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2802924次
4人
13個
971個
56657人
2551部
張氏法嘗公諱汝英 始祖汝英公兄弟三人,于 1403年前后,由福建省寧化縣葛 藤凹(今福建省寧化縣石壁鎮南田村附近)移到廣東省長樂縣潭下 柏洋洞大窩里(今廣東省梅州市五華縣潭下鎮柏洋村)居住。長:汝 回妣朱氏;次:汝英妣廖氏,是吾始祖;三:汝雄妣李氏。 一世 長房 汝回公汝回公妣朱氏,生一子文達。先住赤梨子樹下,無后。夫妻 父子三人,于清雍正元年癸卯年(1723 年)四月二十四日癸酉日 丑時,合葬于祖屋對門黃泥嶺栗子坪,每年春分日祭掃。有祀田,系鴨麻湖橋頭一大丘,老學堂門前二丘,塘肚田一 半丘。每年實收租谷三石一斗正。均作五十六股半,官田占十股。 一世 三房汝雄公汝雄公妣李氏,其所生子孫,在官田方圍里居住。一世祖 二房汝英公汝英公謚法嘗,妣廖妙仙,我移入廣東開派宗祖。生三子:聞鳳、聞珠、聞玉。二世 聞珠公聞珠公妣曾氏生二子:長子繼祖公,妣田氏。次子繼善公,妣羅氏,生子珂。珂生二子:有鳳、有相。長子有鳳住嘉應州丙村祖屋。二子有相。二世 聞玉公聞玉公妣何氏,生子憲金。憲金公妣曾氏,生二子,本立妣曾氏、本奇妣葉氏。二世祖 張萬一郎公張萬一郎公諱聞鳳,妣楊妙貞、黃妙緣。生四子,繼宗杜氏、繼道郭氏、簡黃氏、繼通巫氏。二房:繼道郭氏生三子:長珠妣藍氏。二綱妣李氏,明進士。三倫妣羅氏,貢生。三房:繼通妣巫氏。移居永安縣狗田。子孫發達者張世清拔貢,張款舉人,張繡總爺:張芳稟生。三世祖 繼宗公繼宗公法名法通,妣杜妙蓮。生五子:長名千,妣包妙瑞。二名萬,妣林氏。三名策,妣包氏不祀。四名簡,妣黃氏不祀。五名謀,妣黃氏。四世:二房萬,妣林氏,生三子。有韶妣曾氏;有樂妣吳氏;有成妣曾氏。四世:三房策,妣包氏,不祀。四世:四房簡,妣黃氏,不祀。四世:五房謀,妣黃氏,生四子。長有旺,妣陳氏;次有廣,妣陳氏;三有兆,妣羅氏;四有曜,妣陳氏四世祖 法勝公張千法勝公諱千,妣包妙瑞。生五子:長名有堯,次子名有舜,三子名有禹(后裔子孫居住廣東省惠州府其家極盛),四子名有端,五子名有周。二房:有舜妣黃、李氏。三房:有禹妣林氏。其子孫居住廣東省惠州府,其家極盛。四房:有端妣鐘氏。五房:有周妣謝氏。除有周的子孫入川外,和下落不明住處不明者之外,其余子孫均住在湖南省酃縣(現炎陵縣)九都墟五廊廟處。有周公妣謝氏,生一子名政。六世 政公 政公妣謝氏,生二子,長名安乾、次名安威。七世 安乾 安乾妣蘭氏,生五子:長子名選、次子名迪、三子名周、四子名遠、五子名建。八世 選公 選公妣朱、劉氏生二子:長名祖通(祖通妣饒氏,生二子,登祥、登貴。)、次名祖寬(祖寬妣李仕生登華、登元。)。八世 建公 建公妣李氏,生四子:祖文妣鄭、劉氏生登生。祖元妣鄒氏生三子:登闌、登興、登升。祖富妣古氏生登盛、登處。祖貴妣鄔氏生二子:登云、登鳳。五世祖 仙一郎公張仙一郎公諱有堯,妣紀妙成。生四子:長子名宗,次子名顯,三子名弘,四子名量。六世祖 法元公法元公諱顯,妣藍妙蓉。生二子:長安穩,次安重。七世 安穩公安穩公妣黃、何氏,生三子:長子允、次佐、三房佑。