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368235次
5人
5個
106個
6994人
209部
期待海內外呂氏後裔,引用各地呂氏族譜,達置全國完整呂氏族胞血系。
作者:111.185.237.* 回復:0 發表時間:2010-12-26 17:09:55
四、執政簡歷呂蒙正初任將作監丞,通判升州(治今江蘇南京)。太平興國四年,隨太宗御駕親征北漢,途中任命為著作郎、直史館、左拾遺。五年,升為左補闕,起草詔命。太平興國八年(983),擢為參知政事,副宰相。端拱元年(988)二月,呂蒙正擢為中書侍郎兼戶部尚書、平章事、監修國史,為宰相。呂蒙正為相時,朝中正為對遼或戰或和爭執不下。呂蒙正以隋唐時數征高麗而不勝為例,勸太宗把主要精力轉入治理內政,國家強盛,遼朝必然歸順,從而結束了太宗多年親征遼朝而不勝,勞民傷財,生靈涂炭的被動局面。又勸太宗以“大度寬容”為懷,妥善處置后周舊臣,爭取了許多后周舊臣的支持,鞏固了政權。呂蒙正非常重視選賢任能,他身邊帶著一個小本子,記著他了解的人才。因此,在呂蒙正任相時,朝中多賢能之士。呂蒙正廉潔清正,關心民生,以國為重,遇事敢言,從不看太宗臉色行事。至道元年(995),太宗因呂蒙正固執而免其相職,讓他以尚書右仆射出判河南府兼西京留守。咸平四年(1001),宋真宗即位,拜呂蒙正以本官同平章事兼門下侍郎、左仆射、昭文館大學士,加司空,第三次登上相位。在此之前,三次入相的只有開國元勛趙普。咸平六年九月,授太子太師,封萊國公。景德二年(1005),五十九歲的呂蒙正感到力不從心,上書辭官,回洛陽安度晚年。呂蒙正有十個兒子。大中祥符四年(1011)二月,宋真宗祭祀先帝陵,路過洛陽,到呂府看望呂蒙正,問:“愛卿諸子誰可重用?”呂蒙正說:“諸子皆不足用,有侄夷簡,現任穎州推官,真宰相器也?!币暮啅拇艘鹫孀谧⒁狻4笾邢榉哪辏?011)四月九日,呂蒙正病逝,享年六十八歲。真宗詔贈中書令,謚曰“文穆”。呂蒙正相太宗、真宗十五年?!端问贰贩Q其質厚寬簡,有重望,以正道自持,正直敢言,為一代賢相。呂夷簡,咸平三年(1000)進士及第。初補絳州軍事推官,尋遷大理寺丞,通州通判,太常博士。大中祥符九年(1016),河北水災,夷簡知濱州,治水救災。他發現五代以來實行的農器之稅很重,農民苦不堪言,奏請朝廷免除了農器之稅。百姓感恩,建呂夷簡生祠于濱州。(58)宰相王旦與參知政事王曾賞其愛民之心、處政之才,薦其為提點兩浙刑獄。天禧元年(1017),改擢茶鹽場兼無為軍通判。天禧二年,權知開封府。天禧四年,擢刑部員外郎兼侍御史知雜事。乾興元年(1022)二月,真宗卒,十三歲的仁宗即位,晉呂夷簡為右議大夫。七月,遷給事中,參知政事,為副宰相。天圣七年(1029)二月,拜呂夷簡為尚書戶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為宰相。呂夷簡受命于危難之時。仁宗年幼,劉太后執政,三司使獻《武后臨朝圖》,勸劉太后學武則天稱帝。劉太后雖然未允,但她上朝欲穿帝服,乘“太安輦”,用八百人的儀仗隊,又欲重建被雷火焚毀的玉清昭應宮,“竊葬”仁宗生母李宸妃,凡此種種不當之為,呂夷簡總是引經據典,曉以利害,婉言規勸,穩妥處事,化解了一宗宗禍事,使后宮安定,朝政穩定,天下太平。明道二年(1033)三月,劉太后卒,仁宗親政,呂夷簡上書改革朝政八項建議,曰“正朝綱,塞邪徑,禁貨賄,辨佞壬,絕女謁,疏近習,罷力役,節冗費。”并為推行改革與仁宗商定罷免與劉太后關系過密的幾位大臣。因郭皇后說他也依附劉太后,結果也被罷職,改判陳州,另用張士遜、李迪為相。不久,張、李因奢靡不儉等被彈劾罷職,仁宗重新用呂夷簡為相,加官右仆射,封申國公。愈年,進位司空,夷簡堅辭不拜,加兼樞密院使。慶歷二年(1042)五月,契丹聚兵薊地,意欲南下,朝臣恐慌,議修都洛陽,以防不測。呂夷簡認為契丹是虛張聲勢,修洛陽不如建大名府為北京,以示皇上北上親征之意。又率兵十萬出大名府,契丹退兵,遣使求和,夷簡凱旋。慶歷三年三月,拜司空、平章軍國重事,封許國公。