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225734次
3人
6個
70個
704人
80部
http://www.docin.com/p-45503012.htmlhttp://www.docin.com/abb233艾姓源流和現狀研究(第七稿)由艾東堯先生撰寫大家可以任意下載無病毒,共有149頁內容全面詳細,供大家修改有建議再告知艾東堯先生。艾東堯 <ady121@163.com>
作者:艾氏 回復:26 發表時間:2010-03-10 09:11:11
艾姓源流和現狀研究(第七稿)湖南省永州竹溪艾氏第廿二世孫中國科學院沈陽計算技術研究所艾東堯編撰前 言 3一、艾姓的名義和圖騰 9二、艾姓的起源 9三、艾姓人口的增長和分布情況 141、遠古、上古和中古時期 142、北宋末期(1102年) 153、明朝末期(1626年) 154、當代(2006年調查統計數字) 155、當今艾姓各宗族大致人口數 16四、艾姓人口的遷徙情況 231、艾姓人口的宏觀遷徙情形 232、艾姓人口的微觀遷徙情況 24五、艾姓的傳統文化 401、郡望 402、堂號 413、楹聯 424、家譜 425、字輩 46六、艾姓歷代先賢和當代名人 541、歷代先賢 542、當代名人 733、文學、美術、醫學、軍事4個領域古今名人 794、其他當代名人 80七、注釋 87八、附錄 119附錄1 相關的歷代官職、勛階、爵位名稱及其品級 119附錄2 汝艾輔佐少康復興家國 125附錄3 “受<左傳>而擢甲科”典故 126附錄4 艾子巧止誅九族 127附錄5 赴各地實地調研提綱 128附錄6 艾姓的遷徙 131附錄7 關于猶太人中的艾姓 132附錄8 我國各歷史時期移民情況 133附錄9 《兩大刺客》摘錄 139附錄10 遼寧鳳城縣艾姓考證 142附錄11 我國各歷史時期人口數 143九、主要參考資料: 147作者簡介: 149艾姓源流和現狀研究(第六稿)前 言我于2005年10月至2006年10月主持編修《竹溪艾氏族譜(二修)》期間,不僅學習和鉆研了譜牒學,而且對姓氏學也產生了興趣,尤其想弄清楚湖南永州竹溪艾氏的源流。當時囿于姓氏學知識的匱乏,加上還在從事ISO 9000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工作,沒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從事這方面的研究,只好暫時作罷。2007年底,年屆ISO 9000質量管理體系審核員的最高時限,結束了ISO 9000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工作,對艾姓源流和現狀的研究課題從此可以提上實施日程了。2008年3月初,我到沈陽市北方圖書城瀏覽姓氏學方面的書籍,袁義達主編、2007年11月出版的《中國姓氏?三百大姓》立即吸引了我的眼球。我急切地想了解在宋朝編纂出版的《百家姓》中排在第334位的艾姓是否名列當今三百大姓之中。在第三冊中查到了名列第215位的艾姓,令我大喜過望。我一口氣讀完了關于艾姓的全部內容,并將其抄錄下來,拿回家作進一步研究。通過學習和研究,對艾姓的起源、發展、現狀、分布、遷徙、傳統文化、歷代先賢和當代名人等等,有了初步了解,并從中悟出了對艾姓源流進行更深入研究的途徑和方法,受益匪淺。但由于該書對艾姓的介紹過于簡明扼要,我對有些老問題仍不甚了了,并產生了一些亟待弄清的新問題,從而激發了我對艾姓源流進行更深入研究的欲望和熱情。帶著各種問題,我于2008年3月初至5月初,到遼寧省圖書館和沈陽市圖書館查閱了《中國姓氏辭典》等6部姓氏書籍、《中國人名大辭典》等十多部名人辭典、《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等4部地名辭典、《中國歷代官制大辭典》等7部官制辭典及各種與姓氏學有關的、能查到的所有資料。為了搜集艾姓歷代先賢,查閱了《二十五史紀傳人名索引》等7部史書人名索引資料。為了弄清從人名索引資料中查到的歷代艾氏先賢們的生平事跡,查閱了《資治通鑒》、《晉書》、《魏書》、《舊五代史》、《宋史》、《明史》、《明實錄類纂?人物傳記卷》和《清史》等史書的有關部份以及其他相關典籍。凡有關艾姓源流和先賢的內容,均作了詳細摘錄。在查閱、綜合和研究艾姓源流過程中,發現不少書籍對艾姓的起源、遷徙和先賢等方面的介紹很不全面,如各部姓氏書籍介紹艾氏起源時,多為3—4支,遺漏了幾支重要的艾姓起源;又如在所有姓氏書籍中基本上見不到關于艾姓人口遷徙情形的介紹;再如《中國歷史人物辭典》僅僅收入了2位艾氏名人,遺漏了大量艾氏先賢。更令人遺憾的是,不少資料關于艾姓的起源等內容有重大錯誤,如《遼沈晚報》2007年2月25日介紹艾氏時,說艾氏“出自于夏后氏,禹王之后,以祖字為氏。”經查證,到目前已知的十多支艾氏起源中,沒有任何一支艾氏出自于禹王之后。又如《姓氏詞典》稱“北魏去斤氏、俟斤氏改為艾姓”;《中國姓氏辭典》稱“北魏鮮卑族復姓艾斤氏改為單姓艾氏”。經查閱《魏書?官氏志》,北魏鮮卑族118個姓氏(宇文氏和慕容氏除外)中根本就沒有俟斤氏和艾斤氏,何來北魏俟斤氏和艾斤氏改為艾姓一說?!再如,有的資料將云南鄧川州明代賢儒艾自修說成是河南鄧州人,一字之差,差之數千里。四如,《中國姓氏辭典》將“受<左傳>而擢甲科”典故的主人公山東艾穎寫成浙江艾預,實屬“張冠李戴”。諸如此類,不一一列舉。后來在查閱幾部《艾氏族譜》時也發現了一些錯誤之處。主要錯誤有:一是年號錯誤,如唐元和年號到元和庚子(公元820年)止,公元821年(辛丑)應是長慶元年,卻寫成元和辛丑。二是年份錯誤,如宋朝慶元辛未,查《中西年譜》,宋朝慶元年號中根本沒有辛未年。三是母子年齡相差55歲以上,不符合生理規律。四是所取得的功名或所任官職名稱與相關史料或史實不符。究其原因,一是筆誤或印刷錯誤;二是重嫡輕庶,副配或繼配所生子女寫為原配所生;三是對年號、年份、功名或職務等的記錄有誤或口口相傳過程中以訛傳訛;四是用當朝官職名稱替換前朝相當官職名稱時出現差錯;五是可能不清楚也可能有意將歲進士(即貢生的別稱)說成進士;六是虛榮心驅使,為提高本宗族的社會地位,自封幾位先輩為進士甚至大官等等。更為嚴重的錯誤是,一些宗族將本宗族的源流弄混淆了,將別的宗族的歷史名人列為本宗族的祖先,或者將別的宗族的后裔納入本宗族族眾之中。究其原因,主要是譜序作者秉承“天下艾姓是一家”的理念,不大清楚艾姓屬于同姓多源姓氏的現實,加上以歷史名人提高本宗族社會地位的虛榮心驅使,便將自己所知的艾姓歷史名人都列入本宗族祖先之中。由于他們不完全了解這些名人的生平及某些同一宗族名人之間的確切世次關系,他們這樣做的結果,往往將外宗族歷史名人的世次弄得混亂不堪,或者將一些典故弄錯了,往往造成“張冠李戴”。至于有的譜序作者將本宗族始祖說成是一省乃至全國艾姓之始祖,或者說本宗族或本地艾姓人口之多為全國之最,不免有坐井觀天之嫌了。為了正本清源,還艾姓源流以本來面目,我根據以往所積累的艾姓信息和本次掌握的艾姓資料進行綜合、整理、分析和研究,于5月初撰寫成《艾姓源流和現狀綜述(草稿)》(約13000字);隨著獲得的信息越來越多,《艾姓源流和現狀綜述》常經補充和修改。在寫作和修改過程中,對以往介紹艾姓源流的有關資料(包括各艾氏宗族的族譜)的錯誤之處或相互抵牾的地方,主要依據史書,經過多方印證和辨析,凡我認為有把握之處,在本文中均予以訂正;一些存疑處,因無從考證,只好保留原議,或者避而不提;一些艾姓先賢,只知其名及功名或某一任官職,生平事跡很不全面,因遼寧省圖書館和沈陽市圖書館沒有相關資料,他們的詳細生平事跡尙無從查證,只好先將其姓名和已知的功名或某一任官職列出,不詳盡處留待日后有機會時作進一步研究,并及時補充他們的生平事跡。寄希望于這些先賢的后裔提供他們的詳細生平事跡,以彰顯這些先賢們所建立的功業。為了進一步弄清艾姓的源流和更多先賢的事跡,我于2008年5月中旬專程赴北京,到國家圖書館查閱與艾氏有關而遼寧省圖書館和沈陽市圖書館所沒有的歷史資料。共查閱了《姓氏考略》等5部姓氏書籍、《至順鎮江志》等10部記載了艾姓先賢生平事跡的地方志或民間典籍,對艾姓的起源又有了新的認識,并更詳細地掌握了14位艾姓先賢的生平事跡。根據新掌握的歷史資料,對《艾姓源流和現狀綜述(草稿)》進行了認真修改,訂正錯誤,補充遺漏,刪除冗余,于5月20日完成了《艾姓源流和現狀綜述(第一稿)》(約18000字)。爾后又進行了適當補充和潤色,于6月20日完成了《艾姓源流和現狀綜述(第二稿)》(約20000字)。但這是依據史料寫成的綜述性文章,尙缺乏足夠的實證材料加以佐證,而且,雖然名曰《艾姓源流和現狀綜述》,實際上僅是艾姓源流綜述,涉及艾姓現狀的內容很少。為了搜集源流實證材料和現狀情況,我向艾姓名人比較多的十余個市縣的地方志辦公室發信求助,請他們介紹本地艾姓情況和名人,并幫助尋找當地的艾姓宗親。感謝江西撫州市地方志辦公室范茂芝主任和江西東鄉縣、修水縣、陜西米脂縣地方志辦公室各位同志的幫助,分別為我找到了東鄉艾順才、修水艾德彬和艾軍、米脂艾有為等宗親。根據修水征村艾軍來信提供的信息和米脂有為寄來的《陜北米脂艾氏宗族史略》,我對《艾姓源流和現狀綜述(第二稿)》又進行了修改和補充,于9月1日完成了《艾姓源流和現狀綜述(第三稿)》(約25000字)。為了搜集更多的關于艾姓源流的實證材料、艾姓名人及其事跡和各宗族現狀情況,特別是想弄清楚湖南永州竹溪艾氏與江西東鄉艾氏的淵源關系,受江西省東鄉縣順才和修水縣德彬的邀請,我于2008年10月10日—16日赴江西進行實地調研。認真地查閱了東鄉段墟艾家《禮洞艾氏宗譜》和修水征村《艾氏宗譜》,基本上弄清了東鄉禮洞和修水征村及其祖籍地浙江金華兩支艾氏宗族的來龍去脈,并通過修水征村艾氏宗族于明崇禎4年(公元1631年)修成的《艾氏宗譜(四修)》轉載的《艾氏原始》一文,順便弄清了江西永豐一都滑石灘艾氏宗族自唐朝中期至明朝晚期(約公元732—1591年)的概況;通過東鄉段墟艾家《禮洞艾氏宗譜》和修水征村《艾氏宗譜》及其轉載的《艾氏原始》,新搜集到40多位艾氏先賢,并充實了此前已知的某些先賢的事跡;查明了湖南永州竹溪艾氏始遷祖癸二(號北辰,印澄清)公的祖籍是江西省撫州臨川縣(今東鄉縣)禮洞,南京只是其原籍,非常圓滿地實現了預定調研目標,令我興奮不已。在修水縣調研期間,在德彬和艾軍陪同下,還到修水縣渣津鎮拜訪和請教了《渣津鎮志》和《古艾尋蹤》的主編熊耐久先生。熊先生從事修水龍崗坪古艾研究已有多年,有較高的造詣。熊先生引用大量史料和實例,認定商朝時期在修水流域(包括銅鼓、修水、武寧和永修等縣)封建了艾侯國,都城為渣津鎮龍崗坪;春秋時(公元前504年),以艾侯國都城龍崗坪為中心的地域即今修水縣境改稱艾邑,秦漢時在此設置艾縣,直到隋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廢除艾縣,并入建昌縣,在長達近2000年間,此地域一直以艾為名,說明以修水縣為中心的修水流域有大量艾姓人口居住,是艾氏的一個重要發祥地。根據在這次調研中獲得的豐富資料和信息,決定對《艾姓源流和現狀綜述(第三稿)》從結構到內容進行較大的調整和修改,一是增加40多位先賢名錄及其生平事跡,補充某些先賢的生平事跡;二是將起源于修水龍崗坪的這支艾氏宗族的始祖由春秋吳公子慶忌改為商朝艾侯;三是對艾姓人口的遷徙情形加重筆墨,以便為各地艾姓宗族提供追根溯源的線索,進而使他們弄清本支艾氏宗族的源流。為此,將原文“三、艾姓人口的增長、分布與遷徙”一分為二,分為“三、艾姓人口的增長和分布情況”和“四、艾姓人口的遷徙情形”;四是在“五、艾姓傳統文化”一節中增加“5、字輩”,以便于各宗族的外遷后裔通過字輩認祖歸宗,并在“4、族譜”中簡單介紹各宗族族譜編修情況;五是針對有關問題寫幾篇專論性的文章作為注釋或附錄,如《江西修水龍崗坪是艾氏的重要發祥地》(含“山東泰安、萊蕪、沂源一帶是艾氏的又一重要發祥地”)、《“東鄉堂”指引我追根溯源,弄清了湖南永州竹溪艾氏的源流》、《誰是“受<左傳>而擢甲科”者》、《汝艾輔佐少康復興家國》和《〈艾氏原始〉考證》等,供讀者參考。在各節中,注重增加各宗族的現狀情況,并用各宗族的源流來證實艾姓中某一支的起源和發展。于2008年11月30日完成了《艾姓源流和現狀綜述(第四稿)》(約40000字),并將此稿先后發送給江西東鄉、修水、武寧、永修、吉安、湖南永州、平江、陜西米脂、重慶大足等地艾姓宗親,征求他們對本文的修改意見。基于到修水和東鄉實地調研的收獲和體會,于11月初又做出了一項決定:給凡出過艾氏名人和與艾氏有關的市縣地方志辦公室及艾氏宗親發函調研。先后共發出一百多封信函。陸續收到了江西省武寧縣施儀、永修振云、湖南省平江縣奇志和隆輝、重慶市大足縣顯文和四川內江市才安、江西省吉安市新東、湖南永州零陵區仲邦、河南商城縣金山、湖南邵陽縣順東等宗親的回應;河南洛陽、江西金溪、貴州麻江、甘肅通渭、江蘇高郵和金壇、云南洱源、湖北江陵、重慶大足、上海浦東等市縣地方志辦公室也發來了信息。根據各地地方志辦公室和艾氏宗親提供的新信息,隨時對本文進行修改和充實。到2009年2月22日,本文已達60000字。受江西省吉安市外僑辦主任艾新東和東鄉縣老干部活動中心主任艾順才的邀請,我于2009年4月15—24日二赴江西調研,先后到吉水縣、永豐縣、泰和縣、東鄉縣、進賢縣和新建縣,按照調研提綱,或查閱縣志,或查閱各宗族族譜,不僅弄清了幾個縈繞在腦海中多時的疑問,查清了幾位先賢的生平事跡,而且又搜集到19位先賢名錄和事跡,還基本上弄清了4支艾氏宗族的源流。在順才、振邦和益群等10多名東鄉宗親的陪同下,于4月22日到石羊市祭掃了東鄉艾氏始祖宰(行九,字希周,號滄洲)公陵墓,實現了我多時的夙愿。所到之處,受到了艾氏宗親的熱烈歡迎和大力支持。每當我遇到困難時,他們急我所急,鼎力相助,一一化解;每當我解決了一個疑難或有了新的發現時,他們與我共同分享快樂。雖然還有一些問題沒有徹底解決,如還沒有在東鄉和進賢艾氏族譜中查到湖南永州竹溪艾氏始遷祖癸二公的名字,也沒能在吉安找到千六公的后裔,但是又發現了兩支遷南京的東鄉艾氏后裔,增加了徹底弄清永州竹溪艾氏源流的可能性;又如在族譜世系錄中也沒有查到10多名東鄉艾氏先賢的詳細生平事跡,但是同順才等宗親想出了不埋沒這些先賢功業的辦法。總的說來,基本上實現了本次調研的預期目標,不虛此行。根據本次調研中所獲得的信息,又對本文進行了補充和修改,于4月30日完成了《艾氏源流和現狀綜述(第五稿)》,達74000多字。本文原名《艾姓源流和現狀綜述》,于2009年6月15日改為《艾姓源流和現狀研究》。所謂“綜述”,意為綜合敘述,沒有探討和研究之意。而事實上,我對艾姓的起源、發展、遷徙、傳統文化、歷代先賢和當代名人事跡、與艾姓有關的多個地名、歷史事件及典故等等,不僅僅是查閱了大量資料,進行綜合整理后加以“綜合敘述”,而且在綜合整理的基礎上進行了較深入的探討和研究,本著尊重歷史、去偽存真的原則,大膽地指出了一些姓氏書籍和資料中的錯誤之處,補充了各部姓氏書籍和與艾姓相關的資料中所沒有的內容,使艾姓源流的表述更加接近歷史事實,使艾姓現狀的介紹更加符合實際情況。故覺得《艾姓源流和現狀研究》能較確切地反映一年多來的工作實際。為了更快捷地從電子網絡上獲取各地艾氏宗族的源流和現狀信息,并及時與宗親們交流和探討,于5月初學會了上網查詢信息和發送郵件。從5月初至9月4日,據不完全統計,先后發出聯系函118件,收到回函34件;應部份宗親要求,發出《艾姓源流和現狀綜述/研究》30次。從宗親們在網上發表的資料和回函中,獲取了不少關于艾姓源流信息及各支艾氏宗族的源流和現狀信息,尤為可喜的是,一是與回族艾氏宗親德捷建立了聯系,二是找到了春秋吳公子慶忌的后裔,三是找到了4支湖南永州竹溪艾氏的外遷后裔,五是找到了滿族、蒙古族和土家族艾姓。美中不足的是,一些宗親在網上公布的電子郵箱或qq號是無效地址,以致無法與他們取得聯系;三分之二的宗親至今未予回函;一些宗親雖回了函,但沒有提供有用信息;少數宗親基于保密原因,不大愿意提供本宗族的相關信息。我盡最大努力搜集各宗族的相關信息,盡量在《艾氏源流和現狀研究》中全面地反映艾姓源流和現狀。但是,本人不勉強任何宗親為我提供本宗族的信息,完全出自各宗族自愿。如果拙作沒有反映出某些宗族的情況,也請這些宗族的宗親們知情見諒。2009年7月22日,我國長江流域觀測到了四百年一遇的壯麗的日全食景觀。巧合的是,《艾姓源流和現狀研究(第五稿)》在這一天首次超過10萬字。到9月29日,篇幅達125000字。為了解決幾個疑難問題和了解更多信息,于2009年10月13日啟程赴南京、上海、重慶、湖南等地調研,歷時42天,途經南京、鎮江、常州;上海;河南商城縣、潢川縣、光山縣;湖北紅安縣、浠水縣、武漢江夏區(原紙坊縣);四川達縣、瀘縣;重慶大足縣;廣西桂林;湖南邵陽縣、零陵氏、冷水灘區,共8個省市、17個市縣區,查閱了《鎮江志》、《至順鎮江志》、《金壇縣志》3部志書和上海川沙、河南商城、湖北紅安、浠水、武漢江夏區山坡鄉、四川達縣景市鎮、瀘縣立石鎮、重慶大足縣、湖南邵陽縣、永州零陵區馬回村和冷水灘區竹溪等地共13個宗族的族譜。這次調研收獲頗豐,基本上澄清了瀘縣立石鎮《艾氏族譜?科第錄》和《艾氏族譜?仕宦錄》中存在的不實問題;又找到了幾支艾氏宗族,如重慶大足一支慶忌公的后裔;基本上查清了湖南永州竹溪艾氏外遷后裔—四川達縣艾氏宗族的源流;又查到了7位歷史先賢和當代名人;與此同時,發現了幾個值得探討和澄清的問題,如上海川沙艾氏宗族不僅認定本宗族是猶太人后裔,而且宣稱整個艾氏出自猶太,都是猶太人后裔。顯然這是大多數艾氏宗親所不能接受的觀點,本人也不敢茍同,決定寫一篇專論性文章討論這個問題(詳見注27:《艾氏并非出自猶太人》)。于2009年11月25日起修改《艾姓源流和現狀研究(第五稿)》,除了根據這次調研獲取的新信息增添新的內容外,還對“當今艾姓各宗族大致人口數”、“艾姓人口微觀遷徙情形”和“字輩”三節的結構進行了調整,由原來的隨意排列改為按省歸納和排列。12月22日基本完成了《艾姓源流和現狀研究(第六稿)》,篇幅達145000多字。自2009年12月23日起,重點對“注釋”進行修改,一是對一些尚不大明晰的歷史事件、與各支艾氏起源相關的歷史人物等進行更深入的研究,盡量搞清各支艾氏始祖經歷的各個歷史事件所發生的時間和地點以及與相關歷史人物的關系;二是對篇幅過長的注釋進行結構性調整,化整為零,按事件或人物分成若干個子注釋,使得文章層次更分明,條理更清晰,以便于閱讀和記憶。