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252228次
3人
7個
139個
5902人
146部
樅陽麻溪章氏,是指浦城及祖十九世孫勝三公,于元未由貴池徙居原桐城大宥鄉(即南鄉)麻溪而成長興盛起來的一支章氏。(一) 勝三公徙居樅陽之前,其先祖已歷兩次大的遷徙。 首次由泓公從福建浦城遷居徽州婺源。 浦城章氏,自及祖起,歷修、仔鈞、仁嵩、士廉、世渙、得象、釋之、季方、翔九代至泓公。泓公,諱廷桂,字宗濤,系浦城及祖十一世孫。因官徽州歙縣主簿,遂由浦城移居婺源。婺源,位于贛、浙、皖三省交界處,古徽州六縣(歙縣、黟縣、績溪、婺源、祁門、休寧)之一,今屬江西上饒市。 二次由澧公從徽州婺源遷居皖貴池。 泓公娶萬氏,生子仲一、仲二。仲一公,諱和,字開先,遷蓉城,即今皖青陽縣城關鎮,先至安徽。仲二公立業婺源濡須。經季七、君一至澧。澧公,字衡山,系浦城及祖十五孫,由婺源遷居貴池縣。 澧公之后,經璽、瀚(字大波)至受書公。受書公,字維新,有子四,曾復遷歙縣。后因遭元末兵亂,其長子勝一遷饒州,次子勝二遷無為州,四子勝四仍居歙縣棠塢,惟三子勝三復奔貴池。“至公(即勝三公——引者注)時,因元兵猖獗,家被殘破,由貴池徙竹子湖(引言出自本族所撰之五修譜,下同——引者注)。”樅陽舊屬桐城。竹子湖,原為水面約達十三萬余畝的天然湖,位于樅陽縣城之東的長江北岸 。湖的北側直伸至會宮鄉曉春村與金社鄉金渡村,南面的彭家山約有1里長的余脈直插湖中,把大湖劈成東西兩部分。其中東部水面大約是西部水面的兩三倍。東部稱之謂“白蕩湖”,而西部則稱之謂“竹子湖”(據說唐詩人李白,曾于一個三月天的雨后,由浮山游至西邊湖畔,見湖中新月碧如竹色,而湖的南岸山花紅似桃腮,便脫口吟出“竹子湖中新水碧,桃花山上野花紅”的詩句,后湖畔文人墨客便以李白詩句名西邊的湖為“竹子湖”,名山謂“桃花山” ——引者注)。 “迨明驅逐元兵,奄定天下,公(即勝三公——引者注)訏謨遠猷,思創盛業”,“歷浮渡過麻溪,見山列翠屏,水拖玉帶,龍山峙其東,鰲峰峙其西”“山青水秀,俗美田腴,遂舍竹子湖,于麻埠河寺前卜居焉”,以開丕基之業。再傳和慶,永寬,日新月盛,子姓繁衍,藝苑輩聲,蔚成望族。其后裔尊勝三公為麻溪章氏始祖。 今樅陽麻溪章氏主體,仍居住於錢橋鎮洪灣村章家畈組。(二) 自浦城及祖十九世孫勝三公,在樅陽麻溪始建桑梓,迄今已逾六個半世紀。在這六百多年間,其子孫遵祖訓,勤修族譜不綴。正如郡癢生唐憲章在其所撰《章氏四修宗譜序》中所言:“麻溪始遷祖為勝三公。在元之世至明,有曰永順者肇修譜牒;曰直齋者踵修于后,經兵燹(讀xiǎn,多指兵亂中縱火焚燒——引者注)散佚,我朝乾隆中三修之,同治五年四修之;至是凡五次矣。”足證,至宣統紀元(即公元1890年)已五修族譜。 首次倡修于三世祖永順公。修於何年,因譜序不存,不便妄斷。 續修于明正德癸酉年(即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斯譜主修五世祖直齋公在其“源流譜敘”中指出:“自勝三公遷麻溪至今已九世,且先世譜牒頗有缺略,及公以下十二世支分派別未能悉載。今謹奉先訓,篡修重鐫,世系必歐圖,世德必蘇傳,親疏昭穆,井井有條,德行事業,彰彰足據,并細查宗譜圖,別派不敢附會,據實清錄。”