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9
311249次
3人
6個
100個
2473人
164部
十二、海外宗親組織1、泰國方氏宗親總會清代中葉以后的一百多年間,來自廣東潮州一帶的方姓人陸續南渡到泰國謀生,散居于泰國各地,繁衍生息,逐漸融入泰國社會。在距今約五十年前,僑居曼谷谷莊一帶的方姓人,為加強團結互助,醞釀發起成立“方氏六桂公所”,致力招集各地宗親入會,對宗錄的婚喪慶吊,竭誠協助措理,由于當時政局問題而沒有注冊,后來逐漸解體。1978年,方德傳、方祿乾等十余人發起成立“方氏宗親會籌備會”,深獲旅泰族人支持。宗親會一方面向泰國政府進行注冊,一方面介紹宗親參加,擴大組織,不到一年時間,泰政府批準注冊為合法僑團, 1979年5月 26日舉行首屆理事會成立就職典禮。理事會每屆兩年,第一至第五屆理事長是已故方德傳,第六、七屆理事長是方兩和,第八至第十屆理事長是方祿乾,第十一至現十三屆理事長是方漢標。2004年12月,在曼谷隆重舉行了慶祝成立廿五周年紀念盛典,時任中國駐泰大使張九桓為宗親總會題詞:“二十五年彈指間,賴有規矩成方圓。繼往開來緊攜手,一片光明在前瞻”。2、新加坡南洋方氏總會1935年春, 定居于新加坡的方松柏、方國鈞等十人發起以“方氏總會”為會名籌組結社,1936年8月中旬,經社團注冊局批準,正式定名為“南洋方氏總會”。正當會務開始發展之際,太平洋戰爭爆發, 日本于1941年侵占新加坡,會務被迫停頓。1947年,再度恢復會務活動。1958年起,南洋方氏總會組建了中樂鑼鼓隊,修建了“方氏先祖紀念碑”, 組建了附屬于總會的互助會,成立“南洋方氏總會教育基金管理委員會”,方氏青年團。1986年1月代表華人社會最高組織的“新加坡宗鄉會館聯合總會”正式宣布成立,南洋方氏總會主席方水金獲選為中央理事會理事之一,并蟬聯獲選至今。3、新加坡文山聯誼社“文山聯誼社”是新加坡除“南洋方氏總會”之外的另一個方姓組織。大約在一百多年前,一些世居福建金門烈嶼后頭村的方姓人離鄉背井,漂洋過海,南下星洲謀生,此后不斷地有人陸續南來。為了解決大家的住宿問題,便合租了房子,方便互相照顧。后來南來的人數越來越多,內外事務日趨繁多復雜。于是以“文山”為號,對內照顧族人,團結宗親,對外爭取謀取地盤,排解紛爭。從此“文山”便在大坡紅燈碼頭一帶逐漸著名起來。1979年,“文山”注冊成為正式的宗親團體,改名為“文山聯誼社”。4、馬來西亞詩巫六桂堂宗親會1992年2月春,由祖籍福建閩清縣的方由傳、方善茂等人聯合發起推動的馬來西亞詩巫六桂堂宗親會,于1994年10月獲得政府注冊局的批準,正式成立,方由傳但任署理主席。招收定居于詩巫省內年滿18歲的洪、江、翁、方、龔、汪的馬來西亞公民為會員。宗親會以聯絡宗親感情,促進團結,守望相助,敦睦親善為宗旨,謀求會員福利,設立獎學金,貸學金,獎勵金,協助會員及其子女進修教育。目前會員有450人,包括家屬成員有5500人。5、溯源堂方、雷、鄧三姓同出一源,根同技分。這是三姓聯合建立自己族務組織的原因所在。溯源堂是方雷鄺三姓宗族團體組織,歷史上沿襲至今。三姓以溯源堂為名組織溯源堂宗族組織,聯絡、團結三姓宗錄.敦宗睦族,互愛互助、同求發展。