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在线一区,婷婷六月天在线,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红,亚洲欧美天堂,aaaaa级毛片,成年人在线免费观看

族譜錄LOGO

姓氏:

拼音:WEI  

2008-03-07

418506次

4人

9個

136個

4897人

309部


站長: [申請站長] 管理員:   [申請管理員]

[ 字號: ]

一、 姓氏源流
   韋氏的主要來源主要有:
    1、以國為姓。根據有關歷史文獻所載,夏朝中興少康當政時,封大彭氏的別孫元哲于涿韋(今河南省滑縣妹村)立國,涿韋國又稱韋國,商時稱韋伯,周襄王時始失國,遷居彭城,子孫以國為姓,稱韋氏。史稱正宗韋氏。這就是河南韋氏。由此可見,四千多年前韋氏和彭氏同出一祖。

    (對于韋氏來源之說,目前一些文章的觀點卻難以令人信服。有的矛盾百出,有的連豕韋國的“豕”字都用錯,造成以誤傳誤,尤其是目前這些觀點多數放在網上,傳播速度既快,傳播面又廣,影響極大。為此,本人覺得應該及時給加以糾正,方能真正做到探本溯源。

對于韋姓起源,有多種起因,但是最早和最主要的一支則是豕韋國這支,它起源于豕韋國。豕韋氏是中國最早的姓氏之一,《春秋命歷序》中記載的上古時期10個姓氏,其中就有豕韋氏。豕韋氏產生于豕韋地,肇基在今河南省滑縣東南。古人"胙之土而命之氏",即以部落所生息之地的地名為姓氏,這是中國姓氏最初起源的一種主要形式。可以說,當人類的第一縷炊煙在豕韋地上升起時,豕韋氏就出現了。

證據:《新唐書·宰相世系四上》云:韋姓出自風姓。顓頊孫大彭為夏諸侯,少康之世,封其別孫元哲于豕韋,其地滑州韋城是也。豕韋、大彭迭為商伯,周赧王時,始失國,徙居彭城,以國為氏。韋伯遐二十四世孫孟。

解讀這段文字:韋姓出自風姓,顓頊的孫輩大彭為夏諸侯,到少康為夏帝時,封其別孫元哲于豕韋(其地處滑州韋城)。豕韋、大彭多次且長期為商伯,周赧王時,豕韋國第一次失國,徙居彭城,仍然以豕韋國為氏。韋孟是韋伯遐第二十四世孫。

這段話對于韋姓起源說得十分清楚。同時,也交代了豕韋國出處在“滑州(今河南省滑縣)”,因失國后才遷徙至彭城,以原來的豕韋國為姓!為此,我們在論述豕韋國這支韋氏,應該這樣論述:韋氏,出自顓頊高陽氏,與錢、彭同出一宗,形成于商朝初年,始祖為元哲,發源于今河南省滑縣。少康為夏帝時,大彭氏國支孫元哲受封于豕韋,在今滑縣南建立韋國,時稱豕韋氏。商朝初,成湯滅豕韋氏國,韋國王族四散出逃,約定以國名為姓,遂成韋氏。 ----韋振威文

   2、出自韓姓。相傳西漢初年功臣韓信被呂后所殺,蕭何暗中派人將韓信的兒子--韓灐送往南粵躲避,韓信的兒子為了避仇,以“韓”字的半邊“韋”作為姓氏世代相傳下來。 
   3、是古代西北少數民族姓氏。據《漢書西域傳》記載,漢代疏勒國亦有韋氏。

   4、成吉思汗后裔。元末明初北元皇族一部分被圈降后,編入明朝軍籍,因靖難之役有功受封, 且賜漢姓韋.

  二、 遷徙分布
     韋姓的發源地雖在河南境內,但自稱韋氏已居彭城,即今江蘇境內。其早期的遷播情況大致如下:韋伯遐24世孫孟為漢初太傅,辭位后移居魯國鄒縣;孟四世孫賢為漢相,后遷杜陵。這就是說,早在漢代,韋氏就已經分布在河南、山東、山西、河北等地了,而且有韋氏南遷。三國以后,韋氏盛于今陜西省境內,唐朝時韋姓在陜西省境內得到了大舉繁衍,以至盛唐時期的韋氏大多在陜西省。與此同時,也有一些韋氏移居到今江蘇、四川、安徽登地,多為京兆郡望的分支。韋氏的大舉南遷卻是在晚唐以后。唐代以后,韋氏才遍及大江南北。總之,歷史上的韋氏是一個典型的北方姓氏。

