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6
2065次
1人
1個
4個
0人
論明前期斡朵里女真與明、朝鮮的關系——兼論女真對朝鮮向圖們江流域拓展疆域的抵制與斗爭【專題名稱】明清史【專 題 號】K24【復印期號】2002年03期【原文出處】《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京)2002年01期第44~54頁【作者簡介】作者刁書仁,1954年生,北華大學教授。地址:吉林省吉林市,郵編 132013。【內容提要】 本文對斡朵里女真與明、朝鮮的關系進行了考述。認為斡朵里女真自洪武初年已遷徙朝鮮吾音會,至正統五年(144)西遷蘇子河畔,中間除西遷遼東鳳州十余年外,一直居住圖們江流域。斡朵里女真居住圖們江流域對李朝政府向圖們江流域拓展疆域進行了有效地抵制和斗爭,致使李朝以圖們江為界的欲望始終難以實現。 【關 鍵 詞】斡朵里女真/明朝/朝鮮/關系 明朝的女真建州衛,建州左、右衛,毛憐衛是建州女真的主體。其中建州左、右衛源于斡朵里女真。斡朵里女真,自洪武初年南遷朝鮮吾音會,至正統五年(1440)西遷蘇子河流域,期間除西遷鳳州10余年外,一直居住在圖們江以南達半個多世紀。此時正值元明鼎革之際及明朝前期,是朝鮮乘機向圖們江流域拓展疆域的時期。而斡朵里女真對朝鮮向圖們江流域拓展疆域,進行了有效地抵制與斗爭,本文試就上述問題作一探討。 一、斡朵里女真南遷圖們江流域與歸服朝鮮 女真斡朵里部為元代在東北建州地區設立的桃溫、胡里改、斡朵憐、脫斡憐、孛苦江五個萬戶府之一。桃溫又作托溫,斡朵里又作斡朵憐,胡里改又作火兒河。五萬戶府至元末僅存三萬戶府,即朝鮮《龍飛御天歌》所載的“移闌豆漫”?!洱堬w御天歌》載:“斡朵里、火兒阿、托溫三城,其俗謂之移闌豆漫,猶言三萬戶也。蓋以萬戶三人,分領其地,故名之?!保ㄗⅲ骸洱堬w御天歌》卷7,第53章, 韓國學文化研究所編1973年版,第676頁。)“移闌”女真語為三, “豆漫”女真語為萬。三萬戶的原居地,據《龍飛御天歌》載:“斡朵里,地名,在海西江(今松花江)之東,火兒阿江(今牡丹江)之西?;饍喊ⅲ嗟孛?,在二江合流之東,蓋因江為名也。托溫,亦地名,在二江合流之下,二江皆自西而北流,三城相次沿江”。(注:《龍飛御天歌》卷7,第 53章,韓國學文化研究所編1973年版,第676頁。)據考證, 斡朵里位于今黑龍江省依蘭縣牡丹江對岸的馬大屯,火兒阿在今依蘭縣喇嘛廟附近,托溫在湯原縣固木納古城。(注:《〈中國歷史地圖集〉釋文匯編·東北卷》,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8年版,第205頁。) 斡朵里部萬戶為猛哥帖木兒。據《李朝實錄》載,其父揮厚,母也吾巨。猛哥帖木兒出生后不久,其父揮厚故去。其母嫁揮厚異母弟包奇,生于虛里、于沙哥、凡察三兄弟。猛哥帖木兒姓夾溫,明與朝鮮均稱童姓,名猛哥帖木兒。(注:《李朝世宗實錄》卷82,二十年七月,《明代滿蒙史料李朝實錄抄》,日本1958年刊印。) 斡朵里部大約在洪武五年(1372)以前就從原居地遷到朝鮮。初居訓春河(琿春河)。據《東國輿地勝覽》慶源都護府下山川條載:“訓春江源出女真之地,至東林城入于豆滿江(圖們江),斡朵里野人所居”。(注:刁書仁主編:《中朝相鄰地區朝鮮地理志資料選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年版(以下簡稱《資料選編》),第70頁。)洪武五年,他們因遭受兀狄哈首領達乙麻赤的襲擊,“部落人民離散”,(注:《李朝世宗實錄》卷92,二十三年正月。)才又遷至朝鮮吾音會(也稱阿木河、斡木河),即后來的會寧居住。(注:《資料選編》,第74頁。) 斡朵里部女真遷至圖們江流域后與朝鮮關系密切。當時,正值元明鼎革之際,高麗、李朝乘元末國勢衰落,明廷的勢力尚未達到圖們江流域之時,對女真諸部強行招撫。于是,圖們江流域的女真首領先后被朝鮮招撫。李成桂取代王氏高麗,改國號朝鮮后,加大了對女真的招撫工作?!