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1595058次
6人
10個
558個
37219人
1649部
[color=green] 聽老輩人說,祖上在朝里犯了事從山東遷到了沛縣張莊的劉莊夏樓一帶,我老爺爺的爺爺們又遷到銅山黃集的刁集村,只記得的輩分是開、寶【保】、秀、永等,到我父親這一輩就沒有字了。劉莊的祖墳上說是有一棵大榆樹,二三十年前還有呢,去年到劉莊去聽他們說以前是從沛縣魏廟鎮的皇驛廟般出的,后來在網上看到一帖子,這對我們可能很有用吧,知情人請聯系我,謝謝啦。賀莊劉氏始祖紀念碑文 始祖系艾山西劉氏二房。清康熙年間移居泇河西岸賀家寨中。該寨古系魯南名寨,轄周圍諸村。寨周圍筑有高大的圍墻,墻下有深溝,東西南北四門前溝上架吊橋。圍墻四角設炮臺,戰亂時期,周圍村莊鄉鄰到寨中避難。始祖定居伊始,辛勤勞作,以孔孟之道教化后嗣,家業日益興盛,人丁興旺。始祖逝后,因家境貧寒,先祖立塋于寨東高埠南坡,簡樸安葬了始祖。乾隆四十年諱相、柱、棟、明四位族賢率族眾立碑于此。聊表孝忱。吾族繁衍至今,乃成望族。 憶往昔,始祖育有諱柱、明、少、棟、祥、吉六子。長房世祖諱柱,慘淡經營小本生意,主要以販鹽兌糧維持生計。家業的興旺實賴鐵肩一副,赤足一雙,尤以十六世祖諱廣修公一副鹽挑創業,家底殷實,為長房子孫發展之縮影,二房世祖諱明尚武。尤以十二世祖諱武舉公為楷模,閑暇時節,傳授子孫強健體魄之法,三房世祖諱少,世以農耕,辛勤耕耘,食足衣豐。四房世祖諱棟,帶子攜孫移居范墩,官莊,張莊三地。祖宗傳克勤克儉,子孫法唯讀唯耕。五房世祖諱祥,崇文,尤以十四世祖鳳倫公棄官興學為典范,且鄉梓間一時傳為美談。六房世祖諱吉,其一支僅挑一擔家私,攜妻兒老小移居到坡西(微山湖西畔豐沛一帶)。后定居于此,傳說定居伊始與賀莊故里經常來往,曾有族賢騎馬回故里上墳祭祖。斗轉星移,歲月遷延,近代坡西六房后裔失去聯系,吾族賢念念不忘同根之情,歷經苦苦尋覓不斷。沛縣五段鎮皇驛廟村劉氏疑似吾族六房后裔。因無史載,無法考證,且該支已續歸銅山縣塔山劉支系。但經訪塔山劉氏族譜編纂人證實,皇驛廟劉氏并非塔山劉氏一支。皇廟劉氏一至十世杳無音訊,僅此一旁證。仰望吾族后裔,續繼尋覓。聊補六房先祖葉落歸根之遺愿。慶幸的是六房另支現居本埠高樓村,安居樂業,人才濟濟。看今朝,吾族人衍至今日,人丁愈千口。族賢不乏,其中地市級官員壹名,縣處級官員三名,科局級官員十多名。碩士十多名,學士二十多名,企業家十多名。逢盛世,吾族人與國人同福。樹木的繁茂歸功于土地的養育,子孫的成長歸功于祖先恩澤。為延祖風,惠子孫后代。眾族賢乃思修建始祖陵園,為始祖立碑。旨教吾族人孝不忘根,勵勉后嗣承載先祖之德,為國泰為民安,盡吾族之力。隨之,吾眾族賢慷慨解囊捐獻三萬多元。修建始祖陵園一座。(占地224平米,林墻56米)立碑兩座,編纂族譜六部。先祖有靈,當稱快慰。賀莊劉氏班系附后,仰望后裔,樂于沿用。廷靠柱國其,而興鳳文廣。學成全同登,懷運昌昭艾。明躍蘭桂山,步良清里西。 十六世 廣樓 日月千秋 流芳千古 十九世 全艾 全中 拜撰祖德無窮千秋常祀典 捐巨資建墓園功在當今子孫百代萬古紹書香 緬先祖傳美德利在后世(紀念碑) (功德碑) 公元二零一零年二月榖旦日月千秋 [/color]
作者:劉夫華 回復:1 發表時間:2011-11-01 11:38:20
知情的請聯系:xzliufh@163.com 或者 13182625188
作者:劉夫華 發表時間:2011-11-02 22:11:39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