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4
53811次
0人
2個
2036個
62人
毛南族:一、毛南族的喪葬風俗概況:毛南族也是中國人口較少的山地民族之一。毛南族自稱“阿難”,意思是“這個地方的人”。稱謂表明他們是嶺西的土著民族。雖然毛南族人口較少,但他們卻以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文化聞名于世。毛南人大部分居住在以茅難山為中心的環江縣上南、中南、下南一帶,下團六圩是他們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另有少部分人分散居住在南丹、都安等縣。人口7.73萬(2007)。毛南族的喪葬活動有三種類型:一是為正常死亡的老年人治喪;二是為非正常死亡的老、中年人治喪;三是為未成年人夭折所作的埋葬。三種做法有很大的差別,但一般都習慣于一次性土葬,并且皆薄葬。三種喪葬方式主要差別在于:在觀念上,正常老年人死后被視為“家仙”,可列入祖宗靈位。非正常死亡的老年人經過較復雜的“悔過”手續方能加入祖先行列。35歲以下死者無論有無子女,一般皆視為夭折,不能列入祖宗靈位。對于跌落、難產、溺水等非正常死亡者(尤其青少年),則被視為“野鬼”。在入殮、送殯和埋葬過程中,與“家仙”的待遇完全不同。不僅治喪簡單草率,而且實行許多“防范”措施,送殯時,往往趁黑夜送出村,甚至不時打圈圈行進,使鬼魂迷路,不讓其回家搗鬼傷害家人,對這些亡人也不掃墓供祭,要“施舍”,只能在屋外倒撒米飯等。對正常死亡的老年人的治喪,舊時繁雜隆重。此類治喪活動有哭喪、買水洗尸、報喪、入殮、開路、停柩守靈、“做布”(音)、打齋、祭奠、送殯、安葬及“畫駕”(音)等十多項。其中,報喪、“做布”、“畫駕”等數項做法比較特殊,其余儀式與壯、漢等兄弟民族的喪葬習俗大體相同。報喪,共分兩次。頭一次在死者死去不久,孝男(孝女)到水邊投幣買水為其洗身整裝后,即披白麻布衣,涂鍋灰于額前臉頰(男左女右),點香燒紙,執靈牌,與同伴到舅家報喪。這叫報素喪,旨在領亡魂回母舅家,并征求舅父及其親屬族人務辦喪事意見等。第二次,舅父率其親屬族人到外甥家吊唁(驗尸)轉回去后,孝男孝女在送殯當日,帶上若干酒肉再往舅父家報喪,請舅父或他的代表率親屬族人前往主持祭奠、送殯儀式,此次叫報葷喪。“做布”。停樞期間,喪家多請道士打齋,一日或三五日不等,最多七日。每晚于打齋之前,孝男孝女執“幡”跪在祖先靈堂前(旁設亡人靈位),供白糯米飯、素菜、熟米粉捏成的家禽牲畜等模型。道士在樂器伴奏下,誦唱史詩“排見”,懷念先人,宣講祖先和亡人的功德,勸告子孫后人重孝道,使圍觀的群眾受一次傳統道德教育。此舉毛南人稱“做布”。“畫駕”。安葬死者之后,幾日內,孝男孝女于某晚上在家設祭壇,陳供品,恭候亡魂回家。表示子孫對逝者的孝敬。上述喪俗和其他禁忌、觀念、活動在新中國成立以后,隨著破除迷信、移風易俗的深入,逐步革除,治喪活動已經逐步從簡。二、毛南族的喪禮中的治喪流程:喪禮:是指正常死亡的,其陰魂成為家神的長者所舉行的祭喪活動,死者越是高壽,喪禮就越隆重。毛南人認為,是正常死亡的,其陰魂就成為家仙,名字可列在祖宗靈位上。正常喪禮的過程如下:(一) 買沐浴水。毛南人一斷氣就放地炮三響, 接著孝男孝女兒媳嚎啕大哭;(二) 報喪。分兩次進行,第一次叫“報素喪”,第二次叫“報葷喪”;(三) 開路。開路是請神把死者的靈魂帶到陰府,請天仙把死者的靈魂帶上天堂;(四) 打齋。開路完后接著啟建道場打齋;(五) 肥譜。打齋到深夜,道士們休息用夜餐。