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在线一区,婷婷六月天在线,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红,亚洲欧美天堂,aaaaa级毛片,成年人在线免费观看

族譜錄LOGO

姓氏:

拼音:DIAO  

03-09

973578次

2人

33個

3630個

5041人

246部


[主樓] 愚公刁大富  [精華]

來源: 黔西南日報?2009-12-26? 金州一版
刁大富出生在興義市則戎鄉枇杷樹村董家坪生產組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家庭,是一名土生土長的農村基層干部。幾十年來,憑著一個共產黨人的堅定信念,憑著一顆為家鄉父老鄉親謀幸福的熱心,與則戎鄉干部群眾同呼吸、共命運,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身處逆境不氣餒,立足山區求發展,帶領全鄉群眾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了“僻壤窮鄉”的陰影,不靠天,不靠地,用自己的雙手改變了家鄉的命運,開辟了通往小康的道路,讓人們折服于則戎人堅韌不拔的毅力和頑強拼搏的精神。

則戎鄉位于黔西南州府所在地——興義東南面,座落在國家級風景區萬峰林中,全鄉國土面積108.6平方公里。
則戎鄉是一個“山高水遠石頭多,一出大門就爬坡”、“有女不嫁本地人,小伙外出去上門”、“山高水遠石旮旯,山藥苦蕎包谷粑,要想吃碗大米飯,除非做月生娃娃”的地方,邊遠偏僻,貧窮落后。到處是石旮旯,崇山竣嶺,地處典型的喀斯特地區,生態環境十分惡劣。昔日的則戎,沒有一條平坦的路,翻山越嶺的羊腸小路又陡又窄。沒有一口泉水,沒有一條溝渠,人畜飲水靠接“望天水”。全鄉6000多畝土地就鑲嵌在400多座大山那縱橫交錯的石旮旯里。“遍地亂石窩,畝地一大坡”。一畝地分成一千多小塊,有“三窩包谷不在一塊地”的說法。大片大片的石旮旯地廣種薄收,多數人家每到青黃不接時都缺口糧,靠政府救濟,緊巴巴地過日子。

由于土地太小塊,不能用牛犁,只能用特制的“人拉犁”、“雞嘴鋤”耕種莊稼。“春種一大片,秋收幾籮籮”。惡劣的自然環境讓在這里生活的人倍感艱辛和無奈。
則戎的干部群眾在缺水、少土、欠糧的困境中左沖右突,疲于奔命。溫與飽這兩個最基本的生存條件成了他們的奢望。為了生活下去,有的人甚至不惜變賣家產,外出尋找生存之路。有的舉家外遷云南、廣西等地,背井離鄉,拓荒度日。但“官出于民,民出于土”,離了土,老百姓就像魚兒離開了水,搬家畢竟是無奈之舉,故土難離啊!

生存的欲望使老百姓思考著,尋找著;強烈的責任感使作為中國共產黨基層干部的則戎一班人思索著、尋求著。
1963年,刁大富任枇杷樹大隊的大隊長。1968年任大隊黨支部書記。他想,自己作為干部,解決群眾的困難是義不容辭的責任。而要解決群眾的困難,最關鍵的是要改造生存的環境,多收糧食,讓人民吃飽肚子。于是,受大寨改天換地的事跡和河北遵化沙石峪人民農田建設做法的啟發,一個“立足本鄉本土,炸石造地,從根本上解決吃糧問題”的想法在他腦海萌生了。于是,他跑東家,串西家,動員聯絡村民,團結一心,向貧困宣戰,向石山進軍。炸石造地,從此拉開了序幕。

其他法是:先將泥巴從石旮旯里掏出來放在一旁,然后,將露出的石頭炸碎,填平,再砌成堅固的地埂,形成一塊塊平整的地基,再把掏出來的泥巴填回去。這樣,一塊塊梯地就形成了。經過一個冬春的苦戰,全村將一些亂石旮旯改成了64畝平整的梯地,糧食畝產第一次達到400公斤。緊接著,埋石造地逐步漫延到周圍各個村寨。

