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6
4752次
0人
2個
6個
福建漳浦縣綏安鎮中營村,屹立著一座宏偉的“清河張”祠堂——太尉堂。太尉堂因奉祀開基祖“唐開漳太尉威武協應輔國上將軍”張伯紀而得名,被閩、粵、臺“伯紀公”派下張氏裔孫共尊為總祖祠。中營《張氏族譜》載:太尉堂裔孫“散處國內諸省,遠而僑居南洋各島,在在皆是,凡張氏追溯起始者,無不念及伯紀公也”。臺灣張朝玉于乾隆年間撰《張氏源流紀略》說:“漳之有張,自伯紀公諱虎始,公之先本河南祥府縣人,唐儀鳳間,隨陳元光經略全閩,封威武協應上將軍,鎮守漳州,因家于漳,張氏始發跡焉。”張伯紀出身行伍,其入漳開基地“中營”,以駐軍營地而命名。據說當年陳元光在漳浦共設三個兵營,稱“上營”、“中營”、“下營”。中營就是張伯紀統率軍隊的營地。中營《張氏族譜》載:“伯紀公諱虎,其兄龍公,兄弟俱指揮使之職……虎公在漳浦之南中營開基,有五子,生孫十六。”張氏子孫遍布閩、粵、臺和南洋各地,然而在中營村太尉堂祖地居住的張氏,目前只有張順水、張坤茂兄弟兩家。相傳,太尉堂竣工后,在擺放列祖列宗牌位的神龕后面,引來一群黃蜂,筑起一個大蜂巢。成群的黃蜂采花釀蜜,飛進飛出,使得祠堂生機盎然。張氏族人認為這是吉兆,是祖宗顯靈,告誡孫子要像黃蜂那樣,飛出“巢穴”,創業興家。而不要固守眼前的一隅之地。,“飛”向南洋,傳衍下眾多后裔。張順水、張坤茂兄弟家里,珍藏著一個長方形木制蜂巢。據說,這個蜂巢在太尉堂已傳好幾代,所收蜂蜜不計其數。在他們孩提時,祖父輩就鄭重其事地交給父輩,父輩又傳給他們。因此,至今不舍丟棄。他們在中營“守祖”,迎接了一批批“歸巢”祭祖的張氏宗親,成為聯絡海外張氏族人的中心。
作者:張萬土 回復:5 發表時間:2009-07-06 14:00:02
引子 木有本,水有源,氏族之根本在祖先。祖宗雖有遠近,來歷不可不明。歷史嬗變,時移勢遷,若不按譜稽世,以世紀人,則何以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眼下,閩臺兩地熱掀族譜文化交流潮,兩岸張氏族譜交流也是必然。前些日子,云霄縣張氏歷史文化研究聯誼會舉行《西林張氏家譜》編修研討會,云霄縣西林張氏家廟“孝思堂”正緊鑼密鼓申報省級涉臺文物保護單位。作為從西林張氏衍遷到平和大溪坪塘的張氏后裔,我無時無刻不在關注祖籍地的發展和變化。? 族源:西林人杰地靈 云霄西林張氏家族祖籍河南祥符縣,唐代初年入閩繁衍。唐總章年間,擔任都指揮官的張龍和張虎兩兄弟跟隨陳政入閩平亂。立下功勛后,張龍領兵班師回到河南開封府,而張虎留任漳州并定居繁衍子孫。他被漳州后代裔孫尊為開漳元始祖。張虎的第二世裔孫開始向漳州、泉州、粵等地衍播。南宋末年,元兵打敗南宋軍隊,入侵中原,宋帝只好南逃。張虎的第十九世裔孫、時任朝廷參議大夫的張論也帶著身為宋室皇族的妻子趙氏和兒子,逃到云霄縣靠近海邊的竹塔村避難。當時倭寇常常襲擾竹塔村,張論又帶著家人遷居土地肥沃、環境優美的西林村。從此,張論一家人在這里繁衍生息,成為云霄西林張氏開基始祖。張論是個正直的愛國大臣,開慶年間考中進士,官至參議大夫。后來,他不滿權臣賈似道的所作所為,辭官歸隱。宋末,忠君愛國的張論跟隨宋帝向閩南逃去。路過漳州木棉庵時,他特意參觀了鄭虎臣誅殺賈似道的地方,并寫了一些抨擊賈似道專權亂國的文章。