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在线一区,婷婷六月天在线,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红,亚洲欧美天堂,aaaaa级毛片,成年人在线免费观看

族譜錄LOGO

姓氏:

拼音:ZENG  

03-06

475200次

2人

2個

164個

3428人

223部


站長: [申請站長] 管理員:   [申請管理員]
[主樓] 曾子故里在嘉祥(二)

四、專家學者考證曾子故里在嘉祥縣
自明末費人王雅量的曾子故里費縣(平邑)說問世后,就遭到許多專家學者的批評。明清以來的學者通過查閱古代文獻和對曾子遺址、遺跡及考古發現等進行綜合考證認為,曾子故里在嘉祥。
清人趙祐在《四書溫故錄》中指出:《史記》,曾子南武城人,澹臺子羽武城人,同言武城,而上獨別之以“南”,即是兩地。曾子居武城,自即今費縣之武城,為子游、子羽邑,而非即南武城為曾子本邑者。若其本邑也,則家室在焉,即云為師,亦徒黨里塾之常所謂鄉先生矣。一旦寇難之來,方效死,徙無出鄉,相守望扶持之義,而徒以舍去鳴高,豈繄人情?嘉祥今于曲阜西南,與巨野縣皆古大野地,曾子祠墓存焉。質諸傳記,或離或合。要魯有兩武城,武城地險多事,故見經屢;南武城沒,不見經,而曾子自為南武城人,非武城人。
清人曾紀綱在《南武域屬嘉祥辨》中指出:武城之說,群儒聚訟,辨之夥矣。未嘗計及南武城也。故謂武城為近費地,非今嘉祥縣境,愚誠貽然俯首,遂謂曾子為武城人,非嘉祥人。愚實不能默而緘口也。謂夫群儒之辨武城者,獨不聞太史公司馬氏所云“曾子南武城人乎?”南武城即今嘉祥地,治南四十里有城故址,西北里許有山,名南武,以南武城得名。趙宋初,曾公亮《曾氏族譜序》有“曾西禱于南武山”之語。晁補之《金鄉張氏園記》有:“北望南武山”之詞。夫禱南武山為曾西,則曾子為南武城人可知。由金鄉北望南武山,僅四十里,則南武城之屬嘉祥可據,若金鄉距費西越數百里,豈能望見哉!以金鄉證嘉祥,以晁補之所云南武山證曾公亮所云南武山,蓋曾公亮所云南武山即不屬嘉祥,而晁補之所云南武山則不外嘉祥也,是南武山實以南武城得名也。不然,聞費有南城山矣,未聞有南武山也。……惜乎,南武城當春秋時,地鄰大野,境域荒僻,事跡鮮著,史籍罕找,故諸儒多不計及,而第以武城充之。不有司馬氏南武城之記,曾公亮、晁補之南武山之言,則南武城之實不將千古夢夢耶?
清人孫志祖說,《大戴禮記?衛將軍文子》篇注云:“曾子南武城人,澹臺滅明魯東武城人。”其為兩判然。東武城亦單稱武城,《左傳》、《論語》、《孟子》所言皆是,在今費縣;若曾子本邑之南武城,自在今嘉祥縣,于曲阜為西南,與費縣之在曲阜東北者不同,故加南以別之。
清人張鵬翮所撰《兗州府志》案:《費志?武城考》辨論武城雖詳,然今費縣止有曾皙墓,并無曾子墓。今嘉祥縣既有曾子墓可據,古人盡有父子異地而葬者,何必紛紛耶,《傳》云:“有其舉之,莫可費也。從之而已。”
今人對曾子故里的歸屬也很關注。僅自2000年以來,濟寧市和嘉祥縣先后舉辦三次由海內外著名專家學者參加的研討會,對曾子故里及其思想進行了深入地研討。許多專家學者認為,曾子故里在嘉祥是不爭的事實。
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李玉潔在論文《曾子故里南武城考》中認為,考之歷史文獻的記載,南武城在嘉祥縣較符合歷史之實際。她指出,歷代皇帝在嘉祥縣修祠立廟,以祀曾子;明清兩代在此基礎上,又進行擴建增修。明代皇帝還特旨撥款,在嘉祥縣城為曾氏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建設府第。這證明歷朝皇帝皆認定曾子故里南武城在嘉祥縣。現存唐代的《重修武城譜序》、宋代嘉祐元年的《曾氏重修族譜》皆可以說明曾子故里在嘉祥是得到皇帝承認的。嘉祥縣現有大量的地上地下的遺址、遺跡都可證明曾子故里在嘉祥。明朝成化年間的《兗州府志》云,“山東守臣上言:嘉祥縣南武山西南,玄寨山之東麓,有漁者誤入穴中,得懸棺。碣曰:‘曾參之墓’”。懸棺是我國古代山區人民喪葬的主要葬式。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把死者葬在山洞穴中的習俗,這種洞穴葬亦稱為懸棺葬,所以明成化年間的漁者誤入一穴中,發現曾子墓的碣石,當沒有懷疑的理由。
