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潮州市庵埠鎮鄞姓族譜記載:
鄞姓先祖源自河南汴梁自宋入居龍溪都(廣東潮州市庵埠鎮)后歷代子孫
敬奉始祖:達尊義翁見山府君,宜人鷗汀端莊妙賢陳氏媽
對聯詩云:西河分派世芳流風水 汴水流薇垂裕振龍溪
始祖見山公官任浙江寧波正堂 本郡太守
對聯云:重詩書太守家聲光誨邑 崇孝友大夫門第煥龍溪
族譜世詩:大朝光道,養延亨仕
嗣開毓祥必應綿昌
云礽繼志甲第長揚
注:每年農歷3月11日為見山公掃墓日 墓址:澄海市上華鎮冠隴山
各地宗親請聯系(電話:0768-6623019 傳真:0768-6623819)
尋找姓"鄞"的人
徐劍飛 包堅君 徐明 2001-6-8 9:37:26
契 機
“鄞”字,權威的《現代漢語詞典》解釋是:鄞縣,在浙江。這就是“鄞”字的全部含義了。也就是說,“鄞”字的惟一內涵就是地名,這同樣可以從寧波地區現存的地方史料和建國以來五次人口普查中得到印證,迄今為止,在寧波地區居住的常住人口中,沒有姓鄞的人。
但是在廣東的潮汕地區,卻發現了“鄞”的姓氏,而且人數眾多。 最早發現有“鄞”這姓氏的,是在1990年下半年,當時的鄞縣領導接待了一個來甬考察的臺灣鋼鐵代表團,在與客商交換名片中,發現其中有位客商名叫“鄞條”。鄞縣領導大為驚訝,忙問鄞先生是哪里人氏,回答說祖上是浙江寧波人氏,本人出生在廣州,又說在臺灣有個寺廟叫“鄞? 隆薄? 后來,鄞縣人民政府駐深圳辦事處成立,在一次外向型經濟洽談會上,邀請深圳市有關部門負責人參加,其中有位處長姓鄞,鄞縣領導連忙找到那位鄞處長,問他是哪里人氏,回答是潮州人。鄞縣領導請他回憶老家在哪里,鄞處長說祖上好象是從寧波來的。鄞縣領導回來后又和有關朋友學者說起此事,分析可能是當年跟隨南宋小朝廷逃亡至潮州后定居下來的。
今年3月份,鄞縣的一位有心人到廣東開會,為了尋找姓鄞的人,特意提早兩天來到汕頭,向廣發銀行汕頭分行的陳行長打聽鄞姓人家的情況,陳行長幫助找到了汕頭市檢察院的鄞應忠科長,根據鄞科長的指點,這位有心人當即驅車前往庵埠的仙溪村尋找鄞厝祠的遺址,又在山道彎彎的冠隴山找到了鄞公墓。回到寧波后,就向現任鄞縣縣委書記程剛談起了此事。
探 訪
前不久,我們來到廣東的潮汕地區,尋訪鄞姓人氏。我們先到了仙溪村。 仙溪村位于廣東省潮安縣庵埠鎮,庵埠鎮是潮汕平原的一個大鎮,仙溪村位于鎮的東南面,東南臨庵江。據1990年編纂的《庵埠鎮志》記載:“該村主姓王,其始祖王繁衍,宋咸淳間海陽縣龜湖遷此。先后居此者有鄞、李、林、陳、許、劉、楊、蔡、朱等姓。鄞、李曾為望族”。
我們要去尋找的是位于仙溪村后面路的鄞厝祠。據說該祠已在“文革”期間被毀,現僅存一堵破舊的磚墻,就在仙溪村果 食品廠廠長鄞綿森的家里。到了鄞綿森的家里,老鄞帶我們去看那堵墻,但見上面爬滿了斑駁的青苔,我們湊上前去細細查看,試圖能夠找出幾個能夠印證過去歷史,哪怕是隱隱約約的痕跡來,可惜什么也沒有。鄞綿森說,原來祠的門樓有“明州太守”四個字,1985年他家在這里造房子時,除了這堵墻,其余都是平地。鄞綿森的父親鄞炳昭曾是仙溪村黨支部書記,已于幾年前去世。鄞綿森說,小時候常聽父親和祖父說起,自己的祖先是從寧波過來的。