三、 郡望堂號
   【郡望】:
   京兆郡:漢初元年設置京兆尹,相當于郡太守,為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相當于今之陜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三國魏時改稱京兆郡。
   【堂號】:
   1 扶陽堂:西漢的韋賢是鄒魯的大儒,本始初年官至宰相,封扶陽侯,是為此號。
   2 京兆堂:三國以后,韋氏盛于今陜西省境內,故韋姓有以“京兆”為其堂號郡望。
 四、 家乘譜牒
   1 江蘇:江都韋氏族譜八卷、丹徒京口韋氏族譜四卷、丹徒韋氏族譜六卷、宜興韋氏宗譜十二卷
   2 浙江:東陽東春韋氏家乘三十二卷、松陽韋氏宗譜卷、太湖縣韋氏宗譜三十五卷首二卷末一卷
   3 湖南:姜華韋氏宗譜三卷
   4 廣東:韋氏族譜一卷、韋氏族譜二房卷、中山香山翠微韋氏宗譜十二卷、中山香山翠微韋氏族宗譜十三卷
   5 廣西:寧明思陵土州韋氏家譜、容縣水源里覃韋氏族譜二卷、容縣自良韋氏族譜不分卷、延陵韋氏家乘十八卷
   6 山東: 單縣韋氏族譜。舉5代   "昌 統 安 欽  修   " 
   7 山東:臨沂韋氏族譜六卷

五、 歷史人物

       1、 韋孟:彭城人,第一個出現于史籍上的有影響的人物。西漢詩人,他精通魯詩,其子孫傳至韋賢,5世都是鄒魯的大儒。當時有韋學之說。今存有《在魯詩》
       2、韋昭:云陽人,三國時吳之著名學者。

       3、韋迢:京兆人,嶺南接度使行軍司馬。

       4、韋  皋:唐代京兆萬年人,一代名將,曾任監察御史、知隴州行營留后事、隴州刺史、奉義軍節度使等職。據《唐書》記載,韋皋當四川安撫史前后經略滇南十一載,曾大破吐蕃48萬,取鐵橋16城,俘其五王,把南詔打得獻地圖和上貢求降,并且為他立紀功碑,威武之至。憑著這樣的赫赫事功,他被大唐天子封為南康郡王,他給韋氏帶來的榮耀,使世代子孫享用不盡,而終于成為了當時“離天尺五”的名門鉅族。這位使吐蕃望風披靡的大將,治績也很高明,據說,他治理四川11年,載譽于道,當地的老百姓見其像必拜,深得民心。據載樂山大佛亦為他組織修建。

       5、韋莊:長安杜陵人,五代前蜀詩人、詞人,曾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其語言清麗,多用白描手法。
       6、韋忠:平陽人,十六國時期趙名人。
       7、韋應物:京兆長安人,詩人,其詩以寫田園風物著名,語言簡淡,有《韋蘇州集》。

       8、 韋昌輝:壯族,廣西桂平人,太平天國運動領導人之一。被洪秀全封為北王,1851年金田起義時任后又護軍師,領右軍主將,十二月被封為北王,六千歲。因對楊秀清素懷不滿,1856年督師江西時,得洪秀全密詔,帶3000人回天京,利用洪、楊矛盾殘殺楊的部隊及家屬,引起公憤,被洪秀全處決。
       9、韋以德:清廣西桂平人,韋昌輝之侄。參加太平軍,后封國宗,提督軍務。1854年參加太平軍克武昌,即奉命和石鳳魁、黃再興駐守。旋返天京。武昌陷后奉命西援田家鎮,1854年戰死于半壁山。
        10、韋云清:清末廣西南寧人,壯族。光緒三十一年入清軍當兵。第二年參加同盟會。曾參加鎮南關起義和河口起義,進攻兩廣都督時被俘犧牲。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11、韋紹光:廣州北郊三元里人,鴉片戰爭時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英雄。1841年五月二十八日,盤踞四方炮臺的英國軍隊流竄到三元里一帶,韋紹光組織群眾奮起反擊,被推舉為首領。后又聯絡一百零三鄉人民,誘敵至牛攔岡,伏兵四起,大敗英軍,殺敵200余人。
        12、 韋朝元:南籠府當丈寨人,清代南籠起義領袖。
        河北省清河縣韋王仙莊韋姓系明初從山西洪洞大槐樹下遷來的,傳至今日已有十四五世了。分三院:東院,中院,西院。共有五百人左右。春節祭祖時在一家的長子房中中堂上懸掛一掛軸,上書從始祖至今的先人姓名,祭祀三日。