這時,由一道士主持“肥譜”,其內容一是請祖宗靈位上的三祖回來赴筵,同時護送死者的亡靈到陰間;一是訴說死者生前撫養子女的辛勞,表達子女對死者的懷念;(六) 祭喪。在屋里舉行的稱為“靈案前祭”,在屋外舉行的稱為“靈棺前祭”;(七) 出殯入葬;(八) 回家。即死者的靈魂返回老家;(九) 分田。給死者“分田”,是表示讓死者在陽間也有田地耕種;(十) 服孝期。京族:京族人對葬禮是非常重視而謹慎從事的。因為他們認為,陰間和陽世是相通的;陰間的亡靈和陽世親眷仍有某種聯系,搞好葬禮,彼此可平安無事;若搞不好,就會讓亡靈受苦,又給親眷遺患無窮。在京族習俗中,50歲以上的老人病故,被稱為“正壽”,當按正常的禮儀辦喪。其過程大體是:1 報喪。老人斷氣后,孝子要在旁邊守護,待法師查閱歷書確定無“重喪”之后,方可哭喪舉哀。倘有“重喪”,法師要另作法事殺雞代命以“解犯”。然后報知族內眾兄弟,并派人往舅家報喪。待舅家來人驗看后(尤其是對娶來的女性)才能入殮。這是遠古母系制舅權意識的殘余表現。2 入殮。入殮前要用浸著柚子葉的熱水給死者凈身并更衣。洗后的水不能隨便亂倒,要罐裝起來,待出殯后,夜里拿到野外叢林去掩埋。入棺要選擇時辰,先由法師念咒,用火把驅趕棺中的鬼邪。然后由孝子孝女們抬尸入棺,在死者嘴里放兩三枚錢幣和幾粒白米,以安其魂魄。再在死者身上覆蓋一塊紅布,以示陰陽兩絕。若死者的配偶尚健在,還要將原來共用的被單撕下一半蓋在死者身上,表示從此鴛鴦情斷,人鬼分途。最后把棺蓋釘牢。3 做齋。法師立壇念經,超度亡靈,使亡靈得到凈化和安樂。法師用本民族語念誦的經書,大都是譯過來的“佛”、“道”經卷。若是做“大齋”(三天三夜或七天七夜)的,還要舉行上刀山、過火煉之類的儀式。“做齋”期間,子女們都要披麻帶孝,席地坐臥,日夜守靈,不得隨便離開,吃飯不能用筷,不能吃葷腥食物。4 殯葬。殯葬的時間和地點均由法師擇定。時間一般選在潮落的時候。出殯時,在法師的導引下,一路上,由一人撤紙錢開路先行,意為向野鬼買路通行。墓穴事先已挖好,靈柩抬到墓地后,法師揮動法刀,進行法事畢后就掩埋。葬后三天,孝主備三牲和香燭紙錢前往祭墳,給新墳培土,俗稱“復墳”。這種“復墳”之俗,在古駱越后裔的諸民族中幾乎都還在流行。這原來是遠古時代祖先崇拜的產物,它要使墳墓顯得莊嚴肅穆,以表示對祖先的尊崇。但和其他民族有所不同的是,京族復墳時所建的塋墓卑下低矮。仫佬族:仫佬族喪葬活動較為講究,人死后木棺土葬。死者牙齒齊全的必須敲掉一顆。老人臨終時要由兒子抱著送終,多子者,一般由長子抱。老人嘴里要含一塊銀元,無銀元的須拿一些銀飾放在其手中。麻江地區的仫佬族是在老人斷氣后取出,凱里地區的卻是在入棺后取出。正常死亡的一般要經過報喪、沐浴、小殮、入棺、祭祀、開路、出殯、抬喪、安葬、伏山、居喪等過程。報喪:老人落氣,即刻鳴炮以示報喪。鳴炮用鳥槍或鐵炮,現在多用鞭炮。炮聲一響,寨子里知道老人壽終了,紛紛來幫忙。即刻組織一伙人分別到各地去通知死者的親朋好友前來吊喪。亡者若是女性,必須提前通知舅家,舅家人到后,才可以安排喪事,舅舅不到,不得安葬。在凱里的大風洞、爐山一帶,去親朋好友家報喪的人,進家時要先到水缸舀一瓢水喝后才可以說話。沐浴:人死后要用柏枝和茶葉煮水擦洗身體,男性要剃頭、修面。女性要修指甲、梳妝。小殮:為死者沐浴完畢,就換上壽衣、壽褲、壽祙、壽鞋。仫佬族男女的壽衣均為長衫,但只能穿單數,一般為三件、五件、七件,極少有十一件的。如果有棉衣的,要把心臟部位的棉花取出,或挖一個洞。還要為死者包壽帕或戴壽帽。穿戴完畢,用木板架一張床,按男左女右停放在堂屋的一側,稱為“上柳床”。這時死者面部用紙錢蓋著,兩手握著紙錢,死者家人每隔一兩個時辰就去換死者手中的紙錢。入棺:將棺木停放在堂屋的正中,由仫佬族鬼師擇時辰入棺(在雜居區也有請其他民族的巫師的主持喪葬法事的,這些巫師在當地被稱為先生)。