于2010年2月8日基本完成了《艾姓源流和現狀研究(第七稿)》,篇幅達158000多字。在寫作和修改過程中,我深深地體會到,文章無止境,大至文章結構和立論,中及形式邏輯和前后呼應,小到遣詞造句乃至標點符號,均需反復推敲,仔細斟酌。幾乎每次認真審閱中,都會或多或少地找出一些不足之處,一經作出適當修改后,文章的質量就會有所提高,一股快意便不覺涌上心頭;而若一旦解決了一個百思不得其解的疑難,獲得了重大突破,一種莫名的成就感頓時令人心曠神怡。通過近兩年來的研究實踐,不僅僅使我深深地體會到文章無止境,而且使我深深地體會到,對某些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等的研究,更是無止境。歷史資料對某一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的描述往往極其簡明扼要,看似只言片語,其實在這些只言片語中隱含著豐富的內涵。只有認真思考,反復查證,才能從中獲取有價值的東西。通過查閱資料和考證,解決了一個老問題,往往隨之產生新的問題。通過查閱A資料糾正了B資料的某個老錯誤,往往A資料可能又帶來了一個新錯誤。不同資料可能選取了同一歷史事件或同一歷史人物的不同側面,乍看起來,似有聯系,又似有矛盾。例如,A資料可能選取了某歷史人物去國隱居、隱姓埋名或更姓改名前的名字和活動,而B資料可能選取了同一歷史人物去國隱居、隱姓埋名或更姓改名后的名字和活動,一時很難看出它們之間的聯系。如果只是孤立地將這一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的這些不同側面羅列在一起,往往難以看清他們的本來面目。如果采用邏輯思維方式,發揮豐富的想象力,將這一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的這些不同側面聯系起來,加以綜合分析,他們的本來面目可能會比較清晰地顯現在你的眼前。一些令你百思不得其解、看似“山窮水盡疑無路”的難題,“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前景卻又立即展現在你的面前。研究越深入,越來越認識到不能迷信任何書本,即使是司馬遷的《史記》也有諸多脫漏或錯訛,需要查閱《史記志疑》加以補正。所以,每當發現新的問題,就要尋求解決的辦法。從某種意義上說,研究過程就是不斷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不怕發現問題,就怕發現不了問題;只要發現了問題,總有解決問題的辦法。研究的樂趣就在于不斷尋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和途徑,將一個又一個問題予以解決,取得一個又一個研究成果。發現的問題越多,解決的問題就會越多,研究就會越深入,艾姓源流就會越來越接近于歷史的真實。
作者:艾氏 發表時間:2010-03-12 14:50:05
俗話說,“隔行如隔山”。本人學的是理工,干的也是理工,60歲以前很少涉獵文史,而今從事艾姓源流研究,實在是勉為其難,謬誤在所難免。水有源,木有本,中華民族歷來尊崇自己的祖宗。我之所以勉為其難地從事艾姓源流研究,直接目的就是為了追根溯源,搞清本宗族—湖南永州竹溪艾氏的源流,認祖歸宗,并讓更多的艾氏宗族也能搞清本宗族的源流,認祖歸宗。我將這篇拙作送艾姓有關人士審閱,請他們給予斧正。企盼更多的艾姓有心之人和有識之士對本文加以校勘,訂正錯誤,補充遺漏,充實各地艾姓的實際內容。我愿與艾姓志同道合者共同努力,使該文成為一篇迄今為止內容最全面、最翔實、最準確、最符合實際的艾姓源流和現狀文章,以便上對得起艾氏列祖列宗,下無愧于子孫后代,并用以激勵艾姓后輩繼承和發揚先賢們剛正不阿的品德、勇于進取的精神、廉正愛民的情懷、孝悌耕讀勤儉的家風和令后人景仰的功業,從而呈現出長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藍勝于藍的嶄新局面,涌現出更多的國家棟梁之材,在為國家做出貢獻的同時,光耀艾氏門楣。這是我勉為其難地從事艾姓源流研究的最根本目的。本文中涉及的夏、商、西周年代大多參考張習孔著《中國歷史大事編年》,也有參考柏楊著《中國歷史年表》和沈長云著《中國歷史·先秦史》之處,因而在有系統而準確的紀年—公元前841年之前,對同一歷史事件在不同地方的時間表述難免有互相抵牾之處。特此說明。(詳見注27)一、艾姓的名義和圖騰艾,即艾蒿,又名冰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在古代,艾蒿遍布于原野,與莊稼爭地,必須刈除。于是人們發明了刈除艾蒿的鐮刀,這種鐮刀也稱為艾或艾刀。發明艾刀的氏族稱為艾氏。艾既是雜草,也是一味草藥和驅蟲藥。五月端午節時,人們用艾作虎,或剪綵為虎,粘上艾葉,戴以辟邪;有的直接將艾蒿掛在門框上,用以辟邪。全國各地皆產艾,尤以河南湯陰的北艾、浙江四明(今寧波市)的海艾、湖北蘄春的蘄艾最為著名。這些地方應是古代艾氏族人居住之地,并成為艾氏最早的發祥地之一。艾氏以艾蒿作為原始圖騰和族徽。二、艾姓的起源艾氏在遠古(商朝之前)和上古時期(多指商、周、春秋戰國、秦、漢這個時期,即公元前1562—公元220年近1800年間)罕見,中古時期(多指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這個時期,即公元221—959年700多年間)仍不多,近古時期(指宋、元、明至清后期,即公元960—1840年近900年間)和近當代多起來。艾姓不僅是同姓多源的姓氏,而且是以漢族為主體的多個民族融合體。綜合各部姓氏辭典、有關史書、典籍和各支艾氏宗族族譜的記載以及艾氏宗親們在電子網絡上發表的文章和云南洱源縣縣志辦提供的信息,艾姓起源主要有以下幾支(以時間先后為序):1、遠古時期發明艾刀的氏族,以艾為氏。北艾、蘄艾和海艾的主要產 地河南湯陰、湖北蘄春(今浠水縣)和浙江四明(今寧波)等地當是遠古艾氏的發祥地。這僅僅是泛泛而論,不知起源于何時,不知具體的始祖名,也不知這幾支艾氏的后裔何在。據推斷,河南湯陰艾氏宗族是存在的,商朝武丁帝的一支侯爵后裔封于艾國(故地在今河南湯陰縣)就是有力證明。當時,河南湯陰地區因居住著眾多的艾氏族眾而名艾城/艾邑,侯爵的方國以地名艾為國名,稱之為艾國。春秋時屬衛國,名艾城。后來成為艾氏郡望的河南汝南郡的艾氏宗族和以江西修水艾侯國艾侯為族長(首領)的艾氏宗族可能是河南湯陰艾氏宗族的后裔。(詳見起源4及注2)2、輔佐夏朝(公元前2033—1562年)少康帝(報仇雪恨、復興家國的第八任夏帝,約于公元前1868—1848年在位)中興夏朝的功臣和大臣汝艾(或女艾),其孫以王父名艾為氏;另一說是因汝艾功高,少康帝賜姓艾。若按少康帝賜姓艾算,則這支艾氏已有約3880年的歷史;若按其孫以王父名為氏算起,則這支艾氏也有約3850年的歷史。(詳見注1-3、附錄2)3、商朝(公元前1562—1066年)武丁帝46年(即約公元前1225年)前后,武丁帝在江西修水流域封建艾侯國,艾侯國的歷史有3235年。以第一任艾侯為族長的修水艾氏宗族可能來自以汝艾為始祖的艾氏宗族或更早的河南湯陰艾氏宗族或湖北蘄春艾氏宗族,因而其歷史當在3850年以上。按照編修族譜的小宗之法,修水艾氏宗族以第一任艾侯為始祖,其歷史約有3235年。(詳見注2)4、商朝武丁帝(約于公元前1271—1213年在位59年,商朝中后期“中興”君主)的一支侯爵后裔封于艾國(故地在今河南湯陰縣)。周武王滅商時(約公元前1066年),艾侯被俘,艾國遂滅。艾侯的子孫以故國名“艾”為氏。該支艾氏的歷史約有3070年。 (詳見《中國姓氏?三百大姓》、注3、《輿地指掌圖》)5、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齊景公(公元前547—公元前490年在位58年)的大夫裔款,其食邑為艾陵(故地在今山東萊蕪市東南,一說在今泰安市東南,又一說在山東沂源縣西南),以食邑地名艾為氏,取名艾孔。另一說是,季梁于公元前537年自魯國隱于齊國艾陵,以隱居地名為氏,以原姓為名,取名艾孔。經考證,裔款于公元前521年已是齊國大夫。所以該支艾氏的歷史至少有2530年。(詳見注4)6、春秋吳王僚(公元前515年被歷史上著名的四大剌客之一的專諸刺殺)之子慶忌于公元前515年出居艾城(一說是吳國的艾邑—今江西修水縣,一說是衛國艾城,可能是今河南湯陰縣),其子孫中的一支以其出居地名艾為氏。該支艾氏的歷史有2525年左右。(詳見《中國姓氏?三百大姓》、湖南邵陽縣《艾氏族譜》、注5)7、某些少數民族姓氏改為艾姓:7.1、北魏鮮卑族去斤氏于公元496年改為艾姓,該支艾姓的歷史有1515年。(詳見《魏書?官氏志》8/113/3013、注6)7.2、留居中國的外國人,如北宋中期(1050年前后)來華經商、后定居國都汴梁(今開封)的猶太人、明清來華的意大利天主教傳教士中,其中文名也有以艾為姓的。(詳見附錄7)7.3、回鶻族(今維吾爾族)愛里八都魯于南宋嘉熙四年(公元1240年)率部歸順宋朝,并改愛姓為艾姓,取名艾忠孝。該支艾姓的歷史有770年。(詳見《宋史》35/412/12377、注7)7.4、回族中的艾姓主要來自經名(即回族人名字)首音,如歸附清朝的回族人艾布巴克,其后裔以艾為姓。最早的回族艾姓來自西亞穆斯林商人,為唐朝時8大外來姓氏之一。回族艾姓主要分布于河南、河北、甘肅、寧夏及江蘇等地。(見《艾培煥網吧》中之《姓氏起源》、電子網絡文章《回族姓氏由來》)7.5、滿族愛新覺羅氏、西林覺羅氏、愛義氏、愛渾氏有改為艾姓者;西林覺羅·.艾必達的第8世孫約于1870年前后以始遷祖名字中的第一字艾為姓氏。遼寧鳳城縣、本溪市等地有滿族艾姓人口。(詳見附錄10)7.6、云南洱源縣彝族絞姓于公元1872—1873年改為愛姓,后來演繹為艾姓。(詳見注8)7.7、蒙古族艾姓源于蒙古族“艾日尹古特”姓氏的第一字,《蒙古秘史》作“阿亦里兀惕”。12世紀末13世紀初,艾日尹古特服屬蒙古之前,分布于呼倫貝爾一帶,系塔塔兒六部之一,與從事奶食品職業有直接關系。清朝末年,從鄂爾多斯移居于九原區范圍哈業胡同、全巴圖和哈林格爾等地,直到現在。(詳見電子網絡文章《蒙古艾姓淵源》)清康熙26年(公元1687年),清政府調派北京部分蒙古八旗兵及其家屬一起到盛京(沈陽)地區駐防,一支駐防鳳城正藍旗,其中的咕嚕噶門哈拉氏譯為艾姓,這支正藍旗蒙古艾姓后裔現居住在鳳城縣藍旗三家子和楊木雙廟子等村。(詳見電子網絡文章《遼寧蒙古風采》、《鳳城蒙古正藍旗艾氏族譜》)7.8、土家族有艾姓,其源流和現狀待查。7.9、清朝以后的某些少數民族,尤其是南方的一些少數民族中的艾姓多來自于漢族,如湖南省江華瑤族自治縣白芒營鎮箭山村艾姓現為瑤族,其始遷祖明所公(生于公元1685年前后)系湖南省永州竹溪艾氏第14代裔孫,漢族。全國各地不少少數民族自治縣都有漢族改為當地少數民族的類似情況,如遼寧桓仁縣有漢族改為滿族者,其原因心照不宣。上述各支艾姓起源中,各部姓氏書籍公認的有3支:夏朝汝艾、春秋艾孔和北魏鮮卑族去斤氏改為艾氏,其余各支艾氏起源多是某部姓氏書籍或有關史書、典籍、地方志和艾氏族譜及網絡文章提及。本文刪除了有關資料認定但卻是錯誤的4支艾氏起源:夏朝禹王之后;春秋孔子之后;鮮卑族俟斤氏和艾斤氏改為艾姓。與此同時,增添了所有姓氏書籍無一提及但確實存在的8支艾氏起源:商朝修水艾侯;回族艾姓;南宋回鶻族愛里八都魯改愛姓為艾姓;瑤族艾姓;云南洱源縣彝族絞姓改為愛姓,后來演繹為艾姓;滿族愛新覺羅氏等姓氏有改艾姓者,西林覺羅·.艾必達的子孫以始遷祖名字中的第一字艾為姓氏;蒙古族艾姓;土家族艾姓。艾姓歷來是中小姓氏,但其有文字記載、有史可考的第一始祖或曰得姓始祖汝艾是夏朝少康帝復興家國的大功臣和重臣,其孫以王父名艾為氏(另一說是少康帝賜姓艾),因此,艾氏自得姓至今至少已有3840年的歷史,是歷史悠久的中華民族古老姓氏之一。以唐朝海清公為始祖的浙江婺州金華艾氏宗族及其遷往各地的后裔(如江西修水縣、武寧縣、瑞昌縣、福建建寧縣、湖北武昌、崇陽、通城縣艾氏宗族)認定夏朝天水汝艾為艾氏第一始祖,商朝修水艾侯為艾氏第二始祖,春秋山東艾孔為艾氏第三始祖。該宗族認定汝艾至艾孔49代,艾孔至海清46代,在其族譜中有明確記載。該宗族的堂號為“天水堂”。綜上所述,該宗族認定汝艾為本宗族始祖,艾孔為本宗族第49世祖,海清公為第94世祖。(詳見注11)以唐朝宰(行九,字希周,號滄洲)公為始祖的東鄉禮洞艾氏宗族第10世孫可叔公于南宋咸淳甲戌(公元1274年)在《禮洞艾氏族譜(二修)序》中稱,夏朝女艾諜過滅澆,輔佐少康帝中興夏朝,其子孫以艾為氏;歷千百年后,齊有艾孔,不知孔是否是女艾之后裔?宰公第12世孫庭暉公于元朝至元戊寅(公元1338年)在《禮洞艾氏族譜(三修)序》中稱,“艾氏郡望自天水,上祖世代修水古艾也。”東鄉禮洞艾氏宗族也認定夏朝天水汝艾為艾氏第一始祖,商朝修水艾侯為艾氏第二始祖,春秋山東艾孔為艾氏第三始祖。該宗族認定本宗族是商朝修水艾侯的后裔。(詳見注2、附錄2)湖南省邵陽縣艾氏宗族自稱為春秋吳公子慶忌的后裔。其族譜序言稱:“慶忌公,吳公子也,周元王元年遷居艾城,以城名為氏,實艾氏之始祖也。”該宗族的堂號為“衍慶堂”,是對其始祖的永久紀念,表明本宗族由慶忌公繁衍而來。2009年10月31日在重慶大足縣又找到了吳公子慶忌的一支后裔—慶忌公第45世孫詢公的長子輿公的后裔;2009年11月9日查閱邵陽縣《艾氏族譜》獲悉,邵陽縣艾氏宗族是慶忌公第45世孫詢公的三子僚公的后裔。這兩個宗族的族譜所記載的自慶忌公至第45世孫詢公的世系名錄基本一致。(詳見注27)《艾氏原始》稱:“艾氏出春秋時艾孔。孔仕齊為大夫,食邑于艾,遂為艾氏。”以中庸公為始祖的江西永豐艾氏宗族認定本宗族是春秋艾孔的后裔。《永豐艾氏十修大成族譜》有類似的記載。以伯源公為始遷祖的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馬迴艾氏宗族及其外遷后裔四川省安岳縣艾氏宗族聲稱是春秋艾孔的后裔。電子網絡文章《猶太回族源流》稱,意大利天主教傳教士利瑪竇于1605年接待了居住在開封的猶太人艾田。這無可爭辯地說明了在明朝時開封有猶太艾姓人口;該文章還說,1987年統計,開封有32名猶太艾姓人。另一篇網絡文章稱,1952年國慶節,作為少數民族代表,開封猶太人后裔艾鳳鳴進京祝賀。但迄今尚未與猶太艾姓人取得聯系。2009年10月22日查閱上海川沙《艾氏家譜》時獲悉,該宗族不僅認定本宗族是猶太人后裔,而且宣稱艾氏實出猶太,整個艾氏都是北宋中期來到國都汴梁的猶太人的后裔。2010年1月17日在電子網絡上查閱《小艾茶坊博客》,作者艾香茗稱,安徽省繁昌縣橫山鎮棗園艾村艾氏宗族自認是猶太人后裔。(詳見附錄7中7-2、注26)網絡文章《天主教傳入中國及山西概況》稱:意大利耶穌會士艾儒略(原名Giulios Aleni)于明萬歷48年(公元1620年)到達山西綘州,是第一個進入山西的天主教傳教士。公元1876年,羅馬教廷任命艾士杰(原名Gregorius Grassi)為山西教區副主教,公元1890年升任主教。
作者:艾氏 發表時間:2010-03-12 14:50:52
電子網絡文章《世界英才》介紹了云南大理洱源縣彝族人艾玉花的生平事跡。曾任洱源縣政協副主席、人大副主任、人大常委調研員的艾玉花,1998年被評為縣、州、省先進工作者,當是當今彝族艾姓人士中的佼佼者。在電子網絡文章《天下艾姓是一家》中見到了三位回族艾氏宗親發布的信息:一是南京市的艾德捷,二是河南省的艾戰領,三是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的艾麗云。以西林覺羅·艾必達公為始遷祖的鳳城滿族艾姓第10世孫向群在《滿族艾姓尋找同宗》一文中稱,遼寧省鳳城縣紅旗鎮、寶山鎮一帶居住著正紅旗滿族艾姓人口,藍旗三家子、楊木雙廟子等地居住著正藍旗蒙古族艾姓人口。2009年11月26日,向群發來信息,稱追根溯源工作近來有實質性進展:“我祖既不是愛新覺羅氏,也不是愛義氏、璦琿氏,而恰恰是滿洲覺羅氏族的老姓:西林覺羅氏,后漢譯為‘鄂’,即‘鄂氏’。這充分印證了多年來我在考察中獲悉的一個傳聞:許多先人們都說先祖姓“鄂”。考證結果表明:艾必達只是先祖的名字,其姓名全稱應為‘西林覺羅·.艾必達’或‘鄂哲鄂·艾必達’。同時又得知我們所屬的牛錄為文成牛錄,起源于長白山正紅旗。這樣一來我艾氏源流和姓氏就搞明白了。” 2009年12月7日上網查閱《華人英才網—人物》,其中介紹了內蒙古扎蘭屯市蒙古族人艾書才的生平事跡。(詳見附錄10)曾見到有關文章說土家族有艾姓,但一直沒有查到關于土家族艾姓源流和現狀的信息。近日查閱電子網絡文章《世界英才》,該文介紹了貴州岑鞏縣土家族人艾成英的生平事跡,確信土家族有艾姓。迄今尚未找到商朝武丁帝封于河南湯陰艾國的艾侯、北魏鮮卑族艾氏和南宋回鶻族艾忠孝的后裔。不知現今以艾字為名字中第一字的維吾爾族人是否是艾忠孝的后裔?期盼知道這幾支艾氏后裔下落者通報信息,本人將不勝感激。有幾篇網絡文章稱,苗族有艾姓。迄今尚未查到有關苗族艾姓的信息,故尚未列入艾姓起源中。有一篇電子網絡文章說艾姓起源于炎帝,姜姓。有一篇電子網絡文章說,周初姜太公(名望,字子牙,被封為齊國國君)的后裔有改艾姓者。因無據可查,均沒列入艾姓起源中。江西修水《艾氏宗譜》將周初艾佚侯列為艾氏祖先之一,但迄今尚未查到艾佚侯的后裔,故沒將其列入艾氏起源中。從上述各支艾姓起源可以看出,艾氏不是純粹的漢族同胞,還有鮮卑族、回鶻族(今維吾爾族)、回族、瑤族、彝族、滿族、蒙古族和土家族等少數民族乃至猶太人、意大利人等外來民族的兄弟。這說明不僅中華民族是以漢族為主體的56個民族大家庭,而且許多姓氏也是以漢族為主體的多個民族融合群體。三、艾姓人口的增長和分布情況1、遠古、上古和中古時期艾氏在遠古和上古時期罕見,中古時期仍不多,致使宋朝以前艾姓人口數量無從考證。但根據艾氏起源、艾氏郡望、以艾命名的地域和艾氏族徽艾蒿的主要產地等信息,可以宏觀地推斷出遠古、上古和中古時期艾姓人口比較多的地區。l 各支艾氏宗族均公認夏朝汝艾為有文字記載以來的艾氏第一始祖,其故鄉甘肅天水郡為艾氏的發祥地和祖籍,故甘肅天水郡應是遠古時期艾氏人口最多的地區之一。l 河南省湯陰縣既是北艾的主要產地,又是商朝武丁帝的侯爵后裔封地—艾國所在地,應是遠古和上古時期艾氏人口最多的地區之一。l 浙江四明(今寧波市)是海艾的主要產地,這一地區應是遠古和上古時期艾氏人口較多的地區之一。l 湖北蘄春是蘄艾的主要產地,這一地區應是遠古和上古時期艾氏人口較多的地區之一。