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9
973443次
2人
33個
3630個
5041人
246部
姓名:刁遠純 胡玉玲 武漢大學城市設計學院 湖北省 武漢市 430072摘要:21世紀,建筑的地域文化特色被提到了一個更高的位置。如今技術的發展十分迅速,在建筑設計中,利用新技術表達傳統文化,并讓其符合現代特征,是建筑師需要探討的問題。關鍵詞:地域性 傳統文化 技術 一個地區的自然和人文環境,直接影響到當地建筑的布局、構造與外觀形象,所以不同地區的建筑呈現出不同的建筑文化特色。20世紀,現代主義風靡全球,給建筑的地域性帶來了巨大的挑戰。緊接著,后現代主義撥亂反正,到了21世紀,各種建筑風格百花齊放,人們越來越推崇對地方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而在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將高技術和傳統建筑語言相結合,用現代化的語言詮釋傳統特色是必然的趨勢。一:技術的地域性1.傳統地方技術的現代化 傳統建筑技術是人類祖先在強大的自然力面前,充分發揮聰明才智,適應地理氣候等形成的一種技術手段。傳統技術強調使用地方材料,手工生產,具有親切和自然的性質,表達了人們回歸自然的心理,且技術在和地域的結合過程中也體現了自身的藝術表現力。 高技術建筑運用傳統技術、手工技藝表達了簡潔、輕快、平易和自然的情感。皮阿諾設計的特吉巴奧文化中心是高技術和傳統建筑技術結合的典型例子:他從當地的棚屋受到啟發,提煉出其中特色——木肋結構,并以此為母題構成文化中心。該建筑體現了設計師對文化傳統的尊重,得到了當地居民的廣泛認可。正如皮阿諾說的,建筑的本質意義應通過尋根,通過感激歷史恩澤,尊重地方文化而獲得。 貝聿銘是一位將傳統文化用現代手法詮釋的行家,在巴黎盧浮宮金字塔的設計中,他用現代建筑語匯和材料成功地解讀和沉淀了法蘭西輝煌的歷史。入口的玻璃金字塔與盧浮宮的藝術氣質交相呼應,建筑采光巧妙,堪稱建筑的經典之作。北京的香山飯店、華盛頓國家藝術館東館、美秀美術館和蘇州博物館等都是其在不同國家的成功作品。對于我國發展地域性建筑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2.高技術的合理使用 在地域化之前,高技術專業專注于高技風格與造型,追求外形上的強烈感官刺激,而忽略了技術水平與技術使用的合理性,形式本身成了目的,而地域化之后,高技術建筑著重提高建筑的技術含量,使其與高技術外觀一致。在當今的建筑設計中,運用到了多種 高新技術:如數字、信息、智能和仿生等技術。現代數字生態技術的發展,使得對建筑的物理條件進行參數化設計和數字化精確調控成為可能,且在方案階段就能對建筑的整個能源消耗有個準確的估算,最大的減少能源的消耗,滿足建筑的聲光熱等要求。二:中國傳統建筑特色的現代表達 現代主義使得世界各地建筑千篇一律,各地的建筑乃至整個城市失去了地方特色。隨著人們保護傳統文化和地域特色的意識加深,很多設計師都進行了大膽的嘗試,下面就蘇州博物館、清華坊、第五園等例子來分析這些建筑對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特色的成功繼承案例。(1) 蘇州博物館 蘇州博物館 蘇州博物館作為一個現代公共建筑,帶給我們的是一種符號,一種空間,一種詮釋。設計師將將三角形作為突出的造型元素和結構特征,表現在建筑的各個細節之中。在中央大廳和許多展廳中,屋頂的框架線由大小正方形和三角形構成,框架內的玻璃和白色天花互相交錯,像是一幅幾何形錯覺繪畫,給人以奇妙的視覺感受。新館建筑群現代幾何形坡頂體現了錯落有致的江南斜坡屋頂建筑特色,并與周邊建筑相融合。 新館建筑用開放式鋼結構,替代了蘇州傳統建筑的木構材料。開放式鋼結構既是建筑的骨架,又成為造型上的特色。屋頂的立體幾何形天窗,突破了中國傳統建筑“大屋頂”在采光方面的束縛。屋頂上設計了立體幾何形框體內的金字塔形玻璃天窗,并采用木質邊框和白色天花以及木貼面的金屬遮光條,從而使得光線柔和,便于調控。這不僅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建筑的屋面造型樣式,而且解決了傳統建筑在采光方面的實用型難題。這位“光線魔術師 ”對形式和光線的敏感,使他設計的建筑作品自成一格,在創新與審美兩方面尤其突出。