独畛鎸嶄洝份d:“上(成桂)即位,量授萬戶、千戶之職,使李豆蘭招安女真。被發之俗,盡襲冠帶,改禽獸之行,習禮義之教。與國人相婚,服役納賦,無異于編戶,且恥役于酋長,皆愿為國民。自孔州迤北(按為南)至于甲山,設邑置鎮,以治民事,以練士卒,且建學校以訓經書。文武之政,于是畢舉。延袤千里,皆入版籍,以豆滿江為界。江外殊俗,至于具州,聞風慕義,或親來朝,或遣子弟,或委質隨侍,或請受爵命,或徙內地,或進土物者,接踵于道”。(注:《李朝太祖實錄》卷8 ,四年十二月。)盡管明顯帶有對李朝開國者李成桂溢美歌頌之詞,但反映出高麗末年李朝初年圖們江流域女真被朝鮮招撫的實際。 元至正二十四年(恭愍王十三年,1364),海洋(今吉州)地面的女真三善、三介被李成桂擊敗后,高麗的勢力越過伊板嶺(今摩天嶺)達海洋地區。于是,當地女真相繼歸服。洪武十六年(辛禑九年,1383),根據李成桂的建議,將高麗民人遷入海洋地區,民夷雜居,此地逐漸納入高麗的勢力范圍。洪武二十四年(恭讓王三年,1391),李成桂即位前一年,置吉州萬戶府。(注:《資料選編》,第63頁。)翌年,《高麗史》載:“是月,我太祖(李成桂)獻議,遣人賚榜文,招諭東女真地面諸部落,于是女真歸順者三百余人”。(注:《高麗史·恭讓王世家》卷46,三年七月,朝鮮科學院古典研究出版委員會1958年刊印。)是年八月,“兀良哈來朝”。(注:《高麗史·恭讓王世家》卷46,三年八月。)翌年二月,“兀良哈及斡朵里等來朝,爭舍館”。恭讓王曰:“凡向化來者,先服者為長?!保ㄗⅲ骸陡啕愂贰すё屚跏兰摇肪?6,四年二月。)于是,兀良哈推斡朵里為長。三月,斡朵里部等來朝,“諸酋長授萬戶、千戶、百戶等職有差,且賜米谷、衣服、馬匹。諸酋感泣,皆內徙為藩屏”。(注:《高麗史·恭讓王世家》卷46,四年七月。)又榜諭諸部女真:“洪武二十四年七月,差李必等賚榜文前去女真地面豆萬等處招諭當年斡都里、兀良哈萬戶、千戶頭目等,即便歸附,已行賞賜名分,俱各復業”。(注:《高麗史·恭讓王世家》卷46,四年七月。)可見,高麗末年以來圖們江流域的女真大部分歸服朝鮮,朝鮮授與萬戶、千戶、百戶等官職。斡朵里部猛哥帖木兒最早見于《李朝實錄》為洪武二十八年(李朝太祖四年,1395)九月。同書載:“吾都里(斡朵里)上萬戶童猛哥帖木兒等五人來獻土物”。(注:《李朝太祖實錄》卷8,四年九月。)同書建文元年(1399 )正月條又載:“遣吉州都鎮撫辛奮,賜酒于……吾音會吾都里萬戶童猛哥帖木兒、多甫”等。(注:《李朝定宗實錄》卷1,元年正月。 )由此可知,斡朵里部應是洪武二十四年七月歸服朝鮮,猛哥帖木兒被授與萬戶官職的。 二、斡朵里女真歸服明朝前后與朝鮮的關系 如上所述,高麗、李朝招撫圖們江流域女真是在明廷的統治尚未達到這一地區的情況下進行的。明廷對圖們江流域極為重視,建國伊始便積極著手經略該地區。洪武三年(1370),明廷派斷事官黃儔等賚書,“詔諭遼陽等處官民”。(注:《明太祖實錄》卷56,三年九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本。)故元遼陽行省平章劉益,奉表來降。(注:《明太祖實錄》卷61,四年二月。)翌年秋,明設定遼都衛指揮使司,以馬云、葉旺為都指揮使,“總轄遼東諸衛軍馬,修治城池,以鎮邊疆”。(注:《明太祖實錄》卷67,四年七月。)洪武八年(1375)十月,明改定遼都衛為遼東都指揮使司。九年(1376),明軍與納哈出戰于蓋州城南,大捷后乘勢向鴨綠江上游進軍,并進抵圖們江流域。洪武十五年(1382),明廷刷還被高麗驅趕失散的鴨綠江東遺民2686人,安置于遼陽,并發給衣糧。(注:《明太祖實錄》卷144,十五年四月。)同年,明朝派故元降將胡拔都深入到圖們江流域,招撫當地的女真人,即《李朝太祖實錄》所謂“胡拔都擄掠東北面人民而去”。(注:《李朝太祖實錄》卷1,辛禑八年七月。)翌年八月,胡拔都又率明軍進抵端州(今端川)。女真首領金同不花歸明,高麗派李成桂率兵出擊,雙方戰于吉州,明軍敗退。(注:《李朝太祖實錄》卷1, 辛禑九年八月。)洪武十七年(1384),明廷又派千戶白把把山率70余騎至北青州(今北青),但由于兵力單薄,為高麗軍擊退。(注:《李朝太祖實錄》卷1,辛禑十年十一月。) 