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940128次
4人
8個
311個
8673人
694部
一 回族及其歷史淵源 回族,回回名族的簡稱。“回回”一詞始見于明朝沈括《夢溪筆談》,指回紇(回鶻)人。現代意義上的回回一般泛指穆斯林名族,即信仰穆斯林的人群。回族是我國少數名族大家庭中分布較廣泛、人口較多的一個少數民族。在人口分布上,大體呈“大分散、小集中”的特點,大范圍內回族分布于全國各地,包括大西北地區、東北地區、也及西南等地 ,但主要集中分布于西北一帶。在省份上主要分布于寧夏回族自治區、甘肅、河南、新疆、青海、云南等各省。在人口數量上,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時全國回族人口大約為9800000左右,在少數民族中居于第三位,僅次于壯族和滿族。回族是一個歷史相對較年輕的一個民族,與其他少數民族相比,回族是一個年輕的民族,歷史僅八百多年,是一個新興的民族。回族的形成也不同于大多數民族,回族是在中外各民族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經由伊斯蘭教這一紐帶,長期雜居、通婚、共同生產勞動而形成的一個混合民族,其他少數民族一般是由一些古老的民族演化、分化、而來的。唐朝時,大批阿拉伯(大食)和波斯人分兩路進入中國,一路經阿富汗、天山南北達到甘肅、青海等地,又經河西走廊進入長安。另一路通過“海上絲綢之路”來到中國廣州,泉州等沿海城市,并在中原以經商為業,后長期居住下來,唐人稱之“番客”。元朝時,隨著蒙古軍的三次西征,大批阿拉伯人、中亞的穆斯林民族等遷入中國,并開始在中原各地居住,形成“回回遍中國”的局面。這些阿拉伯人、波斯人、以及信仰穆斯林的突厥人等長期居住于中原,并受到長期開明政策的保護,于是開始于蒙古族、維吾爾族、漢族等雜居、通婚,使這些民族皈依伊斯蘭教,融入他們的生活,于是形成了一個全新的民族——回回民族。在回族的形成過程中,伊斯蘭教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正是通過伊斯蘭教這一紐帶,回族才得以形成。這些外來伊斯蘭教民通過與中華民族通婚,并“迫使”他們信仰伊斯蘭教,嚴格按照《古蘭經》的教義生產生活,融入他們原有的文化傳統,由此在中華大地上產生了一個不同于其他少數民族的群體——回族。二 馬姓及其歷史淵源馬姓是中國的一大姓氏,在百家姓中排在第十四位。主要分布在黃河中上游地區,集中分布在甘肅南部、寧夏、陜西、內蒙古中部等地區也及新疆南部、云南中東部地區。馬姓的歷史較早,從源頭上看,馬姓分自于趙姓。遠祖可追溯到4000年前“五帝”時代的金天氏少昊。少昊是東夷族首領,其后裔孫伯益因助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賜孫伯益家族“嬴”姓,西周初,伯益后裔造父為周穆王駕車大夫,在平定徐匡王之亂中有功,周穆王封造父與趙城,造父子孫遂以“趙”為姓。公元前408年,趙藉稱霸,與七雄并列,公元前290年,大將趙奢因破秦有功,被趙惠文王封為馬服君,掌馬服城,趙奢子孫遂以“馬”為姓,從此,中國便有了馬姓。馬姓形成以后,人口不斷增長,數量開始擴大,并以漢族為主。進入唐宋以后,西域、中東的一些民族遷入中原,為了適應中國的社會生活,于是模仿漢族人改名取姓,多取馬姓,特別是元朝回族形成,回族人改姓時主要以馬姓為首選,馬姓開始擴大。其他民族,如黨項族、蒙古族、朝鮮族等也多以馬為姓,是馬姓人口更加壯大,發展成為百家姓中的一大姓,并隨著人口的遷移而遍及中國。