六世祖顯公之長子安穩公集詩二首,為命名次序,以別尊卑。其一 運子登朝展 纘進大成祥 家聲源慶遠 萬世啟文光其二 運子登朝展 纘進應定澤 家邦萬世成 永遠啟文明安穩公妣黃氏生三子。長張允,妣古氏;次張佐,妣曾氏;三張佑妣陳氏。張允生三子,長子煥妣鐘氏;次子煌妣李氏;三子炳妣劉氏。子煥生四子;長登榮,妣史氏;次登華,妣許氏;三登升,妣李氏;四登錦,妣崔氏。登榮生三子:朝才,妣陳氏;次朝賢,妣趙氏,三朝勝,妣鄒氏。登華,字崇先,系安穩公支系四川開派之祖。生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 年)丁卯年八月二十日子時。由廣東嘉應州長樂縣大埔坪于乾隆十五年(1750 年)庚午歲移至四川成都府簡陽縣地名雙流灣仁七甲。至乾隆二十五年庚辰歲雙移至簡陽縣屬均安鄉地名宋家堰尾。啟后,崇先享壽七十九歲西歸,葬于金堂縣屬趙家渡來寶沱鎮江山嶺上,立辰山兼戌向。又道光四年(1824 年)甲申年,起金開視,紫藤滿壇口,骸骨紅黃滋潤,汗珠無數,即日換碑外整,立辰山戌向兼乾分。后裔子孫不得擅行遷移!志之。許祖妣生于康熙二十七年八月十六日子時,享壽六十四歲而終。葬于金邑趙家渡來寶沱江山嶺上,立辰山戌向。與華公同山同向。朝輝妣藍氏→展洪妣吳氏(在廣東)→永榮→粵福、粵錄、粵星。展洪及子孫原居五世祖房,今移居廣西。朝茂妣傅氏→長展堯妣曾氏,次展舜妣盧氏,三展禹妣謝江氏,四展湯姆陳劉氏。朝茂,生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 年)庚子年十月初六日戌時,享年五十七歲而終。葬于簡陽縣地名張家山張勛界內,立壬山向兼子午分金。傅祖妣生于乾隆六年(1741 年)辛酉歲八月十三日辰時。葬于金堂縣所屬新乙甲,地名牛頭廟,展文界內。立乙山辛向兼卯酉分金。張佐 生四子:子英、子盛、子賢、子坤、子茂。四大房之后俱在江西省上猶縣大林崗鵝形墟居住。惟子盛之孫在四川金堂縣牛市店居住。張佑妣陳氏→子亮妣陳氏→生登隆→?張佑之后裔在四川省成都府三臺縣居住。七世祖 張清九郎公張清九郎公諱安重,妣陳妙滿娘。生四子:長子名運洪,次子名運鎮,三子名運球(吾入川始祖),四子運暄。安重公系廣東省長樂縣原鄉生長人氏。后攜四子遷徙江西南安府上猶縣西鄉橙頭甲,大林崗石溪洞小水疋,落業三十余年。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 年)癸亥歲仲冬吉日,安葬于江西原鄉橙頭甲,地名蘇州凹上梅子坑對面的泉水坑。大坐人形地穴,立甲山兼寅丙寅申分金。八世 運洪公 運洪公妣曾、邱氏。生五子:長子名子正,次子名子俊,三子名子漢,四子名子瓊,五子名子標。九世 子正公妣劉氏生一子純元。四川省什邡縣地名石母洞居住。九世 子俊公妣何氏生一子純英。 遷居四川省綿竹縣居住。九世 子漢公妣鄧、鐘氏生五子:純修、純彥、純彬、純聰,純茂。九世 子瓊公妣李氏生五子:純成、純梅、純浩、純棟、純亮。九世 子標公妣邱氏生四子:純萬、純吉、純輝、純曜。八世 運鎮公 運鎮公妣藍氏生四子:長子名子進,次子名子鵬,三子名子傳,四子名子珍。