏秀,亦高出一時”。著有《春秋經傳考》32卷,《和陶詩》1卷,《九靈山房集》30卷。
戴熙(1801--1860):清代大書畫家和詩人,字醇士,號榆庵,自稱井東居士、鹿林居士,浙江錢塘(今杭州)人。官兵部右侍郎。工山水,亦善花草、竹石。山水師屬于“虞山派”,因受奚岡影響,畫風亦近于“婁東派”面目。其山水,多用擦筆,干皴濕染,布局妥貼,但稍顯平淡。故宮博物院藏《憶松圖》卷為其代表作。其弟戴煦及諸子均善山水。
戴嵩 ,生卒年不詳,唐代畫家。韓滉弟子,韓滉鎮守浙西時,嵩為巡官。擅畫田家、川原之景,寫水牛尤為著名,后人謂得“野性筋骨之妙”。相傳曾畫飲水之牛,水中倒影,唇鼻相連,可見之觀察之精微。明代李日華評其畫謂:“固知象物者不在工謹,貫得其神而捷取之耳?!迸c韓干之畫馬,并稱“韓馬戴牛”。傳世作品有《斗牛圖》。
戴本孝(1621--1693) :清代書畫家,字務旃,號鷹阿山樵,別號黃水湖漁父、太華石屋叟等,和州(今安徽省和縣)人。性喜交游,與畫家、詩人漸江、龔賢、石濤等友善。善畫山水,創作上主張學古人而不拘泥于古人成法,強調要“以天地為真本”和“我用我法”。所作多為卷冊小景,風格學元代倪瓚、王蒙、黃公望等而自出新意。善用干筆焦墨,構圖疏秀,意境清遠枯淡,內容多借山水抒發自己荒僻幽寂的心境和對社會變遷的滄桑之感。畫史將其列入清初新安派。亦工書法及詩,著有《前生詩稿》、《余生詩稿》等。
戴第元(1728--1789): 清江西大庾人,字正字。乾隆二十二年進士,官編修。嘗主江南鄉試,稱得士。官至太仆寺少卿致仕。弟戴均元(1746--1840)、子戴心亨、戴衢亨(1755--1811)相繼入翰林,并任主試、學政之職,有“江西四戴”之稱。 均元官至禮部尚書吏部尚書刑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太子太師,為嘉慶道光時重要宰臣之一。衢亨官至戶部尚書兵部尚書工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太子太師,是為嘉慶朝重要宰臣之一。時稱“叔侄兩宰相,一門四翰林”,堪稱名噪一時。
戴鴻慈(1853--1910):字光孺,號少懷,廣東南海人。光緒二年(1876)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后歷任禮部、戶部侍郎,法部尚書,經筵講官、參預政務大臣,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軍機大臣 ,太子少保等職。1905年,清政府為應付蓬勃興起的立憲呼聲,特簡親賞大臣到歐美考察政治,即著名的“五大臣出洋”。戶部右侍郎戴鴻慈為五大臣之一,出使美、英、法、德和丹麥、瑞士、荷蘭、比利時、意大利等國。歐美考察后,使戴大開眼界,認為中國只有改革才有出路,因此,極力主張以立憲政體代替專制政體。改刑部為法部,戴首任尚書。他還提倡中國要富強,必須“固邊疆”、“振興實業”及開礦、興學、修鐵路等,是清末具有一定的開放思想和政治眼光的重臣。據《南海縣志》載:“清朝二百余年來,吾粵由軍機入相者,惟鴻慈一人。”
戴季陶(1890--1949): 浙江吳興人(生于四川廣漢),名傳賢,又名天仇。早年先后就讀于成都東游預備學校、客籍學堂及華英學堂。1905年留學日本大學法科。1909年畢業后回回國。1910年任《天鐸報》編輯、總編輯,因撰文鼓吹革命,被清廷命捕,亡命至檳榔嶼,任《光華報》編輯,并加入同盟會。辛亥革命后,在上海與人創辦《民權報》,任主筆,又任孫中山秘書,后任大本營法制委員會委員長,并在日本創辦《民國雜志》。1920年曾和陳獨秀等發起上海共產主義小組(不久退出)。1924年參加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創辦中央通訊社。