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在线一区,婷婷六月天在线,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红,亚洲欧美天堂,aaaaa级毛片,成年人在线免费观看

族譜錄LOGO

刁培俊

07-30

2743次

1人

1個

3個

0人


吧主: [申請吧主] 管理員:   [申請管理員]
[主樓] 漆俠先生和我——紀念漆俠先生不幸辭世七周年

刁培俊

先生猝然去世的噩耗傳來,確乎難以令人置信。然而,面對鐵一般冰冷而確鑿的現(xiàn)實,我頓時陷入了巨大的震驚和無邊的沉痛之中。跪在先生的床前,看著先生安詳而沉靜的面容,一種難以用語言表述的痛楚撕咬著我震顫不已的心:先生,您,就這么,走了嗎?在難以自抑的淚眼中,七年以來,與先生交往的往事,又一幕幕閃現(xiàn)在腦海之中……

初識先生,是1994年的10月14日。那一夜,先生在七教的階梯教室,為河北大學全校學生做報告。我逃了課,去一瞻入學以來屢屢聽人說起,慕名已久,而不得拜識的史學名家漆俠先生的風采。而這一夜,卻自此注定了我與先生的師生之緣。

那一年,先生71歲,但仍然精神矍鑠,神采奕奕。先生的報告,知識蘊涵量相當豐富,信息量很大,或先秦諸子,或宋儒哲言,或精粹史料,或英語名篇,先生隨口道來,妙語橫生,文采斐然,真知灼見一如秋季里豐實谷米的清香,飄揚在諾大的教室中,盈滿學子的耳膜。教室里不時響起熱烈的掌聲和會心的笑聲。我為先生的博學卓識所深深地折服了。先生還講了抗戰(zhàn)時期,他在四川綿陽六中和昆明西南聯(lián)大求學時的艱苦歲月,勸勉大家珍惜今天的大好時光,好好學習;講了河北大學宋史研究在國內(nèi)外學術(shù)界的地位,以及先生學術(shù)研究和培養(yǎng)學生的宏偉計劃……我又為先生那老而彌篤的事業(yè)心、進取心所感染了。報告會之后,先生欣然為我題字留念:“多掌握史料,并以科學的理論駕馭史料,是歷史科學發(fā)展的基礎(chǔ)?!保?999年夏天,先生又興致盎然的以毛筆書贈。言簡意賅,治史箴言,墨濃紙香,至今珍存。我不知道,是否在漆門諸多高弟之中,我是否惟一一個擁有這樣墨寶的學生)。

自此之后的大學時期,我還有過數(shù)次接觸先生的機會,而更多的則是敬畏于先生的廣博學識,自己卻淺陋無知,除有幾次斗膽前往請教疑難,和求贈《宋代經(jīng)濟史》下冊,此外不敢與先生過多的交談,更多的則是時不時敲響高聰明博士的家門。而第一次單獨拜見先生,先生教導(dǎo)初學者的讀書要點,和見我緊張而問起我家鄉(xiāng)勞模呂玉蘭的對話,至今難忘。時常,則是遠遠地注視著先生行色匆匆地走在上下班路上的身影。

1998年初,我復(fù)回母校,以破釜沉舟的勇氣,再次報考先生的研究生,3月后,與先生的接觸才日益增多,漸漸得以朝夕請益,親聆謦欬。這年初夏后的兩年多內(nèi),請益更多,并幾乎每周都有至少三或五次,多則每日即有三五次,每次短則一、二十分鐘,長則一兩個多小時的聆聽教誨的機會。我常想,余生何幸,竟得一代名師的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就在那個夏天,先生就不斷給人提起:如果考不上研究生,他將想法把我調(diào)入河大。幾年中,先生在學識上的言傳身教,以及這一句話,時時震動著我這顆感恩的心。

