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9
973440次
2人
33個
3630個
5041人
246部
中國教育先鋒網 2006-07-03 內容提要:近年來,鼓勵和吸收家長參與學校管理成為臺灣地區中小學管理改革的重要趨勢。家長通過“學生家長會”參與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校務會議、教師評審委員會及校長遴選委員會的工作,逐漸提高了其參與學校管理的權力,同時操作中出現的問題也為教育實踐中家長參與學校管理提供了經驗和參考。 關鍵詞:家長參與;學校管理;學生家長會 一、家長參與學校管理的理論基礎 近年來,鼓勵和吸收家長參與學校管理成為臺灣地區中小學管理改革的重要趨勢。家長在學校管理中角色的變化,成為提高家長參與學校管理權力的推動力量。但人們對此意見卻褒貶不一。贊同者從教育學和法學的角度為家長參與學校管理提供了理論基礎。 1.從教育學角度分析 在家庭中,家長對于孩子的教育居于完全主導的地位。在學校中,教師對學生具有主要的影響力。就實踐教育目的而言,家長與教師都是以學生為主要施教對象,立場應該是一致的,只是彼此實踐教育的手段與方式有所不同而已。所以,家長與教師應互為協同,共同致力于教育,建立起“教育伙伴”關系。 2.從法學角度分析 首先,家長參與子女學校教育事務的權利是父母親權的延伸。學校教育最常被現代父母關注,雖然家長在學校中不負責執行教學,也不負責規劃主導課程和教材,但是如果孩子接受不合適的學校教育,其不良結果仍得由學生家長承受。因此,父母基于保護子女利益的立場與職責,具有參與子女學校教育的合理性和正當性,其次,家長除了為人父母,也是社會的公民,公民具有參與政府決策和監督政府運作的權利與義務,家長當然可以從這一權利和義務的角度,參與和監督學校教育事務的運作與決定。尤其是在一些公立學校,家長都負有納稅的義務,站在納稅人的立場上,家長參與學校事務是在監督政府稅收的使用。因此,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權利理應受到尊重。 二、家長參與學校管理的途徑——成立“學生家長會” 在臺灣,1996年“《教育基本法》”第八條明確規定:“在國民教育階段內,家長有參與子女學校教育事務的權利。”基于此,各級學校紛紛成立“學生家長會”,邀請家長參與和監督學校管理。 臺灣地區的“學生家長會”是由家長和教師為共商學校教育發展、提升教育品質而組成的家長組織。其主要目的是促使家長和教育者相互理解和支持,為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而協調一致。 一般而言,“學生家長會”由學校給提供辦公處所?!鞍嗉壖议L會”是其基層單位,由班級家長會議推選產生班級家長代表。家長會員代表大會是最高權力機構(小型學??筛臑闀T大會),校長、有關行政主管及教師代表列席會議;家長委員會是其執行機構,每學期召開兩次會議,邀請學校有關行政主管及教師列席,會員代表大會、家長委員會均需過半數以上代表出席始得開會,出席不足規定人數改為開座談會;班級家長代表、家長委員會、學生家人會會長的選舉方式為當場選(推)舉(投票、舉手表決):家長委員會依需要設教育組、活動組、咨詢組、公關組、總務組、聯絡組、義工組等;家長會會費以學生家長為單位每學期繳納一次,由會長及副會長具名在銀行設立專戶儲存;家長會干事由家長遴選經委員會同意,或遴聘學校教職員經校長同意。 “學生家長會”代表家長扮演著學校教育“合作伙伴”的角色。家長通過改組織參與學校管理活動,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需求;建立家長對學校的信任;增加學校的社區資源;豐富師生的教學經驗;增進學生的學習效果;監督學校的辦學績效;同時還幫助學校向政府爭取辦學經費;提高學校在社區中的地位和影響力。 三、家長參與學校管理的主要內容 1.參與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的工作 參與學校的課程與教學是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重點。