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在线一区,婷婷六月天在线,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红,亚洲欧美天堂,aaaaa级毛片,成年人在线免费观看

族譜錄LOGO

張萬土

07-06

4752次

0人

2個

6個

0人


吧主: [申請吧主] 管理員:   [申請管理員]
[主樓] 海峽兩岸琯溪宗祠:同源同宗同文化,血脈相連一家人

在海峽西岸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小溪鎮(zhèn)寶善村又一座宗祠叫琯溪宗祠,在海峽東岸臺灣省南投縣也有一座宗祠叫琯溪宗祠。海峽兩岸琯溪宗祠同源同宗同文化,血脈相連一家人。
同為張氏祖厝,共奉琯溪【鐵崖公】
琯溪宗祠或稱「慎遠堂」、「清河宗祠」、「小溪張姓祖厝」。《廣韻》記載黃帝第五子「揮」:「使造弦,實張網羅,世掌其職,後因氏焉」,故傳說張輝為張姓始祖,傳至漢文帝時,張良之孫張典任清河太守,此後張姓以「清河」為堂號。元末明初時,由張姓入閩始祖張化孫派下九代孫名叫小一郎的,偕元配華一娘由閩西永定縣金沙蕉坑遷廣東大埔,後又遷至永定的馬頭背張屋坪,再移居到平和琯溪(小溪舊稱),靠打鐵為生,俗稱「鐵崖公」,開派「琯溪」張氏。鐵崖公生了兩子,並與長子光裕留居小溪,華一娘攜次子光紹遷回到張屋坪,明代宣德元年肇基南靖塔下。張鐵崖派下族裔眾多,其中有數(shù)家渡海來臺,而南投最興旺的為乾隆初年來臺第十四世的張永連(一名匾,譜名良德公1699~1757,肚臍祖)派下。
【福建平和琯溪宗祠】在琯溪龜頭城,原名遵疇寨,始建于明代。一九七二年,平和縣遭遇了歷史上最大的水災,琯溪宗祠張氏祖祠被佔用安置災民,後改建為縣政府禮堂。遺存城門一座及城墻一段,殘墻長23米,高4米、寬1.5米。城門樓上有一青石額,刻“遵疇拱極”四字,兩側鐫張氏淵源聯(lián)句:“元世來作避秦人,云窔祖居成故跡;明時重逢建武日,琯溪舊卜肇新營”,字跡清晰,保存完好。一九九二年,張氏祖祠遷到小溪鎮(zhèn)寶善村重建。堂內高懸一塊「慎遠堂」牌匾,堂上供奉著一世祖、二世祖、六世祖等人的神牌。
【臺灣南投琯溪宗祠】位於南投市東北郊區(qū)水田中,當?shù)匚羧諏倌贤侗ぐ睬f,前身乃道光29年貢生張春華等族人集資創(chuàng)建宗廟於番社莊高地(今南投高中教師宿舍),日治時期被日均徵收為南投陸軍分遣隊兵舍,1911年因年久失修遂毀於颱風,其後乃由張承順、張德、張開榮、張金水等人首倡與張琯溪族人協(xié)議,由祭祀公業(yè)撥款遷建於現(xiàn)址,1934年由張萬輝、張大江等人倡議重修迄今。
琯溪宗祠地震前供奉祀神主有:開漳琯山初世祖鐵崖公諱小一郎、祖妣池氏謚肇徵,二世祖考號光裕張公、祖妣王氏謚慈祥等神位,清河琯溪公設立者102人長旌祿位,又祀漢代初世祖張良之神位(大宗主神),五顯帝神像一尊。每年舉行三祭:春祭農曆二月二日、五顯公生日九月二十五日、冬祭十一月二日,由祭祀公業(yè)管理組織運作。
地震前的琯溪宗祠境域範圍約200坪,建築基地約70坪,係磚木造兩進四合院格局,規(guī)模宏敞,建築物於1934年重修過,固包含清朝與日治兩時期的特色,整體配置為傳統(tǒng)閩南式合院,穿斗式架構雕樑畫棟美輪美奐,護龍外觀則以日治時期流行的洗石子裝飾。宗祠內匾額多,對聯(lián)少,匾額有:「祖德重光」、「化家為國」、「作述重光」、「圖披百忍」、「鄉(xiāng)賢御史」、「青錢萬選」等,都是具有非常重要得歷史文獻價值,楹聯(lián)雖然不多,但是對仗工整,神韻俱佳的嵌字妙聯(lián),可惜地震時多半毀損。