洪武二十年(1387),明朝降服了故元納哈出的勢力,進一步掃除了經略東北邊疆地區的障礙。這年十二月,明廷決定于鴨綠江、圖們江流域設置鐵嶺衛。(注:鐵嶺,在今朝鮮咸鏡道的南端,為咸鏡道與江原道邊界上的山嶺名。)《明實錄》載,命戶部咨高麗國王:“以鐵嶺北東西之地舊屬開元,其土著軍民女直、韃靼、高麗人等,遼東統之;鐵嶺之南舊屬高麗,人民悉聽本國管屬。境疆既正,各安其守,不得復有侵越?!边@是明朝政府首次向高麗明確提出接收元管轄下鐵嶺以北土地和女真人的要求。 明朝準備在元雙城總管府地區設置鐵嶺衛的舉動,促進了高麗加快向圖們江流域拓展領土的步伐。洪武二十三年(1390),高麗越過伊板嶺(摩天嶺)于海洋設吉州萬戶府。(注:《資料選編》,第63頁。)由于高麗極力向北拓展,至洪武二十五年(1392),李成桂代高麗改國號朝鮮時,元代合蘭府轄區的一些女真人不得已歸附朝鮮。(注:《龍飛御天歌》第52章,第23頁。) 永樂元年(1403),明成祖進一步加強圖們江流域女真的招撫工作。是年六月,明成祖用女真文頒布敕諭:“女真吾都里(斡朵里)、兀良哈、兀狄哈等招撫之,使貢獻”。(注:《李朝太宗實錄》卷5, 三年六月。)十一月,兀良哈首領阿哈出等赴明朝覲,明朝設建州衛軍民指揮使司,以阿哈出為指揮使。(注:《明太宗實錄》卷24,元年十一月。)翌年,明朝女真官吏王可仁等向明成祖提出:朝鮮“咸州(今咸興)迤北,古為遼金之地”。(注:《李朝太宗實錄》卷35,十八年五月。)同年四月,永樂帝派王可仁經朝鮮招撫咸州以北參散、禿魯兀等10處女真。朝鮮得知這一消息后,立即派藝文館提學金瞻赴明。金瞻利用遼、金二史《地理志》記載的疏漏,向明禮部提出“考遼、金《地理志》,則虛實自明矣”。(注:《李朝太宗實錄》卷35,十八年五月。)誠然,遼、金二史《地理志》確實沒有上述10處女真地名,但這并不能證明該地區不屬于遼、金所轄,因為就整個中國東北地區的地名,遼、金二史《地理志》失于記載的相當多。明朝輕信了金瞻的游說,同時李朝使臣利用明廷天朝大國妄自尊大的心理,陽奉陰違,以柔克剛,致使明成祖表示“朝鮮之地,亦朕度內,朕何爭焉”,答應李朝的請求,將參散、禿魯兀等10處女真之地,歸朝鮮管轄。(注:《李朝太宗實錄》卷35,十八年五月。) 永樂三年(1405)初,明朝正式派王可仁等帶著明成祖的敕諭取道朝鮮,前往圖們江流域招撫女真諸部。他四月到吉州,“先達伴人于猛哥帖木兒”(注:《李朝太宗實錄》卷9,五年四月。)居地。 當時,居住朝鮮吾音會地面的斡朵里首領猛哥帖木兒,在女真部落中頗有威望。他統轄鏡城、慶源、吾音會等地面女真,朝鮮視猛哥帖木兒為“東北面之藩籬也”。(注:《李朝太宗實錄》卷9,五月三月。)猛哥帖木兒的聰明才干、崇高威望及所部的雄厚實力,理所當然地成為明朝招撫女真各部的首要人選。而李朝為實現“以豆滿江(圖們江)為界”(注:《李朝太祖實錄》卷8,四年十二月。)的欲望, 也想借助猛哥帖木兒的實力。于是,猛哥帖木兒成為明與李朝極力爭取的關鍵人物。 是年初,明廷派使臣高時羅等到猛哥帖木兒居地做招撫工作。猛哥帖木兒以明朝圣旨中只“稱吾都里衛,不錄萬戶之名”(注:《李朝太宗實錄》卷9,五年正月。)為借口,表示不迎命。 李朝對猛哥帖木兒的態度欣喜若狂,急忙派大護軍李愉赴吾音會,授意猛哥帖木兒對明廷的招附,“以應變事宜”,并“賜表里段衣一領”,(注:《李朝太宗實錄》卷9,五年二月。)以表酬謝。同年三月, 明廷又派使臣王教化的等經由朝鮮招撫猛哥帖木兒。王教化的等持有明成祖的敕諭二道:一道給李朝國王,一道給猛哥帖木兒。兩道敕諭都明確指出,猛哥帖木兒“恭敬朕命,歸心朝廷”,(注:《李朝太宗實錄》卷9,五年三月。)表明明朝對猛哥帖木兒的態度。敕諭中又載,與猛哥帖木兒關系最為密切的阿哈出在舉薦猛哥帖木兒時說,猛哥帖木兒歸順明朝之心由來已久。(注:《李朝太宗實錄》卷9,五年三月。)其實, 猛哥帖木兒在明與李朝之間早已作出了選擇。那么為什么會出現上文所說的猛哥帖木兒對明朝招撫“不迎命”呢?從當時情況分析,恐怕是猛哥帖木兒在李朝官員面前故意演戲,而李朝君臣信以為真。同年四月,明使王教化的等到達吉州,先派李朝隨行人員赴猛哥帖木兒的居地。