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申姓淵源
申姓----炎帝之后,四岳之裔,以國為姓,源于姜。炎帝,神農氏,生于烈山,育于姜水,以姜為姓。炎帝傳位黃帝后,炎帝族的頭人官居四岳。據中國歷史新編記載:四岳,炎帝族,有大酋長的繼承權和很大的議事權。如堯帝時四岳推薦舜作堯的繼承人,被堯采納。至虞夏時封為申國(后人稱為古申國),原封地在今甘肅省華亭縣西北岳山(今六盤山的一個支脈)。后全族由隴東沿陜北東遷,至商朝時進入山西霍太山區,滅掉當地的霍國,改霍太山為太岳,定居下來,仍臣服于商。
申國自封國之初即與周國交好,長期通婚。如周的始祖后稷即為姜女所生,后稷后裔古公的妃子也姓姜。周武王的皇后叫邑姜,所以周武王起兵討商時,申國積極支持,助周伐商,到武王滅商之后分封諸侯時,除姬姓之外,以姜姓最多。并封申國國君為伯爵,成為周之屬國。到周宣王時,南方諸國興起,為鎮服南方,改封王舅申伯于謝地〈今河南省南陽市北郊〉,在序山下為申國立宗廟,建都城,并進封為侯爵。宣王死后,幽王即位,仍娶姜女為皇后并生太子宜臼,后幽王昏庸,寵愛妃子褒似(烽火戲諸侯的典故即出于此),逼死皇后廢掉太子,改立伯盤〈褒似子〉為太子,宜臼逃出京城,投靠申國。幽王得知,起兵討申,申侯便聯合同族諸侯及西域犬戎圍攻幽王。幽王兵敗馬驪山被殺,褒似、伯盤被俘。申侯聯合諸侯,扶立原太子宜臼為平王,遷都洛陽。至此西周滅東周立。申侯也因扶立周平王有功進封公爵。東周初年申國勢大,不少諸侯都聽命于申,申國便乘機向東擴展到今信陽一帶,信陽北長臺關發現一古城址,經考證認為是申國后期東擴的陪都。因位于南陽之東被稱為東申。現今河南省信陽市的簡稱就是申。
到春秋時期,楚國興起,向北擴展欲爭霸中原,申國首當其沖。公元前688年先滅謝申,兩年后又滅東申,并把申人往楚國腹地遷徙,部分申人北走齊魯,申國被滅后,申人為了紀念故國,開始以申為姓。如春秋后期,楚有大將申摯、申包胥,齊有申蒯、申鮮虞,魯有繻、申須、申夜姑及孔子的弟子申黨、申棖,戰國時韓國宰相申不害等。
二、申姓始祖
申姓始祖:伯夷。名允,商末孤竹國(今河北省盧龍西)君長子,炎帝之后。父死時,遺命立次子叔齊為嗣君,弟兄互讓,相偕去周,投西伯姬昌(即周文王)。西伯死,武王舉兵伐紂,他和叔齊叩馬而諫,以為父喪用兵,是不孝、不仁。武王嚴辭拒之,后經牧野之戰,商紂自焚,商王朝土崩瓦解。伯夷和叔齊避逃到首陽山(在今山西省永濟南),不食周粟(不吃周朝的糧食)而死。但其后裔仍留居周王朝,成王即位后,便封伯夷的后裔于謝(在今河南省南陽市區北郊),建立了申國。春秋初,申國被楚文王所滅,其后子孫以國為氏,稱申姓。他們尊伯夷為申姓的得姓始祖。后楚王封楚厲王之孫包胥申地,又有楚國貴族血脈之申姓。
申氏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123位的姓氏,人口約一百七十六萬余,占全國人口的0.11%。(又傳說排名第188位,每千萬人中有5349人。)百家姓排名第298位。
二、 姓氏來源 關于申氏的姓氏來源說法大體上有三:
(1) 申氏出自姜姓。遠古的時候炎帝神農氏出生于姜水而姓姜,他的子孫后裔傳到上古周朝時,出現了一個叫做申呂的,被周王封于謝(在今河南南陽市北),隨后不久就建立了申國,他的子孫便以國名為姓氏,世代相傳以申氏為姓。此說法為申姓來源的主力軍。全國各地的漢族申姓大部分均為河南南陽申氏后人。
(2)留在大河一帶未遷走的伯夷、叔齊后人渡過大河,移居陜西,稱為西申,后稱為申戎,又叫姜氏之戎。西周末年,曾聯合犬戎攻周。后被秦所滅。其后人也以申為氏。
