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4
53811次
0人
2個
2036個
62人
以十月為歲首來自于羌戎舊俗,秦統一中國后以秦歷代夏歷,直到漢武帝制太初歷才更改回來。但以十月一日為節的習俗卻得以保留,依秦歷,十月是一年之始,是"正陰之月",十月的第一天陰氣最盛,生死的溝通也最為順暢,因而當時人們選擇在這一天祭拜亡者。 農歷十月初一,是為寒衣節。相傳每到這一天,大江南北的人們會在墳邊路頭燃起一堆火,將紙做的寒衣燒給先人。人們穿著冬衣,圍著火堆或蹲或站,伸出手烤火,臉龐映得通紅,不忘了叮囑先人,天寒啦,記得加衣。像為了證明這點似的,嘴里呵出絲絲的冷氣。以生的方式對待死,我不知道是否還有如我們一般的民族。在漢人的傳統里,死人除了有幾分鬼魅,與活人區別甚小。不僅喜愛雞鴨魚肉,瓜果鮮蔬,祭奠時還要滿一杯清酒,讓死去的人可以痛飲。在吃的方面,死人和活人太無區別,以之推及穿,鞋襪衣帽,更是件件不能少。也難怪當年西方人初來中土,看見家家戶戶為亡者供上豬羊供果,會那么不以為然了。在他們的文化里,亡者去了完全不同的世界,死與生絕對不能通過食物的香味溝通,這簡直是褻瀆,而為亡靈添置衣物,純屬多此一舉。但在我們的文化,一只肥雞的香味就能讓亡者暢懷,為死去的人添購新衣,衣飾豐美,更是孝子賢孫。我們以生的方式對待死,是為了將亡者留在生的世界里,因為對于中國人,亡者并沒有天國可去,反而有無數無常的陷阱難以預料,若是知道亡者有著和生者一樣的生活,那么生者還可以幫得上些忙,無論如何,都是一種讓人安心的想法。讓死去的人停留在活人的世界,讓活人能介入死人的生活,用肥雞和冬衣彌補生死的距離,這也是一種嚴肅的幽默感。當人間秋去冬來,死魂的樂園里是不是也到寒冬了?無人可以確認,但人人能夠猜想,于是,被牽絆的人心便于這一天燃起煙火,為他們心中的可記掛者送去冬日的衣裳。《東京夢華錄》有載,"城市內外,于九月下旬,即買冥衣靴鞋席帽衣緞,以備十月朔日獻燒。"而明一朝《帝京景物略》中更是寫的直白,"十月一日,紙肆裁紙五色,作男女衣,長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緘,識其姓字輩行,如寄書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門,曰送寒衣。新喪,白紙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為何要選擇十月一日?農歷十月是立冬的月份,傳說這一天要舉行迎冬的儀式,天子率百官迎冬,然后換上冬服。為與天子保持一致,陰陽兩界便都在這一日換上冬衣。但這可能只是附會。另一種說法是,以十月一日為節的習俗來自秦代,秦以夏歷的十月為一月,夏歷就是如今的農歷。十月一日正是秦歷的元旦。以十月為歲首來自于羌戎舊俗,秦統一中國后以秦歷代夏歷,直到漢武帝制太初歷才更改回來。但以十月一日為節的習俗卻得以保留,依秦歷,十月是一年之始,是"正陰之月",十月的第一天陰氣最盛,生死的溝通也最為順暢,因而當時人們選擇在這一天祭拜亡者。然后,說不上哪一天,冬季的寒冷讓活人縮緊脖子,這時想起亡者,心里不能安穩,于是不再滿足瓜果鮮蔬,在牽腸掛肚之后,決定為死去的人燒去冬衣。在我的奶奶過世多年后,父親于不經意間說起一個故事。某一年冬天,八十余歲的奶奶于睡夢中驚醒,告訴父親,自己做了一個夢。夢里面,爺爺縮著脖子,搓著手,抱怨著天氣的寒冷。"你說,你爸是不是在下面不夠衣服穿了?"奶奶拄著拐杖,看著窗外的冬天,憂心忡忡,囑咐父親要為爺爺燒幾件衣服過冬。"后來燒了嗎?"我問父親。"沒,一忙就忘了。"父親搖搖頭。"這是托夢呢。"母親說。這時,我看向父親,他的眼睛有些閃爍,似乎在盼望著奶奶能托來新的夢,告訴他還有什么需要,還有什么能做。如今,在寒衣節為亡者燒寄紙衣的傳統怕是已經沒落了,許多地方都用紙錢代替。燒了錢過去,美其名曰讓亡者自己買吧,喜歡什么買什么。與辛辛苦苦裁了紙衣相比,更灑脫,更經濟,也更符合祭儀從簡的倡導。何況還有唯物的知識告訴我們,死后委于泥土,所謂送衣,不過妄想。但無論如何,每到清明、中元、寒衣,人們還是會想起那些死去的人,燒些紙錢,擺些煙酒,心里才能踏實。亡者的世界還是得在人世旁邊,因為所有死人的節日,也是活人的節日。
作者:紀念論壇小編 回復:0 發表時間:2013-11-02 14:32:50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