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在线一区,婷婷六月天在线,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红,亚洲欧美天堂,aaaaa级毛片,成年人在线免费观看

族譜錄LOGO

黃易

2009-10-29

9002次

1人

1個

0個

0人


吧主: [申請吧主] 管理員:   [申請管理員]

[ 字號: ]

 海陸豐先賢——黃易 傳略

作者:黃賢迎(現為陸豐市政協副主席、統(tǒng)戰(zhàn)部部長)

    古往今來,海陸豐一直是塊寶地。其北承氣勢磅礴的蓮花山脈,南臨波濤浩瀚的汪洋大海,風光綺麗,鐘靈毓秀,人才輩出。自宋以來,這里出了無數甚有作為的名人,有政治家、軍事家、科學家、文學家、殷商巨賈。他們宛如一顆顆璀璨的星星,在歷史的天空中閃閃發(fā)光。被清代康熙皇帝賜謚號為“忠貞”,樹為文武官員學習榜樣的黃易,就是其中的一顆。


出身名門  淵源深厚

    明末崇禎四年(1631年,辛未歲)9月19日,黃易在陸豐市(當時屬海豐縣)金廂鎮(zhèn)洲渚村誕生。孩子的出生本是件平常的事,但黃易的誕生卻絕非尋常。他與生俱來地秉賦是海陸豐秀麗山川所凝聚的靈氣,更繼承著其先祖仁慈、睿智、忠勇、堅貞不屈的精神,加上良好的家教環(huán)境,和個人的勤奮好學,注定了這孩子日后將成大器。

    黃易(字子參,號蒼潭、惕庵)的祖籍福建省漳浦縣湖西鄉(xiāng)詒安堡,其開基始祖為南宋名臣黃材(理宗賜名曰國棟)。

    黃國棟(黃易之上溯十五代先祖)是宋理宗皇帝趙昀的外甥,父黃天從駙馬為殿前司都指揮使,母趙貞淑封號溫淑公主。他與文天祥丞相是太學同窗,過從甚密,時為唱和。文丞相對其十分禮待,稱其父天從駙馬為“瑞伯”,曾為其著作和族譜作序。在宋室風雨飄搖之際,他與文天祥、陸秀夫、張世杰、許達甫、蘇劉義等同仇敵愾,協力抗擊元兵的南侵。

    由于積弱難返,宋室氣數已盡,雖有諸志士力挺,也無力回天。由于屢戰(zhàn)屢敗,節(jié)節(jié)南移,宋主趙昰死于海上。文天祥、張世杰等亦相繼被捕或犧牲。但黃國棟抗敵的心志卻絲毫未有動搖。崖山一役,陸秀夫背幼主趙昺蹈海身亡,張世杰殉難。趙家王朝已告滅亡。黃國棟心猶不息,奪得四艘戰(zhàn)船保護趙家遺孤、閩沖郡王趙若和意圖殺回福州重整旗鼓。怎奈天不從人愿,途經漳州海面時遇上狂風惡浪,無法前行,只好棄船上岸,隱姓埋名于漳浦縣佛曇鎮(zhèn)的積美村隱居避難。趙若和亦改姓黃名天柱,隨同黃國棟在漳浦落籍,后來黃趙兩家定居漳浦縣湖西鄉(xiāng)詒安堡(黃)及趙家堡(趙),兩堡緊緊相連,現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自此,黃國棟成漳浦黃氏族人的開基始祖,不但繁衍后代,更以詩禮傳家,延續(xù)炎黃文化,責成子孫永不仕元。

