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4
53811次
0人
2個
2036個
62人
達斡爾族:墓地和葬制 達斡爾族實行土葬。過去各屯都有“莫昆”的公共墓地,墓地內各戶都有指定的位置。埋葬次序順著崗坡,長輩在上,晚輩在下,如是平地,長輩靠北,晚輩靠南。埋葬同輩人年長在左,年幼在右,晚輩先逝給長輩留位置,年幼先逝給年長者留位置。夫婦先后死亡要實行夫左婦右并骨。難產死亡、孕婦死亡及暴死者都進行火化,遺骨埋在別處。未婚姑娘死亡埋在別處。嬰幼兒夭折,用草捆扎棄于野外。葬儀停放遺體:老人咽氣后,更換壽衣,洗臉剃頭(女人梳頭),然后將遺體頭南腳北停放在地下。遺體下墊板子,用白布遮臉,頭前放供桌,擺雞、米飯、果物等供品。遺體右側放點燃的煙袋,由兒子、兒媳隨時裝換新煙。女兒蹲坐在頭前,兒子、兒媳、侄兒、侄媳等跪于兩側,長者坐在炕沿上痛哭一場。然后通知本屯“莫昆”成員,同時派人到外屯通知娘親和姻親。“莫昆”親屬及死者生前友好前來吊喪時,兒子、兒媳跪陪。服孝死者的妻子、兒子、兒媳、侄子、侄媳穿全身孝服,孝期3個月。死者的弟弟、弟妹、叔伯侄子、第三代等腰系孝帶,帶頭男左女右經肩頭跨過,垂于背后止于腳踵,孝期2個月。五代內的“莫昆”近親,腰系孝帶,帶頭搭在前面,與衣服下擺相齊,孝期1個月。服孝期內男子不理發,婦女不戴首飾,不參加婚禮,不出嫁。孝期滿后,到墳地祭奠脫孝,將孝服捆成一束,在燒紙的火焰上擺晃三次收起來。達斡爾人是新疆人口較少的民族。他們的人口雖然少,但沿襲下來的喪葬習俗卻十分講究。達斡爾人由于敬老的傳統和靈魂不死的信念,對于死者的安葬和悼念活動很講究。對死者忌諱直言說“死了”,而是針對死者的年齡、輩份,采用不同的說法。如對長輩之崩,敬稱為“成佛了”;中壯年之歿,雅稱為“逝世了”;少年之殤,惜稱為“少活了”;嬰兒夭折,憾稱為“沒站住”;薩滿過世,崇稱為“上尚德了”(上了神壇)。人將咽氣時,不許全家人睡覺,以免死人將睡著的人的靈魂帶去;停靈以后,不許貓接近靈柩,怕貓從靈柩上跳過,引起僵尸坐起來;禁用鐵釘釘棺材,有外傷的人不能見尸體或靈柩,以免傷口發作;掩埋死人時,嚴禁選擇雙日;祖墳內不準埋葬未出嫁的姑娘、孕婦、無兒無女及傳染病者;不能從門抬出尸體,必須從天窗抬出;服喪期間不許打架斗毆,不許參加娛樂活動和結婚典禮以及出遠門,不許剃光、剪修指甲。鄂溫克族:索倫鄂溫克人在老人故世,五代內都戴孝。兒子和兒媳要穿白色孝服,出嫁的姑娘也要穿孝服,女婿可以不穿。服孝期限為三個月。這期間禁止打架,無論男女都不結頭繩,男子不理發,不能刮臉,不能喝酒,女子避免穿艷服,年節守靈位,不外出拜年,不燃放爆竹,不能參加宴會和娛樂活動。叔叔去世,只在身上斜一條白帶子,腰上橫一條白帶子。孫輩的人們,只扎白布腰帶,戴孝期是21天。兄去世,弟弟也是同樣。舅舅去世,外甥們一定參加葬禮,也要拿出一些錢或羊來表示致祭,有些地區穿孝一個月,有的地區可不戴孝。母親去世,一定要通知她的娘家,娘家晚輩的人們可不戴孝。姑姑去世,也只是至祭,并不穿孝。