早在清道光26年,由廣東開平古宅的方姓、開平絆村的鄺姓、臺山塘面的雷姓、臺山沖云的鄺姓三族四地紳耆會商,在現開平市水口鎮中山東路建置的方雷鄺三姓宗族祠堂,就取名“溯源家塾”。門口楹聯曰:“源同一脈,衍以三宗”。1931年3月,“臺山籌建溯源中學校辦事處”召開第一次會議,三姓開始籌建溯源中學校,即現在臺城中山路24號的溯源大宗詞。此溯源中學紀念堂,1949年人民政府收作他用,1984年退還舉辦學校,《溯源月刊》也于當年9月復刊。溯源堂的組織機構,國內有溯源堂、《溯源月刊》、溯源電子學校及小學等。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方毅到開平視察時,曾題寫了“溯源電子學校”,校名。在臺山、開平尚有數所溯源小學。國內還有許多溯源堂宗祠,如建于1924年春的臺山下川溯源堂。在世界各地,凡有三性宗親的地方,都建立起溯源堂。如美國、加拿大各大城市,古巴彎城、新加坡、斐濟、菲律賓、泰國、澳大利亞、緬甸和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它們不但組織健全,有組織章程,溯源堂職員每年改選一次,而且經濟實力雄厚,設有獎教、獎學、助學金、嘉獎金、敬老金、救濟金等各種獎勵、福利基金。全美溯源總堂設在舊金山,建于1886年,每三年召開一次懇親大會
作者:方港水 回復:4 發表時間:2010-05-04 17:01:46
歷史勝跡、遺址方氏家族源遠流長,有著悠久的歷史,流傳著無數的傳說和故事,也留下了無數供后人憑吊追思的歷史遺跡和人文景觀。限于篇幅,我們只能擷取其中一二,略作介紹。邁山,在淳安縣西北六里。凡是讀過方臘史料者都知道,在舊有的志書中稱方臘起義動機,是因為“其地相傳有天子墓,臘因得以憑藉自信”,而這個“天子墓”之說,不是出自民間,而是來自東漢時的和帝王朝,其所指就是邁山一座方姓祖墳,據族譜記載,此墓葬有三代人,一是江南方氏始遷祖、河南太守方纮,二是方纮長子、西河太守方雄,三是方纮之父、太傅方望。方望祖籍平陵,因與王莽不合而歸老。天水隗囂起兵討伐王莽,被聘為軍師,為隗囂作《討莽檄》。后來隗囂投靠淮陽王劉玄,方望留書辭歸,并于臨涇立前孺子劉嬰為帝,被劉玄遣兵擊斬。據史書記載,方望死后“陪葬扶風郡昭陵”,后被曾孫方儲“并收望魂魄”葬于邁山。永元五年;“尚書張林奏江南有異氣在斗牛之分,丹陽東鄉邁山是也”、于是和帝“詔使本那太守李孝忠,領夫千人鑿斷邁山,其冢因壞”。唐蘭臺御史張鷟在為方儲所作的《后漢故大匠卿兼洛陽令,加拜大常卿、黟縣侯、贈尚書令,丹陽方氏之碑》中,寫有“雖穿絕其后,而靈爽猶存;鑿斷其間,而英華不歇”的感慨,并對永元間鑿邁山之舉做了印證。 柳亭山真應廟:東漢永元五年,大常卿方儲因直諫而死,漢和帝追贈方儲為尚書令、黔縣侯。賜東國秘器,命宮護尸歸葬歙之東鄉,以圣人禮葬、并在方儲煉丹處;就是今天的安徽歙縣霞坑鎮對面柳山腳下敕建家廟祭孔,稱為“仙翁廟”。政和七年,宋徽宗賜廟額“真應”。真應廟是江南方氏的總詞,1958年大躍進之前此祠熱鬧非凡,每年全國各地十二派方氏分祠,都輪流來真應廟舉行祀奠活動。廟周邊一帶有幾十畝廟田,收租供廟祝維護該廟費用,解放前該廟有廟祝三戶。1958年大躍進時,將廟內供奉牌位、家譜、畫像等毀壞一空,并以此為基地辦一農具廠,1968年文革時,又徹底拆掉這座祠堂,其磚瓦木石用于建設霞坑中學。只留下遺址供后人憑吊追思。