    黃國棟護國失敗,令人悲痛。但其人格及民族氣節(jié)卻絲毫無損。他留給后人“忠勇”、“堅貞”的遺產,實是無價之寶。

    明朝初期,黃易上溯(十二世)先祖黃鴻熙(字壽夫,黃國棟之曾孫)任侍御馬軍指揮使,經畧福建泉、漳二州。因其文武兼通,戰(zhàn)功顯赫,只事御敵,毫不擾民,故有儒將之稱。時倭寇作亂,民不聊生。黃鴻熙為保土安民,轉戰(zhàn)閩南,馬不停蹄。有一年端午賽龍舟,倭寇突然來襲, 為了保護民眾,黃鴻熙與兩個兒子一同浴血沙場。父子三人壯烈犧牲的事跡為漳州民眾所傳頌,螞蟻筑墓之傳說,至今仍廣為流傳。其墓在漳浦縣佛曇橋香村梅月香山,當地人稱金牛地,現為漳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黃易祖父黃性琮(字我貞、號元重)生于明朝后期,其族弟黃性震進士出身,曾任太常寺正卿,因獻“平臺十策”且戰(zhàn)功卓著,軍功加至正一品。黃性琮自幼飽讀詩書,多才多藝。但因當時明廷漸趨沒落,為君者昏庸無道,為官者貪得無厭,致使社會動蕩,民不聊生,民怨載道。黃性琮恥于助紂為虐,不屑與貪官為伍,無心仕途,只以游學、授業(yè)為生,世稱處士。

    明朝后期年間,黃性琮偕三個弟弟奉父(黃光昭、字華峰、號持皎)攜子黃致健移居粵東,先是駐足洲渚;雖是客途困頓,仍是潔身自愛,嚴于律己。《陸豐縣志》載:“有洋船失風飄泊至鄰村,利之,公(黃性琮)嚴戒子弟不染絲毫。”故當時有“世敦儒業(yè),孝友睦鄰,廉正耿直,”“其廉且智”之譽。

    黃易之父黃致健幼承家學,博學多才,精通歷史地理,工于詩詞,書畫造詣甚高,其秉承乃父之志,一樣無意進身仕途。在隨父游學過程中,學習和積累了豐富的學識。崇禎年間,黃致健攜子黃易到風景優(yōu)美的陸豐老縣城邊大安鎮(zhèn)石寨村定居,成為石寨黃氏族人的開基始祖。

    黃易先祖黃國棟、黃鴻熙、黃元重等的人格,氣節(jié)對黃易的影響甚大,給他樹立了為人、處世、治政和報國、愛民的典范。


幼承庭訓  孝悌恭誠

    黃易除了有人格端嚴,飽學多才的祖父、父親,還有一位慈祥、端莊的母親。母親鄭氏是位大家閨秀,知書達禮。《陸豐縣志》(乾隆十年)載:“黃易母鄭氏,壺范宜家,夙協承筐之徵,母儀貽谷,載昭畫荻之芳。”

    生長在這樣的家庭,黃易幼年即受到學識、禮儀、人格等各方面的嚴格的教育。小小年紀常因流利的對答,中規(guī)中矩的禮儀贏得親朋熱烈的掌聲。

    天有不測風云。黃易四歲時慘遭失恃之痛,慈祥的母親竟溘然去世。喪母悲傷,在所難免;失去母愛,孤苦凄涼,亦自必然;好在乃祖乃父的悉心照顧,弱小心靈才得以安慰,其學業(yè)亦得以延續(xù)。

    后來,父親續(xù)弦。繼母林氏一樣來自書香門第,一樣慈祥賢淑,視黃易如已出。于是黃易找回了久違的母愛,不再孤單,不再寂寞,更加發(fā)憤讀書。

    黃易小小年紀便十分懂事,對父母十分敬重。有時繼母病了,他便放下書本悉心伺候,為母調羹奉藥,衣不解帶,通宵不眠。為了減輕患病的母親的勞累,他負起了管理家務的重任,井井有條,不遜成人。

    黃易對三位小弟關懷備至,既照顧其日常生活,且孜孜不倦地輔導其學業(yè);他以身作則,起到了很好的模范作用。后來三位小弟相繼成材,學業(yè)、事業(yè)均大有作為。

    黃易四兄弟和睦相處,互敬互讓,從未為物質權益、家產分配等瑣事發(fā)生爭端。此事被鄰里譽為美談。《陸豐縣志》載:“(黃易)事繼母以孝聞,于昆弟猶友愛,弱冠登賢。”