l 根據傅說所居之地曰傅巖,嚴光隱居之地曰嚴灘,杜甫所居之地曰杜陵,自古以來多以居民的姓氏為其居住地的地名,以龍崗坪為中心的江西修水流域(包括銅鼓縣、修水縣、武寧縣、永修縣一帶)在商朝武丁帝46年(約公元前1225年)前后封建艾侯國,東周平王封為艾子國,春秋時(公元前504年)改稱艾邑,秦漢時置為艾縣,直到隋朝開皇9年(589年)廢除艾縣,在長達近兩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一直以艾為名,艾侯國的都城龍崗坪到宋朝時仍稱艾城,曾為建昌縣和永修縣縣治的艾城,至今仍名艾城鎮,原武寧縣城關鎮直到1966年“文革”時一直名古艾鎮,說明這一地域應是上古和中古時期艾氏人口最多的地區之一。(詳見注2 )l 周初(約公元前1066年)至春秋戰國期間,山東牟縣(今山東萊蕪市東南)有艾陵/艾山,今泰安市東南有艾陵,今山東沂源縣西南名艾陵/艾山/艾邑(詳見注2 );2009年7月27日查閱《北朝四史人物索引》獲悉,西魏(公元535—556年)宗室元珍和元萇先后被封為艾陵男和艾陵伯,說明此時仍有地名艾陵。由此可見,山東萊蕪/沂源/泰安艾陵至少有1600年(公元前1066—公元556年)的歷史。事實上,山東萊蕪市東南接沂源縣西南一帶的山脈綿亙數十里,現今仍名艾山,此艾山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以艾命名的這一地域應是上古時期和中古時期艾氏人口最多的地區之一。(編者按:北朝四史指《魏書》、《北齊書》、《周書》、《北史》)l 江蘇邳縣北接山東郯城縣界也有艾山,東魏武定8年(公元550年)在此設置艾縣,這里應是中古時期艾姓人口最多的地區之一。l 南北朝時期有了各姓氏的郡望,各姓氏郡望所在地是該姓氏人口最集中的地區。甘肅天水郡(治所為平襄,即今通渭縣)和隴西郡(治所為狄道,即今臨洮縣南)是艾氏郡望,這一地區不僅在遠古時期是艾氏人口最多的地區之一,而且在中古時期仍是艾氏人口最多的地區之一。l 河南省河南郡(治所為今洛陽市)和汝南郡(治所先后為今上蔡、平輿、汝南縣城)是艾氏郡望,這兩個地區也應是中古時期艾姓人口最多的地區之一。l 浙江睦州壽昌縣(西晉太康元年設置,治所在今建德縣大同鎮西;幾經廢興,治所遷至今建德縣西南壽昌鎮;1958年廢入建德縣)是東鄉艾氏始祖宰(行九,號滄洲)公隱居之地,到北宋末年時還有以艾命名的艾溪、艾原等水名和地名,說明這一地區自唐朝晚期至北宋末年是艾姓人口較多的地區之一。(詳見可叔公于1274年撰寫的《禮洞艾氏族譜序》)綜上所述,在遠古、上古和中古時期,甘肅省天水郡和隴西郡、河南省河南郡和汝南郡及湯陰縣、江西省修水、武寧和永修等縣、山東省泰安市、萊蕪市、沂源縣一帶和郯城縣、浙江省寧波市和建德縣、湖北省蘄春(今浠水縣)等地區是艾氏人口最多的地區,即在遠古、上古和中古時期,甘肅、河南、江西、山東、浙江、湖北6省是艾氏人口最多的地區。2、北宋末期(1102年)全國艾姓總人口約25000人,約占全國總人口8200萬的0.03%。其中一半左右集中在江蘇省(編者按:江蘇邳縣艾姓人口可能占有相當大的比例),其次分布于江西、河南、福建等省。知道其籍貫的30位北宋艾姓先賢中,江西21人,浙江4人,江蘇3人,山東1人,福建1人,這與當時艾姓人口分布狀況是基本對應的。(我國各歷史時期人口數詳見附錄11) 3、明朝末期(1626年)全國艾姓總人口約68000人,約占全國人口總數19300多萬的0.035%,在全國大姓氏中列第173位。其中34%的艾姓人口居住在江西省,其次分布于陜西、湖北、山東、湖南、河南、福建等省。知道其籍貫的南宋初至明朝末86位艾姓先賢中,江西58人,陜西14人,湖北4人,江蘇4人,山東2人,湖南、河南、云南、上海各1人,這與當時艾姓人口的分布狀況基本上是相對應的。4、當代(2006年調查統計數字)艾姓總人口40多萬,約占全國總人口13億的0.031%,位列300大姓中第215位。主要集中于湖南、江西、陜西、河北、黑龍江、河南6省,這6省內居住著大約56%的艾姓人口,其中湖南約占13%,僅高于這六省平均值(9.3%)3.7個百分點,說明艾姓人口在這6個省中的分布比較平均,不再像宋朝時一半艾姓人口集中在江蘇、明朝時三分之一艾姓人口集中在江西的狀況。其次分布于湖北、甘肅、遼寧、福建等地。全國形成了以湘贛為中心(湘贛兩省艾姓人口約10萬,占全國艾姓人口的1/4)向外散布的艾姓人口分布區。5、當今艾姓各宗族大致人口數迄今所知,后裔人數眾多的艾氏宗族有5支,按始祖出生年代排序,第1支為以春秋吳公子慶忌公為始祖的湖南邵陽縣艾氏宗族,第2支為以唐朝海清公(約生于公元727年)為始祖的浙江金華艾氏宗族(包括江西武寧、修水、瑞昌、興國、橫峰等縣、湖北武昌、崇陽縣、通城縣、福建建寧縣等地外遷后裔),第3支為以唐朝宰(行九、字希周,號滄洲)公(約生于公元800年)為始祖的江西東鄉艾氏宗族(包括江西臨川、金溪、進賢、余干、安仁、貴溪、余江、鷹潭等縣和湖南永州市冷水灘區、安徽繁昌縣、貴州三都縣、廣西南丹縣、湖北紅安縣、福建南平市等地外遷后裔),第4支為以五代末、宋朝初中庸公(生于公元952年)為始祖的江西永豐艾氏宗族(包括江西吉水、樂安等縣、湖南平江縣、湖北監利縣等地外遷后裔),第5支以子敬公(于明永樂5年即1407年由河北棗強縣遷山東濟陽縣)為始祖的山東濟陽艾氏宗族。據不完全統計,東鄉艾氏宗族及其外遷后裔總數有5萬人左右,江西永豐和湖南邵陽艾氏宗族及其外遷后裔總數各有2萬多人,浙江金華和山東濟陽艾氏宗族及其外遷后裔總數均有1萬人以上。五家之和11萬以上,約占全國艾姓人口的四分之一強。據《中國姓氏?三百大姓》統計,當前艾姓人口列前10位的省依次是:湖南、江西、陜西、河北、黑龍江、河南;湖北、甘肅、遼寧、福建.;第11位以后沒按順序排列。就本人目前統計上來的各省艾姓人數與《中國姓氏?三百大姓》的排序有較大的出入,如第7位的湖北、甚至第10位以后的四川、重慶、山東等省市的當前艾姓人口數多于前6位的陜西、河北、黑龍江和河南。這說明對陜西、河北、黑龍江和河南等省艾姓現狀的調研工作還要加大力度,也希望陜西、河北、黑龍江和河南等省的艾姓宗親踴躍提供信息。以前按五大宗族統計艾姓人口,后來發現這樣統計有些問題,如外遷后裔與祖籍宗族的互認問題,有的祖籍宗族A認定某宗族B是本宗族的外遷后裔,而外遷后裔B并不認可;相反的情形亦有之;有的文章稱某宗族B是某宗族A的外遷后裔,而A和B都未置可否。若本人據某家之言認定B是A的外遷后裔,將會引起B或A之一甚至A和B兩者的不滿。本文的作用在于為各宗族提供追根溯源、認祖歸宗的線索,但不能越爼代庖,充當判官。從2009年12月12日起,基本上按《中國姓氏?三百大姓》排列的順序分省列出迄今已知的各艾姓宗族當今大致人口數:5-1、湖南省(約37000人)l 2009年11月9日,在邵陽縣諸甲亭鄉查閱《各甲續譜資金結算表》獲悉,以安、雅、晚公為始遷祖的湖南邵陽縣艾氏宗族現有20000人(其中五甲5344男丁,七甲3719男丁,九甲934男丁,共有男丁9997人,男女合計約20000人)。主要聚集地為諸甲亭鄉和酈家坪鎮,其中諸甲亭鄉中山村1700多人,酈家坪鎮蔡家田1600多人,是兩個艾姓人口最多的村莊。酈家坪鎮杉木橋、干塘村、大巖村、栗樹廟村、姚家鋪村及邵東縣的神風中鄉等村都有艾姓人口。依據迄今統計上來的數據,湖南邵陽縣是艾姓第一大縣,中山村可能是艾姓第一大村。(吳公子慶忌公后裔)l 以癸二公為始遷祖的湖南永州竹溪艾氏于2005年參加修譜的人數達7000多人,其中,以牛角壩鎮、高溪司鎮和普利橋鎮為中心的冷水灘區艾姓人口5500多,相鄰的東安、祁陽、祁東及江華4縣共約1500人。(以宰公為始祖的東鄉艾氏外遷后裔)l 湖南省平江艾氏第27世孫隆輝來函告知,1993年版的《平江縣志》載,平江艾姓有5227人,均為平江艾氏始遷祖華仲公后裔,其中艾氏先賢穆公后裔2800多人。(以中庸公為始祖的江西永豐艾氏外遷后裔)l 仁清(音譯)在《百度貼吧·艾姓吧?尋找艾姓家人》中稱,以盛公為始遷祖的湖南桃源縣艾姓有2000人左右。l 以伯源公為始遷祖的湖南永州市零陵區馬迴艾氏宗族約有1000人,其中馬迴村634人,遷往區內富家橋鄉等鄉鎮、村莊共300多人。l 延齡在網上發布信息稱,益陽縣龍光橋等地有艾姓人口幾千人。l 據一些宗親在電子網絡上提供的信息,漢壽縣荷塘、文武橋和南陽嘴、新化縣大坪村、溆浦縣橋江、麻陽縣老田(今隆家堡、文昌閣等鄉鎮)、綏寧縣、新邵縣、安鄉縣、攸縣、臨武縣、湘潭縣、郴州市、臨武縣等地均有艾姓人口,但沒提供具體數字。 5-2、江西省(約45700人)l 據順才說,江西東鄉縣有40個艾姓村莊,艾姓人口共約15000人,均為宰公后裔。l 1996年與東鄉東村聯合編修《禮洞艾氏宗譜(14修)》的貴溪縣14村、鷹潭縣6村和余江縣4村艾姓人口共計約10000人。(宰公后裔)l 江西進賢縣衙前鄉、池溪鄉等7個鄉鎮12個村莊艾姓人口共約6000人。(宰公后裔)l 以中庸公為始祖的江西永豐艾氏宗族于1998年參加修譜的人數約10000人。l 江西修水縣征村德彬告知,該村艾姓約500人。(以海清公為始祖的浙江金華艾氏外遷后裔)l 與修水艾氏同宗的江西武寧施儀來信說,1992年參加修譜的武寧縣、瑞昌縣和永修縣艾氏宗族共有2200多人。(其中大多數是海清公第15世孫康節公的后裔)l 建輝在電話中說,以孟春公為始遷祖的江西崇仁縣六家橋鄉艾坊村艾氏宗族約有1000人。l 江西金溪縣地方志辦公室介紹,金溪縣雙塘、翁塘、琉璃雙塘、陳坊、謝坊等村艾姓共有數百人,均為東鄉艾氏后裔。l 以宋朝初唐公為始遷祖的江西新建縣松湖艾氏宗族在上世紀70年代約有600人。l 正冬發來郵件稱,江西鄱陽縣艾家村有50多人。 l 江西泰和縣水槎鄉艾氏宗族現有40多人。(唐公后裔)l 據悉,高安縣、銅鼓縣、樂安縣、吉安縣、上饒市等地有艾姓人口,但沒得悉具體數字。 5-3、陜西省(約6000人)l 《陜北米脂艾氏宗族史略》稱,據不完全統計,以旺公為始遷祖的陜西米脂“小艾”最多時達5000余人。l 據有為來信,米脂“老艾”僅幾十戶、數百人。“老艾”后裔說,先祖從四川來米脂作官,遂在此地定居下來了。l 據悉,渭南市、子洲縣等地有艾姓人口,但沒得悉具體數字。
作者:艾氏 發表時間:2010-03-12 14:51:20
5-4、河北省(3000多人)? 有田發來郵件告知,河北唐山市灤南縣東黃坨鎮崔大莊、崔二莊、崔三莊80%姓艾,各有600左右艾姓人口,3村共有艾姓1800人左右。另外,附近的東南集和西南集兩個村莊也有不少艾姓人口。全縣合計2000多人。? 進亮發來郵件告知,以朝剛公為始遷祖的河北邯鄲市廣平縣南韓村鄉北張村艾氏宗族現有1000多人。? 有宗親在網上發布信息稱,樂亭縣新寨鎮艾臺子村、河間縣留古寺鎮艾村和艾莊、館陶縣房寨鎮北拐渠村、唐海縣、豐潤縣、玉田縣、束鹿縣、寶坻縣等地有艾姓人口,但沒提供具體數字。 5-5、河南省(2700多人)? 據金山來函,以桂芳公為始遷祖的河南商城縣艾氏宗族現有1000余人。? 慶社在電子網絡上提供信息稱,河南封丘縣艾墳村有700多人。? 長青發來郵件告知,河南安陽縣崔家橋鄉隆化村艾氏宗族有300人左右。? 衛鋒發來郵件告知,河南沈丘縣紙店鎮艾氏宗族有200多人。? 以建督公為始遷祖的河南潢川縣艾店艾氏宗族有200多人。? 河南光山縣艾氏宗族有300多人。? 河南洛陽市姓氏研究會崔會長來電話說,上世紀八十年代的電話簿上有14名艾姓人士,一個也沒找到。迄今尙未找到鮮卑族艾氏后裔。? 有宗親在網上發布信息稱,開封市、信陽市、許昌市、濮陽縣、范縣、禹縣、輝縣、桐柏縣、安陽縣、封丘縣、南召縣、汝南縣等地有艾姓人口,但沒提供具體數字。 5-6、湖北省(約28000人)? 以光遠公為始遷祖的湖北浠水縣艾氏宗族約有6000人。? 祖萍在《族譜錄?湖北艾氏族譜》中稱,以靜公為始遷祖的湖北宜昌市點軍區及三峽地區艾氏宗族有5000人左右? 據隆輝介紹,第11修《平江艾氏族譜》主編樂秋先生于1993年到過與平江縣毗鄰的湖北通城縣沙底區,樂秋先生說那里有海清公后裔4000多人。(編者按:湖南平江艾氏和湖北通城艾氏曾經都以海清公為始祖,通城艾氏后裔曾到平江祭掃過艾氏先賢穆公之墓。其實,平江艾氏是江西永豐艾氏外遷后裔,而通城艾氏才是海清公的后裔,平江艾氏和通城艾氏并不同宗。樂秋先生到湖北通城縣沙底區的目的就是為了弄清這兩個宗族的關系,以便確定是否聯合續修家譜。)? 以受六公為始遷祖的湖北紅安艾氏宗族約有2500人,含武漢市黃陂區蔡家鎮艾家塆400多人、河南光山和新縣等地約500人。(東鄉艾氏外遷后裔)? 湖北宜都市常平在網上說,全縣約有艾姓人口2000人,分布在3個鄉鎮的10多個村莊。? 湖北應城市艾廟村應青在網上說,以潤密公為始遷祖的艾廟、艾堤兩村艾氏宗族約有2000人。? 慶超發來郵件告知,湖北應城市東馬坊艾大村有300多戶艾姓人家,按每戶4人計,有1200—1500人。? 小龍發來郵件告知,湖北安陸市巡店鎮艾廟村艾姓約有1000人。? 據隆輝介紹,平江艾氏第12世孫鳳梧公于明朝徙湖北省監利縣,現有后裔1000多人。(中庸公后裔)? 一艾姓宗親發來郵件稱,湖北天門市有兩個村莊都姓艾,各有100多人,共200多人。? 湖北崇陽縣、武漢江夏區共有艾姓人口幾千人。(海清公后裔)? 定龍在電子網絡上稱,湖北襄樊市艾姓有幾千人。? 有宗親在網上發布信息稱,漢陽、鄂州、孝感、丹江口、恩施、襄樊、漢川縣、沔陽縣、松滋縣、竹山縣、鐘祥縣、江陵縣、洪湖縣等地有艾姓人口,但沒提供具體數字。5-7、甘肅省? 甘肅省通渭縣縣志辦傳來信息:全縣僅有1戶艾姓。? 有宗親在網上發布信息稱,天水市甘谷縣有許多艾家村、艾家莊、艾家坪,都有艾姓人口,但沒提供具體數字。 5-8、遼寧省(約2400人)? 據本人到鳳城縣實地調研獲悉,鳳城縣現有入旗艾姓人口約2000人,其中滿族正紅旗艾氏及其外遷后裔幾百人,蒙古正藍旗艾氏及其外遷后裔幾百人;漢軍正黃旗艾氏及其外遷后裔幾百人。(具體人數正在調查統計中)? 春明發來郵件告知,遼寧錦州黑山縣艾姓有200多人。? 據遼寧鞍山艾氏第4世孫廷雋介紹,鞍山大孤山鄉上石橋村艾氏宗族有200來人。? 據遼寧海城艾氏第4世孫維仁介紹,海城艾氏宗族有30多人。? 德忠發來郵件告知,營口艾氏有24人。祖籍河北唐山灤縣小李莊。? 據悉,沈陽市、遼陽市、清原縣、義縣等地有艾姓,但不知具體人數。 5-9、福建省(3500多人)? 電子網絡文章《三明市的艾姓人口》稱,福建省三明市的艾姓人口3007人,其中市區42人,永安市41人,明溪縣3人,少縣32人,清流縣1人,寧化縣64人,龍溪縣4人,將樂縣39人,泰寧縣816人,建寧縣1965人。(建寧縣1965人為淑義公和淑南公為始遷祖的艾氏宗族后裔,海清公后裔)? 洪泉發來郵件告知,以奇九公為始遷祖的福建長汀艾氏宗族現有400多人。? 以南英公后裔長茂公為始遷祖的福建南平市峽陽鎮杜溪高壩村艾氏宗族約有100人。? 有宗親在網上發布信息稱,松溪縣有艾姓人口,但沒提供具體數字。5-10、四川省(17000多人)? 據才安說,四川內江市艾姓人口約有7800人。? 經查《瀘縣各姓人口統計數據》,四川瀘縣立石鎮艾氏宗族在1996年有5498人。? 據顯文和才安來函,四川安岳縣艾姓有1897人。(湖南永州零陵馬廻艾氏外遷后裔)? 據家飛發來的信息,以清初世碧公為始遷祖的四川廣安市鄰水縣石壩灣艾氏宗族有1000多人。? 以一善公和大堯公為始遷祖的四川達縣景市鎮艾氏宗族有500多人。(以癸二公為始遷祖的湖南永州竹溪艾氏外遷后裔)? 以明堂公為始遷祖的四川廣安市廣安區興平鎮文明村艾氏宗族400多人。(以癸二公為始遷祖的湖南永州竹溪艾氏外遷后裔)? 有宗親在網上發布信息稱,自貢市、內江市、德陽市、南充市、中江縣、渠縣、大竹縣、綦江縣、遂寧縣、秀山縣、宣漢縣、灌縣等地有艾姓人口,但沒提供準確數字。5-11、重慶市(約12700人)? 據顯文和才安來函,據不完全統計,重慶市內部分縣區艾姓人口依次為:重慶市區4162人,合川市2586人,大足縣1430人,榮昌縣1206人,永川縣1152人,銅梁縣292人,潼南縣72人,合計10900人;這是戶籍人口數,絕對準確。這是整個艾姓人口數。? 以逢義、逢泰、逢貴三兄弟為始遷祖的重慶云陽縣南溪鎮艾家灣艾氏宗族1000多人。(以癸二公為始遷祖的湖南永州竹溪艾氏外遷后裔)? 以元訓公為始遷祖的大足三驅鎮艾氏宗族約有450人。? 以慶忌公第73世孫榮藩公為始遷祖的大足縣三華山殷家溝艾氏宗族約有300人。? 據悉,北碚區、涪陵區、合江區、彭水縣、奉節縣等地有艾姓人口,但沒提供準確數字。 5-12、山東省(約13200人)? 據益友在電話中說,以子敬公為始遷祖的山東省濟陽縣孫耿鎮艾氏宗 族有10000多人。? 據義良在電話中說,山東蒙陰縣艾氏宗族有1000人左右。(子敬公后裔)? 儒記在《中國荷澤網》上發出信息稱,以艾生為始遷祖的山東甄城縣箕山鎮艾莊艾氏宗族有1200人。? 云賀在《艾姓吧?山東艾姓族譜》中稱,山東梁山縣楊營鎮艾莊村艾姓有1000多人。? 有宗親在網上發布信息稱,泰安市大汶口、臨沂市、濟寧市、平度縣艾家屯、安邱縣等地有艾姓人口,但沒提供具體數字。 5-13、安徽省(約4700人)? 《繁陽松林艾氏宗譜》主編家根告知,安徽省繁昌縣繁陽鎮和孫村鄉艾姓分別有2300多人和 2200多人,共4500多人。(以宰公為始祖的江西東鄉艾氏外遷后裔)? 躍彬發來郵件告知,阜南縣于集鄉艾崗村艾姓有200多人。? 有宗親在網上發布信息稱,巢湖市、界首市、舒城縣有艾姓人口,但沒提供具體數字。 5-14、貴州省(約2400人)? 貴州獨山縣艾氏宗族有1100多人。(與四川瀘縣立石鎮艾氏宗族同宗)? 貴州三都縣大河龍場艾氏宗族約有500人。(以宰公為始祖的江西東鄉艾氏外遷后裔)? 舜虎在電話中稱,貴州畢節市威寧縣楊家灣鎮有60多戶艾姓人家,300多人。? 勝國發來郵件告知,以壹林公為始遷祖的貴州織金縣艾氏宗族有80多戶,約500人。? 有宗親在網上發布信息稱,麻江縣、銅仁縣、岑鞏縣、納雍縣等地有艾姓人口,但沒提供具體數字。 5-15、云南省(約2000人)? 云南大理洱源縣志辦楊樹星先生來函告知,該縣有兩支艾姓,一支為漢族,始遷祖艾福,約于明朝弘治(1488—1505年)間從江西臨川縣隨屯軍進入云南鄧川州(今洱源縣)中所,是當時境內名醫,其后裔現有500人左右;另一支為彝族,現有1000多人。? 以本耀公為始遷祖的云南丘北縣艾氏宗族現有200多人。(湖南永州竹溪艾氏后裔)? 云南大理賓川縣艾氏宗族有幾百人。(湖南永州竹溪艾氏外遷后裔)? 