1976年,調到公社任副書記的刁大富甩開膀子搞坡改梯的信心更足了。他經常和王芝龍書記一起下隊參加勞動,到施工現場嚴格檢查,和鄉親們同甘共苦,經常是披星戴月,頂風浴雨,跋涉在崎嶇山路上。

1984年,刁大富任則戎鄉黨委書記。
從1975年到1990年,在刁大富的帶領下,經過15年的奮戰,則戎鄉共改造出梯地4400畝,凈增耕地900多畝。糧食產量增加了106萬公斤。則戎鄉坡改梯的事跡被寫成長篇通訊登在《貴州日報》上。則戎以治山改土、炸石造地的形象,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精神,被譽為“貴州的沙石峪”,聲名遠揚。

1991年,國家決定實施糧食以工代賑坡改梯,建設基本農田。則戎人民的干勁更足了。國家以工代賑坡改梯實施5年,全鄉累計投勞92萬多個,完成土石方150多萬立方米,群眾投入資金70多萬元,改出梯地3700多畝,新增耕地800畝。1992年栽種杉苗12萬株,杜仲7萬株,花椒4萬株,油桐500畝,竹子600窩;1993年至1995年,全鄉種植杜仲40萬株,油桐3500畝,柑桔5萬株,桃子、李子、芭蕉3萬棵、花椒6萬株。

1991年12月21日,江澤民總書記在貴州遵義視察,親切接見了刁大富。他是貴州省三名農林先進代表之一。江總書記關切地問:“大家都學則戎,則戎有哪些經驗?”刁大富向總書記匯報:“則戎鄉黨委政府率領廣大干部群眾,向貧困宣戰,與惡劣的生存環境抗爭,大搞坡改梯,地改田。荒山陡坡廣種經濟果木,向‘山上建銀行,山下建糧倉’的目標奮進……”足足匯報了15分鐘。

江總書記越聽越高興,翹起大拇指稱贊說:“則戎的路子走對了,貴州要改變貧窮落后的面貌,就必須走這條路。你要好好帶領群眾干,爭取早日實現你們的目標。”
握著江總書記溫暖的手,刁大富保證:“總書記,我一定不辜負您的厚望!”得到總書記的肯定和鼓勵,刁大富干勁更足了,回到則戎后,又帶領全鄉群眾改地8000多畝,造田1000多畝,每畝田都建起了水池保灌溉。有了保水田,則戎人民結束了生娃娃才吃白米飯的歷史。

1996年,刁大富任則戎鄉人大主席,1999年退休回到他的家鄉枇杷樹村董家坪村民組,繼續進行坡改梯、地改田、修水池的工作。現在,他和老伴一起,帶著兒子兒媳,孫子孫女,依然奮戰在坡改梯工地上。石匠出身,古稀之年的刁大富,干勁仍然不減當年,擺弄著手錘、灰刀砌石墻。還新修了兩口共520立方米的水池,灌溉他家的五畝水田。

則戎鄉原黨委書記陶紹祥曾說:“刁大富造的田,是則戎人民的代表作。”
現任則戎鄉黨委書記黃莉和鄉黨政領導一起,正帶領著則戎人民逐步實現“山頂綠帽子,山腰錢袋子,山腳糧壩子”的宏偉目標。在山頂種植白枝樹、苦楝、酸棗等樹木,山腰種植花椒、金銀花、桃子、李子、核桃、桔子、板栗等經濟藥材和果木。在山下地改田,修水窖水池,徹底解決人畜飲水、灌溉靠天下雨的歷史。在經過改革開放的洗禮和中央西部大開放戰略實施后的今天,則戎正在朝著通往小康的道路邁進,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提高,生活環境得到了改善,村村修通了公路,村民安居樂業。

