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225734次
3人
6個
70個
704人
80部
尚 書 故 里 話 文 物尚 書 故 里 話 文 物《艾氏家譜》及墓地http://pucha.sach.gov.cn/html/154/9703_1.html
作者:艾氏 回復:2 發表時間:2010-03-10 10:42:22
尚 書 故 里 話 文 物濟陽縣博物館 熊建平 2009年3月16日,按照縣第三次文物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的安排,筆者與文物普查組成員——王長云、張永生、張鋒前去素有“尚書之鄉”美名的孫耿鎮,開展文物普查野外調查工作。歷時一個多月,依次對老杜、辛集、堤口、后張,高家五個管區的71個行政村進行了拉網式調查,共登記43處文物保護單位,發現了清代刑部尚書艾元徵家族的三套不同版本的《艾氏族譜》,黃埔軍校第九期學員艾潤生的畢業證章,奇人“艾小腳”書寫的石碑,明代獅子張(村)的來歷,西郎抗日高級小學,解放戰爭時期給我解放軍將領送飯的兒童等等。普查期間,鎮、管區領導都給予了高度重視,縣領導數次到發現文物現場進行調、視察,使普查組得到很大精神鼓勵。 3月16日 星期一 晴今天是我們對孫耿鎮普查的第一天。過去對孫耿鎮的文物數量、分布情況掌握得少之又少,故抱著忐忑不安的心情調查。在調查前期,我對孫耿鎮的歷史及由來做了些調查摸底。據《中國歷史地名辭典》[孫耿鎮]中記載:“北宋建隆元年(960年)移臨邑縣于此”。《齊河縣志》中記載:“始有孫、耿二姓居于此,故得名”。孫耿建鎮的歷史是比較早的,由來也是明確的(今齊河為西孫耿,我縣孫耿為東孫耿,何時劃分為東、西孫耿還有待查證)。孫耿鎮現有張、王、艾、劉、趙等92個姓氏,其中張姓最多。孫耿鎮是經濟強鎮,亦是文化名鎮,素有“尚書之鄉”的雅稱,清康熙年間孫耿鎮出了個三品官員刑部尚書艾元徵,艾氏族人從此陸續有人做官。據不完全統計,艾家出現過縣官(七品)以上的官員有30多人,成為當地的一大望族。首先,在老杜管區胡主任的引導下,到卞家村進行走訪。在村書記卞允華家中,見到了80歲老人卞如修。他拿出了收藏多年的清代光緒年(1907年)修的《卞氏家譜》,該譜開本31厘米×16厘米,單魚尾,雙邊,一涵三冊,距今已有100余年,保存完好,實屬不易。臨近中午時分,我們在顏家村艾兆明書記家中又發現了民國十六年(1927年)版的《艾氏族譜》,族譜一涵十冊,上下雙邊,單魚尾。書扉頁為《先世塋像圖》,后依次為《敕賜誥授光祿大夫刑部尚書艾公之墓》、《先大司寇逾葬享堂圖》、《先大司寇長人公像》等十幾幅老照片。族譜中提到的先大司寇、刑部尚書艾公即為我縣孫耿鎮艾老村的清康熙年間的三品官員、光祿大夫刑部尚書艾元徵。艾元徵(1624—1676年)字允洽,號長人。順治三年進士(1646年),歷任翰林院學士、戶部侍郎、左都御史、刑部尚書等職。任戶部侍郎期間,曾出京勘驗畝田,以確定田賦征收數額。因區劃得宜,京郊農村沒有出現百姓轉徙失業的現象。康熙九年至十一年(1670—1672年),任左都御史期間,他曾多次上書,請求朝廷廣圣孝,重國本,整饋官場風紀,屯田養兵,緩征賦稅,使國家財力進一步加強,減輕了當地的負擔,人們安居樂業。康熙十一年至十五年(1672—1676年)任刑部尚書時,提出獄無分大小,必求其合于清理和法律的主張,社會治安得到進一步好轉,社會更進一步和諧。