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在线一区,婷婷六月天在线,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红,亚洲欧美天堂,aaaaa级毛片,成年人在线免费观看

族譜錄LOGO

刁均寧

07-18

2942次

0人

2個

5個

0人


吧主: [申請吧主] 管理員:   [申請管理員]
[主樓] 文化名人刁均寧的藝術之路


來源:《含山文史資料(第三輯)》 祁 述 權


  刁均寧,1924年元月出生,原居住在含山縣城南蒼山,因此日后在他的詩文書畫中常以“蒼山”為號。1948年含山解放,刁均寧在環峰小學任教,1950年調縣委宣傳部任干事,1951年調皖北文聯工作,1952年調安徽省文化局藝術科任科員,1953年任省文化局創作組組長,1957年參加安徽省徽劇團籌建工作兼任徽劇研究室主任,1960年任省徽劇團副團長,1974年調《安徽文藝》編輯部任編輯,1978年參加省徽劇團建制恢復工作,任領導小組組長、業務團長,1982年任《藝譚》雜志編輯,1984年參加《中國戲曲志·安徽卷》編委,編輯部副主任,《中國戲曲志》特約編審員,1992年參加《中國曲藝志·安徽卷》編委、副主編。刁均寧為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編劇,中國通俗小說研究會會員,安徽通俗小說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戲劇家大辭曲》將他列入戲劇家條目中介紹。

  刁均寧以戲劇研究成名,但提到藝術成就不能不說他的詩歌。他有著深厚的文學功底,青少年時代即以詩歌創作見長,如果不介紹他的詩歌確有遺珠之憾。

  刁均寧幼時師從清末秀才專攻古典文學,那時張屏侯老秀才已是七十開外的人,每天中午他來到縣城西門夏泰昌雜貨鋪里授課,批改作業,主要講解古文、詩詞歌賦之類。雖為晚清秀才但張屏侯老人授課有聲有色,趣話連篇,他說“孩子們,大膽寫吧,文從‘放屁’起,詩從‘扯淡’來。人說‘詩言志’,我說‘詩言情’,詩是人寫的,人是有感情的呀!”刁均寧深受影響,每日學習寫作,一年篇疊成堆。后來老先生去世了,他便轉入環峰高小就讀,在語文教師的啟示下,他開始關注社會底層窮人的悲苦生活,那年他寒假回鄉下老家,路上見到幾輛北方來的獨輪車,他們秋收以后舉家南下乞討,省下過冬糧食,明年回去春耕,刁均寧有感而發寫下了《逃荒者》一詩:

咯隆咚——在山道上,

有輛人力車的輪兒響。

男子漢手挽車把在后面推,

女人家肩負車索往前背;

稻草墊子、破棉卷,……

鍋、碗、瓢、勺滿車堆。

這是他們全部家私嗎?我想:

老是邁著步子走呀,走向哪邊?



咯隆咚——在山道上,

有輛人力車的輪兒響;

小娃兒臥啃指頭嚎啕哭,

大孩子坐捂饑腸低聲喧。

這是他們一家子人嗎?我想:

老是仰著面走呀,走向天外天?

  后來刁均寧選了四首詩寄給上海葉圣陶先生主編的《開明少年》雜志,不久編輯部回信,說“……《逃荒者》我們留下,其余幾首退回給您,因為比較頹傷,不宜刊載。”這封退稿信,讓他領悟到,寫什么和如何寫的問題,于是他開始新的思索。

  抗戰時期在學校進步老師組織動員下,環峰小學成立了少年先鋒團,刁均寧因多才多藝被推為團長。少年先鋒團任務是宣傳動員群眾抗日,揭露漢奸,嚴防資敵。冬天,少年先鋒團組織歌詠宣傳隊,每逢周末到縣城市場茶酒館內,為抗日前線勸募寒衣。在總結會上,縣動委會指導員趙卓給少年先鋒團發紅旗一面以示獎勵。刁均寧將封口的幾只錢罐送上臺,拆開倒下募來的銅板,有數十吊之多。后來發生“皖南事變”,縣動委會悄然消失,人去樓空,少年先鋒團工作也就隨之停止。日寇第二次占領含城時,刁均寧隨父母到鄉下避難,這一時期他寫了不少詩歌,其中有首《假如我是大樹、涼泉、石碑》,他將此詩寄給《開明少年》雜志,很快刊登出來,同時編輯部寫來一封長信,說道:“高興的見到今之詩作,已無往日頹傷之情,值得關懷與愛護!”