先生對我的教誨和關(guān)愛,是終生難忘的;先生對我為人處世的教導(dǎo),也是終生難忘的。先生對我的教誨,一是論文的指導(dǎo),一是課上課下數(shù)百次的知識傳授。1998年3月,師侍之初,獲悉先生欲尋一學生從事宋代役法的研究。思考一番之后,遂斗膽請命,不料竟獲先生恩允。并教導(dǎo)說:宋代役法是一個很復(fù)雜的問題,有學者已經(jīng)做了一些工作,自己也有過研究,但是還有許多問題沒有弄清。先生要求:一、先寫一篇總結(jié)前人已有研究的文章。這篇文章不能寫成時下流行的記“狗肉帳”式的,要突出重點,按研究成績的大小,依時間先后,作一回顧。然后,努力探尋下一步要做的工作。二、不要單就宋代的役法而研究宋代役法,有關(guān)宋代的政治、經(jīng)濟、思想文化和社會問題等,都要多看書,多思考;更重要的是,要多看宋代前后各朝代的相關(guān)問題的內(nèi)容和研究成果,主要抓住王安石改革差役為募役的歷史進步意義,進行考察。先生指出:宋代的差役之法,遠繼魏晉,近承隋唐,是源遠流長的。對募役法的歷史進步作用,先生早在1959年出版的成名作《王安石變法》中已經(jīng)進行了開拓性的研究。幾年以來,我努力遵循先生的指導(dǎo),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已經(jīng)按先生的指導(dǎo),完成了那篇回顧性的文章,并經(jīng)先生的再三指導(dǎo),寫成定稿。然而,就在前幾天,先生還在聽我對有關(guān)職役問題的學習匯報(并說起未來是否考博等打算),惜乎未看到修改后的定稿,就遽歸道山了。

先生那睿智的頭腦和豐富的知識積淀,每每閃出智慧的火花,照亮后學求知的道路。同樣,在每一次的談話中,都會給我許多知識。除了在《歷史研究法》和宋史專題課課堂上的所得之外,先生對我的教誨,或在他的辦公室里,或在接送先生的路上,或在數(shù)十次陪先生輸液的床前,或是幫著先生整理、校對文稿和書稿的時候。而先生在治學方法上的教導(dǎo)與點撥,則更是彌足珍貴的。先生不止一次地講:學術(shù)研究,一定要抓關(guān)鍵問題,抓大的方面,“擒賊先擒王”。不要雞零狗碎,眉毛胡子一把抓,“賢者得其大者,不肖者得其小者”;“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什么是“史識”?從這些方面就可以反映出來。要在博(貫通)的基礎(chǔ)上約(專題研究),要在約的基礎(chǔ)上再求博。“光學歷史,學不好歷史;光學宋史,學不好宋史”。只有貫通古今,博覽群書,才會在學術(shù)上有大的作為?!安W未必有高識,而高識一定是建立在博學的基礎(chǔ)上的”。要努力學習馬列主義理論,多看一些哲學方面的書,另外,政治學、經(jīng)濟學等社會科學方面的書,都要看。在掌握科學的理論的基礎(chǔ)上,考據(jù)的方法是最基礎(chǔ)的研究方法,史學注重的是實證研究。其實,這正是先生書贈給我的那句贈言的精要。如今,想起這些話,晶瑩的淚光里,腦海中盈滿了先生那會心的笑容和爽朗的笑聲。

先生對我的關(guān)愛,除了學業(yè)上的不斷教導(dǎo)之外,還對我生活上的許多細小之處,給予關(guān)懷。1998年,我放棄了工作返回母校,準備考研,先生擔心我的生活保障,數(shù)次提及。這年夏天,先生看我像是一個認真“念書”的,曾幾次說:“你要學好外語,爭取考上。如果考不上,我想法把你調(diào)進來?!痹偃缡钕臅r期,先生安排我住在一個較涼爽的地方(他的辦公室,有空調(diào)),讓我休息好,以便學習好。再如先生知道我有胃病,每逢冬季天寒,就囑告我要多穿衣服,注意保暖,甚而好幾次要拿出錢給我去治病。有一次,我抓來中藥,自己卻沒有熬藥的藥罐和必備的火爐。先生聽說后,擔心我不會熬藥,幾次要我到先生的家中去,說他家的保姆最會熬藥了;最令人難忘的是,有幾次,先生還讓我與他分享別人送給他的碗口大的水蜜桃、香瓜、石榴、西瓜等,而那次的水蜜桃只有四個,先生吃一個,我吃一個,剩下的再拿回家給老師母分享……先生對我的好,就像慈父一樣。