都督山,在浙江淳安縣南。據清光緒甲申本《續纂淳安志》,“西接南山,下瞰新安江。漢方儼為都督,常駐兵于此”。方儼,是方雄的第三子,與二兄方儕、方儲并稱與世,向有“五龍之室寶,雙驥之門”的美譽。兄弟間“以孟氏易自相講授;以文學知名”,被后世品為東漢“易經四大家”之一、二、三。方儼于漢章帝二年以功任大都督。血湖,坐落在舊淳安縣西永水平鄉堨村,是淳安十大古跡之一。據《淳安縣志》記載,相傳,方儲兄方儕、弟方儼為尚書張林所讒,以五月五日自刎,兩血相濺二丈余,湖水變赤,以此故名。對此,《歙諄方氏柳山真應廟會宗統譜》,以及唐人張鷟所作碑記等,都有詳細記載。永元五年,漢和帝因于聽信尚書張林讒百,認為直言忠諫的方儲不忠,派遣使者責訴他欺君,方儲忿而自盡,以示其忠。大都督方儼辭官隱居于靈巖山。幾年后,匈奴入侵,征召方儼為云麾將軍,方儼辭而不赴。尚書張林趁機進言:“方氏兄弟,惟儼文武最優,頻召不來,必懷逆節。不如早為之計,無俟滋蔓。”和帝又聽信讒言,派兵討伐。方儼的大哥南郡太守方儕后聞訊急忙趕回歙水。方儼因兄弟屢受張林讒害,悲憤交加,拔劍自刺右腋;深感忿憾的方儕也以劍自刺左腋。“兩血相濺如繩,高兩丈許,下注湖水,沸涌盡赤;天日黑暗,鳥獸悲鳴。”和帝聞訊后深感悔恨,遣使安慰,追封方儼為忠烈侯,御葬莞邱山,立廟于青溪之南,與兄廟相對。為了紀念方儕與方儼兄弟殉難,方姓后人把端陽裹粽子的習俗改作“蒸饅頭”,把“過端午節”紀念屈原投江的文化內涵,潛移默化為緬懷雙驥自刎。1959年新安江水庫建成后,(埸)村與血湖永沉澤國。桐江書院:位于浙江仙居縣西四十五里皤灘鄉板橋山下村的桐江書院,是進士方斫于宋淳熙年間所建。淳熙九年八月,時任提舉常平使的理學家、教育家朱熹過仙居,聽聞方斫興辦義學,于是前往視察,并題名為“桐江書院”。又見赤山、眠犬、道淵三山狀若鼎足,峙立于前,諸峰林壑,古木參天,白云飄拂,每有紫氣回旋其巔,認為這是鐘靈毓秀之氣,人文蔚起之兆,遂題“鼎山堂”匾額相贈。其后樂清王十朋慕名就學,得中狀元后赴書院題贈“東南道學世家”贊之。因此“桐江書院”名馳江浙,“鼎山堂”譽滿吳越。書院歷經宋、元、明、清四代700余年,遺址至今尚在。忠臣廟:宋欽宗靖康二年即徽宗建炎元年,金軍攻克汴梁,擄掠徽、欽二宗,鎮夷將軍,前兵部尚書通城方瓊力戰殉國,奉敕歸葬通城縣梓木里龍印橋象形咀。第二年,宋高宗下詔建“忠臣廟”于雞鳴嶺,立“兵部尚書”碑,賜“元老名家”匾,春秋祭記。縣令尹仲作碑銘。清康熙年間,通城知縣辛禹昆重修,并詳記其事。清雍正年間,知縣周琪將方瓊祀人“忠孝祠’,立“方瓊殉難都”于通城縣城東門。1994年,方瓊的后人經過精心籌措,修復忠臣廟。修復后的忠臣廟面積有200余平方米,分上下兩幢,八室二廳。浙江省浦江縣浦陽仙華方氏存雅堂:宋末元初,浙江浦陽始遷祖方景傅的十一世孫詩人方鳳在祖廳兩側,建起“存雅書院”三間授徒講學,門人尊其為“存雅先生”。明洪武十年四月,方鳳的再傳弟子,翰林學士宋濂為仙華方氏撰寫譜序及方鳳傳贊,并親書匾額“存雅堂”。“存雅堂”坐北朝南,建有堂樓三間,中庭一座,明廳三間,門廊三間。明廳前檐西側建有方鳳書院三間。門廊前東南邊有八字門樓一座,曾高懸明初朝廷所賜“世臣第”橫匾一塊,臺門兩邊“宋朝父子尚書第;明仕經綸布政家。”對聯一副。如今此匾、聯已移至大門外,并在大門兩側新立石獅一對。自宋、元、明、清以來,存雅堂曾多次維修重建。