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在线一区,婷婷六月天在线,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红,亚洲欧美天堂,aaaaa级毛片,成年人在线免费观看

族譜錄LOGO

姓氏:

拼音:AI  

03-05

225734次

3人

6個

70個

704人

80部


站長: [申請站長] 管理員:   [申請管理員]
[主樓] 艾氏源流和現狀調研工作小結

艾氏源流和現狀調研工作小結
自2008年3月初以來,在各地史志辦同志和艾氏宗親的大力支持下,本人全力以赴,對艾姓源流和現狀開展了比較全面而深入的調查和研究,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和重大的階段性成果。

一、 幾項調查研究工作情況

本人學的是理工,干的也是理工,對歷史研究缺乏了解,更談不上有什么經驗了,因而走過一些彎路。本著“邊學邊干,邊干邊學,學以致用,不斷總結,摸索前進”的原則,探索出了一條開展艾姓源流和現狀調查研究的有效途徑和一套行之有效的調查研究方法,使得對艾姓源流和現狀的研究不斷深入和順利進展。回顧近兩年以來的調查研究工作,主要做了以下4件事:

1、 到圖書館查閱資料
不管從事自然科學研究,還是從事歷史研究,都要利用前人已經取得的研究成果,對艾姓源流和現狀的研究也不能例外。我對艾姓源流和現狀開展研究的第一步即是到圖書館查閱資料。從2008年3月初到5月中旬為集中查閱資料階段。先后到遼寧省圖書館、沈陽市圖書館和北京國家圖書館查閱資料,搜集有關艾姓源流和現狀的信息。主要通過查閱姓氏辭典,以了解艾姓的起源、傳統文化和歷代先賢,先后查閱了11部古今姓氏辭典;主要通過查閱古今人名辭典,以了解艾姓歷代先賢和當代名人的名錄及其生平事跡,先后查閱了十多部人名辭典;通過查閱各部史書的人物索引,搜集艾姓歷代先賢,先后查閱了7部史書的人物索引;通過查閱相關史書和典籍,搜集艾姓歷代先賢的生平事跡,先后查閱了20多部史書和典籍;通過查閱官制辭典,了解艾姓歷代先賢所取得的功名和建立的業績,以決定取舍,共查閱過7部官制辭典;通過查閱中國歷史年表或大事編年,以弄清與艾姓源流、歷代先賢和典故相關的歷史事件及其發生的年代和地點,主要查閱過4部中國歷史年表或大事編年;通過查閱地名辭典,以弄清與艾姓相關的古代地名的衍變過程和現用名及其與艾姓的淵源關系,主要查閱過4部地名辭典;為了更深入地研究和印證與艾姓源流相關的歷史事件、典故、艾姓人口增長和分布以及遷徙情形等等,還閱讀了《史記》、《史記志疑》、《中國歷史?先秦史》、《中國人口史》以及中國人口遷徙史等多部史書。2008年5月以后,根據需要,隨時到遼寧省圖書館查閱有關資料。(詳見《艾姓源流和現狀研究》“參考資料”)

2、通過寄信、發電子郵件開展函調,輔以電話征詢
原以為通過查閱資料即可弄清艾姓源流和現狀,經過綜合、整理后發現,歷史資料既不能全面反映艾姓的源流,更不能反映艾姓的現狀,而且有許多互相抵牾甚至錯誤之處,令我大失所望。經過深思后認識到 ,必須另謀途徑,采取多種方式,獲得更多的關于艾姓源流和現狀的信息,對通過查資料所獲得的信息加以充實和印證,以便更加全面、準確、翔實地反映艾姓的源流和現狀。我首先想到的途徑是,給凡有艾姓名人的市、縣史志辦發信,并請他們代為轉交給艾氏宗親的信,期望從地方志辦公室和艾氏宗親的回信中得到有價值的信息。先后寄出信件一百多封,但僅僅收到了13封回信。
考慮到寄信的效果不佳,為了更快捷地發送并獲取信息,于2009年5月學會了通過電子網絡查閱信息和收發郵件。到2009年底,已向在電子網絡上留有電子郵箱或qq號的135位艾氏宗親發出征詢艾姓源流和現狀的信息。已有45位宗親發回郵件,提供了各自宗族的有關信息;美中不足的是,2/3宗親沒有回音,一些宗親雖發回了郵件,但沒有提供有用的信息。
貴州麻江縣、云南洱源縣、江西金溪縣、甘肅通渭縣等縣地方志辦公室的同志提供了非常有價值的信息;江西撫州市、東鄉縣、修水縣、陜西米脂縣、江蘇高郵、金壇縣、湖北江陵縣、河南洛陽市、上海浦東區等市縣地方志辦公室的同志或為我轉送了信件,或給予了答復。對各地地方志同志的支持和幫助,在此謹致深深的謝意。
對一些沒有電子郵箱或通訊地址而有電話號碼的宗親,只好與他們通電話,先后通電話者約30人。

3、赴各地實地調研
通過函調獲取信息,沒有取得預想的效果。為了從各艾氏宗族的重要文獻—族譜中獲取更多的艾姓源流信息和實證材料,我想到了到艾姓人口比較集中的地區,通過實地調研的途徑,主要采用查閱族譜的方式,以獲取更多的有價值的艾姓源流信息。江西東鄉縣艾順才和修水縣艾德彬首先發出了邀請,我便于2008年10月10—16日一赴江西,通過查閱以海清公為始祖的江西修水《艾氏宗譜》和以宰(九)公為始祖的江西東鄉段溪《禮洞艾氏宗譜》,獲得了大量有用信息,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令我大喜過望。
2009年初,又接到了江西吉安市艾新東的邀請,我又于2009年4月15—24日二赴江西,先后到吉安市、吉水縣、永豐縣、泰和縣、東鄉縣、進賢縣和新建縣調研,查閱了吉水縣縣志、福建建寧縣《艾氏族譜》、《永豐艾氏十修大成族譜》、泰和縣水槎鄉艾氏族譜(手寫本)、東鄉縣東村《禮洞艾氏宗譜》(含東鄉縣東村等4村、貴溪縣14村、鷹潭縣6村和余江縣4村共28村)、進賢縣《艾氏宗譜》和新建縣松湖艾氏族譜(手抄件),又獲得了大量有用信息,收到了預想的效果。
受遼寧鳳城縣艾向群的邀請,我于9月14—16日,赴鳳城進行實地調研,通過到縣民委和縣志辦咨詢和訪問,對滿洲八旗艾姓、蒙古八旗艾姓和漢軍八旗艾姓的起源和現狀有了一定了解。
為了解決幾個疑難問題和了解更多信息,于2009年10月13日啟程赴南京、上海、重慶等地調研,歷時42天,途經南京、鎮江、常州;上海;河南商城、潢川、光山;湖北紅安、浠水、武漢江夏區(原紙坊縣);四川達縣、瀘縣;重慶大足;廣西桂林;湖南邵陽、零陵、冷水灘,共8個省市、17個市縣區,查閱了《鎮江志》、《至順鎮江志》、《金壇縣志》3部志書和上海川沙、河南商城、湖北紅安、浠水、武漢江夏區山坡鄉、四川達縣、瀘縣立石鎮、重慶大足、湖南邵陽縣、永州零陵區馬回村和冷水灘區竹溪等地共13個宗族的族譜,又獲得了大量有用信息。
四次實地調研,共調查研究和獲得了29個市縣區、3個民族、22個艾氏宗族的源流和現狀信息,其中包括4個人口超萬的宗族。
據不完全統計,通過寄信、發電子郵件、電話征詢和實地調研等途徑,已與約70個大大小小的艾氏宗族取得了聯系。《艾姓源流和現狀研究(第六稿)》或多或少地反映了這些宗族的情況。
為了了解更多宗族的情況,擬于今年春暖花開后赴山東、河北、河南、陜西等地調研。

4、 綜合、整理、撰寫和修改《艾姓源流和現狀綜述/研究》文稿
在搜集到一定數量的艾姓源流和現狀的信息后,于2008年5月初著手撰寫《艾姓源流和現狀綜述》文稿,草稿約13000字;5月20日形成第一稿,約18000字;6月20日完成第二稿,約20000字;9月1日完成第三稿,約25000字;11月30日完成第四稿,約40000字;2009年4月30日完成第五稿,約74000字;6月15日,決定將文章的題目由《艾姓源流和現狀綜述(第五稿)》改為《艾姓源流和現狀研究(第五稿)》,到 7月22 日,首次突破10萬字;9月9日,近12萬字;到2009年12月底,完成了《艾姓源流和現狀研究(第六稿)》,達到146000字,2010年1月中旬突破15萬字。
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和各地艾氏宗族信息的源源而來,《艾姓源流和現狀綜述》或《艾姓源流和現狀研究》文稿處于不斷地修改和補充之中,不僅字數與日俱增,內容越來越充實,而且不斷發現問題和修正錯誤,以致對艾姓源流和現狀的研究越來越深入,對艾姓源流和現狀的表述越來越全面、準確、翔實和符合實際。用“日新月異”來形容文章的變化也不為過。在寫作和修改過程中,我深深地體會到,文章無止境,大至文章結構和立論,中及形式邏輯和前后呼應,小到遣詞造句乃至標點符號,均需反復推敲,仔細斟酌。幾乎每次認真審閱中,都會或多或少地找出一些不足之處,一經作出適當修改后,文章的質量就會有所提高,一股快意便不覺涌上心頭;而若一旦解決了一個百思不得其解的疑難,獲得了重大突破,一種莫名的成就感頓時令人心曠神怡。
通過近兩年來的研究實踐,不僅僅使我深深地體會到文章無止境,而且使我深深地體會到,對某些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等的研究,更是無止境。歷史資料對某一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的描述往往極其簡明扼要,看似只言片語,其實在這些只言片語中隱含著豐富的內涵。只有認真思考,反復查證,才能從中獲取有價值的東西。通過查閱資料和考證,解決了一個老問題,往往隨之產生新的問題。通過查閱A資料解決了B資料的某個老錯誤,往往A資料可能又帶來了一個新錯誤。不同資料可能選取了同一歷史事件或同一歷史人物的不同側面,乍看起來,似有聯系,又似有矛盾。例如,A資料可能選取了某歷史人物去國隱居、隱姓埋名或更姓改名前的名字和活動,而B資料可能選取了同一歷史人物去國隱居、隱姓埋名或更姓改名后的名字和活動,一時很難看出它們之間的聯系。如果只是孤立地將這一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的這些不同側面羅列在一起,往往難以看清他們的本來面目。如果采用邏輯思維方式,發揮豐富的想象力,將這一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的這些不同側面聯系起來,加以綜合分析,他們的本來面目可能會比較清晰地顯現在你的眼前。一些令你百思不得其解、看似“山窮水盡疑無路”的難題,“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前景卻又立即展現在你的面前。研究越深入,越來越認識到不能迷信任何書本,即使是司馬遷的《史記》也有諸多脫漏或錯訛,需要查閱《史記志疑》加以補正。所以,每當發現新的問題,就要尋求解決的辦法。從某種意義上說,研究過程就是不斷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不怕發現問題,就怕發現不了問題;只要發現了問題,總有解決問題的辦法。研究的樂趣就在于不斷尋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和途徑,將一個又一個問題予以解決,取得一個又一個研究成果。發現的問題越多,解決的問題就會越多,研究就會越深入,艾姓源流就會越來越接近于歷史的真實。