科場得意  金榜題名

    滿清王朝入關以后吸取了元朝短命政權的經驗教訓,不再實施民族壓迫,而采取以漢治漢的懷柔政策。政治上勵精圖治,一洗晚明腐敗的頹風。且廣開科舉,吸納漢族人才。黃性琮、黃致健父子權衡利弊,認為雖為異族統(tǒng)治,若能有利國家統(tǒng)一,造福人民,總比晚明的腐敗好得多。于是,改變初衷,鼓勵子孫參加科舉,進身仕途,為國為民效力。黃易不負乃祖乃父的期望,科場得意,一舉成名。

    1647年,黃易16歲,考取了丁亥科廩生。初試啼聲即嶄露頭角,大大提高了進取的信心。自此他廣結良師益友,切磋學問,學業(yè)日進千里。

    1657年(順治十四年)黃易參加廣東丁酉科鄉(xiāng)試,名列前茅,考上舉人。1659年(順治十六年)他赴京應考,連捷已亥科進士。

    黃易金榜題名的消息從京城傳回家鄉(xiāng),給黃家?guī)砹藷o限歡欣,給家鄉(xiāng)增添了無限光彩。鄉(xiāng)人歡呼雀躍,奔走相告,額手稱慶。


才華橫溢  詩文并茂

    黃易家學淵源深厚,家中藏書甚多,童年即熟讀經書,唐詩、宋詞、諸家著作無所不通,書畫技藝亦甚精湛。其詩詞多為歌詠祖國大好河山之作,傳神洗練,清新灑脫,甚得當時知名文學家、史學家的好評。其政論文說理清晰、觀點鮮明、論證嚴謹。如《奏開界疏》即為一例。其書法造詣甚高,筆力蒼勁,剛柔相濟,體勢勁媚,楷書尤為所擅。現謹錄其海豐八景詩其中之四首及《奏開界疏》一文于下,以供眾賞。從這些詩文中可見黃易“才華橫溢”之一斑。