定居西林后,張論飲食起居都不曾向北,以示不臣服于元朝。西林村人杰地靈,張氏子孫枝繁葉茂。張論在這里開基繁衍至今已有700多年,其裔孫遍布云霄、詔安、漳浦、東山、平和、晉江、廣東、四川、臺灣以及東南亞等地,人口在50萬人以上。目前西林張氏在云霄傳宗奕代至今已有31世,遍居60多個村(街),總人口5萬多人,成為當地的盛族大姓。歷經元、明、清、民國各朝代,西林張氏人才輩出。明朝至清代,西林張氏登科仕第者(舉人、進士)有30多名,民國至今涌現了多位教授、專家。明代,張純、張佐治、張一棟、張飛虎、張用賢等10人考中進士,張士良、張純等人曾任地方府衙或軍隊要員。清代,張凱、張元、張高等10人考中武進士或武舉人,歷任地方軍隊要職。民國時期,張連春任國民黨少將師長,張貞任國民黨軍隊軍紀團主任委員、上將,張時雍任中國駐菲律賓代總領事。新中國成立后,張晉杰榮獲解放軍軍事學院醫學博士,張式林任民革福建省常委。1989年,張乾撰被授予“全國勞模”稱號,曾當選八屆全國人大代表。吾,系華夏張氏始祖揮公傳下一百三十四代的邦顯公為開基始祖的清河張氏衍派。邦顯公系云霄西林張氏始祖張論伯紀公五世孫得禮公衍派漳浦眉田后傳至第十二世邦顯公,邦顯公又肇基省級風景名勝區靈通山東南山麓之平和大溪坪塘,故大溪坪塘張氏之根系云霄西林。自邦顯公肇基坪塘后,四百年來,瓜瓞綿綿,蘭香桂馥,人文薈萃,科第蟬聯;文官仕宦、忠誠孝子、文德武功、杰出不間。坪塘張氏,自邦顯之后,第二世就開始有衍遷外地,近在平和者有九峰、小溪,鄰有南靖山城、龍海程溪,遠則衍遷漳州、泉州、廈門、上海,廣東;更有衍遷到臺灣、泰國。據傳其中傳到廣東潮州龍眼營者,人丁興旺,成為當地一大望族。留置坪塘者,族居坪塘上下兩樓,人丁五百有余,且能發揮天時地利人和優勢,因地制宜,男耕女織,艱苦創業,發家致富;又能崇宗哨祖,積善積德,傳芳壺嗣。如今坪塘張氏,尚有祖宗遺留土樓國寶兩座,金山四座,祠堂五處。人丁興旺,鄰里和睦,經濟發展,社會和諧。2003年重興邦顯“追遠堂”,修訂《清河衍派平和坪塘張氏家譜》,追宗有譜,聯誼有址;2008年,重興“開漳圣王”彭堂庵,更是突出“弘揚開漳圣王文化,推進海峽西岸建設”。
作者:張萬土 發表時間:2009-07-06 14:20:03
兩岸張氏一脈牽云霄縣西林張氏人丁興旺,歷代多有裔孫外遷定居。明朝初年,西林張氏裔孫從聚居地不斷遷往日本、美國、東南亞等國家及臺灣等地區,其中從詔安、云霄遷臺者最多。據《張氏家譜》記載,明代天啟年間,西林張氏第十四世裔孫開始遷臺,至1949年仍有許多張氏裔孫遷居臺灣。這些遷居臺灣的張氏裔孫,主要開基繁衍于臺中、宜蘭、基隆等地,到目前傳衍的子孫已經超過了25萬人。目前臺灣西林張氏裔孫與臺灣其他派支張氏裔孫,約占臺灣姓氏人口第四位。 臺灣諺語“無張不成鄉”。明初,西林張氏第六世裔孫張再輝入贅詔安廖家,成為詔安官陂張廖一族之源。清代康熙年間,張廖氏后裔派衍臺灣。現在,居住臺灣臺中西屯區、南投、云林縣西螺、板橋、三侖鄉的張廖氏子孫就有20萬多人,建有30多座宗祠。他們都一直奉守“生廖死張”的祖訓,除了戶籍登記,平時提到自己的姓氏,大多張廖并用,并成立了張廖簡宗親會。 上世紀80年代,隨著兩岸關系的解凍,臺灣西林張氏族親紛紛組團前往祖地云霄西林張氏家廟朝拜祖先,開展張氏族譜交流活動,并捐資修建家廟祖祠,以及投資置業。1990年以來,臺灣嘉義水上義興村張氏宗親已有三次組團到云霄祭拜家廟“孝思堂”。臺灣張廖簡氏聯誼會也曾多次前往云霄和詔安祭祖,捐資修建西林祖廟。1997年,西林張氏家廟舉行重修慶典大會。居住臺灣的張冠群帶著父親即國民黨原上將張貞的遺愿,前來歸宗認祖。他發動很多臺灣張氏宗親一同來祖廟祭祖。1945年,生于詔安的張貞曾來到西林家廟認祖,并親自主持家廟重修慶典儀式。1949年,張貞遷居臺灣后,一直懷念祖地和家廟,多次想要返鄉祭祖。可是,淺淺的海峽阻隔了他這一夙愿的實現,直到臨終也無法實現,只好托付兒子。