(3)炎帝后人呂封于申地,這個申地在今上海市一帶,今黃浦江就叫申江(戰國時楚公子春申君黃歇封于此地,申江改春申江,這是后來的事了),稱為申呂。申呂建立申國,為伯爵,稱申伯呂。后被楚所滅,后人以國為氏,也是申氏。
(4)后楚王封楚厲王蚡冒公之孫包胥申地,又有楚國貴族申包胥血脈之申姓。
三、 郡望堂號
【郡望】 瑯琊郡:秦始皇置,相當于今山東省東南部諸城、臨沂、膠南一帶。 魏郡:漢高帝初設,相當于今河北省魏縣、河南省浚縣、山東省冠縣之間地區。
堂號】 "魯詩堂":漢時申公,博士。文帝時作《詩傳》,號"魯詩",拜大中大夫。 "忠孝堂":春秋時,白公勝叛,把左司馬申鳴的父親抓去威脅申鳴。申鳴說:"我原是父親的兒子,現在是王的臣,怎么能不做忠臣呢?"于是不顧父親安危,一戰而殺了白公勝。楚王獎勵申鳴,申鳴說:"我吃了國家俸祿,遇國家有難,如果躲避,那就不是忠臣了。現在國難平了,但我的父親因為我被敵人殺害,我如果活下去,那就不是孝子了。"說罷,拔劍自刎。世人稱申鳴忠孝兩全。
“忠孝堂":春秋時,白公勝叛,把左司馬申鳴的父親抓去威脅申鳴。申鳴說:"我原是父親的兒子,現在是王的臣,怎么能不做忠臣呢?"于是不顧父親安危,一戰而殺了白公勝。楚王獎勵申鳴,申鳴說:"我吃了國家俸祿,遇國家有難,如果躲避,那就不是忠臣了。現在國難平了,但我的父親因為我被敵人殺害,我如果活下去,那就不是孝子了。"說罷,拔劍自刎。世人稱申鳴忠孝兩全。
四、申氏有一分支系元皇裔
永年申氏乃一門望族,經過600多年的發展,申姓遍布冀南大地。申姓家族中世代相傳著一個關于“鐵鍋申”和“鍋片申”的故事。其太始祖為元順帝胞叔,名曰王景。1368年,朱元璋起兵亳州。明兵北上,元順帝逃離大都,北抵和林,元裔被明兵殺戮殆盡。作為元朝遺老、皇親國戚的曰王景,為保一家老小的性命,攜帶家眷迂回山西絳縣,避兵屯留。
曰王景有十八個兒子,依次為文秀、文端、文正、文美、文信、文平、文智、文惠、文法、文亮、文俊、文雅、文臨、文翰、文簡、文瑞、文憲、文義。另外還有六個女兒。為存宗嗣,曰王景把18個兒子叫到跟前,告訴他們以后將自己的姓氏都改為申姓,并命人持自家的一口銅鍋砸為十八片,曰王景自己在鍋片上按大小排序寫上號碼,并按印記,以便后人相見時以此為證。曰王景命眾子各執其一,分散逃生,又命四子文美暫留絳州,看護家院,自己與長子文秀逃至河北沙河縣西山區隱居。這就是后來“鐵鍋申”和“鍋片申”的來歷。從此,也誕生了一個新的”申”姓分支。
五、 歷史名人
1、申棖:孔子門生,七十二賢之一。
2、申黨:孔子門生,七十二賢之一,
3、申包胥:姓公孫,封于申,所以號為申包胥。春秋時做楚國大夫。與武員即武子胥有很好的交情。武子胥因為父兄被害逃往吳國的時候曾對包胥說:"我必復楚國。"包胥回答他道:"子能復之,我必能興之。"后武子胥以吳軍攻楚,入其都,包胥跑到秦國求救,不吃不飲在秦廷上哭了七天七夜,秦國終于被感動了,派了五百輛戰車去營救楚國,打敗了吳軍,楚昭王于是得以保國,要獎賞包胥,包胥逃而不受。后出使越國,助越滅吳,越王因楚已稱王尊稱其王孫包胥,后老逝于瑯琊運回申地葬。所以古吳越兩地、山東瑯琊應也有申包胥后人,至于申地更不需多講。
4、申不害: 戰國時韓國京人。他在韓國朝廷中作了長達十五年的宰相,以很高明的領導才能把韓國的政治、外交處理得井井有條,使韓國雖然處于一個戰亂連年的年代但國家卻沒有受到任何的干擾和襲擊,因此而邊的國富民安。他的學術上的思想源于黃老,主張刑名,和韓非子一起被稱為申韓,是法家的始祖,其著作有《申子二篇》。