        13、韋拔群(1894—1932)曾用名韋秉吉、韋秉乾、韋萃。廣西東蘭人。壯族。1913年入廣西法政學堂。1920年10月在廣州參加了廣西籍國民黨人馬君武組織的改造廣西同志會,任政治組副組長,參與推翻桂系軍閥陸榮廷的革命活動。1923年曾組織農民自衛軍三次攻打東蘭縣城。1926年夏秋,中國共產黨為加強對左、右江農民運動的領導,成立了蒼梧、鎮南、田南三個農運辦事處,他先后任田南農運辦事處副主任、主任兼一路農軍總指揮。1929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出席廣西省第一次農民代表大會,當選為廣西農民協會副主任委員。12月參加鄧小平、張云逸等領導的百色武裝起義,任工農紅軍第七軍第三縱隊司令。同時還當選為右江工農民主政府委員。1931年8月紅七軍二十一師改為中國工農紅軍右江獨立師,他任師長。同年11月當選為第一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執行委員。這一年,率紅軍先后粉碎了桂系軍閥對根據地發動的兩次“圍剿”,保衛和鞏固了右江革命根據地。1932年10月19日在第三次反“圍剿”中遭叛徒暗害,不幸犧牲。

        14、韋國清(1913—1989) 原名韋邦寬。廣西東蘭人。壯族。1929年參加百色起義,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1年轉入中國共產黨。曾任軍委干部團營長,紅軍大學特科團代團長,教導師特科團團長。參加中央蘇區反“圍剿”和長征。盧溝橋抗戰爆發后,任八路軍隨營學校校長,抗大第1分校訓練部部長、副校長兼教育長,八路軍山東縱隊隴海南進支隊政治委員,八路軍第5縱隊第3支隊政治委員。參與開辟皖東北抗日根據地。皖南事變后,任新四軍第3師第9旅政治委員,第4師第9旅旅長,第4師副師長,路西戰役野戰指揮部司令員。參與指揮青陽鎮、程道口、山子頭、張樓、西進、淮北津浦路東和渦北等戰役戰斗。抗日戰爭勝利后,任山東野戰軍第2縱隊副司令員,華東野戰軍第2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兵團司令員、政治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廣西省省長,廣西壯族自治區主席、區黨委第1書記,廣西軍區第1政治委員,中共中央中南局第2書記,中共廣東省委第1書記,廣州軍區第1政治委員,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軍委副秘書長。1950年應邀赴越南任軍事顧問團團長。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是第一至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第四至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第四、五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共第八屆中央候補委員、中央委員,第九屆中央委員,第十至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1989年6月14日在北京逝世。

 