有宗親在網上發布信息稱,昆明市、昭通市、牟定縣、鎮雄縣等地有艾姓人口,但沒提供具體數字。 5-16、浙江省(約500人)? 據碧波發來的信息,始祖大郎公永椿由撫州崇仁,傳下林柏樞相柱五派,,一支林公由江西崇仁縣轉遷浙江云和縣石塘嶺腳等處,另一支柏公由江西崇仁縣徒遷浙江麗水市蓮都區聯城鄉官橋節孝,約有500人。(江西崇仁縣六家橋鄉艾坊村艾氏外遷后裔)? 金華、建德等地應有艾姓人口,但不知具體數字。5-17、江蘇省(約2000人)? 艾為在網上提供信息稱,江蘇姜堰艾氏宗族有2000人左右。? 有宗親在網上發布信息稱,南京市、泰州市、無錫市、常熟市、邳州市、金壇縣等地有艾姓人口,但沒提供具體數字。5-18、上海市(1666人)? 網絡文章《上海有艾姓》稱,1994年上海艾姓人口1666人。其中以舟梩公為始遷祖的上海川沙艾氏宗族有300多人。5-19、天津市(約600人)? 春連告知,天津市寶坻區新開口鄉六戶村艾姓現有500—700人。5-20、廣西? 有宗親在網上發布信息稱,柳州市、新安縣、北流縣等地有艾姓人口,但沒提供具體數字。5-21、寧夏? 永峰在網上發布信息稱,吳忠市利通區艾家寨子有艾姓人口,但沒提供具體數字。5-22、內蒙古? 據悉,內蒙古扎蘭屯市有艾姓人口,但不知具體數字。據不完全統計,到2009年11月30日為止,已知的各宗族艾姓人口共約18.5萬,約占全國艾姓人口總數40萬的46%。從北宋末期(1102年)艾姓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比例與當今艾姓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比例均為0.03%可以看出,艾姓人口自北宋末年迄今900年間的增長率與全國人口的增長率是完全同步的。但是,從北宋末年到明朝末年,可能主要是明朝時期,艾姓人口的增長率高于從北宋末期至今的平均增長率,也高于當時全國人口的增長率,因而艾姓在全國大姓氏中的排序達到空前的第173位。湖南永州竹溪艾氏在明朝初、陜西米脂“小艾”在明朝前期均僅數人,到明朝末年均已逾千人,為艾姓人口在這一時段的高增長率做出了相當大的貢獻。據不完全統計,全國53%面積的地區(包括湖南、江西、陜西、河北、黑龍江、河南;湖北、甘肅、遼寧、福建;浙江、安徽、山東、吉林、寧夏、內蒙古、廣東、廣西、貴州、云南、四川、重慶、上海等23個省、自治區、市的一部或全部)居住著約91%的艾姓人口,其余9%的艾姓人口散布于江蘇、山西、新疆、青海、西藏、海南、臺灣、天津等地區。綜上所述,艾姓人口的分布情況不僅在上古、中古和近古三個時期發生了變化,而且在近古時期內的宋末、明末和當代三個時期也發生了極大變化。為什么會發生如此之大的變化呢?其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因戰亂或政府組織大規模移民等原因,艾姓人口發生大遷徙,造成此消彼長,致使各地艾姓人口的位次發生改變;二是發生戰亂、災荒和瘟疫的地區的艾姓人口損失多,其它地區的艾姓人口損失少甚至不減反增,也會造成艾姓人口的位次發生改變;三是在太平盛世,生存條件好的地區和經濟條件好的宗族(如官員眾多的東鄉艾氏宗族、永豐艾氏宗族和米脂艾氏宗族)的艾姓人口增長快,后來居上,生存條件差的地區和經濟條件差的宗族的艾姓人口增長慢,相形見絀,位次后移。 四、艾姓人口的遷徙情況艾姓人口遷徙是引起各省艾姓人口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排序發生顯著變化的重要原因,故特辟本節詳細介紹艾姓人口的遷徙情況。引起人口遷徙的主要原因,一是歷朝歷代政府組織的大規模移民,如北魏孝文帝率鮮卑族從代北地區遷都洛陽,移居中原,推行漢化政策,于是產生了去斤氏于公元496年改為艾姓,使這一地區的艾姓人口猛增,致使河南郡(治所洛陽)成為艾姓的望出之郡,并鼎盛一時(詳見注6);又如明朝初期由江西往湖南、湖北移民(人口史學界稱之為“江西填湖廣”);再如清朝初期由湖南、湖北、江西等地往四川移民(人口史學界稱之為“湖廣填四川”,詳見附錄8-2)及由關內往關東移民;四如抗日戰爭期間從北方和沿海向四川移民(詳見附錄8-2)。二是因戰亂而外出避難,在歷史上有3次因戰亂而導致大規模北民南遷(西晉永嘉之亂、唐朝安史之亂直至五代十國末期、靖康之亂后的兩宋相交之際),如北宋末、南宋初,金兵大舉進攻宋朝時,宋朝廷被迫南遷,長江以北數百萬人民也紛紛隨之逃至江南。到明朝末期,北宋時艾姓第一大省江蘇的艾姓人口銳減、退出前七位,而江西成為艾姓的第一大省,可能與此有直接關系(詳見附錄8-1)。三是因水旱等災害而外出逃荒。四是因原籍人多地少或無地可種,為尋找更適宜的生存環境(主要是能得到賴以生存的土地)而背井離鄉,如自清朝初期至1930年的200多年間近2000萬山東、河北、河南等地關內人民“闖關東”,這是東三省尤其是黑龍江和遼寧艾姓人口猛增的主要原因(詳見附錄8-3)。五是為做生意、賣手藝等而在外地落戶,這是湖南永州竹溪艾氏上千人先后遷徙到云貴粵桂等地的主要原因。六是奉命到外地任職,如米脂“小艾”遷往各地的始遷祖大多屬于此類。七是為躲避官府招募兵勇、緝捕或仇敵報復而遠走他鄉隱姓埋名。下面從宏觀和微觀兩方面介紹艾姓人口的遷徙情形。1、艾姓人口的宏觀遷徙情形根據艾姓人口在遠古、上古、中古、宋末、明末和當代各個時期的分布情況所發生的變化,以及上述對遷徙原因的分析,可以從宏觀上推斷出艾姓人口的大致遷徙情形:1.1、 甘肅艾姓人口到北宋末年已退出前四位,到明朝末年以后更退出了前七位,這與天水郡和隴西郡在遠古、上古和中古前期是艾姓人口最多的地區之一是不相稱的。說明從隋唐至北宋末期(公元581—1102年)的500多年間,主要是唐朝晚期到五代時期,這一地區的相當大一部份艾姓人口陸續遷往了外地。大致遷徙方向為:一是往東遷徙到陜西、河南、山西、河北等省,這可能是陜西艾姓人口到明朝末期后進入前三位的重要原因之一;二是往南遷徙到四川、往東南遷徙到湖北等省。主要是往南遷徙到四川、往東南遷徙到湖北等省。(參閱附錄8)1.2、 從上節對艾姓人口在遠古、上古和中古時期的宏觀分布情形的分析可知,直到秦漢乃至南北朝時期,江蘇省艾姓人口仍不多,而到北宋末年成為了艾姓人口第一大省,且集中了一半左右的艾姓人口,說明從隋唐到北宋末期(公元581—1102年)的500多年間,上古時期和中古前期艾姓人口比較集中的山東、河南、江西、浙江等地區的艾姓人口遷徙到了江蘇省。上節還提到,江蘇邳縣北接山東郯城縣界有艾山,東魏武定8年(公元550年)在此設置艾縣,這里應是中古時期艾姓人口最多的地區之一。這是山東萊蕪艾氏(包括以周初艾子和春秋艾孔為始祖的兩支艾氏宗族)的一支后裔遷徙到這里繁衍生息而形成的艾姓族群。1.3、 江蘇從北宋末年艾姓人口的第一大省到明朝末期退出了前七位,由此可以推斷出,自北宋末期至明朝末期(1102—1626年)的500多年間,主要因為兩宋之際、宋元之際和元明之際戰亂等縁故,江北的江蘇艾姓人口不斷向江南的江西、浙江、湖南、福建等省播遷,使江西省取代了江蘇省的位置,成為艾姓的第一大省,而江蘇反而只留下了少量艾姓人口。據承恩公于1805年撰寫的《宗祠碑序》和贊薰公于1914年主編的《艾氏族譜》記載,湖南省永州府竹溪艾氏始遷祖癸二公就是于元末明初(公元1356年前后)為避戰亂(先是紅巾軍等各支起義軍反抗元朝政府殘酷統治的戰爭,后是以朱元璋、陳友諒等為首領的各支起義軍之間爭奪天下的戰爭)從江蘇南京播遷而來。令我不解的是,目前已知的5支江西艾氏宗族,以宰(九)公為始祖的東鄉艾氏宗族遷自浙江睦州壽昌(今建德縣);以海清公為始祖的修水和武寧等縣艾氏宗族遷自浙江金華;以唐公為始祖的新建縣松湖艾氏宗族遷自四川;以中庸公為始祖的永豐艾氏宗族遷自甘肅隴西(確切地說,是從隴西遷回江西。詳見注24),其祖籍雖為江蘇應天府,但不是在宋朝末年以后而是在宋朝以前的唐朝晚期,由應天府遷至江西吉水;以孟春公為始遷祖的崇仁六家橋鄉艾坊村艾氏宗族雖遷自南京,但那是在漢朝末年而不是在宋朝末年以后。可以說,至今尙未發現在宋朝末年以后自江蘇遷江西的艾氏后裔。1.4、 東北人口的大量增加在很大程度上縁于山東、河北、河南等地近2000萬人于清初至1930年間“闖關東”。由山東艾姓人口比例下降、從明末的第四位到2006年跌出前十位,而與此相反,黑龍江和遼寧的艾姓人口由明朝末期時榜上無名,到2006年分別猛升至第5位和第9位的情形可以看出,山東艾姓人口隨著“闖關東”的人群大量地遷徙到了東北,首推黑龍江,其次是遼寧。河北、河南“闖關東”的艾姓人口也為東三省艾姓人口的增長做出了一定貢獻。迄今已知的遼寧漢族艾氏宗族遷自山東、河北者為多,少有遷自河南的。1.5、明朝末年后,江西省相當大一部份的艾姓人口遷徙到了湖南、湖北、廣東、四川等省,首推湖南省,以致湖南取代江西的地位,從明朝末年時的第五位一躍成為當代艾姓的第一大省,而江西反而從明朝末年時的第一位退居到第二位。由此似可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不僅明初有“江西填湖廣”,而且明末后,江西繼續往湖南移民。(關于移民情況,可參考附錄6、附錄8)
作者:艾氏 發表時間:2010-03-12 14:53:53
2、艾姓人口的微觀遷徙情況2-1、江西省? 以商朝艾侯為始祖的江西修水艾氏宗族遷徙情況修水《艾氏宗譜》(一修成于明洪武28年即1375年)記載:“周武王克殷時,艾侯來朝,降為艾子,封于艾山。今(編者按:可能是1375年)泰山牟縣(編者按:1375年時應名萊蕪縣)東南有艾山。”據考證,此艾侯為修水艾侯。這一史料證明,修水艾侯國第一任艾侯的一支后裔—最后一任艾侯及其嫡系家族于周朝初年(約公元前1066年)遷徙到了山東牟縣(今萊蕪市)艾山一帶,是為山東艾氏第一始祖。(詳見注2-4)修水艾侯的一支后裔不知于何時遷徙到浙江睦州壽昌(今建德縣),壽昌艾氏后裔宰(九)公于公元895年遷回江西臨川縣禮洞(公元1513年劃出臨川東部設置東鄉縣,禮洞屬東鄉縣),宰(九)公后裔又遷往全國各地。? 以宰(九)公為始祖的江西東鄉艾氏宗族遷徙情況東鄉段墟(又稱段溪)艾家《禮洞艾氏宗譜》記載:九公,名宰,字希周,號滄洲。唐長慶辛丑(821年)進士,任治事別駕。董昌作亂時(唐昭宗乾寧二年即公元895年),為避戰亂,宰公攜二子(三子斌、四子瓚)自浙江睦州壽昌(今建德縣)遷到江西省臨川縣石羊市,又于翌年(公元896年)遷至禮洞。(詳見注20)東鄉段墟艾家《禮洞艾氏宗譜?分寓例》詳細記載了遷出東鄉的各代后裔名錄及遷入地,遷往省內進賢縣27支、安仁縣16支、臨川縣11支、余干縣11支、貴溪縣5支、金溪縣4支,共計74支;遷往湖南、湖北、陜西、江蘇等省共計64支。2009年4月21日二赴東鄉縣調研,查閱了東鄉縣東村艾家與鷹潭市、貴溪市、余江縣共28村聯合編修的《禮洞艾氏宗譜(第14修)?分寓例》,遷往省內鷹潭市、貴溪市、余江縣、進賢縣等市縣者有100多支;遷往外省的有40支:第8世五九公遷丁原,子孫遷湖北襄陽、庚三公遷山西、五四公之子孫遷四川;第9世千六公遷吉安,子孫遷南京、千七公遷余干,子孫徙湖廣;第10世萬二公徙吉安,子孫從軍遷南京、慶一公子孫遷山西;第11世勝九公遷崇仁,子孫分南京、能一公遷山東濟寧、十一公子孫遷陜西米脂;第12世堯二公遷福建崇安縣、仁五公子孫徙陜西鳳翔府;第13世瑞三公遷廣西蔚林州(查閱地名辭典,無此地名。北宋在廣西置郁林州,1913年改為郁林縣,1955年改為玉林縣,1983年升為玉林市)、舜三公由龍湖遷湖北襄陽殷家會;第14世明姑公遷海州(治所在今江蘇連云港市西南海州鎮,1912年降為東海縣);第16世同六公由東村遷汝寧府(治所在今河南汝南縣)武陽縣高家塘;第17世禹一公自東村遷安州龍前鄉;第18世春四公由東村遷湖北廣濟縣武家穴、邦一和邦三公由邱塘遷四川夔州府(今重慶市奉節縣)、特一公遷貴州洌西(查閱地名辭典,無此地名);第19世科生公由勇湖遷貴州印江縣;第20世福十公和獻一公由磡頭遷湖北蘄春縣(今浠水縣)、瑗三公遷廣德州(治所在今安徽廣德縣)、丙一公由上坊遷湖廣、名一公,字去病遷江蘇金壇;第21世繼良和德春由留塘徙順昌縣(今福建順昌縣)城、季(臻芳)公由磡頭遷安徽和州(今和縣);第22世祥四公由溪山遷四川、嵩一公由隆儀遷江蘇揚州、云孫公由上坊遷湖廣;第23世淑二二公由上坊遷貴州、蕃二六和二七公由揚芳遷安徽合肥縣下塘積小高廟村、紹一公幼子由東莊遷雷州(治所在今廣東海康縣)白袍村、廉三公由艾原遷湖北荊州長陽縣、十二公由董坊遷湖北監利縣陀灣;第24世恭七公由董坊遷湖北公安縣鐵牛司、 四九公由上坊避出河南。第24世以后的外遷后裔無記載。現已知的東鄉艾氏外遷后裔支派如下:? 第9世千六公,名謙之,字益甫,授迪功郎,任節度推官,約于宋嘉定年間(公元1220年前后)徙居江西吉安。在吉安出生的千六公子孫再遷南京城。(詳見注11)? 第10世萬二公徙吉安,子孫從軍遷南京。(詳見注11)? 千六公或萬二公的子孫癸二(號北辰,印澄清)公于公元1356年前后自南京遷湖南永州竹溪江邊長沖村,至今已傳26世。其后裔先后遷往全國各地,主要是云貴川桂等省,現已找到遷往云南丘北縣和賓川縣、重慶云陽縣、四川廣安市廣安區和達縣等5支。? 第11世天佑公,字均佑,行勝九,因任崇仁縣教諭,舉家遷崇仁艾坊,有一子:秉道,三孫:旺,行九二、鼎孫、忽孫,子孫分南京。 (詳見注11)? 第11世寬一公于公元1300年前后由段圩遷金溪縣琉璃雙塘,至今已傳27世。? 第13世居正,又稱觀一公,安慶府推官,遷火田(福建省云霄縣城東北,火田鄉駐地。唐總章二年即公元669年,歸德將軍陳政曾屯兵于此,放火燒山,墾荒造田,故名),其裔孫玉一公由火田再遷江西省金溪縣陳坊、謝坊。? 第23世釗(七七)公于明萬歷元年(公元1573年)由艾坊遷金溪翁塘。? 第12世庭春公,字幼才,行閏七,由東鄉東村遷進賢下劉坊。? 第13世元芳公,字時馨,號壇石,由桐崗遷進賢池溪。? 第16世延壽公由上坊遷貴溪詹沙港,第17世枕一公于明永樂6年(公元1408年)徙安邑(今余江)邱字塘。? 第9世千六公后裔禮隆公由上坊遷余江鳳嶺古塘。? 第9世千六公后裔慶姑公由上坊遷鷹潭水古塘。? 第 世周一公由禮洞遷貴溪龍嶺,已傳至第38代。? 第23世君憲公于明末由東鄉遷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大河龍場,至今已傳10代。不知君憲公與淑二二公是否是同一人?? 第17世受六公于明洪武3年(1370年)由原籍東鄉遷湖北黃崗之中和鄉,即今紅安縣太平橋鎮。受六公兄弟7人,長兄受一隨父永康留居東鄉,受二遷江夏,受三、受五同遷湖北麻城,受四遷黃崗臨沙河,受七遷黃崗與蘄春(今浠水)之間。(編者按:由受六公第7世孫似春于清順治4年(1647年)主編的《艾氏族譜》稱,“先人自崇禎己卯歲(1639年)七月既望隨帶族譜一編,跋山涉水至原籍東鄉,特謁吾族祖南英公。”由此可見,紅安艾氏與南英公屬同一宗派。南英公是東鄉艾氏第21世,似春公應是第23世,其7世祖受六公應是23- 6=17世。請順才查明世系后告我。)? 以中庸公為始祖的江西永豐艾氏宗族遷徙情況據修水征村《艾氏宗譜(四修)》轉載的《艾氏原始》(以下簡稱《艾氏宗譜?艾氏原始》)稱:永豐艾氏出自春秋艾孔之后,后分二派,一自隴西,一自成都。其在永豐滑石,分吉水、新干、樂安、臨川者,成都派也。滑石中庸公,名正己,因家境富裕,資愈十萬,又稱十萬公。五季(按:宋朝時稱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為五代,即后五代,亦稱五季,公元907—959年)期間,由甘肅隴西遷到江西省永豐縣一都滑石灘,遂家焉。生四子,列為東、西、南、北四房,各房子孫先后遷往全國各地。東房祖沖霄第4世孫宗任太平府(明改太平路置,治所在今安徽當涂縣,1912年廢)教授,舉家遷于此地,后遷往上海,其后裔可久是明嘉靖41年(公元1562年)進士;西房祖沖虛一支后裔于明朝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遷往陜西米脂,其后裔希淳是明嘉靖14年進士、杞是明嘉靖41年進士、梓是明嘉靖武進士;西房第3世宣于宋熙寧(公元1068—1077年)間遷江西樂安縣望仙源、第3世憲于宋元祐庚午(公元1090年)徙江西新淦縣(治所在今江西樟樹市,1957年改為新干縣)漸源;第11世一支遷往浙江定海,一支遷往湖南平江,第20世又一支遷往平江,平江后裔穆于明嘉靖戊午(公元1558年)中舉,萬歷11年(公元1583年)累官至光祿寺少卿。南房祖沖和及北房祖沖漢的后裔留居永豐。2009年4月16日到永豐縣八江鄉華溪艾家村調研時,查閱了《永豐艾氏十修大成族譜》,譜中記載的中庸公后裔遷徙情形與《艾氏宗譜?艾氏原始》基本一致,另增加了自公元1583年后的遷徙情況。另獲悉,永豐縣境內已找不到北房子孫。(見注24中注解1)? 以邑公和川公為始遷祖的江西修水縣艾氏宗族的遷徙情況據修水征村艾氏于清光緒庚子(1900年)修成的《艾氏宗譜(十修)》記載:以海清公為始祖的浙江金華艾氏第11世邑公遷徙江西分寧(今修水縣)安平鄉,其三弟川公遷徙江西分寧仁義鄉,是為修水征村艾氏始遷祖。遷徙時間為公元1020年前后。? 以康節公為始遷祖的江西武寧縣艾氏宗族的遷徙情況據修水征村艾氏于清光緒庚子(1900年)修成的《艾氏宗譜(十修)》記載:浙江金華艾氏第11世洪公遷徙江西撫州臨川縣萬石塘,其玄孫、第15世康節公于南宋初(1135年后)自撫州臨川縣萬石塘遷徙武邑(今武寧縣)星坪,后移居印港南園(今名大園,即魯溪鎮大堰村艾氏聚居地),是為武寧艾氏始遷祖。? 以宋初唐公為始遷祖的江西新建縣松湖艾氏宗族的遷徙情況查閱第26世外遷后裔佳浪抄錄的松湖《艾氏宗譜》獲悉,唐公于宋朝初年由四川到洪都(今南昌市)作官,遂定居于新建縣松湖鎮下艾家,其后裔陸續遷往本地上艾家、對門艾家和后田鄉西門村;第20世清政公由松湖遷泰和縣水槎鄉,已傳至第27世;另一支不知于何時由松湖遷江西高安縣,當代名人艾寒松是高安艾氏宗族后裔,以伯源公為始遷祖的湖南零陵馬迴村艾氏宗族可能也是這一支高安艾氏的后裔。? 以孟春公為始遷祖的江西崇仁縣六家橋艾坊村艾氏宗族的遷徙情況據柏公后裔艾碧波于2008年9月10日在網上發表的文章稱,該宗族的始祖為春秋艾孔,漢朝艾順以武仕得封將軍,加贈仁威侯,其子孫世仕,徙于金陵(今南京);漢末孟春公官降撫州崇仁把總,遂家焉,是為崇仁縣六家橋鄉艾坊村艾氏宗族的始遷祖;宋末,永椿(大郎)公遷豐邑(今豐城市),其長子林公徙浙江云和縣石塘嶺腳,次子柏公徙浙江麗水市蓮都區聯城鄉。