福建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柯遠揚在題為《曾子故里南武城現址再認識》的論文中說,自明末以來,對曾子故里南武城有所爭議,有說在嘉祥,有說在費縣(今平邑縣)。筆者認為,南武城在嘉祥,其主要根據是春秋時期有兩個武城,一個武城在費縣,另一個南武城在嘉祥。從歷史文獻、辭典記載,古跡文物普查,今人研究成果等諸多方面都可以證明,南武城在嘉祥縣。尤其嘉祥縣境內留下大量有關曾子的遺跡與傳說,是有力的佐證。
湖北大學教授駱曉曙在題為《論曾子故里在嘉祥》的論文中指出,對于歷史遺留下來的曾子故里問題,首先,我們必須明確它是屬于史學范疇,是歷史文化名人研究中一個嚴肅的問題。如果我們單從歷史地理的角度出發來研討曾子故里問題,難免陷入以地理解地理,出現局限性和片面性,妨礙對曾子故里問題進行比較全面深入地探討,并把它向前推進一步。他指出,最先提出曾子故里在南武城的人是司馬遷。司馬遷作《史記》,采錄至為廣博。文獻記載和實地考察相印證,傳說材料和文獻記錄相印證,相互排比考實,然后謹慎取舍。這是《史記》一大特色。“南武城”不是“武城”,二者不能混淆。他強調,許多與曾子相關的廟文、碑文、祭文、封禁告示等畢集于嘉祥表明,歷代朝野特別是明清學者認定南武城在嘉祥。另外如《周禮?職方》《山東通志?古跡》、《省直通考》、《兗州府志》及清宣統年間山東古籍調查局的記載,更明確地說明南武城在嘉祥縣南四十里處。曾子故里問題的出現,是由于歷史因素所造成的。后人不明“南武城”地望,采取種種推論,形成了錯誤的記載,以致把別處當作曾子的故里。但只要我們遵循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辨證地對待歷史遺留問題,并不斷挖掘新的文獻資料、實物史料,我們相信,曾子故里在嘉祥的結論定會為史學界進一步確認。
沈陽師范學院教授劉兆偉在題為《武城考辨—兼論曾子故里在嘉祥》一文中指出,明成化初年即已確定曾子故里南武城在今山東嘉祥縣界。萬歷年間費地人王雅量撰文認為曾子故里在費地之武城(今屬山東省平邑縣),因而關于曾子故里之爭也就主要圍繞在嘉祥、平邑兩地展開了。王雅量所持“平邑說”已遭到許多言之有據的批評。“嘉祥說”應該有更大的說服力,嘉祥就是魯國的南武城。
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研究員周維衍在給曲阜師范大學教授駱承烈的信中說:“曾子故里在嘉祥說不易推翻,此有司馬遷《史記》作力證,”“南武城”在嘉祥是可信的。明末王雅量編《沂州志》創異說,但缺乏推倒司馬遷說的力證。司馬遷文字中“南武城”、“武城”別為兩地,用意甚明,是經過考辨而特地加“南”字指明的,以防后人誤釋。而現在卻有人還在就此做文章,實在可笑。我是主嘉祥說的,不信《沂州志》的文字。
曲阜師范大學教授駱承烈為在為第二屆曾子思想研究會論文集《曾子及其孝道》所寫的前言中指出,曾子故里在嘉祥,可以從許多方面證實:太子巫被莒國迫害外逃,如逃到莒國之鄰的平邑,隨時還將受害。因此,只應遠逃到距當地較遠的嘉祥。魯國的叔孫豹是其表兄,太子巫西逃請表兄庇護,才合情理。魯國叔孫氏的城邑在郕,曾子日后被封為郕國公,此又正與歷史相合。當時東西有兩武城。這種一名二地設置方式,始于西周初年。平邑只稱武城,嘉祥的武城卻明確稱南武城。大量古籍記載曾子生于南武城,而非武城。費有兩地,東費為魯國季孫氏的封地,而西費在宋、魯之間,為費國。曾子居費指費國。經多次考古鉆探、考察,嘉祥南武城遺址,面積25萬平方米,有曾子當年的耘瓜臺、琴臺等遺跡。這里還發現大量春秋時期的文物。有人說嘉祥作為曾子故里之說始于明成化三年(1467年)嘉祥發現“懸棺”,其實在此以前嘉祥便已建曾廟并有曾子墓的記載。歷代朝廷、政府對曾氏子孫封賜皆在嘉祥。可知山東嘉祥確為曾子故里。


