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4
53811次
0人
2個
2036個
62人
臨高地區:解放前,喪禮有繁有簡,但都舉行棺材土葬。人死后,擇時入殮,先洗尸體,換新衣服、鞋襪,由子女抬放入棺材,不釘棺蓋。有錢人家請道士做3天3夜的報孝齋。直屬的子、媳、女、孫和旁系新屬的晚輩來入孝。入孝者要守靈,禁吃魚腥。超齋功德完畢,選擇吉日出殯。出殯時,一般先舉行“開靈”儀式“一點主”,請名人“叫禮”和寫銘旌,謚號、神主牌、祭文等。親友們都來吊祭,送葬并請樂防陪送。送葬回來,要跨過門前火堆才入宅。然后,進行“清潔”(換孝衣服、掃地、洗死者衣、被、席等),“祝福”(安放神主牌)。3天后,入孝者擇時擇向出門。有的守制(帶孝)3年,期間禁辦喜事,放鞭炮,貼春聯,做新宅等。在外死亡者,遺體要停放在村外入殮。在海上遇難找不到尸體者,等到做齋時才招魂立墓。新盈一帶出殯時,抬著死者遺像、親友送來“三牲”(豬、羊、雞)進行吊祭,送葬時,由婦女扛棺材,一路燃放鞭炮,頗為熱鬧。解放后,葬事風俗有所改革。機關干部或職工逝世,開追悼會。農村葬禮基本照舊俗。儋州地區:儋州市,據《儋州志》記載:曾稱“儋耳國”、“離耳國”,屬古部落名。(見《山海經》)儋耳后來作地域之稱,即西漢武帝設置的“儋耳郡”。歷代又易名為儋州、義倫、宜倫、昌化軍、南寧軍及儋縣等,現改為儋州市。境內有漢族、黎族、苗族等,儋州文化主要以講儋州話群族為主。由于儋州文化內部也略有分歧,本文記錄的以新英鎮喪葬習俗為對象。新英鎮是儋州灣海岸上人口最稠密的集鎮,鎮上十四條街、巷、坊內的習俗是一致的。儋州喪葬習俗的記述,是依靠孩提兒時,筆者的見聞寫成本文。在儋州,親人彌留之際,必須回歸祖居中堂安枕,然后兒女孫玄回來待其“落氣”,還要在彌留之際的親人遺囑后話。親人死在外頭,有些地方不能抬尸回村,或者回家,只能在外面安葬。在新英的習俗,不論是外亡之人,還是在家守候“落氣”的人,都一律安放在祖居中堂。按照佛教上的觀念,亡者之家請僧尼念經超度亡靈。但是,在儋州行執超度的法師,基本上是由“司道公”主持,念齋誦道。如果是外亡親人,安葬之后,還需要做一場齋場,請司道(道士)來搭臺做齋招魂,以免外游蕩的親人成為“野鬼”。其實,古人對喪葬的禮節很多講究,人死之后每隔七天做一次佛事,請僧尼,或者是道士來超度亡靈,稱為“做七”。凡七七四十九天而止。例如明湯顯祖《牡丹亭.遇母》:“空和他做七做中元,怎知他成雙成愛眷。” 清王應奎 《柳南隨筆》卷四:“或問:人死,每遇七日則作佛事,謂之做七,何歟?曰:人生四十九日而魄生,亦四十九日而魄散……曰:然則做佛事亦有益歟?曰:此俗尚也,愚夫愚婦之所為也。” 后來,由于社會的變遷,人們把這種傳統簡化成“七日”。在儋州的守孝“七日”過程中,從兒孫待其“落氣”之后,必須在中堂設靈室,死者的頭朝神臺,腳向門庭。停尸一日,擇時人殮。人殮前,為死者洗浴,換上壽衣,鞋帽。三日之后,親人到達,蓋上棺門。堂中安放死者,門前擺一張靈桌,用一條藍布把死者和靈桌隔開,靈桌上放死者遺像,擺放香報蠟燭三四吃品。亡靈安放“七日”,才能安葬。