隨著臺灣于2001年在中小學啟動“九年一貫制課程”改革以來,各校都相繼成立了課程與發展委員會,負責評議學校總體課程,并評議各年級、各教學科目的教學計劃。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的成員包括學校行政人員代表,年級及各科教師代表、家長及社區代表等等,必要時聘請學者專家列席咨詢。家長代表可以參與課程最后的評議確定工作。這是家長參與學校管理的突破性進展。 在家長參與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的初期,只是擔任了解與監督的角色,但隨著學生家長會的自身完善與發展,逐漸積累了一些可行的經驗。第一,收集資料,包括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組織運作辦法、學校發展遠景及課程總體設置等,讓家長代表了解參與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的運作。第二,通過書面問卷或家長訪問的方式定期向各班級家長會收集家長對于課程教學實施的意見,包括對各科選用的教科書、課程內容和進度、評價學生的方式等內容。意見收集整理后由家長會代表在參與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時提出建議,并獲得回應。 通過家長參與學校課程的評議,使家長有機會和教師、學校進行雙向溝通,協調出最有益于子女的教育,這相對于傳統上家長只能在教學完畢后回應校方而言,有助于減輕課程教學進程中可能發生的一些問題。從學校的角度來看,對于整合家長的人力資源,促進教學品質的提升有積極的意義。 2.參與學校校務會議 臺灣中小學設有校務會議,決定學校重大事項。校務會議每學期至少召開一次,參加校務會議的同樣也有家長代表。家長代表參與校務會議,是為了落實家長、教師、行政三方共同治校的理想,通過校務會議家長可以熟悉各種議事規則,也可以了解學校的各種重要規章制度及校務發展計劃。 為避免成為學校的附庸,各校的學生家長會于校務會議召開之前事先獲得校務會議的提案內容并討論,并將討論達成的共識交由學生家長會的代表參與學校校務會議時提出。家長會參與學校校務會議的層級,訂立于家長會的組織章程中,每一屆家長會人員據以實施。形成制度化的家長會組織運作,避免子家長會因人事更迭,影響工作進行的不穩定。同時通過宣傳,使每一位家長知道自己的意見有通報的渠道,有影響、改善學校事務,共同促進學校教育品質提升的機會。 3.參與學校教師評審委員會的工作 臺灣中小學的教師評審委員會主要負責審議關于教師的聘任、解聘或是停聘等事項,由學校行政代表、教師代表和家長會代表組成,一般成員為5—19人,但規定家長會代表只有一名。 為有效參與教師評審委員會的工作,家長會建立了全體家長意見反映收集的民意制度,分日常收集和學期末定期調查兩種形式,日常收集由家長會設置電話專線服務及家長意見信箱,規定必須是家長主動投訴才能進一步處理。有的家長會在學期末調查時專門請教育學術機構(如各大學的師范教育)的學者協助擬定調查問卷,在學期末向全體家長或班級家長會代表調查,了解各任課教師的表現,并設法事先取得校長及教師會、行政處室主任的同意了解后再進行。然后把通過兩種渠道獲得的家長意見整理后,由學生家長會討論,再轉由家長代表在參與教師評審委員會的工作時確認反映,解決相關教師聘任與否的問題。 4.參與校長遴選委員會的工作 校長是直接影響學校辦學成敗的重要教育領導人,在臺灣,家長參與學校校長遴選具有法定保障名額,即學校校長遴選委員會應有家長會代表參與,其比例不得少于總參加人數的五分之一。校長每屆任期4年,也就是說每屆家長會不一定每年會遇上校長遴選,而校長每年、每天所帶領的校務教學工作,都與全體學生家長息息相關,校長的辦學領導方式將牽動整個學校的運作績效。為此,家長會站在維護全體學生學習權利的立場上,建立于參與校長遴選的機制,包括以下幾點: 第一,確認校長任期起訖時間,了解校長遴選程序,預先準備。