在仙溪村,除了鄞厝祠外,還有個鄞公祠的門樓。在烏門樓15號墻門內,兩只石獅子和一塊“集祖鄞公祠”的石匾,后面刻的是“汴梁舊家”四個字。我們趕緊舉起相機,拍下這難得的珍貴遺跡。而更讓人驚奇的是,這個墻門內共居住有4戶人家,清一色的都姓鄞,他們是鄞綿發、鄞綿富、鄞應佳、鄞應坤,都是從事食品和五金加工業的。
在鄞綿發家里,男主人外出未歸,留下婆媳倆在家,女主人楊靜花非常熱情地把我們讓到客廳,并奉上潮州風格的功夫茶。楊靜花告訴我們,他們這里的人都知道自己的祖先在寧波做官,具體情況就不太清楚了。為了不忘祖宗,從十幾年前,每年的農歷三月十一,鄞姓的后代們都去澄海市的冠隴山集體祭祖,僅仙溪村就有一百多人哩。說著,楊靜花指著客廳的神龕旁掛著的一盞燈籠說,家家戶戶都提著“鄞”字的燈籠去祭祖,場面可熱鬧哩。我們取下燈籠一看,是一個紙質燈籠,很普通,但一個大大的“鄞”字幾乎籠罩了整個籠面,這一發現讓我們大為感動,決定立即驅車前往冠隴山,看個究竟。
鄞公墓距仙溪村大概有百公里左右的路程,在澄海市境內的冠隴山上。此山不高,也不綿長,有點像丘陵。我們到達時,已是中午11時半了,31度的氣溫,艷陽高照,個個熱得揮汗不止,舉目望去,這是一座朝南坐北的衣冠冢,方圓大概60平方大小,墓碑上刻著“原任官浙江寧波府,明百歲,達尊義翁見山鄞公墓”的碑文,紅綠相間,非常醒目。陪同我們前往的汕頭日報編輯鄞鎮凱介紹說,鄞見山,名叫鄞仁,見山是他的號,寓意于“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據元朝的《潮州府志》記載,鄞仁曾任元朝潮州知事。后來在此娶妻生子,繁衍后代,成為鄞氏家族的始祖。
這座墳墓是在1978年被發現的。在揭陽市,有位名叫鄞映梅的老人和名叫鄞金貴的鄞氏后人突然萌發起要尋找祖先墳墓的念頭。他倆回憶起小時候曾聽父輩們說起祖宗的墳墓可能在澄海市的冠隴山上,兩位老人就在山上找呀找,找了好幾天還是沒有一點頭緒,后來有位放牛的老人說他好象看見過這塊墓碑,并告知大概的方位,兩位老人就出錢請來民工在放牛老人的指點下進行挖掘,終于找到了這塊夢寐以久的墓碑。
鄞氏祖墓找到了!消息不脛而走,鄞氏后代們奔走相告,不用宣傳發動,人們扶老攜幼前來祭拜祖宗,第一年就有170多人,以后逐年增多,最多的一年近千人。除了潮汕地區外,還有來自新加坡、臺灣、 港、福建等海內外的鄞氏后人,人們高舉著寫著大大“鄞”字的燈籠,許多人干脆把燈籠掛在汽車的后視鏡桿上,風馳電掣地一路行去。
人 物
我們最先見到姓鄞的人,是汕頭市檢察院的鄞應忠科長和汕頭日報編輯鄞鎮凱,是由廣發銀行汕頭分行副行長林賢增安排認識的。 鄞應忠今年49歲,長得高高瘦瘦的,話語不多,有點書生模樣,兒子鄞綿毅在廣州交通技術學院讀書,今年20歲。談話中,說起他有一份有關鄞氏家族歷史的資料,在我們的要求下,晚飯后他馬上回到單位復印幾份給我們,并送到我們下榻的花園賓館。他說,70年代末,他的一位伯父曾經帶著他到庵埠的鄉下去處理祖傳的宅基地,得知自己的祖先曾在寧波做過官,還說先在開封后再到寧波做官的。現在每年農歷三月十一他都帶著兒子去冠隴山祭祖。