作者:張萬土 發表時間:2009-07-06 14:20:56
舊譜《張氏祖派》總序參議公,明山公九世孫也。明山公譜系河南祥符人氏。? 太高祖尚書公陵生二子,長諱龍,次諱虎,俱系指揮之職,同陳元光來鎮漳州。后龍回籍。虎生五子,在漳立族,數傳至明山公。明山公號為九十翁,歿于天圣二年(1024年),葬于南山邊園中。娶林氏,生七子,孫二十余人。參議公為明山公九世孫,修譜應溯陵公、明山公為始祖。以其在唐宋之間,傳世久遠,且支派繁衍,難得遍及。惟我參議公,宋咸淳(1265一1274年)時為參議大夫,在朝十余年,隨宋帝而遁回,定宅西林,為建業計。歿葬西林畬狗山。若我派下,自參議公而始然,故今我族修譜不修遠祖,而修參議公為始祖。參議公諱論,號元甫,開慶己未(1259年)進士,咸淳二年(1266年)拜參議大夫。因賈似道當權,朝綱紊亂,與兄學士公諱語號明甫,欲隱居不仕。后宋帝避元人于閩粵,公率妻趙氏抱幼子隨遁于閩,至漳過木棉庵,閱鄭虎臣誅賈似道處所,稍寫奸臣誤國之恨。后遂卜居西林,凡飲食起居未嘗北向,以示不臣于元。歿于大德三年(1299年)享壽七十一歲。? 宗來公,即參議公隨抱幼子,隨遁于閩。生于景炎丙子(1276年)。及至正壬(1342年),時年六十七,眾因德望又兼宦裔在官,為阜老給關,付佃戶方惟賢、黃和寧、吳昆仲等一十六戶,墾將軍山官田百余畝。享八十二壽,生子大美公。大美公,大德己亥(1299年)生。為人忠厚長者,公正至誠。時西林多不法,立公為鄉長總平鄉事,但施為未久,四十九歲遂終焉。子子仁。子仁公,生于延佑庚申(1320年),為人資性端偉,器量不群。有子五人,俱憋穎異過人。長得安,次得仁,三得義,四得禮,五臨壽。得安公,生于至正辛巳(1341年)。有子四人:長臨得,菜埔、東車、水閣之四昆潤,生于洪武甲子(1384年),下坂、交倉、廟后之祖。得仁公,生子四人:長再興,諱玉,分派云霄西門;次志德,諱福,我莆十一郎公,三再輝,名元仔,自少出贅于二都(今詔安官陂);四志仁,名爨仔,荔枝腳房,肖春公之祖。得義公,生三子:長安利;次安吉,國修之祖(派分廣東葵潭):三安貞,出祖饒平。得禮公,生三子:長永和;次永泰,派漳浦;三永福,派半坑。臨壽公,生三子:長靖安,玉山之祖;次祥聰;三祥明,明生楊敬,派在五都,鄉科敏、廷范之祖。而強大、強二出祖潮州金郊。自參議公并媽、宗來公并媽、大美公并媽、子仁公并媽、得安公并媽,得仁公、再興公、昆潤公俱葬西林畬狗山。而得仁媽葬莆美,在次子十一郎公右肩。昆潤媽葬莆美石雞仔。得禮公葬莆美撲石山。西林畬狗山坐落酉向,一所數墩俱是張家墓。學士公諱語,相傳系鄉科張子龍之祖也。明·嘉靖《文武世家張氏族譜》序族譜何為而作乎?日:為親作也。噫!而其親也,譜可以不作矣。為其由親而浸疏,自有服而無服,此乃族不可以無譜也。今夫由身而上之,為父為祖為曾高;由身而下之,為子為孫為曾玄;由身而左右之,為親兄弟,為再從三從,九族之親盡于此矣。