九二一地震琯溪宗祠因年久且靠近斷層線幾近全毀,僅剩三川殿搖搖欲墬,張姓族人積極奔走以求保存前人珍貴文化資產,於是依文化資產保存法登錄公告為歷史建築,並獲重建委員會補助辦理文物搶救及防護鋼棚,執(zhí)行得格外謹慎與講究,文物清理除將物件標號記錄,更請到考古學者逐層清理記錄位置,並井然有序分類典藏於庫房中,目前有計劃的將該地開闢為地震紀念園區(qū),並以採光罩將僅存的門樓罩住,保留地震現(xiàn)場。兩側震垮之廂房,依原貌重建,讓古物有重生的開始,未來結合附近土地公廟及花卉區(qū)成為具有地方特色的歷史文化園區(qū)。 
祖厝之內同奉【五顯大帝】 
據(jù)海峽兩岸琯溪族譜記載,臺灣南投琯溪張氏宗祠中供奉的神像有一世祖鐵崖公、二世祖光裕公,還有五顯帝的神像,這些都和小溪張氏祠堂內供奉的神主完全一樣。
為何宗祠之內供奉【五顯大帝】呢,這里有一個美麗傳說。話說琯溪鐵崖公六世裔孫張寬。自幼刻苦好讀,明正統(tǒng)九年中舉,景泰二年考中進士,歷授雲(yún)南監(jiān)察御史、巡按保定監(jiān)察御史。張寬一生耿直無私,樂善好義,在百姓中的口碑極高。相傳張寬跟一李姓同鄉(xiāng)一起進京趕考,晚上兩人同屋而眠。夢中,李姓同鄉(xiāng)夢到一位黑臉神靈告訴他,屋子馬上要著火了,叫他快快離開;巧的是張寬也夢到了一位白臉神靈和他說同樣的話。兩人驚醒起來發(fā)現(xiàn)果然屋內起火,他倆躲過一劫。後來他倆都中了進士。從京城榮歸故里,張寬帶回了一尊白臉神像即二郎神「五顯大帝」供奉,李姓進士則開始供奉黑臉的玄壇爺趙公明「玄壇真君財神爺」。
琯溪張氏後人從平和遷臺時,也分靈一尊二郎神「五顯大帝」帶到臺灣保佑子孫。直到今天,臺灣南投琯溪張氏宗祠內依然供奉著「五顯大帝」神像。 
兩岸聯(lián)誼傳奇故事
一九八一年,臺灣張氏有宗親獨自一人到漳州平和縣城關的寶善村尋根。悄悄的來,悄悄的走,什麼也沒說,但留下一份影印族譜,直到一九九五年平和縣編修族譜時,這份臺灣族譜才為人所知。二○○三年,有人託平和縣臺辦主任朱燦輝尋找臺灣民進黨大老張俊雄的在閩祖地,結果,張俊雄的族譜沒有找到,倒是一個名叫張俊宏的臺灣家族譜系完整清晰地浮出水面。而這個張俊宏不是別人,正是現(xiàn)任臺灣海基會副董事長張俊宏。
朱燦輝說,他起初並不知曉自己對上的族譜就是張俊宏的族譜。一年之後的二○○五年,偶然看到臺灣政要人物名單中有名叫張俊宏的,一時醒悟過來,忙將張俊宏族譜找出來對了一遍,並詳細列出了張俊宏的家族譜系,註明譜系來龍去脈,託漳州臺商協(xié)會會長帶給了張俊宏。朱燦輝對本報記者說:「本來我寫這封信給他的目的,只是想讓他看看對不對,讓他自己去核查。沒想到,不久竟接到了張俊宏秘書從臺灣打來的電話,稱張俊宏要和我通話。張俊宏在電話那頭詳細的詢問了平和縣的地理位置以及張氏在平和縣的發(fā)展情況,又問我是哪裡人?當聽我說自己也是小溪(琯溪)人時,張俊宏連聲說,那咱們是老鄉(xiāng)啊。」那次通話雙方聊了二十多分鐘。次年春節(jié),朱燦輝收到了張俊宏給他寄來的新年賀卡,朱燦輝也禮尚往來回寄了一張賀卡給張俊宏。朱燦輝說,根據(jù)張氏族譜核對,琯溪張氏鐵崖公派下族裔眾多,有數(shù)家遷臺,而在臺灣南投最興旺的是乾隆初年來臺的第十四世張永連良德公派下,張俊宏就屬這一支。
如今,海峽兩岸琯溪張氏同宗同源已經非常清晰,血脈親情源遠流長。自上世紀九年代開始,臺灣南投琯溪張氏不斷有人回到福建平和琯溪[琯溪宗祠]尋根謁祖,聯(lián)誼合作,共謀發(fā)展。此外,還有不少臺灣、日本、泰國、新加坡等地宗賢也經常回到【琯溪宗祠】尋根祭祖、敬獻匾額。