艾元徵曾在濟陽曲堤聞紹臺蒿庵書院跟隨歷史文化名人、經學大師張爾岐學習,他勤學善書,愛好文學、經學,平生著述甚多,重要的有《退食》、《槐聲》、《留余》、《易經會通》等著作。康熙十五年(1676年),艾元徵病逝,享年52歲。康熙帝念其忠誠,諭祭碑文,以示對愛卿之死的寄托。此次發現的《先大司寇長人公像》,應為艾元徵塑像。其盤腿坐在小龍椅上,圓臉,抬頭目視前方,大耳,嘴微張,似在與人交談國事、家事。該像及家譜的發現,對于研究清代官吏、科舉、埋葬制度、美術史及艾氏家族的發展、盛衰提供了新的材料,應加以重視研究。艾氏家譜的發現,極大的鼓舞了普查隊員的斗志,在查閱資料、拍攝家譜中,不知不覺已過了午飯時間,我們一點餓意也沒有,全部沉浸在意外的發現之中。當時我在想,去年(2008年)參加全國古籍普查培訓班時,授課導師談到家譜中有照片的只有大家族才有,這些保留完好的照片無疑給我們留下了一筆珍貴的一手資料。通過照片,可以復原當時艾尚書的祠堂、墓地規模。 3月17日 星期二 晴下午,我們在東艾屯村艾秀華家中驚喜的發現其所珍藏的其先父黃埔軍校第九十六軍軍部參謀長,后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部隊某部參謀艾潤生的《中央軍校畢業證》紀念章、《起義人員證明書》。《起義人員證明書》上寫有:“濟字06112號,艾慶洋(艾潤生)同志,原系國民黨軍官,于一九四八年八月十七日在濟南參加吳化文部隊起義。特此證明 中國人民解放軍濟南軍區一九八五年九月三十日”。艾潤生(字海寰),1948年9月19日隨國民黨第96軍軍長吳化文起義,后隨吳部一同到垛后鎮后樓村進行休整。休整后,即準備隨大軍南下,但到了江北時,又隨部分起義干部到解放區——青州學習。學習后即要求自愿回家(可能與他受蔣的教育恩惠大,不愿打自己過去共同生活過的老師、上級、同學、下屬,而采取的一種回避方式)。1949年,艾回到其在濟南的住所——天橋區南劉莊的一個四合院內,因是自愿回家,生活比較落魄。當時的政策是愿意留下來的歡迎,不愿留下的發給路費回家。本著還原歷史的理念,這位原國民黨的精英、高級將官(少將)離開了組織,回家開始了平民生活。艾在濟南住到1957年的春天,在這段時間里,他為生活所迫干過茶館,賣過燒餅,開過磨坊,又趕上土改、“三反”、“五反”運動,可謂是嘗盡了人間冷暖。1957年春天,因全家受歧視,生活又非常窘迫,他攜全家老小回到原籍——濟陽縣孫耿鎮東艾屯村,又當上了一名農民。從此,東艾屯村多了一個會謀劃、能干事的新型農民——原國民黨的少將參謀長、共產黨的起義干部。回家務農后,學種地、喂牲口、挖水溝、養地瓜秧子,什么臟活累活都干。由于他能寫會算,做的飯菜香甜可口,1958年大躍進吃食堂時,居然當上了大隊食堂的炊事員。但好景不長,食堂不久就撤了,他生活又困難起來。這時,他也年過半百,加上常年的戰斗生活,身患疾病又無錢治療,1960年病死在家鄉。文革后落實政策,他在濟南的房子由其子艾秀華繼承。蔣介石親發的中正劍,因保管不善,上世紀八十年代丟失。
作者:艾氏 發表時間:2010-03-10 10:43:56