服自衰而緦麻,喪自三年而至三月,雖恩有隆殺,情有厚薄,無非本支一體之至誼也。故不敢忽忘而永書之者,知無譜之不可也。夫今之期年,降一世為大功,再一世為小功,今之小功降一世為緦麻,又一世為袒免,為無服,由期而免也。五降之后,遂至不相為服,譜豈可無哉。其弊在乎平居則相忘,有故則相犯,流之分而不思本之一,嗚呼!此族屑之不可無譜也。故親者不能常親,有時而疏;疏者非其本疏,原初實親。小宗五世則遷,喪服五等則盡,其流分也;大宗百世不遷,婚姻百世不通,其本一也。服雖盡而長幼自如,屬雖殊,而宗盟不改。恩自隆而殺,不可由殺而遂泯也,情自厚而薄,不可由薄而遂忘也。豈日服盡則親盡,親盡則情盡,如途人也乎哉!世之寡恩鮮仁,視宗族如路人者間有之矣,流俗之失也,君子尊祖敬宗,豈甘循流俗而廢哉!又日分而至路人者勢也,其無如之何乎,若夫君子又豈勢之所能移哉!? 雖然宗族之疏,其所以致之者抑有由也。氣習之不似,貴賤之不侔,貧富之不敵也,此固親屬之易至于忘也。夫以氣習之不美,而為宗族所擯,此其自取,當受其教誨。若以己之富貴,而羞與貧賤者伍,又豈賢者事乎?今為譜之,以挈其本支之所出;為圖之,以會其子孫之眾多,親者在焉,疏者在焉,氣習之不似,貴賤之不侔,富貴之不敵者咸在焉。相與披圖而觀之,一祖儼然臨乎其上,子孫恍然派乎其下。夫均是子孫,而氣習之殊,貴賤貧富不齊如此,試以祖宗之心體之,豈不榮枯萃于一堂,欣戚交于方寸哉!彼賢而富且貴者,隱之己日:我能如是,而彼不能如是,以為吾祖羞,豈不念乎?彼不肖而貧且賤者,亦當反之于己日:彼如是,我不能如是,以為吾祖羞,可不勉乎?念之者,則訓之不逮,救其災危,力之所及,賑恤而扶持之;勉之者,則擇術必謹,慕善必力,志之所向,勤苦而卓立焉。皆期無愧于吾祖而已,如此則貧賤不肖者豈終不肖哉。若賢而富貴者,亦當誡示子孫,俾世世相繼,長守家業,將族屬奮起,氣習反善,情意轉親,而不至于忽忘之矣,斯不亦尊祖敬宗之義乎!范文正公有日:“吾吳中宗族,于吾故有親疏,然自我祖宗視之,則均是子孫無親疏。”至哉斯言!能以祖宗之心為心,則于收族乎何有,不以祖宗之心為心,則其如族何!??????????????????????? 嘉靖二十八年己酉十代孫和邑庠生潮南、穆齋同修清·道光《續修張氏家譜》序 家之有譜,尤國之有史也。為子孫者詮輯成書,藏諸家廟,所以明祖系,述先德,定疏戚,昭同異,隆恩義,接久遠,以續宗盟于勿替。蘇氏有言日:“觀于譜,而孝悌之心油油然而生。”夫譜之作,而生孝悌之心,斯亦不可已矣!吾宗之系,祖自祥符,而譜之修始于前代潮南公、穆齋公,創于前嘉靖己酉(1549年)也。漢德公、東旭公續于后,崇禎壬申(1632年)甲戌(1634年)也。自崇禎距今已二百年,將數傳而下,歷世已多,生齒漸繁,派別之分必有倒置紊亂,子若孫并其祖考之名而俱失者矣,將何所據哉?又況易代以來,海氛四起,陵谷變遷。順治戊子(1648年)己丑(1649年)之間,莆美毀于海寇,下坂倚為鎮城,菜埔、下云各鄉亦皆多故。族姓離居,人民遷徙, 其祖而又祖,孫而生孫,闕焉不續已八九世于茲矣!嗚呼,家譜之修,寧非今日之急務也歟!幸巳(道光元年,1821年)春,季叔祖彥成向余索抄,余以繕寫維艱,謀以付梓。因以續修為請,而慨然有志,用是謁告叔侄宗親,共襄斯舉。前者登之,后者續之,刊先賢列傳,并繪列祖名墳圖志,祈眾力以共舉,俾家乘之成書。余小子何知,而敢妄與斯役?亦以告諸父兄長者,而收宗譜于不墜云爾。