作者:張萬土   回復:3   發(fā)表時間:2009-07-06 13:52:59

族譜錄紀念網
[回復] 閩南漳州之張姓探源


張姓在數(shù)千年的歷史進程中不斷融合,先后有解、龍、聶,以及蒙古、朝鮮等他族之姓融合進來,同時還衍生出“清張”、“張廖”、 “張簡”等特殊的姓氏。
?所謂“清張”,就是一脈相承自四千多年前得姓始祖張揮的張姓,而該省的“清張”省籍人士,大多屬于著名的清河衍派,根源在遙遠的河北、山東地區(qū)。乾隆年間張朝天所撰的《張氏源流紀略》載:“張氏出自清河郡,黃帝第五子主祀孤為張氏,由來已久,歷朝各有表見,隋之前尚矣。漳之有張,自伯紀公絡虎始,公先本河南祥符縣人,唐儀鳳間隨陳元光經略全閩,封威武協(xié)應上將軍,鎮(zhèn)守漳州,因家于漳,張氏始以跡焉……”
臺灣許多張氏族譜,均以開基寧化石壁的張端為始祖。張端玄孫揚德,生子三:化孫、化龍、化鳳。化孫生十八子,派衍十八大房,化孫第十五世裔志達于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移居臺灣嘉義大排行;第十六世裔贊能移居臺中;十七世裔振禹、振牙再移居豐原大雅西員寶。今日臺中楊梅張芳杰世代相襲的輩序排行為:“清河衍派祖德錦長,青線志慶金鑒流芳,鳳徽永式寧化名揚。”臺中張金鑒排行為:“清河衍澤,謨弼有唐,青線志慶,金鑒留芳;鳳徽永式,世德錦長,曲江源遠,寧化名揚;文章蔚起,詩書垂香,祁云奕驥,古紹熾昌。”
馬崗張氏(明初?三饒上林)
馬崗張氏為張九齡後代,太始祖考蓮嶺念四郎張公,祖籍福建省寧化縣石壁鄉(xiāng),因宋末戰(zhàn)亂,從寧化縣石壁鄉(xiāng)移居福建省雲(yún)霄縣埔尾鄉(xiāng)(現(xiàn)稱埔美,在雲(yún)霄縣城南,距縣城約一公里)。明初從埔尾鄉(xiāng)移海陽縣三饒上林村。公生辰失稽,終於明永樂某年七月二十三日,產三子:大居莽洋(一稱龐洋,衍派不詳),二敦德公創(chuàng)馬崗,三福裔公居上林(一稱敦德公第三,福裔公第二)。始祖公諱唐養(yǎng),字宗惠,諡敦德,乳名大十三。生於明建文壬午四年(1402年)七月十三日午時,終於景泰丙子七年(1456年)四月初十日巳時,祥壽五十九歲。
其遷徙路線:福建省寧化縣石壁鄉(xiāng)——福建省雲(yún)霄縣埔尾鄉(xiāng)——海陽縣中饒堡上林村——海陽縣中饒堡馬崗村
(《馬崗張氏族譜鄉(xiāng)志》,饒平縣馬崗張氏族譜鄉(xiāng)志編篡委員會編,2002.8
注:奇怪的是,今天雲(yún)霄埔尾鄉(xiāng)的張氏宗親卻稱他們都屬於當年跟隨開漳聖王陳政、陳元光父子從河南祥符入閩的張虎公之後代。張虎公入閩後,在漳浦中營開基立族,後有裔孫回原籍河南,其後張論(元甫)在宋末元初時隨宋帝南遷,定居西林,後又遷入雲(yún)霄埔美。祖先未居住過寧化石壁村。今雲(yún)霄埔美鄉(xiāng)屬閩南語區(qū)。

又言張虎有另人,據(jù)載福建漳州云霄西林張氏始祖 參議公(元甫):元甫公先祖張虎(伯紀)公于唐初奉詔協(xié)助開漳圣王陳元光征閩,七代以后搬回河南,至宋末又保護末帝趙昺南下福建漳州西林
這支稱張虎公之復張陵為張良公24世孫。世系為:
張嵩之

