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183059次
9人
12個
204個
934人
101部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至今已232年)江西吉安永豐纏崗的老祖宗們,對一個由一字之差造成的世系錯誤,非常重視,不遠千里,爬山涉水,步行從江西吉安永豐走路到廣東大埔,為了告訴大埔宗親一個族譜上對幾百年前的老祖宗所開世系的一處錯誤。永豐的老祖宗并沒有擺老資格,等待遷出去的后代子孫前來尋根、校譜,而是克服山高水遠,交通不便的困難,不遠千里,主動地前往糾正錯誤,不僅如此,唯恐后代疏忽,在修譜時,將這處錯誤的原因寫成《永豐纏崗世系源流記》,和纏崗與大埔的兩封書信一起,特地排在譜的首頁。老祖宗真是用心良苦啊!從那兩地書信字里行間,真正體現了血濃于水的親情,讓我們讀后,不僅非常感動,而且令人肅然起敬! 可是,兩百多年過去了,這錯誤不僅沒有到“底”,而且被不斷的復制,隨著汀州濟宇公的后代子孫不斷地繁衍播遷,這個錯誤被帶到了全中國、全世界,錯得越來越廣泛了。老祖宗何其慎重,而我們后代子孫又何其馬虎!《中南饒氏族譜》流傳這么廣,主編當時是有親手翻看纏崗這本老譜的,對于一個在首頁的如此重要內容,怎么能視而不見?特別是主編在接到我的這個考證后,至今拒絕更改。更有甚者,是個別后裔,藏著祖宗留下的老譜,視自己的私人財產,象張良得了《黃石公三略》一樣詭秘,不肯示人。讓當年的錯誤在兩百多年后,依然以訛傳訛,后患無窮。正如老祖宗說的:“誤于何底?!”纏崗老祖宗留下的對修譜的嚴謹態度,難道不值得我們后代好好反思?難道不會令象大埔饒高榮等后代汗顏? 下面所附的就是幾百年來,我們汀州濟宇公數萬后裔(除廣東大埔外)一直在錯的“一代人作兩代的人”的原因,直到今天,福建客家聯誼會出版的《福建名祠》一書的初稿中,有一篇專門介紹我們濟宇公祠的文章--《濟振家聲遠宇發世澤長》,這里面還是延續《中南饒氏族譜》的錯誤,把濟宇公列為六十一世,好在我發現得及時,通過聯系已經更改過來了。 永豐纏崗世系源流記 (在纏崗古譜中置于譜的最前面}自纏崗遷居汀州八角樓前按廣東大埔一派查其舊譜內載始祖四郎公由永豐纏崗遷居汀州八角樓前,其長郎隨遷本郡武平,二郎分遷上杭,三郎分遷龍巖,四郎則又復遷廣東大埔,本派自今有三千余人,科甲衣巾現在百外,其長二三郎三支未及稽考,無由盡悉,俟后代賢明查對附錄以此,以備日后參詳。謹載廣東大埔一派會合緣由于左:歲戊戌冬,有廣東大埔宗人:宗秀偕侄恩選、恩召三人,帶攜族譜經至纏崗尋覓本支始祖四郎公。實落遍為查稽苦無根據,最后于抄本中得到鑒公支一派二十世日明公,注云:子四郎。由纏崗遷居福建汀州八角樓前,至遷廣東大埔字樣。未有注載。蓋大埔實系福建汀州八角樓前遷徙其地數百年,開始為會合此固千載一時也。明年,吾纏崗重新譜牒,復閱老譜,乃知所開世系錯誤,其載日明公子四郎,實系日明公行四郎,非子四郎也。謬以一代分作兩代,若不改正,誤以何底?!欲為修音轉達,又恐阻滯。適壽翁公一支分徙平遠,欲往根究,因著思鳴便走伊處,達知訂正。并將兩譜對勘,世代年數若符合,節疑,欲同修宗譜,奈以道里云遙,山川是隔,跋涉維艱,用是切辭,乃酌量祗傾譜腦幾冊,以便異日 恭且獲,因流溯源,不致或昧所自也。其當往來書札兼載于順,亦以知兩派會合之始末云。往大埔書(永豐寫給大埔宗親的書信)我纏崗之饒,散居于四方,不知凡幾。奈族屬寒微,未及遍尋,兼之故老凋謝,授受遺忘,亦無處覓訪。遂使本支云礽相視,竟同胡越,歉甚咎甚!歲冬有貴房宗先生,名熙,字宗秀者,偕其侄恩選、恩召老,由京邸歸,因貴譜所載有從纏崗遷徙字樣,不憚幾百里(注:實際超千里)跋涉,直到寒房,音問既疏,省分又隔,乍而驚喜。繼復遲疑,悉謂人心如面保無有詭,君莫后者假冒而濫廁乎,爰為小心咨詢,細意疑敘,渠乃出所攜貴房譜牒與寒房校勘,而數百年之血脈,始為流通。然茍非夙竭誠心曷克于斯,雖春秋報德,不忌本宗而發祥之自未免,闕如酒后悲歌,不獨沛公矣。返以寒房纂輯宗譜,用將鐫本與錄本合對所載:貴房日明公名下,錄本失落,即四郎三字是一世分作二代,大屬舛謬,正恐異日執此為券,以訛傳訛,是今日無心之誤,反似有心之愆。不為上無以對祖考,而三先生幾百里之跋涉,其謂之何?故敢走扎通知,又慮魚沉雁杳,著舍侄思鳴赍上仍申拜謁,懇祈即為改正。庶尋真不致失真,認祖不致誤祖矣。至于聯修之舉,貴房先哲定多鴻裁,白雪陽春,巴人下里相雜,非宣未敢仰扳,特以寒房譜牒異日告成,貴房若渴思自出,深懷遠人,追遠之念,謹將前帙本末源流呈遞,貴房此又系寒房稍抒親親之誼,聊效野老之獻芹,云耳未審,貴房以為何如?臨楮神馳,不勝俟。命之至! 大埔回書:(大埔回纏崗的書信)木本水源,譜牒可溯。而千里之遠遞音問,然茲敝房叔侄,拜讀尊扎,并閱祖傳老譜,纏崗之派,歷歷不誣,仰見列尊長親親之誼,溫如挾績(?),不憚千里之遙,攜譜相質,何垂愛之深也。又閱新修譜例及見,九思侄磊落英多郎可以卜 尊房叔伯敬祖敦族,古道照人,茲敝房合議,派則無庸疑惑,倘日后譜成,亦附序源流于卷首,并序垂愛之勤于彰明德焉耳眾懇家大忠與公敝侄擬一序一跋,或蒙重用,亦少展同源其本之渴思矣。九思侄到此,適逢水患,多有簡慢,希為原恕,至宗秀舍侄三人自前年往返江右,多有取擾同宗叔侄,深為不便,并乞諒宥,惟仰盛德厚情而已,馀縷裊裊不盡愿言,專此拜復。愚弟岱宗等頓首。 (汀州饒新南收集于永豐纏崗打印)
作者:113.18.33.* 回復:1 發表時間:2011-06-13 17:50:04
作者:61.184.170.* 發表時間:2013-09-23 16:57:15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