猛哥帖木兒對李朝隨行人員說:“我等順事朝鮮二十余年矣。朝鮮向大明,交親如兄弟,我等何必別事大明乎”。(注:《李朝太宗實錄》卷9,五年四月。 )五月,猛哥帖木兒認為歸順明朝的時機已經成熟,公開表明歸順明朝,并“迎敕書,受彩段”。(注:《李朝太宗實錄》卷9,五年五月。 )李朝得知這一消息,立刻派藝文館大提學李行赴明南京,請求明朝放棄對猛哥帖木兒的招撫工作。明成祖對李朝君臣在猛哥帖木兒招撫問題上施展的伎倆早已洞察秋毫,當即斥責李朝使臣說:“猛哥帖木兒去的根源有,猛哥帖木兒是太祖高皇帝的百姓耶,你每(們)的百姓耶”?(注:《李朝太宗實錄》卷10,五年九月。)明確地指出,猛哥帖木兒在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間已是太祖高皇帝治下的臣民,理所當然地歸附于大明。 還在李朝藝文館大提學李行赴明朝不久,李朝又派大護軍李愉前往猛哥帖木兒的居地,這次才得知猛哥帖木兒誠心歸明的真相。如《李朝實錄》所載的那樣:“初,王教化的之來,猛哥帖木兒等以寓居本國(朝鮮)境內,且受厚恩,故陽為不順朝廷(明朝)招諭者……內實輸寫納款無貳之誠于王教化的,潛里裝,欲隨(王)教化的赴京師,我國未之知也”。(注:《李朝太宗實錄》卷10,五年八月。) 猛哥帖木兒隨明使同年九月入明京師之事,未見《明實錄》載錄。僅據永樂四年(1406)五月,李朝賀正使姜思德自明京師回國,通事曹顯的咨文云:“吾都里萬戶童猛哥帖木兒等入朝,帝(永樂)授猛哥帖木兒建衛都指揮使,賜印信、鈒花、金帶,賜其妻幞卓、衣服、金銀、綺帛。于虛出(阿哈出)參政子金時家奴(《明實錄》為釋家奴,即李顯忠)為建州衛指揮使,賜鈒花、金帶”。(注:《李朝太宗實錄》卷11,六年三月。)可見,永樂三年(1405)九月,猛哥帖木兒歸服明廷,被明授建州衛指揮使。猛哥帖木兒之名,見于《明實錄》是永樂十四年(1416)二月,“賜建州左衛指揮猛哥帖木兒等宴”。(注:《明太宗實錄》卷100,十四年二月,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本。)猛哥帖木兒的建州衛,就是后來的建州左衛。同時,明廷又設毛憐衛。建州、毛憐等衛的設置,為明朝經略綏芬河和烏蘇里江流域打開了通道。永樂四年(1406),阿速江、蘇木河失里綿等處女真頭目朝明,明廷設阿速江(烏蘇里江)、速平江(綏芬河)、蘇溫河等衛。隨后明廷又招撫了骨乙看兀狄哈等女真,設喜樂溫河衛和木陽河衛等。 斡朵里猛哥帖木兒歸明,授建州衛指揮使,表明斡朵里女真已解除與李朝的隸屬關系,成為大明衛所下的官員,與明廷結成君臣關系。李朝方面也非常清楚,不再稱猛哥帖木兒為“吾都里萬戶”或“慶源萬戶”,而稱“建州衛指揮”。 斡朵里女真歸服明廷后,立即通過明廷與李朝交涉,刷還受李朝課役之苦的女真部眾。永樂四年(1406)四月,猛哥帖木兒上奏明廷曰:“有親屬完者等十一名,并家小見在朝鮮本部”,希望團聚。(注:《李朝太宗實錄》卷11,六年四月。)明禮部咨文李朝國王“給與他完聚”。(注:《李朝太宗實錄》卷11,六年四月。)同年七月,李朝派上護軍車指南,“管送猛哥帖木兒親屬完者等十名并家小于建州衛”。(注:《李朝太宗實錄》卷12,六年七月。)翌年正月,明欽差官東寧衛千戶陳敬帶著禮部咨文到朝鮮,要求刷還在朝鮮的“東寧衛軍人全者等四千四百九十一名”及“搬取本國金線(鏡城)地面住坐家小六十四口,給發建州衛完住”。(注:《李朝太宗實錄》卷13,七年正月。)同年四月,李朝將在鏡城地方居住的女真萬戶佟鎖魯阿等“六戶四十三口送建州衛完聚”。(注:《李朝太宗實錄》卷13,七年四月。)這樣,不僅是與斡朵里有關系的女真部眾,與斡朵里沒關系的女真人也紛紛移住吾音會,引起李朝君臣的恐慌與不安。同年九月,李朝政府對東北部的居民往來作出明確限制。據東北面都巡問使李稷的咨文云:“青州(注:青州,今朝鮮北青。)以北,各官人物及吾音會建州人物,因無考課,逃亡移徙,互相往來,或為窺覘,或為誣妄之言。無賴之徒及犯罪逃走人等,造言生隙。今后青州以北入歸者,京來人則京中衙門,外方則各其所居官,印信明文受出,方許往來。