第79世;七十九世張平公子二;張良;張勝
第80世;1一世張良子二;張不疑;張辟疆
第81世;2二世張不疑公子二;張典公;張高公
第82世;3三世張典公四子;張默;張黔;張然;張鹿
第83世;4四世張默子一;張金公
第84世;5五世張金公子一;張乘公;名千秋;號萬雅
第85世;6六世張乘公;名千秋號萬雅公子三; 張嵩公; 張京公; 張文敬公
第86世;7七世張嵩公子五;張壯公;張讚公;張彭公;張睦公;張述公
第87世;8八世張睦公子二; 張況公; 張繼
第88世;9九世張況公子二;張歆公; 張協(xié)公
第89世;10十世張協(xié)子;張岱
第90世;11十一世張岱子;張宏
第91世;12十二世張宏子;張賓;張震
第92世;13十三世張賓子;張頤
第93世;14十四世張頤子;張幸
第94世:15十五世張幸子;張準之;張善之 [族譜之第章世系表]
第95世:16十六世張善之子;張修禮
第96世:17十七世張修禮子;張正見
第95世:16十六世張準之子;張靈真
第96世:17十七世張靈真子;張彝
第97世:18十八世張彝子;張仲禹;張始均
第98世;19十九世張始均子;張嵩之;張晏之
第99世;20二十世張嵩之子;張乾誠;張乾偉[族譜之第100章世系表]
第100世;21二十一世張乾誠子;張陵
第101世:22二十二世張陵子;張龍;張虎
第102世:23二十三世張虎子;張一待尋張惟立-張龍張虎這支的
尋張惟立-張虎張龍這支的世系

據(jù) 石壁村下祠1990年第十三修之《張氏重修族譜》也如此,例如由下祠十五世祖茂甫寫
于明代洪武十年(1377年)的“清河郡張氏族譜分宗衍派世系源流紀序”云:
惟立公諱植,字桂林,號文班。……生子三:長諱龍;起潛其字號也;次諱虎,字武斌;三諱麟,字子仁。……虎公子五代永福(疑為天福)間省父年友于我汀;使君道取玉屏,愛其山川蓊,返而舉家徙是,啟宇而居。厥后,孫諱遠郎者又徙禾濟方園里而隸籍焉。麟公別隱居不仕,家籍姑蘇,至五世孫外瑞楨諱見祥,……謫江西撫州之樂安令,施桂冠避寇,居我寧化千家圍,歷有年所。瑞楨之弟世郎,宰江西吉安府安福縣,寇變路梗,難以還蘇,遂土干其治所。迨后其孫希承慕祖父林泉之樂,亦徙居吾寧陵下鄉(xiāng)(今寧化縣石壁鎮(zhèn)坡下村)。……公爽諱成智,號鑒銘。公爽公生五子:羅、安、志、惠、宣.俱以卿字為行派。公舉宋嘉定進士,越十年丁丑,來今虔化,即贛州寧都縣,伯父向明父子從焉。其明年戊寅,公卒于官。……瑩瑩母子,無力還蘇。不已、告哀于新尹林公,林公憫之,因卜 兆于田西排七星坨籬金七里之地葬焉。……我十二世祖安卿公(龍之后裔),訪友來閩,止宿玉屏山之下布。逆厥淵源;支分一脈,咸是姑蘇祖惟立公所生龍、虎、麟之嗣之裔也。我安卿公子盤桓之暇,環(huán)顧鄉(xiāng)局黨廣,山秀水清,堪稱君子攸居。亦挈家徙是,聚眾而處。后雖惑于形家之言,又遷附亟里今沙鄉(xiāng),即今中沙鄉(xiāng),而總不如玉屏之得所也。于是筑室而居,不復更徙。生一子九公,字普濟,號辟谷。志先生世圯上授書意也。九公生三子,長三二郎遷上杭;次三八郎,生一子顯卿。顯卿生二子,長文貴徙漳州馬塘;次得生亦過汀之杭邑。余父行三諱滿郎,又諱十郎,號名園逸叟,生余兄弟。余居長;原甫行二,異地而居,發(fā)衍梨樹坑、彭十地、泥坑等處;良甫行三,住本市上市漢天子廟之側;六甫、勝甫徙居龍下里之大長坊;堅甫徙居淮土陂塘下。余兄弟五人又各衍宗枋,惟余與良甫未離故土。

作者:張萬土   發(fā)表時間:2009-07-06 13:55:53

[回復] 回復海峽兩岸琯溪宗祠:同源同宗同文化,血脈相連一家人




?張姓在我國歷史上是一個很有影響的大姓氏,人數(shù)眾多,分布極廣。按照姓氏

排列,我國張姓人口排在李、王之后居第三位。人口已超過一億人,約占全國人

口的十分之一,相當于英、法兩國人口的總和。張姓后裔不但遍及全國,而且海

外亦為數(shù)甚眾。張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 姓源郡望
? 張姓大致有四個來源。
? 一、黃帝賜姓。張姓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姓氏,由中華民族共同祖先,五千多