汕頭日報編輯鄞鎮凱個子不高,長得比較結實,如果不是鼻梁上有副近視眼鏡,很難讓人把他與所從事的職業聯系起來。他對潮汕地區的民俗文化很有研究,出版了《潮謎評析八百則》和《潮汕謎藝》兩本書。他今年五十出頭,非常健談,一坐下來就滔滔不絕,別人根本插不上嘴,加上他的普通話中夾著大量的潮汕方言,聽得我們云里霧里不知所措,好不容易纔明白他是在向我們介紹關于潮汕文化和鄞氏家族歷史淵源的幾種說法,卻無法記錄下來,他自己也承認普通話不行,后來干脆動用紙筆,倒也清楚明白。
家住仙溪村的鄞綿森、鄞應佳等人,長期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傳統農家生活,近幾年隨著國家的改革開放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他們也加入了時代的行列,從事著食品和五金加工等行業,雖然規模不大,但生活過得有滋有味有聲有色,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家里都有電話,對外面的世界也很了解,這大概和汕頭市本來就是國家級經濟特區有關吧。
在采訪中,有一個感受很強烈,所有姓鄞的人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對“鄞”這個姓氏的敬重。這從他們本身的名字和給兒孫輩取的名字中可見一斑。如鄞應忠,他的兒子鄞綿毅,是按照族譜取名的。又如鄞綿發、鄞綿富、鄞綿達、鄞應坤、鄞應騫等。我們還查閱了1992年汕頭市郵電局的電話號碼簿,里面共有52個姓鄞的用戶,幾乎有四分之一的姓名是按族譜取的。像這樣對自己姓氏懷有深深的敬重和熱愛,在當今這樣一個商品經濟的社會里,實在是很少見的。
考 據
潮汕地區的鄞氏后人與鄞縣有關系已是不容置疑的了,無論是從鄞應忠提供的《鄞氏族史概況》還是仙溪村鄞姓村民的回憶,都證明他們的祖先曾在鄞縣做過官。 問題的焦點在于“汴梁舊家”這四個字。那份《鄞氏族史概況》記載“先祖源自河南汴梁,自宋入居龍溪都(庵埠)”,在仙溪村烏門樓那塊石牌坊更是證明了這一點,就是說,潮汕地區的鄞氏祖先是從河南開封過來的。那么,這位鄞仁見山公究竟是在寧波家鄉做官后調到開封后又遷至潮汕的,還是發端于開封再到寧波做官最后到潮汕落腳的?
如果那位鄞仁原本是開封人氏,后來調到寧波做官,他為什么姓鄞?因為河南開封歷史上根本沒有這個姓氏,若有,《現代漢語詞典》也不僅僅作為地名解釋了。于是,鄞鎮凱等人提出,鄞縣歷史上是否作過某個王侯的封地?因為中國姓氏的起源不外乎以下幾種情況:一是以圖騰命名,如熊、牛、馬等;二是以受氏者的祖父的名或字命名,如艾、班等;三是以封邑命名,如蔡、徐等;四是以官職命名,如司空、司馬等;五是以祖上的謚號命名,如海、后等;六是以居住地命名,如東郭、西門等。但鄞縣歷史上好象沒能得到過某個王公貴族的青睞而成為其封邑的。
反之,如果那位鄞仁本來就是鄞縣人,他也不姓鄞,因為鄞縣歷史上根本沒有這個姓氏。或許他姓趙錢孫李,后來調到河南開封,關山重重,思鄉心切,遂把家鄉的地名改為自己的姓氏,有沒有這種可能呢?