其一

蓮峰疊翠

十里山環(huán)秀,芙蓉露一峰。
霽煙流岸水,靄氣入高墉。
滴幕光堪擷,浮云碧欲镕。
石堂瓢可解,高掛一云筇。

其二

銀瓶飛瀑

半壁飛流影,層崖一練青。
泉寒嵌石骨,液冷瀉銀瓶。
噴霧牽江濕,湔云出海渟
幾灣龍瀚急,遙見水簾屏。

其三  

龍津漁唱

昔日漁歌舊,荒橋出亦頻。
星澆余岸冷,曲斷見峰嶙。
堞戍寒蛩夢,江容浴馬津。
猶余龍水影,月下遇鮫人。

其四  

萬壽曉鐘

古剎開元日,清鐘送夜闌。
星高海曙白,露咽曉聲寒。
度水龍眠破,飛林鳥夢殘。
豐郊猶聽此,忍冷道心寬。



《奏開界疏》

    己亥科通政司觀政進士臣黃易奏:為遵諭瀝陳遷民,吁恩亟復邊海,以廣皇仁,以答天和事。臣惟圣王御宇,萬民樂業(yè)則上天降之百祥,雖間有災厲,如堯水湯旱,然天下得所終,可化災為祥。邇者星變地震,示異交儆。我皇上引躬修省,下求言之旨,頒肆赦之詔,軫念民生,至詳且切矣!臣粵東一介,何敢冒陳末議,以瀆天聽,但竊思自念,君上有善而不宣播,生民有苦而不入陳,是豈臣子之心?伏讀上諭,山東青登萊等處,沿海居民,向賴捕魚為生,因海禁多有失業(yè),應照該撫所,請令其捕魚,以資民生。大哉王言,誠古圣王如天好生大德矣,乃江浙閩粵,向因遷海,民苦流亡,竟無有以是入告于皇上者,俾美意出自宸衷,而未遍之窮陬;良德施于近地,而未廣之邊隅,臣是以不敢不為皇上陳之。夫舉一隅可以觀天下,即以山東省青登萊之情事,較之各省,其勢不遠,如臣居處粵東近海等府,幅員二千余里,其中民戶不下幾百余萬,自遷海以來,百姓室廬蕩廢,露處于荒郊,生業(yè)淪亡,號泣于道路,至父母兄弟不能相存,賣妻鬻子,荀活旦夕,甚且有離徙他鄉(xiāng),求生無計,全家仰藥而死者。其呼吁無告之情,誠難一一殫述矣。然此特就臣粵東所見言之耳,即以粵東之今日,推之江浙閩省,諸如海邊等處,遷海之民,其困苦死亡,臣雖未嘗經見,然其流離傷慘之狀,當也必有同者,則捐國家數千里之疆域而棄為荒徼,委朝廷數千里之生靈,而聽其流亡,誠未見其可也。況有不盡此者,粵東鹽田悉屬邊海,遷之則無鹽可種,課餉何出?農食何遂?又其甚者,奸宄詭借海禁,窺內地居民,或有升斗之鹽,指為逾禁,出海多方索騙,勢不傾家不止,嗟此小民,何罪何辜?使其輾轉困踣一至此乎?今山東近海等處,既荷皇上軫念,計其出海捕魚,得復生業(yè),而江浙閩粵諸省,未蒙一體推恩,此不能無仰望于今日者,且粵東自去歲,年谷不登,米糧騰貴,遷移之民,既失本業(yè),復遭歲歉,勢不胥于死亡不已。臣愚以為及今亟布天恩,諸如邊海諸省,邊民悉令復還本業(yè),俾得采捕耕種,猶可拯救萬萬,所以格昊蒼而召祥和,端不外是,臣草茅書生,罔識忌諱,但仰遵皇上求言恤民至意,從地方百姓起見,冒昧直陳,字多逾格,如果臣言不謬,伏乞睿鑒,采擇施行。


心系民生  勤廉治政

    黃易任通政司觀政時,身在京城,不乏錦衣玉食,但他胸懷祖國,心系民生,時刻惦記著家鄉(xiāng)父老鄉(xiāng)親,那片赤誠之心可鑒。面對朝廷實施海禁,造成東南沿海邊民“賣妻鬻子,荀活旦夕,離徙他鄉(xiāng)”的慘況,人民遭受涂炭,他心急如焚。他本官小職微,竟敢冒丟官殺頭之險,貿然上疏奏請開界。“臣粵東一介,何敢冒陳末議,以瀆天聽?但竊思自念,君上有善而不宣播,生民有苦而不入陳,是豈臣子之心。”“嗟此小民,何罪何辜?”如此不顧自身仕途、性命而為民請命的錚錚鐵骨,在當時各自明哲自保的官場中著實罕見。

    康熙6年(1667年)黃易出任福建省歸化縣(今泰寧)知縣。到任伊始,他即深入民間,了解民困。《漳浦縣志》(人物志)載:“(黃易)宰歸化,水蘗自矢,或巡行阡陌,一役一騎自隨,先是藩商肆毒,歸邑民不堪命,公(黃易)以慈父肝膽如護赤子,于豺虎之場毒始息,防弁暴悍殘虐,公具文除去之。太守經歸陽,公以舁夫不備左右疾其驕慢,公怡然曰:吾為民戽,不為官也。守聞益重公。”

    黃易治歸化恩威并施,一方面儆惡鋤奸。《陸豐縣志》載:黃易任歸化知縣時“邑有藩商,重息,目浚民膏,占拆人妻女,易下車得其狀,請于上臺,即置之法,由是奸徒側足。”一方面“息詞訟”化解民間矛盾。于是社會和諧,人民得以安居樂業(yè)。

    由于晚明的腐敗,倭寇的侵擾,改朝換代的戰(zhàn)亂的摧殘,歸化的經濟落后不堪,人民生活朝不保夕。黃易治歸化七年廉潔勤政,刻苦經營,不但整頓民風,安定社會,且下大力興修水利,修筑道路、橋梁,使歸化經濟迅速發(fā)展,人民生活大大改善。他受到了當地人民的愛戴。其輝煌的政績受到當地人民的傳頌。