年以前的黃帝直接賜姓。東漢《風俗通》記載:“張、王、李、趙,黃帝賜姓”

。張姓的由來,《廣韻》上說:“張姓本軒轅第五子揮,始造弦,實張網羅,世

掌其職,后因氏焉”。《元和姓纂》上說:“黃帝第五子青陽生揮,為弓正,觀

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張氏”。可見,張姓的得姓始祖是張揮。但張

揮與黃帝的血緣關系有兩種說法:一說張揮是黃帝的兒子,另一說則認為張揮是

黃帝之子少昊青陽氏的第五個兒子,即為黃帝的孫子。
?令張姓人倍感自豪的是他們不僅是黃帝的直系后裔,而且始祖張揮是弓箭和網

羅的發(fā)明者。對于靠手持木棒、石塊去獵取飛禽走獸的遠古先民來說,弓箭和網

羅的發(fā)明確實是一件具有革命性意義的大事,極大地提高了當時的社會生產力。

張揮是對人類社會發(fā)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的發(fā)明家。張姓人在介紹自己姓氏時常說

:“我姓張,弓長張。”一句話就將張姓的特點概括得簡潔、明了。
?二、出自姬姓。另一支張姓是由姬姓而來亦以黃帝為始祖。根據(jù)《通志?氏族

略?以字為氏》記載:春秋時晉國有人名解張,字張侯,世代為晉國卿士,其后

裔以字為氏即為張氏。三家分晉以后,其族人仕韓國為公族大夫,漸成望族。
? 三、改姓。歷史上其他姓氏的人因種種原因改姓張,后裔繁衍成為張姓的一

部分。如三國時魏國大將張遼原姓聶,改姓張。又如三國時諸葛亮賜南蠻酋長龍

那為張氏。
? 四、與道教有關。漢代以后,張姓發(fā)展很快,這與當時道教的興起與流傳有

關。道教自稱源于黃帝,又盛行“黃帝賜姓張氏”之說,因此,道教領袖常用張

姓。如張角、張魯?shù)取*?br>? 歷史上,張姓出現(xiàn)了很多名門望族。根據(jù)《中國姓氏辭典》,張姓的郡望大

致有:清河郡、南陽郡、吳郡、安定郡、敦煌郡、武威郡、范陽郡、牛建為郡、

沛國郡、梁國郡、中山郡、汲郡、河內郡、高平郡、襄陽郡、洛陽郡、河東郡、

始興郡、馮翊郡、平原郡、河間郡、魏郡、蜀郡共23個郡望。
? 清河郡是張氏最早最大的郡望,清河是張姓始祖揮的居住地,本文介紹的鄞

江張氏出自清河郡。
? 鄞江張氏上祖派衍概況
? 自張揮傳至58世張仲,字廣明,號仲甫,周宣王時卿士,輔佐周宣王。《詩

經.小雅.六月》有“侯誰在矣,張仲孝友”一句,贊頌張仲孝順友愛之美德。北

宋年間,張仲被封為“神文圣武孝德忠仁王”,南宋年間加封為“輔元開化文昌

司祿帝君”通稱“文昌帝君”,建廟崇奉,與關圣帝君同列祀典。70世張侯字儀

昭,周考王時為晉國大夫。會諸侯戰(zhàn)于鞍,以必死致勝,位列忠貞侯,事見《史

記》。80世張良字子房號仁壽,輔佐漢高祖劉邦定天下,封留侯,拜宰相,后人

稱為帝師,和蕭何、韓信同稱為輔漢三杰。86世張明,諱嵩,字貴和,號普輝,

時值王莽篡漢,世族多遇害,為避仇害,攜家族五百余人自徐潛渡揚子江,其中

有的易姓羅、許、薛,從此便有四姓不聯(lián)姻之說,后至衢州鶴林寺經五代復成國

族。103世張韙字能萬,晉時散騎常侍,隨晉元帝南遷,寓居江左。119世張君政

字芳清為韶州別駕,便在曲江定居。122世張九齡字子壽,唐開元時賢相,以剛直

不阿聞名于世,且文學冠一時。唐玄宗五十壽辰時,大臣皆獻寶鑒,唯時任中書

令(即宰相)的張九齡以《千秋金鑒錄》作禮品上奏,受到玄宗嘉獎。時人稱曲江

公,卒謚文獻,追贈司空。134世張載字穆序,號子厚,宋理學家,遷陜西寶雞眉

縣。136世張端字臣楷,誥授寶雞太守,時值金兵南侵,北宋重和年間(1118—

1119)由陜西寶雞眉縣遷至汀州寧化石壁都葛藤凹開基,尊為張氏入閩始祖。139

世張揚德,河北太守,生三子,長化龍宋解元,留居寧化;次化孫宋中憲大夫;