兩宗派每隔三、四十年聯合編修族譜,最后一次在清宣統三年(1911年)。? 據悉,高安縣、鄱陽縣、永修縣、銅鼓縣、樂安縣、吉安縣、上饒市等地有艾姓,但不知他們的遷徙情況。2-2、湖南省? 以華仲公為始遷祖的湖南平江艾氏宗族的遷徙情況平江艾氏第27世孫隆輝于2009年3月9日發來郵件告知,華仲公于南宋建炎2年(公元1128年)自江西撫州樂安縣太平鄉遷湖南平江東陽鄉楊坊里(今大坪鄉新建村),為平江艾氏始遷祖。(編者按:華仲公應是中庸公第4世孫宣公的后裔。從宣公和華仲公二人的活動年代看,華仲公可能是宣公的孫子或曾孫,即華仲公可能是中庸公第6世或第7世孫,查閱樂安縣艾氏族譜后方可確定。)該宗族的源流如后:始祖中庸公于宋初開寶7年(公元974年)自甘肅隴西郡遷回江西吉水一都滑石灘→中庸公第4世孫宣公于宋熙寧(公元1068—1077年)間遷江西樂安縣望仙源 →宣公之孫或曾孫華仲公于南宋建炎2年(公元1128年)自江西撫州樂安縣太平鄉遷湖南平江東陽鄉楊坊里(今大坪鄉新建村)。平江艾氏自第3世起分上艾和下艾。上艾第11世孫濱公后裔徙湖南長沙、桃源、常德、臨湘等縣,第12世孫鳳梧公于明朝徙湖北監利縣;下艾第10世孫伯敖徙四川、伯叔徙湖北城里磯,第12世孫鏜徙岳陽城陵磯。? 以癸二公為始遷祖的湖南永州竹溪艾氏宗族的遷徙情況癸二(號北辰,印澄清)公于公元1356年前后自南京遷湖南永州竹溪江邊長沖村,至今已傳26世。其后裔先后遷往全國各地,主要是云貴川桂等省,現已找到遷往云南丘北縣和賓川縣、重慶云陽縣、四川廣安市廣安區和達縣等5支。? 以伯源公為始遷祖的湖南永州零陵區馬迴艾氏宗族遷徙情況據馬迴艾氏宗族第18世仲邦來信,該宗族始遷祖伯源公于明朝成化7年(公元1471年)由江西瑞州府高安縣鵝頸塘到湖南永州府任經歷,其子汝禎與馬迴山魏氏聯姻,全家遂于明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在馬迴山定居下來。汝禎有3子:正祥、正茂、正維,正維公的后裔全部遷往外地,只知道第8世調云公遷廣西興安縣大容江,第13世如灝、如成兄弟于清康熙中期遷四川重慶府商川縣(編者按:經查閱地圖和地名辭典,無此縣名);正茂公后裔第8世調忠公徙廣西新安縣,現住在馬迴村的正茂公后裔僅僅1戶8人;正祥公的后裔大部份留居馬迴村,一部份先后遷往外地,第10世登明、登相兄弟遷四川,登賢遷湖南寧遠縣柏家潮水巖,登進遷廣西全州瓦子地,第11世艾理、艾琨兄弟遷廣西全州縣灣屋田,第15世光璿、光瑞兄弟遷永明縣(今湖南江永縣,1956年改為現名)。? 以明所公為始遷祖的湖南江華瑤族自治縣艾氏宗族遷徙情況湖南永州竹溪艾氏第14世孫明所公約于清康熙40年(公元1701年)前后由湖南永州竹溪遷江華瑤族自治縣白芒營鎮箭山村,迄今已傳11代。? 以安、雅、晚三兄弟為始遷祖的湖南省邵陽縣艾氏宗族的遷徙情況邵陽《艾氏族譜?艾氏源流世系概況》稱,慶忌公,吳公子也,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年)徙居艾城,因城為氏,實艾氏之始祖也。傳至第50代,有其后裔名和(約生于公元1020年),遷居江西吉安泰和縣,為泰和艾氏宗族之始祖。其后譜牒散失,世系失考,歷經十幾代后分為3支:五甲安公(名才安)、七甲雅公(名繼雅)、九甲晚公。安公、雅公和晚公于明初由江西泰和縣分別遷居于湖南省寶慶府邵陽縣南鄉諸甲亭、杜家田和崇竹山。 ﹝編者按:和公約生于公元1020年,于公元1040年前后遷居江西泰和縣。和公至安、雅、晚公,約相隔1348-1020=328年,按每兩代平均間隔27年計,328/27≈12代,即安、雅、晚公為慶忌公第61世孫。由是可知邵陽縣艾氏宗族的源流為:始祖吳公子慶忌(公元前475年以出居城名艾為氏)→第50世孫和公于公元1040年前后遷居江西泰和縣→第61世孫安、雅、晚3兄弟于明初由泰和縣遷居于湖南省寶慶府邵陽縣南鄉(今諸甲亭鄉、酈家坪鎮地區)。﹞? 以文升、文鼎、文昊為始遷祖的湖南漢壽艾氏宗族的遷徙情況文升、文鼎、文昊三兄弟的第9世祖延秀于北宋靖康(1226年)時由河南遷浙江余杭,后遷江西吉水;第8世祖君悅居溪坪;第7世祖邦基生子一,伯通;第6世祖伯通于宋孝宗時官湖南運判,生世榮、世華;世華生從禮、從周、從善;從善生季誼;季誼生明卿;明卿生本隆;本隆生文升、文鼎、文昊;于明永樂(1403—1424年)時,文升遷漢壽荷塘、文鼎遷漢壽文武橋、文昊遷漢壽南陽嘴。? 以志江公為始遷祖的湖南益陽團堤橋艾氏宗族的遷徙情況志江公于明洪武(1368—1398年)間自江西吉安遷來此地定居,其后裔衍居北門段、艾家河、郭家灣等地。? 以尚獎公為始遷祖的湖南新化縣大坪村艾氏宗族的遷徙情況尚獎公于明萬歷(1573—1620年)間由江西瑞州高安縣遷居湖南新化縣大陽下八都大坪村。? 以祖侖公為始遷祖的湖南溆浦縣橋江艾氏宗族的遷徙情況祖侖公于明景泰6年(公元1455年)由江西東鄉縣遷湖南溆浦縣橋江。? 以盛公為始遷祖的湖南桃源縣艾氏宗族的遷徙情況盛公,字慶珩,江西南昌府南昌縣人,于明洪武年間世襲千戶,鎮守云南。其子炯、爛、灼三兄弟居寵思危,辭官隱居,偕其致仕后的父親盛公同來鼎州(今常德市)游桃源,愛其水田山川,遂家焉。祖居康家山,子孫分居水田、沙羅、鍾家鋪、湯家山、水溪、檀木壩、艾家棚、艾家坡、殷家坪、艾家湖、艾家峪、朱家港、黎家嘴及龍山、湖北松滋縣、四川彭水縣等地。? 據悉,郴州、臨武縣、綏寧縣、麻陽縣、安鄉縣、湘潭縣、新邵縣、攸縣等地有艾姓,但不知他們的遷徙情況。
作者:艾氏 發表時間:2010-03-12 14:54:26
2-3、陜西省? 以旺公為始遷祖的陜西米脂“小艾”宗族的遷徙情況《陜北米脂艾氏宗族史略》稱,米脂艾氏始遷祖旺公于明天順(1463—1465)年間始由山西離石來米脂從事商業貿易活動,成化初年(約1465年)入籍米脂。? 據悉,渭南市、子洲縣等地有艾姓,但不知他們的遷徙情況。2-4、河北省? 以朝剛公為始遷祖的河北邯鄲市廣平縣南韓村鄉艾氏宗族的遷徙情況進亮發來郵件告知,朝剛公于 年由山西洪洞縣遷來本地。其弟朝起公遷往鄰縣—館陶縣房寨鎮北拐渠村。? 以翠公為始遷祖的河北樂亭縣艾氏宗族的遷徙情況據一篇網絡文章稱,翠公任職于清朝宮廷書畫院,于清末退隱到河北樂亭縣撒馬店定居。其長孫家駒于1931年攜家眷遷居吉林省四平市。? 據悉,灤南縣、唐海縣、豐潤縣、玉田縣、河間縣、束鹿縣、寶坻縣等地有艾姓,但不知他們的遷徙情況。2-5、河南省? 以桂芳公為始遷祖的河南省商城縣艾氏宗族的遷徙情況金山來函稱,該宗族的祖籍為江西省饒州府鄱陽縣瓦屋基,其始遷祖名失考,不知于何時遷湖北浠水縣,子孫繁衍生息,散居于湖北浠水縣、河南信陽、商城等地,共有48個宗祠。桂芳公兄弟6人:斐芳、學芳、定芳、儒芳、菊芳、桂芳,桂芳公于明末清初遷居于河南省商城縣四顧墩。? 以建督公為始遷祖的河南省潢川縣艾店艾氏宗族的遷徙情況2009年10月24日在潢川縣艾店村查看一塊殘碑,碑文不大清晰,經辨識,該宗族于明末清初由湖北浠水縣遷河南潢川縣艾店,祖籍江西。? 據悉,開封市、禹州市、許昌縣、信陽市、輝縣、安陽縣、封丘縣、濮陽縣、范縣、汝南縣、光山縣、桐柏縣、南召縣等地有艾姓,但不知他們的遷徙情況。2-6、湖北省? 以光遠公為始遷祖的湖北浠水艾氏宗族的遷徙情況查閱《湖北浠川艾氏七修宗譜》獲悉,始遷祖光遠公,字宗富,為避元兵之亂,于南宋末自江西東鄉萬石塘熨斗港遷湖北蘄春(今浠水)破堰。浠川艾氏第19世孫東水于清乾隆22年(1757年)寫的族譜序言稱,該宗族是以海清公為始祖的浙江婺州金華艾氏的后裔;而與之同宗的河南省商城縣艾氏宗族的金山則認為本宗族是東鄉艾氏的外遷后裔,其依據有二,一是其伯父美林和本人每年春節都寫春聯:“東鄉世澤,天水家聲。”說明本宗族是東鄉艾氏后裔;二是第2世至第9世以數字(排行)為名字,如四四、丙九、隱二、隆一、更一、勝四、太三、華五等,與東鄉艾氏前20代的名字如出一轍。該宗族的祖籍地江西東鄉萬石塘熨斗港與同宗的河南省商城縣艾氏宗族的祖籍地江西省饒州府鄱陽縣瓦屋基不是一地。該宗族的祖籍究竟是何地?究竟是浙江金華艾氏宗族的后裔,還是江西東鄉艾氏宗族的后裔?有待進一步考證。? 以潤密公為始遷祖的湖北應城縣艾氏宗族遷徙情況據艾應青在網上發表的文章稱,該宗族始祖本固公偕弟本幫、本聯于明洪武(1368—1398年)間由江西遷湖北麻城縣,再由麻城徙應山縣(今廣水縣);清康熙(1662—1722年)時,潤密公從孝感花園遷應山漿溪艾家灣,再遷應城縣,是為應城艾氏的始遷祖;八世祖添覺公是艾廟的始遷祖。自本固公由江西遷湖北起,已歷600余載,27世。? 湖北應城市東馬坊艾大村艾氏宗族的遷徙情況據慶超來函稱,該宗族很早以前從甘肅天水遷來,兩位始遷祖,其名不詳。? 湖北安陸市巡店鎮艾廟村艾氏宗族的遷徙情況據小龍來函稱,該宗族很早以前從甘肅天水遷來湖北,三位始遷祖,其名不詳,一支遷黃岡一帶,一支遷應城,一支遷安陸。慶超與小龍可能是同宗。? 以再一公為始遷祖的武漢江夏區山坡鄉上馬廠艾氏宗族的遷徙情況據再一公第21世孫先富說,再一公于明洪武(1368—1398年)間由江西遷湖北武昌江夏區山坡鄉上馬廠。? 以受六公為始遷祖的湖北紅安縣艾氏宗族的遷徙情況紅安《艾氏族譜?序》稱,始遷祖受六公兄弟7人,唯有長兄受一公隨父永康公留居祖籍江西東鄉,其余6人均于明洪武3年(1370年)外遷:受二公遷湖北江夏(今武漢江夏區),受三公和受五公遷湖北麻城,受四公遷黃崗臨沙河,受六公遷黃崗之中和鄉(今紅安縣太平橋鎮),受七公遷黃崗至蘄春之間。? 湖北武昌、崇陽、通城艾氏宗族的遷徙情況據修水征村艾氏于清光緒庚子(1900年)修成的《艾氏宗譜(十修)》記載:浙江金華艾氏第14世福一公由撫州遷往湖北武昌、福三遷往湖北崇陽、福五遷往通邑(今湖北通城縣)。遷徙時間約為北宋末年。? 據悉,漢陽、襄樊市、宜昌市點軍區和三峽地區、丹江口市、竹山縣、松滋縣、鐘祥縣、江陵縣、洪湖縣、監利縣等地有艾姓,但不知他們的遷徙情況。2-7、遼寧省? 以相春公為始遷祖的鞍山大孤山鄉艾氏宗族遷徙情況相春公的曾孫廷雋說,相春公約于公元1900年前后,由河北省永平府樂亭縣艾家石碑村遷遼寧鞍山市大孤山鄉上石橋村。? 海城縣艾氏宗族的遷徙情況當代艾姓名人維仁的曾祖父約于公元1900年前后 ,由山東省登州府遷遼寧海城縣。? 營口市艾氏宗族的遷徙情況德忠發來郵件稱,其曾祖父約于1920年由河北省唐山市灤縣小李莊遷來遼寧營口市。? 錦州市黑山縣艾氏宗族的遷徙情況春明發來郵件告知,該宗族于清初由河北永平府(明洪武4年改平灤府置,治所在今河北省盧龍縣)藍洲101莊右十甲艾家莊遷遼寧黑山縣。? 鳳城縣滿洲正紅旗艾姓、蒙古正藍旗艾姓和漢軍正黃旗艾姓的遷徙情況《遼寧蒙古風采》稱,“清康熙26年,清政府調派北京部分八旗蒙古兵及其家屬,同滿漢八旗兵及其家屬一起到盛京地區駐防,分撥到新賓、鳳城、岫巖等縣。”滿族艾必達公任正紅旗防御,幾年后署城守尉,為紅旗滿族艾姓始遷祖;蒙古族阿必達公在蒙古正藍旗鳳英牛錄當差,阿必達公的蒙古姓氏為咕嚕噶門哈拉,咕嚕噶門哈拉氏譯為漢姓艾,阿必達公為藍旗三家子蒙古艾氏始遷祖;漢軍正黃旗 公為大堡、劉家河等鎮艾氏始遷祖。以上三公從何地加入八旗兵,不得而知。據傳,滿族艾必達公祖籍長白山四道溝;漢族 公祖籍陜西米脂。2009年11月26日,滿族艾必達公的后裔向群發來信息稱,追根溯源工作近有實質性進展:“我祖既不是愛新覺羅氏,也不是愛義氏、璦琿氏。而恰恰是滿洲覺羅氏族的老姓:西林覺羅氏,后漢譯為‘鄂’,即‘鄂氏’。考證結果表明:我先祖艾必達只是名字。這充分印證了我在多年來考察中獲悉的一個傳聞:許多先人們都說先祖姓“鄂”。就是說先祖原名應為‘西林覺羅?.艾必達’或‘鄂哲鄂?艾必達’。同時又得知我們所屬的牛錄為文成牛錄,起源于長白山正紅旗。這樣一來我艾氏源流和姓氏就搞明白了。”? 據悉,沈陽市、遼陽市、清原縣、義縣等地有艾姓,但不知他們的遷徙情況。2-8、福建省? 以南英公為始遷祖的福建南平市艾氏宗族的遷徙情況江西東鄉艾氏宗族第21世孫南英公于1645年5月攜家眷遷福建,1646年2月定居延平府(治所在今南平市),其后裔長茂公遷到今南平市峽陽鎮杜溪高壩村,為杜溪高壩村艾氏宗族始遷祖,至今已傳8代。編者按:已知南英公生于1582年,至今(2009—1582=)427年,設每代相隔26年,則427/26=17代,即已傳至21+16=37世;又已知長茂公已傳至第8代,故長茂公為東鄉艾氏(37—7=)30世孫,其出生時間約為1582+26*10=1842年;假設他于20歲時遷杜溪高壩村,則為1862年,至今已147年。? 以淑義公為始遷祖的福建建寧縣艾氏宗族的遷徙情況建寧縣《官莊坊艾氏族譜》稱,本宗族系宋初工部侍郎穎公的后裔;始遷祖淑義和淑南公于宋元交替之際由江西金溪縣東漕黃竹店播遷福建建寧縣。從2.3可知,浙江金華艾氏第9世榮岱公(公元1012—1071年,穎公之曾孫)遷往江西撫州金溪縣,建寧縣官莊坊艾氏宗族應是榮岱公的后裔。南宋末年,榮岱公的后裔淑義和淑南兄弟為躲避元兵掠殺,于1279年逃至福建建寧縣,同為建寧艾氏始遷祖,迄今已傳25世。建寧艾氏第8世世欽公于清朝初由建寧官莊坊遷江西興國縣游家寨,第10世秀鼎公遷江西寧都縣長勝,另有一支遷江西橫峰縣。? 以奇九公為始遷祖的福建長汀縣艾氏宗族的遷徙情況據洪泉提供的《艾氏族譜序》稱,江西崇仁縣待八都(今六家橋鄉)艾坊艾氏宗族第17世孫奇九(字汝珠,號半溪)公于明嘉靖(1522—1566年)間赴福建長汀任職,官至汀邵兩府(汀—汀州府,轄長汀縣、寧化縣、清流縣、歸化縣、連城縣、上杭縣、武平縣、永定縣;邵—邵武府,轄邵武縣、光澤縣、建寧縣、泰定縣)總鎮都督,遂定居于長汀縣城店頭街宣河朱坊,為長汀艾氏宗族之始遷祖。半溪公次子見吾公又從朱坊大塘遷小坑里北,為小坑新屋之始遷祖。至今已傳16代。其后裔陸續遷往福建順昌、寧化、龍巖、將樂等地。? 據悉,松溪縣、三明市泰寧縣、寧化縣、永安縣、順昌、龍巖、將樂縣等地有艾姓,但不知他們的遷徙情況。2-9、四川省? 以登明公為始遷祖的四川安岳艾氏宗族遷徙情況據顯文和才安來函,清政府組織移民四川,即“湖廣填四川”期間,登明公于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由湖南省永州府零陵縣馬迴村遷四川省潼川府安岳縣咸通鄉龍頭廟雙井溝,迄今已傳12代。登明公的后裔不斷向四周擴散,主要分布于安岳縣李家、興隆、合義和大足縣鐵山、多寶、高陞、季家等村莊;一部份遷往全國各地。2009年4月24日,聽江西新建縣松湖艾氏第26世孫佳浪說,高安艾氏遷自新建縣松湖,而松湖艾氏始遷祖唐公于宋朝初遷自四川。若伯源公確是松湖艾氏后裔,則登明公于始祖唐公遷出四川700多年后又遷回了四川老家。? 以一善(或一儉)公和正貴公為始遷祖的四川達縣艾氏宗族遷徙情況2009年10月29日在達縣景市鎮查閱手寫本艾氏族譜獲悉,達縣景市鎮艾氏宗族有兩支,一支以一善(或一儉)公為始遷祖,于清初由湖南永州竹溪遷達縣景市鎮關家河;另一支以正貴公為始遷祖,偕其子大堯于清康熙36年(1697年)由湖南永州竹溪遷達縣景市鎮楠木洞。一善(或一儉)公略早于大堯公遷入四川。2009年11月13日查閱竹溪《艾氏族譜》(1914年首譜),正貴公一支世系清楚,與達縣景市鎮手寫本艾氏族譜所載完全一致。達縣景市鎮手寫本艾氏族譜記載,一儉或一善與一詔為同胞兄弟,是時爵之子、廷金之孫。據此查閱竹溪《艾氏族譜》,一詔公以上世系清楚,與達縣景市鎮手寫本艾氏族譜所載完全一致;但是,一詔公名下沒有弟弟,也沒有子孫,且生歿葬均失考,沒有得到圓滿的結果。該支“一”字輩11人,名字中第3字均為言字旁的字。據此推斷,一詔的弟弟名字的第3字也應是言字旁的字,當地方言與“儉”或“善”近音的字有“諫”,一詔的弟弟名一諫的可能性很大。因為一諫或一儉或一善于清初遷四川,距離編修《艾氏族譜》時已有200多年,加上沒有直系親屬留在當地,致使《艾氏族譜》中沒有記錄其名,不足為怪。在所有世系錄中均沒查到查到一諫或一儉或一善,“闔族遺名”中有“一儉”。? 以明堂公為始遷祖的四川廣安市廣安區艾氏宗族的遷徙情況湖南永州竹溪艾氏第14世孫明堂公于清初由湖南永州竹溪遷四川廣安縣興平鎮文明村。2009年11月13日查閱竹溪《艾氏族譜》,明堂公系甲十公后裔,其世系如后:癸二→甲十→恭亮→永誠→禧公→洪→文憲→廷楊→時董→一美→自譽→正勝→大生→明堂。? 以世碧公為始遷祖的四川鄰水縣艾氏宗族的遷徙情況家飛發來郵件告知,世碧公原系湖北省麻城縣孝感鄉高坎堰人,于清初順治年間(具體時間不詳)落業于鄰水縣古路口觀巖峙腳下石壩灣。? 以守膺、守定公為始遷祖的四川瀘縣立石鎮艾氏宗族的遷徙情況該宗族以起鳳公為始祖,起鳳公生于江西吉州泰和縣,退休后居湖北縐絃里。第15世孫守膺、守定兄弟于明朝晚期由湖北經貴州遷四川瀘陽立石驛,第17世孫舟為避明末兵亂,由四川遷滇,再由滇遷黔,在遵義居住20年左右,于清康熙(1662—1722年)初年攜家眷重回四川瀘縣立石鎮。? 以埜公為始遷祖的四川瀘縣立石鎮艾氏宗族的遷徙情況查閱瀘縣立石鎮《艾氏宗譜》獲悉,埜公的祖籍是江西吉安府龍泉縣(五代南唐升龍泉場置,治所在今江西遂川縣南什善鎮,北宋明道3年徙治今遂川縣),其先輩遷徙湖廣,埜公生于湖廣興寧縣(今廣東興寧縣)清泉塘,約于明洪武2年(1369年)遷入四川立石。入川后插占石鑼、石鼓、潘家溝(今橋上)、范家坪等地。其墓在立石鎮水鴨池村艾灣宅后。埜公第4世孫茂寬生于明萬歷10年(1582年)正月29日,遭明末兵亂,避難于貴州遵義、桐梓、永寧(今敘永縣)桃子坪,于清初遷回瀘州朱子街,后返回立石。編者按1:第4世茂寬生于明萬歷10年即1582年,按每兩代間隔30年計,第1世埜公當生于1582—30*3=1492年;即使按兩代間隔40年計,埜公當生于1582—40*3=1462年,由此可知,埜公于明洪武2年(1369年)遷入四川是不可能的。設埜公于20歲左右入四川,則其入四川時間為1482—1512年之間。編者按2:以守膺、守定公為始遷祖的艾氏宗族與以埜公為始遷祖的艾氏宗族同居瀘縣立石鎮,和睦相處,埜公后裔從第20世起按守膺公宗族的字輩取名,為兩支宗族合譜作好了準備;民國24年(1935年)重修譜時實現了合譜;1999年重建祠堂后,舉行了埜公入祠儀式,最終完成了兩族合族。今天的立石鎮艾氏宗族以守膺、守定和埜公三人為始遷祖,融合為一支宗族。這種自愿、平等和友好的合族方式值得贊揚。? 據悉,內江市、德陽市、南充市、自貢市、中江縣、渠縣、大竹縣、綦江縣、遂寧縣、秀山縣、宣漢縣、灌縣等地有艾姓,但不知他們的遷徙情況。2-10、重慶市? 以元訓公為始遷祖的重慶大足三驅鎮艾氏宗族的遷徙情況元訓公第15世孫吉富撰寫的《重慶市大足縣三驅鎮艾氏宗族概況》稱,元訓公于明永樂(公元1403—1424年)間,由江西吉安府泰和縣遷四川重慶府大足縣中敖場(今中敖鎮)關圣溝馬鞍山坎下;明末天下大荒,戰亂頻仍,百姓四處逃生,第5世時俸公逃遷貴州軍民府仁懷縣東鄉雨河口;清康熙初年(公元1662年),四川安寧,百姓樂業,時俸公攜家眷復入四川內江縣大通鄉;康熙25年(1686年),第6世義珩公偕其父時俸公攜家眷遷回大足縣崇勝里嚴家溝官帽山坎下(今三驅鎮長坪村)。2009年4月18日到泰和縣水槎鄉調研,聽松湖艾氏第25世孫富國說,泰和縣現少有艾姓人口。沒有找到元訓公的祖籍同宗。? 以逢義、逢泰、逢貴三兄弟為始遷祖的重慶云陽縣艾氏宗族遷徙情況湖南永州竹溪艾氏第15世孫逢義、逢泰、逢貴三兄弟于清初由湖南永州竹溪遷重慶云陽縣南溪鎮艾家灣。現已傳至第25世。2009年11月13日查閱竹溪《艾氏族譜》,沒查到逢義、逢泰、逢貴三同胞兄弟的名字,但查到了各別的逢義、逢泰、逢貴3個名字。逢義、逢泰、逢貴是湖南永州竹溪艾氏后裔是毫無疑義的,但要弄清世系傳承關系相當困難。? 以榮藩公為始遷祖的重慶大足縣三華山殷家溝艾氏宗族的遷徙情況查閱《艾氏家譜(五修)》,慶忌公第73世孫榮藩公偕兄榮垣、榮祺于清康熙20年(1681年)前后由筠州(治所在今江西高安縣)遷四川重慶府大足縣三華山殷家溝。? 據悉,合江區、永川區、北碚區、涪陵區、榮昌縣、銅梁縣、潼南縣、彭水縣、奉節縣等區縣有艾姓,但不知他們的遷徙情況。2-11、山東省? 以子敬公為始遷祖的山東濟陽孫耿鎮艾氏宗族的遷徙情況益友于2009年6 月11日發來有關山東濟陽孫耿鎮艾氏宗族的資料,《艾氏宗譜序》及《凡例》記載了該宗族的遷徙過程:“據舊說,艾氏本齊人,避亂陜西米脂縣,由米脂分籍直隸棗強縣;明永樂5年(1407年),始祖子敬復由棗強遷居山東濟南府濟陽縣。”子敬公后裔有100多人先后遷往外地,外遷后裔現居住地名和人數正在統計中。? 以艾生為始遷祖的山東甄城縣箕山鎮艾莊艾氏宗族的遷徙情況儒記在《中國荷澤網》上發表信息稱,艾生之11世祖艾青、紅、藍、綠四兄弟祖籍湖南,于明初隨燕王北征,先定居于山東濮縣(今河南濮陽縣)城東張家堤口,后遷至城東十八里閣(今河南范縣城內),在此居住6世,第7世遷至別處,經5世(家譜中沒有記載遷往何處及這5 世的情況),第12世艾生約于公元1600年前后遷居山東甄城縣城東,子孫繁衍生息,人口越來越多,此地就改名艾莊了。? 據悉,臨沂市、泰安市、濟寧市、蒙陰縣、平度縣、安邱縣等地有艾姓,但不知他們的遷徙情況。
