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4
53811次
0人
2個
2036個
62人
清明剛過。說實話我是到了博士班以后,才聽過這個《孟子》里有關喪禮由來的故事。說來也慚愧,以前讀孟子書,總繞著心性良善打轉,其實孟子書里的精華并不全在于道性善。這個道性善,其實給人很大的壓力,殺一不辜而取天下,圣人君子不為也。但萬一今天有獨裁者試著按下核彈,你手中有槍,你殺不殺呢?建構道德規則是容易的,在人世間做個道德的人卻難上許多。是故我對好以分析論證說話者,敬而遠之,這些人因為冷漠離世,故能把許多人情世故,全拿出來分析。很多時候,多了點清楚,卻失了很多人味。人一清楚,便會事事要論證,處處談利益,這是極要不得的。其實,我一直在過清明節請不要把你的先人,請出你的心里我讀孟子書,其實是袁保新老師帶著讀的。我的學問都是偷老師的,但說的不好的,就是我自己的問題了。老師談過有關喪葬由來的故事。喪葬由來,在《孟子·滕文公上》:蓋上世嘗有不葬其親者。其親死,則舉而委之于壑。他日過之,狐貍食之,蠅蚋姑嘬之。其顙有泚,睨而不視。夫泚也,非為人泚,中心達于面目。蓋歸反虆梩而掩之。掩之誠是也,則孝子仁人之掩其親,亦必有道矣。這段文獻是說,早期先民,其實親人死了是不下葬的,親人一死,他們便把尸體丟到山谷里面去。直到有一天經過山谷,看到自己往生的親人被野獸啃食、尸身爬滿蟲蟻,再看看那熟悉的面容,心中突然有了很多感觸,便回家拿了工具,將親人的尸體挖洞埋起來。我當下聽完這段故事,其實感觸良多。人都會死,這大概是世間無需論證的真理。人跟人之間為什么會有遠近親疏、友朋師長,其實不是也不應該是人家規定的。我規定你到學校,旁邊就是你同學,你要友愛同學,但對你來說的同學,很可能是跟你一同爬墻逃學,偷看隔壁班男孩女孩的那一個。同樣的,學校里很多老師,你會打從心底認同他是你的老師的那一位,一定是在某時某刻影響你最深的那一位。老師其實在我們踏入大學講堂之前,不斷地要我們學會做一個“人師”,人師,不是人家叫你老師,而是你要活成一個老師的樣子。回到喪禮。現今幾年的喪葬頗讓人感到哀傷,人一往生,往往幾天不到就二三四五六七個七連著做完。就把你的親人往火葬場一送,一轉眼,前幾天還和你一同說話吃飯,對你噓寒問暖的親人,就成了一壇骨灰。這是什么樣的荒謬?古人守喪三年,其實是二十五個月,在現今看起來迂腐,其實是很有意義的。英國調查,人們要走出喪親之痛,要很多年的時間,喪子之痛最久,平均起來要花上七年。讓我想起吉他之Eric Clapton。他在2004年起不再演唱,紀念喪子的《Tears in Heaven》與紀念其父的《My Father's Eyes》,不再演唱的理由是他終于能夠走出這些傷痛,不再需要透過歌曲來撫慰自己的心靈。親人離去,那是何其痛苦的一件事。孟子如實地說了這個故事,人們是會因為相處而產生很多很多情感,人死了,那些情感不會輕易地消散。所以,人們不忍見其親人填于溝壑之中,曝尸荒野之上。讀經典,不是記著那些文言句讀詁訓,而是應該試著體會講這些話的人,當時是帶著什么樣的情感。孟子對于他的母親有著非常深厚的情感,因為他從小跟著媽媽長大。也因為如此,孟子談喪葬,不是告訴你禮法怎么規定,你一定要埋葬往生的親人如何如何。而是試著告訴你一個故事。告訴你,你有情感,你的心,會對你的親人不舍、不忍。于是你會選擇一個最適合的方式來懷念他并且送他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時間會緩慢地帶走你的哀傷,但你始終會記得有一個人,曾經活在你的世界里。曾經牽著你的手,怕你跌倒,給你最多的愛與溫暖。寫到這里不禁想起《Tears in Heaven》里,Eric Clapton寫給他小兒子的話:Would you hold my hand if I saw you in heaven?如果我們在天堂相見,你會拉著我的手嗎?一如我曾經拉著你的手一般。我其實是一個最信神的無神論者,我不覺得死后有所謂另一個世界。但我總覺得,往生的人們沒有離開,他活在我的心底,以一種最美好的形式。因為我們會記得他們的好、他們的溫暖與他們的愛。帶著他們的牽掛,為了他們,繼續活在這個世界上,并且為了他們,成為一個更好的人。這幾年接連失去了爺爺奶奶,我總在獨自一人的時候,期待真的有靈魂存在。但一次也沒有見過。老師當時隔著電話告訴我,法事、牌位,其實都不是太重要的事,最重要的,是記住他們說過的話,不要讓他們失望,要活得更好,帶著他們教給我們的好,成為一個更好更溫暖的人。其實我一直都在過清明節。節日的意義絕對不只是那個日期,祭神如神在,閉上眼睛,其實你就能感受到,那些離去的人們依然在你身邊照看著你。有一天你也會離去,并且也用一樣的形式,照看著你的下一輩人。你真的可以質疑反對祭禮,但請不要把你的先人,請出你的心里。
作者:101.131.180.* 回復:3 發表時間:2015-04-12 10:50:43
你說的真好!
作者:建鈞媽媽 發表時間:2015-04-13 12:52:16
您的闡述娓娓道來,頗有說服力。但是, 有一事實是客觀意志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人們沒有物理地觀察到或還未認知的事物總是難以相信,但是某些事實并不因為您個人未觀察到或未覺察到而不存在。這才是是真正的不迷信。宇宙之大,自然之奇,弱小的人類還不能找到一個合適的立足點來做出一個哪怕膚淺的概述。關于魂靈, 許多人親身體驗和經歷,并不奇怪。不同的能量轉換導致不同的場和運轉頻率,至少在現有系統是有這樣的規律。 意念也是能量, 任何感情和記憶借助于場的印記, 磁場的強弱。。。 人們紀念他們的親人,借助于形式來表達情感和意念,如果頻率共振,將信息無阻。而且, 形式也是能量。但有一點您說的好, “但請不要把你的先人,請出你的心里” 但祭獻或祭禮并不等于“請出心里” , 形式非常重要。 鉆石之所以是鉆石,而石墨之所以是石墨,只是形式不同。在給定的系統之下, 恰恰是形式決定了其性質。
作者:蘭青周 發表時間:2015-04-30 13:46:31
除非您的至親有大能量,且離開了這個系統,那么這個系統的規則將不會約束與他們,而您還在這個系統,那么真的是云水迢迢,夢中亦無緣了。
作者:蘭青周 發表時間:2015-04-30 13:51:37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