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在线一区,婷婷六月天在线,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红,亚洲欧美天堂,aaaaa级毛片,成年人在线免费观看

族譜錄LOGO

刁統菊

07-12

3577次

0人

3個

11個

0人


吧主: [申請吧主] 管理員:   [申請管理員]
[主樓] 解讀《創建窯神廟記》

作者:刁統菊 | 中國民俗學網?發布日期:2008-10-12 |
解讀《創建窯神廟記》①
甘泉寺[②],在棗莊市市中區齊村鎮境內,屬鳳凰村,因寺中有泉而得名。寺內山石或隱或露,宛如數條石龍出沒其間,故早稱龍窩寺。大雄寶殿西偏,有一殿堂略小,即窯神殿,殿內塑窯神立像,殿前為一碑林,左前方有《創建窯神廟記》碑雜陳其間。據說原有碑碣兩塊[③],現存一塊即我們所看到的,為嘉慶六年建窯神廟時所立。碑南向,高近三米,寬約一米半,上部系雕龍刻“皇清“字樣,碑型甚為壯觀。雕龍碑帽高105厘米,寬95厘米,厚34厘米;碑身高236厘米,寬95厘米,厚34厘米;座高26厘米,寬140厘米,厚90厘米。正反兩面都有文字,為嘉慶六年六月刻石。

正面:

創建窯神廟記 邑人撰書[④]

前漢地理志:豫章郡出石,可燃為薪。隋王邵論火事中,有石炭。熙寧東坡初到京,作石炭行。石薪、石炭即今之所謂煤也,其為用于世久矣。吾邑之有煤窯,開自前朝萬歷間,迄于今掘取殆遍然。而糜金錢,煩人工,累丈疊尋,索諸重泉之下,非易也,采之而不能必得之,即得之,而亦未必能盡滿人意。是以吾邑之利存此,而害亦即在此,其間意必有神焉以司之,而非盡關人力乎。故窯神有廟,由來已舊。今于嘉慶元年,邑人之王琛與山西太谷智太祥合夥采煤,未得之先,禱于龍窩寺,俟后遂意,重修殿宇,并于其旁建窯神廟。后果采而得之,且行之永久,人意非神之默佑,何以至此?人意遂,神惠胡可忘?于是刻期興工,修之,葺之,擴之,增之,起于嘉慶五年四月至六年五月而工竣。共用錢二千串,又代寺僧贖地三十余畝,價百余千,以為窯神香火之資。既成,王君請余記其事于石。至問窯神為誰?則曰老君也。夫老君之為窯神,余不得而知也;然人心之所向在是,神即在是矣,伍此須、杜七姨,附會何所不至。趙耘崧詩云:乃知人心初,事多憑虛構。及夫意造成,鬼神亦俯就。由是言之,則窯神也,而奉元元將以明信,神豈在之乎?

嘉慶六年歲次辛酉夏六月谷旦立石 主持僧全初、徒能慧

碑陰:碑身系“泰來窯捐資題名”,有集體與個人共81個(中有碑文中提到的智太祥), 其中有“底班頭”4個,“筐頭”4個。

以下筆者將結合所獲得的相關史志資料以及第一手田野調查資料來解讀碑文。

一.“吾邑之煤窯”“掘取殆遍然”的前與后
棗莊原是山東嶧縣城北的一個村落,因盛產煤炭而發展為一座現代城市,素有“煤城”之稱。早在13世紀中葉至15世紀70年代,棗莊周圍就出現小煤窯群。這一帶地處陶棗煤田東端,煤炭礦藏相當豐富。在面積為32平方公里的煤田上,大小煤窯星羅棋布,古礦井觸處皆是,可見遺存多達1253口,傳說有千余年開采歷史。碑文中所說的蘇軾的《石炭行》[⑤]所述即銅山及與之毗鄰的嶧縣所處的煤炭,歷史亦有九百多年。

碑碣是現存最可靠的文字記載,據此來看,在元朝至大元年(1308年)就有人在這里掘窯采煤,不過那時采煤的人數不多,規模也狹小。16世紀以后,隨著明代社會經濟的發展,民間采煤業逐漸興盛。棗莊附近的民間采煤業,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先是自由開采,合伙經營,平均攤分,后是豪紳壟斷,獨資開辦,對礦工進行殘酷剝削和奴役。大約到19世紀初期,棗莊礦區絕大多數煤田都被嶧縣的崔、宋、黃、梁、金、田、李、王等所謂嶧縣八大家所霸占。此外歷代還常有山西商人如嘉慶年間的智太祥、光緒年間的程有仁等,來此與當地豪紳合伙開窯。棗莊附近的關帝廟、三義廟,便是遠年山西商人投資修建的,并曾一度作為山西會館。《創建窯神廟碑記》中說此碑乃本地人與山西人合辦,另外,從碑文之文字清晰、剛勁及碑型之壯觀來看,“泰來窯”也不是私人之力可以做到的,而王琛與智太祥應該不是平民百姓,非官即商。封建地主經營的煤窯,一般是采取分股合伙的方式,但也有資本雄厚的地主,一人獨力開一窯或數窯。從現存資料來看,當時的管理機構已相當健全。煤窯的總管理人稱老總,監督井下礦工勞動的稱班頭,監督井上工人勞動的稱筐頭。此外還設有營業員、掌稱、管帳等人員,以管理煤炭銷售、銀錢出入等事項[⑥]。泰來窯捐資人數之多,且已有底班頭和筐頭分別四人,可見它的規模之大,礦工之多,技術和管理水平上應該皆已達到相當高的程度。