五、曾子后裔認定曾子故里在嘉祥縣
每一個姓氏的族譜都記載著本家族或宗族的世系、遷徙和故里等狀況。曾氏族譜所記載的曾子故里均在嘉祥縣南武城。
唐貞觀三年《重修武城譜系》,由左丞相杜如晦奉太宗皇帝敕旨為該譜作序。該譜卷一第38頁載:“曾子故里考云:曾參家武城,西有曾參之墓,西北有忠孝祠。始建于周考王十五年乙卯歲二月十五日。”
北宋嘉祐元年《曾氏重修族譜》,賜進士翰林院遷禮部尚書蘇東坡作序。該譜卷一第203頁載:“曾子故里在武城,西有曾參墓,西北有忠孝祠。魯哀公十四年夫子西狩獲麟亦在此。不知何時改為阿城。”
南宋德祐元年《曾氏重修族譜》,丞相文天祥作序。卷一第197頁載:“曾參家武城,西有曾參之墓,西北有忠孝祠。始建于周考王十五年乙卯歲二月十五日。”
明隆慶《曾氏大成宗譜(南豐曾氏)?撫州四房仁旺公位下支譜序》載:“曾氏之先居南武城,自點、參父子游圣門而元、申、西克世家學,歷千余年未有亢者。”其《附先世源流》載:“一世巫:周簡王十四年世子巫仕魯去邑為曾,是受姓之始,居南武城,葬武城東山。……五世參:字子輿,孔門高弟,封郕國公,葬嘉祥南四十里。”
明隆慶《曾氏大成宗譜?歷代遷徙考》記載:“魯襄公六年,莒人滅鄫,鄫太子巫仕魯去邑為曾,是受姓之始。巫公生夭,夭公生阜,徙嘉祥。阜公生點,點公生參,參公生元、申,元公生西,皆無徙。”
明萬歷十二年《曾氏大成族譜》(在江西吉安府重修)載:“曾子故里在南武城,今嘉祥阿城,西有宗圣公墳,西北有曾子廟,古曰:忠孝祠。”
明萬歷《武城曾氏族譜》載:春秋魯哀公二十年,曾點卒,同妻上官氏葬于嘉祥南四十里南武山。魯悼公三十二年,曾參卒,葬于嘉祥南武山西南元寨山下。
清乾隆十九年曾子宗子博士曾興烈創修一屆通譜,由縣丞曾衍樞領存嘉祥案。該譜卷一第196頁《曾氏大成通譜?曾子故里武城古跡考》載:武城魯之下邑也,春秋子游為宰處。鄉音呼阿城(南武城),西有宗圣公墳,西北有曾子廟。
清宣統《武城曾氏重修族譜?(濟寧堂支)敘》載:“至世子巫奔魯(哀公六年為莒滅,奔魯武城,今山東嘉祥縣四十五里南武山)易邑為曾氏之始也。”該譜《輿記古跡》載:“武城在今嘉祥縣四十五里遂山社南武山東南。因北武城故號茲為南。春秋魯下邑也,子游宰之,宗圣家此,基址尚存,鄉音呼為阿城。”
以上曾氏諸譜皆明確記載,曾子故里在嘉祥。
嘉祥縣是海內外曾氏宗親心儀已久的桑梓之地,他們紛紛從各地趕赴嘉祥尋根祭祖,考察訪問。
明清時代,見于記載的曾氏族人來嘉祥祭祖的就有多起。曾國藩自言一直牽掛著嘉祥的宗圣廟,總想抽空拜謁,只是抽不出身來。公元1866年夏季,曾國藩因公務暫住濟寧期間,便在宗圣宗子翰林院五經博士曾廣莆陪同下,親臨嘉祥城南四十里的南武山宗圣廟和曾子墓祭拜。并捐祭產銀千兩,用于購買祭田,資助嘉祥書院培養人才,光大嘉祥曾氏門第。
自我國實行改革開放的政策后,到嘉祥祭拜祖先的曾子后裔更是紛至沓來,并且不乏曾氏名人。