亡靈在這七天,首日斗棺材,為死者洗浴,剃頭,后然穿壽衣鞋等;最后用一塊布遮住,婦女們就在死者的旁邊哭喪,在外工作的親人都必須在死者的進棺之前趕回來。親人都回來之后,死者才能進棺,俗稱“三日”;除此而外還有“四日”的哭喪,“六日”的佛事,“七日”的安葬,這天稱為“出山”。其中最具人情味的是“進棺”這天,村里的人都要過來坐一坐,是一種規矩,也是一種約定俗成的禮尚往來;拜祭最隆重的是喪葬前一天,即“”六日。“六日”時,同堂宗族男女老幼和親戚朋友、鄰居鄉親買香燭到靈前吊唁。然后就是吃“打號酒”。 儋州人有一句話說“人死不來,人情了了”,意思說:如果不管在平時,那家的兄弟姐妹,三親六戚雙方有多大的仇恨,對方有人去世,就得放下仇恨,成為一家。如果對方不來,這輩子的仇恨永遠都無法化解了。反映古人“死者為大”的中儒思想。最具戲劇性的是“七日”的安葬。到了這天,全村大小,還有各個村有點來往的朋友、親戚都來送行,俗稱“送山”。出殯時,全家大小都披麻帶孝。親生兒子穿白孝衣,外套二麻哀服,腰束麻帶,載三頂公哀帽,手持白紙糊的哀杖,“祝餮罌”由長子持;男孫也穿白孝衣,戴哀帽沒有頂公;曾孫戴藍哀帽,玄孫紅哀帽。女孫、媳婦等人人皆著草履,腰系草帶;堂兄弟、嬸嫂皆穿白素哀服,參加喪禮。長子走在前面,手持“祝餮罌”、“哀杖”等,然后外孫之親手臂上掛一塊黑布。女婿們扶棺材。外孫持竹幡,幡紙上寫死者生辰八字與死亡日期,意為引魂升仙。竹幡上還掛吊紙錢,以前沿路布施,表示交過路錢、過橋錢之意。解放之后,這種習俗基本消失了。然后,還請來八音樂隊,嗩吶手吹奏哀樂伴送。親屬走在棺前,棺后為親戚、朋友、鄉親隨同送棺。埋棺時,子孫每人抓一把土放人墓穴,以為協力蓋屋之意。埋葬好后,麻衣冠、草鞋、草帶、哀杖、蓮花等均丟在墓旁。然后,所有送行的隊伍在墓旁山地就餐。莊子說:“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一個人從生下來就沒有辦法避免死亡,茫茫宇宙,大千世界,人們在這里誕生、成長,直到最后的死亡,只不過是人的生命在時空延續。卻這些時空的過客帶給人類社會許多文明的產物。幾千年來人們形成的喪葬禮儀,既是要讓死去的人滿意,也是讓活的人安寧。在整個喪葬的過程中,是生者與死者的對話,兩者之間存在著一個堅韌的結——念祖懷親。這個結,表現在生者和死者之間的實體聯系中,也表現在兩者之間的精神聯系之中。而這就揭示了中國人生死觀的深層內涵。五指山地區:在五指山部分地區、白沙縣南開鄉和東方市東河鎮一帶尚未受漢文化影響的地區,下葬后不立墓碑、葬后不再祭掃。孝期內死者的家人全都要反穿衣服,即孝服。這一天來吊唁的親友和全村人都不吃飯,齊集喪家吃肉喝酒,一直喝到深夜。在守孝期間,死者的親屬不能洗頭或洗身,餐前要齊聲哭喊一次,然后才能進食。出殯時,把死者的舊衣服、草笠、刀簍、弓箭(婦女則為紡織工具)等放在村旁或墓地附近。受到漢族影響較深的地區,要請道公來主持整個葬禮過程,還有“做七”“做佛”風俗。埋葬后要樹立刻有漢字的墓碑,清明節掃墓。
作者:紀念論壇小編 回復:0 發表時間:2013-11-11 14:43:25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