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9
973410次
2人
33個
3630個
5041人
246部
戰國時齊襄王有處士貂勃,有的古籍也寫作刁勃,漢時有齊之商賈刁間,這幾位名載史冊之人物,都是當時的齊人,即現在的山東人,再結合豎刁,可見刁姓的最早發源地是山東。新莽時期有義軍首領、東海(今山東省郯城)人刁子都,東漢有彭城(今江蘇省徐州)人刁韙見諸史冊,徐州毗鄰山東,以前又曾歸屬過山東管轄,所以刁姓起源于山東應無疑義。漢末三國魏晉時,刁姓在渤海郡和弘農郡繁衍得十分興旺,成為此兩郡之名門大族,其中以刁姓渤海郡望最為興旺,表現十分搶眼。五胡十六國時期,中原板蕩,晉室被迫南渡,渤海饒安(今河北省孟村)人刁協亦避難南渡,為當朝尚書令,后被奸臣所殺,但其子孫顯貴于當朝,其孫刁逵兄弟三人俱經商發家,僅刁逵一人就置田產數萬頃,奴婢至數千人,后劉裕誅刁家規,刁姓有回歸北方者,但有刁姓血脈留居江南。北魏時,刁協五世孫刁整因河北喪亂,遂奉母客齊州(今山東省濟南)。隋唐兩代,刁姓繁衍之主流依舊在北方,但在江浙皖鄂的南方諸省均有刁姓人家入居。唐昭宗天復中,長安(今陜西省西安)人刁光胤避亂入蜀(今四川省)。唐末五代時,河南上蔡人刁彥能因仕宦南唐而落籍升州(今江蘇省南京),其有子徙居潤州丹徒(今江蘇省鎮江)。除此以外,刁姓由于避亂亦有進入湖南、江西者。宋元兩代,今福建、廣東、廣西、云南、貴州均有刁姓人入遷。元末明初,有刁清自福建寧化石壁遷廣東潮州揭陽。生子四,分遷興寧、長樂、海陽。續衍潮陽龍川、新界以及廣西。山西刁姓作為明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于河北、東北、甘肅、天津等地。歷清,刁姓分布之地愈廣。如今,刁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貴州、湖南多此姓,二省漢族刁姓約占全國漢族刁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四。刁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二百零四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零四,約五十余萬人.
作者:222.184.28.* 回復:147 發表時間:2009-03-22 20:25:47
五代末北宋初,鎮江地區就有人口流動的記載,有的外遷戶憑借自身的優勢成為本地望族。如丹徒刁氏原籍河南上蔡,五代時為避中原戰亂遷居皖南宣城,至刁彥能因家貧投身軍伍,在吳鎮海軍節度使王茂章帳下當差,因徙升州(今南京)。南唐代吳后,積功為昭武軍節度使,被賜田京口,遂定京口為家,子孫占籍丹徙。其子刁衍隨南唐后主李煜降宋,先后受到宋太祖、宋太宗的信任,官至崇文院編修、兵部郎中。真宗、仁宗兩朝時子孫相繼登科,且“家富于財”,成為京口望族。
作者:121.234.212.* 發表時間:2009-04-24 15:16:08
明末,廣東興寧人刁宗顏,以干員優行出身,為廣西平樂府富川縣知縣,“寓居廣西,為廣西刁氏之祖”。刁作謙、刁敏謙修纂:《興寧河西刁氏族譜》,民國七年,見《客家史料匯編》211頁。
作者:121.234.212.* 發表時間:2009-04-24 15:21:44
刁姓是故城縣望族,歷史上出過許多名人。清代大儒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中提到過“故城刁飛萬”(“飛萬”可能不是名,而是字),是參與編纂《四庫全書》的翰林院中人物。又:舊故城縣城無北門,因此東城門成為交通咽喉。東門外通向德州的起點上,建有刁氏牌坊一座,坐北朝南,我幼時常在其下嬉戲,但不知此坊為刁氏何人所建。-賣炭翁。
作者:121.234.212.* 發表時間:2009-05-01 06:57:23
我開始祖得林兄弟三人,自明永樂二年由京都遵化遷至河北省故城縣刁孝子村已有六百余栽。續修祖譜已有十一次。
作者:222.184.28.* 發表時間:2009-05-04 05:14:56
漢末三國魏晉時,刁姓在渤海郡和弘農郡繁衍得十分興旺,成為兩郡之名門望族,其中以刁姓渤海郡最為興旺,引人注目。尤以刁協、刁彝、刁逵(見《晉書》 刁協<子彝 彝子逵>傳)、刁雍(見《魏書》卷四十三:列傳第二十六 刁雍傳)最為有名。
作者:222.184.28.* 發表時間:2009-05-04 08:41:44