作者:艾氏 發表時間:2010-03-12 14:56:55
2-12、安徽省? 以益春公為始遷祖的安徽繁昌縣繁陽鎮松林艾氏宗族的遷徙情況據永付說,益春公于明末自江西撫州東鄉縣遷到安徽繁昌縣繁陽鎮,一部分后裔再遷至本縣孫村鄉。? 據悉,巢湖市、舒城縣等地有艾姓,但不知他們的遷徙情況2-13、貴州省? 以登云公為始遷祖的貴州獨山縣艾氏宗族的遷徙情況祖籍江西撫州府東鄉縣斷溪橋(注:可能是段溪橋),明末寄籍四川直隸瀘州,居住松木塘柏木灣;清順治年間遷居貴州都勻府,后遷居獨山縣高邑寨麻倫莊。查閱立石鎮《艾氏宗譜?我族的由來及其繁衍》獲悉,守膺、守定、守拳是同胞兄弟,在明末同入貴州時走散,守膺、守定入四川,守拳不知下落。守拳的后裔二人于1993年冬季來四川瀘州、瀘縣尋訪同宗族人,終于在立石獅子屋基找到了同宗族人,實現了探本溯源的愿望。此處的登云即守拳也。編者按:登云與守拳是否是同一人?還有一些疑點,一是守拳為什么要改名?既然走散了,理應保留原名,以便于同族人找到自己,或便于后人與同族人相認。二是守膺、守定的祖籍為江西吉州泰和縣,而登云的祖籍是江西撫州東鄉縣斷溪橋(注:可能是段溪橋),不是同一地點,可見不是同一宗族。三是登云公于明末寄籍四川直隸瀘州,居住松木塘柏木灣,清順治年間遷居貴州都勻府,后遷居獨山縣高邑寨麻倫莊,而守拳在貴州時與其兄守膺、守定走散,根本就沒到過瀘州,可見登云與守拳不是同一人。四是獨山艾氏宗族曾與貴州三都水族自治縣大河龍場艾氏宗族聯修譜,認為同宗,同為東鄉艾氏后裔。以上幾點,僅供貴州獨山縣艾氏宗族和四川瀘縣立石鎮艾氏宗族參考。? 以桂公為始遷祖的貴州畢節市艾氏宗族的遷徙情況澤能發來郵件稱,該宗族始遷祖桂(字春光)公有8兄弟,其長兄名枝(字春和),桂公排行第4,五弟名槐(字春溥),八弟名林(字春發),其余4人不詳。桂公由江西吉安府泰和縣仙局鄉五十三都泰和橋遷貴州畢節市;枝(字春和)公遷四川瀘州鳳懿鄉;槐(字春溥)遷云南鎮雄縣;林(字春發)公遷四川內江市榮昌縣。編者按:從澤能提供的該宗族始遷祖桂公以上15世的世系表看,該宗族與以守膺、守定公為始遷祖的四川瀘縣立石鎮艾氏宗族是同宗。我已函告澤能和秀高,請他們互相溝通,建立親密關系。編者按:澤能提供的貴州畢節艾氏宗族始遷祖桂公以上15世的世系表為:茂棋→晟崇→啟鳳→玉貴→錫林→悼歲→文燦→廷魁→繼禹→述唐→魁蘭→聯芳→昌祚→大文→錫齡→桂(春光);四川瀘縣立石鎮艾氏宗族的《艾氏族譜》列出的始遷祖守膺、守定公以上14世的世系表為:起鳳→錫齡→焯→文燦→廷魁→繼禹→述唐→魁蘭→聯芳→昌祚→大文→榮茂→璉(瑚、碧、珪)→景儒→守膺(守定)。兩相對照,從啟鳳至大文12輩中,基本一致,區別僅有3點:一是“啟鳳”與“起鳳”,一字之差,啟與起同音,往往通用;二是四川瀘縣立石鎮艾氏宗族缺了第2代“玉貴”,三是“焯歲”為“焯”,少了一個歲字。兩者所言啟(起)鳳公的祖籍都是江西吉安府泰和縣。基于以上兩點,可以確認這兩支宗族是同宗。? 以壹林公為始遷祖的貴州織金縣艾氏宗族的遷徙情況勝國發來郵件稱,壹林、壹順兄弟倆于清康熙56年(1717年)由湖廣荊州府(元至正24年即1364年以中興路改置,治所在今湖北江陵縣,1912年廢)小十字挑水街過府巷遷到貴州銅仁縣。同年,壹林公考取參將,并任銅仁縣參將。壹林公于雍正元年(1723年)改任貴州平邑(清康熙3年即1664年置平遠府,22年降為平遠州,1913年廢為平遠縣,1914年改名織金縣)都司,遂家焉,是為貴州織金縣艾氏宗族始遷祖。壹順公仍居銅仁縣,為銅仁縣艾氏宗族始遷祖。壹林公的祖籍為甘肅天水郡,其宗祠堂號為儒林堂。? 據悉,貴陽市、麻江縣、銅仁縣、岑鞏縣等地有艾姓,但不知他們的遷徙情況。2-14、云南省? 以本耀公為始遷祖的云南丘北縣艾氏宗族的遷徙情況湖南永州竹溪艾氏第16世孫本耀公于清嘉慶四年(公元1799年)由湖南永州竹溪遷云南丘北縣,迄今已傳8代。丘北縣艾氏宗族已與老家聯修族譜,于2007年補修《竹溪艾氏族譜(二修)》又5卷。? 以艾福為始遷祖的云南鄧川州艾氏宗族的遷徙情況《鄧川州志》記載,自修公的曾祖父艾福自江西臨川縣隨明朝屯軍進入云南鄧川州,在中所定居,是當時境內的名醫。? 以槐公為始遷祖的云南鎮雄艾氏宗族的遷徙情況澤能發來郵件稱,槐(字春溥)由江西吉安府泰和縣仙局鄉五十三都泰和橋遷云南鎮雄。? 賓川縣艾氏宗族的遷徙情況其始遷祖于清初由湖南永州竹溪遷賓川縣。? 以福公為始遷祖的云南洱源縣艾氏宗族的遷徙情況始遷祖艾福約于明朝弘治(1488—1505年)間從江西臨川縣隨屯軍進入云南鄧川州(今洱源縣)中所。? 據悉, 昆明市、大理市、昭通市、牟定縣等地有艾姓,但不知他們的遷徙情況。2-15、浙江省? 以海清公為始祖的浙江婺州金華艾氏宗族的遷徙情況據修水征村艾氏于清光緒庚子(1900年)修成的《艾氏宗譜(十修)》記載:海清公,居浙江婺州金華向陽洲,生于唐朝開元中(約公元727年),乾元戊戌(758年)進士,任翰林學士、知開封府事,封清遠侯。根據修水征村艾軍和武寧魯溪鎮艾施儀來信,該支艾氏宗族的遷徙情況如下:第9世榮岱(公元1012—1071年,仲儒次子)遷往江西撫州金溪縣(注:現已查明,榮岱公的一支后裔于宋元之際播遷至福建建寧縣);第11世洪公遷徙江西撫州臨川縣萬石塘,其玄孫、第15世康節公自撫州臨川縣萬石塘遷徙武邑星坪,后移居印港南園(今名大園,即魯溪鎮大堰村艾氏聚居地),是為武寧艾氏始遷祖;第11世城公遷徙豫章洪城(今江西南昌市),其二弟邑公遷徙江西分寧(今修水縣)安平鄉,其三弟川公遷徙江西分寧仁義鄉,是為修水征村艾氏始遷祖;第12世景陽、朝陽由修水安平鄉遷往福建;第13世朝名、朝烋由修水仁義鄉遷往湖南平江;第14世福一由撫州遷往武昌、福二遷往湖南、福三遷往湖北崇陽、福五遷往通邑(今湖北通城縣);第17世世賢由修水遷往江西銅鼓。2009年10月27日在武漢江夏區山坡鄉見到了福一(武昌)、福三(崇陽)和福五(通城)三公后裔于1993年聯修的《艾氏宗譜》,他們都宣稱是海清公后裔。該譜還將以再一公為始遷祖的山坡鄉上馬廠艾氏宗族納入其中。以再一公為始遷祖的山坡鄉上馬廠艾氏宗族原有自己的族譜(1938年前編修),有自己的字輩:…紹習,方邦正其廷,自先時啟學,繼世爾長青,……。紹字輩為第13世。據再一公第21世孫先富說,該宗族于明洪武年間由江西遷湖北武昌,屬于“江西填湖廣”之列,比海清公第14世孫福一公遷武昌的時間(公元1100年前后)晚200多年。根據以上3點推斷,以再一公為始遷祖的山坡鄉上馬廠艾氏宗族不一定是海清公后裔。據再一公第23世孫啟榮說,漢陽艾氏宗族與本宗族同宗。(注:因先富忙于農事,無暇陪我查閱1993年聯修《艾氏宗譜》和1938年前的上馬廠《艾氏族譜》,實乃本次調研中一大憾事。)? 以柏公為始遷祖的浙江麗水艾氏宗族的遷徙情況碧波提供的族譜序言稱,柏公之父名大郎(永椿),大郎公的祖籍為江西崇仁縣六家橋鄉艾坊村,宋朝末年,大郎公遷豐邑,生五子:林、柏、樞、相、柱,柏公遷浙江麗水市蓮都區聯城鄉官橋節孝,林公遷浙江云和縣石塘嶺腳。? 據悉,浙江金華現仍有有艾姓,但不知他們的遷徙情況,也不知是不是海清公的后裔。2-16、上海市? 以舟俚公為始祖的上海川沙縣艾氏宗族的遷徙情況舟梩公,原籍江西撫州,明初隨顔指揮使遷徙南京江寧,后移居松江北郊艾家橋;第2世升由松江遷浦東三林塘;第3世繼由三林塘遷上海縣艾家弄;第4世洪,號海峰,官授湖廣都司斷事,遷上海17保艾巷橋(今浦東新區孫橋中心村),是為川沙艾氏始遷祖;第5世元美號小峰,官太醫院吏目;第6世可久,為官清廉,朝廷賜葬于浦東孫橋艾家墳。可久公后裔于1909年在孫橋建造了別具一格的民宅,座落在今孫橋鎮中心村61號(艾家圈4號),建筑面積650平方米。艾家民宅至今保持完好。(詳見《百度貼吧?艾姓吧?浦東川沙艾氏族譜》、《艾姓吧?別具一格的艾氏民宅》)《艾氏原始》稱可久公是以中庸公為始遷祖的江西永豐艾氏的外遷后裔,與上述記載相抵觸,需進一步研究后方能確定。清嘉慶18年(1813年)編修的川沙《艾氏家譜》采錄的明萬歷年間禮部尚書王錫爵撰寫的《艾可久墓志銘》云:“艾之先,家江西撫州。自明而別,一徙陜西米脂,一徙江蘇松江北部,其地因名艾家橋,是為始遷祖舟梩公。迨二世祖昇公則自松江遷至上海城內虹橋,今名艾家弄。”此論與《艾氏原始》有相符之處,如一徙陜西米脂,一徙上海;也有不同之處,如原籍一為江西撫州,一為江西永豐,屬吉州。上海川沙艾氏宗族和陜西米脂艾氏宗族是否如《艾氏原始》所說,是以中庸公為始遷祖的江西永豐艾氏的外遷后裔,尚難確定。? 據悉,南匯區有艾姓,但不知他們的遷徙情況。2-17、天津市? 春連發來郵件稱,始遷祖仲仁公原籍南京水渠門,于明朝初年隨燕王掃北一直打到天津,遂落戶在今天津寶坻區新開口鄉六戶村。2-18、江蘇省? 據悉,姜堰、泰州、無錫、常熟等地有艾姓,但不知他們的遷徙情況。2-19、內蒙古? 據悉,呼和浩特市、赤峰市等地有艾姓,但不知他們的遷徙情況。2-20、黑龍江省? 據悉,雞西市有艾姓,但不知他們的遷徙情況。2-21、北京市? 據悉,昌平縣有艾姓,但不知他們的遷徙情況。2-22、廣西? 據悉,新安縣、南丹縣、柳州市、北流縣等地有艾姓,但不知他們的遷徙情況。2-23、山西省? 據悉,萬余縣、洪洞縣等地有艾姓,但不知他們的遷徙情況。
作者:艾氏 發表時間:2010-03-12 14:57:28
五、艾姓的傳統文化1、郡望郡望也稱地望、族望。郡望實際上是郡名,包括諸侯國名及府、州、縣名。在三國、兩晉、南北朝(220—581年)期間,各州郡出現了一些世代相傳的顯赫大姓氏。顯赫大姓氏所在的郡稱為該姓氏的郡望。郡望可分為姓氏或家族發祥之郡(該姓的祖籍)和望(名望,望族)出之郡。從南北朝以后所編撰的姓氏族譜便記載了各姓氏的郡望。各姓氏的郡望反映了該姓氏當時的人口地理分布狀況,應是其成為郡望時該姓氏人口最集中的地區。綜合各部姓氏書籍所載,艾姓的郡望有4個,按各郡設置時間先后依次為:? 隴西郡:戰國時期秦昭襄王27年(公元前280年)設置,因其地處隴山之西而得名。隴西郡相當于今甘肅省東鄉族自治縣東南至隴西縣一帶地區,其治所為狄道(在今甘肅省臨洮縣南)。? 河南郡:漢高祖2年(公元前205年)設置,其治所為雒陽(在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北)。? 汝南郡:漢高祖4年(公元前203年)設置,其治所在上蔡(今河南省上蔡縣西南),東漢時移至懸瓠城(今河南省平輿縣北);唐天寶、至德時先后改蔡州、豫州為汝南郡,其治所在今河南省汝南縣。? 天水郡:漢武帝元鼎3年(公元前114年)設置,相當于今甘肅省隴西縣以東至天水市一帶地區。其治所為平襄(今甘肅通渭縣)。經查看地圖,隴西郡和天水郡是連成一片的,隴西郡在西,天水郡在東,以隴山為界,隴西縣是這兩郡的結合部;上蔡縣與汝南縣相鄰、汝南縣與平輿縣相鄰,歷史上均歸汝南郡管轄。天水郡是艾氏第一始祖汝艾的故鄉,被稱為艾姓的發祥之郡或祖籍。汝艾的子孫在這里繁衍生息,并逐漸向四周擴散,到三國、兩晉、南北朝時,天水郡和隴西郡都有較多的艾姓人口居住,天水郡成為艾姓發祥之郡,而隴西郡也成為艾姓的望出之郡。漢朝末年汝南郡出了6孝廉之一的艾伯堅,說明這一地區當時有較多的艾姓人口居住,因而到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成為艾姓的望出之郡。河南郡成為艾姓的望出之郡當在公元496年北魏鮮卑族去斤氏改為艾姓之后,應是最后一個艾姓望出之郡。以上4個艾姓郡望,甘肅省和河南省各占兩個,說明從三國、兩晉、南北朝到隋朝(公元220—581年)期間,即中古前期,甘肅省和河南省曾經是艾姓人口最多的兩個艾姓大省。從前述艾姓人口分布可以看出,從北宋末年至今,河南省一直是艾姓人口名列前茅的省份,這與有2支艾姓起源于河南省和河南省有兩個艾姓郡望是相符的;而從宋朝以后,甘肅省艾姓人口跌出了前六位,與艾姓的祖籍地和兩個郡望所在地的地位不相稱,其位置被陜西省所取代。迄今所知,目前這四個地區的艾姓人口都不多,天水郡治所所在地—甘肅省通渭縣縣志辦于2008年12月1日傳來信息:全縣現僅有1戶艾姓;洛陽市姓氏研究會崔副會長來電話說,據他所知,該市艾姓人口很少;隴西郡和汝南郡史志辦公室至今沒有回函,估計他們沒有找到艾氏宗親。江西省修水流域,包括銅鼓縣、修水縣、武寧縣和永修縣一帶自商朝至隋朝一直有很多艾姓人口居住,山東泰安市、萊蕪市和沂源縣一帶自周朝至隋朝也一直有很多艾姓人口居住,似乎比汝南郡有過之而無不及,不知為什么這兩個地域沒能成為艾姓的郡望?2、堂號祠堂是具有特殊功能、全宗族公有的重要建筑物。祠堂既是供奉祖宗神位(亦稱牌位或靈牌)供子孫祭拜的祭祀場所,又是族人集會、共商大事、編修族譜的辦公場所,還是傳統節日和喜慶活動的慶祝場所。從前,各宗族的祠堂幾乎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神殿圣堂,在傳播姓氏傳統文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堂號實際上是祠堂的名號,是一個姓氏或宗族的標志和代表,標志姓氏或宗族的血緣、歷史和榮譽。堂號的命名大致有兩類:一類具有明顯的姓氏特征,另一類沒有明顯的姓氏特征。具有明顯姓氏特征的堂號除了姓氏郡望之外,還以先賢的德望、封謚、書齋名等命名;沒有明顯姓氏特征的堂號主要取材于吉利、祥瑞之語和前人的名言佳句。堂號往往出自于各姓氏杰出先賢的某個典故,或者是對該姓氏有特殊紀念意義的地名等。名門望族大多在姓氏之前冠以郡望,如將姓氏郡望題于祠堂之上,則姓氏郡望就成了該宗族的堂號。同一姓氏不同宗族可能有不同的堂號;同一宗族內,有總堂號、分堂號之分。湖南省的慣例,各宗族的堂號往往記錄在各宗族族譜中奇偶頁的中縫處。現將已知的幾個艾氏宗族的堂號開列于下:? 先賢若納公所在宗族的堂號為:愛民堂。艾若納于南宋紹興中(約1147年前后)任吳興縣(即今福建省浦城縣)縣令,他熱愛人民,憎恨惡吏,在其辦公桌上立有一幅座右銘:“愛民如恤血,撻吏勝看經;棒折鄉胥手,何勞誦《大乘》。”其子孫后代遂以“愛民堂”為本宗族堂號。(尚不知若納公的籍貫,也不知其后裔居住在何地?請知情者提供信息。)? 湖南永州竹溪艾氏的堂號為:東鄉堂。(注10:“東鄉堂”指引我追根溯源,弄清了湖南永州竹溪艾氏的源流)? 以唐朝海清公為始祖的浙江婺州金華艾氏及其外遷后裔(包括江西修水縣、武寧縣、瑞昌縣、福建建寧縣等地艾氏)的總堂號為:天水堂;還有分堂號:擢廷堂(典出穎2公)、褒璽堂(典出仲儒公)。? 湖南邵陽縣艾氏宗族的堂號為:衍慶堂。? 以中庸公為始遷祖的永豐艾氏宗族有多個分堂號,如繼志堂、奉本堂、一體堂、崇本堂等。詢問十修族譜主編子安,總堂號何名,他說不知。前4個堂號均具有明顯的艾姓特征,“愛民堂”以艾姓先賢若納公的德望為堂號,“東鄉堂”以永州竹溪艾氏宗族的祖籍地地名為堂號,“天水堂”以艾姓發祥郡望為堂號,“衍慶堂”表明慶忌公的后裔不忘始祖的功德,昭示邵陽縣艾氏宗族是由吳公子慶忌繁衍而來。3、楹聯姓氏楹聯興起于明清兩朝。各姓氏的著名楹聯均出自于歷史典故,或反映該姓氏的起源和源流,或反映出各姓氏杰出先賢的思想、學識、德望或業績。迄今所知,艾姓的楹聯不少,僅選取其中幾副最著名、流行較廣或有特定涵義的楹聯:? 陵邑新世第 (典出山東艾孔)天水道脈長 (典出天水汝艾) (注11)? 乾德著倕和之績 (典出浙江艾穎2)治功膺綸璽之褒 (典出浙江艾仲儒) (注12)? 試宏詞以登首選 (典出江蘇艾晟)受左傳而擢甲科 (典出山東艾穎) (注13)? 愛民如恤血撻吏勝看經 (典出艾若納)? 乾德廷臣,拔中首選 (典出北宋初艾穎2)東鄉才子,文列大家 (典出南宋末艾南英)? 祖孫雙進士 (典出希淳和毓初祖孫)兄弟兩賢儒 (典出自新和自修兄弟) (注23)? 十數世至于今,棣萼瓜綿裕后昆,全憑心地。百余年代有作,鵬飛萼薦紹祖德,還是書香。 (注24)? 族開北應家聲遠派衍東鄉世澤長 (注25)4、家譜家譜是一種以表譜形式記載一個以血統(或血緣)關系為主體的家族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跡的特殊圖書形態。