二、 已取得的階段性成果

通過查閱資料、函調和實地調研,搜集到了大量的艾姓源流和現狀信息,經過綜合、整理和研究,相互印證,去偽存真,撰寫出了《艾姓源流和現狀綜述/研究》。《艾姓源流和現狀研究(第六稿)》全面而真實地反映了近兩年來所取得的階段性成果。

1、 基本上弄清了艾姓起源
匯總11部古今姓氏辭典和有關資料關于艾姓起源的介紹,共有以下11支艾姓起源:夏朝禹王之后;夏朝汝艾;商朝武丁帝的侯爵后裔封于艾國(故地在今河南湯陰),被周武王滅國后,其子孫以故國名艾為氏;春秋艾孔;春秋孔子之后;春秋吳公子慶忌出居衛國艾城,其子孫以出居地名艾為氏;北魏鮮卑族去斤氏、俟斤氏、艾斤氏改為艾姓;北宋時來到開封的猶太人有艾姓;明清來華的意大利傳教士中有以艾為姓者。經過考證,沒發現任何一支艾氏宗族是夏朝禹王之后;孔子之后沒有改艾姓者,艾孔與孔子是同時代人,而且艾孔是孔子的叔叔;北魏鮮卑族俟伏斤氏(亦即俟斤氏)改為伏姓,不是改為艾姓;北魏鮮卑族艾斤氏不存在。因此,艾氏是夏朝禹王之后、艾氏是孔子之后、北魏鮮卑族俟斤氏和艾斤氏改為艾姓不成立。《艾姓源流和現狀研究(第五稿)》已將這4支艾姓起源刪除。其余7支艾姓起源得到了確認。
新發現了以下8支艾姓起源:以商朝修水艾侯國第一任艾侯為始祖的修水艾氏;其余7支均是少數民族:滿族艾姓、蒙古族艾姓、回族艾姓、回鶻族艾姓、瑤族艾姓、彝族艾姓、土家族艾姓。
現已知的艾姓起源共15支,其中8支為少數民族。艾姓第一始祖—得姓始祖是夏朝少康帝的大臣汝艾,距今3820—4000年。由此可知,艾姓雖是位列215名的中小姓氏,但卻是最古老的中華姓氏之一。
迄今尚未找到以下3支艾姓起源的后裔:商朝艾國艾氏(武丁帝后裔);北魏鮮卑族艾姓(源出去斤氏);南宋回鶻族艾姓(艾忠孝后裔)。
有一篇電子網絡文章說苗族有艾姓,但迄今尚未查到苗族艾姓的任何信息,故尚未將苗族艾姓列入艾姓起源中;也有一篇電子網絡文章說艾姓起源于炎帝,姜姓;還有一篇電子網絡文章說,周初姜太公(名望,字子牙,被封為齊國國君)的后裔有改艾姓者,因無據可查,均沒列入艾姓起源中。(詳見《艾姓源流和現狀研究?艾姓的起源》)

2、 基本上弄清了艾姓人口的增長和分布情況
遠古、上古和中古時期,艾氏人口稀少,各時期具體人口數無從考證,但從宏觀上進行分析,得知了艾氏人口比較多的地區:甘肅、河南、江西、山東、浙江。
進入近古時期,艾姓人口逐漸多起來,北宋末約有25000人,約占全國人口總數8200萬的0.03%,其中江蘇占一半;明末達68000人,約占全國人口總數約1.93億的0.035%,其中江西占三分之一;清中期以后,艾姓人口隨同全國人口迅速增長。2006年達40萬以上,約占全國人口總數13億的0.03%,湖南、江西、陜西、河北、遼寧、河南6省占56%,湖南占13%。
自北宋末至今的900來年間,艾姓人口占全國人口的比例均為0.03%左右,說明艾姓人口同全國人口的增長率基本上是同步的。明末(1626年)艾姓人口約占全國人口總數約1.93億的0.035%,位列全國大姓中第173位,為艾姓在歷來姓氏排名中的最高位次。說明艾姓在明朝時期的人口增長率略高于全國人口增長率。(詳見《艾姓源流和現狀研究?艾姓人口的增長和分布情況》)

3、 基本上弄清了艾姓人口的遷徙情形
艾姓人口的遷徙離不開全國人口遷徙的大環境,艾姓人口的宏觀遷徙情形同全國人口遷徙史是同步的。明朝之前,都是北方人口南遷,歷史上有3次因戰亂引起的大規模北民南遷潮,北方艾姓人口也隨著這3 次大潮,從故地遷往了各時期的移入地。北方艾姓人口南遷的結果,造就了江蘇在北宋末年成為艾姓第一大省和江西成為明朝末年艾姓第一大省。
自從明朝起,結束了北民南遷的歷史,開始了由東往西移民,出現了由政府組織的兩次大規模移民潮,移民史學界將這兩次移民潮分別定義為 “江西填湖廣”(明初)和 “湖廣填四川” (清初)。現今湖南、湖北的好多艾姓均為江西的明朝外遷后裔;現今四川的好多艾姓均為湖南、湖北的清朝外遷后裔。江西、湖南往貴州、云南、廣西移民以及清初鄭成功在臺灣建立政權后,福建沿海50公里范圍內居民的“遷海”移民,也屬東民西遷之列。當然,這是從宏觀上或全局上說的,微觀遷徙情形會有例外。“江西填湖廣”造就了湖南成為當今艾姓第一大省,湖南人至今仍不忘“江西老表”的恩德。
自從清初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山東、河北、河南近2000萬人“闖關東”,從地理位置上看,屬于南民北遷。這一遷徙結果,造就了明末艾姓榜上無名的黑龍江和遼寧分別成為當今艾姓第5大省和第9大省,與此同時,使山東從明末艾姓第4大省退出了當今的前10位。(詳見《艾姓源流和現狀研究?艾姓人口的遷徙情況》)
綜上所述,每次大規模移民潮都會造成艾姓人口的此消彼長,導致各地艾姓人口排序的改變。

4、 基本上弄清了艾姓的傳統文化
姓氏傳統文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郡望、堂號、楹聯、族譜、字輩。艾姓郡望4個,都已弄清楚;搜集到部份宗族的堂號、楹聯、族譜和字輩。艾姓的傳統文化有助于增強艾姓的凝聚力,尤其是各宗族的族譜、堂號和字輩有助于外遷后裔尋根問祖,認祖歸宗。據不完全統計,至少已為10個宗族找到了祖籍地,實現了認祖歸宗;為2個弄混亂了源流的宗族實現了正本清源。(詳見《艾姓源流和現狀研究?艾姓的傳統文化》)

5、 搜集到艾氏歷代先賢約200名和當代名人100多名
匯總多部古代人名辭典,收入艾姓歷代先賢僅僅20多人;匯總多部當代人名辭典,收入艾姓名人也僅寥寥10多人而已。通過查閱各部史書人物索引和相關史書,也只增加40來名歷代先賢。查閱各宗族的族譜或史略,增加了100多名歷代先賢,使歷代先賢總數達到了182名,還有其功名和業績達到了先賢標準,因其生平事跡不詳而未能列入先賢名錄者20多人。通過查閱網絡文章,查到了當今各行各業大大小小艾姓名人100多名,其中列入《艾姓源流和現狀研究?當代名人》41人,其余名人也都在該文章中留名。
古今名人是艾姓族人中的佼佼者,他(她)們為艾姓增添了光彩,他(她)們取得的功名、建立的業績和傳承的優良傳統是艾姓的寶貴財富,必將激勵艾姓后代子孫繼往開來,發揚光大。(詳見《艾姓源流和現狀研究?艾姓歷代先賢和當代名人》)

6、 經過考證,弄清了一些與艾姓源流和歷代先賢相關的典故、事件、時間、地名等的本來面目
無論是查閱歷史資料,還是查閱各宗族族譜或網絡文章,都發現了與艾姓源流和歷代先賢相關的一些典故、事件、時間、地名等存在這樣或那樣的錯誤或抵牾之處,有的違背歷史史實(包括時間、地點、人物及事件),有的不能自圓其說,有的似是而非,一時令人莫衷一是,甚至百思不得其解。經過近兩年的不斷探討和深入研究,不少問題得到了令本人感到滿意的結果,現以時間先后為序歸納于下:

6-1、艾氏并非出自夏禹王之后
《遼沈晚報》2007年2月25日介紹艾氏時,說艾氏“出自于夏后氏,禹王之后。”一些網絡文章也有類似的說法。經查證,到目前已知的十多支艾氏起源中,沒有任何一支艾氏出自于禹王之后。
艾姓得姓始祖汝艾是輔佐夏少康帝復興家國的大功臣和大臣,故應該說“艾氏出自于夏少康帝的大臣汝艾”。

6-2、艾氏家族的得姓應是始于汝艾本人或汝艾的第三代,而不是第四代
《中國百家姓解說辭典》稱艾氏“家族的得姓,不是始自夏臣汝艾的第四代,就是始自大夫艾孔的第四代。”這一論點存在三個錯誤。錯誤之一是概念性錯誤,即“王父”是祖父而不是曾祖父。各種史料均稱“汝艾之孫以王父名為氏。”《現代漢語辭典》對“王父”的釋義是“祖父”而不是“曾祖父”。所以,應該說,“艾氏家族的得姓始自夏臣汝艾的第三代”。有的史料稱,因汝艾功高,少康帝賜姓艾。這就是說,艾氏始自汝艾。
至于“艾氏家族的得姓始自大夫艾孔的第四代”則存在兩個錯誤,錯誤之一是,艾孔雖是一支艾氏宗族的始祖,但不是艾姓的得姓始祖。錯誤之二是,裔款以食邑名為氏,取名艾孔,更不是其孫或曾孫以其食邑名為氏。因此,以艾孔為始祖的艾氏宗族的得姓,不是始自大夫艾孔的第三代,更不是第四代,而是始自艾孔本人。

6-3、商朝艾國暨春秋時期的衛國艾城是最早以艾為名的國名/地名
商朝武丁帝的侯爵后裔封于艾國(故地在河南湯陰),證明河南湯陰因盛產北艾成為艾氏的發祥地之一,因有許多艾氏人口居住而得名艾;慶忌出居衛國的艾城又一次證明湯陰名艾。從商朝武丁帝(約于公元前1272—1213年在位)時的艾國到春秋末期(約公元前514年前后)的艾城,湯陰名艾已有700多年的歷史。河南湯陰應是最早以艾為名的國名/地名,比江西修水的艾侯國(始建于公元前1225年前后)還早些,比山東萊蕪市、沂源縣或泰安市的艾山/艾陵/艾邑更早。

http://tieba.baidu.com/f?kz=725543649

作者:艾氏   回復:3   發表時間:2010-03-10 09:16:59

族譜錄紀念網
[回復] 回復艾氏源流和現狀調研工作小結

6-4、商朝武丁帝于公元前1225年前后封建修水艾侯國
通過查閱江西修水和東鄉《艾氏宗譜》,獲悉了一支重要的艾姓起源:商朝修水艾侯國的第一任艾侯。但艾侯國封建于商朝何時、是由哪位商帝封賜的?均不能確定。只知是商朝時期封建的艾侯國,時間跨度長達500多年;只知是某位商王封的,但不知究竟是哪一位商王封的。經過深入研究,這兩個問題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解決。封建艾侯國的時間認定為商帝子武丁46年(即約公元前1225年)前后或商帝子乙元年(約公元前1105年)或商帝子辛(商紂王)元年(約公元前1078年)。封建艾侯國的商帝只能是商朝中后期的子武丁和商朝末年的子乙或子辛(商紂王)。本人傾向于是武丁帝于公元前1225年前后封建修水艾侯國。(詳見《艾姓源流和現狀研究》注2-3)

6-5、商朝修水艾侯國因國君姓艾而得名
艾侯國是因國君姓艾而得名,還是因國都所在地名艾而得名?經研究后認定,艾侯國的國都到宋朝時才名艾城,在商朝時名龍崗坪,因此艾侯國不可能因國都所在地名艾而得名,只能因國君姓艾而得名,即艾侯國的國君是艾姓族邦的首領。(詳見注2-2)

6-6、周朝艾佚侯被商朝艾侯國艾侯俘虜,后死在修水,并葬在修水
修水《艾氏宗譜》還有關于艾佚侯的記載:“古艾縣有土墩,舊名陜君墩,艾佚侯之陵也。曰陜君者,周武王都陜,艾侯受封于陜,故名之。”從文意看,周武王于征伐商朝前在都城封賜艾佚侯。當時不知艾佚侯因為何事來到修水并葬于修水。2009年9月3日拜讀熊耐久先生在電子網絡上發表的《商時有艾侯國—古艾國》一文,文中轉載了《汲象周書?世浮解》中一句話:“乙巳陳本新荒蜀磨至告禽霍侯,艾侯俘佚侯。”據此推測,周武王在征伐商朝王畿的同時,派遣艾佚侯征伐商朝修水艾侯國。艾佚侯在征伐艾侯國的戰斗中被艾侯打敗,并被艾侯俘虜,后死在修水,并葬在修水。迄今尚不知周武王因何故封賜艾佚侯,也未發現艾佚侯的后裔,故沒將其列入艾氏起源中。(詳見《艾姓源流和現狀研究》注2-7)

6-7、被周武王俘虜的艾侯是艾國的艾侯,而不是艾侯國的艾侯
《輿地指掌圖》提到“周武王克殷時,艾侯被俘。” 2009年9月3日在電子網絡上見到了艾華的文章《古艾城》,文中轉述了《舊志附注》:“按羅泌《國名記》,艾為商國,其封爵甚遠。武王克商俘艾侯,君俘則國易,是周世已無艾侯國。” “武王克商俘艾侯”指的是哪個艾侯?艾華是江西修水人,他引述的《舊志附注》當是《修水縣志》附注。因此,這里的艾侯國指的當是修水艾侯國,其中的艾侯指的當是修水艾侯。
《中國姓氏?三百大姓》稱,商朝武丁帝的一支侯爵后裔封于艾國(故地在今河南湯陰縣)。周武王滅商時,艾侯被俘,艾國遂滅。艾侯的子孫以故國名艾為氏。《中國姓氏?三百大姓》認為被俘的艾侯是河南湯陰艾國的艾侯。
“艾侯俘佚侯”與“周武王克殷時,艾侯來朝,降為艾子,封于艾山”兩個歷史事件證明:商朝修水艾侯沒有被周武王俘虜,而且打敗并俘虜了前來征伐的艾佚侯。商朝修水艾侯雖然獲得了局部勝利,但商王朝最終被周武王推翻了。艾侯審時度勢,主動前往周營大帳朝見周武王,俯首稱臣。周武王將修水艾侯降為艾子,改封于山東萊蕪/沂源一帶之艾山。
由此可見,《輿地指掌圖》和羅泌《國名記》中所說的“周武王克殷時,艾侯被俘”中的艾侯應該是商武丁帝的后裔—艾國(河南湯陰)的艾侯,而不是艾侯國(江西修水)的艾侯。(詳見《艾姓源流和現狀研究》注2-9)
6-8、江西修水流域留下了艾氏先民們不可磨滅的歷史遺跡
到江西修水實地調研時獲悉,渣津鎮龍崗坪在宋朝時名艾城,一些村莊至今名艾村;途經永修縣時,見到了“艾城鎮”(曾經是永修縣縣城)的路標;后來與武寧縣艾施儀通信中獲悉,在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武寧縣城關鎮名“古艾鎮”。這些以艾為名的城鎮和村莊是以第一任艾侯為始祖的修水艾氏宗族先民們的聚居地,是艾氏先民們歷經3000多年來所留下的不可磨滅的歷史遺跡。這些歷史遺跡反過來證明,修水流域是商朝艾侯國的領地,是艾氏的重要發祥地之一。(詳見《艾姓源流和現狀研究》注2-1)

6-9、周武王為什么將主動來朝的修水艾侯連降兩級?
“周武王克殷時,艾侯來朝,降為艾子,封于艾山。”原來對主動來朝的修水艾侯何以被周武王連降兩級,由侯爵降為子爵,并由修水另封于山東牟縣艾山,令其背井離鄉,不知是何緣由,只好用含糊的“出于政治需要”加以解釋。“艾侯俘佚侯”五個字令真相大白于天下:商朝艾侯主動來朝,俯首稱臣,周武王不能不表示歡迎,給予適當封賜,但對于商朝艾侯抗拒周軍征伐,打敗并俘虜周軍主將艾佚侯,又不能不給予適當處罰以示懲戒,于是乎將侯爵降為子爵,并另封于山東牟縣艾山,令其背井離鄉。(詳見《艾姓源流和現狀研究》注2-8)

6-10、周初的艾子是山東萊蕪/沂源/泰安艾陵艾氏宗族的第一始祖
“陵邑新世第 ,天水道脈長。”人們將上聯“陵邑新世第”僅僅理解為艾孔是山東萊蕪/沂源/泰安艾陵艾氏宗族的始祖,而不知在此前500多年的周初還有被周武王封于此地的艾子,更不知艾陵/艾山/艾邑因艾子而得名。“陵邑新世第”應該包括以周初艾子為始祖的山東萊蕪/沂源/泰安艾陵艾氏宗族和以艾孔為始祖的山東萊蕪/沂源/泰安艾陵艾氏宗族。(詳見《艾姓源流和現狀研究》注12)

6-11、山東5個艾山/艾陵/艾邑/艾縣的來歷
在查閱資料中發現,山東有5個地域名艾山/艾陵/艾邑/艾縣:萊蕪市東南;沂源縣西南;泰安市東南;棲霞縣西北;郯城縣南。當時不知為什么山東有如此之多的艾山/艾陵/艾邑/艾縣。2008年10月到江西修水查閱《艾氏宗譜》獲悉,“周武王克殷時,艾侯來朝,降為艾子,封于艾山。今泰山牟縣東南有艾山。”經過考證,萊蕪市東南、沂源縣西南和泰安市東南的艾山/艾陵/艾邑是艾子及其家族的居住地或陵地,因艾子而得名,這一帶是艾氏的重要發祥地之一;郯城縣南的艾山/艾縣,可能是艾子或艾孔的一支后裔遷徙到這里,繁衍生息,人丁興旺,此地因多數居民姓艾而得名;棲霞縣西北的艾山因盛產艾蒿而得名,并不是因有艾姓族群居住或有艾姓人士陵墓而得名。(詳見《艾姓源流和現狀研究》注2-12)