山東黃縣刁氏源流 [精華] 據慕院夼刁氏家譜記載,黃縣的刁氏來源于河北省任邱縣(今河北省滄州市所屬任邱市,任邱市為縣級市)。刁氏的郡望有三,弘農郡、渤海郡和河西郡。據考證西漢勃(渤)海郡治浮陽(今河北滄州東南),轄今天津市及冀、魯一部。東漢郡治南皮(今縣東北)。隋時滄州勃海郡,郡治陽信(今山東陽信西南)。今滄州市所在地在漢勃海郡中,而在隋滄州勃海郡界外。任邱縣一直為滄州所管轄,因此可以考證出黃縣刁氏的郡望為渤海郡,堂號相應即為渤海堂。??太祖名諱鞏,生六子。分別為長子清修、二子冉修,三子自修、四子敬修,五子懋修和六子淑修。明初響應國家的移民政策,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太祖的長子清修與尚未成人六子淑修,留在老家供奉宗祀、贍養父母外,其余四子皆遷徙到山東定居。其中二子冉修遷徙到章邱縣,三子自修遷徙到即墨縣,四子敬修遷徙到黃縣黃山館,五子懋修遷徙到黃縣土口村。??敬修和懋修即為黃縣的刁氏始祖(一世)。由于明朝二百多年的社會穩定,子孫繁衍發展迅速,自然產生許多分支。也就有了在黃縣的二次遷移。據家譜記載,始祖懋修生三子奉、福、整。長子奉居土口村,供奉宗祀。二子福遷徙到棗林村,三子整遷到魯家溝村。二世祖福生三子增、慶、積。二子慶留本村供奉宗祀,長子增遷至爐房村,三子積遷到臺上村。后棗林村福的后代九世祖云道遷到慕院村定居。十世祖正岐遷到棲霞市后寨村定居。這就是原豐儀鄉土口村、棗林村、慕院夼村、臺上村、爐房村、魯家溝村以及現棲霞市的后寨村的刁氏來源。據家譜記載北馬北沙社的刁氏也是懋修的分支,但具體從哪一世遷居的,譜中沒有記載。船止溝的刁氏,來源于土口的奉支。至于黃山館的敬修支的刁氏遷徙情況,譜中沒有記載. ?? ? ? ? ? ???
作者:222.184.28.* 發表時間:2009-05-04 13:23:35
刁雷 [河南信陽] 本人世居河南信陽息縣,家鄉刁姓屬當地大姓,人口約三十萬之多.我家鄉有三座清代乾隆年間的祖墓.每年清明節都會有祭祀活動,家家出動,人人參加.搭臺唱戲,流水席待客達五六天,場面非常浩大.可惜本人長年在外經商,已多年沒有見到那種場面了.希望天下刁姓兄弟姐妹有空到河南信陽息縣參觀.
作者:222.184.28.* 發表時間:2009-05-09 05:24:23
刁迎軍 時間:2006-1-4 主題:終于找到始祖了! 昨天查家譜,得知.我們的始祖來自,河北任邱縣.太祖名鞏生,生六子.適明朝移民,長子清修與六子淑修留原地以奉宗祠.二子冉修去山東章邱,三子自修去山東即墨縣,四子敬修黃縣黃山館,五子懋修去黃縣土口村.也是我們的始祖懋修.以此排輩,我在第三18世.
作者:222.184.28.* 發表時間:2009-05-09 05:55:20
刁迎軍 時間:2006-2-15 山東龍口刁姓 咸豐三年 正月 刁立明 立原序太祖始自直隸任邱縣歷元、魏、周、齊、隋、唐、五季、宋、遼、金、元千余年未衰。其族當元末明初山左間,屢經兵火灰燼之余人存者少。里社難以分立,地無者多,國稅難輪將。洪武十三年奉旨遷移,小民以散處于齊魯萊牟之境。太祖諱鞏生生六祖。長祖諱清修與齠齡之六祖諱淑修在家供養老親,寧子婦力桑田而守常業焉;二祖諱冉修徙居章邱縣;三祖諱自修徙居即墨縣;四祖諱敬修徙居黃縣(今龍口市)城西黃山館;五祖懋修徙居黃縣東南土口村。北馬北沙社亦五祖之分支也。此乃遷移之一世祖也.現在我們龍口刁姓人很多,有好多村全部姓刁.原豐儀鎮就有土口村全部、棗林村全部、慕院夼部分、爐房村大部、臺上村部分、魯家溝村部分。北馬鎮、石良鎮也有部分村。黃山館鎮有刁姓一個分支,人數也很可觀。總體來看黃縣(現山東龍口市)的刁姓大約有十萬人左右吧!具體數字沒有確認 。
作者:222.184.28.* 發表時間:2009-05-09 06:12:23
興寧《河西刁氏族譜》:始祖刁清,原名法瑛,宇于忠,生子四:文甫、信甫、明甫、悅甫。元末明初自寧化石壁始遷潮州府揭陽縣藍田村第八圖小徑村。明洪武三年 (1370年),再遷海陽縣豐政大椹。為入粵始祖。至二世:文甫,由海陽遷惠州府興寧縣南廂刁坊堡洋嶺側,為興寧始祖。生子四:朝鮮、朝受、朝舉、朝郎。信甫,由海陽遷興寧縣河塘堡刁潭側。生子志和。明甫,由海陽遷長樂 (五華》縣。生子三:榮祿、仲山、青。悅甫,留居海陽。后裔分衍藍田、豐政二都及揭陽、潮陽二縣。三世以后,續衍龍川及廣西省境。另載:唐末,刁姓南遷,留居江、浙間。后入贛,南宋入閩,經邵武、順縣、將樂,而后遷入寧化。
作者:222.184.28.* 發表時間:2009-05-21 16:35:04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