孫中山逝世后,反對三大政策,進行反共。后任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中山大學校長、廣東省政府委員、國民政府委員、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長、國民黨中央常委、國民政府外交委員會主席、國民政府考試院院長等職,在廣州因服過量安眠去世。編箸有《孫文主義之哲學基礎》、《國民革命與中國國民黨》、《孫中山全書》。
戴休顏(727--785): 夏州人。家世尚武,志膽不常,在軍伍以膽略稱。郭子儀引為大將,諭平黨項羌,以安河曲。試太常卿,封濟陰郡公,進封咸寧郡王,兼朔方節度副使。城邠州功最,遷鹽州刺史。朱泚反,率兵三千晝夜馳,奔問行在,德宗嘉之,賜實戶二百。與渾瑊、杜希全、韓游瑰等捍御有勞。帝進狩梁、洋,留守奉天。李懷光屯咸陽,使人誘之,休顏斬其使,勒兵自守。懷光眙駭,自涇陽夜走。遷檢校工部尚書、奉天行營節度使。合渾瑊兵破泚偏師,斬首三千級,追至中渭橋。京師平,又與瑊率兵趨岐陽,邀泚殘黨。加檢校尚書右仆射,進戶四百。從乘輿至京師,賜女樂、甲第,拜左龍武軍統軍。貞元元年卒,年五十九,贈揚州大都督。 弟休璿,歷開府儀同三司,封東陽郡王;休晏,歷輔國大將軍,封彭城郡公。俱以將略稱。
戴笠(1896--1946): 原名戴春風,國民黨軍統特務頭子,陸軍中將。1897年5月28日生于浙江省江山縣硤口鎮保安村一個沒落地主家庭,1926年在戴季陶的推舉下考入第六期黃埔軍校。1926年任“復興社”特務處處長,后兼任蘇浙行動委員會書記長,1938年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局長。1946年3月17日飛機遇難,死于戴山。
戴芳瀾(1893--1973):真菌學家和植物病理學家。湖北江陵人。1913年結業于清華學校留美預備班。1914—1919年留學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康乃爾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 1923-1927年任東南大學教授,1927-1934年任金陵大學教授。1948年選聘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曾任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真菌研究室主任。是我國近代真菌學和植物病理學在我國形成和發展起了開創和奠基作用。1958年調往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任所長。中國真菌學創始人、中國植物病理學的主要創始人之一。早年對水稻、果樹等作物病害及其防治進行了研究;30年代以后從事真菌分類學、形態學、遺傳學及植物病理學,特別在霜霉菌、白粉菌、鹿角菌、銹菌、鳥巢菌、尾孢菌等菌的分類方面,以及竹鞘寄生菌的形態學和脈孢菌的細胞遺傳學方面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工作。