第二,組成校長遴選推薦小組,凝聚全校家長和教師的意見,整合校務發展的重點與方向,共同推出理想合適的校長推薦人選。第三,校長遴選應透過公平、公正、公開的程序,推薦專業特長及治校領導風格最符合學校需要和發展的校長,避免暗箱操作。第四,具備遴選資格的校長需要主動參加遴選才可以,因此家長會可在遴選前扮演更為積極的角色,主動訪求有資格的合適校長,鼓勵其報名參加遴選。第五,在校長遴選前,建議由校長候選人向家長、教師做出具體的管理學校校務及經營計劃的報告。 四、家長參與學校管理的問題與思考 臺灣啟動和鼓勵學生家長參與學校管理以來,在實踐操作過程中出現了一系列矛盾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家長參與學校管理有時是形式多于實質意義。例如,一些學校的各種重要制度規則及校務發展計劃并未提交校務會議討論決議,而多由校長一人決策或在校內其它會議上決定,這使得校務會議流于形式,讓許多學校的家長會淪為學校的附庸,不能真正發揮家長會對學校發展的監督作用。 其次,對家長參與學校管理還存在一些誤解。很多學校認為,“家長的參與監督”是家長對學校和教師的不尊重和不信任,把學校和老師當“賊”防,如此才要來監督。這些觀點和看法影響著家長對學校管理參與監督的順利進行。 再次,一些家長的參與也確實干預了教師的教學專業自主,有的干預了校長的行政權力,造成家長與學校的緊張關系,甚至產生對立和爭議。盡管如此,家長參與學校管理已經成為當今基礎教育的一種趨勢,而且隨著家長參與意識的覺醒和教育認知的提升,家長參與學校管理的程度將會越來越高。在這種發展趨勢下,解決學校和家長的關系成為必然。 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我國大陸地區一些大中城市的中小學開始實踐“學會參與”教育,探索學校與家庭的合作互動。但類似于臺灣地區“學生家長會”性質的家長組織目前還在興起之中。筆者認為,我國當代家長無論在知識層次,或是對教育的關注程度,還是對社會公益事業的熱心奉獻,都是以往任何時候所不能比擬的,應該說已經具備了家長參與學校管理的初步條件。因此,現階段學校應積極促進家長參與學校管理。 首先,學校要更新觀念。學校教育是政府為保障人民學習及受教育權利而實施的,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就應該對人民負責,教育人員應當以開放的態度接受人民的參與和監督。所以,在學校教育領域,學校首先要本著一顆平常心,改變“因為懷疑有問題,才要監督”的偏執想法,接納家長“監督辦學”。將家長看作是機會,看作是幫助,看作是資源。 其次,做好全校家長的動員工作。雖然我國目前家長的素質在逐步提高,但大多數家長還缺少參與熱情。學??梢酝ㄟ^宣傳動員、舉辦“家長學?!钡确绞绞辜议L認識到參與學校管理是辦好學校、搞好教育的必須,是當今做家長的一項重要責任。 最后,建立一系列制度化的活動使家長與學校建立良好感情,形成相應運作機制,奠定長期合作的基礎。使家長有了解學校的渠道、有通報自己意見、建議的渠道,這是家長參與學校管理的保障。在吸收家長參與學校教育開展較為成熟的一些學校,可以借鑒臺灣地區“學生家長會”開展工作的經驗,建立信息通暢的家長組織。初期可以采取自愿報名方法,然后由少到多逐步帶動其他家長參與。 另外,學校也可編印《家庭、學校手冊》,給家長提供了解學校教育理念、課程設置與目標、校務計劃、教師評價、學生成績考查辦法與獎懲辦法、申訴渠道、家長權利與義務等各項辦法和規定的機會,以積極調動家長的參與熱情。 在現階段,家長參與學校管理只有一邊做,一邊總結。教育的特殊性和復雜性在于涉及到每個學生的獨特性,因此,在學校和家長之間要提倡一種客觀解決爭議的方法,即學校和家長雙方要以學生的最佳利益為考慮標準,誠懇交換意見,共同為學生的健康發展全力以赴。 《基礎教育參考》2006年第3期
作者:117.95.19.* 回復:0 發表時間:2013-04-16 08:39:47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