又令各處興利人,毋得入摩天嶺(注:摩天嶺,位于今朝鮮端川與吉州之間。)以北,著為禁令?!保ㄗⅲ骸独畛趯嶄洝肪?4,七年九月。)由此可知,因居住吾音會的斡朵里部刷還隸屬于李朝的女真人,造成女真人“逃亡移徙,互相往來”,李朝恐“造言生隙”,因此作出限制,即“青州以北入歸者”必須帶有印信“方許往來”,各地的“興利人(商人)毋得入摩天嶺以北”。即李朝把摩天嶺作為分界線,摩天嶺以北為女真勢力范圍,摩天嶺以南為李朝勢力范圍??梢?,此時李朝的勢力范圍和高麗末年達海洋地區相比向南退縮許多。李朝勢力范圍的退縮與圖們江流域女真紛紛歸服明朝有關,更與斡朵里女真積極刷還隸屬于李朝的女真人戶有直接關系。當時李朝為在圖們江流域拓展勢力,僅在慶源(今慶興)等地設治駐軍,無法與占有廣大的地域、人口眾多的女真相比。由此看來,斡朵里女真等歸服明朝,抑制了李朝向圖們江流域的拓展。所謂“帝(朱棣)于東隅置建州衛,是扼我咽喉,掣我右臂也”(注:《李朝太宗實錄》卷12,六年八月。)恰好說明這個問題。 李朝為了沖破斡朵里等女真對其向圖們江流域拓展的限制,一方面對圖們江流域女真尋找機會實施報復,一方面加強軍事防務。 當時,李朝向圖們江流域拓展是沿海岸向北推進的。慶源府(今慶興)是其最北的前沿據點。慶源府設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洪武三十年(1397)十二月,李朝太祖命奉化伯鄭道傳為東北面都宣撫巡察使,并下教曰:“繕完城堡,以安居民,量置站戶,以便往來,區畫州郡之境,以杜紛爭,整齊軍民之號,以定等級。自端州(今端川)盡孔州(即慶源府)之境,皆隸察理使,治內其戶口額數,軍官材品,具悉以聞?!保ㄗⅲ骸独畛鎸嶄洝肪?2,六年十二月。) 于是,鄭道傳赴圖們江流域,分定州、府、郡、縣。洪武三十一年(1398),定:“安邊以北,青州以南稱永興道;端州以北,孔州以南稱吉州道,令東北面都巡問使、察理使統治之。又置端州以北州府郡縣及各站路官吏?!保ㄗⅲ骸独畛鎸嶄洝肪?3,七年二月。) 當時慶源府設察理使1人,令史10人,使令 20人。(注:《李朝太祖實錄》卷13,七年二月。)李朝于慶源筑城設府,向圖們江流域拓展勢力,必然與居住這一地帶的斡朵里、兀狄哈、兀良哈女真發生矛盾和沖突。洪武三十一年(1398)五月,東北面都巡問使報告:“陸青虧知介來,欲寇邊”。太祖李成桂下令“水軍萬戶全承桂領永興、青海道兵船往征之,又令安撫使金承霔領陸地軍官往擊之”。(注:《李朝太祖實錄》卷14,七年五月,虧知介為兀狄哈的異寫,陸青虧知介應為骨乙看兀狄哈。)建文二年(定宗二年,1400),兀良哈等女真攻慶源城,“殺慶源萬戶李清”。(注:《李朝定宗實錄》卷4,二年五月。 )這樣便引起李朝鮮君臣的忌恨。于是,李朝政府撤消了在慶源與女真貿易的場所,致使女真與李朝的矛盾激化,引發兀狄哈攻慶源蘇多老之戰。這次戰斗,女真擊李朝兵馬使樸齡,掠牧馬14匹而去,李朝官軍死者4人。(注:《李朝太宗實錄》卷11,六年二月。)
作者:60.168.24.* 回復:1 發表時間:2012-08-18 18:16:23
永樂七年(1409),李朝為在圖們江流域拓展勢力,移慶源府治于蘇多老,遭到兀良哈等女真堅決抵制。翌年二月,他們結斡朵里諸部攻慶源?!独畛趯嶄洝份d:“兀狄哈金文乃、葛多介等,結吾都里(斡朵里)、兀良哈甲兵三百余騎,寇慶源府(孔州),兵馬使韓興寶與戰敗死……官軍死者十五人,馬死者五匹。賊遂圍木柵,不克,焚柵外廬舍,蓄積殆盡?!保ㄗⅲ骸独畛趯嶄洝肪?9,十年二月。) 此次攻慶源之戰,毛憐衛首領把兒遜、斡朵里首領猛哥帖木兒等并未參加。當李朝獲悉韓興寶敗死,太宗國王驚駭不已,命吉州察理使趙涓征圖們江流域女真。李朝太宗為征討圖們江流域女真,召群臣商議征剿方略。官員趙英茂上奏曰:“小寇敢肆毒于我境上,不以此時往殄滅之,即無以示武也。且非此寇而已,吾都里、兀良哈雜種亦無所懼矣,不如一舉而滅之,以上英茂等之議”。(注:《李朝太宗實錄》卷19,十年二月。) 可見,這次李朝征女真的目標,已不限于兀狄哈,對斡朵里女真等部也要“一舉滅之”。于是,李朝命趙涓為主將。是年二月二十九日,趙涓等率軍1150人,從吉州出發,三月六日入吾音會,殺猛哥帖木兒管下指揮阿亂之孫哈兒非、加時仇。