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著名文學家、教育家
彭端淑(1699—1779年),字儀一,號樂齋,四川眉州 (今眉山市)丹棱縣人。清康熙38年他生于佛教名山老峨眉山(俗稱老峨山)下的彭壩,五歲多啟蒙讀書,受眉州三蘇文化的薰陶,六歲能詩,八歲能文,雍正四年(1726年)中舉,雍正十一年(1733年)考中進士,22年中先后任吏部主事、吏部員外郎、吏部文選司郎中(官階為正四品)等,“乾隆十二年(1747)彭端淑擔任順天(今北京市)鄉試同考官,所撥解元紀昀(紀曉嵐),后為四庫全書總篹官。”(四川省眉山地區教育委員會《可愛的眉山》)。乾隆20年(1755年)任廣東肇羅道按察使兼嶺西兵備道等。兩廣人民稱彭端淑為“神明之君”、“彭青天”,至今流傳著彭道臺的佳話。他注重振興教育,培植人才,整頓吏治。他于乾隆二十天年(1761)辭官返川,任成都錦江書院主講、院長20多年,造就了大批如李調元,張船山等優秀人才。彭端淑與其弟彭肇洙、彭遵泗在當時都以文才知名,時稱“巴蜀三彭”。彭端淑的著作有《白鶴堂文集》4卷,《雪夜詩談》2卷、《粵西紀事》1卷、《曹植以下八家詩選》若干卷《蜀名家詩抄》2卷等。他一生著述二十多萬字,詩歌六百多首。八十一歲時病故于成都南郊的的鶴堂。
■ 以上內容由網友共享上傳,內容僅供參考,不代表族譜錄贊成該內容或立場。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 如果您認為該介紹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可以 對其進行修改補充>>
■ 同時您還可以 進入彭端淑吧 與其他愛好和關注彭端淑吧的網友進行交流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