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2802910次
4人
13個
971個
56657人
2551部
明代嘉靖年間,張憲與張陽輝合纂的《張氏統宗世譜》明確刊載:張揮“世居清陽”,即今河北省清河縣,“封國尹城”,即今山西省太原市。明代崇禎十四年出版的洞壺《清河張氏宗譜》說:“賜姓受封,總原一本。吾族系出清河,本黃帝苗裔,后顯于漢,歷唐、宋、元、明,代不乏人,史不絕書,其典型固未遠也。”明代嘉靖年間,由張浚、張士鎬主修的《張氏統宗世譜·得姓郡望》說:“自軒轅黃帝第三妃彤魚氏之子曰揮,觀弧制矢,賜姓張氏,官封弓正,主祀弧星,居尹城國之清陽,后改清河郡,此張氏得姓之由。”現藏于湖南省圖書館的豐城《張氏宗譜》則開宗明義地說:“閱先代著籍江西豐城,來自明初,堂號‘清河’,因思天下之姓張者,共出清河一脈,而茲何異焉!” 上述兩部《張氏統宗世譜》,在眾多的張氏譜牒中,最具有權威性,全都世系詳明,昭穆清楚,親疏明辨,脈絡清晰,有據可考,有征可信,盡管“揮說”稍異,但都確認清河是張揮的居住地,是華夏張氏的祖根和發祥地。兩譜的“揮公清河說”,不僅上足能征于古,而且下實可信于今。例如:明成祖永樂癸未修纂的《張氏家乘·序》論及戰國時期縱橫家、秦相張儀,曾在清河修建宗廟(按:張儀是漢留侯張良七十四世祖張骼之弟張趯的曾孫)。《唐貞觀八年條舉事件》列定全國張氏郡望六個,貝州清河列為首位。唐高宗確定十大姓作為“國柱”,清河張氏列為首位。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間,陳彭年奉詔編修的《廣韻》,列出張氏十四郡望,清河仍居首位。使人掩卷深思,唐宋三朝天子,對清河張氏何以如此器重?何以褒加如此桂冠?當是恪守彝倫禮教,出于尊祖敬宗的理念,慮及華夏張氏的得姓始祖張揮在此。再如,被譽為“海內文宗”的唐代著名詩人陳子昂,為《清河張氏志》作銘;南宋精忠報國的抗金名將岳飛,為張浚的家譜卷首題詞;理學鴻儒朱熹為開化《張氏族譜》作序;愛國名相文天祥為《張氏世譜續纂》作跋,這是兩朝社會名流和朝廷重臣對張氏這個家族的佼佼者的青睞,也是對上述譜牒的充分肯定。再如,歷經唐、宋、元、明、清、民國,直到現在,海內外的張氏后裔,在纂修宗譜或建立堂號時,許多地方均冠以“清河”或“仁里”(漢代張典為清河太守,居于仁里鄉),為什么這樣做?木有本,水有源,原因是他們認定清河是祖根。例如《馬來西亞張氏志》說:“考自軒轅黃帝第三妃彤魚氏,生有第五子曰揮。初,帝命為弓正官,因賜姓為張,此清河張氏所自始也。”再如香港張氏宗親總會所撰《張氏世系源流考》:“我張氏受賜姓之始祖揮,乃軒轅黃帝第五子,為貴妃彤魚氏所生,觀弧星,司弓矢之職,始制弓矢,賜姓張氏,世居清河。”現居臺灣的張桂元先生,在其所纂《張氏統宗世譜溯源》中說:“張氏鼻祖揮公,原居河北青陽。”青陽即清陽,正如“錢唐”也作“錢塘”,“勃海”也作“渤海”一樣。孔子說:“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群星拱之。”這句話與其說是指謂的自然天體運行現象,倒不如說是喻指的人們的眾心所歸和群情所屬。 這里有兩個問題需要探討: (一)黃帝時期的尹城國,其幅員究竟多大?