對于女性去世后不通知娘家,或接到通知不來的人,人們通常表示不滿。父母去世,兒子穿孝的同時也要扎白布腰帶。對母:白布腰帶一端要從腰間向上,通過右肩而夾到腰背上,意味著母親是開右襟的紐扣,給吃奶養大了自己,所以要這樣感恩。對父:腰帶的一端要由腰間通過左肩而夾到背面的腰帶里,意味著感謝用肩膀的力氣負擔了對自己的養育。人們一看腰帶的結法,即知道是喪父還是喪母。兒媳和出嫁的姑娘戴孝,腰帶不通過肩上。在戴孝禮儀比較嚴格時期,孝服和帶子于孝期滿后,舉行簡單儀式,由別的姓氏的人給解脫下來,并送給那人,一般是由親戚關系的人執行。薩滿死后,其子弟戴半孝,即把一小塊白布縫在帽子或衣服上,戴孝期一般是九十天。但薩滿的妻子要戴全孝,穿白孝服,戴孝期為三年。使鹿鄂溫克人在父母死后,兒女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不得刮臉、理發。另外父母在世時,一般不留胡須,但是父親去世后長子可以留胡須,弟妹特別多的人,認為一家中沒有一個留胡須的人,小孩們就會死。索倫鄂溫克人在老人過世后,首先使其閉眼、合嘴,眼嘴不合攏認為死者的靈魂不歸天,惦記兒女,會給兒女帶來病災。其次是把手和臉洗凈,男要理發刮臉,女要梳頭。再為其換上壽服,戴上帽子,女人戴頭巾,仰臥躺好,用呈文紙蒙住臉和手,也有用白布蒙臉的。(輝河地區的鄂溫克人給老人換上服裝后,在死者的鋪位上搭一個藍布帳篷)死者前面放一個供桌,供有肉食、乳食、各種糕點食品、水果、糖、酒等,還要殺一只雞供在供桌上。裝上一袋煙點燃,掖在枕頭旁。在靈前燒香,燒金銀箔紙疊成的元寶、紙錢等,全家在其靈前磕頭慟哭。在老人彌留狀態時,就要通知直系親屬及老人關系密切的朋友,過世后要派人通知其他親屬及朋友。每次親屬朋友吊唁時,其子女都要陪來人一起磕頭。停靈情況和季節有一定的關系,在夏季多于去世當日發葬,其他季節則根據情況而定。一般情況下在逝世第三日發葬,如老人子女或親兄弟姐妹在外地,需停靈數日等待。對于女性逝者要等到娘家人來后才能出殯。據《鄂溫克族社會歷史調查》記載:阿榮旗查巴奇鄉當過“佐領”的人去世后,全牛錄的人都參加,甚至其他地區如格尼、訥河的人都來。在老“佐領”的院子里把他生前的功勞都擺出來,遺體仍要戴上官帽,并穿上禮服,也入“毛哄”的墳地①。“佐領”去世最少要停靈三日以上。發葬日距去世日是單日,第三天、第五天、第七天等。蒙古族的治喪過程:喪葬的作法,幾乎一切與平時相反,順著來倒著走。平日生活中的許多禁忌,都是從喪葬儀式來的。葬禮是人生的終結儀式,是一個人對社會的脫離和告別。1 、入 殮烏盟各旗人將死時,家人必扶之使坐,俗忌臥死。伊盟人死以后,要趁尸體軟和的時候,把兩臂屈在胸前,雙手合什,盤腿而坐,作祈禱之狀。蒙語把人死稱為“成佛”,就是由此而來。保持這種姿勢裝進干凈的自布口袋,面朝西北而坐。面前擺上靈桌,點起尸燈,燃上黃香,晝夜守護,不使熄滅。還放七個餅子、五枚紅棗。餅上不壓花紋,面朝下扣過。把缸中的水倒掉,天窗上的頂氈蓋下來。門窗堵得嚴嚴實實,切忌貓狗闖入,更怕“跳尸”。