煤炭產量大大增加,促進了地方繁榮,至18世紀末19世紀初,這里已出現“商賈輻輳,炭窩時有增置,而漕運數千艘,連墻北上,載煤動輒數千萬擔”的興旺景象。到19世紀50-60年代以后,由于人事原因及地表煤層已幾近挖掘殆盡,這里的采煤業逐漸衰落,民窯數目已聊聊無幾。后張蓮芬1899年上書清政府,創辦“山東嶧縣中興煤礦公司”,艱辛經營十七年,使棗莊煤礦成為當時“唯一能與外人競爭之礦”,解放初尚存[⑦]。

二.“窯神有廟”的由來
過去采煤是一種風險極大的地下作業,“糜金錢,煩人工,累丈疊尋,索諸重泉之下,非易也,采之而不能必得之,即得之,而亦未必能盡滿人意”,而“小民以糊口之故,試身命于百尺穴下,一不戒則立成齏粉,較之窮鮫窟而探虎室者,險又過焉”[⑧]。看來,窯神崇拜產生的原因,應是以下兩條:第一是煤業采掘技術落后和煤炭產量的不穩定性無法滿足窯主對利潤的追求;第二是舊時采煤業技術落后帶來的危險性和極度的不安全感。因此,采煤的成功、安全與否,不知不覺在民眾心目中染上了濃重的神秘色彩,無論是對窯主、筐頭還是對礦工及其家屬們來說,都經常會有一種危機四伏、神秘難測的感覺,因而各式各樣的信仰、禁忌相應而生,多不勝數,窯神信仰即其集中表現。

棗莊一帶“窯神有廟,由來已舊”,早在何時,有多少窯神廟,目前還沒有準確的調查。約略可知者,原棗莊市窯神廟村中有一座,村名即因此得來,該村現早已蕩然無存,遺址在今棗莊三中以北。過去棗莊礦東大井礦工下井前即去井口禱告窯神,祈求平安。據說后來由日本人在此修廟(礦內人稱東大廟,礦外人稱窯神廟),燒香叩拜者一直不斷。三間大殿、兩間配房,“大躍進”時期才拆除[⑨]。還有一座便是龍窩寺中的窯神廟,原廟為清嘉慶年間創建,現為1992年修的甘泉寺窯神殿。

至于修廟原因,由碑文我們可略知一二。“采之而不能必得之,即得之,而亦未必能盡滿人意。是以吾邑之利存此,而害亦即在此,其間意必有神焉以司之,而非盡關人力乎。”如此,人們便訴諸于神靈之力,“今于嘉慶元年,邑人之王琛與山西太谷智太祥合夥采煤,未得之先,禱于龍窩寺,俟后遂意,重修殿宇,并于其旁建窯神廟。后果采而得之,且行之永久,人意非神之默佑,何以至此。”因此,“人意遂,神惠胡可忘?”由此方有了這座窯神廟。“又代寺僧贖地三十余畝,價百余千,以為窯神香火之資。”在創建窯神廟時,甘泉寺已幾近敗落,殿堂失修,僧人無幾,甚至連寺產廟地都典押出去數十畝,其窘況可見一斑。窯主為慶賀窯業興旺,且為報答“神惠”,重修龍窩寺且增建窯神廟,建筑時間長達一年多,也可看出泰來窯規模之大和生產利潤之可觀。

此廟清末民初時已毀,始建碑碣尚存。1992年前修復甘泉古寺并重建窯神殿堂,再塑窯神形象。據鳳凰村一80多歲的老人講,大約在三十年代初,尚可經常見到窯工在碑前焚紙燒香祭拜,甚至給碑披紅。民國十年后重修窯神廟,在原址已建好地基,因孫美瑤部過此騷擾而停建。解放后甘泉寺神像被毀,碑也不見了。1992年新窯神殿修成后,新塑窯神立像,并把碑立在現在的地方。附近的鳳凰嶺產梨,為土特產名品,春天梨花盛開,政府主辦梨花節會,四月八廟會期間,不斷有信佛者不加區別前來拜謁,窯神因此得以與寺內佛爺同享人間煙火。