6-12、孔父嘉不是微子的第8世孫,而是微子的第10世孫
江西崇仁縣六家橋鄉艾坊村《艾氏族譜序》稱,孔父嘉是微子的第八代孫。經考證,孔父嘉不是微子的第8世孫,而是微子的第10世孫。(詳見《艾姓源流和現狀研究》注4-13)

6-13、艾孔、季梁和裔款是同一人的三個名字
經考證,艾孔原姓孔,名季梁,魯國人,于公元前537年因不滿三桓四分公室,君弱臣強的現實而去國隱于齊國艾陵,更姓改名,以隱居地名為氏,以原姓為名,取名艾孔,字裔款。由此可見,在魯國時名季梁,隱居齊國后改名艾孔,字裔款,季梁、艾孔和裔款是同一人在不同時期、不同地點的三個名字。(詳見《艾姓源流和現狀研究》注4-2、注4-3)

6-14、艾孔的生歿時間
艾孔的生歿時間,史無記載。經考證,艾孔約生于公元前587—567年間,歿于公元前514年前。(詳見《艾姓源流和現狀研究》注4-8)

注6-15:以艾孔為始祖的艾氏宗族的得姓始自艾孔本人
《中國百家姓解說辭典》稱艾氏“家族的得姓,不是始自夏臣汝艾的第四代,就是始自大夫艾孔的第四代。”這錯誤的。汝艾之孫以王父名為氏,而不是其曾孫以曾祖父的名為氏;《現代漢語辭典》對“王父”的釋義是“祖父”而不是“曾祖父”。另外,季梁以隱居地名為氏,或裔款以食邑名為氏,以原姓為名,取名艾孔,更不是其孫或曾孫以其隱居地名或食邑名為氏。因此,以艾孔為始祖的山東萊蕪/沂源艾陵艾氏宗族的得姓,既不是始自大夫艾孔的第三代,更不是第四代,而是始自艾孔本人。(詳見《艾姓源流和現狀研究》注4-5)

6-16、艾孔的食邑艾陵不是山東棲霞縣西北之艾山,應是萊蕪東南/沂源縣西南的艾陵/艾山/艾邑
《中國姓氏辭典》稱艾孔的食邑艾陵為山東棲霞縣西北之艾山。經考證,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因為棲霞縣西北之艾山不可能在周初艾子國的領地內,不會因艾子而得名;這里也沒有艾氏族人聚居地及其陵地,與艾姓無關。此地因盛產艾蒿而名艾山。艾孔的食邑名艾陵,應該是因周初艾子及其后裔而得名的山東萊蕪東南/沂源縣西南的艾陵/艾山/艾邑,也有可能是泰安市東南的艾陵。(詳見《艾姓源流和現狀研究》注2-4)

6-17、艾孔不是孔子(孔丘)之后,而是孔子的叔父
電子網絡文章《浦東姓氏宗族》稱:“艾氏相傳為山東孔子之后。戰國時因避秦亂而伏于艾蒿之中得免于難,遂改姓艾,以孔為名。”經考證,艾孔和孔子都是被周公于周成王3年封于宋國的商帝子乙之長子微子的裔孫,微子的第10世孫孔父嘉改子姓為孔姓,艾孔是孔父嘉的第6世孫,孔子是孔父嘉的第7世孫,即艾孔是孔子的叔父。若說“艾孔是孔氏之后”,則是對的,若言“艾氏為孔子之后”,則是錯誤的。(詳見《艾姓源流和現狀研究》注4-6)

6-18、艾孔是春秋時期人,不是戰國時期人
《浦東姓氏宗族》稱,艾孔在“戰國時因避秦亂而伏于艾蒿之中得免于難,遂改姓艾,以孔為名。”將艾孔的活動年代搞錯了。經考證,艾孔約生于公元前587年—567年,活動于公元前537—514年間,而戰國時期始于公元前475年;秦國攻打齊國當在戰國后期(注:2010年1月15日查閱《中國歷史大事編年》獲悉,秦國于公元前285年派遣蒙武攻齊,奪九城,以為九縣。這是秦國首次進攻齊國,比艾孔所處年代晚兩百多年。)。可見“艾孔在戰國時因避秦亂而伏于艾蒿之中得免于難,遂改姓艾,以孔為名”的故事純屬杜撰的子虛烏有。(詳見《艾姓源流和現狀研究》注4-4)
6-19、以艾孔為始祖的艾氏宗族源出子姓,并非姜姓
《中國姓氏?三百大姓》稱:以齊國大夫艾孔為始祖的這支艾氏源出姜姓。這是錯誤的。當時齊國的國君姓姜,但并不是所有的齊人都姓姜,因此,齊國大夫艾孔不一定姓姜。據考證,艾孔的先祖微子是商帝后裔,子姓,其高祖孔父嘉改子姓為孔姓,故孔姓和這支艾氏均源出子姓,而非“這支艾氏源出姜姓”。(詳見《艾姓源流和現狀研究》注4-9)

6-20、艾孔與齊國田姓毫無關系
有的電子網絡文章和個別資料稱艾孔原姓田。毫無疑問,這是錯誤的。其根據有三,一是因為艾孔所處時代的齊國為姜氏齊國,還不是田氏齊國(齊國于公元前379年后才為田氏國),即使是田氏齊國,也不一定姓田;二是艾孔原名裔款,未見任何史書說裔款姓田;三是經考證,艾孔原姓孔,源出子姓。(詳見《艾姓源流和現狀研究》注4-9)

6-21、艾孔與艾姓的得姓始祖—汝艾應無血源關系或沒有直接傳承關系
江西修水《艾氏宗譜》稱,“汝艾至艾孔49代,艾孔至海清46代。”以海清公為始祖的浙江金華艾氏宗族認定,海清公是艾孔的第46世孫,艾孔是艾姓得姓始祖汝艾的第49世孫。經考證,艾孔原姓孔,原名季梁,于公元前537年由魯隱于艾陵,以隱居地名為氏,取名艾孔,字裔款;另一說是,裔款后出仕齊國,為齊景公的大夫,食邑于艾陵,以其食邑名為氏,以原姓孔為名,取名艾孔。可見,艾孔不可能是汝艾的裔孫。如果艾孔是汝艾的裔孫,本來姓艾,又何來以隱居地名或食邑名艾(陵)為氏呢?豈不是多此一舉或曰畫蛇添足了。
據考證,汝艾是艾姓的得姓始祖,艾孔是山東萊蕪/沂源艾陵艾氏宗族的第二始祖,汝艾與艾孔沒有血源關系。以艾孔為始祖的山東萊蕪/沂源艾陵艾氏宗族尊汝艾為艾姓的得姓始祖在情理之中,但兩個宗族沒有血源關系或直接傳承關系。(詳見《艾姓源流和現狀研究》注11)

6-22、吳公子慶忌出居地應是衛國的艾城,而不是吳國的艾邑
《中國姓氏?三百大姓》稱:吳公子慶忌出居艾邑(故地在今江西修水西),其后代以邑名艾為氏。慶忌公的后裔—湖南邵陽艾氏宗族的《艾氏族譜》稱,慶忌公于周平王元年出居艾城。《要離刺慶忌》一文稱慶忌公出居衛國艾城。經考證,本人認為慶忌公出居地應是衛國的艾城(今河南湯陰縣境內),而不是江西修水西的艾邑(龍崗坪)。(詳見《艾姓源流和現狀研究》注5)

6-23、慶忌公出居艾城的時間在公元前515年, 而非公元前475年
湖南邵陽艾氏宗族的《艾氏族譜》稱,慶忌公于周平王元年(公元前475年)出居艾城。《中國歷史大事編年》稱慶忌公于周平王元年出居艾邑(今江西修水)。兩者所說的出居地雖不同,但時間是相同的。《要離刺慶忌》一文認為,慶忌公出居衛國艾城的時間是慶忌之父吳王僚被刺殺的公元前515年。本人認為,《要離刺慶忌》所言更合乎情理,即慶忌公出居艾城的時間在公元前515年, 而非公元前475年;慶忌被要離刺殺于公元前515年后不久,也不是公元前475年。
2010年1月15日查閱《中國歷史年表》獲悉,“公元前514年,吳王吳光遣要離刺殺前王吳僚之子慶忌。”這證明我的上述推斷“慶忌被要離刺殺于公元前515年后不久,也不是公元前475年”是正確的。(詳見《艾姓源流和現狀研究》注5)

6-24、以慶忌公為始祖的艾氏宗族源出姬姓,而非羋姓
《中國姓氏?三百大姓》還稱:以吳公子慶忌為始祖的這支艾姓源出羋姓。經考證,吳王是周王后裔,周王姓姬。因此,這支源出吳王的艾姓并非源出羋姓,而是源出姬姓。(詳見《艾姓源流和現狀研究》注5-1)

6-25、慶忌的兒子艾孔不是齊景公的大夫艾孔
2009年10月31日在重慶大足見到了慶忌公后裔的族譜《艾氏家譜(五修)》,譜中列出了自慶忌公以下各代的世系表:第一世慶忌→第二世孔……在孔公名下注明:“仕齊王,官拜大夫。”經考證,仕齊且官拜大夫的艾孔,即裔款,為齊景公的大夫,再沒有另外的第二個仕齊且官拜大夫的艾孔。艾孔約生于公元前560年。慶忌公于公元前514年被要離刺殺,設慶忌公此時為30歲,則他約生于公元前544年前后,可見,艾孔比慶忌還大些,不可能是慶忌的兒子。據本人推測,慶忌公的兒子可能名孔,但不是仕齊且官拜大夫的艾孔。因仕齊景公且官拜大夫的艾孔大名鼎鼎,以慶忌公為始祖的艾氏宗族后人將此艾孔誤為本宗族第二世祖了。(詳見《艾姓源流和現狀研究》注5-2)