戴望舒(1905--1950):筆名有戴夢鷗、江恩、艾昂甫等。生于浙江抗州。是中國現代著名的詩人和文學翻譯家。1923年,考入上海大學文學系。1925年,轉入震旦大學法文班。1926年同施蟄存、杜衡創辦《瓔珞》旬刊,在創刊號上發表處女詩作《凝淚出門》和譯魏爾倫的詩。1928年與施蟄存、杜衡、馮雪蜂一起創辦《文學工場》。1929年4月,第一本詩集《我的記憶》出版,其中《雨巷》成為傳誦一時的名作,他因此被稱為“雨巷詩人”。1932年參加施蟄存主編的《現代》雜志的編輯工作。11月初赴法留學,入里昂中法大學。1935年春回國。1936年10月,與卞之琳、孫大雨、梁宗岱、馮至等創辦《新詩》月刊。 抗戰爆發后,在香港主編《大公報》文藝副刊,發起出版《耕耘》雜志。1938年春在香港主編《星島日報.星島》副刊。1939年和艾青主編《頂點》。1941年底被捕入獄。在獄中寫下了《獄中題壁》、《我用殘損的手掌》、《心愿》、《等待》等詩篇。1949年6月,在北平出席了中華文學藝術工作代表大會。建國后,在新聞總署擔任編譯,直到1950年2月28日因肺氣腫病辭世。
戴安瀾(1904--1942):號海鷗,安徽省無為縣人,生于一九O四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家境清貧,一九二三年考入陶行知先生創辦的安徽公學高中部學習。一九二四年,投筆從戎,參加北伐軍。一九二五年考入黃埔軍校第三期步兵科學習,翌年參加了北伐戰爭。一九三三年二月,戴安瀾在國民黨第十七軍二十五師關麟征部一四五團任團長,參加了古北口戰役。七七事變爆發,戴安瀾已升任第七十三旅旅長,先后參加了保定、漕河、臺兒莊、中條山諸役,一九三八年五月,因戰功晉升為第八十五軍八十九師副師長。一九三九年一月,又升任第二師師長,十二月奉命參加昆侖關(大明山區)戰役。一月苦戰,斃敵六千,繳獲甚多,寫下了抗戰史上輝煌的一頁。一九四二年三月一日,戴安瀾奉命率二OO師為第五軍的先頭部隊入緬作戰。同固一役,戴師抗擊五倍于己之敵,以傷亡八百勇士的代價,殲敵五千有余,書寫了抗戰史上光輝的一頁,連日寇也不得不承認,同固之戰是緬戰中“最艱苦的戰斗之一”。同固狙擊任務完成后,戴師奉命轉移至葉新。喘息未定,因西路喬克巴唐英軍被圍,又奉命馳援。剛解圍,東路棠吉又告失守,四月二十一日,遂又奉命收復棠吉。二十四日拂曉,戴師發起攻擊,先后攻占西南北三面高地,并突入市區與敵巷戰。戰斗打得異常激烈,將軍親臨前線指揮。隨從副官受傷,一衛士犧牲。爭奪至午夜,棠吉被攻克,捷報飛傳,國人無不歡欣鼓舞。攻克棠吉后,戴師奉命作戰略轉移。五月十六日,在朗科地區,突遭敵重兵伏擊。在密林中鏖戰了兩晝夜后,全師突出重圍,但不幸戴將軍為流彈所中,胸腹部受傷。然而,將軍在擔架上仍繼續指揮戰斗。由于當時緬甸已進入雨季,連日戰斗,衣履如浸,泥血斑斑,且進入山區,人煙稀少,醫藥不全,傷勢嚴重惡化,不幸于五月二十六日下午五時四十分與世長辭。時年三十八歲。一九四三年四月一日,在廣西全州香山寺,隆重舉行國葬儀式,由國府特派代表李濟深主持,國共兩黨領導人紛紛書贈挽詩、挽詞和挽聯。
戴平萬(1903--1945):現代著名革命文學家。原名戴均,潮安縣歸湖溪口人。1924年加入中共,后被黨組織派往泰國開展工作。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回上海從事左翼文藝活動。南昌起義部隊進入潮汕時,他在上海得知消息,即刻乘船回潮,準備參加武裝斗爭。抵達潮汕,部隊已撤離。隨后到海陸豐根據地參加農民運動。后經香港再到上海,同蔣光慈、錢杏屯阝、杜國庠、洪靈菲等一起出版《太陽》月刊、創辦《我們》月刊。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在極其艱險的條件下,留在上海堅持斗爭,為當時上海文學界中共黨組織的負責人之一。從事《新中國文藝叢刊》、《文藝新聞》的編輯工作,為粉碎國民黨反動派的文化“圍剿”,作出了積極的貢獻。1940年冬,奉命從上海到蘇北根據地,從事黨的新聞和教育工作,1945年初在根據地逝世。他才華橫溢,短篇小說繁多,出版有小說集《苦菜》行世。