民國后,“存雅書院”先后被改為“存雅國民小學”和仙華鄉中心二校。1990年,學校遷入新校舍。“存雅堂”則因年久失修成為危房。1999年7月,方景傅的后裔籌措資金,對“存雅堂”進行了第三次大修,當年農歷十月竣工,使其重現昔日光彩。如今,“存雅堂”已被列為浦江縣文物保護單位。方大宗祠:是浙江義烏“川塘方”方沉支系的大宗祠。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間,占地2000余平方米,共有房42間。祠前有五石橋一座,宗祠分前、中、后三進,前進九開間,中進七開間,后進五開間。前進與后進之間石板鋪設的天井內有護欄水池,水池上有飛架雙拱石橋。石欄上雕有飛禽走獸,栩栩如生。中進到后進有九階踏步可上。鄉人將整個建筑概括為“七廳正堂九門欄,九級踏步五石橋”。宗祠建筑富麗雄偉,雕刻精細,宗祠幾經毀壞和修建,現保持原狀,列為義烏市文物重點保護單位。孝思堂:明朝初年,福建云霄方國禮的后裔為了追祀開漳之祖方伯虞和云霄列祖,在云霄修建宗祠——孝思堂。現存的古建筑為單檐懸山式三進廳堂,院中天井,兩側明廊。祠前原有曠埕140平方米。埕前照壁,埕西鼓樓。祠左配建“云霞書院”,造型似祖祠,僅規模略小,上堂左右廂房,是子孫課讀之所。構成獨具閩南特色的建筑群體。孝思堂始建迄今已近六百年,是云霄縣唯一同時載入《漳州市文化志?名祠》、《八閩祠堂大全》以及《六桂祠堂文化》等專著典籍的古老祠宇,有較高歷史價值,現已申報為文物保護單位。永泰縣盤谷方氏宗祠:坐落在福建永泰縣西北隅盤谷鄉塔頭村的盤谷方氏宗祠,始修于清乾隆二十年,其間幾度修繕,1995年乘重修宗譜之機,再次修葺。舊貌換新顏,頗壯觀瞻。現在宗祠分為上下兩落,上落三廳二房,下落有書院回照。正廳神主龕供有始遷祖方隆、一世祖妣黃氏安人神位,并安放始遷祖始到盤谷開基創業時所奉之紅牌。紅牌系木質,暗紅朱漆,有牌身和牌座兩部分。牌身四周縷花圖案,中間鐫有“天地日月國王父母”8個金字。正廳左邊神龕供有始遷祖遷來之白馬尊王及夫人神位。宗詞建造格局古樸,明亮通風,天井開闊,外坦寬廣,埕中有池塘。埕前原豎兩棋桿,文革時被毀,尚存有遺跡。祠向虎山,山麓田野曠廓,四周山清水秀,稻谷飄香,勝景如畫。湖南平江方氏宗祠:始建于清康熙三十年的方氏宗祠,是平江縣方仕南支系的總祠。宗祠占地近八畝,門首石獅成雙,高一丈二尺。屏墻東門書“入孝”,西門書“出弟”。三門敞開,鐫刻“方氏宗祠”四字的中門匾額,蒼勁雄渾。上庭八石柱,聯結主廳三域;上舉左、中、右三棟梁,下設神殿,數百塊祖牌,簇擁著方氏一脈先祖神位和宦租金身。三域香火梁,排立四塊花板,嵌入“如在其上”四字。六角亭溢彩流光,檐牙飛角。兩橫廳,東人崇德祠,西入報功祠。整座宗祠莊嚴肅穆,氣勢磅礴。2004年1月,方氏宗祠被列入岳陽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方恕的圣旨:在湖南臨湘桃林方昱支系中,至今還完好地保存著一道明成化皇帝頒布給江西提學副使方升之父方恕的圣旨。圣旨為深黃色軟緞面料,右邊緣織有“成化元年”等篆體字樣。軟緞全長135厘米,寬30.3厘米。全文用楷體書寫,工整健秀,共22行,194字。落款上蓋有“敕命之寶”篆體玉璽紅印印長11.8厘米,寬11.5厘米。左邊緣加蓋有“敕命之寶”騎縫印,邊縫有“染佰捌拾肆號,顯出左半部分。此外,歷代名賢為方氏家族題寫的墨寶遺跡有:張良題辭“方氏望族”;東晉成帝御書“名家盛典”;姚崇所題“方氏族譜”:蘇洵手書“文武世裔,千古留芳”;蘇武手跡“文章華國,詩禮傳家”;岳飛題詞“家寶”、“遺牒”;朱熹題詞“鼎山堂”和“家寶”;文天祥所題的“方氏世譜”;劉伯溫手書“世珍”;李善長題辭“天潢華胄”;乾隆皇帝御賜直隸總督桐城方觀承匾額手跡“績茂保隆’;乾隆皇帝御賜右副都御史岳陽方顯“福”字等等。