3月18日 星期三 晴今天上午一上車,管區胡主任就說:“我們先到于家村,于家肯定有東西,抗日戰爭時期鬼子和八路軍在村里打過仗,還有一部分烈士埋在村后,到村里一問就知。”我們很佩服胡主任的工作精神,他已經先入為主了。到于家村后,我們拜訪到81歲的老人王維明,他給我們講了1944年發生在于家鹽店八路軍和鬼子在村后發生激烈戰斗的一幕:1944年陰歷9月初四(陽歷1944年10月5日),八路軍獨立營住在本村,中午11點,鬼子開始向村里偷襲。我家住著車副官和蘇醫生,我告訴他們鬼子來了。他倆說“沒事,不要緊。”這時,村的西南角響起槍聲,他倆趕緊跑出院里,戰斗打得很慘烈,打了將近一個小時。人死的不少,聽說死了33個,傷了20多個。午后,鬼子撤走,政府找人將尸體全部埋在南北道東邊,一開始是埋在一個大窩子里,后來又挖出來,一個一個的深埋。以后又做了部分棺材,收斂尸體。濟陽大事記中確實記有此事,時任縣長兼縣大隊長的李聚五親筆提寫了于家、鹽店33名烈士碑文。烈士碑現存放在濟陽縣烈士陵園。于家33烈士,是我縣抗日戰爭史上壯烈的一筆,人們每年都到此憑吊先烈。3月25日 星期三 睛今天開始辛集管區的普查工作。辛集管區是過去的辛集回族少數民族自治鄉,大部分為回族,保存有堤口、魏家、孫家、辛集、丁楊、逯家、大路村七個清真寺。清真寺,唐宋時稱作“堂”或“禮拜堂”,元代稱為“禮拜寺”,是穆斯林禮拜的場所,也是伊斯蘭教徒的宗教生活的中心。堤口清真寺保存較好,為典型的四合院民居,據院內清光緒年間碑刻記載,該寺后大殿建于光緒七年(1881年),相隔24年后,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村民又集資修建了前大殿。大殿為重檐廡殿,上加攢尖多邊角頂的望月樓,殿內有“明三暗四內藏九”式建筑,殿內有24根柱子,寬大亮堂,同時能容納上百人進行祈禱禮拜。大門內的影壁為青磚懸山一字式,石雕須彌座,上部仿木結構垂花門,四周邊框雕竹節紋等花紋,頂部中間飾楷書“清真寺”三字。堤口清真寺殿堂宏偉,環境幽雅,是穆斯林叩拜真主、祈求真主、進行五時功拜的最佳場所,也是伊斯蘭宗教、文化、建筑等的宣傳窗口,對旅游業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4月9日 星期四 晴早晨一到管區,徐主任就說今天到艾老莊,那里肯定有東西。村支書肖端友書記把研究艾氏家譜和墓地的前村主任艾濤叫來介紹情況。艾濤中等個、寬臉,對《艾氏家譜》及墓地頗有研究,他給我們講了一些值得深思的事:艾氏家族祖先出于天水,后遷徙到陜西米脂縣,到明代洪武年間民眾大遷徙時,艾家遷到濟陽的始祖艾子敬率艾氏族人遷到今東艾屯村;到三世祖艾試時遷到今艾老村,艾元徵即是艾氏的后代,他是艾家十世祖。艾家經過多年的拼搏發展,家境也富裕起來。艾元徵幼小聰慧,連續考中生員、會員,最后考中進士;他曾當過相當于今天的全國政法委書記之官職。成效突出,得到皇帝嘉獎。死后,康熙帝親派山東省布政使(相當于民政廳長)施天裔祭拜并諭祭、祭品悼念愛臣。民國十六年編的《艾氏祖譜》中保存有其享堂、墓地的照片,墓地有一定規模,神道兩側分別立有翁仲、石虎、石馬、石羊,均為清康熙時石雕作品。現今只能在村委會院內看到石虎1只、石羊2只。而石馬、石人都在文革中被砸毀了。1947年2月修大壩時,石牌坊被砸碎用于修大堤。石虎、石羊能留下來,則是1855年(咸豐十年)黃河發大水時,黃沙沖積、厚有2-3米的泥沙淹沒了石刻,而高大的石牌坊仍暴露出地面,故石虎、羊、人、馬因埋在地下而保存了下來。艾氏墓地位于艾老生產橋的東南100米處,現仍埋于地下,露出碑首的七塊石碑,均是有名望的艾氏先人,當時艾氏祖墳占地四十畝,是我縣較大的塋地之一。東艾屯村將過去埋在村小學的“艾氏祖塋”碑找出來并舉行了立碑儀式,場面宏大,意義深遠。據發現《艾氏祖譜》長達5年之久、現已退休的艾儀禮老師研究,艾氏一門在清代出過進士2個、刑部尚書1人、武翼都尉1人(從三品武官)、宣武都尉1人(從四品武官)、知府6人,知縣20人,確是我縣在歷史上少有的官宦大家。