家譜的名稱約有80種,比較通用的名稱為宗譜、族譜、家乗等。家譜起源于上古,完善于封建時代,已有近4000年歷史。其功能和作用幾經變化,由最早記錄血縁到為襲爵和繼承財產服務,從漢朝(公元前206年)至宋朝(公元960年)近1200年間主要用于選官和婚姻,自宋朝起,主要作用轉變為尊祖敬宗,收族睦族,提高家族的凝聚力,進而促進社會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經過漢、唐時期的發展,到宋朝,通過“唐宋八大家”中的歐陽修和蘇洵二人創造性工作,使家譜的編纂達到了規范化程度。經過前人幾千年的編纂實踐和理論總結,形成了一門專門學科—譜牒學。要想編纂出一部高質量的家譜,主要編纂人員,尤其是主編,就應該認真學習和刻苦鉆研譜牒學,透徹地理解家譜的特點、體例、內容和格式等。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各單位的圖書館收藏艾姓家譜3部。到北京國家圖書館查詢,無艾姓家譜。建議各宗族在今后續修家譜時,至少送一部到本省圖書館,最好還送一部到北京國家圖書館,以便于各地艾姓后裔查閱。據不完全了解,關內絕大多數艾氏宗族都編修了族譜,只是時間有早有遲、次數有多有少、質量有高有低而已;“闖關東”的各地艾氏宗族,迄今尚未發現編修族譜者。現將已知的各艾姓宗族編修家譜的情況開列于下:4.1、據東鄉艾觀明來信,東鄉艾氏各宗派的《禮洞艾氏宗譜》多者已修17次,少者也有14次了。查閱東鄉東村艾家《禮洞艾氏宗譜(14修)》獲悉,首譜修于后周廣順辛亥(951年),由第3世好謙公手寫纂成圖譜,成為《禮洞艾氏宗譜(二修)》的基礎。這是我迄今所知的最早的艾氏族譜,比歐陽修和蘇洵創立標準譜式時還早100來年。《禮洞艾氏宗譜(二修)》于宋朝咸淳甲戌(1274年)修成,其主編為宰公第10世孫文叔公,頗有文名的可叔和可翁兄弟參與其中,可叔公撰寫《禮洞艾氏族譜序》。最近一次續修譜在1996年。東鄉縣東村等4村與貴溪縣14村、鷹潭縣6村和余江縣4村共28村聯修《禮洞艾氏宗譜(14修)》,收入譜中的人數逾萬,譜書重達數十斤,蔚為壯觀。這是我迄今見到的篇幅最長和最重的艾氏族譜。早期東鄉《禮洞艾氏宗譜》的特點是,既有總譜,又有分譜,總譜和分譜并存,早期的總譜簡明記載全宗族的大事,如世系圖(該譜稱為弔圖)、仕宦錄、分寓例(外遷后裔名錄)等,各分譜注重本支派的世系錄。大約四修(1352年)以后,由于各支派人數增多,且散居各地,再聯合編修總譜困難很大,于是各支派就獨立編修各自的分譜。爾后的續譜只有各支派的分譜,沒有全宗族的總譜了。據不完全統計,東鄉艾氏共有10來部分譜。詳細記載外遷后裔名錄及遷徙地是該宗譜的又一突出特點,為外遷后裔追根溯源、認祖歸宗提供了重要線索和依據。湖南永州竹溪艾氏是最大的受益者。如果沒有外遷后裔名錄及其遷往地地名,我就無法寫出《“東鄉堂”指引我追根溯源,弄清了湖南永州竹溪艾氏的源流》一文,湖南永州竹溪艾氏就無法找到源頭,成為無源之水;就無法弄清先祖的遷徙過程,搞不清來龍去脈。建議各宗族在今后編修族譜時盡可能詳細地記錄外遷后裔名錄及其遷徙地地名,以備外遷后裔將來尋根問祖、認祖歸宗。4.2、 修水征村《艾氏宗譜》已修11次,第一修在明朝洪武28年(1395年)。該宗譜采用大宗之法,向上追溯到艾氏第一始祖—汝艾,并將夏朝汝艾同春秋艾孔和唐朝海清聯成一體,聲稱孔為汝艾之第49世孫,海清為孔之第46世孫。該宗譜有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將全國艾氏看成一個整體,在《艾氏歷朝祖先世系表》和《艾氏歷代仕宦表》中不僅僅開列本宗族的直接祖先和仕宦名錄,而是首先開列全國艾氏祖先和仕宦名錄,然后再列出本宗族的仕宦名錄和世系表。該宗譜相當詳細地記載了艾氏源流和歷代名人,不僅轉載了本宗族以往各修族譜序言,而且轉載了其他艾氏宗族的有價值文章,如江西永豐艾氏宗族的《艾氏原始》,是我迄今看到的所有艾氏族譜中信息量最大的一部。美中不足的是,將江西永豐艾氏始祖中庸公所處的時代弄錯了。中庸公于宋朝初年(974年)由甘肅隴西遷回江西吉水縣一都滑石灘(編者按:于1054年分吉水縣一部份設置永豐縣,一都滑石灘屬永豐縣),而在《艾氏歷朝祖先世系表》中,將中庸公及其子孫的名字放在了唐朝海清公之前,誤將中庸公當成前五代期間的人了。(編者按:唐朝時稱南北朝時期的梁、陳、北齊、北周和隋為五代,是為前五代,502—617年;宋朝時稱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為五代,是為后五代,907—959年。)4.3、 武寧、瑞昌艾氏宗族與修水艾氏宗族同宗,都是浙江金華艾氏宗族的后裔,以前與修水艾氏宗族聯合修譜和續譜,但最近一次修水艾氏宗族沒有參加聯合續譜。4.4、 江西永豐艾氏族譜已修10次,第1修在南宋紹興丙子(1156年),主編:鼎,又名節,字元康,進士,翰林直學士;二修在南宋淳熙戊申(1188年),主編:益,字師孟,進士,虞部郎中;第10修在1998年,主編:子安。該宗族族譜質量較高,上至中庸公第10世祖德容公以下,世系錄內容均較完整,歷代先賢的生平事跡絕大多數清楚,因而入選本文先賢名錄的人數居各宗族前列。美中不足之處是,修水征村《艾氏宗譜》收錄的、反映永豐艾氏源流的《艾氏原始》及陽溪公寫給永宗派的信卻沒有收入本宗族的族譜中,以致給外遷后裔認祖歸宗造成了困難。4.5、 陜西米脂縣“小艾” 《艾氏宗譜》已修7次,第一修在明朝嘉靖23年(公元1544年),為石刻,主持人:第4世世仁公;于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修成《艾氏宗譜》,主編:第7世毓元公;于公元2002年續修成《米脂艾氏宗譜?增補本》,主編:第19世有為。4
作者:艾氏 發表時間:2010-03-12 14:58:15
.6、 湖南永州《竹溪艾氏族譜》已修2次,第一修在1914年,主修:第19世贊薰公、第20世東向公:第二修在2005年,主編:第22世東堯。該族譜采用小宗之法,從竹溪艾氏始遷祖癸二公寫起。這是因為主修贊薰公在1914年創修《艾氏族譜》時,只知道癸二公遷自南京,亦或知道祖籍是江西省東鄉縣,所以用“東鄉堂”為堂號,但不知道南京艾氏宗族亦或東鄉艾氏宗族的詳情,只能采用小宗之法,從竹溪艾氏始遷祖癸二公寫起。4.7、江西金溪雙塘和翁塘《艾氏宗譜》于1937年12月修成;琉璃雙塘《艾氏宗譜(二修)》修于1994年;陳坊和謝坊《艾氏宗譜》修于1994年。4.8、 四川安岳縣《艾氏族譜》已修2次,第一修由榮坤公主編,時間不詳,譜亦不存;第二修在清朝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昌錫公任主編。4.9、 重慶大足縣三驅鎮《艾氏族譜》已二修2次,第一修在清嘉慶19年(1804年),主編:第9世子紹;第二修在民國6年(1916年),主編:第11世永璠和第12世遠根。4.10、 湖南平江縣《艾氏族譜》已修11次,首譜由明代先賢穆公纂修,成于明萬歷17年(1589年),第11修成于1993年,主編:樂秋。現只保存第10修和第11修譜。4.11、 福建建寧縣《官莊坊艾氏族譜》已修8次,首譜由立愛公纂修,成于乾隆甲子(1744年),第8修在1996年,主編為培生和美文。4.12、 江西新建縣松湖《艾氏宗譜》已修 次,第1修成于宋朝寶祐3年(1255年)10月,文天祥為之撰寫序言。4.13、 以奇九公為始遷祖的福建長汀縣艾氏族譜已修3次,首譜成于清康熙53年(1741年),二修為嘉慶16年(1811年),三修在2006年。4.14、 以子敬公為始遷祖的山東濟陽艾氏宗譜已編修3次,首譜成于1838年,主編:挺;二修成于1875年,主編:浚美;三修成于1926年,主修:聯英。現正在續修四修宗譜,主編:益友。該宗譜采用小宗之法,從始遷祖子敬公寫起。4.15以桂芳公為始遷祖的河南商城縣艾氏宗譜已修8次,前5次與湖北浠水艾氏宗族聯合編修,后3修為河南商城縣艾氏宗族單獨編修。第一修成于清乾隆乙亥年(1755年),第五修成于光緒戊寅年(1878年),第六修成于1950年,第八修成于2004年,主編:金山。4.16、 以一儉公和大堯公為始遷祖的四川達縣艾氏族譜(手寫本)已修1次,于清朝末年修成。大堯公于清康熙36年(1697年)由湖南永州竹溪遷四川達縣時,手抄了竹溪艾氏始遷祖癸二公及以下8代的世系錄,因年久手抄件已趨腐朽,第18世孫子元根據手抄原件加以整理,于清光緒27年(1901年)修成了簡易的達縣艾氏族譜(手寫本)。一儉公的第13世孫(竹溪艾氏第22世孫)如見根據譜書記載找到了祖籍地—湖南永州竹溪,實現了達縣艾氏宗族300多年來認祖歸宗的夙愿。4.17、 以安、雅、晚公為始遷祖的邵陽艾氏族譜已修 次,最近一次為1992年,主編:第17世艾傳超。該族譜采用大宗之法,自始祖慶忌公寫到當代。從第1世慶忌公至第50世和公,世系傳承關系清楚,但從和公至安、雅,晚公之間約12世間斷了。4.18、 以榮藩公為始遷祖的重慶大足三華山殷家溝《艾氏家譜》已修5次,最近一次成于1992年,主編:方緒(慶忌公第81世孫)。該族家譜也采用大宗之法,自始祖慶忌公寫到當代,世系傳承關系自始至今清楚。該宗族與湖南邵陽艾氏宗族同宗,從第46世分支,該宗族第46世輿公為詢公長子,湖南邵陽艾氏宗族第46世僚公為詢公三子。第1世慶忌公至第50世的傳承關系,兩本譜書基本一致。該宗族世系傳承關系延綿2500年之久,是所有艾氏宗族中世系傳承關系延綿時間最長的。4.19、 以受六公為始遷祖的湖北紅安《艾氏族譜》已修6次,一修在清順治4年(1647年),主編:似春。第6修1992年,理事長:長照。4.20、 以光遠公為始遷祖的湖北浠水《艾氏宗譜》已修8次.。第6修在清光緒31年(1905年),主編:亮先;第8修在1994年,主編:耀東。4.21、 以再一公為始遷祖的武漢江夏區山坡鄉上馬廠艾氏宗族的族譜始修于1938年前。1993年與浙江金華艾氏宗族海清公第14世孫福一(武昌)、福三(湖北崇陽縣)、福五(湖北通城縣)三公的后裔聯修族譜。4.22、 以福一公為始遷祖的武昌山坡鄉艾氏宗族、以福三公為始遷祖的湖北崇陽縣艾氏宗族、以福五公為始遷祖的湖北通城縣艾氏宗族聯修譜成于1993年。4.23、 四川瀘縣立石鎮《艾氏宗譜》已修5次,第一修在清乾隆壬申(1725年),監修:繼文;第五修在1999年,倡導:泗儒。4.24、 與四川瀘縣立石鎮艾氏宗族同宗的貴州獨山縣《艾氏宗譜》修于1994年,主編:錫和。4.25、 以奇九公為始遷祖的福建長汀縣《艾氏族譜》已修3次,一修在清康熙53年(1714年),二修在嘉慶16年(1811年),三修在2006年。5、字輩字輩,也稱班輩、行輩、行第、班行、班派、字派、派語、派詩、派歌等。字輩都是由祥瑞和吉利的單字組成,一般是5的倍數,連接起來,朗朗上口,就成了帶有一定意義、反映一定情懷、體現本宗族一定價值取向和對子孫殷切期望的特殊的五言體詩,也有4字或6字一句的。字輩取字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字輩的作用是,永立標準,以杜僭越,杜絕高曾祖考大小之排行倒置;以免參差,避免伯仲叔季先后之班次混淆,做到按部就班,分行布序,秩序井然。按字輩起名,一見其名,便知其輩份大小。字輩的另一個作用是,有利于外遷后裔尋根問祖、認祖歸宗。各宗族有不同的字輩。同一宗族內,有的宗族有統一的字輩,如以海清公為始祖的浙江金華艾氏宗族第9世榮岳公派下;有的宗族則沒有統一的字輩,如以中庸公為始祖的永豐艾氏宗族,各分派自成體系,甚至同一分派、同一個村的不同分支的字輩各異。現將已知的艾氏宗族的字輩開列于下:5.1、江西省? 以宰(九)公為始祖的江西東鄉艾氏宗族的字輩第12世庭暉公于元朝至元戊寅(1338年)主編《禮洞艾氏宗譜(三修)》時,確定以千字文為字輩:“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寒來暑往,秋收冬藏……謂語助者,焉哉乎也。”查閱《禮洞艾氏宗譜》發現,所有名字中均不含字輩。雖有字輩,未運用于起名之中,沒有發揮字輩的應有作用。其外遷后裔各自編定字輩。? 以榮岳公為始遷祖的江西修水、武寧艾氏宗族的字輩第1世至第10世未定字輩,第9世榮岳公派下自第11世起確定字輩,14句五言體詩,自第11世至第80世。第11世伯仲叔季4人:洪、城、邑、川,四派的字輩除第11世分別為洪、城、邑、川外,其余69字完全相同:洪(城、邑、川)陽朝鐸康,德孟小千正,和應仲義俊,信景以伯崇,尚廷元敷盛,茂允世再道,美學政宏施,云仍頌罄宜,椒蕃舒燕翼,谷式肇鴻規,裕后貽功烈,承先習禮詩,金華根本沃,萬載固宗支。洪公派下嚴格按字輩起名,如第15世康節,第45世施儀。(以海清公為始祖的浙江金華艾氏宗族外遷后裔)? 江西進賢縣艾氏宗族的字輩鐘德樹元文,克心仁物藹;祥長啟節芳,世允思良愷;簪纓會有期,箕裘欲自愛;蒼翠仰名山,淵源探學海;譜續大微稱,繼述欲后遠;詩書考訂堅,禮樂崇修切;喜產榮宗賢,欣生耀祖哲;丕顯先圣謨,輝煌前功烈;椒聊實蕃興,弈葉永清潔。(以宰(九)公為始祖的江西東鄉艾氏宗族外遷后裔)? 以唐公為始遷祖的江西新建縣松湖艾氏宗族的字輩該宗族前16世未訂定字輩,自第17世起訂定字輩如下:復時任清和,群季俊秀啟;濟宗學惠郁,唐川紹潛仲。外遷的泰和縣水槎鄉艾氏宗族從第23世起另訂字輩如下:賢佐國佳,天公作證;文賈樹奇,新美如詩;精誠亙綿,寧世長青。? 以千中公為始遷祖的江西永修艾垅艾氏宗族的字輩據振云來信,永修艾垅艾氏的老字輩為:福天均友景,高德時孔守;宏應金來文,章光列曜詩。該宗族能按字輩起名,如艾氏先賢中的友誠和孔范? 以漢末孟春公為始祖的江西崇仁六家橋艾坊村艾氏宗族的字輩老字輩:文好宣明景守,嘉孟世充興。(?)新字輩:光先忠信定,由與兆經廷,是秉傅芳厚,德義自昌榮。5.2、湖南省? 以癸二公為始遷祖的湖南永州竹溪艾氏宗族的字輩第1世至第9世未定字輩,第9世先輩約于公元1600年議定10字為字輩:一自正大明,逢本紹子孫。從第10世起使用統一的字輩起名。清乾隆己亥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合族縉紳續議三十字,合前十字,共成五言八句:一自正大明,逢本紹子孫;向上如可久,元德奇俊英;嗣學冠朝國,昌文應高陞;有志方來見,獻瑞光宗清。查閱1914年編纂的《艾氏族譜》,絕大多數人能按字輩起名;1949年后,有不少人未按字輩起名。目前,最高輩分為第18世“子”字輩,最低輩分為第26世“德”字輩,歷經700年,上下相差9輩。重慶市云陽縣、四川省達縣和廣安市廣安區、云南省賓川縣等地的艾氏宗族根據字輩找到了他們的原籍—湖南永州竹溪,實現了認祖歸宗的愿望。四川省達縣艾氏宗族最低輩份為第27世“奇”字輩。? 以伯源公為始遷祖的湖南永州零陵馬迴艾氏宗族的字輩據仲邦來信,零陵馬迴艾氏宗族的字輩為:伯汝正忠,廷官君調,弘登艾世,如大光毓。民國6年(1917年)修譜時續增字輩:繼志承先德,克家守義芳,理明維相國,直道定安邦。目前最高輩分為第18世“志”字輩,最低輩分為第23世“家”字輩,相差6輩。? 以華仲公為始遷祖的湖南平江艾氏宗族的字輩據隆輝來函,該宗族前17世未定字輩,第15世穆公擬定五言八句字派:自生起文彩,世遠發其祥;禮義宏先緒,忠良紹祖光;德盛嗣綿達,仁昭后愈昌;孝悌家之寶,聲名萬世揚。從第18世起按字輩起名。目前,最高輩分為第24世遠字輩,尚有兩位90歲老者,最低輩分是第33世忠字輩,歷時近900年,上下相差10輩。隆輝是第27世祥字輩。? 以盛公為始遷祖的湖南桃源艾氏宗族的字輩原譜字輩:向道天因篤,一心澤已長,人文啟宇天,時日卜年良。續定字輩:源遠昭先緒,家齊定發祥,修培光祖德,忠孝裕榮昌。? 湖南麻陽縣老田艾氏宗族的字輩老字輩:沖祖朝啟大,一士自文學,先宗永世昌,歷代發其祥。續字輩:佳聲隆禹舜,勛烈耀顯揚,仁義禮智信,根本正倫常,詩書存為寶,忠厚慶久長。? 以安、雅和晚三公為始遷祖的湖南邵陽縣艾氏宗族的字輩據邵陽縣《艾氏族譜》記載,安、雅、晚三房沒有統一訂定字輩,各房分別訂定自第1世至第20世的字輩如下:五甲安(才安)公派下字輩為:才仲仁義,文應宗廷,朝鳳啟學,賢良忠臣,國祚方興。七甲雅(繼雅)公派下字輩為:繼文才仁,緣思永正,世代顯祖,榮宗澤茂,相傳自昌。九甲晚公派下字輩為:晚文顯虎,添祖仁義,禮智正大,光明廉讓,敬惠永康。續譜委員會于1993年訂定五、七、九甲合編第21—64世字輩如下:治道益純,華風克守,勛業時增,南泉遺德,東謂家聲,祥開江右,慶衍昭陵,善孝為本,俊秀豪英,同登富城,樂享太平。七甲雅公派下現存最高輩分為第15世澤字輩,最低輩分為第24世純字輩,傳600多年,上下相差10輩。? 以延秀公為始遷祖的湖南漢壽縣艾氏宗族的字輩文孟奇瑞添政榮,汝春應國正世守,詩書光祖……5.3、陜西省? 以旺公為始遷祖的陜西米脂艾氏宗族的字輩第1世至第10世未確定字輩,第10世芳曾公于公元1705年編纂《圁川艾氏宗譜》時擬定20字作為第11世至第30世字輩:質肇崇嘉會,丕繩克紹先,慶余開泰定,佑啟仲昆連。第18世克信公于公元1985年續擬第31世至第50世字輩:賢哲慎謙讓,英華發祺祥,守志立功業,俊睿永世昌。該宗族絕大多數人能按字輩起名。5.4、河北省? 以朝剛公為始遷祖的河北邯鄲 縣艾氏宗族的字輩進亮說,只知道一部份字輩:金長書志慶洪捌世。進亮是“慶”字輩。5.5、河南省? 河南沈丘縣紙店鎮艾氏宗族的字輩衛鋒來函稱,由于族譜已失,只知其高曾祖考的字輩為:文仁朝新,連自己是什么輩份都不知道。祖籍為安徽界首市。? 河南潢川縣艾店艾氏宗族的字輩前7世未定字輩,7世祖于清同治2年(1863年)重修祠堂時擬定第8世至第40世的字輩:嘉迎其祥,金玉滿堂;克勤耀武,延遠自昌;睦宗保國,裕后聲揚;世德昭明,永長業康。目前最高輩分為第11世“祥”字輩,最低輩為第17世“勤”字輩。? 河南安陽縣隆化村艾氏宗族的字輩青富發來郵件稱,只知道字輩中的4輩:首幫青玉。5.6、湖北省? 以光遠公為始遷祖的湖北浠水艾氏宗族的字輩天時春必永,美景資乾元;萬年承惠德,家國慶人賢;善述宗先訓,立本迪前光;鴻儒崇問學,忠厚應榮昌。從第18世起采用此字輩。浠水縣蔡河鎮艾氏宗族現最高輩分為“資”,最低輩分為“惠”;與浠水縣蔡河鎮艾氏宗族同宗的河南商城艾氏宗族現最高輩分為“景”,最低輩分為“年”。? 以受六公為始遷祖的湖北紅安縣艾氏宗族的字輩六字字輩:受以日文月大。四字字輩:似應若爾,萬世榮光,自天方申,長發祺祥,永錫嘉慶,順德為良,毓秀正耀,謙吉恒康,潤成茂達,輔朝定邦。? 湖北宜都市艾氏的字輩常平發來郵件告知,該宗族的字輩是:正大立綱常,為善傳家遠。? 湖北丹江口艾氏宗族的字輩自啟文克,作萬宋成,元光兆春,必有發生。后續有20輩。該宗族艾青在網絡上聲稱,該宗族祖籍為山西省洪洞縣,移民至丹江口。? 湖北應城市東馬坊艾大村艾氏宗族的字輩慶超來函告知,該宗族的字輩為:積善家余慶,存仁士必昌。目前以慶、存輩居多。? 湖北安陸巡店鎮艾廟村艾氏宗族的字輩小龍來函告知,該宗族的字輩為:在明其德,光宗耀祖。? 以再一公為始遷祖的武漢江夏區山坡鄉上馬廠艾氏宗族的字輩據再一公第21世孫先富記憶,該宗族的部份字輩為:……紹習,文邦正其廷,自先時啟學,繼世爾長青……“紹”為第13世。該宗族能按字輩起名,如先富、啟榮等。? 湖北沔陽艾氏宗族的字輩道高在電子網絡上公布了本宗族的字輩:應年必勇士,德龍定云昌;天道福善,移次吉祥,鳳麗百瑞,金玉滿堂,生光傳家,華國文章。? 湖北宜昌市點軍及三峽地區艾氏宗族的字輩祖萍在《族譜錄?湖北艾氏族譜》中公布了以靜公為始遷祖的艾氏宗族字輩:世守詩書光祖德,挺傳孝友振家聲;忠良勛業文芳謹,繼述經倫佑發亨。? 湖北松滋縣艾氏宗族的字輩繼平發來郵件告知,該宗族的部份字輩為:……遠祖德培成,家業興隆仕英俊。? 湖北襄樊艾氏宗族的字輩定龍在《天下艾姓是一家》中稱,該宗族的部份字輩是:……永昌,安邦定國……