2002年9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香港金利來集團董事局主席曾憲梓博士偕夫人黃麗群、三子曾智明和兄長曾憲概(泰國曾氏宗親會原理事長)等一行7人專程到曾子故里嘉祥縣曾廟和曾林祭祀先祖曾子,并當即表示個人捐資重修曾廟和曾林。這次重修工程自2002年10月起,至2004年8月竣工,歷時近2年,重修了曾廟和曾林的13座古建筑和曾廟、曾林院內外的10余項設施,捐資金額800余萬元,從而使曾廟和曾林的規制得以恢復、面貌煥然一新,于2006年被國家文物總局批準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曾憲梓博士還向海內外曾氏宗親倡導并率先在曾林種植紀念樹,表達對先祖的緬懷之情。從2002年至2010年,曾憲梓6次來嘉祥祭祀先祖曾子。曾憲梓博士說:我們是圣人的后代,曾子是儒家文化的傳播者,是我們的老祖宗。曾子故里在山東嘉祥,我們要把祭祀曾子的活動不斷開展下去。
2004年8月14日,時任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務司司長的曾蔭權先生偕妻子曾鮑笑薇和兒子曾慶淳來嘉祥縣尋根祭祖、參觀訪問。曾蔭權一行到達嘉祥后遂去曾廟、曾林祭拜先祖曾子,深情地瞻仰了曾廟宗圣殿等古建筑,并在曾林種植了紀念樹。離開嘉祥前,曾蔭權和夫人曾鮑笑薇揮毫題寫了“宗圣故里”。
2005年9月25日,曾子誕辰2510周年祭祀大典在嘉祥縣曾廟隆重舉行。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曾憲梓,全國人大代表、湖南曾氏企業集團董事長曾小山,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沿海綠色家園集團主席曾文仲,中央統戰部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曾達康,來自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及國內15個省市的曾氏宗親代表1000余人參加了祭祀大典。自2004年以來,每年的9月下旬,海內外曾氏宗親便云集嘉祥,舉辦曾子誕辰祭祀活動。
2009年8月4日,中國國民黨副主席曾永權先生攜夫人陳麗芬女士從臺灣來嘉祥祭祖。曾永權先生在曾廟宗圣殿向曾子塑像敬獻花籃、上香、獻酒,鞠躬祭拜。在曾林,曾永權先生祭祀曾子墓后,又種植了紀念樹。曾永權在嘉祥期間欣然題詞“忠孝信道,團結世界”,以表達對先祖的崇敬之情。
根據曾憲梓博士的提議,“曾氏宗親聯合總會”于2006年9月24日在嘉祥正式成立。這是一個海內外曾氏宗親的民間團體。《曾氏宗親聯合總會章程》規定:“本會會址設在宗圣曾子故里山東省嘉祥縣。”曾氏宗親聯合總會現任會長是曾憲梓博士,曾文仲擔任理事長,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曾蔭權為名譽顧問。泰國、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澳大利亞、香港和國內的曾氏宗親代表分別擔任曾氏宗親聯合總會副會長等職務。
長期以來,曾子故里嘉祥縣已成為海內外曾氏宗親祭拜先祖曾子,開展曾氏族人聯誼活動的中心。