九日至豆門,設伏兵于要害,誘殺把兒遜等?!翱v兵殲其部族數百人,燔燒廬舍而還”。(注:《李朝太宗實錄》卷19,十年三月。) 當猛哥帖木兒獲悉管下指揮阿亂之孫哈兒非、加時仇等被殺害后,“由是怒甚,謀入寇”。(注:《李朝太宗實錄》卷19,十年三月。)李朝自知理虧,怕事態擴大,罷趙涓職,以延嗣宗代之,并派官員田興到吾音會向猛哥帖木兒解釋:“此兵之舉非國家之命,實邊將之擅興”。(注:《李朝太宗實錄》卷19,十年三月。)并將趙涓召回,“治擅興濫殺之罪”,(注:《李朝太宗實錄》卷19,十年三月。)以此推卸責任。為此,以猛哥帖木兒為首的斡朵里部眾,群情激憤,誓要雪恥復仇。 永樂八年(1410)四月初,猛哥帖木兒率其弟于虛里等結毛憐衛女真,“合步騎百五十余人,至慶源雍丘站,殺擄男女二十二名,馬十匹,牛八頭而去”。(注:《李朝太宗實錄》卷19,十年四月。)接著,斡朵里部又結兀狄哈女真攻打慶源府的阿吾知城。據《李朝太宗實錄》載:“本月(四月)十三日辰時,有吾都里仇老、甫也、失家、甫里、哈剌、末乙彥、仇里老、也廝禿、金文乃、葛多介等率領一千余兵前來本府(慶源)阿吾知城北,哄擾作亂”。(注:《李朝太宗實錄》卷19,十年四月。) 面對斡朵里等部女真的強大攻勢,慶源府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城中儲糧皆已虛竭,軍民乏食,不得樵牧,牛馬饑困”,迫使李朝不得不“移慶源府于鏡城”。(注:《李朝太宗實錄》卷19,十年四月。)慶源府于永樂八年(太宗十年,1410)四月,罷鎮南移鏡城。慶源府的南移,是斡朵里等女真與李朝浴血奮戰的結果,從這個意義上說,斡朵里等女真抑制了李朝向圖們江流域北拓領土的野心。 當李朝慶源南撤鏡城之時,斡朵里部害怕李朝突襲,也離開吾音會,流移躲避。同年五月,猛哥帖木兒遣管下千戶李大豆向李朝請求:“今棄舊土而從遐域,人多地窄,生理良艱”,(注:《李朝太宗實錄》卷19,十年五月。)希望能回吾音會居住。猛哥帖木兒也致書吉州察理使延嗣宗:“盡還擄掠人口,使彼我人口依舊居生”。(注:《李朝太宗實錄》卷19,十年五月。)然而,對斡朵里女真刻骨仇視的李朝,答復是:“今童猛哥帖木兒領兵作賊,殘破慶源,殺擄人畜,以快其心。又謀自安之計……遂不許”。(注:《李朝太宗實錄》卷19,十年五月。)翌年正月,猛哥帖木兒派人向朝鮮“獻熊鹿皮各一張”,(注:《李朝太宗實錄》卷21,十一年正月。)希望能與李朝緩和關系,返回吾音會。隨后,李朝派大護軍樸楣赴猛哥帖木兒處“令還所掠人口牛馬也”。(注:《李朝太宗實錄》卷21,十一年正月。)表面看雙方的關系有所緩解,其實不然。李朝東北面監司在奏言中云:“猛哥帖木兒將徙于深處,恐乘其時侵掠,益兵以御何如?”李朝怕猛哥帖木兒乘機侵掠,即派“甲士三百,侍衛軍三百,濟鏡城之師”。(注:《李朝太宗實錄》卷21,十一年正月。)這樣一來,猛哥帖木兒所部又面臨更大的壓力,加之上年女真與李朝的戰爭,生產受到破壞,農業欠收,饑饉隨后而至。為了生存與發展,猛哥帖木兒于永樂九年(1411)四月率所部西遷鳳州。(注:鳳州,《李朝實錄》又寫作奉州、方州,今輝發河上游北山城子一帶。)據《李朝太宗實錄》載:“東北面吾音會童猛哥帖木兒徙于開元路?!透缣緝簢L侵慶源,畏其見伐,徙于鳳州”。(注:《李朝太宗實錄》卷21,十一年四月。) 猛哥帖木兒率部西遷鳳州后,永樂十五年(1417)四月,明廷遣內官張信等率軍至長白山南羅耳建長白山寺,而李朝卻認為,明廷將派張信等“于古慶源設衛”。(注:《李朝太宗實錄》卷21,十一年四月。)為抵制明朝于古慶源設衛,李朝復置慶源府于富家站。(注:《李朝太宗實錄》卷34,十五年四月。) 三、阿木河事變與朝鮮移鎮拓疆 斡朵里女真在猛哥帖木兒的率領下西遷鳳州后不久,明廷以其所部設置了建州左衛,猛哥帖木兒為建州左衛指揮。這樣一來,他們與明朝的關系進一步密切。永樂十九年(1421)十一月,蒙古韃靼部阿魯臺犯遼東。翌年,永樂帝率兵親征,猛哥帖木兒也聽調從征。三月,永樂帝率軍從北京出發,七月抵殺胡原,阿魯臺棄所掠牛羊敗走。