刁大富說:“我從一名普通的農家子弟,成長為一名國家干部,離不開黨的培養,家鄉人民的哺育。我要繼續保持不畏艱辛,戰天斗地,艱苦創業的精神,像愚公移山那樣,為山區人民作出應有的奉獻,為則戎父老鄉親致富奔小康發揮余熱,為描繪家鄉:更美好的藍圖譜寫創業新篇章!”鄉親們勸他:你老了、該休息了,還苦什么?刁大富說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我們改好了,子子孫孫都受益,我雖然老了,但還要發揚“沙石峪”精神,給子孫作榜樣,為家鄉人民作更多貢獻。

作者:117.95.16.*   回復:5   發表時間:2010-02-07 08:17:35

族譜錄紀念網
[回復] 回復愚公刁大富

上世紀70年代中期,冷洞村有耕地638畝。但是1畝地被巖石分割成幾十塊甚至上百塊,散落在縱橫交錯的石旮旯中。貧瘠的耕地每畝平均產糧190公斤,人均口糧不足100公斤,每年都要靠國家救濟糧過活,人均年收入只有50元左右。為了生活,有的人甚至變賣家產舉家外遷。如何才能改變惡劣的生存環境,走上富裕之路?則戎人開始了求生存、求發展之路的探尋。當時在則戎公社任副書記的刁大富向記者回憶起了那段炸石造地時光。
刁大富:炸石造地來講,我們是在1973年就正式在搞。大石頭給它開花,小石頭搬家,便于耕作,不用人挖,可以牛去犁,講的是一碗泥巴一碗飯。

刁大富給記者講述那段炸石造地時光 本網記者 夏杰/攝
受到大寨村改天換地事跡和河北遵化沙石峪農田建設的啟發,則戎干部群眾萌生了“立足本鄉本土,炸石造地,從根本上解決吃糧問題”的想法,“寧愿苦干,不愿苦熬”,在當時則戎公社黨委和冷洞村黨支部的帶領下,冷洞人吹響了向大山宣戰、向貧困宣戰的號角。

刁大富:村干部各個方面帶頭,鄉里面,書記來講要先喊自己的兒女帶頭。如果你搞假了是害子孫后代,搞好了是給子孫后代造福。

炸石造地,坡改梯。這是有飯吃的第一步。第一年,在僅能種20多株苞谷的石旮旯里造地0.4畝,當年收獲玉米182公斤,折合畝產455公斤,比一坡石旮旯地的總產量還多。這帶來的不僅是鼓舞,更是希望和信心。

當年炸石造地的場景
刁大富:在七幾年就是一千幾,八幾年是三千多畝。則戎鄉現在不得了,我遇到老百姓我說我們帶你們那幾年是受苦了,現在不但你們享福了,你們兒孫都買起摩托車,這個福是大家享。
公社黨委一呼百應,短短幾天就組建了以共產黨員、共青團員和民兵為骨干的8支農田基本建設專業隊,一場轟轟烈烈地炸石造地在全鄉正式打響。則戎一舉改變了貧窮落后的面貌,到七十年代末,徹底告別了“吃救濟”的年代,而且開始向國家交納公余糧。時勢造英雄。在炸石造地的偉大壯舉中,誕生了“八大英雄”,從此作為一面旗幟,引領則戎人繼續前進。

作者:125.39.173.*   發表時間:2010-11-06 19:21:08

[回復] 回復愚公刁大富



信息來源: 發布時間:2009-06-03
六十年滄海變桑田

———退休干部刁大富談則戎鄉的變化
改革開放前30年,則戎人均收入不過50元,生活貧困,購買力低于全縣水平;改革開放后的29年,則戎歷屆黨委政府帶領群眾實施坡改梯、地變田,不斷綠化山頭坡坎,


———退休干部刁大富談則戎鄉的變化
改革開放前30年,則戎人均收入不過50元,生活貧困,購買力低于全縣水平;改革開放后的29年,則戎歷屆黨委政府帶領群眾實施坡改梯、地變田,不斷綠化山頭坡坎,使全鄉的經濟收入和群眾的生活環境均實現良性循環。2008年,全鄉人均收入2500余元,足足增加50倍。60年,滄海桑田,60年,換了新天。