作者:艾氏 發表時間:2010-03-12 14:58:34
5.7、遼寧省? 遼寧鳳城縣紅旗鎮艾家堡子滿族艾氏宗族的字輩向群在《滿族艾姓尋找同宗》中稱,鳳城正紅旗滿族艾姓始遷祖艾必達公遷自長白山四道溝,生6子,6支沒有統一訂定字輩,各支各自訂定字輩。現已知其長子和六子后裔從第10世起的字輩為:德(樹)茂允福宏,世傳咸忠厚,國恩恒嘉慶,善繼克昌榮;其四子后裔從第10世起的字輩為:鳳明長吉慶,榮和玉保春。? 遼寧鳳城縣藍旗鎮三家子村蒙古族艾氏宗族的字輩向群在《滿族艾姓尋找同宗》中稱,以阿必達公為始遷祖的鳳城正藍旗蒙古族艾姓宗族自第11世起的字輩為:正立長興本,榮新恒茂春,昌明傳世遠,崇圣貴鴻恩。? 遼寧鳳城縣大堡、劉家河鎮艾氏宗族的字輩漢軍正黃旗艾氏宗族第 世孫立振告知,該宗族現分居于鳳城鎮內及周邊大堡、劉家河、雞冠山、通遠堡和鳳城北部一帶。從第 世起的字輩為:寶昌德立厚,純世啟文明,成龍兆圣瑞,聯玉子和平。? 遼寧黑山縣艾氏宗族的字輩春明告知,該宗族有以下字輩:永明如廣樹文春玉。5.8、福建省? 以淑義和淑南公為始遷祖的福建建寧艾氏宗族的字輩該宗族不僅淑義和淑南公兩支派沒有統一訂定字輩,就連淑義公派下道全和守全公兩分派在第15世前也沒有統一訂定字輩,到第16世后才統一訂定字輩:圣朝膺景運,繼述永承先;鳳藻標霞羽,絲綸奕葉傳。1996年新立字輩如下:信義為人本,和平理事箴;丁財興盛日,富貴萬年春? 以奇九公為始遷祖的福建長汀縣艾氏宗族的字輩洪泉發來郵件,該宗族自第1世至第25世的字輩為:奇汝吾宗(君)可,魁(仕)時(長)賢(忠)掌(元、琦)成(基),桂(春)遠(騰)永(洪、鴻)紀(友)生(儀),潤正和廉誠,治功承祖志。目前最低輩為第16世“潤”字輩。洪泉為第13世。? 以南英公(第10世左右)后裔長茂公為始遷祖的福建南平市峽陽鎮杜溪高壩村艾氏宗族的字輩長明興盛,光添榮華,崇尚文化,詩書禮樂,發其祥源。目前最低輩為第8世“華”字輩,為東鄉艾氏第38世左右? 福建建甌縣艾氏宗族的字輩志明在網絡上稱,該宗族的字輩為:道春玄乃碧,正子圣朝廷,國泰官清民自安。5.9、四川省? 以登明公為始遷祖的四川安岳艾氏宗族的字輩據顯文和才安來函,以伯源公為始遷祖的湖南永州零陵馬迴艾氏宗族在明朝初編成五言六句字輩:伯汝正忠廷,官君調宏登;世代榮昌久,文光顯才能;孝友維國本,仁義振家聲。每10代后加一代單名,實為33世。單名必須是“王”字偏旁的字。伯源公第10世孫登明公于1723年遷四川省安岳縣,安岳艾氏宗族最近又續擬20字輩:繼志成先德,克福守澤方;理明作相野,直道定安康。目前最高輩分為第18世“光”字輩,最低輩分為第23世“孝”字輩,相差6輩。該宗族能嚴格按規定的字輩起名,如伯源、登明、顯文、才安等等。安岳艾氏宗族根據前10代字輩,與其原籍湖南永州零陵馬迴艾氏宗族確定了同宗關系,實現了該宗族 200多年來認祖歸宗的夙愿。湖南永州零陵馬迴艾氏宗族與四川安岳艾氏宗族同宗同派,前十輩完全一致,自從第11世起不同了;后續的20字輩基本相同,但同一字輩卻相差17世,如零陵馬迴艾氏宗族的“繼”字輩為第17世,而安岳艾氏宗族的“繼”字輩為第34世。建議兩地的同宗宗親協商解決,求得一致;或者安岳艾氏宗族另擬第34世以后的字輩,另列一個兩地字輩對應表,即可弄清兩地的輩分關系。? 以守膺、守定兄弟為始遷祖的四川瀘縣艾氏宗族的字輩入川時定的字輩:守汝朝玉,居(隆)叢(文)丕子,維世景芳,國秀儒宗。(注:括號中的字與前面的字同一班輩。)清咸豐庚申(1860年)清明節議定32字字輩:光昭德澤,繼美遵先,純心學道,立志希賢,鴻基顯著,泰運承宣,明良遇合,理象真傳。? 以世碧公為始遷祖的四川廣安市鄰水縣石壩灣艾氏宗族的字輩義正壹為首,生丹時風有;世萬合志良,明從廣大昌;開國承家遠,光前裕后長;敬忠維統緒,仁孝著鄉邦;居心宜諒直,立念在剛方;允恭以克讓,峻德述虞唐。5.10、重慶市? 以元訓公為始遷祖的大足三驅鎮艾氏宗族的字輩據顯文來函,大足三驅鎮艾氏宗族的字輩為:元廷清興時,義文德子思;永遠長亨吉,世澤映宗貽;朝爵君正照,保國肇宏基。目前最高輩分為“長”字輩。? 以逢義、逢泰、逢貴為始遷祖的重慶云陽縣南溪鎮艾氏宗族的字輩云陽《艾氏族譜序》稱,現擬定的字輩為:益字正大明,逢本永子孫,向陽有可望,聯富值萬金,禎祥德廣厚,福祿喜隆興,光宗全仁義,及第傳佳音。逢義、逢泰、逢貴三胞兄弟是湖南永州竹溪艾氏宗族第15世孫,由湖南填四川時,沒有將字輩抄錄下來,僅僅憑記憶字音,而且僅僅記住了前15輩,由后輩記錄下來,所以難免出現了一些錯誤。建議云陽艾氏宗族以祖籍地字輩為準。? 重慶云陽縣桑坪鎮艾氏宗族的字輩文章發國,成世安康,宗孝同茂,后賢永昌。桑坪鎮艾氏宗族遷自江西撫州府崇仁縣,與南溪鎮艾氏宗族本來不同宗。1992年重修譜時,南溪鎮艾氏宗族和桑坪鎮艾氏宗族聯合修譜,此后采用統一的字輩。這也符合“天下艾姓是一家”的理念,值得稱贊。? 以榮藩公為始遷祖的重慶大足縣艾氏宗族的字輩慶忌公第56世孫世法公擬定40字字輩:世傳際盛隆,功德從先起,繼述尚良圖,科名榮士以,文章作國賓,方顯書為美,克紹祖宗賢,發祥能有紀。從第56世起采用此字輩。現最高輩分為第80世“賓”字輩,最低輩為第85世“美”字輩。5.11、貴州省? 貴州三都水族自治縣大河龍場艾氏宗族的字輩以東鄉艾氏第23世孫君憲公為始遷祖的大河龍場艾氏自第23世至第34世的字輩:君仕芝廷,時奎鐘澤,樹燦培錦。第35世起的新字輩:文武儒成忠仁義禮德智明讓永興昌盛濟建鴻開政通延本安邦定國恩先惠榮躍光裕。? 貴州畢節市威寧縣楊家灣鎮艾氏宗族的字輩舜虎在《百度貼吧?艾姓吧》中稱,該宗族的字輩為:學賢良忠臣,國正天心順。? 以桂公為始遷祖的貴州畢節艾氏宗族的字輩據澤能提供的信息,桂公(字春光)祖籍江西吉安府泰和縣,為泰和艾氏第16世。桂公遷畢節后,前5世未訂字輩,自第6世(總第21世)起的字輩為:時毓文明盛,世鐘德澤長;祥光臨義國,瑞兆溥仁邦。? 貴州畢節納雍縣居仁鎮艾氏宗族的字輩繼龍崇先起,科明榮世以,文章作國賓,方顯書維美,克紹子生賢。? 以登云公為始遷祖的貴州獨山縣艾氏宗族的字輩登瑤承學天,春廷應永錫,履奇安世澤,克振孔昌宏,榮耀顯家聲,華寶極龍騰,富澤思恩慶,貴祖繼遠宗,京昭疏章錦,志立盛國東,凌曦照靜堂,云開正朝陽。? 以壹林公為始遷祖的貴州織金縣艾氏宗族的字輩勝國發來郵件稱,該宗族的字輩是:壹崇思如尚,起永錫文祥,元勝知良相,厚德顯榮光。目前最低輩分為“良”字輩,第14世。5.12、云南省? 以槐公為始遷祖的云南鎮雄縣艾氏宗族的字輩據澤能提供的信息,槐公(字春溥)祖籍江西吉安府泰和縣,為泰和艾氏第16世。槐公遷鎮雄后,前6世未訂字輩,自第7世(總第22世)起的字輩為:時廷尚應景,英成以得興;開發繼宗祖,顯達肇維明;洪汝淵源澤,汪洋浩瀚深。? 云南牟定縣艾氏宗族的字輩艾靖在《百度貼吧?艾姓吧》中稱,牟定縣艾氏宗族的字輩為:生成之大有,春光自可呈,文星崇尚學,永世慶維興。5.13、山東省? 以子敬公為始遷祖的山東濟陽艾氏宗族的字輩第1世至17世未定字輩,自第18世起的字輩為:欣同鴻運轉,訓育至今宜,品邵斯增籍,涵深即潤資。? 山東甄城縣箕山鎮艾莊艾氏宗族的字輩自始祖艾青、紅、藍、綠至第17世未定字輩,從第18世起擬定字輩為:廣儒教,體圣賢,存忠厚,延家遠。目前最低輩份為第25世忠字輩。5.14、江蘇省? 南京回族艾氏宗族的字輩德捷在《艾姓吧?天下艾姓是一家》中稱,其高祖遷居南京后訂定第2—6世的字輩:松林學德永。5.15、安徽省? 安徽繁昌縣艾氏宗族的字輩金超在《天下艾姓是一家》中稱,安徽繁昌縣艾氏宗族的字輩是:四學光宗啟,家和永世昌。5.16、天津市春連發來郵件稱,該宗族的部份字輩是:國德宗文春。5.17浙江省浙江麗水市蓮都老字派 文好宣明景守,嘉孟世充興 新字派 光先忠信定,由與兆經廷 是秉傅芳厚,德義自昌榮六、艾姓歷代先賢和當代名人經查閱多部古代《中國人名大辭典》發現,各部辭典所收艾姓歷代先賢多寡不一,最多者有20人(臧勵龢主編的《中國人名大辭典》),最少者僅有2人(吳海林主編的《中國歷史人物辭典》),而且都未收入宋朝以前的艾姓名人,如唐朝御史大夫、上柱國艾敬直1,生于唐朝末年、于后唐考中進士、在后周官至左散騎常侍、宋朝初年任工部侍郎、一生跨越唐、五代、宋共7個朝代的艾穎等,爾后也都遺漏了不少艾姓重要名人,如南宋進士、吏部尚書艾釜,明朝都督同知艾義等等。有的先賢各部辭典均錄取,有的則在某一部辭典中有名。廖蓋隆主編的《中國人名大辭典?歷史人物卷》共錄入14000人,錄入艾氏6人;《中國人名大辭典?當代人物卷》共錄入近18000人,錄入艾氏10人,這一套辭典錄入的古今艾姓名人共16人,占名人總數32000人的0.05%。需要說明的是,在各部名人辭典中名列艾姓行列中的一些古今名人,實際上并不是艾姓人氏,如南宋乾道至淳熙(1165—1185年)間的大儒艾軒姓林,元朝累立戰功的名將艾貌是蒙古族拔都康里氏,艾儒略是意大利人,與郎世寧同時的著名清朝宮廷畫家艾啟蒙也是歐洲人;又如當代著名詩人艾青和艾蕪、著名哲學家艾思奇、著名電影演員艾霞及老紅軍、東北民主聯軍第25師政治委員艾萍等均不姓艾,這些名字是他們的筆名或藝名。因此,本文只好割愛,將他們從艾姓名人中‘除名’了。(編者按:有宗親提出,既然將“留居中國的外國人,如猶太人、意大利人等也有以艾為姓”作為艾氏起源之一,那么,艾氏歷代先賢就應該包括艾儒略和艾啟蒙。言之有理,特采納之。)下面分類列出艾氏歷代先賢、當代名人和文學、醫學、美術、軍事4個領域的名人及其他名人。排序原則:“歷代先賢和當代名人”以人物出生日期或活動年代早晚為序,不以官職品級高低或輩份大小為序;“其他名人”則以發現先后為序。錄取原則:(1)凡《中國人名大辭典》等名人辭典中的艾姓名人原則均錄取;(2)各朝進士,不論官職品級高低,原則均錄取;(3)在《晉書》、《魏書》等中古早期史書中出現的人物,不論官職品級高低,原則均錄取;(4)參照《中國人名大辭典》等辭典的標準,選錄其他典籍或族譜記載的人物;(5)一些人的官職品級雖不低,但活動年代、任職地點、籍貫等基本要素不清楚,或者與歷史事實不符,如某人在族譜仕宦錄中的功名和官職與其名錄中的生平事跡不符等,原則不錄取;(6)當代名人從嚴控制;(7)無論是歷代先賢,還是當代名人,均力求用歷史唯物史觀評價他們所取得的功名和業績,避免用今天的道德標準和榮辱觀念苛求前人。1、歷代先賢綜合各部中國人名辭典和有關史書或典籍及各艾氏宗族族譜所載,辛亥革命(公元1911年)以前(包括古代和近代)的艾姓重要先賢有:1.1、遠古至南北朝時期:10人1. 汝 艾,輔佐夏朝少康帝(約公元前1868—1848年在位)消滅篡位的寒浞及其子澆和(豕壹)、復興家國的大功臣和大臣,各支艾氏宗派公認的艾氏得姓始祖。甘肅天水郡人。(詳見注1、附錄2)2. 艾 侯,佚名,活動于商朝武丁帝(約于公元前1271—1213年在位59年)時期,江西修水人,修水艾氏宗族的族長(或首領)。當武丁帝約于武丁41—50年(公元前1231—1222年)間經營江漢流域時,有功于商朝,被武丁帝于公元前1225年前后封為侯爵,其領地—江西修水流域被稱之為艾侯國。艾侯為艾侯國的第一任國君,按編修族譜的小宗之法,被視為修水艾氏宗族的始祖。(詳見注2)3. 艾 孔,原姓孔,名季梁,約生于公元前587—567年間,于公元前537年由魯隱于齊國艾陵,以隱居地名艾為氏,以原姓孔為名,取名艾孔,字裔款,齊景公(公元前548—490年在位)的大夫/大臣,食邑在山東萊蕪∕沂源∕泰安艾陵,另一說為,裔款以食邑名艾為氏,以原氏孔為名,取名艾孔。為山東萊蕪艾氏第二始祖,艾氏的第三始祖。(詳見注4)4. 艾 子,戰國時期齊宣王(公元前320—301年在位)的大臣。山東萊蕪∕沂源∕泰安艾陵人。李屹之主編的《語林趣話》收錄了《艾子巧止誅九族》等兩則故事。〔編者按1:齊桓公田午之子田因齊于公元前359年始稱王,是為齊威王,齊宣王是第二任齊王。編者按2:此艾子應是周武王分封于山東牟縣(今萊蕪市)東南艾山的艾子—山東萊蕪艾氏第一始祖的世襲子爵后裔。〕(詳見注2、附錄4)5. 艾伯堅,漢朝末年汝南6孝廉之一。河南汝南人。(見江西東鄉可叔公撰寫的《禮洞艾氏族譜序》、注14)6. 艾 毅,東晉(公元317—420年)元帝至明帝(公元317—324年)間淮陵(治所在今安徽嘉山縣東北)故吏。(詳見《晉書》100/2628、注15)(編者按:以下在年份前省略“公元”二字)7. 艾秀1,上洛〔上州治所,今湖北鄖西縣西北上津鎮;按年代和地理位置推斷,當為“五胡亂華”時期(304-439年)19國之一成漢(304—347年,建都成都)屬地〕“賊帥”,于東晉成帝咸康六年(340年)前遣使歸誠,率眾500余人降晉。(詳見《晉書》73/1926、注15)8. 艾 江,“五胡亂華”時期南燕(398—410年)牙門將,簡稱牙門。9. 艾 銓,南燕東平郡(治所在今山東東平縣)太守。(以上二人見《通志?氏族略》第458頁)10. 艾僧檦,北魏(386—534年)肅宗熙平元年至正光6年(516—525年)間任四門博士。(見《魏書》8/108之4/2816)1.2、唐朝:13人11. 艾欽宜,唐朝御史。(注16)12. 艾 瀚,字南泉,慶忌公第37世孫,唐高宗(650—663年)時任梁州(古九州之一。在歷史上,梁州治所有多個。唐朝武德元年至興元元年的梁州治所為南郡縣,即今陜西省漢中市)剌使。(見重慶大足縣《艾氏家譜(五修)》)13. 艾敬直1,歷任唐朝朝議郎、豫州(治所在今河南省汝南縣)司馬,遷侍御史內供奉,累官至御史大夫,被授予上柱國。改任仙州(治所在今河南省葉縣)長史,散官勛級如舊。活動于武后中至玄宗末年(約695—755年)。北平人。(見《唐御史臺精舍題名考》、注17)14. 艾海清,艾孔第46世孫(見修水征村明崇禎四年《宗譜舊序》),生于唐開元中(約727年),乾元戊戌(758年)進士,歷任翰林學士、知開封府事(唐朝時稱府牧或府尹,宋朝及以后稱知府),封清遠侯。浙江婺州金華向陽洲人,為江西修水、武寧、瑞昌、福建建寧等地艾氏始祖。(見修水征村《艾氏宗譜》)15. 艾德容,字圣瑞,永豐艾氏始遷祖中庸公之第10世祖。唐開元20年(732年)7月27日生,天寶壬辰科(752年)進士,乙未年(755年)任都御史。始占籍應天府(元朝至元16年即1279年,朱元璋以集慶路改名應天府,治所在上元、江寧縣即今南京市),后為避禍流落到江西吉水縣。歿于唐元和8年(813年)9月初九,享年82歲,葬江西蛇形山。(見《永豐艾氏十修大成族譜》)16. 艾秀山,海清公之子,字敬直2,號云谷,生于唐大歷中(約772年),元和(806—820年)初進士,累遷至殿中侍御史。浙江婺州金華人。(詳見修水《艾氏宗譜》、注18)17. 艾仲樂,中庸公之第9世祖,唐代宗大歷4年(779年)正月25日生,德宗貞元16年(800年)庚辰科進士,先任翰林學士,后任侍郎。歿于唐咸通7年(866年)9月26日,享年88歲,奉勅歸葬南渡大嶺。江西吉水人。(見《永豐艾氏十修大成族譜》18. 艾 宰,字希周,號滄洲,排行第九,又稱九公,唐長慶辛丑(821年)進士,任治事別駕。因忤當時宰相,遂棄官歸隱浙江睦州白云巖。乾寧二年(895年),義勝(今浙江紹興)節度使董昌稱帝,為避戰亂,攜二子自浙江睦州遷江西臨川縣石羊市。翌年,再徙禮洞。是為東鄉禮洞艾氏始祖。生于公元800年前后,歿于896年之后,享年96歲以上,葬于石羊市背。江西臨川(今東鄉)人,原籍浙江睦州壽昌縣(治所在今浙江建德縣壽昌鎮)。(詳見東鄉《禮洞艾氏宗譜》、注19)19. 艾居晦1,唐文宗時(826—840年)明經(編者按:隋焬帝置明經、進士二科取士,唐因隋制。以經義取者為明經,以詩賦取者為進士。),工書法。唐太和4年(831年)接受國子監鄭覃的建議,與明經陳玠以楷書分寫,歷時7年,于開成2年(837年)刻成一部石經—開成石經,計114石,文刻兩面,228面,650252字。該石經現存西安碑林。(詳見《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金石文字記》、《西安碑林的建立和唐朝刻成的開成石經》)20. 艾恒春,秀山之子,海清公之孫,生于唐元和(806—820年)間,官至延平府(治所在南平縣,即今福建省南平市,1913年廢)知府,封朝奉大夫。浙江婺州金華人。(見修水《艾氏宗譜》)21. 艾舉性,中庸公之第7世祖,唐元和4年(809年)8月初四生,太和庚戌科(835年)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歿于唐大中5年(851年)4月23日,葬吉水縣北嶺。江西吉水人。(見《永豐艾氏十修大成族譜》)22. 艾邦直,中庸公之第6世祖,仁性(生于唐貞元14年即798年)之子,唐長慶2年(822年)10月24日生,會昌壬戌科(842年)進士,先任御史,后贈司徒。歿于唐光啟2年(886年)2月初九,葬吉水縣北城。江西吉水人。(見《永豐艾氏十修大成族譜》)
作者:艾氏 發表時間:2010-03-12 15:01:13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