5、申時行:字汝默,號瑤泉。明朝長洲人。嘉靖四十一年進士第一,深得張居正的賞識。先入朝廷做官,后因性格倔強而被罷免。死于文定。著有《賜閑堂集》等。申 伯:西周時申國國君,宣王母舅。為周卿王,佐宣王中興有功,賜謝邑,筑城定居,以衛南土。時賢相仲山甫,稱之曰:“崧高維岳,峻極于天。惟岳降神,生甫及申。6、申佳胤、申涵光、申涵昐、申涵煜:河北永年人,父子四人俱有名時當時。父申佳胤是明末進士,歷太仆丞,閱馬京畿。李自成破北京后,自殺,有《君子亭集》。長子申涵光為廣平三君之一,絕意仕途,以理學訓其兩弟,有《聰山詩集》、《荊園小語》、《說杜》等。涵昐、涵煜皆進士及第,涵昐有《忠裕堂文集》、《詩集》、《史籍》等,涵煜有《江航草》、《敏求集》等。涵煜子申廷頁詩書畫俱工,有《耐俗軒詩集》。
7、申伯純,北京豐臺人。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中曾任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前方總部高級參謀、秘書長等職,抗日戰爭勝利后八路軍駐北平辦事處處長,華北財經委員會秘書長。新中國成立后任中央統戰部交際處處長,政務院秘書廳主任,政務院機關事物管理局副局長,第二、三、四、五屆政協委員等職。1979年7月13日逝世,享年81歲。著有《西安事變》等。
8、從江蘇蘇州吳縣申碧巖,約吳縣三世祖,遷往廣東梅州,又后代傳到廣西江西湖南四川等地。也有福建的。
9、申佑.貴州務川人,明末監察御使,在土木堡戰役中代帝赴難、為國捐軀。
10.申貴,武安人,明初18逃亡兄弟之一,傳于今24代,子孫2500余。
11、申 恬:南朝宋魏郡魏(今河北省魏縣)人。歷下邳、北海二郡太守,有政績。后遷青州刺史,督冀州,防衛邊境,勸課農桑。性清約,外任頻繁,妻子不免饑寒,為世所稱。官終豫州刺史。
12、申 泰:廬州無為(今屬安徽省)人,明初官吏。明嚴多干才,鋤奸祛弊,有“清同劍水”之譽。任延平知府時,上以搜贓之名考之,止得米三升,鈔一貫,為天下清廉第一。
13、申 佐:廣平府永年(今屬河北省)人,明代官吏。嘉靖間進士,曾單騎出塞,調畫定盟,使俺答汗稱臣獻貢。以功擢僉都御史,巡撫大同。
14、申 綸:廣平府永年人,明代官吏。進士出身,歷任四川、云南按察使副使。性忠亮有雅量,蒞官以廉潔著稱。
15、申 相:山西長治人,明代名醫。以醫為業,研究脈理,尤精傷寒一科,人稱良醫。有《診家秘要》、《傷寒捷法歌》。
16、申 蕙:江蘇長洲人,清代女詞人。書法孫過庭。詩蒼老,不作閨秀閣中語,工詞。與歸淑芬齊名,所著《縫云閣集》與歸之《云和閣詩》并稱《二云閣詩草》。
17、申汝慧:山西靈石人,清代官吏。乾隆五十九年舉人,歷任安徽宣城等縣縣長,后又升為無為州知州。在任期間,屢逢旱澇等天災,多行善政,為民稱誦。
18、申長雨:男,漢族,生于1963年6月,河南南陽市宛城區新店鄉人,1980年9月參加工作,大連理工大學力學系計算力學專業畢業,研究生學歷,工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1993年1月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中共十七大代表,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2009年12月4日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技術科學部)
19、申雪:體育界雙人滑雪女運動員,奧運會金牌得主;
20、申軍誼:著名演員。
六、遷徙分布