  抗戰結束后,由于人們認為日寇投降后應當是苦盡甜來,但蔣介石又挑起內戰,全國反蔣情緒日益高漲,此時的刁均寧拿起筆來戰斗,寫下了如《地雷》、《夜之曲》、《火把兩章》、《鄉村之歌》、《小河的歌》、《春雨綿綿》、《張大爺瞧租》等,多是針砭時弊、有感而發之作。這些作品發表于一些報刊專欄上,其中《張大爺瞧租》用白描手法,將幾個土地主行為集合在一起,描寫地主如何裝腔作勢盤剝農民。該詩收入葉圣陶先生主編的《掙扎》青年文藝集中出版發行。

  建國初期刁均寧在環峰小學執教,教學之余他繼續堅持創作,這其中寫下的《秋收兩章》發表在上海的《進步青年》雜志上。1950年他調到縣委宣傳部任干事,負責通訊組工作。刁均寧參加縣委土改試點工作組,每天夜晚回到住處,總是寫好日記才休息,由于工作中常遇到一些感人的事物,他便在日記里夾帶以詩歌形式寫出來,后來他利用休息時間,從日記中抄出較好段落,整理修飾成詩。如《新氣象》是描寫農村受盡窮困折磨的人們紛紛回歸故里,分得土地后整理家園,安居樂業。該詩發表在《人民文學》上,《農家山》、《分田榜》皆是反映土改工作成就和土改后農村出現的新面貌。

  1951年3月刁均寧調到皖北文聯,參加《皖北文藝》編輯工作。秋后,皖南行署和皖北行署要合并,成立安徽省的工作啟動,刁均寧調入省文化局藝術科任科員,開始從事藝術行政工作,少有時間寫詩。1957年他到徽州屯溪市參加籌建安徽省徽劇團工作。徽州秀麗的山水風光讓刁均寧深深沉醉其中,他寫下了《春霧》(外一章)、《新安江那么恬靜、單純……》等散文詩,發表在《安徽日報》、《蕪湖文藝》上。

  文革后刁均寧重新出來工作,用他的話說“中斷22年之久的詩歌創作,如今重新撿起詩針詩線,補織我破舊的詩思。”這之后他的詩主要是游歷各地即興創作的舊體詩。如八十年代初在北戴河參加中國劇種史會議時,寫下的《北戴河觀潮》:

北戴觀潮五月奇,晚來朝退恰如期;

起飛十丈勝雷雨,漫疊千層卷雪堆;

頓使搔頭驚落帽,還教遍身濕穿衣;

又添今夜夢魂里,滿目閃光撿貝時。

  后來到福建漳州參加中國戲曲集成編審會,游歷宋城寫下了七絕《宋城遇雨》,人皆稱道好詩。

宋城小雨灑街頭,滌凈風塵乘興游;

不是興亡遺恨淚,怎教我替古人愁。

  游九華山時寫下了《九華天臺峰》、《屋上井》等等,這些舊體詩還有多首,皆佳句疊出。刁均寧對故鄉昭關更是情有獨鐘,八十年代曾寫了一篇散文,題為《三過昭關》,刊載于《藝譚》上,十多年后他聽說千年古關已重建起來,不顧年邁體衰返回故鄉重游昭關,又寫下了《昭關新貌》散曲一則和《昭關泉》、《泉上柳》二首絕句。現將散曲《昭關新貌》抄錄如下,供讀者品味欣賞。

  登上了古關陡峭,且把那吳頭楚尾漫憑眺:望大江東流去了,一回首,兩淮煙云渺;想當年伍員過關真奇妙,改了衣,換了帽,還白了須梢。雄關一過佳話走俏,也好,一樁事,造就千古英豪!論功勞應首推皇甫、東皋,收藏了七天七夜不為人道,卻又來計用千條;到終了,總算是不枉徒勞!

  再看這修復的伍員祠廟,高踞在雄關上層檐飛翹,畫棟雕梁妙奪天工巧,四回八轉,彩壁輝耀。中坐個伍子胥眼迷眉挑,卻為何左顧右盼,暗自微笑?莫不是東山的甘泉飲了味美好,西岺的靈芝,嘗了壽高?每日里招來揮去,晨曦夕照,到夜晚吟松弄月,獨領風騷!

  是了,更那堪今勝昔比較,樓、臺、亭、榭曲折多姿貌,漫隨著起伏的長山蔥蘢碧空了,多好,昔日的烽煙且讓他腦后拋掉,至多是茶余酒酣,話入漁樵;而今朝,此關此道此祠廟,正待著四海三江貴客到。俯、仰、顧、盼憔燥消,只因為這一派風物足夠看個飽!