振興教育 培訓人才

    黃易主政歸化期間,為提高人民質素,十分重視教育。《陸豐縣志》載:其“興文學有循聲”、“遷學宮于龍池書院,文運由是丕振,科名復熾。至今士民稱頌焉。”

    黃易在為國取才、育才方面盡忠盡責,不遺余力。在出任鄉(xiāng)試副主考時,他強化考場管理,嚴肅考風考紀,盡除偽弊,認真閱卷,力求不致滄海遺珠之憾。當時有考生潘錦,祖籍浙江,隨父入閩,因屬“外來人口”備受眾考官排斥,被除去取錄資格。黃易閱該生試卷,發(fā)覺其文章流利通暢,且卷面潔凈,書法清麗,認定是可造之材。于是據理力爭,排除眾議,終因理直氣壯而令眾考官無法阻撓,促使該生得蒙取錄。及后,潘錦在黃易悉心的栽培下科場得意,官至通政司左通政,在朝為官連續(xù)30多載,政績頗彰,深受皇帝賞識。以此一例,足以證明黃易慧眼獨具以及求才若渴,公正無私的襟懷。

    黃易培育后輩并非偶然而為,而是雨露宏施。他對年輕學子進行集訓、輔導,使其提高學識及應考經驗;有家境貧寒者,更慷慨解囊資助。后來這些學子多數成材出仕,為國效力,可謂桃李崢嶸,碩果累累。


疾惡如仇  孤忠不二

    康熙年間,福建江西等處,正處靖南王耿精忠的勢力范圍。耿精忠名為“精忠”,實則一點也不“忠”。其祖父耿仲明不顧民族氣節(jié)助清滅明,惡貫滿盈,而他竟厚顏無恥地矜功自重。此點正為黃易所不值,而其擁兵據地,自營勢力,恣意橫暴,魚肉人民,更為黃易所切齒。

    1674年,清廷為鞏固統(tǒng)治,加強中央集權,下令撤藩。耿精忠既不甘既得利益之喪失,又恐懼一旦大權旁落,身家難保;在吳三桂的煽動下自我化裝,搖身一變而成民族英雄,挑起反清情緒,舉行叛亂。福建地方官員懾于淫威,盡多歸順,唯獨黃易堅貞不二,決不從逆。耿精忠兵臨城下后,多次派親信勸降,《漳浦縣志》載:“甲寅變起,忿公(黃易)不附,求公急便慷慨就道,或勸之曰:徒死無益,何如留報國之身于有用耶?”(反賊竟奢談“報國”,何等荒唐!)。黃易不為所動,痛斥:“內戰(zhàn)內亂,人民涂炭,國家遭殃,吾豈能充當罪人!”

    耿精忠惱羞成怒,集結兵力圍攻歸化縣城,黃易組織官民“修隍柵為守御”,合力抵抗;終因強弱懸殊,孤城難支。于是他揮筆于縣衙正堂壁上書寫一聯:“一日在天地之間,取義成仁,無負所學,無負所志;百年存忠孝之念,致身竭力,不忘乎君,不忘乎親。”書畢,奮力將筆擲出堂外,遣散官兵,削發(fā)化裝成僧人,隨難民混出叛軍包圍。“微服間關,求援師繭足走贛抵粵,事機啟呈藩院。”


拯民報國  以身赴難

    1676年,平南王尚之信在吳耿煽動之下,也參與叛亂,發(fā)動丙辰粵變。自此“三藩之亂”愈演愈烈,其勢波及南方十省,震撼著大清江山,危及國家的統(tǒng)一。如此情勢,清廷自然無可坐視,即派大軍分向東南、西南兩路進行征討。其東南一旅的主帥正是為人剛正、能征善戰(zhàn)的康親王杰書。此時黃易正“棄家奔贛,旋入閩,事機之會,多所籌劃。”得知平亂大軍來臨消息,旋即由閩入贛,投奔于康親王麾下。