其疆界四至何處?行政區劃是否統領清陽故地?可惜張氏譜牒沒有留下圖示,史書和其他文獻也無可稽考。我想,或許隨著考古的發掘,有一天它會清晰地呈現在人們面前。傳說中蜀帝化為子規的古蜀國,不是因為地下的發掘,已經露出廬山真面目了嗎?至于清陽,史書、方志皆有明確記載:禹分九州,屬冀。周朝為甘泉市地。春秋時期,先屬齊,后屬晉。戰國屬趙。秦始皇統一六國,置為厝縣。漢高帝定天下,初置清河郡,治清陽,后封其子劉乘為清河王,改郡為國,王都清陽。清河之名一直沿用至今。在此特別需要鄭重說明的是,清河是燕趙大地的一顆明珠,是神州赤縣的一方禮義之邦,是中華民族文明發展史的一個櫥窗。它的漢代名稱清陽,是個具體的行政縣名,不應牽強附會地把它曲解成為“清河之陽”,予以抽象化,從而另作文章。 (二)張揮既然封國尹城,為什么世居清陽而不就國?答曰:類似社會現象,古人沿為慣例,屢見不鮮。例如《尚書》和《史記·五帝紀》載述的舜,被堯帝封國于虞,故地在今山西省平陸縣。但舜始終沒有就國,而侍從堯帝,供職京城平陽。《史記》說:“堯善之,乃使舜慎和五典,五典能從。乃遍入百官,百官時序……”再如《尚書》和《史記·夏本紀》談到的大禹,被舜帝封國于夏,故地在今山西省解州一帶。他也沒有就國,而是奉舜帝之命汲汲于治理滔天洪水。《史記》說:“禹傷先人父鯀功之不成受誅,乃勞神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宮室,致費于溝洫,陸行乘車,水行乘船,泥行乘撬,山行乘〓……”及至秦漢以后,封國而不就國的現象更為普遍。例如前面提到的劉邦之子劉乘,被封為清河國王后,始終沒有就國。《后漢書·清河孝王慶傳》說:“(永元)十五年,有司以日食陰盛,奏遣諸王侯就國”。這說明和帝劉章在位時,有許多國王只是名義上掛銜,而實際上長期滯留京城,坐享封邑待遇而不就國。據《魏書》記載,北魏孝文帝時,封其子元懌為清河國王。肅宗初,遷太尉,詔懌裁門下之事。靈太后委以朝政,事擬周霍。領軍元叉,太后之妹夫,恃寵驕盈,懌裁之以法,每抑黜之,為叉所疾。叉與劉騰逼憲宗于顯陽殿,閉靈太后于后宮,囚懌于門下省,誣懌罪,遂害之。這說明清河國王元懌,一直在朝執政,只領清河國王之名,迄未蒞臨清河之地。據《隋書》記載,隋滅南朝陳,嶺南少數民族聚居地區,有位杰出的部落女性領袖洗氏,她堅持維護祖國統一,堅決反對民族分裂,執法嚴明,仁愛慈惠,被當地各族奉為“圣母”,由隋帝封為譙國夫人。譙國即譙郡,時統譙、城父、谷陽等六縣。朝廷以郡為國,旨在使受封人享受“衣租食稅”的特權和政治榮譽。夫人壽終嶺南,迄未就國。類似史例,不勝枚舉。 此外,根據歷代許多帝王、重臣和社會名流對張氏的共識、青睞和殊崇,綜覽古今眾多張氏譜牒表達的理念、倫理和宗情,竊以為對“清河張氏”這個概念,應當有個廣義的理解和確切的認識,即:它是指以得姓張揮為始祖、以清河為祖根和發祥地的張氏宗族而言,而不是象歐陽修《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中所狹義指謂的那個清河張氏宗支。 不當之處,敬祈教正。
作者:張婷 回復:0 發表時間:2008-12-01 22:33:01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