窯神廟既有廟產,那么必定有祭祀。窯神有廟祀、窯祀和家祀等奉祀形式,以廟祀為重,窯祀為常,家祀在窯工中出現的較晚。北京門頭溝和山西地區都是臘月祭拜窯神,然而因為沒有獲得確切的資料,故不知棗莊地區廟祀與窯祀如何,只知道家祀的些微情況。家祀一般是在一方紅紙上寫上“窯神老爺”,將之貼于紅磚上,并掛上紅布,名曰掛紅,磚靠北墻放置,這就是窯神了。除了平時下窯之前燒香祭拜,逢年過節還置辦供品,由此方可確保下窯后安全順利。現在很多礦工家里仍然如此,年節也照常上香。“窯戶頭”(大頭子和二頭子)家里的祭拜儀式更加隆重[⑩]。

據說早年窯工多為單身漢,集體住在窯上的棚戶里,極少能在此結婚安家。他們性格豪放,大碗喝酒,大塊吃肉,連油條也比別處大。在井下都是一條戰壕里的親密戰友。當地人稱 “當兵的是死了沒埋的,下窯的是埋了沒死的”。礦工們喜歡聽“你抹得跟灰地老鼠一樣”,因老鼠和他一樣挖洞,若說他“你抹得跟鬼一樣”,便十分不高興了,這是礦工的忌諱。礦工還有其他忌諱,例如婦女不能上井;遇見兔子不能下井;作某種夢不能下井。過去窯工崇拜許多動物,凡能在地下打洞的都受到他們的崇信,如狐貍、黃鼬、長蟲、老鼠。而對老鼠尤為推崇,稱其為老師傅,如下井見不到老鼠跑來跑去,心里便會發怵,據說老鼠能預知地下的災異,如冒頂、瓦斯爆炸、塌方等[11]。

三.也問“窯神為誰?”
“窯神”為誰,在民間信仰中答案不一。一說窯神即煤窯之神,俗稱窯王爺、窯神爺。但燒窯者也有窯神,俞樾《茶香室三鈔.窯神》載:“國朝顧震濤《吳門表隱》云:“窯神閣在婁郊老土地堂西,神姓樊,名已,即夏臣昆吾氏。附以陶磚烏曹氏,陶瓦楊于陵二神(按:昆吾氏不知何以有樊已之名,至楊于陵為何人,更所未詳。”)[12]。此處窯神閣里供奉的顯然是燒陶器的窯神。四川井鹽是用天然氣熬制而成,亦屬燒煉之類,四川資中縣羅泉古鎮上有清代鹽神廟,供奉的也是老君。魯南地區石匠除尊崇魯班外,也信奉老君,以求保佑放炮起石不出事故[13]。看來,老君在民間被視為爐火神,凡火中取財的行業匠作,如燒窯的、鋸鍋的、打鐵的、化銀的、澆錫壺的、熬井鹽的等等,都有尊他作祖師或奉他保護神者,江湖上總稱其為“老君行”[14]。老君為民間爐火神,據說源于《西游記》其燒煉孫悟空。大概與道家煉丹之事有關,老君為道家祖師之一,燒煉之事附會其身是很自然的。煤是爐火的燃料,挖煤的尊奉老君為窯神,說來也是沾邊。這老君應理解為民間神,而不應看作是道教三清之一的老君。甘泉寺為一佛教叢林,如今還有僧眾若干在此修為,而窯神奉為老君,當時的僧眾全初師徒卻能安然在碑文下留名,除經濟利益的驅動外,顯然也考慮到現實的民間信仰因素,才把道教神靈視為民間行業神,因地制宜納入寺中。

在傳統的行業神里,挖窯和燒窯者奉祀的都稱窯神,至于窯神為誰,具體所指則五花八門。見諸煤窯的多直稱為“窯神”或“煤窯之神”,但各地所塑的形象非一,雖多為黑臉,裝束卻有的似將,有的似相,甚至還有窯工形象。例如北京門頭溝區的窯神有五種形象[15]:黑臉,胡須濃重,頭戴官帽,身穿黃袍;頭頂隆起,雙目圓瞪,肩披纓絡,面目兇猛;坐交椅,頭戴軟冠巾,臉呈黑褐色,黑須如猬,身穿鎧甲,手執鋼鞭;頭戴盔,身披甲胄,右手持開山斧一把,左手提一串銅錢;頂燈,拄鎬,倒提著一串錢。山西陽泉一帶的煤礦口上建有老君廟,廟內的神龕上塑有老君像,鶴發童顏,長須飄抑,眉宇間透著安詳、慈善,身披五彩八卦衣,手握一把拂塵,雙膝盤坐于寶座之上。神像大約一尺左右高[16]。而今棗莊甘泉寺窯神殿里的窯神,則為一紫臉大漢的立像,雙手合胸,穿靴戴帽,裝束類似古代將官,又有幾分窯工的神態。