運鎮公系四川開派之祖,于康熙四十八年己丑年(1709 年)自江西南安府上猶縣移至四川省成都府簡陽縣第三區北鄉,地名金龍寺坎下楊書堰。啟后,崇先即運鎮,葬于第三區地名火燒橋上手立壬山丙向兼亥已分金大吉,永不改移。藍祖妣,葬于四川成都府簡陽縣第三區同安鄉,小地名湯家河側近,立癸山丁兼子午分金大吉,永遠榮華。運鎮公集詩三首,為后裔尊卑次序其一: 運子純朝正 興成道德明 建勛延世澤 百代永增榮其二: 運子純朝正 永遠興隆盛 魁元紹萬載 奕世振文明其三: 運子純朝正 衍慶煥廷新 崇紹希秀士 俊吉永隆興九世 子進公妣鐘氏生四子:純遙、純華、純亨、純全。九世 子鵬公妣陳氏生五子:純惠、純海、純敏、純璉、純桂。九世 子珍公妣鐘氏,生三子:純安、純富、純宣。九世 子珍公妣鐘氏,生三子:純安、純富、純宣。八世 運暄公 運暄公生三子:子倫、子質、子才。九世 子倫公妣連氏生一子登文不祀。九世 子質公妣生三子:純乾、純隆、純謨。九世 子才公妣吳氏生三子:登魁、登順、登貴。子才后裔遷移江西省上猶縣石溪洞地名伯公凹居住。八世祖 定紳公 定紳公諱運球妣劉氏、葉氏。定紳公系四川開派之祖,生于大清康熙六年丁未年(1667 年)二月二十六日亥時,在廣東嘉應州長樂縣雙頭墟石夾甲大水約柏楊洞小地名大窩里生長,后隨父安重公由廣東遷移至江西南安府上猶縣西鄉橙頭甲大林崗石溪洞居住。定紳公于康熙四十九年庚寅歲(1710 年)自江西遷移至四川省壁山縣。數年后,公見壁山不可久處,再舉家遷至成都府簡州義七甲(小地名金龍寺)坎下孫家廟側近宋家堰尾,創基立業,啟后人崇先祀。更于成都府東內二巷子糠市街構修祠宇,捐銀貳拾肆兩有余,至今勒石,公之字今尚在。我等后裔謀業,安而無往而非先澤也。 八世祖運球公為子孫選詩四首排輩其一 運子純盛學 開中永佐廷 魁元紹萬載 奕世振文明(二房子椿之子純廉修訂)其二 運子純盛學 懷先善克家 宗人崇大道 錫汝以榮華(三房子孟新繁增生悅盛修訂)其三 運子純盛學 懷先自升選 仁義禮智信 福澤久長遠(四房子向公之來孫學祖修訂)其四 運子純盛學 思為重寶賢 有光觀上國 福澤自心田(七房子昌之孫炎盛修訂) 運球公四首詩派輩完后接此派輩意見稿 雙峰宏祖梁,柏陽禮議堂。 英才智昌達,裕貽康泰長。九世 子厚 子厚公妣鐘氏生四子:純仁、純敬、純芳、純沛。公生于康熙庚午歲即一六九零年十月初四日卯時。今葬于簡陽第三區均安鄉宋家堰尾右邊,立丑山未兼艮坤分金。與鐘祖妣同穴合袱。十世 純仁公妣黃氏,生二子:毓盛、富盛。十一世,毓盛公妣劉氏生五子:學義、學禮、學信、學通、學彩。十一世,富盛公黃氏生二子:學棟、學風。十世 純敬公妣劉氏生二子:庭盛、昭盛。十一世,庭盛公妣白氏生三子:學瑜、學璉、學蓉。十一世,昭盛公妣陳、曾氏生七子:學楨、學祥、學馗、學綱、學常、學彪、學紀。十世 純芳公妣白氏生五子:光盛、邦盛、友盛、聞盛、作盛。十一世 光盛不祀 邦盛不祀十一世 友盛公盧氏生學薦、學才。十一世 聞盛公妣萬氏生二子:學進、學泉。十一世 作盛公妣吳氏生二子:學田、學鑒。十世 純沛公妣曾氏生二子:兆盛、資盛。十一世 兆盛公妣賴氏生學麒。十一世 資盛公妣何氏生一子學謹。九世 子椿 子椿公諱吏常謚文穆妣李氏生一子名純廉。十世純廉公子三 依盛、師盛、聰盛。