一、夏朝少康時有豕韋國,其后人以韋為氏。
    炎帝、黃帝分別代表了我國古代的母系、父系氏族社會,又以他們為主體與東夷少昊族組成了“華夏民族集團”,因而“炎黃”被尊奉為中華民族的始祖,也是中國人許多姓氏來源的始祖。比黃帝稍晚的韋姓祖先是“五帝”之一的帝顓頊高陽氏。按《史記·五帝本紀》載:黃帝娶姜姓炎帝后裔氏族部落女嫘祖為妻,生的兒子中有一個叫昌意。昌意又娶今四川岷江流域的姜姓蜀山氏族部落女昌仆為妻,生的兒子中有名叫顓頊。顓頊聰明伶俐,15歲就能協助處理部落事務,成年后,繼承了祖父黃帝的華夏部落聯盟軍事首長職務。他善于團結各氏族部落首領,放手讓他們處理各種事務,注意發展原始農業、手工業、物品交換業,使原始經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他也得到了部落民眾的稱贊。他又根據神事、民事混雜的情況,將華夏部落聯盟中的神(天)事、民事機構分設,各有“官員”管理,不得混雜。史學界將顓頊帝高陽時期視為我國社會文明的“雛型國家”階段。顓頊娶滕墳氏族部落女“女祿”為妻,生子老童。老童娶根水氏族部落女驕福,生子重黎、吳回。吳回有子陸終,其母不詳。陸終娶鬼方氏族部落長的妹妹女(阝貴)為妻,懷孕長達三年,生了三個兒子。接著,又從其左肋下生出三個兒子:一子名樊,又叫昆吾。二子名惠連,又叫參胡。三子名筏篚,又叫彭祖。彭祖是顓頊的第五代孫、黃帝的第七代孫。彭祖繼承父親的氏族部落長職務后,注重農業和家畜飼養業,形成彭祖部落。他約生于帝堯初年。
    黃帝氏族部落聯盟以龍為圖騰,后裔氏族因地名、水名或祖先崇奉物的不同,形成了各自的圖騰崇拜。彭祖的得名,與其氏族部落善于養豕及用豕皮做大鼓有關。這個部落在典禮、祭祀或作戰時,都以擊鼓為樂,久而久之,便以大鼓為圖騰崇拜,且以大鼓的“嘭嘭”聲而姓彭(名篯鏗),居地亦名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彭祖亦稱大彭。大彭氏族部落居彭城,是帝堯所封。《楚辭·天問》王逸注解說:彭祖擅長調養,做的肉湯特別有營養。他因常做山雞湯獻給帝堯喝,得到賞識,被封于彭城。這個氏族部落的后裔氏族較多,人口興旺。彭祖的妻子名字不詳,兒女的名字也不詳,但其部落的各裔支氏族都有善于養豕和制造大鼓的。姓氏書說韋姓“出自顓頊”,道理也就在此。
    彭祖的氏族部落中,有以黃帝的龍圖騰為稱號的,也有以大鼓或豕(豬)為圖騰徽號的。到大禹為華夏部落聯盟最高軍事首長時,彭壽任彭祖氏族部落長,和禹的關系親密。禹在涂山(今安徽省懷遠)大會諸侯時,彭壽亦去參加。禹建立夏朝(公元前2070年)后,封彭壽(后世文獻稱其為彭伯壽)為大彭國君,定都于彭城(今徐州)。夏王啟十一年,封于西河(邑城在今山西汾陽,轄地相當于今山西西南及陜西關中華陰、大荔等黃河以西的地區)的啟長子武觀反叛,彭壽奉命帶大彭國軍去征討。武觀投降,回朝(今河南省鞏義市)向父王啟請罪,被赦免為朝臣。彭壽因功被晉爵為“伯”(夏代的諸侯國稱“氏國”,沒有公、侯、伯、子、男之稱,《逸周書》稱其為“彭伯壽”,當是周史官的觀念),其封國亦稱彭伯國,是夏代東方的一個大諸侯國。彭伯國忠于王室,相繼為伯的國君一直聽從王室調遣,與夏王室關系親密。后羿、寒浞篡奪夏政權后,彭伯一直不叛夏朝,后來又出兵助少康奪回了王位,立下大功。少康登上王位后,論功封賞,便封彭伯(名字失載)的支族元哲于韋地(今河南滑縣,邑城在縣東南50里的廢韋城,今名妹村)立國。因元哲的氏族是以豕為圖騰的,又善于制造大鼓,故改姓為豕韋氏。因而其封國便以豕韋(或韋)為名,韋、韋城或豕韋、豕韋城之名,均以豕韋氏封立于此而得名。文獻資料說:彭祖在夏為“豕韋氏”,指的就是元哲封立的豕韋國。按《新唐書·宰相世系四上》的記載,元哲是彭伯壽的裔支孫,元哲就是顓頊高陽氏的第十代孫,黃帝的第十三代孫了。
    夏代時,彭伯國勢力大,地位高,其裔支豕韋國地位也較高。夏王朝傳到夏王桀時,成湯為商國君主,國力強大,開始滅夏。彭諸侯國在湯的勸說下歸服,與夏王朝親密的韋、顧、昆吾等國忠于王室而不叛。成湯在穩定東方后,向西進軍,便先滅了韋、顧、昆吾等小國。公元前1600年商朝建立后,被滅的韋國余民有的淪為新封劉累(帝堯后裔)子孫韋國的奴隸,舊貴族則四散逃亡,約定以國名韋為姓。
    受姓始祖韋伯遐 
    豕韋氏封立的韋國舊貴族,有一支輾轉逃到了今陜西扶風縣境內,裔支又遷入今陜西周至縣境內,形成韋谷、諱水、諱川、諱渠等名稱。這一支韋姓人傳到商末時,人口增多,地域有所擴大,首領韋伯(又寫作百韋、伯韋)便在湋川村(今屬扶風縣)修筑了邑城,建立了韋方國,依附于以周原(今屬扶風與岐山縣交界地區)為都的周伯國。周武王向東進軍滅商紂王時,韋國君率軍參加,立下戰功。
    公元前1046年西周建立后,周武王論功行賞,封韋國為“伯”爵國,國名稱韋伯國。周原出土的甲骨文中記載為“韋伯”。這個“韋伯”,古今的姓氏書無考證和記載,不知其名字。我們據《新唐書·宰相世系四上》的記載考證,所說的“韋伯遐”就是指的這個“韋伯”。名字叫韋遐,加爵位稱“韋伯遐”。因為從韋遐至第二十四代孫韋孟,約有1400年(一代按50歲計算),恰與商末至西漢文帝時期的時間相吻合。因此說,韋姓人的本姓祖先是韋遐。商代武丁為王時,遷劉累后裔于今山西夏縣,繼承帝堯后裔的唐國,封自己的兒子(己姓)為豕韋國君,亦稱韋伯國,武王伐紂時被滅。武丁還滅了遷封在今河南原陽縣的彭伯國,彭伯國的貴族則入朝為史官。