予以是知本支之溯,至今日之難以自已也。高曾漸遠,矩約無存,懼昭穆之難稽,用踟躕于行路,人易世殊,心焉側之。則睹斯譜之刊也,用志祥符之緒,以垂不朽之基,尊祖敬宗,收族孝悌之心油然生矣,豈徒免繕寫之艱已哉!筆削之權,以俟賢者而論定焉。????????????????????????????????????????????? 道光梅村氏舊譜《張氏族譜》引原譜載虎公隨陳將軍元光來鎮漳州,數傳而至明山公,兄弟五人,俱系母陳氏所生。五人生孫十七人,派下蕃盛,散住閩粵。長房媽林氏,次房媽姚氏,極有賢德,子孫眾多,群處和集,人皆以后妃之德比之。明山公五世孫即元甫公高祖,隆興(1163一1164年)時回籍省祖,遂住河南。傳五世至元甫公、明甫公兄弟,俱登進士,共立朝廷,因忤賈似道,遂隱居不仕。后宋帝避元人于閩粵,元甫公挈妻子隨遁于閩,回漳尋祖定宅西林。以故高曾祖考盡在河南,忘其名號,而無世系,故潮南、穆齋修譜不載遠祖,而載參議公為始祖。公諱論,元甫其字也,開慶己未進士,咸淳二年為參議大夫,享七十一壽,歿于大德三年,葬西林畬狗山。? 新修晉江《霞岑張氏家譜》序稽觀霞岑張氏家譜,自始祖十二郎公肇世岑張鄉,迄今六百有馀年。長房則均公分住云霄埔尾,二房致政公分住下柯坑村,三房季隆公分住岑張祖廬。子姓繁衍,云初星布,要皆襲祖宗之精光,鐘地靈之秀氣。彬彬輩出,莫不代序相承,昭穆不紊。迨其后枝干蕃衍,書畫鵲起,科第蟬聯,繩繩繼繼,寢熾寢昌。因地不能星居而散處不一,或近或遠,或州或省,隨處肇基,’難以殫述。據舊譜所載,于明嘉靖間譜牒毀于倭寇,明季移鼎又遭兵焚。辛丑徙界,濱土俱焦,而原有之祖廬,在張塔石濱,亦因潮水時侵,逐漸沖崩,不能容膝,神棲失處。迨康熙乙未年,爰議興建宗祠于錦里,共祀祖先。:如今三房份在鄉人口二千余人,:不亞鄰居,而周圍姓氏已若續興建宗祠。我族眾裔意欲步塵,心有余而力不足。適逢旅菲宗僑張清漢先生,榮旋梓里,參觀他姓宗祠,頓起羹墻之思,不忘數典,首倡興建我張宗祠,未竟鴻圖撒手而行,囑其淑配及其賢子女,捐建宗祠,以遂夙愿。另一位宗僑張孫祝先生,聞風而起,聯絡海外僑胞及旅港澳宗親,組成援建宗祠籌委會,主任張孫祝,委員有張振興、張美卿、張孫水、張必勝、張孫樓、張子念、張子湖、張永順等人。帶動海外赤子,共同關注,慨解義囊,樂躍捐資,委任桑梓群賢,在我始祖十二郎公墓地上興建祖祠。遂成立建委會,工程顧問是閩南張顏孫宗親總會外交主任張連興,建委常務顧問是旅菲巾幗晶英張美卿,董事張家卿、張孫悅、張孫路、張孫闊、張孫杜、張孫武、張子欽、張炳昌、張文鈿、張子振、張金東、張子澤等人,共負其責。即于歲次壬申年臘月廿三日動土,于癸酉年三月廿八日奠基,同年六月廿四升梁,謹擇于丙子年正月廿二日進主。遂即倡議修公譜,爰即挽余秉筆。承命之后,細心查詢,即于乙亥年葭月十一日啟筆。日繼夜,晨繼昏,,加班加點,將各房份家譜所載者錄之,未登記者續修之,因集合成編,俾得他日一覽而知世系之所從出,支派之所由分,統系辯而鱗次不淆,行列昭而蟬聯有序。則后之視今,猶今之視昔也,務宜共體斯昔,善為演述之,可也。 ??????????????????????????????????????????共和歲次丙子年端月下浣谷旦??????????????????????????????????????????????? 宗侄塔頭孫清橋敬識新修《石筍池張氏家譜》序東山石筍池宗親,持新編《東山銅陵石筍池張氏家史探源》稿,專程到云霄西林張氏宗親聯誼會,請為其作序。