十一世 依盛公 依盛公妣趙氏,生一子名學良。十一世 師盛公 師盛公謚醇藝,妣賀氏,生一子學章。十一世 聰盛公 聰盛公妣黃氏生二子:學程、學閔。九世 子孟公 子孟妣陳、李氏生三子:純淵、純麟、純職。十世 純淵公 純淵公妣白氏生四子:尊盛、悅盛、維盛、崇盛。十一世 尊盛 尊盛公妣胡、王氏生三子:學釗妣黃氏生懷綱。學鈞妣刁氏生懷仁生—先元、先正、先余。懷義楊氏。學銘生子不祀。十一世 悅盛 悅盛公妣楊、賴氏生五子:學鯤、學鯉、學鯨、學鳊、學鮐。十一世 維盛 維盛公妣鐘氏生七子:學碘、學繽、學聰、學潘、學琪、學秀、學瑛。十世 純麟公 純麟公妣曾、廖、林、駱氏生七子:述盛、希盛、繼盛、臻盛、書盛、謨盛、綜 盛。十一世 述盛公 述盛公于1821 年例受壽官印延慶。妣廖氏生一子學著。十一世 希盛公 希盛公妣白氏生,學忠、學周。十一世 謨盛公 謨盛公妣李、何氏生七子:學儒、學縉、學憲、學久、學升、學沛、學煌。十一世 綜盛公 綜盛公正四品議大夫,生于1778 年七月十八日巳時。妣韋氏、蘇氏、毆氏。生十子:學宸、學宴、學訓、學揚、學鸞、學模、學華、學顏、學皋、學緯。九世 子向公 子向公妣葉氏生三子:純鳳、純玉、純瓚。十世 純鳳公 純鳳公妣王氏生六子:達盛、欽盛、仰盛、樂盛、揚盛、通盛。十一世 達盛公 達盛公妣劉氏生五子:學珊、學海、學斌、學鴻、學貴。十一世 欽盛公 欽盛公妣白氏生三子:學佐、學佑、學綸。十一世 仰盛公 仰盛公妣陳氏生九子:學嵩、學參、學衍、學賢、學尚、學高、學紹、學隆、學星。十一世 樂盛公 樂盛公妣劉氏生四子:學正、學鵬、學漢、學光。十一世 揚盛公 揚盛公妣王氏生五子:學仁、學任、學康、學謨、學培。十一世 通盛公 通盛公妣何氏生一子:學俊。十世 純玉公 純玉公妣駱氏、胡氏生七子:傳盛、元盛、國盛、坤盛、鈞盛、錦盛、興盛。十一世 傳盛公 傳盛公妣黃氏生三子:學洪、學珠、學榮。十一世 元盛公 元盛公妣劉氏生四子:學堯、學禹、學舜、學湯。十一世 國盛公 國盛公妣白氏生四子:學英、學福、學壽、學喜。十一世 坤盛公 坤盛公妣曾氏生一子:學萃。十一世 鈞盛公 鈞盛公妣蘇氏、曾氏生四子:學仕、學品、學全、學相。十一世 錦盛公 錦盛公妣廖氏生四子:學宗、學明、學忠、學維。十一世 興盛公 興盛公妣萬氏生二子:學祖、學振。十世 純瓚公 純瓚公妣李氏生四子:啟盛、益盛、敏盛、美盛。十一世 啟盛公 啟盛公妣李氏、廖氏生四子:學文、學寬、學騰、學華。十一世 益盛公 益盛公妣黃氏生二子:學阜、學友。十一世 敏盛公 敏盛公妣王氏生四子:學超、學朝、學喬、學瑁。十一世 美盛公 美盛公妣駱氏生一子:學簡。九世 子軒公 子軒公妣劉氏生一子名純高。純高公巫氏生三子:體盛、秉盛、居盛。十世 純高公 生三子:體盛、秉盛、居盛。十一世 體盛公 體盛公妣李氏生學芳。十一世 秉盛公 秉盛公妣馮氏生一子學三。十一世 居盛公 居盛公妣王氏生一子學兆,居盛公后裔在成都市犀甫上場龍王井居住。九世 子韜公 子韜公妣何、姜氏生五子:純秀、純煥、純奎、純增、純紀。十世 純秀公妣林氏生三子:鵬盛、輝盛、霖盛。十世 純煥公妣周氏生二子:來盛、彝盛。十世 純奎公妣萬氏生一子名良盛。十世 純紀公妣何氏生二子:和盛、英盛。