生態環境好多了


則戎鄉坐落萬峰林腹地,四面環山,過去是敬南區下屬的一個公社。由于不通公路,群眾的生產生活物資全靠肩挑背馱,苦不堪言。則戎有個分銷店,布匹、鹽巴、煤油、火柴等群眾生活必需品,要通過兩條山路人力運輸。一條是敬南至則戎,20多里,負重翻山越嶺要走兩個多小時;另一條是從興(義)巴(結)公路旁的常家丫口到則戎,10里山路。小型日用品從敬南方向運來,大型物資如煤油等必經常家丫口。
曾帶領則戎群眾炸石造地的退休干部刁大富說,則戎缺水,主產包谷、小麥、黃豆和山芋,老百姓的生產生活水平均低于全縣。上世紀六十年代,由于人口增長,土地產出與人民生活需求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起來,人們開始把生存的希望寄托在墾荒上,許多墾荒者將鐮刀鋤頭投向先民們未觸及的山頂。樹砍光了,山變禿了,荒墾完了,能種糧的地方都種上了,可新增的土地仍然無法滿足群眾的生活需求,80%人家為解決溫飽發愁。“滿山石頭多,種地就爬坡,只聽鋤頭響,秋收幾籮籮……無水、無電,土地不出種,好多人家都有搬家的念頭!”1971年,一股搬家的熱潮從則戎啟動,不少人家變賣微薄家產、拖兒帶女,進冊亨、去望謨,過廣西,上云南……一人搬家,數人流淚,黨委干部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在深沉的思考過后,黨委決定發動群眾開展一場群眾性的、大規模的農田基本建設攻堅戰,充分利用土石交換律,向石山要地,向大地要糧。
“1974—1978年,共造地2800畝,1983—1991年,造地321畝,造地投資89.5萬元,國家補助6萬元,修水井1300口,投資25萬元,自籌13萬元,開、挖、填、砌土石方405.8萬立方米,修1米高、0.8米寬的平直地埂468公里,改地后,糧食總產量比改地前增長100萬斤,增產的糧食,主要出自新造的土地。”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農村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制。“1985年,鄉黨委政府出臺了‘誰造誰有,20年不變’的政策,讓老百姓吃了‘定心丸’,并組建專業隊有償服務,加快了炸石造地進度。”
1992年,市政府將則戎、安章和洋坪三鄉合一建立則戎鄉后,鄉黨委政府抓住興義市建設第一批國家初級電氣化縣(市)的機遇,實現了村村通電。同時緊緊圍繞農民增收、財政增長作文章,提出了“山頭綠帽子(綠化),山腰錢袋子(經果林),山下糧壩子(種糧)”的發展思路。
“1993年,則戎老百姓將原來的1900多畝石旮旯地改為3400畝‘三保’(保土、保水、保肥)地,凈增耕地1500多畝,糧食平均畝產300公斤,人均占有糧食近300公斤,人均純收入357元,‘望天田’就變成‘保水田’則戎人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極大改善,生活質量進一步提高。2000年全鄉在石旮旯中改地8000多畝、造田1000余畝,每畝田都建起水池保灌溉,則戎人民結束了‘過年才能吃頓白米飯’的歷史。此后6年,全鄉共種金銀花11000畝,種植篁竹草5000畝;種植花椒4000畝、麥熟李500畝,建設無公害早熟蔬菜示范基地2000畝;6000多畝石旮旯地變成19580畝耕地,其中水田6800多畝,旱地12780畝,糧食產量7431噸,人均占有糧食359公斤,90%以上的農家都吃上大米。全鄉70%的農戶已實現‘四個一’(即戶均實現一口小水窖、一個小水池、一畝良田、一口沼氣池)目標,土如珍珠水如油,一碗泥巴一碗飯的狀況成為歷史。”
這是刁大富當年記述的幾組數據。這些數據,記錄著則戎人民自力更生、開拓生存之路的戰斗歷程。順著歷史的長河溯源而上,我們仿佛又回到了當年建設者們的起跑線上。
“現在好多了,修了水窖、水澆池,拉通了電,建立了沼氣池,修了通村通組路,農民種地還不交糧,一年還有近3000元的收入,這要感謝黨委和政府!”