窯神形象雖多,但神名指實者并不多見,就目前所知有老君和羅煊,二人都與爐火燒煉有關,大約是來自《西游記》、《封神演義》之類小說的附會。龍窩寺窯神廟始建時奉老君為窯神,這對《創建窯神廟碑記》的撰寫者也覺得莫名其妙。他在碑文中無可奈何地解釋說:“至問窯神為誰?則曰老君也。夫老君之為窯神,余不得而知也;然人心之所向在是,神即在是矣,伍此須、杜七姨,附會何所不至。趙耘崧詩云:乃知人心初,事多憑虛構。及夫意造成,鬼神亦俯就。由是言之則窯神也而奉元元將以明信,神豈在之乎?”

中國的民間信仰本來就屬于多神崇拜,即使是同一行業的從業者也無法說清本行業所奉之神究竟指誰,神跡如何。這種隨意性和附會性是由民間信仰的功利性決定的。然而只要是“人心之所向”,則“神即在是矣”,哪怕是毫無干系的人物,只要“夫意造成”,鬼神也只有俯就的份兒了。在棗莊地區,老君之所以成為窯神是人心之所向,礦工們認為理應如此,誰也無法改變。挖煤本來是一種很普通的職業,但民眾在想象中塑造出可敬可信可拜的神靈,從而使這個普通的職業具有了神圣性,所有與職業相關的一切都讓人產生敬畏和崇拜之心。
(本文刊于《民俗研究》2004年第1期)

注釋:


--------------------------------------------------------------------------------

[①] 本文部分史志資料由李萬鵬教授和山民先生提供,特在此致謝。另外,筆者曾在2001年4月對棗莊地區的窯神信仰做過田野調查。

[②] 甘泉寺,為一元代創建的古剎,據萬歷《兗州府志》載,甘泉寺在縣西北四十里屏山之麓,寺中一泉,每夏秋水發,繞寺流出,冬則斷流,其說甘冽,寺因以名,創自元延佑六年,國朝萬歷八年重修。

[③] 棗莊礦務局史志辦,《棗莊煤炭志資料選》,1984年,第28頁。

[④] 碑文為筆者親往抄錄,并加標點。

[⑤]陳邇冬選注《蘇軾詩選》(中國古典文學讀本叢書),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65-166頁。《石炭行》序言說:彭城舊無石炭,元豐元年十二月,始遣人訪獲于州之西南白土鎮之北,冶兵作鐵,犀利勝常云。彭城即為當世之徐州,州之西南則為與嶧縣毗鄰的銅山。蘇任山在《棗莊煤炭經濟發展史話》(《棗莊煤炭志資料選》1984年)指出蘇軾的《石炭行》描寫的就是銅山附近的煤。

[⑥]周景宏、鄧晉武編,《棗莊煤礦發展史》(非正式出版),棗莊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棗莊礦務局、棗莊煤礦,1982年,第2—6頁。

[⑦]周景宏、鄧晉武編,《棗莊煤礦發展史》(非正式出版),棗莊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棗莊礦務局、棗莊煤礦,1982年,第125、6、10頁。

[⑧]《古今圖書集成·職方典·兗州府部·物產考·嶧縣》

[⑨]據棗莊市三位退休老礦工。

[⑩]據棗莊市三位退休老礦工。

[11] 據棗莊市體改委王祥林先生。

[12] 俞樾《茶香室三鈔》(學術筆記叢刊),卓凡、顧馨、徐敏霞點校,中華書局,1995年2月,第1289頁。

[13]田傳江著,《紅山峪村民俗志》,遼寧文化藝術音像出版社,1999年8月,第112-113頁。

[14] 山東東明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李樹藝撰稿《東明民俗》,中國文史出版社,1999年,第89頁。火中取財的都屬老君行,包括燒窯匠、鐵匠、小爐匠、金匠、銀匠、銅匠、錫匠等,都尊老君為師,也是一家人。

[15]包世軒的實地調查報告《京西煤業歷史習俗》,轉引自《中國行業神崇拜》(中華本土文化叢書),李喬著,中國華僑出版公司,1990年6月,第116-118頁。

[16]段有文,《山西煤文化與煤神崇拜》,載《中國民俗學研究》,中國民俗學會編,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4年,第86頁。


作者:121.234.212.*   回復:0   發表時間:2009-07-12 06:46:40

族譜錄紀念網
 
發表回復:
標題:
 
內容:
粗體 斜體 下劃線 插入超鏈接 插入圖片
  您目前尚未登錄,立即 登錄 | 免費注冊
 
 
驗證碼: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