九世祖 子昌公 子昌公妣李氏生三子:純能、純偉、純明。十世祖 純能公 純能公妣馮、夏、中氏生七子:允盛、翹盛、科盛、敦盛、衍盛、捷盛、湘盛。十一世 允盛公妣黃、鐘氏生三子:學仲、學源、學亮。十一世祖 翹盛公 翹盛公妣陳氏生四子:學金、學魁、學邵、學衡。十一世 科盛公 科盛公妣林氏生一子學鼎。十一世 敦盛公 敦盛公劉氏生二子:學隆、學裕。十一世 衍盛公 衍盛公陳、溫氏生一子學舒。十一世 捷盛公 捷盛公馮、李氏生一子學蛟。十一世 湘盛公 湘盛公妣鄒氏生三子:學沖、學修、學選。十世 純偉公 純偉公鄒氏生四子:祥盛、功盛、寬盛、賡盛。十一世 祥盛公 祥盛公1841 年國學印齡,妣林氏生:學桂鐘氏生開泉。學望林氏生開勛、開斌。學濂生開壽。十一世 功盛公 功盛公妣李氏生子:學泰、學雍、學應、學淳、學舉、學相。十一世 寬盛公 寬盛公妣甘、白氏生學有、學興。十一世 賡盛公 賡盛公妣曾氏生學詩、學儀。十世 純明公 純明公妣巫、楊氏生六子:華盛、春盛、鴻盛、掄盛、炎盛、京盛。純明公于嘉慶十三年(1808 年)戊辰歲入簡州學。十一世 華盛公 妣鐘氏生子:學增、學麟、學陶。十一世 春盛公 妣游氏生子:學坤、學耀、學江。十一世 鴻盛公 妣鐘氏生子:學謙、學珂、學唐、學恒、學跣、學坦。十一世 炎盛公 妣嚴氏,生一子名學都。電話:18108180880 QQ:495888054
作者:張俊魁 回復:8 發表時間:2014-07-10 03:42:18
成都東山張氏排行詩排行詩是專門登載族內成員姓名排行的字語。承蒙天地厚澤,我成都東山張氏族人自強不息,宗族世代繁衍。輩份詩是我族男性成員取名的依據,直接反映出家族內部不同輩分成員之間縱向的稱呼與前后相繼的關系,以及相同輩分成員之間按年齡大小稱呼的關系。我成都東山張氏家族排行詩是從七世安穩公開始編排的,后來八世運鎮公、運球公入川之后分別為子孫集詩排輩。1.六世祖顯公之長子安穩公集詩二首,為命名次序,以別尊卑,在安穩公支系內使用,“運”為第八世。運子登朝展, 纘進大成祥。 家聲源慶遠, 萬世啟文光。運子登朝展, 纘進應定澤。 家邦萬世成, 永遠啟文明。允子登朝榮,日進大吉昌。(張允公裔部分排詩)允子登朝榮,纘進大吉昌。2.八世運鎮公集詩三首,為后裔別尊卑排次序,在四川省成都市運鎮公支系內使用,“運”為第八世。運子純朝正, 興成道德明。 建勛延世澤, 百代永增榮。運子純朝正, 永遠興隆盛, 魁元紹萬載, 奕世振文明。運子純朝正, 衍慶煥廷新。 崇紹希秀士, 俊吉永隆興。3.八世祖運球公為子孫選詩四首排輩,在運球公支系內使用,“運”為第八世。運子純盛學, 開中永佐廷。 魁元紹萬載, 奕世振文明。二房子椿之子純廉修訂運子純盛學, 懷先善克家。 宗人崇大道, 錫汝以榮華。三房子孟新繁增生悅盛修訂運子純盛學, 思為重寶賢。 有光觀上國, 福澤自心田。運子純盛學, 心涵志意清。七房子昌之孫炎盛修訂運子純盛學, 懷先自升選。 仁義禮智信, 福澤久長遠。四房子向公之來孫學祖修訂4.張量之六世孫朝佐、朝佑、朝任三大房,又從量之三世魁公之諱起作詩三首,每首二十字,為后裔命名次序,以辨上下以別尊卑。“魁”為第八世。長房朝佐:魁子登朝明,裕歡秉國成。有光能耀祖,錫福自尊榮。二房朝佑:魁子登朝明,裕歡應作衡。聯元超富貴,均慶祿崇宏。三房朝任:魁子登朝明,裕歡育俊英。修文先立德,萬世振家聲。2010年后,我運球公支系已經排到第22世,族委會決定提出新的排輩意見,征求意見。5.運球公四首詩派輩完后接此派輩意見,“雙”為第二十八世。雙峰宏祖梁,柏陽禮議堂。英才智昌達,裕貽康泰長。