作者:方港水 發表時間:2010-05-04 17:02:28
方氏族譜 名家盛典如果說國家編正史、州縣纂方志、宗族修家譜構成中國宗法社會歷史大廈三大支柱的話,那么就其數量之多、歷時之久、在民間影響之廣而言,又當首推家譜。家譜,或稱族譜,系對諸如家乘、家牒、宗譜、世譜、房譜、支譜等的泛稱。它是同宗共祖的血錄集團以特殊形式記載本族世系和事跡的歷史圖籍,內容包括姓氏源流、家族遷徙、世系圖錄、人物事跡、風土人情等。中國家譜由來悠遠,溯其端緒,幾乎與中國進入文明社會同時。在中國最早的甲骨、金文中,就已出現某些家族世系的零星記載,這實際上是家譜的雛形。周代有大宗小宗之法,又有小史之也專掌辨世系、定昭穆之職。成書于周代的《世本》,記錄了黃帝迄春秋諸侯大夫的氏姓、世系、遷居、制作、名號,被學術界公認為中國家譜的開山之作。《大戴禮記?帝系》篇則還支記載了黃帝族的世系、誕生于戰國時代的《春秋公子血脈譜》,開我國家族史籍以“譜”為名之先河。這一切表明,中國家譜的起源可上溯到先秦時代。之后,隨著時代的推移,家譜的社會功能和編纂方式屢經變化,其記載的內容和編纂體例也日臻豐富完備。綿亙數千年的修譜活動;貫穿于整個中國宗法社會。從一個側面展示了中國社會的發展軌跡,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歷史文化現象。家譜,不僅對家族制度、婚姻制度、人口興替等研究有著不可替代的資料價值,對歷史學、民俗學、社會學、教育學等都能提供許多重要資料。同時,家譜中的“家訓”、“族規”、“家法”等內容具有教化功能,對凝聚中華民族發揮過巨大作用。家譜更為尋根謁祖提供了第一手資料。方姓,是中國最早的姓氏之一,與風姓、高姓、龔姓、姜姓和姬姓并稱為“開辟之基’,距今已有4700年的歷史。方氏族譜的確切始修時間,現已無從考證。但在方氏族譜中,記載有七世祖方爵的“究本源,編譜煤,傳后世”,十世祖方曉的小傳中也有‘喜修譜牒“的記載,由此看來,方氏族譜創修至今已有4000多年時間。西晉太康五年,晉武帝詔令全國官員、貴族進呈家族譜牒,評定姓氏貴賤。次年,關內侯、驃騎將軍、新安太守方藏奉旨呈上家譜。太康七年,方氏被品量為“天下大姓”。東晉咸康二年三月十二日,晉成帝詔今天下世家大族進呈宗譜。詹事舍人方孚上揚州遂安縣新定里大宗方民血脈譜表,被御書為:“名家盛典”,并命“方孚伊世藏傳,子孫永久勿失”貞觀十二年,唐太宗下旨對天下氏族高下重新評定。刑部尚書員外郎方水琰上《方氏血脈譜表》,圣旨批復:“惟世舊家有此,敕付該司,后嗣累世勿替。”睦州刺史、持節歙睦諸軍事方亮上方氏譜表,太宗閱覽后贊道:“朕遍觀天下之姓氏,惟卿姓居首,是世家大族也。”萬歲通天元年(公元696年),武則天再度下詔核定天下氏族,太子校書方世榮所進譜狀被評定為“天下大姓”。方姓在唐代與李、鄭、牛、郭等26姓,被稱為”唐國之柱”。