  刁均寧除了詩歌創作頗具成就外,在戲劇研究整理方面更是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取得了許多成果,奠定了他在安徽戲劇界拓荒者的重要地位。

  刁均寧1951年秋調任省文化局擔任創作組組長,由此開始轉入戲曲整理、改編和創作工作。1953年由他改編的廬劇《賣花記》由北京寶文堂審稿,1956年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同時還出版了他的獨幕話劇《下桃園》。1957年他從省城來到屯溪市,參加籌建安徽省徽劇團,負責挖掘、整理劇目和徽劇史研究。當年他寫的《徽劇遺產挖掘工作的點滴經驗》一文,刊載于《戲劇論叢》雜志上,此文受到專家戴不凡、劉乃崇先生的推崇,認為內容扎實,經驗值得推廣。1959年他又寫了《安徽徽劇的挖掘和整理》一文,總結了挖掘、整理徽劇的具體做法,該文發表在上海《文匯報》上。理論研究的同時,刁均寧整理改編了一批徽劇傳統劇目,其中有青陽腔《出獵回書》、《磨房相會》、《張飛祭馬》等,還有亂彈戲《九陽宮》、《淤泥河》、《齊王點馬》、《打石彈》等十多種,這些劇目都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現代戲《渡江第一船》1965年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這批劇目皆經過舞臺演出實踐,有些成為徽劇團的保留節目。

  在挖掘、整理傳統劇目中,刁均寧有不少得意之筆,成功之作。如《淤泥河》一劇原來只有老藝人口述的《血疏》、《羅成叫關》一折,他根據清代乾隆刊本《綴白裘》11集收有的亂彈腔《淤泥河》情節,合編為全劇,保留主要折段以存其舊。該劇搬上舞臺后引起戲劇界關注和好評。《光明日報》刊文《枯木逢春發新枝》,文章認為這種改編的做法是還我徽劇真面目。《新民晚報》刊文《英雄揮淚更揮戈》,認為這出徽劇大有特點,它寫羅成之死,減去一分凄切,增添幾度昂揚,使千古英雄人物,到死仍不失英雄氣概,真是英雄之死死得英雄。

  刁均寧改編的徽劇《打百彈》演出后,戲劇專家趙景深把該劇與同樣題材的漢劇相比較,認為徽劇這個戲改編的相當好。他改編的《齊王點馬》也同樣得到專家們的充分肯定和贊賞。由于刁均寧妙筆生花的改編,中國劇協和上海劇協先后召開徽劇座談會,與會的專家學者對挖掘整理的一系列徽劇劇目表現出濃厚興趣,好評如潮。

  文化大革命中刁均寧飽受批斗之苦,10年只字未寫。1978年他參加安徽省徽劇團建制恢復工作,重新拿起筆來撰寫研究論文,先后發表了《徽劇和青陽滾調》、《從<蘭關渡>看徽劇之衍變》、《安徽徽班派系之探索》等文章,把研究重點放在徽劇形成發展上,以求進一步填補中國戲曲在清代發展的一個空缺。在研究中,刁均寧發現前人著述中尚存諸多問題,如弋陽與青陽和徽調之關系,前人所言疑點頗多,由于新資料不斷發現,一些專家的新觀點也給了他許多啟示。1990年在徽班進京兩百周年之際,刁均寧又寫了《梆子、二簧淵源再探》一文,他通過對大量的明清青陽腔劇本集子和徽州、岳西民間抄本的研究,提出青陽腔非由弋陽腔而產生,因此也否定二簧調源于弋陽腔的說法。這樣,明清戲曲史關于“弋陽主宰”的說法被他質疑推翻。這篇文章發表后受到有關方面關注,全國人大常委會圖書室還復印存檔。

  八十年代以后,刁均寧參加了《中國戲曲志·安徽卷》的劇種和曲種部類的責任編輯,起草了曲藝志的《綜述》部分。他還擔任《中國戲曲志》特約編審員。在此期間,他應臺灣“竹企思想文化叢書”主編王秋桂之約,撰寫《徽劇》一文,概述徽劇形成發展和現狀,包括音樂介紹,長達5萬字之多,全文刊于1995年《中國地方戲曲叢談》一書。之后他又應約寫了《從皖南目連戲聲腔說起》和《大鼓書形成發展初探》兩篇文章,先后由臺北《民俗曲藝》刊載發表,他編輯的《青陽腔戲文三種》一書,于1999年收進臺灣《民俗曲藝叢書》出版。現在他應中國戲劇出版社之約,正在編寫《徽劇史》一書,全書約30萬字。

  縱觀八十有三的刁均寧先生藝術之路,可歸納為三個階段,一是青少年時代寫作詩歌;二是青中年主要是整理、改編、創作劇本;三是晚年以研究戲曲、編撰專著為主,他在戲劇改編、整理、研究上取得了一系列成就,被譽為安徽戲劇事業的開拓者之一。


作者:117.95.16.*   回復:1   發表時間:2009-07-18 17:18:14

族譜錄紀念網
[回復] 回復文化名人刁均寧的藝術之路

本人有刁均寧書法詩稿,信札及解放前照片幾十張,一次性轉讓,有喜歡收藏的請在此留言,留下聯系方式,我會給你聯系。

作者:220.114.158.*   發表時間:2010-06-22 00:22:01

 
發表回復:
標題:
 
內容:
粗體 斜體 下劃線 插入超鏈接 插入圖片
  您目前尚未登錄,立即 登錄 | 免費注冊
 
 
驗證碼: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