六、關于曾子故里平邑說
曾子故里平邑(費縣)說,始于明朝末年山東費縣人王雅量所撰的《曾子費人考實》。王雅量在《曾子費人考實》中寫道:“遷《史》作《仲尼弟子列傳》,于‘曾參’下注曰:“南武城人”,于‘澹臺滅明’下注曰:‘武城人’。而缺一‘南’字。遂啟后人以南武城與武城為二邑。而吉安永豐氏之后,因索嘉祥縣有南武山者,而立廟家焉。不知費縣而南陽關之武城即南武城也。”王雅量的文章中還寫道:“史遷所謂‘武城人’者,其為費之武城無疑矣。夫武城可以混竊,而古今以費名者無二地,費不可混矣。”
簡言之,王雅量在《曾子費人考實》中為證實曾子為費人,共提出了四個主要觀點:一是“南武城”和“武城”同為一武城。曾子與澹臺滅明同為南武城人,南武城即費縣關陽鎮。二是“古今以“費”名者無二地。費地即武城。”三是吉安永豐曾氏之后在立廟時不知費縣西南關陽之武城即南武城。四是嘉祥“古為大野澤。”
首先,魯無兩武城的說法是不符合史實的。除司馬遷《史記》中載“曾參,南武城人”、“澹臺滅明,武城人”,明是兩地。三國魏王肅《孔子家語注》也說:“魯邑有兩武城,故稱南以別之。”《大戴禮盧注》:“澹臺滅明為魯之東武城人也。”顯然此注亦認為魯有東西二武城。嘉祥南武城遺址尚在,也明明白白擺在那里,怎么能說魯無兩武城呢?!
我們說費縣(今平邑縣)為澹臺滅明的故里武城是有籍可查的。《左傳》哀八年云:“三月,吳伐我,子洩率,故道險,從武城。……王犯嘗為之宰,澹臺子羽之父好焉。”由此看來,此武城即澹臺滅明所居的武城,該武城在魯國都城曲阜的東南,是吳國伐魯所必經之路。但是,該武城始終沒叫過南武城。《晉書?地理志》有一處“南武城縣”,專家考證多一“武”字,《晉書》(中華書局版)已把《地理志》中的“南武城”更正為“南城”。并且漢、晉南城也不是戰國南城。 1991年,齊長城南側(山東省臨朐縣劉家裕村)出土戰國中后期銅戈,銘文“武城戈”。報告作者認為此武城,即費之武城邑,應是費之武城制造,武城戈證明直到戰國中后期仍稱武城,不稱南武城,也不稱南城。一“戈”戳穿了武城、南城、南武城千古之謎。
其次,王雅量及其同流關于“古今以費名者無二”的說法同樣是站不住腳的。實際上,查古籍記載,春秋未年戰國初年,以費為名的除了王雅量所說的位于今費縣西南的魯季氏私邑費(亦稱東費)外,尚有位于今山東省魚臺舊城西,金鄉縣北部、嘉祥縣南部的費國(亦稱西費)。
關于東費,《左傳?僖公元年》記載:公賜季友汶陽之田及費。此費位于費縣西南,作為季氏食邑,多次見諸先秦史籍,以致于有人認為“春秋未戰國初,季氏曾據費為國。”事實上,季氏和魯國相始終,并沒有獨立建國。《說苑?尊賢》記載:魯人攻費,曾子辭于費君曰‘請出,寇罷而后復來……’費君曰:寡人之于先生也,人無不聞。……”從此可以看出,曾子所居的費有“君”,其“君”自稱寡人,此費肯定是一個國家,不是一個城邑,它就是位于魯國西鄰的西費,即費國。
關于費國,《史記?夏本紀》載:“禹為,姒姓。其后分封,用國為姓,故有夏后氏……費氏……。”春秋時,費國為魯國的附庸國。戰國時期,費國也是一個獨立的國家。近年考古發現也足以證明費國的存在。1972年,山東省鄒縣(今鄒城市)嶧山后鉤魚臺遺址,出土了一件春秋銅鼎,其銘文說:弗敏父作孟姒宓騰鼎,其眉壽萬年永寶用。”(見《文物》1974年第一期)。王言京在《山東鄒縣春秋邾國故城附近發現一件銅鼎》一文中說:“根據銘文,此鼎是費國的敏父為其大女兒陪嫁而作的。費,姒姓,……鼎為春秋時器。文獻記載,費為小國,后入魯。”弗敏父之稱孟姒,其為姒姓無疑。《姓氏急就篇》說:“曾氏出于鄫,姒姓。”曾子在費,是住在同姓國家,有文化上的淵源。《戰國策》稱曾子在費時有家有舍,其母尚織布勞作,可見不是暫住。關于費國的方位,《讀史方輿紀要》載:“廢魚臺縣西有費亭,即費庈父食邑處。”從諸多史科中可知,費為泗上小國,位于魯國西部,大體在山東省魚臺縣西偏北,金鄉縣北部和嘉祥縣南部一帶。南武城在今嘉祥縣南部,其遺址與金鄉縣境僅一河之隔,更說明“曾子處費”之地在古費國是合情合理的。
