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363127次
1人
1個
115個
2555人
206部
水有源頭樹有根 同宗共祖一家人-拜讀祖傳之寶《婺北延川金氏宗譜》有感暨倡議書筆者是江西婺源北鄉延村金姓第三十代后人,譜名榮獻,學名忠民,乳名筱寶。譜名樹寶,字品丹,又字月中,號賽五,乳名家桂,便是筆者先父。 因我從小離家多年、且很少回鄉與各位叔團聚,故現在很多侄外輩很少人認識我,特作以上自我介紹。 筆者也因年過花甲,目睹了近二十年來有不少在異國他鄉的金姓人士前來婺源認祖,其中也有很多人經有關黨政部門或親朋好友介紹找到了我,想了解其祖先底細,但由于他(她)們均不能提供其祖先譜名或行牒,筆者也就無從可考, 來訪者感到遺憾,我也深感內疚。 筆者曾多次研讀祖傳之寶一《婺北延川金氏宗譜》,懷古睹今又思后,感慨頗多,特草書本份文字,盼能使延村金姓同宗傳于后世。 一、金姓祖先溯源根據歷代修譜序言記載,漢武帝休屠王子賜我祖先姓為“金”,至東漢代代居于長安,后為躲避黃巢起義戰亂,金姓中當時有三派人氏,其中有一派系單墩, 遷徙至白茅,若千代之后,又遷徙至石田,后又遷徙至洲陽,后又從洲陽遷至安做休寧珰溪(又名曉珰)。到了金姓第十四世祖(文炳公),攜帶兒孫又從珰溪遷至今婺源沱川。至二十二世祖(道昌公)始,又從沱川遷至現今的延川(延村), 當時已有程姓安居于此。(以上大部分地名,筆者已無從考證現在屬何省何地, 只能依葫蘆畫瓢而已) 二、筆者所受啟迪及倡議中共中央江澤民總書記前來婺源江灣認祖,深受整個婺源人包括筆者在內感動至極,再加上我國鐵路之父詹天佑,其祖先是婺源浙源廬坑之地,確認此事, 除史書宗譜記載外,還有他祖上一塊墓碑上刻有“詹天佐?詹天佑”字樣的下文, 作為佐證。從此,江灣和廬坑的面貌便今非昔比了。 綜上感慨,筆者想向“崇本堂”下屬子子孫孫提出以下倡議,盼使各位兄弟叔侄能夠贊同實施。其一: 從今以后,凡“崇本堂”后人再繁衍的后裔,均按字行取名上戶口(當然不反對有小名,學名,或乳名),至于行牒排列,我估計有很多人并不知曉, 現將祖先在修繕宗譜時給我們后人留下的四十個行牒排列,奉告各位后人: 七十大用如 世詠文和純 庚時韞鏵龍相玉添德其 之應文時天 啟嘉永樹榮培錫沐森光 均镕滋本烈現在我們延村尚健在的大多數人是榮、培、錫、沐字輩,也即是第三十代以后之人,祖先給我們留下的以上四十個字已將用竭,筆者斗膽又續四十個字,不知當否,盼后裔能夠沿用: 道院迎仙客 萬堂隱相儒 庭前棲鳳竹 池養化龍魚 讀書須用意 筆頭慎思熟和睦相處利 德行暖其祖根據祖先遺訓,凡金姓的女輩,其夫是上門招親而非金姓的,若后代姓金的男性,也可參照此行牒取名;是金姓而到非金姓門上招親的男性,若后代可以從父姓金,也可參照此行牒取名。 其二: 筆者研讀宗譜多遍,從未見有什么家訓之言,筆者斗膽書下幾句,以作《金氏家訓>,不知當否,可以參考: 《金氏家訓>:煮飯無為熬粥強,克勤克儉度時光,貴客臨(茶當酒,良朋到此菜和湯,莫道我家人情薄,唯愿兒孫自當強,書山有路勤為徑,美景自然在前方。 其三: 凡人都不可能長命百歲,到了壽終仙逝之后,盼后人為長輩立快墓碑, 雖不強求有什么“墓志銘”,但吖注明世祖譜名,不管是仙逝在本鄉本土,還是駕鶴于異國他鄉,最好在碑上注明“婺源延村”字樣,都這樣做,對后人來說, 有益無害。 我們延村,自古以來,外出經商的人就已不少,故現今被譽為“儒商第一村”。 就是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在異國他鄉成家立業的也為數不少。這些在異國他鄉的同祖同宗人,若不用一根有效的行牒紅線串聯起來,可能會使兄弟叔侄“無緣當面不相逢”。長期在外地生活的人,對他鄉遇故知是感到很興奮之事,更何兄弟叔侄呢? “崇本堂”各位子外,都知曉中國是個禮儀之邦,更要知曉,我們延村是個書香府邸啊。知曉自身行牒,明察他人輩份,禮數便自明了。 筆者以上所言,不知各位是否中聽。我不是一個振臂一呼便能使萬人響應的英雄,只是一點淺見,請大家參考而已。若真能讓“崇本堂”后裔付諸實施,筆者,這“崇本堂”第三十代后人金榮獻,榮幸至極。 婺源延村“崇本堂”第三十代傳人金榮獻(乳名筱寶),攜子培東(又名曉瑛), 孫:譜名錫江敬告各位。 庚寅(公元二0一0年)孟夏書于清華
作者:金根焰 回復:0 發表時間:2025-02-17 22:13:13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