家譜作為記載家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跡的譜籍,歷來為姓氏族群之所重視。認為有家譜才能明世系,別親疏,不致“數典忘祖”。中國姓氏多,地域廣,修譜歷史悠久,譜籍數量相當巨大。由于譜籍對人口發展和人物事跡有翔實的記載,因而具有研究人文社會的重要史料價值。可以說,大量的家譜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組成部分,也是中國文化之一特色。? 家譜在某些歷史年代里,曾被視為“封建糟粕”而遭摒棄和封禁,有些還被查抄焚毀。迨至國家實行改革開放,海外華僑、華人和臺、港、澳同胞接踵回鄉訪祖尋根,要求查閱宗譜以“明世系”、“別親疏”,有的還通過查譜確認,到祖地投資辦企業。于是便在民間興起“族譜熱”,許多僑胞、“三胞”也置身其中。這從某種意義上說,家譜已不止是維系家族的紐帶,而且也起著維系中華民族的作用。? 東山石筍池張姓,系西林張氏三房六世祖安貞公分派廣東饒平之后裔,于清代從饒平霞繞分派至石筍池。??? 我西林張氏始祖虎公,系河南祥符(今開封市)人,于唐總章二年(669)隨陳政、陳元光父子人閩開漳,后裔有居閩有回原籍者,至宋末,回原籍之一支參議公諱論,因戰亂南來,擇居于唐始建漳州州址云霄西林,而為西林張氏一世祖。迄今七百余年,后裔分派閩、粵、臺、蘇、浙、川、桂、冀及日、美和東南亞各國,已知人口不下百萬,可謂盛族矣!? 石筍池以國登公為一世祖。國登公,饒平霞繞安貞公后裔,字英勤,生于明崇禎元年(1628),清初任職于福建興化府,康熙十六年(1677年)卒于任上,葬興化城東。祖妣連氏從興化攜二子,初居東山樟塘宗親(西林張氏五房I臨壽公派下)處,后至銅陵石筍池定居開祖。石筍池原有舊譜,惜乎于社教運動中被毀。近年西林大宗祠修復竣工,并倡續修家譜。石筍池宗親永礎、逢鎮、凱斌諸君僉同響應。為修譜事,不辭勞苦,奔波云霄、饒平間,從石筍池宗祠龕聯“西林衍清河世澤,霞繞振銅島宗支”和祖上世代相傳按字排輩之“顯(繼)祖及宗,家孝國忠,化(誨)謙之(資)學,啟子源逢(宏),居仁由義,志誠(尚)道通"等字句中,發微探幽,多方稽考,理清石筍池與霞繞、西林一脈相承之關系,其輩序字句也與霞繞宗譜所載相符。其間,還查考丘墓,深人采訪,尋得族人于舊譜將毀之時,冒險抄錄其直系一至六世祖狀略夾藏于書本中之紙片,經查漏補缺,終于編成新譜稿。此稿一出,族人皆歡欣鼓舞,謂失而復得也。細讀全稿,因舊譜既失,難免資料不全;國登公之二房亦因早年家眷隨任遠遷未能人譜,而令人惋惜。然且喜國登公長房世系清晰,現代當代部分記載尤其詳盡。永礎諸君,所費之心力不言而喻,敬宗愛族之心躍然紙上,有功于祖也,是為序。?????????????????????????? 云霄西林張氏宗親聯誼會(耀堂執筆)???????????????????????????公元二O O O年瓜月
作者:張萬土 發表時間:2009-07-06 14:22:12
作者:222.78.41.* 發表時間:2009-07-06 14:22:41
慎終睦祖,傳統美德。
作者:220.161.47.* 發表時間:2010-04-15 16:21:22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