6-26、北魏俟伏斤氏改為伏姓,而不是艾姓
《姓氏詞典》稱“北魏去斤氏、俟斤氏改為艾姓。”經查閱《魏書?官氏志》,北魏鮮卑族118個姓氏(宇文氏和慕容氏除外)中沒有俟斤氏,但有俟伏斤氏。在國家圖書館查閱陳連慶編著的《中國古代少數民族姓氏研究》獲悉,俟伏斤氏乃俟斤氏的全稱。《魏書?官氏志》明確記載,俟伏斤氏改為伏姓,而不是艾姓。這就是說,俟斤氏改為艾姓純屬虛構。(詳見《艾姓源流和現狀研究》注6-1)

6-27、北魏艾斤氏不存在,故艾斤氏改為艾氏不成立
《中國姓氏辭典》稱“北魏鮮卑族復姓艾斤氏改為單姓艾氏。” 經查閱《魏書?官氏志》,北魏鮮卑族118個姓氏中根本就沒有艾斤氏,故艾斤氏改為單姓艾氏不成立。(詳見《艾姓源流和現狀研究》注6-1)
通過有關姓氏辭典將“俟斤氏改為艾姓”和“艾斤氏改為單姓艾氏”這樣根本不存在的史實寫進書本中的事例,使我深深體會到,不能輕易迷信書本,對與艾姓源流、先賢、典故等有關的史實和結論必須認真加以考證和研究,力求做到去偽存真,力戒以訛傳訛,力爭經得起歷史的檢驗。

6-28、公元821年應是唐長慶辛丑,而不是元和辛丑
東鄉《禮洞艾氏宗譜》記載,宰(九)公于唐元和辛丑(821年)中進士。經考證,唐元和年號到820年為止,辛丑(821年)是唐長慶元年,故應是長慶辛丑。(詳見《艾姓源流和現狀研究》注19)

6-29、董昌作亂于唐乾寧二年,而不是唐僖宗年間
《禮洞艾氏宗譜》宰公世系錄稱,“唐僖宗時董昌作亂,為避戰亂,遷江西臨川石羊市。”經考證,董昌作亂應該在唐乾寧二年(895年),而不是唐僖宗時(875—879年)。(詳見《艾姓源流和現狀研究》注19)
6-30、山東須城的艾穎才是真正的“受<左傳>而擢甲科”者
《中國姓氏辭典》、江西修水和東鄉的《艾氏宗譜》稱“受<左傳>而擢甲科”典出浙江金華的艾預,即艾預是“受<左傳>而擢甲科” 者。經過考證,這純屬張冠李戴,應該是典出山東須城(今東平縣)的艾穎1,即艾穎1才是真正的“受<左傳>而擢甲科”者。(詳見《艾姓源流和現狀研究》注14)


作者:60.184.191.*   發表時間:2010-03-10 09:18:07

[回復] 回復艾氏源流和現狀調研工作小結

6-31、山東須城的艾穎和浙江金華的艾穎不是同一人
注14中提到了4個艾穎,一是山東須城的艾穎1,二是浙江金華的艾穎2,三是江西東鄉的艾穎3,四是貴州麻江的艾穎4。艾穎1與艾穎2僅相差20多歲,又都當過宋朝初期的工部侍郎,人們往往將他們兩人當作一個人,電子網絡上發表的某一艾氏族譜序將他們兩人的事跡寫成為一個人的事跡,因而難以自圓其說。經考證后,艾穎1與艾穎2還是很好區分的。(詳見《艾姓源流和現狀研究》注14)

6-32、“受<左傳>而擢甲科”者是山東艾穎,而不是浙江艾預
《中國姓氏辭典》、江西修水和東鄉的《艾氏宗譜》稱 “受<左傳>而擢甲科” 典出浙江艾預;《登科記考》稱典出山東艾穎。經考證,《登科記考》是對的,“受<左傳>而擢甲科”者是山東艾穎,而不是浙江艾預。(詳見《艾姓源流和現狀研究》注13)

6-33、以中庸公為始遷祖的江西永豐艾氏宗族并不存在成都派
修水征村《艾氏宗譜?艾氏原始》稱,“艾氏出春秋時艾孔之后。孔仕齊為大夫,食邑于艾,遂為艾氏。后分二派,一自隴西,一自成都。”從文意理解,起源于艾孔的這支艾氏后分為二派,但不知于何時分為二派,各派的始遷祖名誰。后到江西永豐查閱《永豐艾氏十修大成族譜》后方知,文章中指的不是以艾孔為始祖的整個艾氏宗族,而專指以中庸公為始遷祖的江西永豐艾氏宗族。經過認真考證后,即使是永豐艾氏宗族也不存在所謂“后分二派,一自隴西,一自成都”的問題,而是中庸公于公元974年從其祖父的遷居地隴西出發經商,途經成都,并沒在成都留下自己的子孫,同年又回到了原籍地—江西吉水一都滑石灘。由此可見,以中庸公為始遷祖的永豐艾氏宗族根本不存在什么成都派。
至于說“艾氏出春秋時艾孔之后。”則有失偏頗。我們知道,艾姓的得姓始祖是汝艾;而且修水艾侯甚至山東萊蕪/沂源的艾子都比艾孔早得多。艾孔不是艾姓的得姓始祖,只是一支艾氏宗族的始祖。(詳見《艾姓源流和現狀研究》注23中“注解1”)

6-34、中庸公于宋初而不是五季從隴西遷回江西吉水而不是永豐
修水征村《艾氏宗譜?艾氏原始》稱,“滑石中庸公者,以貲雄,稱十萬公,諱正己。五季間,由隴西徙永豐一都滑石灘,遂家焉。”其中提到的時代“五季”和地點“永豐”均錯了。據考證,中庸公于宋朝開寶7年(974年)而不是五季(907—960年)間從隴西遷回原籍江西吉水而不是永豐,因為在公元974年時還沒有永豐縣,到北宋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才分吉水縣置永豐縣。(詳見《艾姓源流和現狀研究》注23中“注解1”)

6-35、君瑜公于宋寶元己卯(1039年)而不是元符己卯(1099年)中進士
修水征村《艾氏宗譜?艾氏原始》稱:“襄,字君瑜,宋元符己卯(1099年)進士,授鄂州司戶。”臧勵龢主編的《中國人名大辭典》稱:“艾君瑜,宋,永豐人。性至孝,母疾,割股和藥以進,果愈。母喪廬墓側。大觀中(約1108年)郡守以聞,詔復其家。”本人曾判斷二文指的是同一人。但君瑜于元符己卯(1099年)中進士,而其胞兄君潮于1041—1048年間任大理評事,二者相差50多歲,又覺得不大可能。后到永豐查閱族譜,方知君瑜于元符己卯(1099年)中進士和大觀中(約1108年)郡守以聞兩個事件中提到的兩個年份都是錯誤的,這是一種巧合。這一巧合令我得出了“二文指的是同一人”的正確判斷。應該是君瑜于寶元己卯(1039年)中進士。(詳見《艾姓源流和現狀研究》注21)

6-36、艾氏并非出自猶太人
張正明先生在為上海川沙艾氏撰寫的《重修〈艾氏家譜〉序》中稱,“艾氏之先,實出猶太。” “先則無艾氏蹤影可尋”。這一觀點明顯地有悖于歷史事實。我在“艾姓起源”中列出的艾姓得姓始祖汝艾(夏少康帝時期)、江西修水艾侯國第一任國君艾侯(商朝晚期)、山東萊蕪/沂源一帶的艾子及其世襲后裔(周初至戰國)、山東萊蕪/沂源一帶的艾孔(春秋晚期)、吳公子慶忌的后裔以出居城名艾為氏(春秋晚期)、北魏鮮卑族去斤氏改為艾姓(南北朝時期的公元496年)等支艾氏起源均遠遠早于有較多的猶太人來到中國的公元1050年前后,而且均有史可考,并非如張正明先生所言‘全無實據’的無稽之談。我在“歷代先賢”中列出了44位先于公元1050年的艾氏歷史名人,如戰國時的艾子、唐朝的御史大夫艾敬直、后周左散騎常侍、宋初工部侍郎艾穎等等,他們的名字均可在史書或典籍中查到。怎能說在有較多的猶太人來到中國的公元1050年之前“無艾氏蹤影可尋”呢?!于公元1050年前后來到中國的猶太人雖有艾姓,但人數不多,數十人而已,即使在當時尚不太多的艾姓人口中所占比例也極小。(詳見《艾姓源流和現狀研究》注27)

6-37、金壇進士慶長、慶增兩兄弟可能是鎮江名醫欽文之二孫
至順鎮江志》19/23記載,南宋名醫艾欽文之子謙是舉人,其二孫皆中進士。沒有注明二孫的名字。
《至順鎮江志》18/16記載了慶長和慶增兄弟的生平事跡,兄弟二人皆進士,沒有注明二人之父和祖父的名字。
經過分析,本人推斷,鎮江艾欽文的兩個孫子可能是金壇的慶長和慶增兄弟。其理由有四:一是按欽文、謙、慶長和慶增兄弟活動的年代看,似是祖孫三代人;二是慶長和慶增兄弟同是進士,滿足欽文“二孫皆中進士”的已知條件;三是四人可能都是鎮江府金壇縣人,也可能都是鎮江府人,慶長和慶增兄弟后來遷徙到了金壇縣;四是慶增之子去病和其子堅父子二人好像都會醫術,繼承了名醫欽文的家學。究竟慶長和慶增兄弟是否是欽文的兩個孫子?希望他們的后裔出面予以澄清。(詳見《艾姓源流和現狀研究》注21)