當代馬姓人口超過1500萬,約占全國人口的1.2%左右,其中甘肅分布最多,甘肅、河南、河北、山東、寧夏五省的馬姓人口約占全國馬姓人口的44%。三 回族與馬姓回族多以馬為姓,在馬姓人口中回族雖然不是最多的(馬姓仍以漢族人口為多數),但在少數民族中卻是占第一位的。所以很多人往往會把回族與馬姓等同起來,只要聽說你是姓馬,就會潛意識地認為你可能是回族,而造成不必要的誤會。因為回族與漢族的生活習慣有些不一致,特別是飲食上,所以為了了解情況,以免造成尷尬,有人會立即會問你是不是回族。回族與馬姓關系密切,所以多數人會這樣理解也在所難免。回族與馬姓的這種親密關系是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形成的。回族本無姓氏,只有名字,即所謂經名。由于與漢族長期雜居,受漢族文化的影響,回族人也開始使用姓氏,回族人的命名是一件神圣的事情,嬰兒出生后的第三或第七天,父母必須請當地清真寺的阿訇到家里來給孩子起名,所起之名即以后的乳名。至于姓名,姓主要還是以父母的姓氏為姓,而名則是由父母自己慎重選取。回族在采用姓氏時主要選擇以馬姓為主,這是有一定的歷史淵源的。伊斯蘭教的創始人穆罕默德在中國明代以前的漢譯名為“馬哈嘛-馬哈漠德”。而回族人主要是信仰伊斯蘭教,所以在選姓時多以默罕默德的漢譯名的首譯字“馬”為首選。回族多以馬為姓,但不是說所有回族人都以馬為姓,其他姓氏如萬、王、鄭、李等姓也比較多。在人口分布圖上看,全國馬姓人口與回族人口的分布極為相近,都主要集中在寧夏、甘肅、青海、新疆、河南、河北等黃河流域各省。回族以馬姓為第一大姓,并且回族人口的分布較為集中,所以回族分布地區也主要是馬姓人口分布地區;同時,馬姓人口中回族占的比重較大,所以馬姓分布地區與回族分布地區也就大體重合。回族文化與馬姓文化的交匯點在于歷史上杰出的馬姓回族名人,歷史上的馬姓回族很多,從回族與馬姓結合之時至今,產生了許多家喻戶曉的名人,諸如明朝開國皇帝的原配夫人“大腳”馬皇后,著名的航海家鄭和(原名馬三寶),有著“馬門三將軍”之美譽的北洋軍政府鎮守使馬海晏的兩個兒子馬麒、馬麟和和孫子馬步青(馬麒——北洋軍政府陸軍上將,馬麟——國民政府陸軍上將,馬步青——國民黨陸軍上將),抗日名將馬本齋,著名相聲演員馬立三和影視演員馬德華(豬八戒)等。其中以明代著名航海家鄭和與抗日名將馬本齋最為有名,備受人們的稱道。
作者:馬宗生 回復:1 發表時間:2012-10-02 14:46:27
現用輩為:國正(或廷)天心順官清民自安。續輩是有1947年界首警備司令安徽大學教授馬天臺(或才)(后去臺灣)傳入項沈為:傳家端守禮義謹尊忠厚余步永平恒昌。河南項沈侍衛回族馬氏系安徽亳州馬家胡同馬蔣姑表二人旹于明初經商落戶項邑秣陵鎮,延續至今已相傳26(至順字輩)代,原秣陵東清真寺匾額為康熙六年(1667年)本縣王縣令仲春(二月)所題可知當時穆斯林同胞人數頗多,所在碑毀于1958年,爾后清雍正五年(1727)才子馬友功隨母分立于槐店單傳三代至馬景益,馬景耀而發,舊有“中正街小胡同兩頭齊,中間住著馬景宜,小胡同兩頭翹,中間住著馬景耀”之說,事可由光緒三年考為御前侍衛,后又封為正定府鎮臺(從三品)的馬廷襄于秣陵祭祖印證秣陵與槐店侍衛馬氏一脈相承。最早祖墳,位于城東白溝黃莊后,后來分址在劉路口看500米老周黃璐西側,(59年)挖運河有部分遷移,形成運河和國道各一半(在劉路口東南)。1947年以來家譜沒有續,老家譜于1976年前文革中丟失,加之知情的一些老前輩的離去,細節不詳,關于亳州、界首及其它支脈之情有待于尋知,望族內知情者提供線索。聯系 domar#126.com
作者:馬達 發表時間:2014-03-10 13:24:21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