家庭收入高多了


“解放之初,連吃飯都成問題!”
“現在的家庭收入整整是60年前的69倍,我們的收入高多了!”刁大富的經濟賬成了60年來則戎群眾增收的縮影。據刁大富回憶,他們家由于人口多,土地少,解放之初,全家只有351.2元收入,隨后在20年中基本沒有太多增長。
1949—1957年,農民收入快速增長期,平均每年遞增6.6%,農民人均收入由43.8元上升到62.9元,增長66.4%,年均增加3元,農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1956—1978年,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年均增長2.44%。其間,1959—1966年農民收入呈負增長,1966—1970年受“文化大革命”破壞,農民人年均收入僅增加3元,人均生活消費支出只增加1.6元。1971年實現良種化,則戎農民收入增長有所加快。1978年,則戎農民人均純收50元。此后,隨著各項方針政策的貫徹落實,加上農業基本建設戰線潛在能量的釋放,經濟出現快速增長。到1985年,農民人均純收入超過100元,年均增長13.95%。1992年后,鄉黨委政府將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模式定位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重點突破和全面攻堅,則戎經濟改革邁出了重大步伐并取得了很大進展。
“上世紀90年代后半期,農產品的供求關系發生重大變化,主要農產品供給由長期全面短缺變為總量基本平衡,豐年有余,農產品供給出現相對過剩。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下降,增產不增收。”刁大富說,“由于物價上漲,農業投資過大,實際上農民的收入是停滯不前。2005年黨中央出臺減免農業稅、實行糧食直補等一系列惠農舉措是增收的關鍵。另外,扶貧開發力度的加大,新農村建設的整體推進,也促進農民增產增收。”。
“支出項目也在逐年增長。”刁大富說,1950年他們家消費支出是7.85元,1995年買一臺18英寸黑白電視機、買一臺電風扇;2007年買一臺冰箱、買一臺洗衣機。到2008年,全家共用去3466元,送人情禮用去3760元,足足高出近500倍。如今,他們家的人均純收入從50多元上升到2500多元,支出后仍有積蓄。


現代化用品都有了


該鄉洋坪辦,距興義城區20公里,這里草木蔥郁,綠樹成蔭。由于交通不便,世居在這里許多人家從前幾乎沒有出過遠門。現在,許多人家住在寬敞明亮的平房里,家居用品和家電都充滿現代氣息,花錢給孩子買東西絲毫不比城里人遜色。
今年70歲的王老伯家的堂屋里擺著一套嶄新的休閑組合家具,上面各種家用電器一應俱全,說是給兒子結婚的禮品。
說起現在的生活,坐在沙發上的王老伯說:“50年前,最羨慕地主家的大房子、新家具,想都不敢想有一天我也能擁有這些。”
不止是世代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連做過供銷社售貨員的何大嬸也曾深深體會過物質匱乏時期的艱辛。她曾在則戎供銷社工作生活近30年,40元工資掙了8年,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每月才拿51.5元。“全家人省吃儉用,一分錢掰成八瓣花,家里還是沒幾件像樣的家具。大家都知道不是國家不給我們解決,實在是條件有限。直到臨近退休,才一步步有了席夢思、沙發和現行的家具家電。”何大嬸講述著自己的故事,也講述著一個時代的困境。
1976年以前,則戎鄉未通電,全靠點煤油燈照明,1988年以來,全鄉陸續開始通電,1995年,全鄉通電率達到100%,1997年1月20日至3月初,安章地區閉路電視第一期工程完工,場壩、硐村、納具及鄉機關230余戶看上閉路電視。全鄉安裝地面衛星接收站600余座,電視用戶達3500多戶。嗣后,通過協調聯系,將則戎閉路電視網與州電視網絡并網,增多了節目內容,豐富了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全鄉電視覆蓋率達92%以上,普及率達65%。組合家具、沙發、寫字臺、大衣柜等大宗耐用家具,幾乎每家都有。截至2008年12月,則戎鄉完成財政收入96.75萬元。其中,國稅25萬元,占任務的100%;地稅60萬元,占任務的100%;耕地占用稅1190元;契稅1360元;行政事業性收費11.13萬元;其他收入完成3674.6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503.23元。年末大牲畜出欄2010頭(匹);生豬出欄4.04萬頭;山羊出欄270只;家禽出欄8.25萬羽。生產總值實現6300萬元,增長9%。

