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在大學時期,譚盾即為當時中央音樂學院著名的"四大才子"之一,1979年,22歲的譚盾創作了第一部交響樂作品《離騷》,就因使用了鼓、蕭等當時被認為是前衛的音響和技術而引起爭議。被同學郭文景稱"絕對是個天才"的他在1983年以交響曲《風雅頌》贏得國際作曲大獎(Weber prize in Dresden),1984年舉行的"譚盾中國器樂作品專場音樂會"發表了《天影》及《雙闕》等多首曲目,引起不少批評,卻也震撼了當時的民樂界。由于堅持在聲音、技術上的不斷探索,他被認為是中國先鋒音樂的重要代表人物。到美國后的譚盾也曾有過在街頭拉琴謀生的經歷,1989年,一首以自制樂器演奏的作品《九歌》問世后,譚盾終于在國際樂壇獲得成功,并不斷以令人驚奇的創作成為越來越被國際樂壇矚目的重要作曲家。 1986年,譚盾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獎學金,隨大衛.多夫斯基及周文中學習并獲得博士學位。至今譚盾旅居于美國紐約。
從1990年開始,譚盾進行了一系列試圖把劇場表演和樂隊結合起來的《樂隊劇場》創作,其中為音樂界著名的"克羅諾斯弦樂四重奏"而寫的《鬼戲》及為日本NHK交響樂團創作的《門》,因其特別的表現方式而引起轟動;《交響樂1997--天地人》由大提琴家馬友友、香港交響樂團和中華編鐘樂團于1997年香港回歸音樂會上首演;同年歌劇《馬可.波羅》成為當年國際樂壇最轟動的重要演出,并為譚盾贏來諸多好評與國際獎項;此外,他所創作的歌劇《牡丹亭》、為美國紐約愛樂樂團創作的協奏曲《水》以及為全球新千年電視慶典節目《2000 Today》所寫的同名交響曲和為紀念巴赫逝世250年、受巴赫音樂學院委約的《馬修受難曲》等不斷成功上演,譚盾多元化的音樂使他聲譽日隆。
1995年,吳子牛導演反映中國人民抗日的影片《南京大屠殺》,邀請譚盾為影片作曲。為了創作好該片音樂,譚盾不辭辛勞,不計報酬,深入劇組體驗生活,來到南京大屠殺紀念館重溫歷史,醞釀感情,全身心投入創作,并一改以往的創作風格,完全融入了電影表達的歷史氛圍中,音樂語言樸實無華,簡單明了,感人至深,是一部悲壯宏偉的交響詩魂。主題歌《不要哭啊,南京》用男低音獨唱,童聲合唱,男低音合唱三種形式來表達人物的內心情感,貫穿整個音樂中的二胡與樂隊的交響協奏,好似一位嘗盡人間悲歡離合的老人在痛苦的回憶,在向孩子們講述著歷史。《南》片的音樂注入了創作者熱愛生命,向往和平的心愿,強調了中華民族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統治下所經受的苦難,表現了中國人民對外來侵略者的反抗與期待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的吶喊,跳動音符,撼人心魄,具有東方中國人特有的表達方式。
1995年,受德國著名作曲家漢斯(Hans Werner Hanze)推薦,譚盾成為慕尼黑國際音樂戲劇比賽評委;1996年受日本著名作曲家武滿澈(Turu Takemitsu)提名獲加拿大格蘭.格德音樂獎(Glenn Gould Prize);1997年他被《紐約時報》評為"本年度國際樂壇最重要的十位音樂家之一",同年又被德國權威音樂雜志《歌劇世界》評為"本年度最佳作曲家";1999年譚盾榮獲當今世界最權威的格威文美爾作曲大獎;2001年他因電影《臥虎藏龍》的音樂贏得使他聲名遠播的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金像獎。 目前,譚盾的音樂在世界各地由著名指揮和樂團頻繁演出。為世界著名的克隆那斯四重奏團寫的《鬼戲》自1996年首演以來不斷由該樂隊在世界各地巡演。“多媒體交響劇場”(Orchestra Theatre)系列是譚盾十年前開始的一種新嘗試,試圖把劇場表演、多媒體藝術與樂隊融合起來。
■ 以上內容由網友共享上傳,內容僅供參考,不代表族譜錄贊成該內容或立場。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 如果您認為該介紹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可以 對其進行修改補充>>
■ 同時您還可以 進入譚盾吧 與其他愛好和關注譚盾吧的網友進行交流討論。
查看更多討論帖>> | ||||||||||||||
![]()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