九月,永樂帝班師回京?;貛熤H,猛哥帖木兒向永樂帝請求率部東遷朝鮮阿木河(吾音會)居住,當即得到允準。關于東遷的原因,猛哥帖木兒說:“吾等居中國近于達達,皇帝以達達擾亂,許各還其所”。(注:《李朝世宗實錄》卷20,五年六月。)猛哥帖木兒所部居地處開原近境,恐遭受蒙古韃靼的報復,故重遷阿木河居住。 猛哥帖木兒所部東遷阿木河是有條不紊地進行的。猛哥帖木兒在東遷前,先派部下童家吾下率男女200余人、牛100頭先行,做好后續遷徙的各項準備。先遣隊于永樂二十一年(1423)三月十日出發,四月十五日到阿木河。(注:《李朝世宗實錄》卷20,五年四月。)猛哥帖木兒率正軍1000人、婦女兒童6250余人于六月二日到達阿木河。(注:《李朝世宗實錄》卷20,五年四月。)最后一批是猛哥帖木兒之母及兄弟于沙哈、凡察等,加上楊木答兀所部,于六月十九日到達阿木河。(注:《李朝世宗實錄》卷20,五年七月。) 那么,楊木答兀所部何以遷到圖們江流域?此事,翌年正月,李朝奏聞使崔云從京師回國帶給世宗國王的敕書中說得十分清楚。永樂帝敕書云:“皇帝敕諭朝鮮國王李:往者楊木答兀違逆天道,屢曾逃竄。朕體天地好生之心,特加寬宥,仍復任用,無有疑忌。不意其冥頑無知,負德辜恩。近又挈家逃竄,且又用言哄嚇良善,將歸順朝廷好人,一概迫脅前去。既爾又聞其詐傳朕命,來于王邊方居住,索糧接濟。若此所為,豈罪可容!茲特以敕諭王,王即遣人前去,諭以朕意。如果楊木答兀能敬順天道,改悔前非,輸誠來歸,朕悉宥其罪,仍復任用,令其與妻子團聚,于本地方居住,自在快活,享有富貴于悠久。如是執迷不改,王即擒拿來獻。若其中果有被迫脅前去,能順天道來歸者,亦悉宥其罪,令其各安生業,永享太平之福。若復怙惡不悛,盡數擒拿解京,明正國典,以謝天人之怒。王切不可循情容匿,以負納逋逃之咎。故茲敕諭?!保ㄗⅲ骸独畛雷趯嶄洝肪?3,六年正月。) 由此敕諭可知。楊木答兀原為開原女真首領,永樂初年因為明守北邊有功,升任千戶。永樂二十年(1422),他竟“違逆天道”,與蒙古靼韃共謀叛明,擄奪開原城中人口、財物,“挈家逃竄”朝鮮。明廷的態度是他若“改悔前非,輸城來歸”,“悉宥其罪”與妻子團聚;如“執迷不改,王即擒拿來獻”。 楊木答兀率部叛離開原,隨猛哥帖木兒所部東遷朝鮮,這并不能說明兩人有何關系。東遷后,猛哥帖木兒遵永樂帝敕諭,代表明朝積極做楊木答兀所部的招服工作。洪熙元年(世宗七年,1425),楊木答兀弟楊滿皮等隨猛哥帖木兒部下入明京師朝貢后,楊木答兀所部不少叛逃者歸返遼東。楊木答?!笆Р棵?,已為獨夫”,(注:《李朝世宗實錄》卷37,九年九月。)被迫逃往兀狄哈女真處??梢?,其對明朝招服的態度與猛哥帖木兒的關系可想而知了。宣德八年(1433)八月,明廷派遼東都指揮裴俊率軍馬150 余人,抵阿木河等處招服楊木答兀管下“漫散人口”。八月十五日,行軍中忽遇楊木答兀結古州(今黑龍江省寧安市)野人(嫌真兀狄哈)阿答兀等約300人,前來圍殺裴俊等, 這時猛哥帖木兒率凡察、阿谷前來救援,使楊木答兀等倉惶落逃。(注:《李朝世宗實錄》卷62,十五年十一月。)兩個月后的十月十九日,楊木答兀又糾合各處野人女真800余人,突襲阿木河的居地,“圍繞房屋, 放火燒毀”,(注:《李朝世宗實錄》卷62,十五年十一月。)猛哥帖木兒、阿谷等“男子俱被死殺,婦女盡行搶去”,(注:《李朝世宗實錄》卷62,十五年十一月。)制造了駭人聽聞的“阿木河事變”。 “阿木河事變”中猛哥帖木兒父子遇害后,斡朵里女真人心離散,瀕于解體,其他女真部落也動蕩不安。而李朝乘此時機,卻移鎮拓疆,實現“北界豆滿江(圖們江)”(注:《李朝世宗實錄》卷62,十五年十一月。)的欲望。就在李朝得知猛哥帖木兒遇害的消息不久,李朝世宗國王下旨云:“太祖始置慶源府于孔州,太宗移府治于蘇多老,皆所以重肇基之地也。歲至庚寅,寇盜草竊,守臣失御,退寓于富居站,因循至今未返舊城。然太宗嘗有命,若胡人來居,則便斥逐,勿使為賊窟穴。今夫蘇多老、孔州鞠為茂草,胡騎踐蹂,恣為游獵之場,予念此痛切于懷。且斡木河直豆滿江之南,在吾境內,土地沃饒,宜于耕牧,正當要沖,合設巨鎮以壯北門。太祖之世以猛哥帖木兒效順來歸,請為藩蘺,太祖軫守在四夷之慮,姑庸許之。茲者自底滅亡,藩蘺一空。