由上可知,申姓發祥于今河南南陽一帶。春秋初期,申國很快就被強大的楚國吞并了,伯夷的后人很可能很快紛紛以國為氏而姓申了。據許多學者判斷,先秦時代的楚國,有很多姓申的人士,大概正是由于這個緣故。春秋戰國期間,申姓名人云集,代表人物主要有:申伯、申不害、申俞、申舟、申犀、申驪、申蒯、申棖、申叔儀等,這些名人分布于魯、鄭、楚、韓、晉、吳等國,表明當時申姓人已分布于今山東、山西、陜西、湖北、河北、江蘇等地。西漢時,申姓名人依舊甚多,有必要提一下的尚有櫟陽(今江蘇省溧陽)人申碭,蒼梧(今屬廣西)人申朔,表明此際已有申姓人入居祖國南端——廣西。此期至東漢,東海人見諸史冊的申姓有申咸、申轉、申君,為后期申姓瑯琊郡望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東漢末期,有申儀入蜀。魏晉南北朝時期,是申姓發展史上的一個最重要的時期,此期,申姓歷史上的三大郡望——魏郡、瑯琊郡、丹陽郡開始形成,并逐漸昌盛起來,并有力的推動了涵蓋其郡望的省份:河北、山東、安徽等地申姓的發展。隋唐之際,申姓有一支由湖北遷居邵州(今湖南省邵陽),并有一支由丹陽徙居信州(今江西省)。五代十國到兩宋,申姓族人已廣泛地分布于今江蘇、湖北、湖南、浙江、江西、四川等南方諸省。明初,山西申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于今河南、河北、山東、北京、天津等地。此際,已有申姓人遷居至今福建、廣東、云南、貴州、廣西等地。清初,閩、粵一帶的申姓開始陸續有人遷至臺灣、東南亞及歐美等地。亦有豫魯一帶的申姓遷入東北。如今,申姓在全國分布甚廣,尤以河南、山東多此姓,兩省申姓約占全國漢族申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三。申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二十三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一。
七、宗族特征
(1)、得姓歷史悠久。其得姓大約是在二千八百年前的上古時期。
(2)、申姓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一個老資格的名門著姓。春秋戰國時期即名人薈萃,為他姓難以比擬。
(3)、歷史上,申姓人濟濟多才。如列入《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的名人就有七十四人。據《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所載,兩代共有三十七名進士,其中山西、河南、直隸(今河北省)各八名,其中以今河北省永年為最多。共五名。
■ 以上內容由網友共享上傳,內容僅供參考,不代表族譜錄贊成該內容或立場。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 如果您認為該介紹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可以 對其進行修改補充>>
■ 同時您還可以 進入申姓社區 與其他愛好和關注申氏家族的網友進行交流討論。
查看更多討論帖>> | ||||||||||||||||||||||||||||||||||||||
![]()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