    二、少數民族韋姓。 
    韋姓少數民族,主要是在廣西地區。他們既有韋姓人徙人或與韋姓人通婚生子者,又有韋姓中的客家人,還有少數民族從姓韋者,情況比較復雜。但他們絕大多數人是韋賢的后裔,則是可以肯定的。唐代以前的廣西韋姓人已述,現將廣西少數民族中的韋姓人簡述如下。
    唐代時,邕管(今廣西)的廣源州蠻酋中有韋姓。明代廣西土司知州中有韋延壽、韋貴、韋萬安、韋保良、韋應鯤、韋昆能、韋文明、韋法真、韋公良、韋富、韋顯忠、韋布等。清代有土司知州韋昌、韋懋遷、韋懋選等;東蘭州文蘭洞蠻的土司知州在明代有韋錢保、韋萬目、韋贊見、韋濟民、韋爵應、韋玩,清代有韋喜、韋興寶、韋正宗、韋起云、韋虎臣等;在明代廣西僮族中有韋朝威、韋朝猛、韋銀豹;瑤族中有韋香等;壯族中的韋姓人則更多,如辛亥革命烈士韋云卿等。
    明代貴州的“八番”中有韋番,韋番中有的人后融人了布依族。清代時貴州地區少數民族中的韋姓人較多;云南地區至明清時期,少數民族中有韋姓分布,有的還遷入今越南民主共和國北部;四川地區的少數民族中亦有韋姓。
    明清時期,蒙古、滿族中有韋姓。尤其是東北地區在唐代后韋姓人興盛的基礎上,歷宋、元、元、明、清,不僅本地的韋姓人又有發展,而且又有韋姓人遷入。
    漢代西域疏勒等國的韋姓人,有韋國亡后融人西羌族的韋姓人,亦有從杜陵沿絲綢之路人西域的韋姓人。