作者:125.39.173.*   發表時間:2010-11-06 19:22:52

[回復] 回復愚公刁大富

1991年12月21日,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到貴州遵義視察工作時,親切接見了則戎鄉黨委書記刁大富。聽了刁大富的匯報,江總書記充分肯定則戎鄉黨委政府率領廣大干群向貧困宣戰,與惡劣的生存環境抗爭,大搞坡改梯、地造田,荒山陡坡廣種經果林,向“山上建銀行,山下創糧倉”目標奮進等做法,他說:“則戎的路走對了,貴州要改變貧窮舊貌就必須走這條路。你要好好帶領群眾干,爭取早日實現你們的目標。”

作者:125.39.173.*   發表時間:2010-11-06 19:31:50

[回復] 回復愚公刁大富

羊腸山道變通途
興義市則戎鄉黨委原書記刁大富
來源: 黔西南日報 2008-12-17 十八版


  則戎人民得到上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關懷,發揚則戎精神,艱苦奮斗,改善生產生活條件,衣、食、住、行變化巨大,在我看來,單“行”就是一篇大文章。

  則戎鄉坐落萬峰林腹地,四面環山,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是敬南區下屬的一個公社。由于不通公路,群眾的生產生活物資全靠肩挑背馱,苦不堪言。則戎有個分銷店,布匹、鹽巴、煤油、火柴等群眾生活必需品,要通過兩條山路人力運輸。一條是敬南至則戎,20多里,負重翻山越嶺要走兩個多小時;另一條是從興(義)巴(結)公路旁的常家埡口到則戎,10里山路。小型日用品從敬南方向運來,大型物資如煤油等必經常家埡口。

  當時,分銷店駐地場壩大隊新場壩小隊的兩名社員黃榮剛和黃榮方,都是身強力壯的漢子,做事把穩。分銷店選中他倆專事“挑工”。他們從則戎分銷店挑起兩籮筐雞蛋或其他農副產品,送到敬南供銷社,再從敬南挑回工業品。有時山路因雨稀滑,他們用棕繩或稻草捆在鞋上防滑,一步一個腳印,丈量崎嶇的羊腸小道。從常家埡口運煤油到則戎也不輕松,煤油桶連油帶桶400多斤,用兩根木桿將煤油桶夾緊捆牢,木桿兩端各有兩人用肩扛著,像抬花轎那樣抬煤油桶。平路上,每人肩上100多斤;上陡坡時,前面兩人肩上擔子不算重,可肩上的肉被木桿往后扯得生痛,后面兩人幾乎承受了所有的重量,累得喘不過氣來。煤油桶抬到則戎,幾個人的衣服都被汗水浸濕,連褲腰帶都沒有干的!老百姓養頭肥豬想賣好價錢,也必須像抬煤油桶那樣,把肥豬抬到常家埡口或敬南。

  這是則戎人民沒有公路時的生活縮影,還有許許多多因交通不便造成的困難。后來,得到上級關懷,則戎人苦干加巧干,村組公路四通八達,客車貨車開到家門口,拉進運出不發愁,出門想乘車招手就是。今年夏天,常家埡口通則戎、敬南的公路已用水泥硬化,客車貨車跑起來平平穩穩,黃榮剛和黃榮方這樣的“挑工”早就失業啦!