先生對我的另一方面的教育,是在為人處事方面。2000年的6月末,先生訓(xùn)誡我:一個學者,不但在學術(shù)上不能有畏難情緒,要知難而上,而且也不要有驕傲情緒。“吾生亦有涯,吾知亦無涯”。學問是沒有止境的。不要取得一點點成績就沾沾自喜,不要因為自己多掌握了一點知識就輕視別人。先生對我的驕傲情緒進行了嚴厲的批評,并訓(xùn)告我要善與人處,達到“又紅又專”。2001年春天和夏天,則三四次以一位理科教師為例,教育我說:“如果你是一個草包蛋,別人壓你,那你是活該;如果你不是一個草包蛋,別人想壓你,也是早晚都壓不住的。”也一再以自己為例,談起他在中國科學院近代史所范文瀾先生身邊工作時、“文革”中所發(fā)生的一些事情。我生性愚鈍,雖一再努力,在先生生前,也許未能達到先生的嚴格要求。

先生是一代名師,史學大家,他的學術(shù)貢獻是極為卓著的。中國農(nóng)民戰(zhàn)爭史、中國古代經(jīng)濟史、中國古代史諸多重大問題、宋代思想文化史等諸多領(lǐng)域,先生都有其獨到的見解和重大建樹和創(chuàng)獲?!锻醢彩兎ā?、《宋代經(jīng)濟史》和即將出版的《宋學的發(fā)展和演變》,以及160余篇論文,都是后學攀登學術(shù)高峰時的必讀之作。而先生歷盡曲折,備受艱難,仍然鍥而不舍,持之以恒,對學術(shù)孜孜不倦地追求的奮斗精神和敬業(yè)精神,更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永遠激勵著我們前進。

親聆教誨的余音還在縈繞,陪同先生一同走過的花園依然在初冬中有樹綠花紅,先生辦公室的紙筆尚在,散滿的辦公桌上展開的書和卡片還在,未完成的論文稿還在,著述還在,而先生,確已離開了我們。“絳帳已空,文史新難問何人?”(南開大學歷史系葉振華先生所撰挽聯(lián))這似乎是無數(shù)后學如我的無奈的慨嘆。

先生,又是冬季了,天冷了,路滑,您,一路走好……

漆俠先生,我國著名歷史學家。1923年生于山東省巨野,1944年考入國立西南聯(lián)大歷史系,1948年自北京大學畢業(yè)后,旋入北大文科研究所史學部讀研究生。1951年3月至1953年12月在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任助理研究員。自1953年至今,任教于天津師范學院(后改稱天津師范大學、河北大學)。曾任河北大學歷史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兼任中國史學會理事、中國宋史研究會會長、中國農(nóng)民戰(zhàn)爭史學會顧問(原理事長)、河北省歷史學會會長、河北省社科聯(lián)副主席等職。長期以來,致力于中國農(nóng)民戰(zhàn)爭史、中國古代史、遼宋夏金史的教學和科研工作,著有《隋末農(nóng)民起義》、《秦漢農(nóng)民戰(zhàn)爭史》、《王安石變法》、《宋代經(jīng)濟史》、《遼夏金經(jīng)濟史》(與喬幼梅教授合著)、《宋學的發(fā)展和演變》、《歷史研究法》以及包括《求是集》、《知困集》、《探知集》、《兩宋政治經(jīng)濟問題》(與鄧廣銘先生合著)在內(nèi)的160多篇論文。主編《宋史研究叢書》、《宋史研究論文集》、十卷本《中國改革通史》等多種,《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歷史》史學家欄目收錄他的辭條。河北大學宋史研究的創(chuàng)建者、奠基人。2001年11月2日,舍我學子,不幸辭世。

作者:117.95.16.*   回復(fù):0   發(fā)表時間:2009-07-30 08:20:03

族譜錄紀念網(wǎng)
 
發(fā)表回復(fù):
標題:
 
內(nèi)容:
粗體 斜體 下劃線 插入超鏈接 插入圖片
  您目前尚未登錄,立即 登錄 | 免費注冊
 
 
驗證碼:   
 

注意:嚴禁發(fā)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quán)、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nèi)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jīng)發(fā)現(xiàn)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nèi)容發(fā)表者承擔。請慎重發(fā)表!網(wǎng)站穩(wěn)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