戴厚英(1938--1996):當代著名女作家。安徽穎上縣人。1956年,考進了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文革中曾與著名詩人聞捷相戀,并因此受到迫害,后者憤而自殺。文革后調入上海大學文學院任教,并在此完成第一部長篇小說《詩人之死》(1982年出版)、第二部小說:《人啊,人!》。戴厚英曾經是一位文壇上有爭議的人物,對她的大規模批判有兩次:第一次開始于《人啊,人!》出書之后的1981年,第二次是在“清污”運動的1983年。但在不同于文革的新環境中,批判反而使作家的創作更加受人關注。她的《人啊,人!》曾重印10次,總印數不下于百萬冊;而且被譯成了英、法、德、俄、意、日、韓等許多語種?!对娙酥馈芬卜g到國外。與此同時,她知識分子三部曲的第三部:《空中的足音》及《流淚的淮河》三部曲的前兩部:《往事難忘》和《風水輪流》等作品也先后問世。從40歲開始寫《詩人之死》到58歲遇害,短短18年創作生涯中,她一共出版了7部長篇小說,兩部短篇小說集,兩部散文隨筆集,半部自傳,還有一些未出版的遺稿。1996年8月25日,戴厚英于家中被求助于她的鄉人殺害。
戴珊(1437--1505):字廷珍,浮梁縣城北隅人。明成祖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受湖廣秋薦為嘉興教授,以學識聞名于世。他幼時好學,天順八年(公元1464年)試中進士。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任御史,督學南畿十四年,后督學陜西,約束嚴明,堅持不懈。后歷任浙江按察使,福建左右布政使。在任期間廉潔奉公,終任時,兩袖清風,不攜帶一樣土物,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升為右副都御史,在治理湖北鄖陽諸府時,土豪劣紳聚集流竄,歹徒搶劫,他即日命令嚴格訓練隊伍,自己編制陣營法,嚴加防范。當時四川盜寇越境進入竹山、平利諸縣,縣守臣害怕不敢追捕,戴珊聯合湖北、陜西的軍隊進行討伐,捉到他們的魁首,而釋放脅從者千余人,事情很快平安下來。弘治四年召入京師歷任刑部左右侍郎,辦案明允。九年,升任南京刑部尚書。十三年奉命為左都御史,風紀嚴明,辦事細致。一次皇帝親自到大獄,詢問情況,怒氣沖沖,一些官員都很震驚,戴珊則從容應對,詳細分析案情,皇帝才高興稱贊。戴珊平時廉潔無私,待人和藹,公正耿直,不與人茍合。但性情直爽,心無城府,奉職守法,拒絕賄賂,為官四十余年家無余資。凡他聽到之處,都政績顯赫。因有病,屢次上書乞歸鄉里,皇帝都挽留不允,并說:目前還未太平,怎么能舍朕離去?戴珊很感動說:“我要死在官任上了”。十八年夏,皇帝死,新君剛即位,珊不忍即言去,抱病辦事。同年十二月,逝于任上。贈太子太保,謚號“恭簡”。
戴梓(1649--1726):字文開,號耕煙,清初鐵嶺人。原籍浙江仁和(杭州),萍居揚州,謫遷遼東。清火器制造家、科學家。且能詩文,精詩詞書畫,詩雄勁,畫盡諸家所長。自幼喜鉆研百家之書,凡書無所不讀,尤好兵家言。其以火藥為兵,研制發明連珠火銃,一次可連續發射二十八發彈丸,射程百步開外,其形如琵琶。被授道員劄付??滴踉僖姡源喝赵绯癁轭}命其為詩,其對應如流。遂召其為翰林院侍講,偕大學士高土奇人值南書房,尋改值養心殿。不久,又發明子母炮,又名沖天炮,性能如今之榴彈。除火器詩文外,其還通天文、算法、河渠之學,著《治河十策》、《煙耕草堂詩鈔》。其為人耿介,不圜轉,在南書房時,與洋人徐日升纂《律呂正義》,意見不合。造子母炮時,遭傳教士南懷仁忌恨,遂勾結陳宏勛誣其私通東洋,被謫遼東,后赦還家,留于鐵嶺,遂隸籍。
