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統菊,女,生于1976年4月,山東省滕州市龍陽鎮刁沙土村人。1999年7月畢業于山東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獲文學學士學位;2002年7月畢業于山東大學民俗學研究所民俗學專業,獲法學碩士學位;2005年6月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民俗學與文化人類學研究所民俗學專業,獲法學博士學位。山東大學文史哲研究院民俗學研究所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民俗研究》雜志社編輯,山東省民俗學會副秘書長。主要研究方向為理論民俗學、親屬制度研究。著作《婚嫁禮俗》中國社會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副主編《風俗畫卷》中國言實出版社2008年12月出版;合著《中國民俗大系-山東民俗》甘肅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代表論文:《不為、匿為與過為——試析田野作業中訪談對象的幾種反應》(《民間文化論壇》2009年第6期);《親屬制度研究的另一路徑》(《西北民族研究》2009年第二期);《土地擁有、流動與家庭的土著化》(《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09年第三期);《孟姜女傳說“在地化”后的傳承特征》(《民俗研究》2009年第四期);《宗族村落中姻親關系的建立、維護與重組民俗研究》(《民俗研究》2008年第三期);《吊簿:姻親交往秩序的文化圖像》(《西北民族研究》2007年第1期);《嫁妝與聘禮:一個學術史的簡單回顧》(《山東大學學報》2007年第2期);《嫁妝來源及象征的多樣性分析》(《廣西民族研究》2007年第1期);《離心力:姻親關系之于家庭組織的一種影響》(《民俗研究》2007年第2期);《山村喜事》(《中華文化畫報》2007年第5期);《婚姻償付制度的地方實踐》(《民俗研究》2006年第4期); 《從民間禮簿看姻親往來》(《民間文化論壇》2006年第6期); 《我國民俗文化的現狀分析》(《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06年第5期); 《對紅山峪村16份地契的民俗學解讀》(日文發表于日本鹿兒島國際大學主辦《地域綜合研究》第34卷第1號,2006年9月;中文發表于(《民俗研究》2005年第3期); 《多姓聚居與聯姻關系》(《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06年第2期);《廟會、傳說與歷史——對費縣龍王堂廟會的調查與思考》(《民俗研究》2005年第4期);《親屬網絡與性別建構》(《西北民族研究》2005年第1期);《中大<民俗>周刊中的婚俗調查與研究》(《民俗學刊》第七期,2004年12月) ;《<聊齋俚曲>中歇后語的運用》(《山東行政學院.山東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4年第6期);《一九四二年的一個婚禮》(《民間文化論壇》2004年第4期) ;《解讀<創建窯神廟記》(《民俗研究》2004年第1期); 《女性與龍牌——漢族父系社會文化在民俗宗教上的一種實踐》(《民族藝術》2003年第4期) 《白綾衫照月光殊——由《金瓶梅》及相關史料看明代元宵節婦女服飾民俗》(《棗莊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2年第6期);《濟南茶行八大家經營習俗調查》(《民俗研究》2001年第3期) ;《山東民俗和方言》( 《棗莊師范??茖W校學報》2001年第2期)。其中《婚姻償付制度的地方實踐》榮獲2009年第二屆山東省泰山文藝獎;《吊簿:姻親交往秩序的文化圖像》,榮獲2006年中國民間文化研究論文新秀獎、2009年山東省第二十三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民政部2010、2009年全國婚姻家庭論壇優秀論文獎。課題:2007年6月-2010年6月主持國家社科基金課題《華北鄉村社會姻親關系研究》;2010年1月-2011年12月主持山東大學自主創新基金項目《從歲時祭祖看華北宗族》;2007-2009年參與教育部社科基地課題《十世紀以來華北村社移民與宗族的歷史人類學研究》;2009年12月-2012年12月參與國家社科基金特別委托項目《中國節日志》第二批子課題《中國節日志--胡集書會》。
■ 以上內容由網友共享上傳,內容僅供參考,不代表族譜錄贊成該內容或立場。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 如果您認為該介紹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可以 對其進行修改補充>>
■ 同時您還可以 進入刁統菊吧 與其他愛好和關注刁統菊吧的網友進行交流討論。
查看更多討論帖>> | ||||||||||||||||||||||||||||||||||||||
刁統菊的討論吧最新話題![]()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