    黃易向康親王匯報了福建的民情、敵情,并提出自己對討叛的主張,深受康親王的贊許和信任。康親王得到黃易的輔助,如虎添翼。大軍所到之處,攻無不克,勢如破竹。康親王的軍隊一鼓作氣收復了江西全省及福建許多州縣。由于志趣相投,并肩作戰(zhàn),休戚與共,黃易與康親王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康熙十五年(1676年),清軍在移師途中遭受伏擊,短兵相接,血戰(zhàn)激烈。康親王、黃易兩人身在陣中,大旗已被叛軍火器炸爛,身前身后,彈如雨下,險象橫生,親兵們從附近破廟中拆來門板,為指揮官遮擋。但他們毫不畏懼,指揮作戰(zhàn)談笑自若。指揮官如此不畏艱險、身先士卒的精神促使全軍士氣高揚,將士們浴血奮戰(zhàn),擊退了強敵,化險為夷。自此一役,黃易與康親王的友誼更為牢固,互相許為生死之交。

    康熙十六年(1677年)初,耿精忠因得不到人民的支持,眾叛親離,土崩瓦解,勢成強弩之末。在此勝利在望、大局將定之際,黃易由于勞累過度,心力交瘁,病倒軍中。康親王急令將其送往福州三山官舍醫(yī)治,但經百般調理,終是無力回天。臨終前,康親王親臨撫慰,問其所求,他只要來紙筆,用盡所余氣力,書下絕詩一首:“浩氣追千古,丹心照太虛。君親恩未報,慚讀圣賢書。”在場將士讀后,無不為其慷慨之氣而感動,淚灑征袍。這一天,是陰歷五月初二。


皇恩浩蕩  歸梓厚葬

    康親王因南征戰(zhàn)功卓著,被譽為清代六大親王之一。戰(zhàn)事平息,康親王凱旋回師,康熙皇帝親臨盧溝橋犒賞三軍。康親王甫見康熙皇帝,即具奏黃易廉潔愛民,協力平亂等事跡,得其嘉許。《漳浦縣志》載:“康藩備陳情節(jié),王嘉其忠,具疏旌公(黃易)。”康親王并奉呈其題縣衙一聯及臨終遺詩,康熙皇帝讀后也為之動容,許為漢族官員之表率,準康親王所奏,著令從厚祭葬黃易。康親王得此上諭,甚為欣慰,回府后,即揮筆題云:“蒙天眷,屢加賜祭,贈蔭其所以報施者,良甚厚也,真無愧乎我邦所物色矣!爰從而贊曰:‘忠節(jié)孤貞,天地正氣,疾風勁草,百折不二,險阻間關,恥事二主,扶植綱常,頹波砥柱,石齋偉矣,蒼潭媲美!”

    康熙皇帝為表彰忠烈,追贈黃易為福建按察司僉事,賜謚“忠貞”,責令廣東按察司僉事管分守嶺東兵備道仇昌,負責運送靈柩回梓安葬并主持祭祀事宜。康熙還親賜葬銀,并親擬祭文云:“烈士成仁,赍志而歿,忠臣報國,捐軀以從,爾黃易矢志忠貞,服官敬慎。值逆寇之煽亂,勵臣節(jié)以彌堅。方冀遐齡,忽焉長逝,朕用悼焉,特頒祭葬,以慰幽魂,爾如有知,尚克歆享。”
    此外,朝廷還遣宮廷畫師將黃易畫像永存,分別在福建及黃易家鄉(xiāng)建祠紀念,享春秋兩祭。現陸豐東海鎮(zhèn)龍山南麓丁厝巷的“黃忠貞公祠”仍保存完好。

    康熙皇帝還賜題楹聯一對以表彰黃易:“職任花封,清廉克彰乎庶事;才堪良吏,慈惠允著于當官。” 

    乾隆十九年(1755年,即黃易殉難后78年),乾隆皇帝又降旨為黃易立傳,編入清史,賜祀京都昭忠祠。

    清廷對黃易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對其后事的辦理,也甚為周到,可謂極盡哀榮。


清譽顯赫  萬方推崇


    黃易的事跡轟動一時,黃易的堅貞、廉潔令全國士子景仰,紛紛著文詠詩贊頌。

    通政司左通政潘錦(黃易得意門生)題贈“黃忠貞公祠”對聯:
“抗節(jié)披緇,耿耿孤忠光日月;構堂薦豆,綿綿禋祀享春秋。”