6-38、陜西米脂“小艾”、上海川沙艾氏可能是江西永豐艾氏的外遷后裔
《艾氏原始》稱,先賢希淳公所在的陜西米脂“小艾”和先賢可久公所在的上海川沙艾氏是以中庸公為始祖的江西永豐艾氏的外遷后裔。上海川沙《重修艾氏家譜序》轉述了《艾可久墓志銘》中的一段話:“艾之先,家江西撫州。自明初而別,一徙陜西米脂,一徙江蘇松江北郭,其地因名艾家橋,是為始遷祖舟梩公。”這段話說明,可久公認定陜西米脂艾氏和上海川沙艾氏是同宗,祖籍同為江西撫州。《艾氏原始》寫于1583—1591年間,先賢樸(陽溪)公還在世,《艾可久墓志銘》寫于可久公去世時的1593年或稍后,二文基本上是同時期寫成,是能反映當時真實情況的。將《艾氏原始》同《艾可久墓志銘》中這段話聯系起來分析,基本上可以認定,陜西米脂“小艾”和上海川沙艾氏是江西永豐艾氏的外遷后裔。(詳見《艾姓源流和現狀研究》注22)

6-39、艾氏并非出自猶太人
張正明先生在為上海川沙艾氏撰寫的《重修〈艾氏家譜〉序》中稱,“艾氏之先,實出猶太。” 他認為,猶太艾姓于公元1050年前后到中國后,《百家姓》中才有艾氏,“先則無艾氏蹤影可尋”。我們已經清清楚楚地知道,多支艾姓起源遠遠早于猶太艾姓來到中國的公元1050年之前,“歷代先賢”中有44位早于公元1050年,上古和中古時期就有多個以艾命名的縣以上地名,成于公元960—978年期間的《百家姓》中就有艾姓,位列第334位……大量事實勝于雄辯,不是在猶太艾氏于公元1050年前后來到中國前“無艾氏蹤影可尋”,而是張正明先生對大量的史實視而不見,一葉障目,以片概全。艾氏并非出自于公元1050年前后才來到中國的猶太人,而是古老的中華姓氏之一。(詳見《艾姓源流和現狀研究》注26)

6-40、自修公是云南鄧川州人而不是河南鄧州人
有資料和不少網絡文章稱,明朝賢儒艾自修是河南鄧州人。經考證,自修公是云南鄧川州(今大理洱源縣)人,而不是河南鄧州人。一字之差,差之數千里。

6-41、萬年公率將士與李自成軍決戰的地點應是甘肅寧州而不是江西寧州
有文章稱,萬年公率3000將士與李自成軍決戰于江西寧州(今江西修水縣)襄樂村。經考證,明朝時,有兩個寧州,一是江西寧州(今江西修水縣),二是甘肅寧州(今甘肅寧縣,西魏時名襄樂縣)。萬年公時任孤山副總兵,衛戍平涼(今甘肅省平涼市)。平涼離甘肅寧州不遠,我認為萬年公率3000將士與李自成軍決戰的地點應是甘肅寧州湘樂村,而不是江西寧州襄樂村。

三、尚需進一步探討和研究的幾個問題
對艾姓源流和現狀的調查和研究,雖然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和重大的階段性成果,但仍有些問題需進一步探討和研究。
1、商武丁帝(公元前1271—1213年)封其子為艾國國君,侯爵。周武王克殷時,艾侯被俘,艾國遂滅。艾侯的子孫以國名為氏。北魏鮮卑族去斤氏于公元496年改為艾姓。回鶻族(今維吾爾族)愛里八都魯于南宋嘉熙四年(公元1240年)率部歸順宋朝,并改愛姓為艾姓,取名艾忠孝。這3支艾氏起源已清楚,但至今沒找到這3支艾氏的后裔。期望這3支艾氏的后裔盡快現身,提供本宗族的源流和現狀信息。

2、有幾篇網絡文章稱,苗族有艾姓。迄今尚未查到有關苗族艾姓的信息,故尚未列入艾姓起源中。期望苗族艾姓人士盡快現身,提供本宗族的源流和現狀信息。

3、根據《艾氏原始》和《重修艾氏家譜序》中轉述的《艾可久墓志銘》綜合分析,基本上可以認定陜西米脂艾氏和上海川沙艾氏是江西永豐艾氏的外遷后裔。(詳見《艾姓源流和現狀研究》注23)但上海川沙艾氏第18世孫民言認為,老譜書關于本宗族源流的介紹是錯誤的,本宗族是猶太人后裔。(詳見《艾姓源流和現狀研究》注27)陜西米脂艾氏和上海川沙艾氏的起源值得進一步研究。

4、貴州獨山縣艾氏宗族的始遷祖登云公與四川瀘縣立石鎮艾氏宗族的始遷祖守膺、守定公的三弟守拳是否是同一人,值得進一步研究。(詳見《艾姓源流和現狀研究?艾姓人口的微觀遷徙情況》2-13)

5、江蘇在北宋末是艾姓第一大省,有二分之一的艾姓人口居住在江蘇。江蘇從明末即退出了前7位,當今更退出了前20位。迄今已聯系上的各地艾氏宗族幾乎沒有聲稱是從江蘇遷徙而來的。江蘇的艾姓人口到底哪里去了?

6、周初,周武王將修水艾侯降為子爵,另封于山東萊蕪艾山,是為山東萊蕪/沂源艾陵艾氏第一始祖。歷代艾子在山東留下了許多歷史遺跡。食邑在山東艾陵的艾孔比第一任艾子晚500多年,是為山東萊蕪/沂源艾陵艾氏第二始祖。迄今已知有多支艾氏宗族聲稱是艾孔的后裔,尚未發現艾子的后裔。從歷代艾子及其后裔在山東留下的許多歷史遺跡來看,以艾子為始遷祖的萊蕪/沂源艾山/艾陵/艾邑艾氏宗族在歷史上曾經人口眾多,艾子的后裔到底哪里去了?

7、以海清公為始祖的浙江金華艾氏宗族聲稱既是得姓始祖汝艾的后裔,又是艾孔的后裔。汝艾和艾孔是兩支艾氏的始祖,他們沒有血源關系。海清公到底是哪位始祖的后裔?

8、天水郡、隴西郡、河南郡、汝南郡四個艾姓郡望在南北朝時是艾姓人口最多的地區,時至今日,天水郡治所通渭縣僅有1戶艾姓,其他3地尚未找到艾姓同宗,看來艾姓人口也不會太多。這4地的艾姓人口遷徙到哪里去了?

9、對位列艾姓人口前6位的陜西、河北、黑龍江和河南等省,迄今聯系到的艾姓宗親甚少。亟需得到這些地方的艾姓源流和現狀信息,希望陜西、河北、黑龍江和河南等省的艾姓宗親踴躍提供信息。

10、我國56個民族中沒有猶太族,猶太人的后裔(包括艾姓猶太人)如何填寫簡歷中“民族”一欄?

邀請各位宗親參加研討,尤其請知情者踴躍提供信息。

艾東堯撰艾東堯 <ady121@163.com>
6-19、以艾孔為始祖的艾氏宗族源出子姓,并非姜姓
《中國姓氏?三百大姓》稱:以齊國大夫艾孔為始祖的這支艾氏源出姜姓。這是錯誤的。當時齊國的國君姓姜,但并不是所有的齊人都姓姜,因此,齊國大夫艾孔不一定姓姜。據考證,艾孔的先祖微子是商帝后裔,子姓,其高祖孔父嘉改子姓為孔姓,故孔姓和這支艾氏均源出子姓,而非“這支艾氏源出姜姓”。(詳見《艾姓源流和現狀研究》注4-9)

6-20、艾孔與齊國田姓毫無關系
有的電子網絡文章和個別資料稱艾孔原姓田。毫無疑問,這是錯誤的。其根據有三,一是因為艾孔所處時代的齊國為姜氏齊國,還不是田氏齊國(齊國于公元前379年后才為田氏國),即使是田氏齊國,也不一定姓田;二是艾孔原名裔款,未見任何史書說裔款姓田;三是經考證,艾孔原姓孔,源出子姓。(詳見《艾姓源流和現狀研究》注4-9)

6-21、艾孔與艾姓的得姓始祖—汝艾應無血源關系或沒有直接傳承關系
江西修水《艾氏宗譜》稱,“汝艾至艾孔49代,艾孔至海清46代。”以海清公為始祖的浙江金華艾氏宗族認定,海清公是艾孔的第46世孫,艾孔是艾姓得姓始祖汝艾的第49世孫。經考證,艾孔原姓孔,原名季梁,于公元前537年由魯隱于艾陵,以隱居地名為氏,取名艾孔,字裔款;另一說是,裔款后出仕齊國,為齊景公的大夫,食邑于艾陵,以其食邑名為氏,以原姓孔為名,取名艾孔。可見,艾孔不可能是汝艾的裔孫。如果艾孔是汝艾的裔孫,本來姓艾,又何來以隱居地名或食邑名艾(陵)為氏呢?豈不是多此一舉或曰畫蛇添足了。
據考證,汝艾是艾姓的得姓始祖,艾孔是山東萊蕪/沂源艾陵艾氏宗族的第二始祖,汝艾與艾孔沒有血源關系。以艾孔為始祖的山東萊蕪/沂源艾陵艾氏宗族尊汝艾為艾姓的得姓始祖在情理之中,但兩個宗族沒有血源關系或直接傳承關系。(詳見《艾姓源流和現狀研究》注11)

6-22、吳公子慶忌出居地應是衛國的艾城,而不是吳國的艾邑
《中國姓氏?三百大姓》稱:吳公子慶忌出居艾邑(故地在今江西修水西),其后代以邑名艾為氏。慶忌公的后裔—湖南邵陽艾氏宗族的《艾氏族譜》稱,慶忌公于周平王元年出居艾城。《要離刺慶忌》一文稱慶忌公出居衛國艾城。經考證,本人認為慶忌公出居地應是衛國的艾城(今河南湯陰縣境內),而不是江西修水西的艾邑(龍崗坪)。(詳見《艾姓源流和現狀研究》注5)