三化鳳宋武舉遷福州。
? 鄞江始祖張化孫
? 張化孫系張揮140世孫,諱衍,字傳萬,生于南宋淳熙二年(1175)二月二十日

子時,薨于咸淳三年(1267)五月二十九日申時,享壽93歲。他自幼勤奮好學,聰

明過人,考取進士,誥授中憲大夫,后受朝廷委派“作牧汀州”任汀州知府。宋

寧宗嘉泰年間(1204),時逢戰(zhàn)亂,他“卜吉移居閩上杭”由寧化石壁遷至上杭北

鄉(xiāng)深坑尾官店前上吉街開基(今上杭白砂茜洋村)。上杭地處汀江中游“黃金水段

”,汀江別稱鄞江,張化孫被其千萬裔孫尊稱為“鄞江始祖”。
? 張化孫為官公正廉明,為百姓興利除弊,關心群眾疾苦,政績卓著,晚年居

家,仍樂善好施,修橋筑路,賑濟災民,深受百姓擁戴。他還精通《周易》、《

勘輿》,擅長歧黃之術,常為群眾免費治病,人稱“活菩薩”。民族英雄文天祥

與張化孫交往密切,他對張化孫的為官、為人頗為贊賞,還為張化孫題寫“像贊

”云:〖HTK〗“公之豐采,氣宇軒昂;公之品行,正直端莊。詩書博覽,忠孝名

揚。作牧汀州,合郡群黎沾德澤;開基杭邑,一門父子沐恩光。纂修宗譜,報本

不忘。鐘靈毓秀,桂馥蘭芳;綿綿世澤,長發(fā)其祥。”張化孫仙逝后,葬于上杭

縣白砂鎮(zhèn)茜洋村李屋背頭大坪崗上,墓地呈“金盤載珠”形。墓聯(lián):“派盛清河

綿世澤支蕃閩粵振家聲”;橫披:“克昌厥后”。聯(lián)文反映了張化孫一脈“中原

南遷,鄞江開基”的創(chuàng)業(yè)軌跡,體現(xiàn)了張化孫后裔“繁衍生息,不斷進取”的開

拓精神。墓前豎18根華表,象征18房裔嗣侍立墓前,蔚為壯觀,凡到此參觀拜謁

者,都嘖嘖稱贊:確系風水寶地。
? 張化孫十分重視對后代的培養(yǎng)與教育,把對子孫后代的諄諄教誨寫成詩訓。

告誡子孫以上祖為典范,做有用之人,光宗耀祖,留芳百世。張化孫遺詩(遺訓)

通稱外八句,要求子子孫孫不僅熟讀熟記,而且要身體力行。外八句如下:

清河系出源流長,卜吉移居閩上杭。
百忍家聲思祖道,千秋金鑒慕宗祊。
承先孝友垂今古,裕后詩書繼漢唐。
二九苗裔能稟訓,支分富盛姓名香。

張化孫給后代留下的輩份詩(內八句)如下:
化云騰上昊,承先紹啟宗。
仲興山貽遠,永廷應萬崇。
日振昌英俊,賢聲繼祖功。
文運開世兆,科元定顯隆。


? 上述內八句和外八句,張化孫后裔均將其當作座右銘,世代相傳。成為檢驗

張化孫后裔是正宗的或冒牌的“試金石”。相傳張化孫后裔外出,“尋根認同”

時,都會互相考問“內八句”和“外八句”,加以檢驗。回答正確,就“梓叔”

相稱,熱情接待。回答不上,被認為是冒牌貨,會被婉轉地吃上“閉門羹”。
?張化孫妣陳恭人生于南宋淳熙元年(1174)十二月初一日辰時,卒于景定三年

(1271)三月十八日丑時,享壽89歲。妣闕恭人生于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十一月

初十日寅時,卒于咸淳七年(1271)三月十三日午時,享壽88歲。陳、闕兩恭人合

葬于離張化孫墓地約2華里的官地村水尾神仙坑,墓地呈“飛鳳展翅”形。
? 張化孫與陳、闕恭人生18子,傳108孫。他們繼承和發(fā)揚客家人敢于冒險、不

怕犧牲、艱苦奮斗、開拓進取的精神,用族規(guī)家訓規(guī)范子孫后代的言行,樹立名

門望族的良好風范。
?張化孫后裔播遷概況
? 張化孫兒子為云字輩,18子從長房到第十八房,將其名字連起來便是一首詩

,即18房聯(lián)詩:

吉慶禎祥集,從龍福自綿;
景星卿帝闕,倬彼定名云。


?長房吉云,字瑞世,號一郎,遷田梓頭居住,妣王五娘、曾六娘,生六子。嗣

孫分遷福建漳州、泉州,廣東潮州、嘉應州等地。
?二房慶云,字瑞亮,號二郎,遷泮逕,妣林氏,生七子。嗣孫分遷福建福州,

江西等地。
三房禎云,字瑞興,號三郎,遷進源塘居住,妣凌氏,生九子。嗣孫分遷福建

泉州、晉江、德化、福州等地,江西省各地。
?四房祥云,字瑞庭,號四郎又號十六郎,當時未外遷留在上杭,妣藍四娘、賴

五娘,生七子。嗣孫分遷福建上杭、永定、長汀、武平、新羅、連城、漳州等地

,廣東梅縣、大埔、興寧、五華、饒平、豐順、潮州、汕尾、汕頭、陸豐等地,

江西于都、寧都、興國、贛縣、南康、萍鄉(xiāng)、吉安、修水、銅鼓、上猶、崇義等

地,湖南瀏陽等地。
?五房集云,字瑞彩,號五郎,遷樟樹潭居住,妣邱七娘,生三子。嗣孫分遷福

建南平,江西興國等地。
?六房從云,字瑞明,號六郎,遷上杭勝運里黃竹頭居住,妣楊八娘,生二子。

嗣孫分遷廣東程鄉(xiāng)(今梅縣)、興寧、五華、潮汕等地。
?七房龍云,字瑞華,號七郎,遷上杭勝運里香坑腦,妣胡氏、鐘氏,生四子。

嗣孫分遷廣東嘉應州和潮汕一帶。
? 八房福云,字瑞靄,號八郎,遷廣東嘉應州下市攀桂坊,妣劉六娘,生六子

。嗣孫分遷上杭小吳地,廣東嘉應州、鎮(zhèn)平(今蕉嶺)等地。此房裔孫萬三后裔遷

居臺灣屏東,族眾旺盛,達三、四萬人,建有化孫公祠和萬三公祠。
? 九房綿云,字瑞文(有譜瑞元),號十郎,遷廣東嘉應州松口,妣陳十娘,生

四子。嗣孫分遷廣東梅縣、大埔等地。
?十一房景云,字瑞堯,號十一郎,遷居橫山下,妣謝三娘,生五子。嗣孫分遷

廣東嘉應州、大埔、豐順、饒平、海豐、陸豐,江西興國,福建上杭小吳地,連

城河源里、張家營等地。
? 十二房星云,字瑞霞,號十二郎,遷清流縣,妣程六娘,生六子。嗣孫分遷

福建清流、永安、沙縣等地。
?十三房卿云,字瑞唐,號十三郎,遷福州,妣蘇二娘,袁八娘,生十子。嗣孫

分遷福建福州、建甌、泉州、上杭,廣東廣州,浙江云和等地。
?十四房帝云,字瑞漢,號十四郎,遷潮州,妣易五娘生四子。嗣孫分遷廣東潮

州、廣州等地,福建永定、武平等地。
?十五房闕云,字瑞發(fā),號十郎,遷漳州,妣朱三娘生六子。嗣孫分遷福建漳州

,廣東潮州等地,江西興國、于都等地。
?十六房倬云,字瑞凌,號十六郎(又號家承)遷居徽州(有譜載遷汀州水南),妣

錢滿娘,生五子。嗣孫散居福建、江西上猶等地。
?十七房彼云,字瑞崇,號十七郎(又號家營)妣劉氏,生九子。嗣孫遷居福建漳

浦、漳州 ,新羅曹溪、東肖,漳平永福,連城南團水西,武平,永定培豐,上杭

小吳地;廣東大埔茶陽漳溪西河黃堂村,蕉嶺神崗、廣福,梅縣石扇;江西瑞金

等地。
?十八房定云,字瑞東,號十八郎(又號三十郎),妣歐陽氏,生八子,嗣孫散居

永定金沙、上杭白砂,廣東鎮(zhèn)平,江西興國、于都、會昌、萬安、吉安等地。
? 以上十八房中,至今還有5房裔孫沒有與祖籍地上杭取得聯(lián)系,分別是:二房