    康熙年間詩人林景攀詩一首:


贈黃易先生忠節(jié)
粵水閩山迥出群,并來佳氣植芳蓀。
材堪幸國根知茂,孝以作忠品共尊。
舍命從君惟瀝血,歸天騎虎漫招魂。
廟臨東海崇褒錫, 起立頑懦百祀存。


    康熙年間詩人葉熙召詩一首:


贈黃易公忠貞祀廟
孤忠萬里稟綱常,百粵寒松耐雪霜。
廟食豈慚專俎豆,史碑遺得好文章。
江山不改千秋祀,海國長焚奕世香。
遙憶當年經兩變,于今浩氣永流芳。


    康熙九年庚戍科進士,吏部郎中、詩人曾華蓋詩一首:


贊黃蒼潭先生忠節(jié)
甲乙之交遭陽九,山飛海豎妖螭吼。
東南半壁盡陸沉,隨波逐浪皆濡首。
黃公忠孝本天生,白壁肯受緇塵垢。
潔身義與致身同,重趼不惜長奔走。
閩水虔山跋涉勞,間關幸脫豺狼口。
題筆擬追正氣歌,幽魂遽作騎箕偶。
帝謂孤臣古所難,捐軀殉國得未有。
已煥褒綸賁墓門,更賜殊榮及身后。
煌煌國典惟勸忠,蕩蕩皇恩豈私厚。
嗚呼——
當時豈無從逆人,而今枯骨亦已朽。
人生百歲祗須臾,惟有榮名垂永久。
列公一日可千秋,感慨長吟酹尊酒。


    康熙二十年(1681)會元,太史、明史修編、著名詩人金德嘉長詩一首,對愛國愛民之士黃易的生平和豐功偉績作了全面的概述:


贊黃蒼潭先生忠節(jié)
天子重制科,取士如置器。
博求忠孝人,畀以民社地。
仕則為循良,強項羞軟媚。
一朝遘險限,之死無所避。
海豐黃進士,失恃于四歲。
事發(fā)以孝聞,友于后母弟。
受經王父前,口授通大義。
十六補諸生,廿八舉鄉(xiāng)試。
三十捷禮閨,慷慨有大志。
聽除赴天官,遂建海疆議。
草疏累千言,煌然存篋笥。
歸化汀巖疆,捧檄知縣事。
下車省土風,所急惟撫字。
巡行阡陌間,蒼頭裹糗糒。
詰盜絕株連,不遺閭左累。
戶口一以寧,四封浸大治。
強藩廝養(yǎng)卒,狼貪而虎視。
算緡踰催科,以令為兒戲。
膏血竭編民,蠶食百惟意。
公曰令牧民,民命于令寄。
民不堪命矣,經御尚何惴。
茍能紓民患,掛冠夫何恚。
抗草以上聞,制府稱其義。
亡何寇亂興,北向日灑淚。
髡發(fā)逭枸俘,脫身于溷廁。
間關及里門,討賊發(fā)長喟。
東粵尋告警,靖節(jié)矢無貳。
徒跣奔漢江,九死閩中地。
孤忠達九閽,旅病幽憤積。
三山客舍間,一棺束枯骸。
太守乃具言:“臣節(jié)真無愧。
使得睢陽封,役民如指臂。
使得即墨兵,桴鼓如大帥。
不爾司農笏,擊賊中賊眥。
不爾侍中血,著衣并夜禭。
千古忠烈人,波瀾良不二”。
中丞為拜疏:“詔從死士類。
贈葬昭國典,碑版具赑屃。
剖符為郎官,恩且及冢嗣”。
嗚呼公往矣,遺言猶可識。
家人啟巾箱,其語抑何粹.
當其阽危時,凜凜懼失墜。
全歸事乃終,到此志已遂。
國人皆曰賢,柱下職當記。


    黃易的同科進士,太子的老師、詩人,被譽為博學鴻儒的翰林編修,篡修明史兼禮部侍郎彭遜遹為黃易撰題了《忠貞公像贊》:

    “黃府君諱易謚忠貞玉照:閩英粵杰。

    此身生在山穴,須眉巖跌。文人度、武將烈。挺然獨出,不為叛黨斗腰折。芳名傳史,矢志無二,當留耀於千秋而不竭!”  