在鄂爾多斯,則降下祿馬風旗(或在瑪尼桿上裹以黑布),就像國葬下半旗致哀一樣。2、出 殯停尸三天以后出殯的時候,不能從門上抬出。住蒙古包的,要把西南的氈子撩起,把尸體從哈那下面送出來;住板森(房子)的,要從窗戶上往出抬。出院子的時候,也不能從豁口或院門上出,一定要從院墻上架出去,還講究死人不許落地。山區的人們,直接把死人扶到馬背上;平原的人們,直接把死人抬到車上。馬背上的死人,一律馱在馬外手(右邊),頭朝前,臉沖外,身體平躺緊貼著馬背(有時也用駱駝),就像馱一條口袋一樣。里手便真的有一條口袋,裝滿等量的石頭,以便與尸體平衡。這是青海蒙古的作法。有的地方給死人披件衣服,使其坐在馬背,活人騎在后面抱著他。送出去以后,這件衣服又拿了回來,必須領口朝下,從外手耷拉下來,表示一個人到了陰間。送過死人的車馬,回來以后不能進浩特,馬放開讓它撒野,三七內不能使用。車要從左向右倒扣在隱蔽的地方,一七內不能使用。烏珠穆沁送葬的車,則要卸掉外手車頭,讓車軸直接著地,把車“一邊倒”半扣過。背過抱過死人的人,就算倒了霉,一月之內不能回家,家人也不讓他回去。就那么把死人的氈包打掃干凈,在里面孤孤單單住上一個月。3、守 孝死人邀走以后,家人開始守孝。晚輩為長輩守,弟妹為兄姊守,妻子為丈夫守,丈夫卻不為妻子守。守孝期限,一七、三七、七七不等,最長不超過百日大孝。守孝的人,當官的要去掉頂帶花翎,摘掉帽纓子;為民的倘戴度帽,男的要垂下左耳扇,女的要垂下右耳扇。男女一律不扣肩頭的紐扣,馬蹄袖口要卷起來,腰帶要纏在腰上(過去是別著的)。男的不戴圖海(一種銀飾件)、鼻煙壺袋;女的不戴火鐮、鼻煙壺。男女一律穿黑色孝服。作媳婦的去掉頭飾,用黑紗包住連垂;姑娘則不辮辮梢,或干脆把頭發散開。現在有些牧區老嫗,死看不慣披頭散發的姑娘,罵日“惡兆頭”,原因就在這里。守孝期間的人,見面從不問好。所以平時人罵不懂禮貌的年輕人:“你家死下人了,見面也不問好!”因為你要一問,別人勢必還禮:“您好!”老人死了,自然尷尬不能回答。豈止如此,諸如唱歌跳舞、打鬧說笑、坐席吃喜、抽煙喝酒也一律禁絕。一年不能進出兩口,預定的婚事必須停辦。遇上新年也不過。甚至不能往外借奶汁,不能大把花錢,不能做買賣,男女不能同房等等。從衣著打扮,到往來禮儀,都跟平時相反。4、死人不走活人走清人羅卜桑愨丹的《蒙古風俗鑒》載:人死以后,把他抬到一座生前住過的氈包里,家人則把其余的氈包裝到車上,趕著牲畜,遷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再也不回來了。那氈包也同死人一起扔了。這就是死人不走活人走。《元史·祭祀志》說:“凡帝后有疾危殆,度其不可愈,移居外氈帳房,有不諱,則就殯殮其中。”成吉思汗也享受過這種“待遇”,只不過他后來龍體康復,才沒有讓養病的氈帳成為他的墳墓。在古老的烏珠穆沁草原,如今偶爾尚能看到這種風俗的遺跡。那里靈車一啟動,人們就一起使勁,把蒙古包反向抬起,里面的人用火鉗夾著火,連續三次靠近火撐,同時大叫一聲“住啦”,有人便在包內灑些灰水,三日之內將此包遷到新址上去。