在宋代被列入“十八大姓宋國之梁”。唐代中期以后,由于李唐王朝對于舊氏族的打擊和科舉制度的產生與不斷完善,官員的選拔由過去貴族門閥壟斷,轉變成由科舉考試產生,出現了士庶合流,“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景象。門第的隆替和民族大融合,刺激了譜事,“唐人重世族,故譜煤家有之”。姓氏門第的作用已不再重要,由國家專設譜局為貴族纂修家譜的時代開始走向沒落,私家修譜在士大夫中間流行起來。進入宋朝后,趙宋憑才學取士,不矜門胄,家譜的功能從以往“別選舉、定婚姻、明貴賤”的社會政治功能轉變為“尊祖、敬宗、收族”的倫理道德教化功能,編纂方式也由過去主要由官府修譜發展為私家修譜。著名學者歐陽修、蘇洵分修《歐陽氏譜圖》、《蘇氏族譜》,總結前人修譜例則,另創譜法,或直書,或橫綴,人稱歐蘇體,最為后人推重;從而奠定了后世修譜的基本體例格局。明清兩朝,在封建統治者的提倡和鼓勵下,私家修譜蔚然成風。方氏家族各支系纂修家譜的活動也隨之伴隨始終。
作者:方港水 發表時間:2010-05-04 17:03:03
開展《中華方氏全族統譜》簡述伴隨著大規模的修譜活動,社會上出現帶商業性質的、以替人修譜獲取錢財的“譜師”、“譜匠”,一些小宗支受財力的限制,往往聘請粗識文字的鄉學村塾捉刀,良莠不齊,其中不乏冒宗亂祖、妄加攀附以緣飾門閥者。加之進入十九世中葉后的百余年中,災難深重的中國飽嘗苦難,宗祠、家廟、譜牒等也隨之遭受破壞。許多方氏宗支譜牒無存,世系失傳。為了將家族史傳承下去,一些修譜者只得將記憶中的片段與傳聞等記錄下來,并參閱轉抄其他宗支中的譜牒,由此而產生的訛誤與錯漏在所難免。其中主要表現為兩點:其一、本是一源所出的支系,演變成許多不同的來源,例如本是方雷后裔的方姓,演變出軒轅黃帝元妃西陵氏螺祖之后,次妃方雷氏之后與周朝方叔之后等等不同的來源。其二、世系紊亂,錯誤嚴重。如三兄弟中本是長子一脈的支系,幾代后改而銜接次子一脈,再傳數代之后又改接于三子之后。再如居住在同一地域的一些宗支,為了加強團結而進行的小規模聯宗修譜,由于各宗支遷入時間與來源本不盡相同,而在聯宗后卻演變成一祖下傳的幾個分支,由此而產生的源流世系混亂可想而知。統譜,是一個家族內為敬祖收族,追本溯源,增強凝聚力,消除由于各種原因而形成的訛誤,將本是一脈相承的千枝百派歸于一統的大型聯宗修譜活動。方氏家族目前已知最早的統譜,是南宋末年,由仁和縣令方桂森、狀元方逢辰等人纂修的《漢歙丹陽方民統完世譜》,由于時逢戰亂;譜成后未及刻印。明洪武二十八年,由方桂森的七世孫大世貴刊行于世。清乾隆十八年,方祖善等人修纂的《歙淳方氏柳山真應廟會宗統譜》二十卷告竣。這是繼《漢歙丹陽方氏統宗世譜》之后,方氏族史上的又一盛舉,它涵蓋了世居安徽歙縣、浙江淳安一帶的仙翁方儲次于贊之、三子弘之的絕大部分后裔,為方氏家族整理和保留了無比珍貴的家族史料。民國十三年,方本仁將軍倡修的湖北省《方氏聯宗統譜》告竣。湖北省孝感市,得名于漢代末年,是中國唯一以”孝”命名的中等城市。在流傳至今的二十四孝中,就有董永賣身葬父、黃香溫衾和孟宗哭竹三個故事出自于此。兩千多年來,孝感人以孝子為榮,以行孝為榮,將孝文化世代傳承。