(2) 清華坊 近幾年在國內的房地產市場出現了相當數量的現代中式住宅, 其中較為成功的作品有廣州的清華坊、深圳的萬科·第五園等, 它們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演繹了傳統民居的風格與特色。 在建筑單體和細節等設計中,清華坊著力提取一些典型的民居建筑元素,進行簡化,使整個小區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清晰的歷史文脈,如分戶馬頭墻、局部菱形景窗、鏤空精致的窗欞、窗楣小披檐、斗拱、雕花、制式圍墻等,都充分表現出古色古香的原生風貌。此外,清華坊還加入了玻璃、鋼構架等線條明朗的構件,來加強細部的線腳,以現代建筑材料畫龍點睛,使建筑頗感清爽。小區在色調上以灰、白、黑為主, 并且盡可能保持材料的自然質感。青瓦白墻的色彩古樸文雅。此外,這種樸素的色彩處理還與中國傳統哲學與審美學的思維有關:黑白是一切色彩之本,一切均含于陰陽,黑白是最美的,最具豐富想象的色彩。(3)第五園 萬科第五園的設計秉承“骨子里的中國”的設計理念,是“嶺南四園”的傳承和超越,體現是了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智慧。第五園采取了徽派和晉派的部分建筑元素,但并沒有簡單地復古或照搬,而是揚棄式繼承,塑造出既符合中國人居住需求又體現出時代特征的居住環境。其吸取了傳統建筑文化的精神內涵,擯棄了傳統意義上的馬頭墻、挑檐、小窗等與現代生活脫節的建筑手法,而是采用現代建筑手法加以表達,是一種骨子里的繼承。 在第五園的總體規劃上,設計師借鑒了傳統“村落”理念,表達“村”的形態。村口處設有傳統村落常見的牌坊,各村內部都有深幽的街巷或步行小路以及大小不同的院落組臺而成,商業街和社區圖書館與住宅區之間以池塘相隔,小橋相連,互為景觀。在屋頂的組合形式上借鑒中國傳統民居特色( 特別是徽派民居),采用現代材料———黑色金屬坡屋頂、屋檐與白色混凝土墻來體現出斜坡屋頂和山墻相組合的豐富變化。坡屋頂雖然是金屬制成, 但是在挑檐和表面細棱的處理上都非常講究, 既有利于排水, 看起來又頗具有傳統瓦屋頂的韻味。 三:中國建筑藝術創作創新的出路在哪? 改革開放以來,形形色色的建筑流派蜂擁而至,對我國的城市建設產生了很大影響。“洋設計”在中國建筑業的確已經成了“時尚”,未經消化的舶來品破壞了城市原有的文脈與肌理,中國的一些城市成了外國建筑大師或準大師“標新立異”的建筑設計的“實驗場”。國家大劇院、央視CCTV大樓這樣的建筑之所以能出現,正是我們對中國建筑文化缺乏應有的自信的體現。 關于中國建筑藝術創作創新的出路,薛健教授提出:要轉變創作者的心態,平靜浮躁的心理,跳出利益主義的圈子;創作應該植根民族文化沃土,汲取文化精髓, 尋找創新的基因然后提煉與重塑;并回歸尋常,追求簡單、樸素和詩意的境界。一個好的建筑藝術設計創作就是探尋其內在的連貫性、明晰性及其與外界的關聯。 失去建筑的基本準則,漠視中國文化,無視歷史文脈的繼承和發展,放棄對中國歷史文化內涵的探索,顯然是一種誤解與迷失。目前中國建筑師正面臨新一輪的力量不平衡甚至不公平的競爭,他們并不是無此才能,而是方向的不明確。中國建筑師必須明確建筑形式的精神要義在于植根于文化傳統。雖然國外的建筑師在中國設計了一些成功的建筑,但是中國的絕大多數建筑要靠自己來設計,一旦中國建筑師在這方面覺醒,中國建筑的未來就會走出現在的迷茫,找到自己在世界中的定位。參考文獻丁小真 《傳統文化的回歸與創新》 室內設計與裝修 2009年 1期 李百浩 劉煒 《當代高技術建筑的地域性特征》 華中建筑2004年 03期 謝勁松 賈新鋒《建筑的地域性自然環境特征及其結構技術表現》中外建筑, 2004年 01期 楊國權 《論建筑的地域性》 建筑學報 2004年 01期 毛開宇 《從香山飯店到玻璃金字塔》 長春工程學院學報 2008年第9卷第1期 徐怡芳 王健 《傳統民居空間理念的現代運用》 建筑學報 2008年 4期秦佑國 《中國現代建筑的中國表達》 建筑學報 2004年 06期 蘇朝浩 當代建筑的結構藝術 華中建筑 2007年 25卷 9期
作者:112.122.142.* 回復:0 發表時間:2012-08-26 07:11:58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