戴若思(約269--323):廣陵人也,名犯高祖廟諱。祖烈,吳左將軍。父昌,會稽太守。若思有風儀,性閑爽,少好游俠,不拘操行。遇陸機赴洛,船裝甚盛,遂與其徒掠之。若思登岸,據胡床,指麾同旅,皆得其宜。機察見之,知非常人,在舫屋上遙謂之曰:“卿才器如此,乃復作劫邪!”若思感悟,因流涕,投劍就之。機與言,深加賞異,遂與定交焉。若思后舉孝廉,入洛,機薦之于趙王倫曰:“蓋聞繁弱登御,然后高墉之功顯;孤竹在肆,然后降神之曲成。是以高世之主必假遠邇之器,蘊櫝之才思托太音之和。伏見處士廣陵戴若思,年三十,清沖履道,德量允塞;思理足以研幽,才鑒足以辯物;安窮樂志,無風塵之慕,砥節立行,有井渫之潔;誠東南之遺寶,宰朝之奇璞也。若得托跡康衢,則能結軌驥騄;曜質廊廟,必能垂光玙璠矣。惟明公垂神采察,不使忠允之言以人而廢?!眰惸吮僦?,除沁水令,不就,遂往武陵省父。時同郡人潘京素有理鑒,名知人,其父遣若思就京與語,既而稱若思有公輔之才。累轉東海王越軍諮祭酒,出補豫章太守,加振威將軍,領義軍都督。以討賊有功,賜爵秣陵侯,遷治書侍御史、驃騎司馬,拜散騎侍郎。元帝召為鎮東右司馬。將征杜弢,加若思前將軍,未發而弢滅。帝為晉王,以為尚書。中興建,為中護軍,轉護軍將軍、尚書仆射,皆辭不拜。出為征西將軍、都督兗豫幽冀雍并六州諸軍事、假節,加散騎常侍。發投刺王官千人為軍吏,調揚州百姓家奴萬人為兵配之,以散騎常侍王遐為軍司,鎮壽陽,與劉隗同出。帝親幸其營,勞勉將士,臨發祖餞,置酒賦詩。 若思至合肥,而王敦舉兵,詔追若思還鎮京都,進驃騎將軍,與右衛將軍郭逸夾道筑壘于大桁之北。尋而石頭失守,若思與諸軍攻石頭,王師敗績。若思率麾下百余人赴宮受詔,與公卿百官于石頭見敦。敦問若思曰:“前日之戰有余力乎?”若思不謝而答曰:“豈敢有余,但力不足耳?!庇衷唬骸拔岽伺e動,天下以為如何?”若思曰:“見形者謂之逆,體誠者謂之忠?!倍匦υ唬骸扒淇芍^能言?!倍貐④妳吴⑽魹榕_郎,有刀筆才,性尤奸諂,若思為尚書,惡其為人,猗亦深憾焉。至是,乃說敦曰:“周顗、戴若思皆有高名,足以惑眾,近者之言曾無愧色。公若不除,恐有再舉之患,為將來之憂耳?!倍匾詾槿?,又素忌之,俄而遣鄧岳、繆坦收若思而害之。若思素有重望,四海之士莫不痛惜焉。賊平,冊贈右光祿大夫、儀同三司,謚曰簡。
戴邈字望之。少好學,尤精《史》《漢》,才不逮若思,儒博過之。弱冠舉秀才,尋遷太子洗馬,出補西陽內史。永嘉中,元帝版行邵陵內史、丞相軍諮祭酒,出為征南軍司。于時凡百草創,學校未立,邈上疏奏,納焉,于是始修禮學。代劉隗為丹陽尹。王敦作逆,加左將軍。及敦得志,而若思遇害,邈坐免官。敦誅后,拜尚書仆射。卒官,贈衛將軍,謚曰穆。子謐嗣,歷義興太守、大司農。
戴思恭(1324--1405):字原禮,號復庵,浦江(今浙江浦江)人。是我國明代著名醫學家。戴思恭家傳學儒,并數世業醫。據《浦陽建溪戴氏宗譜》記載,自第14世行醫始。戴思恭為第18世,除第16世無人行醫外,第15世、17世均有人業醫,父戴士堯是文學家戴良之兄,早年棄儒學醫;弟思溫,字原植,號益齋,亦以醫名。戴思恭從小就深受家庭環境影響,博學廣納,勤奮向上。元至正三年(1343),戴思恭與弟思溫隨其父徒步到義烏,一同拜在金元時期著名醫家朱震亨(字丹溪)門下,當時受業于朱門的弟子有很多,由于戴思恭穎悟絕倫,刻苦好學,所以最受朱氏的賞識,得到的傳授最為精深。其父不幸早卒,其后戴思恭學成回鄉,以其高明的醫術聞名于江浙一帶。戴氏還從羅知悌學過醫。明朝洪武年間,戴思恭被征為正八品御醫,授迪功郎,由于他的療效特別好,所以明太祖朱元璋非??粗厮:槲淙荒辏ü?398年)五月,朱元璋得病而久治不愈,下令逮捕醫官,唯獨慰勉戴思恭說:“你是仁義人,不要怕?!比灾赜盟2痪茫魈娌∈?,建文帝即位,將諸侍醫治罪,獨提升戴氏為太醫院史。到永樂初年(公元1403年)以老辭歸鄉里。三年后再次被征召入朝,因他與當時的皇帝朱棣有舊交,并為他治愈過寄生蟲病,所以免去了他的跪拜禮,年底又告老還鄉,十天后病逝,享年八十二歲,葬于浦江獨秀山。戴氏一生尊重丹溪,去世前,“猶不忘祭奠先師之墓”。