死者有幾個兒子,就要在棺底墊上幾張白布,稱為兜單布,然后將尸體移入棺內,死者頭靠神龕,腳朝大門。安放好后,再用燈草、白曱紙、紙錢以及木炭放在尸身兩邊,防止尸體晃動,同時起到吸潮的作用。在麻江的部分仫佬族村寨將兒媳做的、親族送的蓋單布蓋在尸身,稱為上蓋。要按先主后客,先大后小的順序蓋上蓋。每蓋一床都要由一長者大聲告知死者是誰送的。上蓋只蓋到死者胸口處,有的地方還將蓋到胸口處的蓋單撕去一個口子。每一床上蓋都要剪下一條細布退給送蓋單的人。在凱里的大部分仫佬族村寨,老人的壽衣和上蓋都由女兒制作。入棺時要防止其他金屬特別是鐵類掉入棺內。入棺后將棺木蓋上,在靈柩下點上“地龍燈”,鳴炮,這時死者的女兒、侄女以及媳婦放聲痛哭。上祭:仫佬族喪葬中的上祭與當地的漢族相差不大,特別是凱里地區仫佬族儀式還相當隆重。在上祭前要制靈牌,也叫“點祖”,即請一個德高望重的人作為“大賓”,“大賓”用針刺破孝子的手指,取血拌朱砂點在靈牌上并唱祝詞,孝子舉靈牌安放在神龕上。上祭分為家祭和客祭。家祭是死者的兒子、媳婦、女兒以及孫輩、重孫輩對死者進行祭祀的儀式,祭品主要有一桌渾的和一桌素的(糖果點心)供品,先由親族中一人唱讀悼詞(內容以歌功頌德為主),再由司人喊唱指揮祭拜者上香行三叩九拜之禮。客祭形式與家祭一樣,祭品由客人帶來,沒有帶的可以折錢用主人家的。客祭先從女婿家開始,女婿需要拿一頭宰殺并剮好毛的豬和一只羊來上祭。女婿上祭完后,其素供品會被其他客人哄搶而去。開路:做完上祭的當晚,巫師用“木佬”話進行“開光” (很多地方都已不會說“木佬”話,改用漢語) ,用狗頭或豬頭或雞頭放在靈柩旁作為開路的供品,巫師手持長刀一把,一邊揮舞一邊念開路詞。開路詞的內容很多,主要是引導死者尋找到歸宗之路。一部開路詞念完需要八九個小時,出殯:也就是發喪。時間一般是在拂曉前,孝男孝女以及至親身著槁素到棺前瞻仰,再次為死者整理遺容,然后蓋緊棺蓋,親人痛哭,稱之為“清棺”。在凱里的爐山、大風洞片區的仫佬族有使用內外兩層棺木的,因山高坡陡,外棺較重不便抬喪,出殯時就只抬內棺,到安葬時才清棺。發喪吉時一到,孝子穿紙纏的草鞋,腰拴白紙纏的草繩,披麻戴孝,手拄二尺喪棍在門前跪候,巫師念詞,一斧打在棺蓋上,立即吹滅“地龍燈”,撤出靈堂,將靈柩抬出大門外停放在兩根長凳上。出殯時忌靈柩碰著門枋和門杴。抬喪:抬喪者分為兩組,一組為主人家所請,一組為女婿家所請,主家抬前,婿家抬后。一路上女婿打傘捧靈在前,孝子隨后,主家請的抬喪者時不時要故意停下,向女婿家要酒喝要糖吃,說是“外公”或“外婆”要吃的,一路嘻鬧直到墓地。安葬:靈柩落土前要先擇地擇時打井,在井中燒紙錢以及女婿家的悼布,撤雄黃和米稱為“燃井”或“墊龍”,用公雞跳井后置棺人壙,孝男用衣兜泥土依次從棺上走過或跪在棺蓋上,呼喊亡人三聲,然后挖幾鋤泥土蓋在棺上,眾人挖土掩埋。巫師用豬頭、雞、鴨招龍謝土,在墓東、西、南、北四方埋石灰、雞蛋、酒曲栽界,在墓旁挖小坑燒錢紙,謂之“金銀庫”。安畢,孝子用衣兜墳上少許泥土(稱兜魂),抱跳井雞引亡靈回家,請巫師安放靈位于神龕。伏山:安葬后第三天,孝子孝女以及至親好友各備飯菜、酒、糖果等到墳前祭祀,修整墳墓。居喪:伏山后,孝子居喪“七七”(四十九天),每一個第七天都要祭祀,以“五七”最為隆重,至親都要來祭祀。待房族宴請后孝子方可理發.沫浴、串戶。服喪三年,請巫師到墳上謝土滿社。服喪期間.第一年除夕貼綠對聯,第二年貼黃對聯,第三年滿社后方可貼紅對聯。
作者:紀念論壇小編 回復:0 發表時間:2013-10-23 15:49:37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