事會之來機不可失。伊欲紹述先志,復還慶源府于蘇多老,移寧北鎮于斡木河(阿木河),募民以實之”。(注:《李朝世宗實錄》卷62,十五年十一月。) 世宗國王這段話包含兩層意思:一是講述李朝太祖繼位以來,對圖們江流域移鎮拓疆以及圖們江流域女真反抗李朝移鎮拓疆的歷史,這里所說“歲至庚寅,寇盜草竊”就是指永樂八年斡朵里等女真攻慶源府的事件,最后迫使李朝將慶源府南撤鏡城,“至今未返舊城(慶源)”的史實;二是猛哥帖木兒“自底滅亡”,是天賜良機,應乘機將慶源府北移蘇(所)多老,“移寧北鎮于斡木河”,實現李朝政府既定的“以豆滿江為界”的拓展國策。 宣德九年(1434)二月,李朝將原在石幕的寧北鎮移至伯顏愁所,不久又移阿木河,置會寧鎮。據《世宗實錄地理志》載:“(會寧)俗稱吾音會,胡言斡木河。童猛哥帖木兒乘虛入居之。世宗十五年,兀狄哈殺猛哥父子,斡木河無酋長。十六年春,遂移石幕寧北鎮于伯顏愁所,尋以斡木河西鄰東良野人,北當賊路要沖,且斡朵里遺種所居,特設壁城,令本鎮節制使兼領之。然其地距寧北阻隔,聲援懸絕。是年夏,別置鎮于斡木河?!保ㄗⅲ骸顿Y料選編》,第271頁。) 會寧府不僅置為重鎮,而且在選將方面,尤為慎重。李朝將“位高老成”的鎮壓女真人的高手李澄王從寧北鎮調至會寧鎮守。(注:《李朝世宗實錄》卷63,十六年八月。) 李朝在置會寧鎮的同時,又將慶源府從富居移至所多老以北會叱家。據《世宗實錄地理志》載:“(慶源)太祖七年,初置府于孔州,始號慶源。太宗九年,移府于所多老營基,設木柵以治。十年,斡朵里酋長童猛哥帖木兒誘引深處野人入寇,殺府使韓興寶等,于是徙民戶,合屬鏡城郡,遂虛其地。十七年,割鏡城豆籠耳峴以北,復置都護府于富家站,復舊號。世宗十五年,猛哥及其子管禿為兀狄哈所殺。十六年議復古境。以所多老地廣且饒,賊路要害,乃于古基北偏會叱家地設壁城,徙南道民戶以實之。”(注:《資料選編》,第269頁。) 宣德十年(1435),李朝又在伯顏愁所寧北鎮設鐘城郡,以鎮節使兼知郡事,后移其郡治于愁州,升為都護府。(注:《資料選編》,第272頁。)正統二年(1437),李朝于孔州置慶興郡,后升為都護府。(注:《資料選編》,第274頁。)正統五年(1440), 李朝于多穩置穩城郡。“徙慶源及吉州以南,安邊以北各官戶實之”,翌年升為都護府。(注:《資料選編》,第273頁。)正統十四年(1449), 又增置富寧鎮于石幕。(注:《資料選編》,第275頁。) 李朝政府至正統十四年先后設置會寧、慶源、鐘城、慶興、鏡城、富寧六鎮,并列邊堡、煙臺。與此同時,徙民實之。宣德七年(1432),遷徙南道之民2200戶,又募江原、忠清、慶尚、全羅之民以補之,以后仍不斷移民。李朝對所移之軍民,“輕徭薄賦以厚其生,練兵養卒,以固邊境”。(注:《李朝世宗實錄》卷19,十九年五月。)李朝在圖們江流域移鎮拓疆可謂用心良苦,不遺余力。然而其效果如何?還是看一下李朝世宗國王如何說的吧。正統二年(世宗十九年,1437)五月,他傳旨咸吉道都節制使云:“新設四邑,我祖宗肇基之地,以豆滿江為界。歲在庚寅守將失馭,遂為胡兒游獵之場。其后童猛哥帖木兒適底亡滅,所居一空,機不可失。予以謂祖宗興王之地不可空棄。豆滿江天所以限彼我也?!且杂诠锍螅ㄊ雷谑哪辏┒?,移慶源府于蘇多老,移寧北鎮于阿木河,徙南道之民二千二百戶以實之。又募江原、忠清、慶尚、金羅之人以補之。將以輕徭薄賦以厚其生,練兵養卒,以固邊境。適初年旱荒,加以大雪,頭畜多斃。又次年疾疫大興,死者甚眾。新徙之民,不安其居,思歸故土,或至亡命,因而造言者,以為新邑不可永建,朝夕當罷。至于一二大臣亦言,高麗時尚不能以豆滿江為疆域,今以摩天嶺為界亦可守也。中外喧擾,胥動浮言?!保ㄗⅲ骸独畛雷趯嶄洝肪?7,十九年五月。) 此旨道出李朝君臣的苦衷:以“豆滿江(圖們江)為界”談何容易。但應說明白的是豈止世宗所說的天災所致,而居住圖們江流域以斡朵里部為代表的女真人的抵制與斗爭,才是李朝未能實現以圖們江為界的主要原因。^
作者:60.168.24.* 發表時間:2012-08-18 18:16:49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