  1991年,我因工作成績突出,受到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江澤民的親切接見,我向總書記匯報了則戎鄉黨委政府帶領全鄉干群在喀斯特地區戰天斗地,改善了生產條件提高了生活質量,鑄就了聞名省內外的則戎精神。總書記聽著高興,翹起拇指稱贊:“則戎的路走對了,貴州要改變貧窮舊貌就必須走這條路。你要好好帶領群眾干,爭取早日實現你們的目標。”我握著總書記的手保證:“一定不辜負您的厚望!”之后,我把總書記的鼓勵帶回則戎,和黨政一班人帶領群眾奮斗不止,到2000年全鄉在石旮旯中改地8000多畝、造田1000余畝,每畝田都建起水池保灌溉,則戎人民結束了“過年才能吃頓白米飯”的歷史。

  幾年后,我退休回家。接下來的幾屆黨委政府領導有方,比我們干得好,人民群眾的生活是芝麻開花節節高哇!前幾天,本村的幾個老人對我說:“現在,則戎人的生活比解放前地主過的日子好百倍!不信,你去調查,解放前的地主哪家有過電視機、電冰箱、電磁爐?哪個地主家門口通水泥路?哪個地主老爺出門招手就可以坐車?”

  (本報記者 黃貴華 整理)

作者:125.39.173.*   發表時間:2010-11-06 19:35:55

[回復] 回復愚公刁大富

標題: 石旮旯變米糧倉
發布時間: 2008-10-27 10:11:28
來源: 互聯網
摘要: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興義市則戎鄉曾被譽為“貴州沙石峪”,在改革開放三十年中,這里的各族群眾不斷與惡劣的生存環境抗爭,向貧困宣戰,向大山宣戰,歷經三次攻堅,用“猛攻千古石,細摳萬年土”的不屈精神,徹底改變了吃不飽穿不好的貧困狀況,昔日的山旮旯變成了如今的美好田園。
內容: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興義市則戎鄉曾被譽為“貴州沙石峪”,在改革開放三十年中,這里 的各族群眾不斷與惡劣的生存環境抗爭,向貧困宣戰,向大山宣戰,歷經三次攻堅,用“猛攻千古石,細摳萬年土”的不屈精神,徹底改變了吃不飽穿不好的貧困狀 況,昔日的山旮旯變成了如今的美好田園。
  
   位于興義市東南面的則戎鄉屬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生產生活條件極為惡劣。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前,則戎一直是貧困落后的代名詞。“我們這里以前的生產和生 存條件非常困難,一年種的糧食只夠半年吃,要想吃頓米飯,一年只有一次,那就是年夜飯。”回憶起以前的歲月,現年68歲,曾歷任則戎公社的黨支部書記、則 戎鄉黨委書記、因帶領群眾炸石造地成績顯著而于1991年受到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親切接見的刁大富感慨萬千。
  
   由于地處典型的喀斯特山區,缺水少土,則戎鄉6000多畝土地被400多座大山分割得七零八落,到處都是石旮旯地。“春種一大片,秋收幾籮筐”。一些村 民不堪忍受惡劣的生產生活環境,舉家外遷,另謀生路。然而更多的則戎人選擇了堅守,向大山發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攻堅戰。“根據我們當地的實際情況,要改變生 存環境,就要改善生產條件,因此,我們就組織群眾向大山開戰,炸石造地,向石旮旯要糧食。”刁大富介紹。
  
   隨著聲聲炮響,從1975年3月起,則戎人開始了改天換地的歷程。他們把珍貴的泥土從石縫里一鋤鋤、一撮撮掏出來,把一座座石峰、石柱和磐石炸碎,然后 砌成地基,再把泥土回填在上面,一塊塊平整的土地硬是由此而造成。則戎各族人民這種苦干實干的精神在貴州引起了強烈反響,則戎也被稱為“貴州沙石峪”。在 炸石頭造地中,涌現出了一大批像刁大富一樣的先進模范人物,其中曾經參加基本農田專業隊,被表彰為“貴州省新長征青年突擊手”的李仕琴,就被人們親切地稱 為“千錘姑娘”。李仕琴回憶道:“我還是姑娘的時候干勁足,八磅重的大錘,一口氣可以打上千把錘,所以大家開玩笑,就喊我“千錘姑娘”。正是因為則戎人有 了這種堅韌不拔、頑強拼搏的精神,僅僅兩年的時間,則戎人就炸石造地1051畝,基本解決了吃飯問題。
  
