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8
2941次
0人
2個
5個
來源:《含山文史資料(第二輯)》 作者:刁均寧 含弓戲原名含弓調,顧名思義,它是以曲唱為基礎而發展起來的。 曲唱,分大曲和雜曲(小曲)。應當說,大曲起源于南曲。《南詞敘錄》(徐渭著.<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卷三)云:“稱余姚者,池.太用之”就是說,明代嘉靖年間,余姚腔盛行長江沿岸,覆蓋了中下游大片地區,所有民間曲唱社團藝人,皆用此曲。可想而知,含弓調此時在余姚腔盛行的旋渦中,生存成長,和其他曲唱一樣,無不受其藝術薰陶。因此,含弓調就形成了與余姚腔相似的典雅、古樸的藝術風格。不過在此之前,又有海鹽腔來者,明代初年有人請朱元璋聽曲,他反復審聽之,說是依然[海鹽],怎說是什么新創的[昆山]?實際上,朱元璋所說的海鹽,已經過淮河而到了長江,其時,與含弓調相遇,無疑含弓調又接受海鹽腔的藝術薰陶,吸收營養,豐富了自己,因為它們的藝術風格是如此相近。不過,海鹽腔在安徽盛傳,還出現了曲唱家,如今可考的有明代萬歷年間,戲曲家潘之恒作傳記,記載有海鹽善歌者,名謂金娘子(見<潘之恒研究>汪效倚編著),是歙縣人氏,家住距城15里外的村莊,此證海鹽在安徽流行之盛況,而含弓調吸收過它的藝術營養,是自然,也是必然的。然而,含弓調吸收昆曲藝術,雖然較晚,但接受其深度和廣度,遠遠超出余姚、海鹽之上者。<南詞敘錄>說是昆山腔,只行于吳中;此證當時它還沒有到安徽來,只限于流行在昆山一帶地方。不過,它后來居上。今人考證,打破它在嘉靖年間固守一地的狀況,是由于魏良輔等人,創造了“水磨調”新聲(見<曲律>提要,魏良輔著)。潘之恒作<恒史>(見<潘之恒研究>)云:安徽人“能諧吳音”,可見其風行于時,至遲到明代隆慶初年,安徽已是它的盛行之地。由于含弓調藝術風格和語言的特點,和昆曲相同,或者近似,所以在曲唱藝術上,一拍即合。因此含弓調吸收昆曲藝術,同樣可以說是自然的,也是必然的;不僅如此,它甚至把昆曲中牌子名曲,照搬照套的拿來為我所用。這樣,含弓調在歷經明、清兩代,以及民國時期的漫長歲月里,接受南曲諸腔的再而三的洗禮,其曲唱技藝,也逐步完善起來。在曲目內容上,繼承傳統的忠、孝、節、義為主,但在表現上,講究喜、怒、哀、樂之規范;其唱腔講究高歌低唱,高歌則圓潤嘹亮,低唱則沉吟委婉,纏綿悱惻。不過,含弓調經過長時間而形成,都是藝人們心血所凝結的,他們經過幾代,甚至十幾代人的努力,才有繼承和發展南曲的成就。不論在鄉村和城市,受到廣大群眾歡迎,而且也受到有文化的人們喜愛,尤其它的足跡踏遍了官宦們相聚的場所,豪富人們的宏廬,在某些人眼里,似乎一躍而身價百倍。因此遂有文人,以及所謂風雅之士,逐漸參演學唱,于是含弓調,日益時尚而風行。除和、含、巢等地方以外,還漸漸地向長江以南地區發展,如南陵、繁昌、蕪湖,以及宣城、郎溪、廣德等地,皆是含弓調藝人出沒之所。對于這一帶地方的曲唱后生者,如泥簧、梨黃,以及湖陰、灘黃等曲唱,大多受過含弓調的影響而成長的。 由于含弓調的發展與興盛,早已受到全國曲唱界的關注。