據1990年澄海市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編撰的《澄海百家姓》記載,周、秦以前,潮汕大部分地區是“大海茫茫水拍天”的蠻荒之地,后來,中原的漢人不斷向南方遷徙,慢慢地數量遠遠超過了當地土著,土著逐漸被漢化。而從史料看,中原漢人向潮州移民定居大體有以下三種原因:一是為避戰亂;二是來潮為官,卸任后定居于此;三是秦漢兩朝守南疆之士卒,解役后沒有回歸中原。
在避戰亂這個因素中,最為突出的是南宋末年,元兵入侵,忠于南宋朝廷的文臣武將及其眷屬還有一大批不愿效忠元朝的官民,跟隨宋室一路逃難進入潮汕地區,南宋亡后,遂定居于此。根據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潮汕文化源流》一書記載,宋元兩代遷入潮汕地區的家族共有62個,其中北宋時遷入的13個,南宋時遷入的有10個,宋元間遷入的有10個,這些遷移入潮的家族大多來自福建,也有來自江西、浙江和江蘇。是否也有這樣一種可能,因為南宋小朝廷曾定都臨安(今杭州),元兵也曾入侵過寧波,皇帝和朝廷逃難去了,身后跟著大大小小的官員,其中有鄞氏的祖先,但那個時候他們都不姓鄞,到了潮汕以后,人生地疏,又處蠻荒之地,飄零異鄉的人們極需一種精神支撐,于是采用統一的改姓為“鄞”作為紐帶來凝聚人心,而庵埠可能是縣太爺逃難去的落腳之處,所以也就成了鄞氏家族的發祥地了。
在汕頭,我們還得到了該市檢察院干部鄞應忠提供的一份史料:
鄞氏始祖:據鄞氏家譜記載,先祖源自河南汴梁,自宋入居龍溪都(庵埠)后歷代子孫敬奉始祖:達尊義翁見山府君,宜人鷗汀端莊妙賢陳氏媽
對聯詩云:西河分派世芳流風水 汴水流薇垂裕振龍溪
始祖見山公官任浙江寧波正堂 本郡太守
對聯云:重詩書太守家聲光誨邑 崇孝友大夫門第煥龍溪
族譜世詩:大朝光道,養延亨仕
嗣開毓祥必應綿昌
云痣繼志甲第長揚
雖然這次我們的潮汕之行只有短短的3天時間,卻至少澄清了這樣一個事實:“鄞”字的含義已不僅僅是地名,還包括姓氏。那么,《現代漢語詞典》關于“鄞”字的釋義是否應作修改了?
至于先有鄞縣纔有鄞姓人氏還是先有鄞姓人氏再有鄞縣,以及鄞姓人氏的真正祖籍地在哪里,這當然有待于我們進一步的考證。
“鄞”字,權威的《現代漢語詞典》解釋是:鄞縣,在浙江。這就是“鄞”字的全部含義了。也就是說,“鄞”字的惟一內涵就是地名,這同樣可以從寧波地區現存的地方史料和建國以來五次人口普查中得到印證,迄今為止,在寧波地區居住的常住人口中,沒有姓鄞的人。
但是在廣東的潮汕地區,卻發現了“鄞”的姓氏,而且人數眾多。 最早發現有“鄞”這姓氏的,是在1990年下半年,當時的鄞縣領導接待了一個來甬考察的臺灣鋼鐵代表團,在與客商交換名片中,發現其中有位客商名叫“鄞條”。鄞縣領導大為驚訝,忙問鄞先生是哪里人氏,回答說祖上是浙江寧波人氏,本人出生在廣州,又說在臺灣有個寺廟叫“鄞? 隆薄? 后來,鄞縣人民政府駐深圳辦事處成立,在一次外向型經濟洽談會上,邀請深圳市有關部門負責人參加,其中有位處長姓鄞,鄞縣領導連忙找到那位鄞處長,問他是哪里人氏,回答是潮州人。鄞縣領導請他回憶老家在哪里,鄞處長說祖上好象是從寧波來的。鄞縣領導回來后又和有關朋友學者說起此事,分析可能是當年跟隨南宋小朝廷逃亡至潮州后定居下來的。