作者:張俊魁 發表時間:2015-04-10 00:33:36
五百年間張氏子孫分布圖一、廣東福建子孫分布圖1.一世汝雄公妻李氏,其所生子孫,在官田方圍里居住。2.三世繼通妻巫氏移居永安縣狗田。 (二世聞鳳裔)3.五世長房有鳳住嘉應州丙村祖屋。 (二世聞珠裔)4.五世有樂公之子孫住在廣東省惠州府歸善縣龍崗墟黃泥坑。 (四世張萬裔)5.十世德盛住老祠堂內,德崇、德來信老祠堂左邊。 (四世張萬裔)6.八世國榮之子孫居住在惠州府歸善縣碧甲司龍崗洞瓦陶坑圍。 (四世張萬裔)7.六世張鳳之子孫在惠州府歸善縣碧甲司龍崗洞瓦陶坑圍居住。 (四世張萬裔)8.五世有禹公妻林氏,其子孫居住廣東省惠州府。 (五世張有禹裔)9.十一世廷現佃住在粵省大窩里新祠堂。 (六世張宗裔)10. 十一世張廷倬大窩里附近住 。 (六世張宗裔)11. 十世張登鳳子孫住大窩里地名黃泥嶺。 (六世張宗裔) 12. 十四世張上通大埔坪坑尾住。 (六世張弘裔)二、廣西子孫分布圖1.十世光玉、德慶遷居廣西柳州市。 (四世張萬裔)2.十二世張錫星移居廣西柳州。 (六世張宗裔)3.十三世張上達移居廣西埧洪地方住。 (六世張弘裔)4.九世張子智孫俱住在俱住在廣西埧洪。 (六世張量裔)
作者:張俊魁 發表時間:2015-04-10 00:34:19
三、江西湖南子孫分布圖1.七世安威一支裔孫住江西省吉安府龍泉縣。 (五世張有禹裔)2.七世部分在湖南省衡州府酃縣小地名九都墟五廊廟。 (五世張有禹裔)3.九世張子信子孫湖南省瀏陽縣小地名李子窩營大洞落業。 (六世張量裔)4.七世安穩、安重二公遷江西上猶營前石溪洞。 (六世張宗裔)5.八世運暄公子孫在營前伯公凹居住。 (七世安重裔)6.九世子才后裔遷移江西省上猶縣石溪洞地名伯公凹居住。 (八世運暄裔)7.九世子英、子賢、子坤、子茂。四大房之后俱在江西省上猶縣大林崗鵝形墟居住。 (七世安穩裔)四、四川子孫分布圖1.十世亞辛遷居四川省。 (四世張萬裔)2.六世張鸞之子孫在四川省成都市鳳凰山居住。 (四世張萬裔)3.五世有周的子孫部分入川。 (五世張有禹裔)4.十世登左、登就裔孫現住隆昌縣落業。 (六世張宗裔)5.十一世張朝松移居四川華陽縣居住。 (六世張弘裔)6.九世張子仁子孫俱住在四川成都府華陽縣。 (六世張量裔)7.九世張子義孫俱住在四川成都府華陽縣。 (六世張量裔)8.十世登華1750年四川成都府簡陽縣地名雙流灣仁七甲。 (七世安穩裔)9.九世子盛之孫在四川金堂縣牛市店居住。 (七世安穩裔)10.八世張佑之后裔在四川省成都府三臺縣居住。 (七世安穩裔) 11.八世運洪公在成都縣(成都市范圍內)。 (七世安重裔)12.八世運鎮、運球公在成都龍泉驛文安鄉。 (七世安重裔)13.十四世先乾在郫縣三道堰居住。 (九世子孟裔)14.十一世體盛子孫移居樂山市五通橋居住。 (九世子軒裔)15.十一世居盛之子孫在成都市犀浦上場龍王井居住。 (九世子軒裔)16.十二世學旺在郫縣城內居住。 (九世子韜裔)17.九世子正四川省什邡縣地名石母洞居住。 (八世運洪裔)18九世子俊遷居四川省綿竹縣居住。 (八世運洪裔)