王雅量說:“曾氏之廟位于嘉祥,古為大澤。……歷漢魏以來,皆未成邑。考之《春秋》,止聞魯人西狩于大野獲麟焉。未聞至于南武城也。”此話純屬王雅量憑空想象,主觀臆斷。稍有地理知識的人都知道,嘉祥縣共有100余座山頭,是個半山區的縣。嘉祥縣西部的一片狹長地帶,瀕臨古大野澤,即《春秋》記載魯哀公十四年,“西守獲麟”處。金皇統七年(公元1147年)置嘉祥縣,就是取獲麟的祥瑞之意而定名,嘉祥縣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居住,夏商時代,南武城周圍便是人們活動的中心地區之一。到了周代,南武城的北部與焦國為鄰。焦國遺址位于今嘉祥縣紙坊鎮西焦城村,被批準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所以嘉祥縣絕非王雅量所說的“歷漢魏以來未成邑的“大野即潴”之地。
至于曾子廟的立廟時間,王雅量說是“吉安永豐曾氏之后,因索嘉祥縣在南武山者,而立廟家焉。”王雅量此語一出,便被人予以糾正:曾子立廟,實在永豐曾氏未還嘉祥之前。此外,還有人出言曾子立廟在明成化初年山東守臣發現曾子之墓后,同樣是無稽之談。唐代《重修武城譜系》記載:“曾參家武城……,而有曾參之墓,西北有忠孝祠,始建于周考王十五年乙卯二月十五日。”;明天順四年(公元1460年)由禮部侍郎許彬撰記的《重建郕國宗圣公廟記》載:“正統甲子,今上皇帝在御,特飭天下有司修治應祀神廟,而嘉祥教諭溫良乃以茲廟傾圮,奏請修葺,詔賜俞允。時山東僉憲肖公啟命兗郡大守焦公福督兩縣吏民并工重建。”許彬的撰文至少說明,曾子廟在天順前已經存前,王雅量等人的說法太荒誕了。
這里還要指出,自王雅量提出曾子故里費縣(平邑縣)說后,又有人在“明成化初年山東守臣上言”上做起了文章。明顧炎武《日知錄》一文中提出“疑周世未有石碣,蝌蚪文亦非今人所識”,其實,后人給前人立碑的事并不鮮見,曾子墓前出現碣碑有何不可呢?當代也有人在“懸棺”上做起了文章,把“懸棺”與“懸棺葬”混為一談,說“中原根本沒有懸棺葬”借以否定曾子墓的發現。其實,有事實為證,嘉祥縣南武城遺址周圍至今還有懸棺,這又作何解釋呢?
王雅量在他的文章的篇末寫道:“惟是世居費邑側,附曾子之里門,得于故老之傳聞、諸書之考訂久矣,作為《曾子居武城辨》,以俟修烈傳議秩祀者,當有取焉。”這幾句話倒是寫出了王雅量撰寫《曾子費人考實》的實情:王雅量作為費縣人,他的論據來源與“故老之傳聞”和“諸之考訂”。他并沒有屈尊到嘉祥縣實地考證,難免得出“曾子費人”的錯誤結論。
明朝崇禎年間翰林院五經博士、六十三代孫曾宏毅在《武乘曾氏族譜序》中說:“祖傳親炙較居,況千百載后,異姓王雅量輩妄議南武山為非哉。語云不知而作知者又多見其不知量也,吾為之一誦焉也矣。”曾宏毅寥寥數語,足以發人深省。


作者:曾立璽   回復:0   發表時間:2014-04-24 09:31:17

族譜錄紀念網
 
發表回復:
標題:
 
內容:
粗體 斜體 下劃線 插入超鏈接 插入圖片
  您目前尚未登錄,立即 登錄 | 免費注冊
 
 
驗證碼: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