6-23、慶忌公出居艾城的時間在公元前515年, 而非公元前475年
湖南邵陽艾氏宗族的《艾氏族譜》稱,慶忌公于周平王元年(公元前475年)出居艾城。《中國歷史大事編年》稱慶忌公于周平王元年出居艾邑(今江西修水)。兩者所說的出居地雖不同,但時間是相同的。《要離刺慶忌》一文認為,慶忌公出居衛國艾城的時間是慶忌之父吳王僚被刺殺的公元前515年。本人認為,《要離刺慶忌》所言更合乎情理,即慶忌公出居艾城的時間在公元前515年, 而非公元前475年;慶忌被要離刺殺于公元前515年后不久,也不是公元前475年。
2010年1月15日查閱《中國歷史年表》獲悉,“公元前514年,吳王吳光遣要離刺殺前王吳僚之子慶忌。”這證明我的上述推斷“慶忌被要離刺殺于公元前515年后不久,也不是公元前475年”是正確的。(詳見《艾姓源流和現狀研究》注5)

作者:艾氏   發表時間:2010-03-10 09:18:42

[回復] 回復艾氏源流和現狀調研工作小結

6-24、以慶忌公為始祖的艾氏宗族源出姬姓,而非羋姓
《中國姓氏?三百大姓》還稱:以吳公子慶忌為始祖的這支艾姓源出羋姓。經考證,吳王是周王后裔,周王姓姬。因此,這支源出吳王的艾姓并非源出羋姓,而是源出姬姓。(詳見《艾姓源流和現狀研究》注5-1)

6-25、慶忌的兒子艾孔不是齊景公的大夫艾孔
2009年10月31日在重慶大足見到了慶忌公后裔的族譜《艾氏家譜(五修)》,譜中列出了自慶忌公以下各代的世系表:第一世慶忌→第二世孔……在孔公名下注明:“仕齊王,官拜大夫。”經考證,仕齊且官拜大夫的艾孔,即裔款,為齊景公的大夫,再沒有另外的第二個仕齊且官拜大夫的艾孔。艾孔約生于公元前560年。慶忌公于公元前514年被要離刺殺,設慶忌公此時為30歲,則他約生于公元前544年前后,可見,艾孔比慶忌還大些,不可能是慶忌的兒子。據本人推測,慶忌公的兒子可能名孔,但不是仕齊且官拜大夫的艾孔。因仕齊景公且官拜大夫的艾孔大名鼎鼎,以慶忌公為始祖的艾氏宗族后人將此艾孔誤為本宗族第二世祖了。(詳見《艾姓源流和現狀研究》注5-2)

6-26、北魏俟伏斤氏改為伏姓,而不是艾姓
《姓氏詞典》稱“北魏去斤氏、俟斤氏改為艾姓。”經查閱《魏書?官氏志》,北魏鮮卑族118個姓氏(宇文氏和慕容氏除外)中沒有俟斤氏,但有俟伏斤氏。在國家圖書館查閱陳連慶編著的《中國古代少數民族姓氏研究》獲悉,俟伏斤氏乃俟斤氏的全稱。《魏書?官氏志》明確記載,俟伏斤氏改為伏姓,而不是艾姓。這就是說,俟斤氏改為艾姓純屬虛構。(詳見《艾姓源流和現狀研究》注6-1)

6-27、北魏艾斤氏不存在,故艾斤氏改為艾氏不成立
《中國姓氏辭典》稱“北魏鮮卑族復姓艾斤氏改為單姓艾氏。” 經查閱《魏書?官氏志》,北魏鮮卑族118個姓氏中根本就沒有艾斤氏,故艾斤氏改為單姓艾氏不成立。(詳見《艾姓源流和現狀研究》注6-1)
通過有關姓氏辭典將“俟斤氏改為艾姓”和“艾斤氏改為單姓艾氏”這樣根本不存在的史實寫進書本中的事例,使我深深體會到,不能輕易迷信書本,對與艾姓源流、先賢、典故等有關的史實和結論必須認真加以考證和研究,力求做到去偽存真,力戒以訛傳訛,力爭經得起歷史的檢驗。

6-28、公元821年應是唐長慶辛丑,而不是元和辛丑
東鄉《禮洞艾氏宗譜》記載,宰(九)公于唐元和辛丑(821年)中進士。經考證,唐元和年號到820年為止,辛丑(821年)是唐長慶元年,故應是長慶辛丑。(詳見《艾姓源流和現狀研究》注19)

6-29、董昌作亂于唐乾寧二年,而不是唐僖宗年間
《禮洞艾氏宗譜》宰公世系錄稱,“唐僖宗時董昌作亂,為避戰亂,遷江西臨川石羊市。”經考證,董昌作亂應該在唐乾寧二年(895年),而不是唐僖宗時(875—879年)。(詳見《艾姓源流和現狀研究》注19)
6-30、山東須城的艾穎才是真正的“受<左傳>而擢甲科”者
《中國姓氏辭典》、江西修水和東鄉的《艾氏宗譜》稱“受<左傳>而擢甲科”典出浙江金華的艾預,即艾預是“受<左傳>而擢甲科” 者。經過考證,這純屬張冠李戴,應該是典出山東須城(今東平縣)的艾穎1,即艾穎1才是真正的“受<左傳>而擢甲科”者。(詳見《艾姓源流和現狀研究》注14)


6-31、山東須城的艾穎和浙江金華的艾穎不是同一人
注14中提到了4個艾穎,一是山東須城的艾穎1,二是浙江金華的艾穎2,三是江西東鄉的艾穎3,四是貴州麻江的艾穎4。艾穎1與艾穎2僅相差20多歲,又都當過宋朝初期的工部侍郎,人們往往將他們兩人當作一個人,電子網絡上發表的某一艾氏族譜序將他們兩人的事跡寫成為一個人的事跡,因而難以自圓其說。經考證后,艾穎1與艾穎2還是很好區分的。(詳見《艾姓源流和現狀研究》注14)

6-32、“受<左傳>而擢甲科”者是山東艾穎,而不是浙江艾預
《中國姓氏辭典》、江西修水和東鄉的《艾氏宗譜》稱 “受<左傳>而擢甲科” 典出浙江艾預;《登科記考》稱典出山東艾穎。經考證,《登科記考》是對的,“受<左傳>而擢甲科”者是山東艾穎,而不是浙江艾預。(詳見《艾姓源流和現狀研究》注13)

6-33、以中庸公為始遷祖的江西永豐艾氏宗族并不存在成都派
修水征村《艾氏宗譜?艾氏原始》稱,“艾氏出春秋時艾孔之后。孔仕齊為大夫,食邑于艾,遂為艾氏。后分二派,一自隴西,一自成都。”從文意理解,起源于艾孔的這支艾氏后分為二派,但不知于何時分為二派,各派的始遷祖名誰。后到江西永豐查閱《永豐艾氏十修大成族譜》后方知,文章中指的不是以艾孔為始祖的整個艾氏宗族,而專指以中庸公為始遷祖的江西永豐艾氏宗族。經過認真考證后,即使是永豐艾氏宗族也不存在所謂“后分二派,一自隴西,一自成都”的問題,而是中庸公于公元974年從其祖父的遷居地隴西出發經商,途經成都,并沒在成都留下自己的子孫,同年又回到了原籍地—江西吉水一都滑石灘。由此可見,以中庸公為始遷祖的永豐艾氏宗族根本不存在什么成都派。
至于說“艾氏出春秋時艾孔之后。”則有失偏頗。我們知道,艾姓的得姓始祖是汝艾;而且修水艾侯甚至山東萊蕪/沂源的艾子都比艾孔早得多。艾孔不是艾姓的得姓始祖,只是一支艾氏宗族的始祖。(詳見《艾姓源流和現狀研究》注23中“注解1”)

6-34、中庸公于宋初而不是五季從隴西遷回江西吉水而不是永豐
修水征村《艾氏宗譜?艾氏原始》稱,“滑石中庸公者,以貲雄,稱十萬公,諱正己。五季間,由隴西徙永豐一都滑石灘,遂家焉。”其中提到的時代“五季”和地點“永豐”均錯了。據考證,中庸公于宋朝開寶7年(974年)而不是五季(907—960年)間從隴西遷回原籍江西吉水而不是永豐,因為在公元974年時還沒有永豐縣,到北宋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才分吉水縣置永豐縣。(詳見《艾姓源流和現狀研究》注23中“注解1”)

6-35、君瑜公于宋寶元己卯(1039年)而不是元符己卯(1099年)中進士
修水征村《艾氏宗譜?艾氏原始》稱:“襄,字君瑜,宋元符己卯(1099年)進士,授鄂州司戶。”臧勵龢主編的《中國人名大辭典》稱:“艾君瑜,宋,永豐人。性至孝,母疾,割股和藥以進,果愈。母喪廬墓側。大觀中(約1108年)郡守以聞,詔復其家。”本人曾判斷二文指的是同一人。但君瑜于元符己卯(1099年)中進士,而其胞兄君潮于1041—1048年間任大理評事,二者相差50多歲,又覺得不大可能。后到永豐查閱族譜,方知君瑜于元符己卯(1099年)中進士和大觀中(約1108年)郡守以聞兩個事件中提到的兩個年份都是錯誤的,這是一種巧合。這一巧合令我得出了“二文指的是同一人”的正確判斷。應該是君瑜于寶元己卯(1039年)中進士。(詳見《艾姓源流和現狀研究》注21)

