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
1657913次
5人
5個
566個
30178人
1350部
春秋中期,陳國發生了一場爭奪王位的斗爭。宮廷之亂的結果,使得陳厲公的兒子陳完為避難逃到姜姓齊國,在那里當了個稱之為工正的小官,改姓為田,一直做到相國,后來干脆取而代之。田姓齊國,比故國要強大得多,成為戰國七雄之一,田齊被泰國滅掉后,齊王建之子陳軫又復為陳姓。陳姓的這一支成為現代陳姓的主要來源。? 有的說:敬仲(陳完,見圖)逃亡到齊國以后,不想稱自己是陳國的人,因此改陳姓為田姓。又有的說:敬仲逃亡到齊國以后,因為陳、田二字聲音相近,干脆改為田氏。陳完逃到齊國,寄人籬下,是個落難之人。因為無功無祿,齊國不可能賜給他封邑。所以,陳完因封邑得姓的可能性不大。他改姓田,還是古陳、田二字相近的原因。在姓氏史中,同一音之轉而換姓的例子很多。《說文通字》說:“田,陳夕也,樹谷曰田。”段王裁注:“各本作陳,今正,陳夕者,列也。田與陳夕古音皆音陳,故以疊韻為訓,取其取列之整故謂田。”《新唐書·宰相世系》謂:“田陳相近也。”錢大聽《十駕齋養新錄》卷五謂:“陳田聲皆相近。”陳、田互相通用在古代典籍中例子極多,如《左傳》襄公二十二年:陳文子,而《史記·田敬仲完世家》作“圖文子”等。如《韓詩外傳》七:“召門尉陳饒等。”而劉向《說苑·尊賢篇》說:陳饒作田鐃。可以說,漢代以前陳、田可以通用。《大戴禮·保傳篇》載:“齊有田卓、襄王得其國。”而《賈子新書·胎教篇》說:田作陳。漢以后陳、田才分為兩姓。所以,陳完入齊,改陳姓為田姓,以避與陳故國之嫌,這是很好理解的事。至今閩南話尚保留不少古音,陳、田讀音相同,而潮汕話的陳、田之音僅略略一轉而已。由閩南方言這個語言活化石可以看出,田、陳古讀音確實是相同的。? 陳完傳至五代孫田乞,為齊景公大夫,田乞行陰德于民,施惠于民,甚得眾心。于是聯合異性大夫鮑牧,發動政變,率兵攻齊君晏孺子,殺其相及親族高張,晏孺子的庶兄陽生,是為悼分。陽生與田乞原是好友,更加寵信田氏。田氏之子田常又任悼是公子之簡公之相。用大斗出貨、小斗收進的辦法,以籠絡人心,完全控制了齊國政權。后又發動政變,盡誅齊國卿族鮑、晏、闞止及公族之強者,又殺簡公而立其北為平分。從此,田氏世代為相,壟斷齊國政權,齊公猶如愧儡。田常子田盤又使兄弟宗人盡任齊國各都邑的大夫、進一步把全國地方政權全攬在田氏一族手里。至公元前386年被周安王正式承認為諸侯,史稱“田氏代齊”。田和之后有齊候和桓公,齊侯傳孺子喜。桓公傳威王,威王傳四子——威氏、卻氏、靖國君、宣王。靖國君之后有孟嘗君和靖氏。孟嘗君傳嘗氏。宜王傳閔王、胡母氏、通。通傳陸氏。閣王傳襄王,襄王傳齊王建、法氏、齊王假、間、角。歷時184年,至齊王田建時,于公元前221年遭秦軍進攻,田建不戰而降、被遷于共(今河南輝縣),齊國滅亡。? 田氏世系如下:陳厲公、敬仲、孟夷、孟莊、文子、桓子、厘子、成子、襄子、莊子、太公和,太公和后有齊侯(傳孺子僖)、桓公,桓公后有威王,威王傳有宣王、靖郭君(傳孟嘗君、靖氏,孟嘗君再傳嘗氏)、卻師、威氏。宣王傳聞王、胡母氏,閔王傳襄王,襄王傳角、間、法氏、齊王假、齊王建。? 強盛的田齊王國在秦國大軍的猛攻之下,不堪一擊,齊王建屈辱地出城投降,田齊滅亡了。這一事件造成一個嚴重的后果就是田氏子孫紛紛改姓。其中一支改為王姓,意為王氏之后,成為北海、陳留兩郡諸王姓之祖。其三子田軫改姓陳為陳軫。相于楚,封為潁川侯,因遷入潁川,復姓陳氏,這就是江州陳姓的鼻祖。齊王建一脈自此不復有田姓。? 所以說,陳軫為現代陳姓最重要的來源的說法是有道理的。在陳國和田齊相繼退出歷史舞臺之后,陳氏子孫開始了自戰國時代到南北朝時代長達千年的遷徒。陳勝的倔起,田姓齊國的復辟努力,陳平的業績,都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很深的痕跡。
作者:陳龍 回復:1 發表時間:2008-12-02 22:54:25
作者:陳同山 發表時間:2009-04-12 11:03:07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