慶云裔;六房從云裔;七房龍云裔;十房綿云裔;十二房星云裔。熱切期望各地

梓叔和知情者告知上杭張化孫研究會。
?經過八百多年的繁衍生息,如今,張化孫裔孫播遷海內外,遍布閩、粵、贛、

臺、湘、浙、桂、黔、川、皖、魯、港、澳等省、區(qū),發(fā)展到東南亞和世界各國

,已達一千多萬人,這一奇特現(xiàn)象被客家學研究者稱為“張化孫現(xiàn)象”。資料記

載:臺灣四百萬客家人中,張姓人口就有105萬,其中百分之九十是張化孫后裔,

也就是說,張化孫裔孫在臺灣就有90多萬人。
?
古坊張氏


? 上杭的另一脈張氏是中都古坊張氏。因資料所限,簡述如下:
? 古坊張氏奉張考植為太始祖,張考植居蘇州吳縣張家巷。考植11世孫考,

又名志,宋進士,任江西寧都縣令并在該地定居。考植14世孫三二郎與三八郎從

寧都先遷寧化石壁后再遷至上杭。
?古坊張氏奉三八郎之子顯卿為一世祖。顯卿生二子:長文貴遷漳州,次德生居

中都古坊。根據(jù)族譜記載,古坊張氏外遷的有:四世繼安的二子張都與六子張細

遷廣東龍川縣,三子張厚遷邵武、光澤;5世張鎮(zhèn)之子張華移武平小蘭,張成之子

張良、張鑾分別遷武平桃里鄉(xiāng)、陂里鄉(xiāng),世昌之子承謨遷武平大蘭園;10世守謙

、守玉、守勤、守仕遷江西;11世可玉遷江西萬載,鵬飛、鵬升、鵬盛遷湖南平

江;12世榮也、賦也遷廣東潮州,明臨攜后裔遷江西寧州;13世文選、文遠、顯

貴遷江西新昌,清宸、萬選、萬達、萬進遷福建建寧,明俊攜四子遷廣東潮州;

14世紹云攜子福泰遷貴州;15世喬昌、喬盛、寬上攜三子遷江西,春泰、贈泰遷

廣東連山,建昌遷貴州;16世集球攜子遷福建建寧,學恕、學龍、學起遷廣東潮

州;17世敢玉、敬玉、攻玉、致玉、璞玉遷江西臨川,順蘭、建興、長興、連興

、進才遷廣東;18世書明遷湖南。
? 堂號楹聯(lián)家訓
? 張姓最早的堂號為清河堂,屬郡望堂號。此外張姓堂號還有金鑒堂、孝友堂

、親睦堂、冠英堂、燕貽堂、敦睦堂、宗岳堂、敬誼堂、源流堂。張化孫一脈還

有敦和堂、德遠堂、鄉(xiāng)賢堂、世英堂、德馨堂、追遠堂、孝友堂等。
? 歷史上各個朝代張姓人文鼎盛,涌現(xiàn)了許多英雄豪杰、公侯將相、騷人墨客

。這從張姓楹聯(lián)中可以領略出來:
? 上杭張化孫祠及張化孫裔孫在各地的分祠中,有一副嵌字長聯(lián),把“一、二

、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億”等數(shù)字,嵌入聯(lián)內,每

個數(shù)字都包含了一位張姓歷史名人。聯(lián)文如下:
? 賜姓自軒轅,大儒一人(張仲)、銘垂兩篇(張載)、輔漢三杰(張良)、功高四

相(張說)、將封五虎(張飛)、博物六史(張華)、貂蟬七葉(張安世),悉是清河族

派。
?揚名昭世德,位列八仙(張果老)、鼎甲九成(張九成)、平戎十策(張方平)、書

忍百字(張公藝)、金鑒千秋(張九齡)、青錢萬選(張鷟)、道隆億尊(張道陵),依

然文獻宗支。
此外,張化孫一脈楹聯(lián)還有:
漢侯門第,唐相家風。
鼻祖肇青陽,公侯、將相、神仙,代光國史;
大宗開白馬,孝友、忠貞、道學,世篤家風。
孝友傳家,承百忍之風規(guī),居同九世;
詩書裕后,誦十章之鑒錄,寶重千秋。
百忍圖千秋鑒萬選錢家傳至寶,
漢韜略唐忠貞宋道學代出名賢。
曲江風度家聲遠,劍閣才名世澤長。
橫渠明禮,南軒好仁,賢哉由士希耳;
睢陽將才,曲江相業(yè),忠矣移孝作之。

作者:張萬土   發(fā)表時間:2009-07-06 13:57:43

[回復] 回復海峽兩岸琯溪宗祠:同源同宗同文化,血脈相連一家人

作者:220.161.47.*   發(fā)表時間:2010-04-15 16:23:23

 
發(fā)表回復:
標題:
 
內容:
粗體 斜體 下劃線 插入超鏈接 插入圖片
  您目前尚未登錄,立即 登錄 | 免費注冊
 
 
驗證碼:   
 

注意:嚴禁發(fā)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fā)現(xiàn)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fā)表者承擔。請慎重發(fā)表!網站穩(wěn)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