今年3月份,鄞縣的一位有心人到廣東開會,為了尋找姓鄞的人,特意提早兩天來到汕頭,向廣發銀行汕頭分行的陳行長打聽鄞姓人家的情況,陳行長幫助找到了汕頭市檢察院的鄞應忠科長,根據鄞科長的指點,這位有心人當即驅車前往庵埠的仙溪村尋找鄞厝祠的遺址,又在山道彎彎的冠隴山找到了鄞公墓。回到寧波后,就向現任鄞縣縣委書記程剛談起了此事。
探 訪
前不久,我們來到廣東的潮汕地區,尋訪鄞姓人氏。我們先到了仙溪村。 仙溪村位于廣東省潮安縣庵埠鎮,庵埠鎮是潮汕平原的一個大鎮,仙溪村位于鎮的東南面,東南臨庵江。據1990年編纂的《庵埠鎮志》記載:“該村主姓王,其始祖王繁衍,宋咸淳間海陽縣龜湖遷此。先后居此者有鄞、李、林、陳、許、劉、楊、蔡、朱等姓。鄞、李曾為望族”。
我們要去尋找的是位于仙溪村后面路的鄞厝祠。據說該祠已在“文革”期間被毀,現僅存一堵破舊的磚墻,就在仙溪村果 食品廠廠長鄞綿森的家里。到了鄞綿森的家里,老鄞帶我們去看那堵墻,但見上面爬滿了斑駁的青苔,我們湊上前去細細查看,試圖能夠找出幾個能夠印證過去歷史,哪怕是隱隱約約的痕跡來,可惜什么也沒有。鄞綿森說,原來祠的門樓有“明州太守”四個字,1985年他家在這里造房子時,除了這堵墻,其余都是平地。鄞綿森的父親鄞炳昭曾是仙溪村黨支部書記,已于幾年前去世。鄞綿森說,小時候常聽父親和祖父說起,自己的祖先是從寧波過來的。
在仙溪村,除了鄞厝祠外,還有個鄞公祠的門樓。在烏門樓15號墻門內,兩只石獅子和一塊“集祖鄞公祠”的石匾,后面刻的是“汴梁舊家”四個字。我們趕緊舉起相機,拍下這難得的珍貴遺跡。而更讓人驚奇的是,這個墻門內共居住有4戶人家,清一色的都姓鄞,他們是鄞綿發、鄞綿富、鄞應佳、鄞應坤,都是從事食品和五金加工業的。
在鄞綿發家里,男主人外出未歸,留下婆媳倆在家,女主人楊靜花非常熱情地把我們讓到客廳,并奉上潮州風格的功夫茶。楊靜花告訴我們,他們這里的人都知道自己的祖先在寧波做官,具體情況就不太清楚了。為了不忘祖宗,從十幾年前,每年的農歷三月十一,鄞姓的后代們都去澄海市的冠隴山集體祭祖,僅仙溪村就有一百多人哩。說著,楊靜花指著客廳的神龕旁掛著的一盞燈籠說,家家戶戶都提著“鄞”字的燈籠去祭祖,場面可熱鬧哩。我們取下燈籠一看,是一個紙質燈籠,很普通,但一個大大的“鄞”字幾乎籠罩了整個籠面,這一發現讓我們大為感動,決定立即驅車前往冠隴山,看個究竟。
鄞公墓距仙溪村大概有百公里左右的路程,在澄海市境內的冠隴山上。此山不高,也不綿長,有點像丘陵。我們到達時,已是中午11時半了,31度的氣溫,艷陽高照,個個熱得揮汗不止,舉目望去,這是一座朝南坐北的衣冠冢,方圓大概60平方大小,墓碑上刻著“原任官浙江寧波府,明百歲,達尊義翁見山鄞公墓”的碑文,紅綠相間,非常醒目。陪同我們前往的汕頭日報編輯鄞鎮凱介紹說,鄞見山,名叫鄞仁,見山是他的號,寓意于“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據元朝的《潮州府志》記載,鄞仁曾任元朝潮州知事。后來在此娶妻生子,繁衍后代,成為鄞氏家族的始祖。
這座墳墓是在1978年被發現的。在揭陽市,有位名叫鄞映梅的老人和名叫鄞金貴的鄞氏后人突然萌發起要尋找祖先墳墓的念頭。他倆回憶起小時候曾聽父輩們說起祖宗的墳墓可能在澄海市的冠隴山上,兩位老人就在山上找呀找,找了好幾天還是沒有一點頭緒,后來有位放牛的老人說他好象看見過這塊墓碑,并告知大概的方位,兩位老人就出錢請來民工在放牛老人的指點下進行挖掘,終于找到了這塊夢寐以久的墓碑。