作者:張俊魁 發表時間:2015-04-10 00:34:40
張 氏 譜 序昔吾鼻祖乃軒轅黃帝第五子也。軒轅夫人夢見長庚星墜地,感而有娠,遂生其子,聰明穎悟。晬盤之期,羅百寶以試志。是子左執弓右執斨,即其手之所持以命氏,因錫姓曰張。溯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吾祖蓋其一焉。按厥分符,今江南淮安府清河縣,其采邑也。延歷至周,而我姓以藩宣王。時張仲公生于吳會間,以孝友之忱,建中興之績。昭茲來許,垂裕后昆。越數百年至漢初。張良公輔高祖,除強秦滅楚定天下,偉略誕敷,官拜留候。繼而從赤松子游,爰隱跡焉。后裔籍居江南職列士大夫者,一十二代,世世簪纓螽斯衍慶。厥后移都東京,仍繼前人之志,述前人事,相續為朝臣者又一十二代。因生齒日繁,遂支分派別,或流于江左,或徙于閩中,或遷于嶺南,或移于巴蜀,星居各省而肯堂肯構。歷晉魏六朝,崛起者亦復不少。及唐興,蔚起益眾。金鑒十章,九齡公遺曲江之風度。青錢萬選,張鷟公繡屢中之奇文。且張籍、張說、張喬諸公皆以詩名,而張旭公兼以書稱圣,相業文風一時號極盛焉。至若宋之理學,則橫渠公與南軒公為尤著。“東西兩銘”,繼往圣之道統;“箋注”一作,開來學之心傳,后先輝映彪炳于今古間矣。“第莫為之前,雖美弗彰,莫為之后,雖盛弗傳。”由元迄明,其中之列祖不知凡幾,先人未嘗存記, 一概遺忘。后人讀譜至此每覺不滿于心也!至我汝英公于明朝永樂元年,自福建寧化府石壁縣小地名葛藤凹移至廣東嘉應州長樂縣嵩頭墟石夾甲大水約柏洋洞大窩里,卜宅創業,至清又八九代矣。我定紳公復由粵而吳由吳而蜀,于是東西異地,歲時伏臘不得聚首而講天倫樂事。余念及此,每為愴然。迨乾隆二十八年癸未春,館于簡州龍泉驛。其地適有二江交流,兩杏當前。講貫稍暇,與諸子侄偶步其間。諸子侄感而問余曰:“木何葉之茂,水何流之長乎?”余曰:“木之根深者葉自茂,水之源遠者流自長。木有本水有源此之謂也。人本乎祖,何獨不然?”由是爰筆尋祖宗之根源,明歷代之故跡,著小譜一冊,以別尊卑,以序昭穆。縱于萬斯年而苗裔永紹,猶得明本而察末,即流而溯源,念祖德之流芳,光前者庶知由來。有自思宗功之遠振裕后者,應羨履歷無訛,子子孫孫勿替引之,是以為序。謹附詩一首:清河錫姓鳳呈祥,瓜瓞綿綿卜世昌。萬選家聲今尚在,兩銘心學古流芳。已瞻祖武開炎漢,還冀孫繩邁盛唐。昭穆從茲厘定后,箕裘丕振樂蒸嘗。皇清乾隆二十八年2癸未春四月谷旦九世孫歲進士子椿3撰
作者:張俊魁 發表時間:2015-04-10 00:35:35