   通過炸石造地,廣大群眾的吃飯問題基本解決了,這個時候千百年來只種包谷的則戎人又打起了種水稻的主意,并發起了第二次攻堅戰——蓄水改田,把造出來的 地變成田。而此時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落實,則戎人炸石造地、蓄水改田的熱情越發高漲,他們在地邊修起一個個水池,將改出來的平地變成了一畝畝良田。 到1991年,則戎人建造了3400多畝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原來只產包谷的石旮旯里也產出了白花花的稻米。家住則戎鄉枇杷村的刁光明一家就建 造了5畝這樣的良田。據刁光明介紹,他家造的田種一年吃五年都吃不完,多余的還可以拿去賣。
  
  通過第一輪和第二輪的攻堅,則戎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基本有了改善,實現了路通、水通、電通,但大家還是不滿足,還想把日子過得更好,所以又開始了向大山要錢——他們搶抓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機遇,再一次向大山發起了新的攻堅戰。
  
   和第一輪第二輪的攻堅相比,則戎人向大山發起的第三次攻堅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更加注重科學性和系統性,提出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協調發展 的目標。退耕還林,綠化山頭;在山腰種植花椒、金銀花、石斛等經濟作物;在山下推廣良種良法種植。同時打通每個村組通往山外的經濟路。如今走進則戎鄉,昔 日的山旮旯已經變成了美好田園。
  
   數據顯示,三十年來,則戎共新增耕地2800畝,建成水池水窖5636口,實施地變田3235畝。人均占有糧食由上世紀七十年代的不足100公斤上升到 370公斤,90%以上的人家一年四季都吃上了大米。70%以上的農戶實現了戶均擁有一口小水窖、一個水澆池、一畝良田、一口沼氣池。農民人均純收入由上 世紀七十年代的350元上升到2007年的2297元。

   則戎鄉黨委書記黃莉說:“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則戎收獲的不僅僅是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更重要的是在戰天斗地的歷程中創立并宏揚了自力更生、艱苦奮 斗、改天換地、自強不息的“則戎精神”。今后則戎的發展,將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繼續弘揚則戎精神,走經濟發展、生態文明、社會和諧的發展之路,讓則戎這 個老典型煥發出新的活力。”HFC興義之窗(黔西南綜合信息門戶,金州人民網上家園)HFC興義之窗(黔西南綜合信息門戶,金州人民網上家園)HFC興義之窗(黔西南綜合信息門戶,金州人民網上家園)HFC興義之窗(黔西南綜合信息門戶,金州人民網上家園)HFC興義之窗(黔西南綜合信息門戶,金州人民網上家園)HFC興義之窗(黔西南綜合信息門戶,金州人民網上家園)HFC興義之窗(黔西南綜合信息門戶,金州人民網上家園)HFC興義之窗(黔西南綜合信息門戶,金州人民網上家園)HFC興義之窗(黔西南綜合信息門戶,金州人民網上家園)HFC興義之窗(黔西南綜合信息門戶,金州人民網上家園)HFC興義之窗(黔西南綜合信息門戶,金州人民網上家園)HFC興義之窗(黔西南綜合信息門戶,金州人民網上家園)HFC興義之窗(黔西南綜合信息門戶,金州人民網上家園)HFC興義之窗(黔西南綜合信息門戶,金州人民網上家園)HFC興義之窗(黔西南綜合信息門戶,金州人民網上家園)HFC興義之窗(黔西南綜合信息門戶,金州人民網上家園)

作者:125.39.173.*   發表時間:2010-11-20 15:42:01

 
發表回復:
標題:
 
內容:
粗體 斜體 下劃線 插入超鏈接 插入圖片
  您目前尚未登錄,立即 登錄 | 免費注冊
 
 
驗證碼: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