艾老師還把道光二年始修、光緒十年重修、民國十六年續修的三套不同版本的《艾氏族譜》找來,供我們研究、對比,使我們非常感動。4月11日 星期六 陰在黃家村東北約500米的小橋底下發現了5塊石碑,8個石座,計有“黃氏先塋碑”、“孝思碑”、落款宣統二年的碑各一塊,“報本追遠碑”2塊。其中的落款宣統二年碑是由鄉誼艾紹荃書寫的。艾紹荃就是在《濟南風情》一書中,被稱為妖人的,濟陽鼎鼎大名的奇人艾小腳。關于他的傳說在當地很多。艾紹荃,化名徐彩云,濟陽縣孫耿鎮艾老村人,其祖上出了邢部尚書艾元徵,他的先輩是富足的家庭。艾氏自小習醫,亦喜好書畫。1931年攜全家老少遷往濟南定居,在官扎營街開店行醫。于1961年去世,終年七十余歲。圍繞艾小腳傳說的就是他在行醫中的一些趣聞。傳說,他在看病時,如果別人叫“艾公子”或“艾先生”,他都不予理睬,相反的稱他“艾大姐”或“艾大姑”,他卻心安理得樂意為你治病。艾氏從小受的教育是孔孟之道的中庸思想,生性乖僻,以奉養老母為最大的孝心。他有一妹不幸夭亡,其母終日悲痛,水米不進。艾很是憂心,為了討母親的歡喜,便學女人樣纏足留發,穿女人裝,模仿女子行動,以此來討得母親的笑臉。結果是母親大為高興,身體也日漸好起來。久而久之,艾就以女子面目出現,并有了稱其“大姐”方治病的傳說。他曾用心鉆研山西武之望著的《濟陰綱目》,醫術高明。由于他纏腳,學女人,在當地就有了奇人“艾小腳”的稱號。艾小腳在看病的空閑,不忘研習書畫。從發現的這塊落款“鄉誼艾紹全書”的石碑上看,雖然當年他只有二十余歲,但對字體結構掌握的已非常到位,書法功底深厚,結體舒展,筆力勁道,已有相當的書法功力。 后記:經過一個多月的細致的普查,孫耿鎮共登記43處不可移動文物,發現家譜、彎月刀、圣旨等一宗,其中不乏珍貴文物。我就聯想到怎么樣宣傳,普及文物知識,將文物的神秘用通俗語言表達,使它變得普通老百姓能讀懂、樂意接受。就在這時,孫耿鎮分管文化的王偉鎮長來找我,向我說明《濟陽文藝》要出“孫耿專刊”,鎮黨委書記高繼鋒、鎮長宋琳指示:“要將文物普查的成果寫進去,讓全鎮乃至全縣的民眾都知道孫耿不僅是經濟強鎮,而且是歷史悠久、名人輩出、文物眾多的文化名鎮。”我很愉快地接受了這一任務,但真正寫作時才發現不是一件易事:第一、我們面對的都是不會說話的文物,我縣已知文獻資料中僅有零星的記載,需要到省城或大學查閱有關資料;第二有些沒有記載,需要調查當事人,這就增加了任務的難度,如欽天監楊氏家族、起義干部艾潤生的資料;第三是單位上事務繁雜,不能沉下心來寫作,影響了進程。但木已成舟,再大的困難也要克服,不由想起了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劉佩祿和第三次文物普查領導小組組長、分管文化的楊玉美縣長到孫耿鎮調研文物普查工作時說的做學問“三知”境界:一知是知之,是說一個人對工作只是知道,但不深入了解;二知是好知,是這個人對工作有了愛好,能夠深入進去,但碰到困難就萎縮了;三知是樂知,是這個人沉浸在里面,不畏困難不計報酬,一心想干好這個事情,達到一個忘我的境界。而我縣文博界的前輩王爾俊老師就是一個具備“三知”境界的人,他在遇到家庭變故、事業不順心、生活壓力極大的情況下,仍忘我的為濟陽的文物事業做貢獻。晚輩尚能學到恩師的一點兒皮毛,也算是對他的一點安慰吧!
作者:艾氏 發表時間:2010-03-10 10:44:29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