當年八月,以病辭相,仍授司徒,監修國史,軍國大事與樞密大臣同議。慶歷四年(1044)九月,夷簡病逝,享年六十六歲。仁宗痛哭流涕,贈太師、中書令,謚文靖。呂夷簡在仁宗朝三次為相,執政二十三年,輔助仁宗長大親政。《宋史》作呂夷簡傳曰:“夷簡當國柄最久,雖數為言者所詆,帝眷依不衰。然所斥士,旋復收用,亦不終廢。其于天下事,屈伸舒卷,動有操術。后配食仁宗廟,為世名相。”夷簡四子,公綽以蔭入仕,公弼、公著、公孺皆進士及第。公綽權知開封府,晉翰林侍讀學士,刑部尚書兼太常寺卿。公弼為檢校太尉、樞密院使,是國家最高軍事長官。公著為宰相。公孺為龍圖閣直學士、戶部尚書,都是朝廷重臣。呂公著,仁宗皇佑元年(1049)進士及第,初任穎州通判,改任崇文殿檢討,同判太常寺。英宗即位,加龍圖閣直學士。英宗是仁宗過繼的兒子,登基后欲將對其生父濮安王趙允讓的稱呼由“皇伯”改為“皇考”,在朝中形成“皇伯派”和“皇考派”之爭,御史呂誨、范純仁等人因反對稱皇考而被罷職,從而發展成一場政治風波。呂公著上書說:“陛下自即位以來,納諫之風未彰,而罷黜諫官之令屢行,這樣何以示天下?”要求和呂誨、范純仁一起離開了朝廷,出知蔡州。治平四年(1067),英宗卒,神宗即位,召呂公著為翰林學士,知通進銀臺司,又因反對神宗罷免司馬光御史之職,而辭去銀臺司職。熙寧元年(1068),權知開封府。呂公著與王安石是好朋友。熙寧二年(1069)初,王安石任參知政事(副相),設置三司條例司,醞釀變法。他怕御史對變法提反對意見,推薦呂公著做了御史中丞。王安石變法事關國計民生,呂公著不肯因私交而誤國事。他認為“青苗法”,官府放貸,是與民爭利,且取息太重,是“剝下奉上”。實施中,難免各地為追求收入而強行攤派。建議不取利,先在京師附近試行,待一、二年后,大家認為可行再推行各地。又指出三司條例司,“上既不關政府,下又不委有司”,“宰相不得與聞”,是“名不正,言不順”,且用人不當。王安石聽不進不同意見,意氣用事,罷免呂公著御史中丞之職,黜為閑差,貶居洛陽。熙寧九年(1076),王安石變法失敗。呂公著被重新啟用,知河陽,又遷翰林學士承旨,知審官院,同知樞密院事。元豐五年(1082),因病辭職。遂拜集賢殿學士,出任定州,后又知揚州,加大學士。元豐八年(1085)三月,宋神宗病卒,年僅十歲的宋哲宗即位。太皇后高氏垂簾聽政,任命呂公著為翰林侍讀學士,并派專使到揚州接呂公著回朝輔政。七月,晉呂公著為尚書右丞。呂公著總結歷代興衰的經驗教訓,認為為治之要在于皇上修德,上書治國十策,一畏天,二愛民,三修身,四講學,五任賢,六納諫,七薄斂,八省刑,九去奢,十無逸。洋洋數千言,情真意切。又建議設置諫員,廣開言路。提出了一整套治國用人的政策。朱熹說:“為君之道幾無出,此十篇,可為人君座右銘?!痹釉辏?086)閏二月,司馬光拜為左相。四月,呂公著拜為右相,時已六十八歲。呂公著任相只有三年,改革了中樞機構的辦事制度和科舉制度,提高了辦事效率,穩定了朝政,安定了天下。元佑三年四月,呂公著因病辭相。高太后不允,加司空、平章軍國事。特許呂公著可二日一朝,赴都堂參議軍國事不必拘時。并在政事堂南面專為呂公著修建了一處宅院,向北開門,以便執政大臣隨時到他家中征詢意見。宋代宰相加三公、平章軍國重事者,只有四人,呂公著與其父呂夷簡是其二。元佑四年(1089)二月三日,呂公著病逝,享年七十二歲。高太后悲慟不已,追贈呂公著為太師,申國公,謚號正獻。詔命罷朝三日致哀。宋哲宗親書御碑,曰:“神道純誠厚德之碑?!眳蚊烧我暮啞喂鎸O三代,相宋太宗、真宗、仁宗、哲宗,以民為本,清正廉潔,為北宋國家的安定、政權的建設、社會的進步做出了重大貢獻?!端问贰氛撛唬骸肮缸泳阄恢猎紫?,俱以司空平章軍國事,雖漢之韋、平,唐之蘇、李,榮盛孰加焉。夷簡多智數,公著則一切持正,以應天下之務,嗚呼!賢哉。”“呂氏更執國政,三世四人,世家之盛,則未之有也?!?/p>
作者:60.233.16.* 發表時間:2023-02-17 10:28:44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