據說以前死人不走活人走的時候,一定要遷到三個程頭(路上走三天)的地方方能落腳。所以后來簡化,把火鉗向火撐靠近三此,暗示生火三次,在途中走了三日。蘇尼特又前進一步,連火鉗也不用,只把蒙古包換個地方,就表示搬走了。不過必須在送葬之人出發以后、回來之前這段短暫的時間內,把蒙古包拆卸、搬遷、搭蓋的任務完成。科爾沁草原又有發展:老人死后,用紅柳或蘆葦綁個假窗戶,套在真窗戶外面。死人從窗戶上往外抬的時候,千萬不能碰著真窗戶。那假窗戶卻同死人一起,拉到墓地上燒掉了。這假窗戶,顯然是一個道具,象征古代入殮死者的蒙古包,所以要同死人一起扔掉。本來還應當“死人不走活人走”的,因為居住了不能搬遷的土房,只好委屈死人讓路,這是一種變通的辦法。收尸者是死者肉體的安頓者在蒙古族葬禮中,能跟尸體直接打交道的,除了喇嘛,大概就是收尸者了。喇嘛是超渡亡靈的,動口不動手。收尸者是安頓肉體的,動手不動口。雖然在實際的重要性上,收尸者超過喇嘛,可是地位遠比喇嘛低賤。除了死者的苫面布、裹尸布和一雙襪子,別的好東西全讓喇嘛拿去了,屬于“受苦不掙錢”者。在民間也沒有形成一個固定的階層,常常是由死者的遺囑指定的,以跟死者屬相相克為好。不過,有些時候收尸者也于喇嘛所于的勾當,有些請不起喇嘛的人家,往往就請收尸者一并代勞。收尸者的任務有下面幾項:(1) 人殮死者病人一合眼,別人就不敢接近了。收尸者便挺身而出,在死者頭跟前煨上香火。那時無口罩,用毛巾緊緊捂住口鼻,用雙手的無名指,一下一下地往上搓死者的額頭,趕他的靈魂快走。死者肚內如有余氣,切忌撲入活人七竅。因此總是與死者保持一段距離,用雙手不斷擠壓他的腹部,使氣慢慢排出。這時便說“時辰到了”,男人從左腿開始,女人從右腿開始,脫褲子,脫袍子,矯正對方姿勢,把頭發散開(有的地方男剃頭女梳頭),弄得赤條條后,腳上穿上襪子,臉±蓋上自布,身上用自布裹起來。這時候,子女們就可以在腳上放哈達(相傳靈魂藏于腳內),跪在那里磕頭了。(2) 幫助出殯出殯的時候,車上拉上死人,收尸者在前面騎馬開路。馬在哪里撒尿,哪里就是最好的墓地。如果馬索性不尿,收尸者就丟骰子卜一下,定個大體方位,鋪下一方白布,用扁羊角在外面畫一圈,再把自布去掉,就算劃出了墓地。死者一律頭朝北,長者靠上,壯者居中,少者靠下。收尸者燃起一堆火,念經煙祭。子女們把食物焚在腳邊,繞著尸體“呼瑞”三圈,在腳下叩頭而去了。收尸者留下,把苫面布取了,襪子脫了,裹尸布扒了,赤條條把死者丟在野地不管了。這三樣東西都歸了收尸者。所以民闖有句俗話:“死者連一匹大布(土布)都不能給自己帶走。”(3) 三日探尸三天以后,后代中的男性和收尸者要去探尸。親人從腳的方向來,遠遠地下馬站住,觀望老人狼吃狗啃沒有。收尸者則走到跟前,焚火煙祭,別人也遠遠地繞尸三周,再在腳下叩三頭而回。從此以后,游牧他鄉,再不回來探望。
作者:紀念論壇小編 回復:0 發表時間:2013-11-26 20:00:37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