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2802912次
4人
13個
971個
56657人
2551部
山東省青州臨朐錢塘張氏始祖張榮,字華齋,原籍浙江杭州府錢塘縣人,元朝順帝時期以拔貢官青州府(山東行省益都路總府)同知,致仕后于臨朐城西三十里的三郎山前立村張家莊,始入臨朐籍,卒于元至正元年(1341年),葬鳳凰山障保峪。 七百年間我張氏族人,修譜不斷,可苦于無從查詢始遷祖榮公以上世系,我們只能以南遷的榮公作為一世祖,希望通過貴吧熱心的吧友,幫我聯系一下同族宗親,不勝感激。 青州臨朐錢塘張氏始祖張榮,字華齋,原籍浙江杭州府錢塘縣人,元朝順帝時期以拔貢官青州府同知,致仕后于臨朐城西三十里的三郎山(明嘉靖年間建衡恭王墓后改名三陽山)前立村張家莊(今青州市王墳鎮王墳村西),始入臨朐籍,卒于元至正元年(1341年),葬鳳凰山障保峪(在今青州市王墳鎮西股村與東股村之間)。 榮生德,太學生;德生慧,元末清初太學生;慧生基,邑庠生,明洪武初年任臨朐縣儒學司訓,洪武十八年(1385年)陛任山西平陽府解州夏縣儒學教諭之職,洪武三十年(1397年)以老致任,卒于宣德八年(1433年)之前,享年77歲(基公墓志立于宣德八年)。基生二子,長子磷石、次子礎石,錢塘張氏由此分為長次兩支宗派來續譜,磷石卒于正統元年(1436年)(磷石公墓志為證),磷石生四子,張鵬、張鶴、張鴻、張鳳,礎石生五子,張翱、張肅、張鼎、張倉、張筍,從此錢塘張氏人丁興旺、名賢輩出,六世張鳳,歲進士;七世張文整公,明正統二年(1437年)敕封承德郎工部主事,七世張繹公,明弘治年間歲貢,歷任鎮定衛經歷、大同府懷仁縣知縣、大同府通判之職,卒于正德十五年(1520年),享年49歲,葬于北洋水(今石溝河)南龍懷(即后來的澇洼張家老林,六世以前皆葬于鳳凰山障保峪張家老林,七世以后大多葬于澇洼張家老林)。八世張義公正統九年(1444年)敕封奉議大夫、工部郎中。 明嘉靖初年,張家莊被衡恭王選為墓地,錢塘張氏被迫于嘉靖六年(1527年)東遷數里立村澇洼,又叫挪窩(在今青州王墳鎮衛生院南石溝河之陽,因受洪水的威脅,后再稍西南遷至今澇洼村處[澇洼、張家莊(今王墳村)原均隸屬臨朐縣,1945年8月劃入益都縣(今青州市)]。 錢塘張氏自遷澇洼村至明末的一百余年間,迎來了最為輝煌的時期,文人武士層出不窮,僅澇洼張家老林中就有32塊圓頭碑,皆為有功名之錢塘張氏族人而立,其間出過進士2人、舉人2人,貢生6人,庠生數十人,最為顯赫之家為一中公(七世張繹之次子)一家,一中之長子邦彥,嘉靖十年(1531年)舉人,二十六年(1547年)進士,歷任工部營繕清吏司主事、戶部主事、員外郎、陜西延安府知府、易州兵備道、山西按察司副使等,官至中義大夫、贊治引、都察院右簽都御史(俗稱都堂御史),巡撫甘肅;次子邦本,歲貢,授義官;三子邦直,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舉人,以子貴封行人司大行人;四子邦教一生設塾授徒;五子邦土,十八歲中武舉人,不幸英年早逝。邦直之長子敦善,萬歷十九年(1591年)舉人,二十年(1592年)進士,授行人司行人;邦直之次子觀善,歲貢生,授德平縣訓導;邦本之次子擇善,授代藩典寶;邦教之次子好善,歲貢生,授寶雞縣教諭;邦教之三子,嘉善,授壽官。四代之內另有太學生、邑癢生10人。錢塘張氏在當時稱為臨朐第二家,僅次于海岱馮氏一門。 由于 錢塘張氏人丁興旺,加之在外地為官人員日多,于明末清初大量外遷,現遍布黃河上下、大江南北、白山黑水,尤其是集中于今青州市、臨朐縣兩地。現青州市王墳鎮的澇洼、南鎮頭、崮后、大峪口、候王、蘭家、郝疃、沿口、井峪、釣魚臺、平安莊、白羊口、胡家宅、東股村、五里鎮的井塘、郭溝山、毛峪、彌河鎮的下院、辛莊,臨朐縣紙坊鎮的柳家圈、張勤家莊、五井鎮的黃崖頭、五井三村、陽城、東大河、莊科、楊善鎮的前、后洼子、冶源鎮的冶源北東西村、車家溝、福山坡、西圈、石河店、灣頭河、寺頭鎮的黃崖根、南坡、里峪、西蓼子、七賢鎮的青崖頭、邢家莊、煙冢鋪、營子鎮的北石廟、龍崗鎮的獲子澗、城關街道的南關等村皆為錢塘張氏居住之地。
作者:222.240.101.* 回復:1 發表時間:2008-12-02 15:47:04
正 大 光 明 邦文 興 道 厚 昌我是“厚”輩,尋同宗
作者:張毅 發表時間:2010-12-03 23:59:44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