    三、賜姓他姓改姓
    賜姓韋:
    桓彥范。桓彥范,字士則,潤州丹陽(今江蘇省鎮江)人,以官宦子弟入仕,任司衛主簿。唐時宰相狄仁杰賞識其才,薦為監察御史,累遷官為御史中丞。武周長安年間(702年—704年),他升任司刑少卿。武皇男寵張昌宗引妖人人宮占卜,圖謀不軌。大臣宋璟欲問昌宗罪,而武皇庇護。桓彥范上書揭露昌宗野心,陳述利害,請求將昌宗交予三司問罪。武后不理。內史李嶠上奏武皇,請求為酷吏害死的人昭雪。桓彥范數上書,陳述利害,再三請求為冤死者昭雪,武皇才允許。他剛直不阿、忠于社稷的行為引起宰相張柬之的注目,并引為心腹近臣。
    周武皇身體日差,病也加重,男寵張昌宗、張易之為保位頻繁活動,欲奪天子之位。宰相張柬之、太平公主等為保李氏社稷,謀誅張氏兄弟,桓彥范等參預策劃。誅張昌宗、張易之等后,唐中宗復位,韋皇后臨朝聽政,以擁立功封桓彥范為譙郡公,賜實封食邑500戶,升任侍中。他看唐中宗懦弱,大權由韋皇后與男寵武三思等掌握,心中焦慮,又上書唐中宗,勸其勿大權旁落。唐中宗不聽。韋皇后、武三思等欲擅權,以方土鄭普思為秘書監,道士葉靜能為國子祭酒。桓彥范上書反對。由此韋皇后、武三思集團與功臣桓彥范等結下仇恨,欲除掉他。
    李顯皇位形同虛設,一切事情完全聽韋皇后處置。韋皇后與武三思采取明升暗降的策略,封桓彥范為扶陽郡王,加特進,賜姓韋,與韋后同籍,以示寵幸。韋彥范后被韋皇后貶逐而死。唐睿宗復位(710年)后,下詔恢復彥范的“桓”姓,追復其侍中、特進、扶陽郡王官爵,賜實封食邑200戶給其子孫,謚號曰忠烈。
    兩唐書為其立傳時,均稱桓彥范。所以,桓彥范不應歸屬于韋氏。所出的姓氏書,均把他當作賜姓韋的代表人物,是不妥的。
    隋文帝開皇年間,京兆人韋袞以屢立戰功升任左衛中郎將。他的榮升,得力于家奴桃符(無姓)。桃符除侍候他外,并從其習武,膽大勇敢,又有謀略。韋袞每奉命出征,桃符都跟隨,每戰都出生人死護韋袞,在敵陣中橫沖直闖,無人能敵,人稱飛虎將。韋袞視桃符為親子,向隋文帝表奏其功,釋去奴隸身份,成為自由民,又在杜陵一帶賜其田、宅,助其娶妻成家。桃符成家立業后,感恩韋袞,宰殺黃公牛奉獻給韋袞,并向故主人求賜姓。韋袞為桃符以恩報德的精神所感動,親切地說:“你我出生人死于沙場,親如父子,就從我姓韋吧。”桃符和妻子、兒女十分感動,說不敢與主人攀親。韋袞堅持,桃符才接受。他的兒女由此姓韋。他自己不敢直呼韋桃符,便自稱為“黃犢子韋”。因韋袞的關系,加之韋桃符是隋文帝所封賜的功將,杜陵韋氏宗族亦承認是其家族成員。韋桃符后成為杜陵富豪,后代至唐中宗時還出了韋皇后(名果兒,可能與先其祖桃符寓意的桃樹開花結果有關),宰相韋溫及諸駙馬,顯赫無比。韋皇后使這個家族登上了富貴榮耀的頂峰,也使這個家族跌進了萬丈深淵,導致了滅族。經歷大起大落、大落大起的韋皇后,在報復社會和貪婪最高權力中毀了自己,也毀了家族幾百口人,三代以內的祖墳也均被毀。其家雖屬韋姓,但不是韋賢的血緣后代。

    改姓韋:
    韋君宜,作家,北京人,女。她生于1917年,原名魏蓁一,更名韋君宜,清華大學肄業。1936年參加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加入中國***。1939年赴延安后,任新華社、《中國青年》雜志編輯及該雜志的晉綏版主編。新中國成立后,她歷任《中國青年》雜志總編,《文藝學習》主編,作家出版社總編,人民文學出版社副社長、總編、社長,中國文聯第四屆委員,中國作家協會期刊工作委員會主任。她的子女,自然是隨其丈夫姓氏,因而不屬韋姓人。
    另外,傳說漢初韓信曾藏身于南粵,為避仇人,以“韓”字半邊“韋”為氏,今廣西壯族多有韋氏。

  

標簽:    wei  

以上內容由網友共享上傳,內容僅供參考,不代表族譜錄贊成該內容或立場。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如果您認為該介紹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可以 對其進行修改補充>>

同時您還可以 進入韋姓社區 與其他愛好和關注韋氏家族的網友進行交流討論。

族譜錄紀念網
      查看更多討論帖>>
      點擊 回復 標題 作者 最后回復 回復時間
      78 0 廣東饒平是不是有鳳凰鎮大寨樓韋氏家族 weijt weijt 2025-01-31 18:12
      3264 8 我家的族譜輩字表,有了解的同姓朋友頂一頂。 韋廣榮 admin 2022-04-30 23:19
      1232 0 獨山縣遷都勻子孫尋根 13732346273 13732346273 2022-04-27 17:02
      3671 11 尋找廣東潮州市(饒平)韋氐 weijt admin 2022-04-08 15:55
      2018 2 尋找安徽韋姓家人!抗戰期間到了云南! jink58366 公益館管理員 2021-09-04 17:28
       
      發表話題:
      標題:
       
      內容:
      粗體 斜體 下劃線 插入超鏈接 插入圖片
        您目前尚未登錄,立即 登錄 | 免費注冊
       
       
      驗證碼: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

    1. <samp id="mkfgk"><meter id="mkfgk"></meter></samp>

    2. <samp id="mkfgk"><del id="mkfgk"></del></sa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