戴憑:東漢經學家。字次仲,平輿人。習京氏易,興舉明經,征試博士,拜郎中,拜憑虎賁中郎將,以侍中兼領之。建武中正旦朝賀,帝令群臣能說經者,更相難詰。義有不通,輒奪席以益通者。憑遂重坐五十余席。時京師有“解經不窮戴侍中”的評價。
戴善甫:元代劇作家,真定(今河北正定)人。曾任江浙行省務官。所作有《陶秀實醉寫風光好》等八種。《正音譜》評“荷花映水”。
戴敦元(1773-1834):清代著名數學家。字金溪,浙江開化人。清乾隆間進士,歷官道員、按察使 、布政使,刑部主事,湖南巡撫,刑部侍郎。官至刑部尚書。卒贈太子太保,謚簡恪。生平篤好歷算之學,撰述甚多,但多未成書。劉徽之《九章算術 方程新術二》,文多脫誤,他校補其一。羅士琳《勾股容三事拾遺》及《演元九式》均由他 審定而成。
戴宗騫(1842——1895年):字孝侯,安徽壽州(今壽縣)人。清末愛國將領。字孝候,安徽壽州(今安徽壽縣)人。少以廩生辦團練,入李鴻章幕,參與鎮壓捻軍,升知縣。遷知府,論功晉道員。1872年,治南運河水利,并在津沽興軍屯,辟稻田六萬畝。1880年隨吳大澂佐吉林邊務。1882年負責建造威海衛軍港,1894年中日戰爭起,任統領負責威海衛北岸炮臺。翌年,日軍攻威海衛,南岸炮臺因分統劉超佩逃跑遭陷,他率軍反擊,一度收復兩座炮臺。後日軍大集,所部嘩變,兩岸炮臺皆失,乃吞今而死,贈太常寺卿。有《海上屯田志》。
戴煦(1805—1860年) :戴煦,字鄂士,浙江錢塘人。戴文節公熙弟也。清代著名數學家、學者和畫家。幼即好疇人學,晝讀夜布算,覃思有得,則起秉燭以記。少撰《九章重差圖說》一卷,《勻股和較集成》一卷。又《四元玉鑒細草》若干卷,略同羅書,而圖解明暢過之。中年愈精進,著《對數簡法》二卷,續一卷,《外切密率》四卷,《假數測圜》二卷。復合四書付刊,總名曰:《求表捷術》。其他有《音分音義》二卷,《莊子內篇順文》二卷,《陶淵明集注》十卷,《玄空秘旨》一卷。稿藏于家。
戴戟(1895—1973年) :原國民黨高級將領,愛國民主人士。安徽旌德人,1895年生。解放后曾任安徽省副省長、安徽省政協副主席、民革中央委員、民革安徽省委主任委員。
戴涯(1909—1973年) :著名話劇演員、戲劇活動家。江蘇鎮江人,1909年生。曾任北京師范大學戲劇音樂系教師、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員、藝委會委員。
戴克敏(1906—1932) :湖北黃安人。紅軍高級將領,黃麻起義和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創建人和領導人之一,著名革命烈士。曾任中國工農革命軍鄂東軍黨代表、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七軍黨代表、中國工農革命第七軍第十一軍三十一師黨代表、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七十五師政委等職。
■ 以上內容由網友共享上傳,內容僅供參考,不代表族譜錄贊成該內容或立場。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 如果您認為該介紹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可以 對其進行修改補充>>
■ 同時您還可以 進入戴姓的歷史名人吧 與其他愛好和關注戴姓的歷史名人吧的網友進行交流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