鄞氏祖墓找到了!消息不脛而走,鄞氏后代們奔走相告,不用宣傳發動,人們扶老攜幼前來祭拜祖宗,第一年就有170多人,以后逐年增多,最多的一年近千人。除了潮汕地區外,還有來自新加坡、臺灣、 港、福建等海內外的鄞氏后人,人們高舉著寫著大大“鄞”字的燈籠,許多人干脆把燈籠掛在汽車的后視鏡桿上,風馳電掣地一路行去。
人 物
我們最先見到姓鄞的人,是汕頭市檢察院的鄞應忠科長和汕頭日報編輯鄞鎮凱,是由廣發銀行汕頭分行副行長林賢增安排認識的。 鄞應忠今年49歲,長得高高瘦瘦的,話語不多,有點書生模樣,兒子鄞綿毅在廣州交通技術學院讀書,今年20歲。談話中,說起他有一份有關鄞氏家族歷史的資料,在我們的要求下,晚飯后他馬上回到單位復印幾份給我們,并送到我們下榻的花園賓館。他說,70年代末,他的一位伯父曾經帶著他到庵埠的鄉下去處理祖傳的宅基地,得知自己的祖先曾在寧波做過官,還說先在開封后再到寧波做官的。現在每年農歷三月十一他都帶著兒子去冠隴山祭祖。
汕頭日報編輯鄞鎮凱個子不高,長得比較結實,如果不是鼻梁上有副近視眼鏡,很難讓人把他與所從事的職業聯系起來。他對潮汕地區的民俗文化很有研究,出版了《潮謎評析八百則》和《潮汕謎藝》兩本書。他今年五十出頭,非常健談,一坐下來就滔滔不絕,別人根本插不上嘴,加上他的普通話中夾著大量的潮汕方言,聽得我們云里霧里不知所措,好不容易纔明白他是在向我們介紹關于潮汕文化和鄞氏家族歷史淵源的幾種說法,卻無法記錄下來,他自己也承認普通話不行,后來干脆動用紙筆,倒也清楚明白。
家住仙溪村的鄞綿森、鄞應佳等人,長期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傳統農家生活,近幾年隨著國家的改革開放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他們也加入了時代的行列,從事著食品和五金加工等行業,雖然規模不大,但生活過得有滋有味有聲有色,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家里都有電話,對外面的世界也很了解,這大概和汕頭市本來就是國家級經濟特區有關吧。
在采訪中,有一個感受很強烈,所有姓鄞的人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對“鄞”這個姓氏的敬重。這從他們本身的名字和給兒孫輩取的名字中可見一斑。如鄞應忠,他的兒子鄞綿毅,是按照族譜取名的。又如鄞綿發、鄞綿富、鄞綿達、鄞應坤、鄞應騫等。我們還查閱了1992年汕頭市郵電局的電話號碼簿,里面共有52個姓鄞的用戶,幾乎有四分之一的姓名是按族譜取的。像這樣對自己姓氏懷有深深的敬重和熱愛,在當今這樣一個商品經濟的社會里,實在是很少見的。
考 據
潮汕地區的鄞氏后人與鄞縣有關系已是不容置疑的了,無論是從鄞應忠提供的《鄞氏族史概況》還是仙溪村鄞姓村民的回憶,都證明他們的祖先曾在鄞縣做過官。 問題的焦點在于“汴梁舊家”這四個字。那份《鄞氏族史概況》記載“先祖源自河南汴梁,自宋入居龍溪都(庵埠)”,在仙溪村烏門樓那塊石牌坊更是證明了這一點,就是說,潮汕地區的鄞氏祖先是從河南開封過來的。那么,這位鄞仁見山公究竟是在寧波家鄉做官后調到開封后又遷至潮汕的,還是發端于開封再到寧波做官最后到潮汕落腳的?