6-36、艾氏并非出自猶太人
張正明先生在為上海川沙艾氏撰寫的《重修〈艾氏家譜〉序》中稱,“艾氏之先,實出猶太。” “先則無艾氏蹤影可尋”。這一觀點明顯地有悖于歷史事實。我在“艾姓起源”中列出的艾姓得姓始祖汝艾(夏少康帝時期)、江西修水艾侯國第一任國君艾侯(商朝晚期)、山東萊蕪/沂源一帶的艾子及其世襲后裔(周初至戰國)、山東萊蕪/沂源一帶的艾孔(春秋晚期)、吳公子慶忌的后裔以出居城名艾為氏(春秋晚期)、北魏鮮卑族去斤氏改為艾姓(南北朝時期的公元496年)等支艾氏起源均遠遠早于有較多的猶太人來到中國的公元1050年前后,而且均有史可考,并非如張正明先生所言‘全無實據’的無稽之談。我在“歷代先賢”中列出了44位先于公元1050年的艾氏歷史名人,如戰國時的艾子、唐朝的御史大夫艾敬直、后周左散騎常侍、宋初工部侍郎艾穎等等,他們的名字均可在史書或典籍中查到。怎能說在有較多的猶太人來到中國的公元1050年之前“無艾氏蹤影可尋”呢?!于公元1050年前后來到中國的猶太人雖有艾姓,但人數不多,數十人而已,即使在當時尚不太多的艾姓人口中所占比例也極小。(詳見《艾姓源流和現狀研究》注27)

6-37、金壇進士慶長、慶增兩兄弟可能是鎮江名醫欽文之二孫
至順鎮江志》19/23記載,南宋名醫艾欽文之子謙是舉人,其二孫皆中進士。沒有注明二孫的名字。
《至順鎮江志》18/16記載了慶長和慶增兄弟的生平事跡,兄弟二人皆進士,沒有注明二人之父和祖父的名字。
經過分析,本人推斷,鎮江艾欽文的兩個孫子可能是金壇的慶長和慶增兄弟。其理由有四:一是按欽文、謙、慶長和慶增兄弟活動的年代看,似是祖孫三代人;二是慶長和慶增兄弟同是進士,滿足欽文“二孫皆中進士”的已知條件;三是四人可能都是鎮江府金壇縣人,也可能都是鎮江府人,慶長和慶增兄弟后來遷徙到了金壇縣;四是慶增之子去病和其子堅父子二人好像都會醫術,繼承了名醫欽文的家學。究竟慶長和慶增兄弟是否是欽文的兩個孫子?希望他們的后裔出面予以澄清。(詳見《艾姓源流和現狀研究》注21)

6-38、陜西米脂“小艾”、上海川沙艾氏可能是江西永豐艾氏的外遷后裔
《艾氏原始》稱,先賢希淳公所在的陜西米脂“小艾”和先賢可久公所在的上海川沙艾氏是以中庸公為始祖的江西永豐艾氏的外遷后裔。上海川沙《重修艾氏家譜序》轉述了《艾可久墓志銘》中的一段話:“艾之先,家江西撫州。自明初而別,一徙陜西米脂,一徙江蘇松江北郭,其地因名艾家橋,是為始遷祖舟梩公。”這段話說明,可久公認定陜西米脂艾氏和上海川沙艾氏是同宗,祖籍同為江西撫州。《艾氏原始》寫于1583—1591年間,先賢樸(陽溪)公還在世,《艾可久墓志銘》寫于可久公去世時的1593年或稍后,二文基本上是同時期寫成,是能反映當時真實情況的。將《艾氏原始》同《艾可久墓志銘》中這段話聯系起來分析,基本上可以認定,陜西米脂“小艾”和上海川沙艾氏是江西永豐艾氏的外遷后裔。(詳見《艾姓源流和現狀研究》注22)

6-39、艾氏并非出自猶太人
張正明先生在為上海川沙艾氏撰寫的《重修〈艾氏家譜〉序》中稱,“艾氏之先,實出猶太。” 他認為,猶太艾姓于公元1050年前后到中國后,《百家姓》中才有艾氏,“先則無艾氏蹤影可尋”。我們已經清清楚楚地知道,多支艾姓起源遠遠早于猶太艾姓來到中國的公元1050年之前,“歷代先賢”中有44位早于公元1050年,上古和中古時期就有多個以艾命名的縣以上地名,成于公元960—978年期間的《百家姓》中就有艾姓,位列第334位……大量事實勝于雄辯,不是在猶太艾氏于公元1050年前后來到中國前“無艾氏蹤影可尋”,而是張正明先生對大量的史實視而不見,一葉障目,以片概全。艾氏并非出自于公元1050年前后才來到中國的猶太人,而是古老的中華姓氏之一。(詳見《艾姓源流和現狀研究》注26)

6-40、自修公是云南鄧川州人而不是河南鄧州人
有資料和不少網絡文章稱,明朝賢儒艾自修是河南鄧州人。經考證,自修公是云南鄧川州(今大理洱源縣)人,而不是河南鄧州人。一字之差,差之數千里。

6-41、萬年公率將士與李自成軍決戰的地點應是甘肅寧州而不是江西寧州
有文章稱,萬年公率3000將士與李自成軍決戰于江西寧州(今江西修水縣)襄樂村。經考證,明朝時,有兩個寧州,一是江西寧州(今江西修水縣),二是甘肅寧州(今甘肅寧縣,西魏時名襄樂縣)。萬年公時任孤山副總兵,衛戍平涼(今甘肅省平涼市)。平涼離甘肅寧州不遠,我認為萬年公率3000將士與李自成軍決戰的地點應是甘肅寧州湘樂村,而不是江西寧州襄樂村。

三、尚需進一步探討和研究的幾個問題
對艾姓源流和現狀的調查和研究,雖然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和重大的階段性成果,但仍有些問題需進一步探討和研究。
1、商武丁帝(公元前1271—1213年)封其子為艾國國君,侯爵。周武王克殷時,艾侯被俘,艾國遂滅。艾侯的子孫以國名為氏。北魏鮮卑族去斤氏于公元496年改為艾姓。回鶻族(今維吾爾族)愛里八都魯于南宋嘉熙四年(公元1240年)率部歸順宋朝,并改愛姓為艾姓,取名艾忠孝。這3支艾氏起源已清楚,但至今沒找到這3支艾氏的后裔。期望這3支艾氏的后裔盡快現身,提供本宗族的源流和現狀信息。

2、有幾篇網絡文章稱,苗族有艾姓。迄今尚未查到有關苗族艾姓的信息,故尚未列入艾姓起源中。期望苗族艾姓人士盡快現身,提供本宗族的源流和現狀信息。

3、根據《艾氏原始》和《重修艾氏家譜序》中轉述的《艾可久墓志銘》綜合分析,基本上可以認定陜西米脂艾氏和上海川沙艾氏是江西永豐艾氏的外遷后裔。(詳見《艾姓源流和現狀研究》注23)但上海川沙艾氏第18世孫民言認為,老譜書關于本宗族源流的介紹是錯誤的,本宗族是猶太人后裔。(詳見《艾姓源流和現狀研究》注27)陜西米脂艾氏和上海川沙艾氏的起源值得進一步研究。

4、貴州獨山縣艾氏宗族的始遷祖登云公與四川瀘縣立石鎮艾氏宗族的始遷祖守膺、守定公的三弟守拳是否是同一人,值得進一步研究。(詳見《艾姓源流和現狀研究?艾姓人口的微觀遷徙情況》2-13)

5、江蘇在北宋末是艾姓第一大省,有二分之一的艾姓人口居住在江蘇。江蘇從明末即退出了前7位,當今更退出了前20位。迄今已聯系上的各地艾氏宗族幾乎沒有聲稱是從江蘇遷徙而來的。江蘇的艾姓人口到底哪里去了?

6、周初,周武王將修水艾侯降為子爵,另封于山東萊蕪艾山,是為山東萊蕪/沂源艾陵艾氏第一始祖。歷代艾子在山東留下了許多歷史遺跡。食邑在山東艾陵的艾孔比第一任艾子晚500多年,是為山東萊蕪/沂源艾陵艾氏第二始祖。迄今已知有多支艾氏宗族聲稱是艾孔的后裔,尚未發現艾子的后裔。從歷代艾子及其后裔在山東留下的許多歷史遺跡來看,以艾子為始遷祖的萊蕪/沂源艾山/艾陵/艾邑艾氏宗族在歷史上曾經人口眾多,艾子的后裔到底哪里去了?

7、以海清公為始祖的浙江金華艾氏宗族聲稱既是得姓始祖汝艾的后裔,又是艾孔的后裔。汝艾和艾孔是兩支艾氏的始祖,他們沒有血源關系。海清公到底是哪位始祖的后裔?

8、天水郡、隴西郡、河南郡、汝南郡四個艾姓郡望在南北朝時是艾姓人口最多的地區,時至今日,天水郡治所通渭縣僅有1戶艾姓,其他3地尚未找到艾姓同宗,看來艾姓人口也不會太多。這4地的艾姓人口遷徙到哪里去了?

9、對位列艾姓人口前6位的陜西、河北、黑龍江和河南等省,迄今聯系到的艾姓宗親甚少。亟需得到這些地方的艾姓源流和現狀信息,希望陜西、河北、黑龍江和河南等省的艾姓宗親踴躍提供信息。

10、我國56個民族中沒有猶太族,猶太人的后裔(包括艾姓猶太人)如何填寫簡歷中“民族”一欄?

邀請各位宗親參加研討,尤其請知情者踴躍提供信息。

艾東堯撰
2010年2月8日

艾東堯,1942年12月4日出生于湖南省永州市冷水灘區牛角壩鎮竹溪,1967年畢業于華中工學院(現華中科技大學)無線電工程與自動控制系,中國科學院沈陽計算技術研究所高工、主任,1990—1995年任沈陽市和平區政府副區長,2002年12月退休。2005年10月—2006年10月任《竹溪艾氏族譜(二修)》主編。艾東堯 <ady121@163.com>

作者:艾氏   發表時間:2010-03-10 09:19:46

 
發表回復:
標題:
 
內容:
粗體 斜體 下劃線 插入超鏈接 插入圖片
  您目前尚未登錄,立即 登錄 | 免費注冊
 
 
驗證碼: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