1998年2月,孝感方為民發起以編纂《中華方民全族統譜》、《方氏歷史五千年光碟》和《方氏宗親聯誼手冊》為主要內容的三項系統工程,開創了自方姓得姓4700年來史無前例的全族統譜活動。隨著方氏源流歷史研究會、方氏全族統譜理事會相繼成立,方百鵬、方榮頤、方明洋、方統欽、方杏墻、方熹、方昆明、方曉祥、方自文等人先后集中于孝感方氏全族統譜編纂總部參與編審,方潤華、方創杰、方標等海內外賢達紛紛解囊獻策,其間陸續聘請顧問近百人,并先后派遣方玉獻、方國柱等宗親奔赴全國各地宣傳發動,聯絡宗支歸入全族統化獲悉統譜信息的各地方姓宗支紛紛響應,踴躍加入統譜,三項工程進行實質性階段。中華方氏全族統譜編纂總部先后在各歸統文系征集方民譜煤1000多冊,同時派員到北京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安徽圖書館等處復印、抄錄了大量彌足珍貴的方姓歷代譜牒,并購買和索獲方姓主要聚居地的市、縣志200多冊,歷史書籍和各類工具書100多部。參照歷代各地譜牒以國史、方志互為印證、互為補充,綜合梳理不同時期的方姓家族史,使譜煤的年代更準確,世系更完整全面,內容更加翔實完善。2001年10月 4 H至7 H,在孝感召開了由“方氏源流歷史研究會”和“方氏全族統譜理事會” 召集發起的“方氏源流歷史專家顧問研討暨三項系統工程編審會議”,有來自北京、遼寧、江蘇、江西、安徽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四川、重慶、貴州、云南等17個省市自治區的77名代表以及2名特邀代表參加。在會上,方為民就“三項”系統工程的發起和運作向與會者作了詳細的匯報,并對后期的編纂工作做了部署。會議中就重大的歷史問題和需要統一的問題進行了廣泛研究和討論,在確定了方氏發源地——方山的所在地、始祖方雷至周朝方叔的衍傳世次和郡望、堂名、族旗、族徽等多項重要議題上達成了共識,并形成了會議決議。在海內外形成了巨大影響,將歸統范圍推向海外,形成了又一個高潮。會后,方氏全族統譜總部在加緊編纂統譜,梳理脈絡世系的同時,又相繼創作完成了《中華方氏全族百代派語》和《方族魂》、《巍巍大方家》等6首族歌,2006年7月中旬,“方氏網”和“全球方氏宗汞論壇”(www.fangshiwang.com)正式運行,為全體方姓族人搭起一座了解全族統譜與交流的平臺,深獲國內外方姓族人的認同和好評。歷盡九年的艱辛努力,在全體參與統譜的支系與族人的關心和支持下,2006年底,涵蓋了全國各地與港臺地區300多個支系和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委內瑞拉、加拿大、美國等國家方姓族人和宗親團體的《中華方氏全族統譜》、《中華方氏歷史五千年光碟》和《中華方氏宗于聯誼手冊》順利竣工,正式出版告竣。 中華方氏全族統譜編纂委員會
作者:方港水 發表時間:2010-05-04 17:03:39
歡迎加入QQ2803204825,方春田江蘇揚州人。堂號:世德堂。排行流傳字派:必嵐永錦、春安夏泰、秋吉冬祥、九州同慶、日月增輝。聯系電話:13905270550
作者:方春田 發表時間:2012-11-21 15:13:12
作者:方遠西 發表時間:2017-04-06 17:08:20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