余蔭豐厚  光前裕后

    康熙十七年(1678年)及以后,清廷陸續(xù)頒下九道圣旨,除封贈黃易本人外,多為封蔭其遺屬:封其父黃致健為文林郎福建汀州府歸化縣知縣,封其母鄭氏、繼母林氏為孺人,封其妻陳含章、繼妻陳素嫻為孺人,蔭其長子黃繼隆入皇城讀書,并于康熙廾九年, 繼隆中舉后即授封為山西太原府繁峙縣知縣。康熙皇帝還賜贈一聯予黃易之父黃致健:“善積于身,教子著義方之訓,祥開厥后,傳家裕堂構之遺”。自康熙以后近一百年,朝廷陸續(xù)封授許多土地給黃易后人,還封予其胞侄黃繼顯在螺河河道上專營食鹽營運和銷售的特權。

    黃易的余蔭,令其遺屬享有崇高的榮譽,擁有充裕的物質資源,對宗族的繁衍乃至當地的發(fā)展,提供十分有利的條件。自此,該家族發(fā)展迅速,不消百年即成海陸豐望族。


垂范永存  文風長盛

    當你倘佯于石寨家廟、大宗祠、新寨宗祠、龍山下黃忠貞公祠,你便可看到一對對妙趣橫生的楹聯。有的描述環(huán)境的優(yōu)美、風光的綺麗,有的闡述人生的哲理、宇宙的奧秘, 有的以立身處世的守則和興業(yè)傳家的要義為題,琳瑯滿目,美不勝收。這些楹聯盡是黃易及其后人所作。從此事實,可以窺見該族文風鼎盛的概況。

    黃易的后人繼承其尚德、崇文的傳統(tǒng),一貫堅持詩禮傳家。在社會上,以誠相待,禮儀有度。據史載,其后人黃繼顯、黃繼度等,熱心當地公益,如造橋修路辦學賑災濟貧等,多受贊譽。其侄孫梧州知府黃德星,繼承先烈遺志,清廉愛民,政績顯著,當地人建賢大夫祠祀之,廣西巡撫贈匾“清惠可風”。

    在學文方面,更是堅持不懈,薪火相傳,蔚然成風,人才輩出。康熙朝以來該族計有舉人7名,貢生32名,秀才則更多。這些文人的對聯、詩、文等著作甚豐,多為海陸豐鄉(xiāng)親傳誦。廢除科舉以后,其學文風氣依然延續(xù),荷鋤把犁之夫多數熟讀五經四書,郊野牧童常以競誦唐詩宋詞為戲。

    現該村有一所九年一貫制的學校,近兩千學生,鄰村鄰鎮(zhèn)的學童為慕其學風文風,爭相入讀。

    黃易不愧是海陸豐歷史上出類拔萃的杰出人物,不愧為黃國棟、黃鴻熙、黃性琮、黃致健的好后裔。

標簽: 黃易   黃子參   黃蒼潭  

以上內容由網友共享上傳,內容僅供參考,不代表族譜錄贊成該內容或立場。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yè)人士。

如果您認為該介紹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可以 對其進行修改補充>>

同時您還可以 進入黃易吧 與其他愛好和關注黃易吧的網友進行交流討論。

族譜錄紀念網
 
發(fā)表話題:
標題:
 
內容:
粗體 斜體 下劃線 插入超鏈接 插入圖片
  您目前尚未登錄,立即 登錄 | 免費注冊
 
 
驗證碼:   
 

注意:嚴禁發(fā)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fā)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fā)表者承擔。請慎重發(fā)表!網站穩(wěn)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qū)!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