如八十年代初期,有河南省曲藝編輯人員,訪問了安徽曲藝界,他們認為,河南某些曲種,與含弓調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尤其是江西省戲曲研究人員,十分重視含弓調的淵源、流變的研究,曾多次到沿江江南作專訪,他們認為:江西的古老弋陽調與含弓調的關系非同一般。如今弋陽調出現衰微之勢,遺產散失,應到它的繼承者曲中去找,而含弓調中存在古曲,應是要找的很好的對象。這樣,江西同志認為,專訪含弓調,有兩大好處,一是可以證明弋陽調對全國后生曲唱種類起著重要的撫育作用,歷史功勞不可淹沒;二是從含弓調中找回古曲,收集起來,補充弋陽調的唱腔,以達到復興之目的。 含弓調中雜曲,是另一部分曲唱。它吸取民間俗曲發展而成,其淵源也推至明代。《曲藝論叢》(<中國戲曲理論叢書>傅惜華著)曰:“嘉隆間,乃興[鬧五更]、[寄生草]、[羅江怨]、[銀絞絲]之屬,這些曲牌名稱,大多見之于含弓曲唱之中。”《中國戲曲志》(安徽卷)載含弓戲音樂名稱:“曲牌據不完全記錄整理的有七十余種,主要有[金扭(絞)絲]、[銀扭絲]、[羅江怨]以及[紅繡鞋]、[繡荷包]”等等,與《曲藝論叢》所記載是相同的。甚至宋代古曲[滿江紅]等,至今仍保存記錄下來,但可惜有不少曲子,雖已記譜,卻無牌名,因為藝人說不出曲牌名稱來。至于大曲,能記出名稱更是少得可憐,<戲曲志>僅分別記載為主腔、雜曲兩大類;主腔分稱[大曲]、[西宮詞]、[對藥調]三種,具體牌名卻也沒有載出。由此可知,含弓曲唱藝人,長期演唱大曲和雜曲,因無牌名而不受限制,于是以各種板式,代替曲牌固定唱腔的唱法,相互配合,又相互影響,在江北語言音韻的運用下,其地方化的藝術風格,也就統一形成,從而獨樹一幟。不過,含弓調已有過一段較長時間的衰微,真正保存遺產的藝人,日漸其少。具有代表性的藝人,如韓文秀、夏榮珍、俞茂興等14人,由于他們保留含弓調的主要曲唱遺產,為后人儲蓄了藝術財富。但這筆財富,是經過含山縣委宣傳部和縣文化干部辛勤收集而得來的。他們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精神鼓舞下,四處奔走,尋找藝人,邀請返鄉,通過回憶、座談,獲取材料;又千方百計的想盡辦法,不放過任何有關含弓調的材料,經過長時間努力,以曲唱為基礎而發展為戲劇形式,名之曰:“含弓戲”。 含弓曲唱,試改為含弓戲的工作,歷盡艱辛,但經過幾出戲試改后,仍覺戲味不足,及至《劉二姑吵嫁》搬上舞臺,眾人驚喜它脫穎而出,滿座嘩然!覺得曲唱別致,表演獨到,風格奇特,耐人尋味。這種“異想天開”之舉,居然獲得成功,在江淮大地,可謂創舉。因此,其影響與日俱增,于是驚動省城戲劇界,要求有關文化部門,將含弓戲調演于江淮大戲院,以便讓含弓戲藝術,與全省人民共享。當此要求實現后,省城為之轟動,許多專家、學者,紛紛發表評論,撰寫文章,大加贊揚。由于省內外專家們推崇和媒體的介紹,于是產生了全國性的影響。從此,它排列于中國戲劇360多個劇種之中。 含弓戲搬上舞臺的歷史雖然較短,但它的曲唱歷史很長,在它逐步發展過程中,曾做過很多很好的貢獻。今天人們不論從它漫長的歷史,還是在舞臺上演唱具有現實意義的戲劇來看,都很值得重視和永久保存的。
作者:117.95.16.* 回復:0 發表時間:2009-07-30 09:18:44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