“由是昭穆序,體統尊,祀事修,先靈妥。百世之下,閱譜思本而孝悌之心可油然生矣。”是譜歷時四年方告竣。 三修于清乾隆壬申(即乾隆七年,公元1752年)。“自直齋公篡修后,因遭兵燹,簡斷篇殘,恐久益以磨滅,且子姓蕃衍,日后將貴賤無以明,尊卑無以別,長幼無以著,親疏無以分,世系無以考,生卒無以詳,故塋無以誌,后之人欲求譜系而尋之,亦曷可得哉?此國必有史者,而家斷不可無乘也。爰是十四世孫字端士名世榮等竭力篡修”,歷時三年,譜方告竣。 四修于清同治丙寅(即同治五年,即公元1866年)。三修譜乃“端士公修自乾隆壬申,距今一百余歲。世雖日增,人多凋落,生不知其生者半,死不知其死者半,葬不知其葬者半,婚與嫁不知其婚與嫁者半,貞與節不知其貞與節者半。兼值咸豐、癸丑、庚申十余年,賊兵蹂躪,瘟疫者更不知凡幾,逃亡者更不知凡幾。此時此勢,欲尋墜緒之茫茫而為之,敦其本,溯其源,烏能定而一之乎?乙丑秋,有與景、與傳等勃然興木本水源之思,爰糾族人于宗祠,會大眾,酌大義,有力者輸其力。有財者輸其財,按丁派費,”“于是逐戶嵇其丁,逐丁紀其實,生能知其生者書,死能知其死者書,葬能知其葬者書,婚與嫁能知其婚與嫁者書,貞與節能知其貞與節者書。信以傳信,疑以傳疑,有脊有倫,條而不紊”。 五修于宣統紀元(即宣統元年,歲在巳酉,公元1909年)。景福諸公編撰四修譜后,“歷四十余年,生者甚繁,死者亦眾,茫茫墜緒,久恐難尋,是以前屢議修,因二、四兩房費寡丁微,難于措舉,茲復集議,除派丁畝費外,我長房由義堂捐金二百兩有奇,以為補助。族眾推步與房叔少華同膺其役……遂尋技核派,競委窮源,未敢稍更前人成法,……上正其源,下澤其流,圖以世系,則斯譜之成也”。 由是而成的五修譜,每套共十四卷(本)。卷一載有二至五修的譜序,誥封、像圖等;卷二載譜說、譜例、九誡、五修譜凡例、家規、律例、家禮儀節、行派;卷三載淵源圖;卷四至卷八載永寬公支下世紀圖紀;卷九至卷十載永信公支下世系表;卷十一載永順公支下世系表;卷十二載永政公、永明公、永仁公支下世紀表;別附世紀,補遺;卷十三載文傳前序、仔鈞祖、練夫人墓志、傳等;卷十四載文傳后序,傳序、堂圖,山田契記等。 五修譜由少華總理錢總,侍臣總理篡修,共印十二套,分別以“一點全城世澤,累朝正笏人家”的全城祠聯為字號,由各房領執。(三) 凡修譜,多自立行派。麻溪章氏二修譜時,由其五世祖直齋公命名行派。其行派由下列八句四言古詩組成:一日國元 世守相傳 敦詩學禮 芬芳立言枝葉昌盛 玉樹廷連 繼述先哲 啟后光前 由此規定了麻溪章氏三十二代輩名。 然此三十二字中,尚有“昌”、“玉”、“啟”、“光”等輩名與祖傳“百代歌”或御賜“百代歌”中的輩名相同,從而造成了長幼失序。這雖是作字輩歌之大忌,但已成歷史,只能正視。 此行派系由勝三公五世孫直齋公所制,雖未明文規定起用于何代,但從譜中知,從勝三公之十世孫起,已按此輩名命名。然在此之前的先祖行派,只能依祖傳“百代歌”或御賜“百代歌”而定,且在勝三公四十二代孫之后,如仍自立輩名,則應在后續譜中予以續編。 2016年1月3日求真齋
作者:章六三 回復:0 發表時間:2016-01-14 16:08:14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