如果那位鄞仁原本是開封人氏,后來調到寧波做官,他為什么姓鄞?因為河南開封歷史上根本沒有這個姓氏,若有,《現代漢語詞典》也不僅僅作為地名解釋了。于是,鄞鎮凱等人提出,鄞縣歷史上是否作過某個王侯的封地?因為中國姓氏的起源不外乎以下幾種情況:一是以圖騰命名,如熊、牛、馬等;二是以受氏者的祖父的名或字命名,如艾、班等;三是以封邑命名,如蔡、徐等;四是以官職命名,如司空、司馬等;五是以祖上的謚號命名,如海、后等;六是以居住地命名,如東郭、西門等。但鄞縣歷史上好象沒能得到過某個王公貴族的青睞而成為其封邑的。
反之,如果那位鄞仁本來就是鄞縣人,他也不姓鄞,因為鄞縣歷史上根本沒有這個姓氏。或許他姓趙錢孫李,后來調到河南開封,關山重重,思鄉心切,遂把家鄉的地名改為自己的姓氏,有沒有這種可能呢?
據1990年澄海市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編撰的《澄海百家姓》記載,周、秦以前,潮汕大部分地區是“大海茫茫水拍天”的蠻荒之地,后來,中原的漢人不斷向南方遷徙,慢慢地數量遠遠超過了當地土著,土著逐漸被漢化。而從史料看,中原漢人向潮州移民定居大體有以下三種原因:一是為避戰亂;二是來潮為官,卸任后定居于此;三是秦漢兩朝守南疆之士卒,解役后沒有回歸中原。
在避戰亂這個因素中,最為突出的是南宋末年,元兵入侵,忠于南宋朝廷的文臣武將及其眷屬還有一大批不愿效忠元朝的官民,跟隨宋室一路逃難進入潮汕地區,南宋亡后,遂定居于此。根據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潮汕文化源流》一書記載,宋元兩代遷入潮汕地區的家族共有62個,其中北宋時遷入的13個,南宋時遷入的有10個,宋元間遷入的有10個,這些遷移入潮的家族大多來自福建,也有來自江西、浙江和江蘇。是否也有這樣一種可能,因為南宋小朝廷曾定都臨安(今杭州),元兵也曾入侵過寧波,皇帝和朝廷逃難去了,身后跟著大大小小的官員,其中有鄞氏的祖先,但那個時候他們都不姓鄞,到了潮汕以后,人生地疏,又處蠻荒之地,飄零異鄉的人們極需一種精神支撐,于是采用統一的改姓為“鄞”作為紐帶來凝聚人心,而庵埠可能是縣太爺逃難去的落腳之處,所以也就成了鄞氏家族的發祥地了。
在汕頭,我們還得到了該市檢察院干部鄞應忠提供的一份史料:
鄞氏始祖:據鄞氏家譜記載,先祖源自河南汴梁,自宋入居龍溪都(庵埠)后歷代子孫敬奉始祖:達尊義翁見山府君,宜人鷗汀端莊妙賢陳氏媽
對聯詩云:西河分派世芳流風水 汴水流薇垂裕振龍溪
始祖見山公官任浙江寧波正堂 本郡太守
對聯云:重詩書太守家聲光誨邑 崇孝友大夫門第煥龍溪
族譜世詩:大朝光道,養延亨仕
嗣開毓祥必應綿昌
云痣繼志甲第長揚
雖然這次我們的潮汕之行只有短短的3天時間,卻至少澄清了這樣一個事實:“鄞”字的含義已不僅僅是地名,還包括姓氏。那么,《現代漢語詞典》關于“鄞”字的釋義是否應作修改了?
至于先有鄞縣纔有鄞姓人氏還是先有鄞姓人氏再有鄞縣,以及鄞姓人氏的真正祖籍地在哪里,這當然有待于我們進一步的考證。
■ 以上內容由網友共享上傳,內容僅供參考,不代表族譜錄贊成該內容或立場。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 如果您認為該介紹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可以 對其進行修改補充>>
■ 同時您還可以 進入鄞姓社區 與其他愛好和關注鄞氏家族的網友進行交流討論。
查看更多討論帖>> | ||||||||||||||||||||||||||||||||||||||
![]()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