大窩里汝英公祠堂鼎建紀廣東長樂縣南鄉嵩頭墟石頭夾甲大水約柏洋洞(小地名大窩里)的老祠堂,未知前朝列祖立何山向分金,至大清嘉慶六年十二月十二乙卯日辰時,重修行墻、上梁,隨梁轉火,立亥山兼壬分金不吉,殊甚。又于嘉慶十七年壬申歲重修,用天盤立乾山巽向無分金,當面出水轉乙,與新祠堂共龍脈,房屋相隔三十余步。又因立山向不同,消納各異,故今居住老祠堂者,財丁兩微,恐后難繼。尚冀西蜀后賢,永矢弗諼。至嘉慶年間,有廣東裔孫廷現,四川裔孫安明、允盛、裕恒等為之立祠。子昌捐銀十二兩,純能、純偉、純明等各捐五兩,子孟公捐建祠銀五兩正,純麟公捐銀三十兩正,湖南、廣東裔孫亦各有捐資,相地于老祠堂左。張氏汝英公新祠堂,在老祠堂左,立辛山乙向兼戍辰辛卯酉分金。內堂水左倒右出,案外水倒右出乙,謂之玄水法。用嘉慶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一甲申日甲子時行墻上梁,同時安香火,頃刻間,火爐大發,兆也。 成都新繁縣職員十一世孫 維盛、允盛道光九年已丑歲三月吉日
作者:張俊魁 發表時間:2015-04-10 00:36:06
大窩里新祠堂龍論大龍行度,遠難盡述。來自西南,廉貞作祖。開障發脈,辭樓下殿。辛酉蜂腰,過峽兩旁。日月扛護,搖曳生姿。頓起貪狼,作少祖。委蛇起伏,鶴膝行龍。復起太陽,巒頭大開,鉗窩右脈,金水融結,圓暈胎息。穴場俱極,天然本身。龍虎彎環,均勻青龍。蟠旋作案,恰似眠弓。白虎肘外,發曜形如庫柜。少祖以上,有迎有送。少祖以下,左分三駕腦山作外青龍,右有三尊腦峰為外白虎。其兩邊,從龍護到外陽,當面水有三堂,與龍虎水由巽而出。案外第三堂,兩邊大水會合石夾水口,正得庫位,且出之玄。右有長岡嶺,左有羅星寨,關鎖周密。至于四圍山岡,層巒疊嶂,朝拱有情,盡皆秀麗。左肩外峰,有黍梁嶂;右肩外峰,有尖崠山;前面外峰,有學祖嶂,極其圓峻。經云:吉地每留于積德。卜宅于斯,乃吾族之福也!嘉慶十八年癸酉歲季冬谷旦成都職員十一世元盛
作者:張俊魁 發表時間:2015-04-10 00:36:22
廣東新建祠宇記大窩為天地奧區,其山水甚佳。我汝英公自有明卜居于斯,稱樂土焉。迄于今二百余年,子姓繁衍,星羅棋布者千百人;疆域迢遙,魚沉雁杳者六七世。亦幾有大宗,小宗之異矣。而默默中能集十余代之云礽,渙而復萃;數千里之昭穆,合而不離。使之慷慨樂捐以更爽,豈于大窩之中?而鼎建祠宇,則非人所為也。僉曰:我祖在天之靈,實式憑之。俾昌俾熾,由此基焉,是不可以不志。新繁十一世孫 翼盛(號希齡)作
作者:張俊魁 發表時間:2015-04-10 00:36:42
后 跋(汝英公新祠堂之后記)山川融結之區,常有神靈呵護,非其人莫能受!即遇其人而來,際其時,則造物猶隱秘焉,而不肯輕泄。必俟積累既深克昌,厥后之時,而后天挺其秀地,效其靈以供人之指示,此化工之微機也。不然我汝英公自明時創業于斯,相陰陽觀流泉,當日實具深心,胡以歷二百余年,宅三遷而未葉其吉?直至嘉慶丁卯年冬,重修大鋪坪五世有堯公祖宅,待吾蜀朝薦安明、思明還梓,始遷上而構堂之也。是蓋地靈人杰,祖宗將食其報,后人將蒙其庥,交相資而秀靈之氣始應焉。爰歌《下武》,卒章頌曰:“昭茲來許,繩其祖武。于萬斯年,受天之祜。” 嘉慶十八年中秋月朔六日新繁增生悅盛再跋十二世孫安明堪輿校長
作者:張俊魁 發表時間:2015-04-10 00:37:00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